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不安之书》读后感锦集

《不安之书》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3 21:25:27
《不安之书》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5-23 21:25:27   小编:

读完《不安之书》,深感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中的矛盾与挣扎。小说中的角色在自我探索中不断迷失,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出口。作品引人深思,让人不禁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这部小说让人感到不安,却也让人在迷茫中找到一丝希望。

《不安之书》读后感(一)

这是一本散文和随笔,本人比较喜欢后半部分的随笔,虽然字字句句都是无用无为无心的,透着悲伤,流露着绝望,带着必死的心无所事一潭死水般的心境,活着,梦着。我无法理解他的忧伤,他的悲痛,他的绝望,也许文学就是悲剧的,而他也是悲剧中的生活的人,亦或是人中悲剧般生活着的,这是他的拉扯式的,矛盾的,反反复复唠唠叨叨的表述方式。 感性随性忧伤无力,哪怕是笑着都会觉得是悲伤的。 这书太丧了。但对思想和感情的感性的笔触是优美的,触动人心的。

《不安之书》读后感(二)

单论文笔的话,佩索阿这本《不安之书》其实读起来略微有点乏善可陈。就内容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他内心的一段段独白,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但是之所以他的文字至今还经久不衰,我想是他对苦闷生活的抒发引起了当代人的共鸣吧,一成不变的生活,乏味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看起来无望的人生,这一切都想令人逃离,逃向远方。但是我们迫于种种压力,生计和社会的规训,只得终日麻木地生活着。然而心中却不甘于自己沦为时代的机器,不甘心这样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过完这一生,于是心中愈发不安,愈演愈烈,然而无处排遣,只能将这份苦闷化为文字,稍缓内心的烦乱。我想佩索阿像是我们的嘴替吧,把我们的痛苦和忧愁一一道来。能够从将近一百年前的人身上发现同样的心情,仿佛找到了知音,便觉得自己也不那么孤独了。

《不安之书》读后感(三)

Pessoa可以算是世界上最独特的作家,在于他曾把自己“分裂”成75个“异名”的、完全不同人设和风格的作家来写作。哈佛博士毕业的Pizarro能把这些散落各处的、看起来完全出自不同人之手的散文,按时间重新编辑,中文译书名“不安之书”。而更早的版本是按主题汇编的,中文译本叫“惶然录”。

两个书名我都很喜欢,两个版本都翻了一下,觉得还是按主题汇编比较有整体感。盖因,Pessoa的文思就是出自不安灵魂深处的喷泉,忠实于他随时喷涌的敏感和激情让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有种被浇透的狼狈感。内容极为跳跃无序,难以逻辑系统贯穿。我可以享受一种不费脑筋的“水过鸭背”式阅读,为作者如此年轻就对生命和生活如此充满痛苦的反思而感慨自己是否一直活得太随便

《不安之书》读后感(四)

厌倦于厌倦,安乐的不安。

灵魂疲倦,精神晕眩,肉体恶心。心灵渴望。因什么都不做而疲倦,因静止而被晕眩,因世界美好而恶心。以及最可悲的,渴望不去渴望,渴望别人所不渴望的。

感慨写作者是我的前世...但不被理解的人是得不到结识同类的喜悦,根本没有意愿去被理解。反而感到自己的 ,只是诗意地活在文本里。这些写在我未出生的时代,或许我从世界之初生便存在到现在,是从最初的荒芜中诞生的历史学者和亡灵巫师。只是想不起来。起码是我这样活过后这些语句才被形成,时间的先后并不是一切的顺序。都只是镜子。

就像不安的夜瞧见声响,只是一只猫或者老鼠,滥用「只是」就是为了给我的感受添加上这种确定的感官。

起码不用去思考,有时候也不用感受。

我很难过,像一个使用着疑问句却不敢发问的孩子,仅保留让人厌恶的天性。

未被书写的也已存在,因为每个书写者都是翻译者。

《不安之书》读后感(五)

