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旧事与新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旧事与新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3 08:05:32
旧事与新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5-04-03 08:05:32   小编:

《旧事与新说》是一部描绘人性与情感的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和反思,展现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令人深思。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犀利的观察,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旧事与新说读后感第一篇

那些有争议的往事,作为不了解的我,不知道真假,无法判断,只能对这些暂时悬置起来,或许以后时间能告诉我们,或许过不了多久自己能够判断。对于那些真的,感人的历史,读完之后,是一种享受和思考。

1/4页

旧事与新说读后感第二篇

这本书的初衷,无非是想还历史一个清白,强调在那样的年代,知识分子之独立人格被剥夺, 是人间最大悲剧,借此,宗璞为父亲做个辩解:冯友兰是为时代所裹挟,亦是身不由己。

我倒觉得,全无必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冯老有缺点,有失误,或者被迫不得已,历史都会给他公平评说,由女儿来百般解释,纵有足够的道理,外人亦觉得说服力大打折扣。

那一代学人,确有自身的悲剧。生于忧患,长于忧患,想要好好研究,却又遭遇战乱,流亡、奔走、呼号……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饱含热情去工作,准备奉献人生最后的时光,却不料又有更大的灾难,被归类,被表态,被纳入……如李敖所说,人心大好,时代却又大坏。

我们,现在去苛求他们,多少有些说不通。至少,他们不曾害人,最多只是违心地讲了几句话,不顾现实,而站在道德的顶峰人批评和辱骂别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事。

宗先生的行文,流畅细致,但又有吹捧之嫌,动辄说父亲的光辉业绩,这总不太好,避嫌是亲人该做的事。还有,动不动就“冯先生”多少让人觉得别扭,直接称父亲比较好。

文中对于何兆武的批评,堪称全书中的亮点,用事实说话,胜于一切辩解。

前提是,也允许对方说话。

2/4页

旧事与新说读后感第三篇

三天读毕此书,感慨良多,宗璞先生的感情真挚的文章深深打动了我。点点滴滴的亲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让人不禁有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的同情。一个女儿对老父浓浓的亲情我相信会打动每一个为人子女的人。

有人说本书是为亲者讳的回忆标本,对此我不敢苟同。“讳”是有意的隐瞒,而宗璞先生并没有隐瞒什么,她所见的父亲就是如此,她只是如实追忆她心中的父亲,无丝毫隐瞒,怎称是“为亲者讳”?

本书中李真先生批何兆武先生的文章我是最看不上的,何先生的上学记两年前我也曾拜读过,不似李真先生所说的“满纸荒唐言”真实的客观历史只有一个,但由于我们的观察角度不同,理解角度不同,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部主观历史,这部历史不可能与客观历史百分之百相同,但它不是臆想,它是活历史。正如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但每一个水洼都有不同的映像,历史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如此,尽管只有一个客观事实,但其被我们捕捉的结果就是一人一史。我们既不应该胡批何兆武,也不该妄评宗璞。读者从他们不同的记述中寻找自己心中的冯友兰即可,真实的冯友兰会慢慢走近每一个读者。我相信,正如宗璞先生所说“积毁难销骨,长留纸上声”。

我个人认为冯友兰先生是一位一流的学者,但他做人上确有不足。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的季羡林先生在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时,文题为《晚节善终 大节不亏》,大节不亏就意味着小节有亏,真话不全说的季先生委婉表达出了这层意思。冯先生的学术地位与陈寅恪先生可能难分高下,但月旦清议之所以扬陈抑冯也就是因为个人小节了,陈先生的伟大不仅仅在学术上,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的个人道德修养,一种面对苦难的担当。冯先生是学术权威,地位尴尬,其滑稽检讨也还算有情可原,可是陈先生也是学术权威,他所展现就就是铮铮铁骨。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也许就在时代大变动的背景下才能完全显现。

三天阅读在我脑中的映像便是这些了,希望大家对我这一史多多批评指正。

3/4页

旧事与新说读后感第四篇

——谨以此文纪念冯友兰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风雨飘逝,时光流转,冯友兰这颗中国哲学史上的熠熠大星,永远地离开唐河祁仪,离开燕南园的三松堂,离开浮躁多事、喧嚣连天的学界,已然二十年矣。

我有时在想,冯友兰,其实是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特例,存在于世间,存在于薪火相传的历代学人心中的。冯友兰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冯友兰又是一个许多人欲说还休的话题。在二十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的批判最多的便是冯友兰;谈起二十世纪的中国哲学,惟一绕不过去的人又是冯友兰,一个事实是,外国人是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

好在还有宗璞在,还有宗璞的这本《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在,让我们遥念冯友兰的时候,在内心里,也有了些许的安慰。在这部集子里,宗璞无意为父亲“争”些什么,她不过用充满殷殷深情而又素朴真挚的笔墨,还原起一个真实的冯友兰。这个冯友兰,是家常的,是温暖的,是让人动容的。

