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弗莱斯曼有麻烦了》讲述了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妇在意外事件中展现出非凡勇气,解决了一系列困扰家庭的问题。影片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坚强,同时也传递了家庭团结和互助的重要性。观后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温暖和力量。
《弗莱斯曼有麻烦了》影评(篇一)
好厉害的都市婚姻故事 从男性视角看婚姻破碎带来的绝望 再看故事另一面的女性视角 最后再放眼另外两个朋友 一个中年存在危机想要逃离家庭 一个刚刚宣誓准备走入婚姻 完整而有趣的故事 非常话痨但我超爱 Jesse也好迷人呜呜
摘录了非常多喜欢的句子 可能还有很多都被我放过了 必定要看第二遍的~好像是年轻的时候看也好 中年时候看着也好的剧 庆幸我是还自由的时候看到这个 也很开心今天是这辈子我最年轻的一天
《弗莱斯曼有麻烦了》影评(篇二)
libby回归家庭不是说逃避自我,其实她的解释很清楚了,是因为她意识到自己一直觉得是婚姻是家庭让自己变得不像自己了,但实际上,是时间的流逝改变了自己,把人雕刻打磨得越来越不一样,再回望过去的时候会觉得过去的那个才是所谓的“自己”。
她一直无所事事,当toby联系她时,回忆打开了闸口涌了进来,总是觉得年轻是好的是充满活力的,这段时间她迷失在了“年轻的自己”的记忆洪流里,暂时抛下了眼下拥有的一切。到最后她明白了,不是这些她拥有的东西让她不像自己,也不是切割了家庭她就能变得更像自己,她一直都是她自己。所以她选择去亲吻自己的孩子,抱住自己的丈夫,感受这些拥有的抓得到的美好。她的选择永远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会做的选择。
《弗莱斯曼有麻烦了》影评(篇三)
女作家写的女性小说改编的电视。太好看了。 Hanna的话发人深省:I want my own traditions. I want my own life, and I want to make my own decisions. I don't want to have to fix anything. l haven't even broken anything. I'm only 11. 我想要我自己的传统,我想要我自己的生活,我想要自己做出决定。我不想要被逼着去修补任何东西。我都没有破坏过什么。我才11岁啊。
孩子不是修补世界的工具,不是给父母擦糊涂账的卫生纸,不需要再走上父母的老路,不需要再走进模式化的中年危机,在我眼里,这才是这部剧的最重要的话题。
《弗莱斯曼有麻烦了》影评(篇四)
托比是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男,婚恋市场中对自己不甚自信,也曾青春悸动勾搭上了前妻,但婚后各人对生活期许的差异让两人渐行渐远。前妻突如其来的失踪打乱了托比好不容易得来的自由节奏,才熟悉上的虚拟美女与不状况百出的小活宝加上跌宕起伏的职场情节,真令人为他捏把汗又爱莫能助。 莉比问托比:结婚后,为啥要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其实你比我们其他人都变得快。 儿子问托比“什么是块状宇宙?”让他不禁联想到自己婚姻的也好似块状宇宙。分手前的蜜月期”让两个人都心力交瘁。一切喧闹过后,孤独感又回来了。 赛斯说:人出轨也许不为了背叛伴侣,也不一定是想寻求真爱,只是重温自己一开始的样子,那个最后一个还是自由的自己。 托比跟孩子们说:人生来就是为了生存,生存就代表着要进化,进化就代表着要前进,前进则意味着要恢复。
给人暴击的金句太多,不一一列举,是部不错的好剧
《弗莱斯曼有麻烦了》影评(篇五)
中年危机是~以为自己还有选择~比如离婚,比如找出一个十几年没见的朋友~任何觉得改变外界就能改变自己命运或者让自己更快乐的想法都是如此不堪一击,我们都总是不满足于现状,总觉得要去体验各种新的事物;我们都觉得只是一时运气不好,而不觉得幸运本身就比较稀有。