一本书的读后感,往往是在读完后写。然而这本《不安之书》,我现在就忍不住写几句。理由有三。一是,读不完。二是,现在写和读完后写,也许区别不大。三是,它是我的灵魂之书。这三点并不矛盾,如果我流落到荒岛可以带本书,大概就选它了,理由也正是这三点。 有个词叫阅后即焚,而我读这本书,是阅后即忘。无论何时,翻开哪一页,我都似乎在读一本新书。不,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入梦,入一个由佩索阿构造的梦。这个梦,没有色彩,没有声音,没有画面,它只是朦胧的感觉,温柔的孤寂,真实的虚妄,破碎的希望,暗含生机的悲观主义,丧到极致的治愈。我甚至不知道,是我走入他的心灵,还是他闯入了我的梦。 我是个喜欢碎碎念的人,有时候也会写下些闲言碎语,可直到读这本由无数片段组成的书,才发现竟然有如此能勾勒灵魂的自说自话。我写的东西毫无价值,而他的不安之书可以救赎他人灵魂。对此,我并不感到失落颓丧。别人是光鲜,而我是暗淡,被生活百般搓揉,看似清洗得干净,晾在一边等着被使用,却不知下次是何时。我不艳羡别人的亮丽,也不自怜自己的无用,我不过是一块等待被使用的抹布,最终的命运早已知晓。无意义的生活无需刻意寻找意义,正如佩索阿所说:“在我的思想和感受中,除了一种毫无意义的想哭的欲望,什么也没有留下。”我不必想着留下什么,只要感受此时此刻。我什么都不用写,爱它的自然会爱它。

《不安之书》读后感(六)

虽然佩索阿幼年曾随父母客居南非,但 17 岁回到里斯本之后,他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大部分时间,他在一家商社担任文秘工作,晚上阅读写作,日常活动半径不过周边几个社区,但其心态和我们今天因为疫情被迫囿于街巷里闾是大为不同的。他的代表作《不安之书》,就是在这二十多年间陆陆续续写就。

《不安之书》在佩索阿生前并未结集出版,是经后人联缀而成。近一个世纪以来,佩索阿新的佚稿、散篇不断被发现,手稿研究也不断有新的成果,因此《不安之书》的版本至今仍在持续“生长”中。

《不安之书》最早由著名作家韩少功于 20 世纪 90 年代译成中文,当时书名为《惶然录》,后来又有过陈实选译本和刘勇军译本,以及其他零星散译作品,其中一些译本参考了美国译者理查德·泽尼斯(Richard Zenith,1956— )的英语译本。这次从葡萄牙语译出,我们选择著名佩索阿学者热罗尼莫·皮萨罗(Jerónimo Pizarro,1977— )编订的 2014 年版《不安之书》作为底本。它与泽尼斯版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打乱了原书各片段的创作时间,按主题重新组装成篇,而前者力图还原《不安之书》的阶段性特征、文本的非统一性、内在作者的多元化以及开放的修辞世界。此外,《不安之书》是一部横跨二十年创作时间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佩索阿文学创作中“未完成”与“进行时”的特点,皮萨罗教授添加的许多脚注,既是对作品创作细节的补充,也进一步表明了这些特点。因此,我们除了全本翻译,也将葡语底本中的长篇导读和所有编订者脚注译成中文,以便读者从全新的角度了解为何《不安之书》是葡萄牙语散文的巅峰之作。

佩索阿是语言大师,在标点符号、用词、句法、修辞上都有匠心独运的表达。例如《不安之书》早期的一些片段,想象瑰丽,语

言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甚至把断句和划分意象的任务抛给了读者。晚期文本则更像是一个办公室小职员的日常漫谈,但背后依然以语言的微妙展现精微的哲思。本书的翻译亦随着原文风格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刻意追求统一。