在河南南阳,说起唐河祁仪的“冯氏三杰”,整个南阳都为之骄傲,对形成南阳“文风盛、出人才”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引导作用。冯友兰兄妹三人,其妹冯沅君(淦女士)是一代才女,与冰心、庐隐比肩,是受过鲁迅称赞的五四时期著名女作家。其弟冯景兰是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矿床学的重要奠基者,中科院学部委员。

而学界所称颂的冯氏“一门亲属传佳话”,说的则是冯家的引领风骚的亲属们。建国之初,冯友兰曾与自己的岳父、辛亥革命元老任芝铭,以及外甥女、著名演员孙维世一同参加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三代同堂参政议政,实属罕见。冯友兰的堂妹蘘兰是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的夫人。著名哲学史家、宗教史家任继愈,则是冯景兰先生的女婿。冯沅君的夫君陆侃如,是著名学者,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大家。在中国近代史上,能与冯氏相媲美的家族,估计不会太多。据不完全统计,冯家三代在科技、文化界教授级的人物就有30多人。

得以传承如此深厚家学渊源的宗璞,曾以《红豆》、《弦上的梦》、《三生石》、《野葫芦引(系列长篇)》等一大批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闻名于世。而宗璞创作的大量散文,如《报秋》、《紫藤萝瀑布》、《哭小弟》、《三松堂断忆》等,也深深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这位先后就读于西南联大附中、南开、清华诸名校的才女,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在宗璞的笔下,历史没有硝烟,没有刀光剑影,却深深烙下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与精神创伤,那种浸润在文字之下的柔性的书卷气和文化质感,让人读来荡气回肠。

在这本集子里,宗璞用一篇篇散文串接起对父亲的景仰与思念,也对父亲那一代学人做了认真的思考。这本看似有点凌乱琐碎的集子,其实贯穿起来,就是一个鲜活生动,人情味十足而又洞察人生要义,淡定从容的冯友兰的侧影。《向历史诉说》、《心的嘱托》、《他的“迹”和“所以迹”》、《冯友兰:蜡炬成灰泪始干》等众多凝血滴泪的文字,不仅仅在写冯友兰,写冯友兰的经历,也在写一代学人的坎坷人生和心路历程。

冯友兰那一代学人,大都卑谦自恭,恪己崇德。冯友兰本人也多次引用宋代哲学家张载的一句名言以自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良好的期许总是伴随着种种艰苦的磨难。历次政治运动,历次学术外的“大批判”,诸多强加于身的不实之词,怎能不让一代哲学大家心酸?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从我所学的专业中,以及大量阅读中,我知道,那个人神共愤、黑白混淆的年代里,正常的学术研究也变得不正常,人心向善的一面消失殆尽。

在诸多的批判声中,那些很多本身也是知识分子的批判者,其实也在玩着玩火自焚的游戏。那个时代下,服从政治需要的要求是绝对的,这本身也是那代知识分子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有论者认为,冯友兰“牺牲了自己的尊严来谋取生存的空间,委曲求全于一个苦难的时代。”对于历史和人生,深刻丰富的体悟与反省是必要的,但要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考察。往事不可鉴,来者犹可追。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学术水平、道德操守能和冯友兰相若者,又有几人?由此遥想几十年前的历历往事,一切似乎都可以烟消云散。

冯友兰对国家命途的殚精竭虑,对事业的孜孜以求,都深深地影响着女儿,也让女儿由衷地热爱“这样的父亲”。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八十多岁,年老多病,“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一百五十多万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他的最后十五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冯友兰是拼着性命在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果然书成后四个月,他便安然而去。

冯友兰的坚韧执著,也给了宗璞极大的影响。《东藏记》写到一半,宗璞眼疾治疗失败,不能再持笔写作,她的情绪一度消沉,夜晚披衣而坐,“模糊中似乎有一个人影飘过来,他坐在轮椅上,一手拈须,面带微笑,那是父亲。‘不要怕,我做完了我要做的事,你也会的。’我的心听见他在说。”两年写成《南渡记》,七年始成《东藏记》,虽未失明,却不能阅读和写字,写作全凭口述。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早在1950年代,宗璞就怀有一个心愿,想把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反映出来,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其中的《东藏记》,荣获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宗璞勉力完成这部小说,也是为了告慰父亲。

我想起了冯友兰曾经写的一首诗里的句子:“早岁读书赖慈母,中年事业有贤妻。晚来又得女儿孝,扶我云天万里飞。”宗璞与冯友兰,这样的父女,这样的学人,让人在思索中间,不禁唏嘘。我辈作为后学与乡党,感念之中,总想写下点什么,可是,“有限的文字总是可有可无的,真的感情,只能是以心传心”,倘能如此,也就够了。

2010年7月31日曦光室

4/4页

还剩1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