一切都是另一半的问题,把她(他)解决掉就解决了人生难题;我们总是以为人生还能重新开始,问题大都出在别人身上,基本没法穿上他人的鞋子走一圈,然后我们迎来了危机~你如何能在衣食富足的情况下还如此疼痛苦不堪,你如何能知道那么多仍然非常迷茫。
只能说美国中产阶级的疼痛苦还是包着蜜糖纸的,他们生活无忧因此转而思考人生的意义,或者转而思索是不是换掉身边不完美的另一半。
而我们的中年危机往往是已然老去需要照顾的父母、卷不动的需要砸钱培养的孩子、为了生活筋疲力尽的另一半,某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又绝不能弃的工作,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支柱,保住岌岌可危的工作,以及保住并不大健康的身体和同时照顾老人和孩子才是我国常见的中年危机,相比之下,只需要考虑婚姻是否合适,是否需要寻求自我的中年还是美好多了
《弗莱斯曼有麻烦了》影评(篇六)
原本当然是冲着Homeland卡姐才看的这部片。看完觉得跟之前预想的内容还是很不同。原以为是个讲述婚姻故事为主线的故事,可看完却觉得,比起婚姻本身,更多的还是自己独立的人生和探讨。
Fleishman仿佛已经是个万里挑一的好男人了,与之相比前妻仿佛就是个“疯子”一般。可直到有一集完完整整地讲述了妻子的故事,才不有得理解和唏嘘起来。从小到大被严苛教育长大,没有体会过什么叫家庭温暖和关怀;长大后,一个暖洋洋的男生说要给她一个家,可能比起爱情,她对他的家庭属性会更多一些;明明幸福的生活,就在经历了怀孕生子后却一切都变了,创伤难以恢复;她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疗愈以及给自己安全感,却慢慢地反而把最看重的家庭越推越远……这不是为了评论对错,只是为了知晓,了解而已啊。
而另一个女性角色Libby,虽然从我自身比较难以全然理解和共情,但也依然感慨。她不是想出轨,更不是想抛夫弃子,她只是想重新抓住已经逝去很久的青春。蓦然回首,仿佛自己早已不再是自己,可能正是这一点才让她害怕恐慌,怕到忘了自己对家庭的深爱。
而找回自我,又是一件多么充满艰难又孤独的事情。这也绝不是无病呻吟,毕竟缺少了思考,我们又是什么呢。
《弗莱斯曼有麻烦了》影评(篇七)
反应中年心理、讨论情绪、研究双相、抑郁躁狂…的剧有不少,看这部剧,“浅薄”点看,是看夫妻矛盾和中年危机,但挖出皮囊背后的骨髓来看,这部剧在讲的其实是当:
不稳定的社会+不稳定的经济+不稳定的情绪左右我们的时候,
对他人的关系的诉求以及维护,究竟如何继续维持稳定,还是就此甩手任它彻底崩盘。
当抑郁、焦虑、痛苦、萎靡这些极端情绪袭来的时候,势必会影响到工作关系、朋友关系、伴侣关系,这剧其实给了些做法和建议,
比如干脆独自一人走开一阵,哪怕是真的封闭自己,也比将这种情绪灌入他人脑袋要好,因为那会又掀起一阵又一阵无谓的海啸;
比如找认为愿意倾听的朋友诉说一顿,哪怕是全以自己的姿态为主(要注意,找的人是真正愿意倾听者,并没有开口拒绝你的迹象)。
但到头来,你将终于认清现实,要活着就还是需要这段(几段)关系的存在。那就别指望依附于任何他人来帮你实现稳定。
想更好的保护关系、获得帮助,只有你自己先稳住自己,以及你所需要的种种东西。
《弗莱斯曼有麻烦了》影评(篇八)
Ep7瑞秋视角那集看得我哭死…
我想起曾经有那么一个深夜,我独自处理完一个超出自己当时能力的紧急事务,从几天的出差中回到家,一打开门进去,我ex的第一句话是,都半夜两点了,你上楼不能轻点吗?那一瞬间我愣住了,然后只想scream,然后直接疯掉,躺到在地上… 他后来解释说,他其实等我到半夜,还给我热了热巧克力喝。但是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苛责… 看到瑞秋清醒过来不敢去见托比,害怕被他骂,我内心就充满了感同身受,仿佛又听到我ex对我的各种指责,我做得是多么的不好,看看别人都如何生孩子持家做饭…虽然我想,他也并没有意识到他会让我觉得不被接受…