对很多中国读者来说,佩索阿和《不安之书》几乎就是葡萄牙文学的代名词。感谢雅众和曹雪峰老师的信任,委托我们从葡萄牙

语把这部重要作品全本翻译、介绍给国内读者。感谢皮萨罗教授的慷慨帮助和其他师长、亲友的鼓励。我们的工作从疫情前开始,疫情蔓延期间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完成初稿,最后分别在澳门、科英布拉完成全书定稿。这两年全球裹足,东西渐远,内外共卷。在这个不安的时代,可以专注于《不安之书》的译事,也算是一种移情和幸运吧。文学的光荣属于佩索阿,翻译的不足则应由译者承担。疏漏、错译之处,请读者、方家指正。

2021年立冬日

金心艺于澳门

周淼于科英布拉

《不安之书》读后感(七)

人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睡梦,而不安之书中,佩索阿像是在这场巨大梦魇中一个时不时被吵醒的梦者,当所有人在沉睡于自我的漩涡中时,佩索阿是一个睡梦中的不安者,是一个失眠者,他意识到了人生之梦一切的虚幻,一切的空无,他忧惧于人类存在的不真实,什么才是真实的世界?他在这种睡梦的恐惧中构造了另一个属于自己的梦。他成为一个造梦者,用一场瑰丽奇幻的自我之梦,去抵抗、否定人生的虚无睡梦。

在揭示真实世界时,他写道:“生命全然是一场酣眠。没有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什么,知道什么。我们在睡梦中生活,是命运永远的孩子。“而对所有迷失自我的睡梦者,他有一种神性的柔情:”所以,假如我怀着这种感觉思考,就会对稚童般的全人类,对所有休眠的社会生活,对万物,对一切,产生一种巨大而无形的柔情。此刻,一种直接了当的人道主义击中了我,没有结论,没有企图。我满怀柔情,仿佛一个神在俯瞰尘世。我以唯一清醒者的怜悯注视着他们所有人,这些可怜的人,可怜的人类,都在这里做些什么?“

这些睡梦中的人类,在做些什么?在追名逐利?在日夜努力的奋斗?在万人过江的试卷的海洋中,学海无涯苦坐舟?百舸争流,争一份功名利禄?在996的日常中,卖出自己的生命,换来金钱?还是在竞争中选择放弃躺平,在闲暇的时光刷着抖音小视频,打着游戏度过时日?就像家乡话中常说的“过日子”,在酣眠中找事情干打发时间,顺着时光的推手,结婚生子再慢慢老去,最终化为一具枯骨?

面对这样重复而无意义的生活,佩索阿如是写道:“如果我专心思考人类的生活,我就根本无法从中找出任何东西,使之区别于动物所过的生活。人类和动物都是通过事物和世界的组合,被无意识抛出来的;两者都在间隔中自娱自乐;都日日重复着同一个生理过程;都不会有更多思考,也不会有更多生活。猫在阳光下打滚,也在那里睡觉。人类在生活中打滚,带着他所有的复杂性,也在那里睡觉。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注定如此,活着就无法摆脱这个法则。没有一个能托起生命之重。最伟大的那些人,追崇光荣,但是他们追崇的,并不是真正的不朽,而是抽象的不朽,也许是他们享受不到的。”他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大部分的生活是无意识的,直接的生活,自然而然的生活,根本不需要思考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就好像命运牵引的提线木偶般,只是酣睡着的物件。

清醒地认识到人生是一场睡梦后,思考自我如何真正的存在便是第二步。在面对生命的无意义感时,佩索阿构建了一个瑰丽奇幻的梦境,来成为自我。既然真实世界只是一场荒诞的梦,那自我构建的荒诞之梦才是真正的真实。“有时,我在心里不偏不倚地注视那些美妙又荒诞的事物,我无法看清,因为乍一看它们都是毫无逻辑的——没有来路去处的桥梁,没有起点尽头的街道,颠倒的风景,——荒诞,错落,矛盾,一切都使我们割裂或远离现实及其畸形的续篇;实用思想、人情世故、借可利用的行为实现目的的欲望。荒诞使我们免于这样的境地:厌烦不堪地承受灵魂状态的重量,这种状态始于我们感受到做梦的甜美怒火。”

