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奥秘》是一篇引人思考的文章,揭示了时间的复杂性和神秘性。作者通过探讨时间的概念,揭示了人类对于时间的认知和理解是如此有限。文章提出了关于时间本质的疑问,引发了读者对时间的深刻思考和探索。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时间的奥秘和深刻意义。
《时间的奥秘》读后感(篇一)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给这本《时间的奥秘》打一个六星好评。
一,其初步印象自然是来自插画。
这是来自世界著名插画师史密斯的代表作,完全用黑白色调的线条的手绘作品,其艺术价值水准之高令人赞赏。无论是建筑、天体、动植物、机械构造,都带给我们视觉上最好的享受,也不能不为艺术师的精湛作品而拍案叫绝。
二,文字内容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是极好的入门科普
这本书适读年龄当为青少年,如果孩子平时阅读兴趣广泛的话,小学中年级以上的孩子阅读完全没有太高的难度。
正文内容涉猎颇广。依据人类对于时间概念的认知及发展的演变为轴线,解释了各个时期的计时工具,解释了历法的制定和发展,介绍了钟表发明前人们的计时方法,将人类对于时间奥秘的漫长认知,有了一个系统的梳理。
三,具有极高的趣味性
首先是文图的紧密结合,其实是知识点与通俗的解释不会造成孩子的阅读障碍。孩子在其中可增强天文、地理等知识的关联性,同时也会引发各科知识的兴趣度。
《时间的奥秘》读后感(篇二)
前人要从某地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或发出一则消息,总要经过一段路径,在空间上呈现了两地的距离,在时间上表现了通达两地之间所需的度量。我族人类无论是认知世界、了解自我,还是建立关系,意识里都有这么一个外在的速度层,明白时空之庞大与限制。——梁文道《距离的消失》
读懂时间与空间的坐标
小的时候,有阵子我很迷沙漏……盯着透明玻璃里的彩色沙子看上好几十分钟,颠来倒去地摆弄。大人说,这一点一点漏出去的沙子,就是时间。我问他们,时间是什么?他们愣了下,说:“'时间'就是一分钟等于六十秒,六十分钟等于一小时,二十四小时等于一天,一天有三百六十五天。”
《时间的奥秘》读后感(篇三)
每个人在时间面前都是平等的,但不同的人因其对时间认识的不同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具备不一样的时间价值感。
你了解时间吗?时间对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也许大多数人把时间看作是看不见、摸不着、极为抽象的概念,实际上,的确是再也没有比时间更玄妙东西了。时间是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一环,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再到量子理论,一维时间观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过。《时间的奥秘》就力求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向读者揭示一个人们并不熟悉的时间概念,并讲述时间这个概念的起源以及时间的演变。
“很久以前,人类计时是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划分的。他们会观察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鸟儿秋去春来。为了农耕的丰收和狩猎的成功,人类能够预测第一场霜降到来的时间,或某些动物迁徙的季节。很快,他们就学会了如何计算这些变化之间的时常。”与教科书的枯燥单调相比,这本科普读物的知识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易于被读者们接受。而精美的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利于读者开拓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质。
《时间的奥秘》用趣味横生而又不失科学严谨的语言、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一体的手绘图画,为读者朋友们献上了一把打开“时空殿堂之门”的钥匙,带领大家踏上探秘时间的旅程。这次旅行中,我们对人类生活其中的整个时间、空间世界进行“游览”,并逐一“观赏”时空中各种盈溢着神秘气息的“景观”。比如在“树与时间”章节中,通过一棵100岁的树的横切面,展示了100年间的大事记:1883年这棵树被种下,1895年人类发明首台收音机,1903年人类发明首架飞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25年人类发明首台电视机,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51年首架商用机起飞,1961年人类首次进入太空,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1983年这棵树被砍伐。在这简单的树木年轮上,使读者能够对令人备感着迷又无可窥探的时间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获得一些时间里发生过的历史知识。
通过书中详细介绍的十二个月名称的由来、各个时期的计时工具、历法的制定和发展等,展示了时间如何奥妙无穷、人类如何煞费苦心测量时间、以及神奇而有趣的时间故事,还在最后贴心地附上关于时间的术语表,使读者对时间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虽然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周围的事物的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去测量并认识时间。从而,使得“难以捉摸的光阴”,成为普通人可以理解的常理常识。
时间并非深不可测。现在,让我们做好准备,一起向“时间之旅”开进吧!