看到瑞秋的癫狂,觉得自己的离开是对的,要是生了孩子,疯得就是我…但是离开了就没有内疚了吗?我曾感受到的不被接受被指责,或许已经内化了,为了避免被指责,我干脆避免去做任何事情…
看完这集真的是痛哭,哭着说了几句“在relationship里其实真的没有谁是坏人,却会对彼此造成巨大的伤害…”边上的直男不咸不淡地说:很多人都是,尤其她有mental issue还要追逐女强人的角色… 一下就把我的眼泪憋回去了。
生活就是一个陷阱,你逃开曾经伤害你的,逃开所有可能伤害你的,最后就只能孤独。
《弗莱斯曼有麻烦了》影评(篇九)
花两天看完了这部话痨剧,现在需要花时间静一静。从女主视角口述了所有人的所有故事,从头话痨到尾,加上杰西像机械键盘一样的语速,光是想消化明白中文字幕说了什么就难度超高,居然还得在实在理解不了的地方找出字幕组犯的错误。感觉不是在看剧,是在做中英混杂的阅读题。
然后我发现了一件事情,原来人到中年是一件这么恐怖的事情。起码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或者说它烂到让我根本没法想象。人,人类,为什么能把自己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活得充满了苦恼,充满了混乱,每一个阶段,每一个,all looks like a piece of shit.
剧里的每一个人都在lost,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生活里的烂事,都像怨妇(夫)一样抱怨、哭泣、崩溃,然后幡然醒悟,生活就是这样。
这样让人失望的人生,无论从哪里开始,不在乎你一年能不能挣到30万刀,因为就算年薪30万刀,在纽约也是穷人。不在乎你在哪里有什么样的房子,别墅有几层,住在别墅里的那些人到底是相信勤劳致富的kind person,还是永远不知满足的海盗。不在乎你是律师、医生、娱乐公司经纪人还是全职妈妈。你都会在中年开始幡然醒悟,这个一败涂地的人生,就是这样,永远、永远、永远的一地鸡毛,并且没有尽头。因为生活就是这样。
弗莱斯曼的生活总是颠倒的,不是,那是因为所有人的生活都是颠倒的。拥有着家庭,却不断感到迷失;失去了家庭,也必然经历阵痛;没有踏入婚姻的人,哪怕听了一整个夏天的离婚故事,看到朋友在婚姻中的挣扎和痛苦,他也会,也会义无反顾、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地踏入婚姻的湍流。
最后,一场大雨浇灭了纽约的燥热,Dr.Flemishman摆脱了麻烦,但总有人不断深陷麻烦,life goes on,人生就是这样。
《弗莱斯曼有麻烦了》影评(篇十)
弗莱斯曼夫妇同时陷入了麻烦。妻子瑞秋经营着一家演绎公司,丈夫托比在曼哈顿医院任职专科医生,夫妻俩育有一儿一女,居住在纽约上东区,生活富足,看起来是经典的幸福中产配置,但即便如此弗莱斯曼夫妇也面临着常见的中年危机。人到中年,回溯人生旅途时感慨万千,然后陷入自我迷茫、怀疑、恐慌、崩溃,剧中的中年男女都在试图逃离当下生活的种种枷锁,天真又无力去想要找到“自己”,寻回轻盈的自我,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脱了一层皮,瑞秋陷入生活的崩溃瞬间,托比失去熟悉稳定的家庭生活,莉莉则是在婚姻家庭和个人自我中艰难徘徊。
“家庭”是一种视角谎言。在剧集的前六集,我们看到的是丈夫托比的视角,对他而言,他想要的生活不过只是“简单平淡”的夫妻相守陪伴,子女健康和乐,他认为自己对家庭的付出和妥协要远大于妻子作出的努力,所以,当妻子忙于工作时他总认为自己是婚姻关系中“弱势”的一方,他是家庭的付出者和妥协者,而妻子是忽略家庭、冷漠虚荣的女人。在离婚后妻子的一次不告而别中,他更坚定了自己是生活受害者的心理,于是才会有dating app不停约人的情节设计吧,为了让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体会“一雪前耻”的感受。