既然现实只是一场梦,那么梦才是真正的现实。在佩索阿的梦里,一切的价值都颠倒,追求快乐,追求成功,追求名利,追求逻辑理性,无非是一场虚无的愚蠢。这是现实给人心灵赋予的枷锁,是无意识人类的一场梦。相反,在真正的现实中,痛苦是珍贵的精神食粮,通过对痛苦的分析才得以实现灵魂的壮大,而快乐才是最低级的粗糠;成功不再是那么至关重要,一切结果都无关紧要,重要的在于经历与体验,反而失败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一切现实价值的颠倒,一个荒诞不经的梦,便是对虚无现实最有利的抵抗。

于是在这样颠倒的睡梦中,我们终究直抵生活的核心秘密,摘得人生真正的果实。“你剥去生活的目的,显迹时环绕着非真实的光晕,你穿上完美不可触及的外衣,时间不能亲吻你,白天不能对你微笑,夜晚也不能为你而来,把月亮放入你的双手,让它宛如一朵百合花。”在这样的梦中,一切都用的都是无用,而一切无用的都是最珍贵的。“为什么艺术很美?因为毫无用处。为什么生活丑态百出,因为全是目的、企图和用意。”

佩索阿是一个清醒者,敏锐地感知到生命深处掩藏的无穷恶意,是一个极致的理想主义者,用想象的瑰丽的梦去抵抗现实的虚无。于是他在现实与梦的交替灼烧中不安,内心极致的不安,被现实囚禁,要全然毁灭现实而进入梦境:“我做着梦,找不到方向,我是双重的存在:既是我,又是那个女人……沉重的倦意像一团漆黑的火焰把我烧尽……虚假的生活将我牢牢禁锢,带着巨大而被动的焦虑感……”

佩索阿的一生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会记、商业翻译员,在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留下了如此繁杂的对生命的思考。也许他构造的梦全然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对现世价值的否定,但我更认为他所做的,是唤醒每一个无意识的人类,离开这个无意识的梦境,看清何为真正的价值,去清醒地活着,去思考自我存在的意义。

《不安之书》读后感(八)

1982年,只活到47岁的佩索阿去世的47年后,《不安之书》第一次问世。而即使到了如今,这本书也从未完成,就像佩索阿的原作也从未完成一样。《不安之书》只是一个构想,佩索阿本人也没来得及在生前将其编排完成,(源于佩索阿对自己寿命的误判)丢下两万五千多页未整理的手稿撒手人寰,于是只能交给后人来做了。两万五是总共,佩索阿本人钦定为《不安之书》的不过是统一装进的信封里的五百篇,但由于后来手稿的陆续整理和佚稿不断发现,因此《不安之书》从诞生到现在,总有新版本(甚至比起之前的版本简直“面目全非”)出现。其实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因为作为读者,我们看到了《不安之书》的生成。《不安之书》大体上分为三个版本:

1.以1982年葡语本的《不安之书》为底本转译的英译本在1991年首次问世,而且只在这一年就有四位不同翻译家的四个译本,其中包括Richard Zenith的译本。我们不知道韩少功当时转译的是哪个版本,他只说他手上有的是1991年的英译本,总之1995年,中译本诞生,韩少功题名为《惶然录》(后来所有的中译本都沿用了陈实的《不安之书》这个名字)。我们知道这一版本来就不完整,韩少功又在节选里节选,而且不是成篇的节选某几篇,他会把一篇中的某一段节选出来,甚至在一段里又做删减,对于这一奇特的做法,我想即使是佩索阿本人看了也会惊呼韩少功为《不安之书》创造了新的可能。但其实不看原文,我个人最喜欢韩少功的译本,属于个人特点鲜明的二次创作,既然翻译本来就是背叛,那背叛两次不就是无间道了嘛。

2.1998年葡萄牙出版了完整版的《不安之书》。Zenith在2001年根据这一版翻译成了英文,这是最广为人知、广泛流传的一个版本。陈实2006年的译本不知依托的哪个英译本,她说她只节选了三分之一。刘勇军2014年的译本明确是根据Zenith 2001版为底本转译的,且是完整版。

