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篇一)
就是一个字,好有力量!说笑了。很美,直白,充满了想象力,她关注当下,丰富的意象,比如白云落入水中,被鱼吞进去了。比如她的情人去找别的女人。比如客人远去,她却关注当下,有对比,冲击力强。没有她那种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写不出这样的诗来的。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篇二)
诗歌,得唱出来!
长短不一的句子,基本上就能被叫现代诗。
她的诗,句子很美。意境也很美。能够营造出一种意象上的冲突。
不错。别的我也说不上来。
不说点什么,还不让发表,
那就接着说几句。
说点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篇三)
在成为民科
与曲艺工作者之前
我也曾经是位诗人
巴巴地活着,每天吃饭、睡觉、不用吃药
不论对秀华
还是对秋霞
终有一种
诗人间的悲悯
说了
你们
也不会懂
字数你妹
还让不让
我们这些
诗人
活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篇四)
“我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
所以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
/ 余秀华《月亮落在左手上》
柴静说,我们经历磨难,是为了更好地安慰他人。
要想说服别人“没关系,一切都会好的”,前提是把自己的日子打理得很好。温柔的另一面是强大。
来自一个目标成为知心姐姐的人的自我和解。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篇五)
“我遇见了最好的,
却不能给出一句赞美”
/ 余秀华《月亮落在左手上》
看到这句,第一反应是纳兰写的“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朋友说:“实恨我诗才清瘦无文作释。”大概就是这层心情。
费尽心机找点睛之笔,怕人看穿将痴情作无情。满纸荒唐句,最后都变成说不出口的“喜欢”。
何以致汝?以默,以息。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篇六)
我不论其他,只念这文字,这里面的情愫,这里面的月光。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来到我们的面前,这生活的深度思考,无论诉说的力度轻重,都是让我们内心清楚一点一点的东西。
许多令人怀疑的现象值得我们审视自己,而不是跟多的纠正别人,尘世总是纷繁的,人的生存目的大同小异,做了观看者和思考者,就是要有清明的想法,去欣赏一个人生命的语言,对于这语言是如何被人们听见的,是需要慢慢的公正和一些人的力所能及来揭开。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篇七)
读到余秀华的诗时我内心有种惊叹,她是一位真正的诗人。
是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那些文字会在心里流淌,把我带到她那里,带到她生活的地方。诗人就是,在孤独里,炽热的心燃烧着,融掉了,凝成了,最值得珍视的玉石。诗歌温柔了我们的心。在效率就是生命的城市里,谈诗是一件奢侈的事,更是一件可笑的事。谈诗能挣钱么,不过是无病呻吟罢了。
就是无病呻吟。
专治未病。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篇八)
身边坚定的艾米丽迪金森拥护者对于余在中国并驾齐驱的称号颇为不满,认为纯粹炒作,两人成就完全无法对等。我反不以为然,难道就是因为她写了狗日的王法这样意气用事之作么。艾米丽是富家千金,生活无忧,内心孤寂,所以有了阳光下的孤独;也正因为余秀华是农妇,生活窘迫,底层抗争,才可能写出稗子 提心吊胆的春天。
或许在现实中,她真的是生活的一条狗,但在诗里,生活又的确成了她的一条狗。这颗稗子在提心吊胆春天来临前还是夹缝求生地绽放了。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篇九)
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我本在黑暗中由悲伤到叹息 再到释然与自足 却在走出之后 看到背后那一群人 不理解的人和不被理解的人 去解释生命的意义
不在于男性眼中的你害怕 而在于你我眼中的不甘心
我不是困在莲中的鱼 我是那莲 困住了他们和你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篇十)
书本身一般般。为什么?大部分作品都是2014年10月以后写的,写得太频繁了。明显有点应景吧。这样对书来说是极度不好的。这破坏了整本书的价值。
质量也很明显。14年之前的可读性更高。
说余秀华像狄金森也罢,这都是定位与推广问题。但显然还是有些差距的,这些年虽然大家不读诗了,但我觉得对诗歌的品味是不可能下降,而只会是挑剔的。
但买这本书,希望为改善诗人的生活尽一份绵薄之力吧。
祝福她写得更好。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篇十一)
向往一个痴迷沉醉的诗人,是对自己最多的感激,余秀华,本身才情洋溢她,加上洒脱的思想、不庸俗的字眼,着实让人感受到意犹未尽的美、与真实的灵魂歌者。她的言语动情的让人窒息,一个脑瘫诗人的笔下,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世间情怀与沉着冷静的心情,才赋予了生活中最有韵味的诗篇,对她来说,坚信本身对诗歌的情感,烟云缭绕的梦、现实生活的艰辛、爱不自己的痛楚,都是一种闪烁的灯火,无时不刻的照亮着她。生活的风雨惨淡,却笔笔都是诗情画意的浪漫,与悦人痛楚的长情。陪伴她的,就像是一片意味人间的海,无尽流浪。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篇十二)
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我爱你
如果要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颗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我爱你
一定有云朵落在水里面了,被一条鱼喝进去了
如同此刻,悲伤落在她身上,被吸进了腹腔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篇十三)
《月光落在左手上》,在字里行间中,都在与现状做着抗争,她不甘心,诗歌成了感情宣泄的出口;她渴望着一场怦然心动、轰轰烈烈而又如沐春风的爱情。
一颗提心吊胆的稗子,在春天里踌躇,这是另一种低到尘埃里的方式;渴望而又自卑着,内心狂热而又羞于面对,不禁让人有些心疼。
对于爱情的渴望是如此的纯粹,词句都是晶莹剔透的,让人不忍心打破这个四季交融的玻璃雪球。 月光落在左手上,希望阳光亲吻额头,驱散所有清冷与阴霾!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篇十四)
想到很久之前看到的一个up主剪的模拟人生剧情向视频,情节大致是:
才子佳人眼波送情,洞房花烛璧人相依。柴米油盐儿啼女哭,鼾声如雷甩手掌柜。粗茶淡饭家务操持,风月不抵岁月漫长。 故事从一个带着酒意的承诺开始,到一地鸡毛结束。
有多少人可以风尘仆仆几十年,还能保有不朽的智慧和令人倾慕的魅力?又有多少伴侣,能对抗婚姻的清淡、焦虑和无常,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岁月败美人,是不是大部分普通女性难以逃脱的宿命?
不知道20年后的我,看到20岁时的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会以何种姿态给出何种答案。
《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篇十五)
有人在孤独绝望中枯萎了,有人在孤独绝望中开花了。
余秀华就是后者。
她把她自己,写在了她的外面。
她写的是她自己,但你从诗里的看到的好像是,她看见的一个她。
对生活妥协也意味着正视,
一旦正视就可以心平气和的跟它碰杯,即便有时那酒的滋味会是苦涩。
就像她的诗,充满活着的气息。
她的诗,不止是诗,更是她的生命,她诗情发作时的生命。
你看到那颗禁锢在那样一个身体里的心,心的孤独,以及打不死的期望,对爱,对浪漫,对春的向往。
在她的诗里,你能看到一种在残酷的现实缝隙里寻求爱与美丽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