当剧集进行到第七集,我们终于有机会从瑞秋的视角看待整个事件的始末,瑞秋这个角色是我今年看到最棒的女性角色,克莱尔赋予了瑞秋生命,她的坚韧、抽泣、忍耐、情绪失控,而后又努力保持体面挤出上流社交圈的虚假微笑,每一个表情都太绝了,她将鲜活的瑞秋带到我们面前,如果可以的话,她一定也很想拥抱瑞秋。瑞秋是令人敬佩的现代女性,从起初一无所有到如今经营着一家演艺公司,她靠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在纽约闯出了自己的事业,她深知如今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打拼得来的,不能停下脚步,前路未知,她只能不断奔跑,为家人为自己谋一个更好的未来。
她对托比的最初的好感也源自她从小到大在家庭中受到的压抑与冷淡,父母关爱的缺失让瑞秋的心里总是少了一份安全感,而托比的主动和温暖填补了这一块空缺,于是他们相爱,组成家庭。托比期待的是一份稳定的感情,温馨和睦的夫妻关系,他不需要太过强势的妻子,或许更喜欢温柔解语花的那种类型,瑞秋后期呈现出来的职业女强人性格显然让托比难以适应。
在拼搏事业的同时还生育了两个孩子,每天在外为工作奔波,假笑到脸僵,回到家后还要面对丈夫的“不是一个好妈妈好妻子的指责”,在身体承受疲惫的同时,心理上还要加上一道内疚的枷锁,女性结婚到底图什么?最后因为压力过大陷入精神奔溃,在治疗室痛声大哭,撕心裂肺,一度陷入恍惚和虚无,躲在公寓里一连多日闭门不出,所谓的“失踪”是因为她突然失去了处理生活的能力。这场婚姻最终以离婚收场,但是如果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这种相处方式或许会长久地存续下去,因为女性妻子们总是在忍耐,而男“妻子们”只会觉得不公,家庭和婚姻到底是为谁而存在。
《弗莱斯曼有麻烦了》影评(篇十一)
因为托比前面几集的絮絮叨叨,我差点没坚持看完这部片,他重新跟老友建立联系仿佛就是为了找倾诉的对象,一开始能共情后面叨多了,无论是离婚还是升职失败,仿佛全是其他人的错误,在他这里全都是无妄之灾。
托比的回忆夹杂很多妻子与她那帮朋友对他的轻视与嘲笑,他觉得自己做医生的年薪已经很可以了,妥妥的中产,但瑞秋认为他太没追求了。这样看其实两个离婚最主要原因是价值观不同。 而托比朋友丽比也是让我在剧很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看她整天闲到发癫还喜欢掺和进朋友的各种家事中,对别人评头论足的,我后面知道她是作家我还很震惊。她从到头尾是在模仿自己喜爱的作家,模范男性视角,当你把她想象成男性,一切合理了。我猜想编剧是否借由这个人物去表达女性也会有这种“出走家庭”,“自我”的时刻。但我真的太讨厌她了。托比虽然直男,从他带娃能看出他的生疏,但是他愿意参与孩子成长的,而丽比虽然家庭主妇但是心不在家,从孩子反应可以看出她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关心。她只关心怎么找回以前的自己,曾经的激情,无限的选择。当丈夫对她吼道: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选择结婚,生孩子,当母亲。她依旧是被困在自己的执念里出不来。我认为她能和托比是好朋友,除了他们相似的男性心理,还有他们的自私,托比是作为广大男性范本,甚至可以算是贴心负责的丈夫,爸爸,但是他的家庭成长,以及顺风顺水的上学工作结婚经历,他从不需要费什么力气。从瑞秋的视角可以看到,她在结婚前就极度没有安全感,没有一个稳定的内核。托比之所以不理解妻子变化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自己的妻子,不明白瑞秋执着于事业,财富的原因,怨恨她为什么在朋友面前不维护自己面子,但他没想到,他的妻子自己在这个交际圈的面子也是没有的,大房子,围绕的富豪朋友,这些都是她自己求来,争取来的。二人重视的东西从来不同。可以想象到托比自己开始承担起育儿的工作后,以及他因为这个丢失了晋升机会,他或者不会怪孩子,但是他会怪妻子,因为妻子导致了这个结果。