3.《不安之书》的零散手稿是被佩索阿一股脑装在信封里的,怎么去编排它是个问题,之前的版本要么是无既定顺序的,要么是Zenith所做的根据主题分类组合。佩索阿也曾为《不安之书》列过一个框架并写下一些标题,但后来由于《不安之书》体量越来越大,完全超出了他曾拟定的范畴,这个框架也就没用了。但是《不安之书》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仿日记体,而且佩索阿前后写了22年,是一部时间跨度极长的作品,于是2014年,Jerónimo Pizarro编订了以时间顺序来组合的版本。(尽管有些文章是没有具体日期的)这次我们终于可以抛开英译本,直接来谈中译本了,也就是今年金心艺、周淼根据14年这版第一次从葡语直译出的中译本,是最忠于原文的版本,唯一的缺点就是有时候太过拘泥于原文,可读性会差些。

那除了上述的完整还是节选,直译还是转译,以及编排方式的差别,就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了,随便贴佩索阿早期的一篇上来看看:

韩:(就节选了这么点)

我的内心是一支隐形的交响乐队。我不知道它由哪些乐器组成,不知道我内心中喧响和撞击是怎样的丝竹迸发,是怎样的鼓铎震天。我只知道,自己就是这一片声音的交响。

陈:

我的灵魂是一个秘密的乐团,我不知道在我里面弹拨、敲打的是什么乐器一一弦乐器、竖琴、钹、鼓:我只知道演奏的交响曲是我自己。

每种努力是一种罪行,因为每一个动作是一个死去的梦。

你的双手是被囚禁的鸽子。你的嘴唇是(在我眼前叫的)静默的鸽子。

你一切动作都是鸟。你蹲下的时候是燕子,望我的时候是秃鹰,装出高傲贵妇姿态的时候是苍鹰。我望你的时候看见一个有许多翅膀扑动着的水池……

你不是别的什么.只是翅膀……

下雨,下雨,下雨……

呻吟着,不断下着的雨……

我的身体甚至影响我的灵魂冷得打颤,不是空气冷,是因为看雨看得冷。

一切欢乐都邪恶,因为寻乐是每个人生活中都有的事,而唯一的大邪恶,是干每个人都干的事。

刘:

我的灵魂是一支隐秘的乐团,但我不知道是由哪些乐器——弦乐器、竖琴、钹、鼓——在我心里演奏着。我只知道演奏的那支交响乐便是自己。

一切努力都是犯罪,因为一切动作都是逝去的梦。

你的双手是被囚禁的鸽子。你的嘴唇是沉默的鸽子(我的眼睛看见它们在咕咕叫)。

你的全部身姿犹如飞鸟一般。当你俯身时是燕子,看着我时是秃鹰,做出贵妇般一脸轻蔑的样子时是苍鹰。望着你,我看见池塘的水面被很多翅膀拍打着……

除了翅膀,你什么也不是……

下雨,下雨,下雨……

呻吟,无情的雨……

我的身体甚至让我的灵魂都在颤抖,天气并不寒冷,我的寒冷源自观雨的心情……

每一种快乐都是罪恶,因为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中找乐子,而最大的罪恶就是做每个人都做的事情。

金、周:(“◊”为原文空缺)

我的灵魂是一支隐藏的乐队;不知道什么乐器在演奏,发出粗砺的音响,弦乐器和竖琴,定音鼓和大小鼓,都在我体内。我只知道我就是交响曲。

所有的努力都是一桩罪行,因为所有的举动都是一个死去的梦。你的双手是被幽禁的鸽子。你的双唇是哑默的斑鸠(我的眼睛看见它在咕咕私语)。

你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飞鸟。你俯身时是燕子,注视我时是神鹫,沉醉于高贵的冷漠时是苍鹰。只有翅膀的扑棱声,像◊的声音,一湾小小的湖泊,我在那里看见你。

你是一切拥有翅膀的生灵,一切◊

雨,雨,雨……

雨连绵不断地下,呻吟着,◊

我的身体使灵魂因寒冷而颤抖……这不是空间里的寒冷,而是我即空间的寒冷……

一切愉悦都是恶习,因为追求愉悦是所有人活着时都要做的事情,而最肮脏的恶习就是去做所有人都做的事。

《不安之书》读后感(九)