《时间的奥秘》读后感(篇四)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千年前的孔子,站在河边望着滚滚逝去的流水,感慨这时间就如同这不息的河流,日夜流淌,不肯停歇。时间到底是否存在呢,还是幻觉呢。恐怕这是个高深的问题。对于一般人来讲,时间的相对性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感知,比如一个难得假日的慵懒的午后,不觉间已经夕阳西下,月上柳梢头了,或者对于一个过了三十岁的人,时间便过得飞快,竟然不似我们经过时间,倒似时间经过我们,没有一丝流连,狂奔而去。而对于一个赴约的恋人,或者在公厕外排队的倒霉鬼,时间对于他们仿佛停止一般,蜗牛一样满满爬行了。
《世间的奥秘》为加拿大著名漫画家,确切的说属于特别适合亲子共读的绘本。作者从遥远的地质时代,到远古的猿人,从古埃及罗马,到中世界的修道院,从日晷到最先进的原子钟,图文并茂,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对于时间的理解,关于历法和计时技术,在经历了悠久漫长的时间后日益精确,体现了科学之美,而背后揭示的小故事也体现人类的伟大。
下面是书中几个令人感动的细节。
一、百年树人。一棵树龄百年的树,横切后的年轮,从1883到1983,人类历史多么波澜壮阔的百年,这棵树静静的生长,以至于在那层层年轮中标注出的人类大事,瞬间能感到普通事物的庄严之美,脑边飘来一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
二、谁将时间切割成碎片。公园前200年,普劳图斯说:是哪个混蛋在市集上制造了这面日晷,他把我的一天切成了碎片。
三、hey,July。七月July,为凯撒的名字,我并不觉得他很自负,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自励,否则阳历里儒略历的痕迹里便没有了这个伟人。
四、柏拉图的闹钟。雅典学派的学生们怎么准时上课呢,他们的老师老师柏拉图发明了闹钟,不光是先哲圣人,还是个技术控呢。
五、不是生死,高于生死。每每想到咱们中国人那种二杆子天不怕地不怕老子天下第一的气概,着实觉得不如党卫军那句口号“除了上帝我们无所畏惧”给力!1544年教皇格里高利八世天特会议制定阳历并舍弃了10月4日的十天(防止复活节和圣诞节重合),这基本解答了我的一个困惑,人类历史那么多天,会不会少算一天两天的问题。除了宗皇,估计谁也改不了日历!
最后,时间的终点在哪呢,也许在黑洞里,世界一切归于寂灭,变成一片银子世界,显得令人沮丧,也许之后又是一片大光明也说不好。拥有希望,总是好的。
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愧对,此刻,让我们尽情起舞吧!
《时间的奥秘》读后感(篇五)
林亦霖
究竟该用什么来定义时间呢?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一世纪。从宇宙的起源,到现在看到的景象,中间的历史成为岩层中的化石抑或宇宙四散的流星。时间就像迷雾,既可以感知,却又难描述。
时之感知
一如它的特性——难以感知,所以人们想出了千千万万种方法来衡量时间,从微观上来说,有的是观沙漏,有的是看滴水;从宏观的角度,有的是测星辰,有的是望月相。当然,这些都是比较明显的感知,都是后来渐渐发达了,人们的衡量。很久以前的笔画和草结,想必是比较早的方法了。
人们感知时间,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时间,原始的打猎放牧,近代的外出办事;对时间的把握越来越精准。小时候,曾听,通过年轮可以辨别树木的年龄;长大后,看到,通过化石可以知晓岩层的发展。年轮,化石,都是时间的感知,有的在我们之前,有的在我们之后,之前与之后,隔着的都是岁月的印记。
地球与太阳,地球与月亮,太阳历,月相;古人用他们超群的智慧将难以衡量的时间与自然相结合。日出日落,月盈月亏,一天与一月,一月与一年,就是这般看似巧合但又考究地形成了。十二个月份,每个都有好听的名字,都带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期盼。
时之钟表
书中最让人惊奇的就是时钟,各式各样的钟表图片,看起来颇为震撼。水钟是大多数国家最早采用的钟表,根据水流的多少和快慢来衡量时间。中国的则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其复杂程度不亚于今日的机械钟表。水钟分为三层,上层是用来观测浑象,中层是用来演示,下层则来报时,三层的人员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当然,水钟也有自身的缺陷,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冬天的时候会上冻。
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西方利用重力远离形成的机械钟表渐渐走上了衡量时间的舞台。最初的机械钟简陋,功能单一;随后因为文艺复兴等运动,推动科学的发展,钟表也变得精美。上层和贵族之间相互赠送精美的钟表——不仅因为实用,更因为其的美观。可以打鸣的机械公鸡,可以显出星象的天文钟,这些独具特色的钟表层出不穷。落地钟就是在它们不久之后发明的,直至今日,在许多家庭依然可见。
精巧化,精细化成为后来发展的趋势。身上的老怀表,手上的石英表,都是近现代的产物。
我们利用着这些把握着时间,感受着时间。看着一分一秒从指间划过,感受着一天一日的翻天覆地。仿佛,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大爆炸,看到了恐龙的四处奔跑,看着苍山化为桑田,看着那些千千万万的历史人物进了黄土,留下悲叹或者化为千古绝唱。我们在现在,看着,望着,感受着这世间。
我们学会用绳结记录时间,学会用滴水感受时间,试着用日月的移动记录时间,试着用精密的仪器测量时间。一朝一夕,一日一月,春去秋来,夏归冬升。这无形的来自自然的宝藏在我们手中渐渐被感知,被记录,被我们珍惜。我们靠自己拥有了一把关于它的钥匙。
对,我们靠自己,有了一把属于时间的钥匙,从此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时光之匙,你我手中的,时光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