所以我时常觉得男人在家庭中的付出,他们真的觉得是在帮妻子,是在代妻子完成这些事情,为自己的付出而鼓掌,感动,甚至吵架时会说,我已经这么好了,你还想咋样? 确实社会对男性这方面的付出是很正面认可的,但反之对女性承当这部分工作又是默许的,不容你有任何懈怠。很少有人问男性,你是怎么兼顾工作跟家庭,因为他们不需要兼顾。
谈到瑞秋的情绪崩坏,我想到一个事。我处的一个对象,交往中情绪一直很稳定,除了有些直男,但是已经胜过大部分人,但是某一次争吵我才发现他是抑郁倾向,自厌情绪的,原来他在我面前隐瞒得很好。我后面了解到是也是因为原生家庭,我尝试过劝他看医生,陪伴他,但他不见好转,我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结婚,我们的关系迟早有一天会像他那天的情绪突然破碎,像瑞秋一样。所以结婚的前提两个人心理健全。你不能指望另一半去理解你的苦,去承担你的不稳定。
又如同剧里说的,双方中哪有多坏的人。最后瑞秋回来就两个人好好过日子得了,也别计较托比不是主动一方,想要别人改变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想改变别人是世界上最傻的事情。
《弗莱斯曼有麻烦了》影评(篇十二)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entj和intp剧了。他们的矛盾其实都不来自于他们之间的矛盾,而是来在于外界的压迫。相爱的时候有多美好,最后面对社会的时候两个人就有多痛。
ntj异性恋女性在这个世界其实是很可怜的,因为她们无法完成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她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妻子,好母亲,她们是需要在职场在社会中完成自我实现的。entj没有过家的温暖,没有过真正的朋友,她早早体会到了人情冷暖都是建立在金钱和出身上的。她没有安全感。intp本来就不会是太好的倾听者,男性也很难体会到女性的处境,不管他表面上多么女权多么贴心多么要求平等。他从来都没有看见过母亲这个职责对entj的打击。他没有看见过她需要把精力投入在工作上才能逃避自己的那种失败感和内疚感。ntj女性都会内疚,害怕自己把不好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害怕自己不是好妈妈,她的伴侣根本就没有站在她的立场上为她想过,反而是花着她的钱还骂她庸俗和势力。
我也不是说赞同entj的价值观,比如她过于追求那种上等人的生活,为她的孩子安排好一切,时时刻刻都在恐惧孩子不被这个世界接纳,但是我可以理解她。她自己从小就是这么过来的,她一次次被打倒又一次次的站起来,身边却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自己,这放谁不崩溃呢?她尊重了intp的左派生活态度,并没有说让他转行不要当医生了,可是intp却没有真正的看见她和理解她。我虽然赞同intp的价值观可是情感上我并不能理解他,我不赞同entj的价值观但是我却能和她共情。
异性恋ntj女性的处境太难了,真的太难了,除开系统性压迫,你的枕边人也不能站在你这一边,他虽然照顾你的生活起居也担负起了更多的养育孩子的责任但他理解不了这个社会对女性的期待,理解不了生育之苦,理解不了职场妈妈有多累,他没有真正的看见她。她在亲密关系里是孤独的。她害怕被抛弃,害怕不被接纳,渴望被爱,想做自己又太明白在这个可怕的世界里做自己有多危险。可是在生育了两个孩子之后这个家还是把她抛弃了,真正从心灵上抛弃她:你的口口声声说永远不会离开你的丈夫斥责你你不是一个好妈妈。完全就是在她的伤口上撒盐。感觉每个entj在重压下都应该学会时刻自我觉察,而不是压抑,不然很容易积累到某一个节点崩溃,结果这崩溃把我都搞哭了。她演的实在是太好了!太喜欢国土安全这个演员了!生活中哪里有好人和坏人,都只有无奈的人。infp能当他们的调解员吗?不知道,但是她是两边的倾听者。期待后面的情节!