我不需要为谁输出什么名言名句。突然很讨厌这样做。

去年,在几个还交往的友女群里发了很长的一段话,发完之后附上了一句:我以后再也不会发这些了,我很讨厌这样的自己。自以为能够给人做人生向导,以为能够告诉他们一些人生经验。回过头看看自己,一点都不酷。

我走路时感觉脚上是带着音乐的,自我添油加醋的生活乐趣所在。只要我走出家门,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我能够自在的活在不属于自己的一小块天地自得其乐的,不想出门的时候可以十天半个月呆着。我看到一切都是新鲜的。我所说的是说给自己听的,我所知道只是我看到的,我所想的是我只能想到的。我所期待的是对自我的期待,绝非世俗的要求。我有自己的恶习,当这些恶习表现出来的时候,我尽力不让她存活太久,否则会毁掉我的日常。我总是以一切事物与我同等重要,与我是同类,我称之为她,她们。我只爱她。

恶习带来愉悦:

一切愉悦都是恶习,因为追求愉悦是所有人活着时候都要做的事情,而最肮脏的恶习就是去做有所人都做的事。

关于孕育,我昨天收到一个私信,一个自称28岁的男人,各种条件完美得跟杀猪盘的一样。因为是不认识的人,直接拉黑,跟亲近的朋友说了一嘴,没有愤怒。

真应了那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虽然我也是其中一种鸟,如果我谦虚的话,绝不会说自己是一只好鸟,但那个男人,绝对坏。我们所生存的地方,安全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我只能求一个相对安全的一隅,因此当我遇到那些能够让我过去的我破口大骂的事情时,我会骂。但绝对不会伤到自己。

我所身处的地方,我所见所闻的,说了会被动闭嘴。作为一个女性,处境总是比较艰难,无论过去,现在,将来。这个世界有的东西是可能改变,即便有战斗,会取得进步,但不会获得彻彻底底的胜利。

就如同,很多人觉得,老无所依的结局是:死在山洞里。(根据某些农村的案例,老人无儿无女,得了不治之症之后,被亲戚拉到山洞里自生自灭。)

不想去理解,不想去分析......像观察自然一样观察自己;像注视田野一样注视自己的感觉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做纯洁的人,不是为了高贵或强大,而是为了做自己。谁付出爱,就会失去爱。放弃对生活的占有,是为了不放弃自己。

不先爱自己的人,而选择去爱人,就会失去爱。得不到尊重。

然而,我不想活得那么累,对于自我人生的结局,有时候不是自己所写的那样,我所设想的,大多数存在梦中,他说:

如果我不做梦,就没法活。我梦想着真实的生活,所有的船都是梦之船,只要我们心中梦见它们的力量......。

若我问自己,过去的梦想都实现了没有?我仔细一想,我甚至说不出我曾经有哪些梦想,哪些都谈不上梦,只是想想,想了一会儿,想了一段时间,想了一下下。就会自己走掉了的。我们看到的芸芸纵生,日出而作,如落而归,每日醒来不知何年何月。家里的哥哥们的孩子年后来我这里玩几日,他们出门总是紧紧的牵着我的手,坐直梯的时候不敢一个人走上去,按电梯的时候生怕按钮给碰坏了,等待时不确定自己是否要按电梯,两个上下指示箭头到底能不能按,就怕一会儿按错了会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切都是新鲜的,刺激的,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在他们眼里,如同爱丽丝梦游仙境般冒险刺激。我无法去更远地地方,只能用感受去感受我从导到过的世界,而我内心深处希望他们将来一定要去更远的地方,而且要学会阅读,学会感受。

生活的平静,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乱,而我们也知道,世界上的某个角落仍有战乱,仍有灾难,没有令我大喜大悲的事物。然而,我以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仍在某个时刻如波涛汹涌的海,潮起潮落,骚动不安,心中的激情,冲动反复。我会感觉今天难熬孤寂的同时也庆幸这独处与我的孤独与冷漠。