不过说到中年危机这一茬,infp写的很对。人很多时候出轨也好离婚也好都是为了找回自己。我迷失了,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们是如何走到这里的,我的激情呢,我为什么什么都感觉不到了。为什么那个有着无限选择的人不见了,只剩下今天这个老去的自己。于是就要创造一点危险带来骚动和不安来让自己感觉到活着。但离婚会解决问题吗?你会因为离婚了就变年轻吗?你的人生问题真的是你的另一半造成的吗?当下的你永远是从此刻开始的最年轻的你,不要再怀念过去,不要再去忧愁未来,当下这一刻才是你所能拥有的全部。现代社会里人的阈值都会增高,不痛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每个人都渴望与生活的虐恋,毕竟麻木才是最可怕的感觉。婚姻这东西就是围城,钱钟书早写过了。人总是不会珍惜当下所拥有的,非要去追寻自己当下没有的,忘记了初衷是什么。没有人知道自己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以后是什么心情,是满足还是空虚。很早以前我就意识到我自己是很难满足的人,贪婪,永远渴望着更多和不一样,但实际上经历够多以后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大同小异,我真的没有错过什么精彩的风景。我有点像entp那样,被虚空缠绕太久以后终于放弃寻找不存在的答案,准备好听从身体的渴望,让一切变得简单。第八集infp和intp抱头痛哭那里真好看,我们都需要别人的故事才能看清自己吧。
《弗莱斯曼有麻烦了》影评(篇十三)
一开始看这部剧的时候,一直是云里雾里,想着这部剧究竟要说一个什么故事?连刷两遍之后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性转版的两性关系故事。
故事其实是一个老套的故事:恋爱,结婚,生子,一个人在事业上的发展优于另一个,开始出现三观上的分歧,这种分歧也非常老套,就是物语和爱欲的分歧。这样的一个老套的故事是不值得说的,因为已经太多太多了,这个故事的亮点在于性别调转。
男主Fleichman性格温和,事业上不太push自己,单纯,友好,想要稳定的关系,想要被爱,想要安抚,需要情绪价值,而且非常擅长表达需求,对同事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烦恼,有不开心就打电话给闺蜜、朋友。
女主Rachel性格慢热,缺爱,焦虑,没有安全感,所以她的行为动机都是追求更多的安定,在她看来,在物质条件上更多的满足家人是提供安全感,是搭建她的家庭,她不擅长亲密关系,不擅长示弱,她去互助小组只会哭,面对安慰首先反应是拒绝,不喜欢被人看到自己脆弱。但是一旦是在工作中,她表现出很优秀的品质,独到的眼光,果断的决策力,非常负责,用心,能吃苦,那个状态是她的价值感体现,也是她最快乐自信的一面。
这样一对组合,如果性别调转了,这个故事会变成怎么样?老公打拼,老婆主内,然后互相听不懂对方,不理解对方,老婆不体谅老公工作很辛苦,老公也不能体谅老婆需要人陪。但是这样的关系依然可能会一起过日子,一种同床异梦但相对稳定的状态。可是在这个故事里,偏偏是调转了性别,我姑且称它为女身男脑,男身女脑的配置。
为什么说姑且?因为“脑子”本身是不分男女的,是社会规训使得我们对性别有不同的期待。好比说,社会鼓励了男人成为情绪更稳定,更隐忍的性格,鼓励了男人多练习成为职场上成功的人,那么他们自然也更多地表现出这样的特性,最后使得这样的特性带有了男性色彩,所谓“男脑”。反之,社会也鼓励女人去求助,表达情绪,于是,总是女人会更容易说出,我好难过,我想要抱抱,我想要休息,我想要爱,所谓“女脑”。
因此这个剧的观影也让我感到,只要受到一样的规训,就会习得一样的属性或说技能,观察身边的世界,这样的性别属性已经越来越去性别化,独生子女的一代,在职场中的男女,我们都一样接受了情绪稳定、理性以及其他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规训,所以这些特性已经不分男女了。
再说回这个故事,这样配置,引发了不同的结局。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社会期望格格不入的,具体表现为,Fleischman没有异性缘,年轻时一炮难求,职场上发展受阻,跟Libby的老公一起的时候,人家不愿意跟他social,也是一种膈应的表现。Rachel虽然已经那么优秀,但是大家依然不会因为她养家了就觉得她是一个好妈妈,她老公因为她的成功感到憋屈而不是自豪,她跟其他的全职妈妈在一起,总有一种微妙的被排挤感。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对于特定性别有具体的期待,如果不满足,其他方面再优秀,也难以得到认可。这最后也导致了Rachel的精神崩溃,努力搭建的comfort zone都破碎了,她的努力都付之东流,她陷入了自我怀疑。
这种困境在他们的一儿一女中也映射了,想要自然而然地成为自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Libby的婚姻关系中,有一个看似完美的老公,但是Libby在一种每天重复,没有盼头的日子里感受到窒息和压抑,她老公以及其他的围观人员都觉得她应该要满意,因为她老公挑不出来毛病,你还要怎么样呢?
Fleischman与Rachel在一起的时候,一定是相互满足了需求了,分开的时候,也一定是需求不再满足了。
Libby的老公那么好,但是不妨碍Libby的需求无法被满足,是她自己的课题。
我们在不断变化的需求中偶遇,相爱,分离,而且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弗莱斯曼有麻烦了》影评(篇十四)
Toby和結婚15年的妻子Rachel剛離婚,兩人有兩個還在上小學的孩子Hannah和Solly。
Toby是醫生,而Rachel則是個成功的經紀人,也是Fleishman家主要經濟支柱。他們生活在紐約曼哈頓上東區,孩子上著區里的學校,他們的同學家長都是典型的上東區富人。
Rachel和這個環境融入地極佳,也因此和Toby之間裂縫越來越大。她眼中的理想生活,就是他們身邊同學家長們的生活,住著上東區昂貴的大平層,開著好車,在漢普頓有專門用來過夏天的房子,等等。
Toby對這個環境卻非常不適應,他不敢相信自己作為壹個還算成功的醫生,卻是圈子里的loser,不僅被孩子同學家長一臉可憐地問“妳難道想讓妳孩子也當醫生嗎?”甚至被妻子越來越嫌棄。
離婚對Toby的打擊很大。
他嘴上說著自己已經move on了,但內心還是糾結於這段婚姻結束的原因。他好像看不上孩子的同學家長這個社交圈,但其實耿耿於懷於“我在全世界絕大部分地方都是成功人士/富人,只有在這里被當成癟三”。
在朋友Seth的鼓勵下,Toby開始嘗試約會,但在Rachel忽然失聯,兩個孩子都得跟著他生活之後,一切都亂了套。
Toby努力去見新人,希望自己真的能move on。一邊則要處理兩個孩子,Hannah和媽媽一樣,完全適應上東區生活而因此嫌棄爸爸“窮”。Solly則和爸爸一樣,並不太在乎這些東西,在盡力適應父母離婚的生活。
而作為醫生,哪怕在Rachel嘴里這份工作“像是個愛好一樣不賺錢”,依然讓Toby忙忙碌碌的。
在怎麽也聯系不上Rachel後,Toby的努力維持變得越來越難。
這部劇里,有上東區明晃晃的鄙視鏈,有離婚帶娃爸爸的艱難約會路,但最終來說,它的核心就一點:當年相愛的人,怎麽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Rachel和Toby曾經真心相愛,也曾經度過了非常快樂的時光。但一根根稻草之下,Rachel和Toby最終越走越遠,她可以幹脆到離婚後馬上改掉兩人共同賬戶的密碼,她可以選擇性無視Toby的任何電話短信,她似乎頭也不回地就走了。而Toby呢?他的開機密碼仍然是兩人結婚紀念日,他其實依然耿耿於懷於婚姻的終結,他內心還是在等待著妻子回來。
所以這個故事里,就是看著Toby慢慢意識到,過去真的就過去了。
約會app讓Toby重拾丟失已久的信心,他意識到,自己,一個年輕有為的單身醫生,明明是女生們投懷送抱的香餑餑,哪里是Rachel眼里的loser。
但Rachel失聯,孩子們的到來打斷了Toby作為新恢復單身的“黃金單身漢”尋歡作樂的計劃。
在幾重壓力之下,Toby憤怒、疑惑又失望。他不理解Rachel怎麽能完全不聯系自己和孩子們,又生氣於自己無能為力。在這樣的壓力下,他忽然開始疑問,自己曾經自以為幸福的婚姻,是不是本來就是一個假象?