母亲登船时已是四个小时后,期间大表哥打来电话问我要哥哥的号码,想必外婆的遗体要入棺,他们还未到。

我告诉表哥,那么多人去送外婆,我觉得我不回去也没关系的。外婆不会怪我的,说完有一点后悔自己没有跟哥哥和母亲一同去,这边的工作同时在进行,我甚至没有犹豫要不要停课。我同大嫂说,外婆如此长寿,这一辈子的苦总算结束了。

去年是我第三次见到外婆,儿时在外婆家度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只是个走路颠颠的小毛孩,话不大会说,记忆中从未听到过外婆的声音,我也从未跑到外婆的怀里撒娇过,因为外公每年会搭轮船过海,坐长途汽车来看我,我也就跟外公亲近。

第一次还小,毫无印象。第二次是小舅子结婚,我读高一,我们到的时候婚礼早就结束了。因为台风我们无法准时搭上轮船。第三次是去年我跟母亲坐飞机去,见到外婆的时候,她已经老年痴呆。小舅的新房子盖在老屋的对面,预备要装修的,可是舅母出事了,花光了装修的积蓄。我还在为小舅舅的态度【好像我们来了他不高兴】耿耿于怀。不过二舅母告诉 我原因。我想,真难呀,不过,他的两个孩子一直以为他们的妈妈在外地太忙无法回来。挺羡慕孩子,我们也曾是孩子,无忧无虑。

外婆每天要去散步,我每天都陪她去。天气再冷,她都不肯穿袜子,永远一双拖鞋。她爱捡烟头,揣在口袋里满满地,通常洗衣服的时候才发现。偶尔她也会掏出一根烟头,问人家要火。每天绕一圈到三舅家,三舅不仅长得像外公,还遗传了他的脾气。我不知道她还记得谁,因为她从来不叫她的孩子们的名字,都是你你你。不过她依旧记得自己每天要去谁家看看。

我们的生活有时候如此忧伤,一个人对一个人的仇恨往往不是因爱而起,是毫无道理的,我想,那都是因为我们恨自己而造成的。

本想待一个星期,最后2天,我觉得该走了,不然我会崩溃。很多事情,我不想听,也不关我的事,我的耳朵听得够多了。于是同母亲去了三亚散散心。

我的生活如此忧伤,我甚至都不想为它哭泣;我的时间如此虚假,我甚至不去梦想将它打碎。

今年有些计划我将它打破了,删除了。我原本有意做一个无赖,但一方面对俗世心存幻想,我所知道的情感,我会提前设想它将会是怎样的,我设计好的令我欢欣鼓舞,但事实上它们复杂,难以理解。我似乎懂得为什么却又不知道为什么。

我虽然觉得三舅的女儿的懂事,她们从小被训练,将来做一个体贴温柔的女子,我所有的表妹都会做一手好菜。有时候与她们交谈,我自己像个三岁小孩。她们会自然而然的沿袭上一代女性的传统美德。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物化与妥协,但我忍住一句话都没有说。

他说:

在我和生活之间有一层纤薄的玻璃。不管我多么清楚地看见和理解生活,都不会触摸到它。如果我不做梦,就没法活。我梦想着真实的生活。所有的船都是梦之船,只要我们心中梦见它们的力量。杀死梦想家的是光做梦不生活;伤害行动家的是光生活不做梦。我在幸福的单一色彩中融入梦的瑰丽和生活的真实。不管我们如何拥有一个梦,都不能像拥有口袋里的手帕那样,或者,如我们所愿,像拥有自己的身体那样...

那么,我并不比她们真实,我只做梦,但我以为,有的真实世界不必沉浸其中,不该我参与的,我不允许自以为是。

孩子们开学了,我开始3天的黑夜颠倒的调整生活时钟,感觉自己的大脑的身体又死机了,躺着又动不了了,我已经很熟悉这套路了,我想,她肯定去了一趟远门,现在回来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