本劇基本上是以Toby的視角展開,當中Rachel失聯成為了一個謎團,沒人能聯系得上她,所以觀眾看到的都是Toby的焦頭爛額。
在Toby的視角里,Rachel當然是那個“反派”。Toby一如既往地愛妻子,一如既往地好好生活,但正是妻子的改變最終毀掉了他們的婚姻。
但這其實是本劇比較獨特的一點,Fleishman一家到底怎麽回事似乎像個謎團一樣,Toby個人的閃回只是拼湊出完整故事的一半,從Rachel的視角來看,恐怕情況會很不一樣。
本劇風格還是蠻強烈的,算是很典型的“反浪漫喜劇”,這里的每一個人都像一座孤島一樣孤獨。如果說有些作品看完讓人想談戀愛,那麽這種作品看完只會讓人感嘆,thank God I‘m single~
《弗莱斯曼有麻烦了》影评(篇十五)
Fleishman夫妇年逾不惑,妻子Rachael经营一家演艺公司,丈夫Toby从医十几年,膝下一子一女生活在纽约上东区。
怎么看都是幸福家庭的标准配置,最近却闹起了离婚。
先别急着表达你的同情心,离婚未必是件不幸的事,至少对于Toby来说不是。
在同事的介绍之下,他一头扎进Dating App的世界,线上线下春风十里。
而Rachael则选择在某个夏日凌晨不打一声招呼直接把孩子丢给了Toby,玩起了消失。
Toby必须反击,他找到了多年好友,火力全开,开始吐槽。
先隆重介绍一下智囊团的两位重要人物:
Adam,投行精英,每天歌舞升平,坚信终极的幸福在于远离婚姻;Libby,全职妈妈,享受岁月静好,早已远离职场的尔虞我诈。
感谢Rachael的不婚之恩,让婚后消失十几年的Toby重返社交圈。
话不多说,让我们先…选边站。
Toby VS Rachael
Toby: 她要住大房子,她要孩子读私立学校,为了让我赚钱她想把我塞进跨国药企,明明人家想要的只是治病救人。
Toby: 我们也曾是神仙眷侣。穷日子尚能忍受,小房子亦能将就,医生的价值在于操守,散步也只是为了牵手。为何孩子的降生就改变了所有?
Toby: 她结交了一群无聊的有钱人,眼里只有手机,客户,Email。她变了,她不爱我了, OMG,原来我才是那个Wife。
而Rachael对此的回复仅仅是:您所拨打的电话不在服务区。
Adam,Libby,Toby,未婚,已婚,失婚。三个人本可以现身说法的解析婚姻这件小事,然而实际输出的观点却总在意料之中。而意料之外的是即使有了Toby这样的前车之鉴,Adam也毅然宣布求婚,而Libby开始怀念独处。
很难说当年杂志社的工作有多少成就,毕竟那群聒噪的男人从未给过Libby认可,但即便是怀抱着那些“可能性”的空头支票也让Libby遗憾没能活出自我。
人生过半,为时已晚。
改变自Taffy Brodesser-Akner的同名畅销小说,为了保持原作的一致性,作者主动请缨出任编剧。
在等待Rachael登场拨乱是非曲直的这个当下,让我们花一点时间看一下卡司阵容。
卷西(Jesse Eisenberg)的Toby得到了作者的大力赞扬。
年少成名的卷西,给人印象最深的仍是那部《社交网络》,为了摆脱观众的刻板印象,卷西不惜全裸出镜来宣告转型。只是当旁边站着的是Claire Danes,相比之下卷西仍是一副少年模样。
Lizzy Caplan饰演Toby的好友Libby同时,献声作为叙事者。Libby曾在杂志社工作的这一设定一定程度上呼应了作者本人曾供职纽约时报的过往。无论是表演本身还是旁白叙事Lizzy都令人信服,解密和寻找Rachael过程同时也是Libby审视自己,找回自己的过程,论表演绝不输Claire Danes.
但却是Claire Danes凭借Rachael这个角色再次提名金球奖最佳女配,让人不得不猜测,是否归功于她在剧中那次令人振聋发聩的表演?
是的,振聋发聩,我说的是字面上的意思,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第七集。
很难说表演上Rachael没有受到《国土安全》Carrie Mathison的启发,只是,下次能不能不要再出演疯婆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