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中篇小说精选》是一部集合了当代中国中篇小说佳作的精选集。其中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各种不同题材和风格,展现了作者们独特的创作才华和思想深度。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收获了许多感悟和启发。
《2023年中国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篇一)
《2023年中国中篇小说精选》一共收录了八个中篇。其中包括王蒙的《季老六之梦》、梁晓声的《遭遇‘王六郎’》、吴清缘的《卫煌》、残雪的《苍姨的蜘蛛湾》,以及邵丽的《九重葛》等。 王蒙的《季老六之梦》简直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小说演绎版。通过对季老六梦境和现实难以区分的描述,剖析了一个不服老的老人的心理。感觉这个季老六跟王蒙的形象很相符,王蒙老师也是有着一颗年轻的心。我记得几年前看王蒙老师的一个访谈,他不但在老年的时候学会了电脑写作,而且一直在坚持游泳健身,八十几岁的他还拥有令年轻人羡慕的六块腹肌。 梁晓声的《遭遇‘王六郎’》描写了一个年轻的富二代诗人。也是挺荒诞的。不知道现在年轻人是不是都这么不着调。如果这其中描写的内容是真实的话,文学圈子也是挺荒谬的,只要走走关系就能进圈儿,让那么多人去捧。 残雪的《苍姨的蜘蛛湾》到底写的是啥呀?是梦境还是幻想?吴清缘的《卫煌》前半段的构思挺好的,后半段没太有意思。邵丽的《九重葛》挺平淡的。 这真的是去年一年中国中篇小说的“精选”吗?没啥出色的呀。读过这本的来说说,你认为哪篇最好?
《2023年中国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篇二)
《2023年中国中篇小说精选》由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共录入了8部优秀作品,反映了本年度中篇小说的最高水平。 《别来无恙》写了一个好朋友的一生。任辰这个主人公过着一种不停折腾的人生。他总是带着一种看透一切的笑,曾经历数次婚姻,涉猎围棋、算命、佛学、经商、摄影,后来又跑到海外,仿佛在疫情期间,奔向八十岁的路上终结了生命。又仿佛还活着,“我”结尾莫名其妙收到微信,又看到那熟悉的惯常写信开头的四个大字:“别来无恙。” 对比之下,“我”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工作,结婚,慢慢从县城奔到省城,妻子一直是那个小家碧玉,从乡下带来的。这两种人生选择,作者也没有评判孰优孰劣,给读者自己去品味。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滋味。平平淡淡是福,多姿多彩也是福。在我看来,没有高低之分。 《九重葛》这个中篇讲了一个抑郁症患者,有洁癖的失去父母,和丈夫离婚的女人,如何因为新的爱情而康复的。 这个女人的第一次婚姻不和谐,就是因为她对丈夫没有感觉,只把他当作兄弟看。 这一次简直是重生。这个让她不讨厌的男人,和她的话题越来越多,几乎停不下来。她有了牵挂,有了娇嗔,有了嫉妒。她那颗仿佛干涸的心重新温润起来,又对花草树木有了喜爱,又对事物有了向往,感受到了阳光的明媚。她竟然能够听他的话,鼓起勇气走出自己的世界,治愈自己的孤独。 结局太美好,两情相悦。这个男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思念,从美国回来,送给她一条围巾,也送给她一整个苗圃。从此,两人过上了陶渊明般的生活,与泥土为伴,琴瑟和鸣。 《遭遇“王六郎”》讲的是一个有文艺细胞的男孩,因为被好朋友陷害而变得精神失常的悲剧故事。 这个叫“王六郎”的年轻人得了精神病,病因却不是失恋,而是其父母对于名利地位的追求。因此,以胡鸿志作为他的对手,这个名字的意味不言而喻。 内卷,相互攀比,现实的年轻人就是在这些折磨之中受伤。越来越多的人成了精神病患者,而人们还在继续制造下一代。下一代是否仍然会陷入这样内卷而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呢? 没有人去想现在孩子们的精神困境。 这部《2023年中国中篇小说精选》是从本年度涌现的新作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每一篇都有深意,值得咀嚼。
《2023年中国中篇小说精选》读后感(篇三)
对,你没看错!90后作家,吴清缘;90岁作家,王蒙。
他们的作品同时收录进了《2023年中国中篇小说精选》中。
而我,作为70后,虽然对书中王蒙、梁晓声的作品从来膜拜,但这一次,竟首先是被这个90后作家的作品击中的。小说的名字叫《卫煌》。
卫煌是个名字,属于一个存在于22世纪的保姆机器人。它服务的对象叫莫北川,一个对敦煌充满了痴迷与热爱的画家。
在吴清缘的笔下,那时的地球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类开始逃往别的星球。莫北川的父母、妻儿都离开了,莫北川成为敦煌唯一的守望者,只有“卫煌”陪伴他、照顾他。
卫煌属于一种叫“β-3型”的多功能民用机器人,不仅可以承担大部分家务和基础的医疗服务,而且还拥有机械维修、房屋修建、农业经营等扩展功能。这对于留守地球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是它们支撑起了留守地球人的现代化生活,为他们提供燃料、食物和水电。
莫北川每天都要去莫高窟的各个洞里徘徊、驻足,或凝望,或临摹,莫高窟与他的生命合二为一,让他神思不已。然而,有时,他也会想,自己总会有离开的一天,到时莫高窟终归会被孤单地留下,最终消失。那么,自己现在的守望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他在91岁时终于不舍地离开了。然而,临行前,他用尽全力给卫煌下达了命令,让他负责保护莫高窟。
虽然,按照规则,机器人要对人类的命令要绝对服从。但是,莫北川的这个命令已经大大超出了机器人的能力范畴,面对这样的命令,卫煌是有权力拒绝的,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可是,卫煌并没有按照程序清空电子脑内的数据并终止运行,因为卫煌已经不再是初始的那个卫煌了。
虽然作为人工智能,卫煌并不拥有任何形式的情感和自由意志,但是有一个东西却能让他发生悄无声息的改变,那就是算法。
莫北川家时时不在的有关敦煌的信息,通过算法改变了卫煌的认知,“这一强化并非诸如程序员将一段有关莫高窟的程式标记为优先级然后强行植入电子脑的过程,而是对于算法底层逻辑的一种重塑”。
这种改变在平时不会有所显现,但是当卫煌接收到保护莫高窟的任务时,这种改变的效应就显现了——卫煌竟然接受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接下来,就是他如何完成任务了。故事自此进入纵横捭阖、跌宕起伏、上下求索、天马行空的阶段。
卫煌一脚踏入一亿五千年前的莫高窟,循着历史的脚步,跟随敦煌一个个画师的画笔,开始了一个窟一个窟的复原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莫高窟的美学意义与卫煌的算法水乳交融,“美”在卫煌那里发生了重大的突变,让卫煌突然拥有了自由意志。而就在这一刹那,他必须服从人类的限制也被打破了。
他开始思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
那么,卫煌是否还会按照莫北川的要求继续保护敦煌呢?敦煌最终在地球上的命运又将如何?
我想,那些最美的答案,还是留给你们自己去读吧!
其实何止这个90后作家有发疯一样的天真,90岁的王蒙一样在发疯。收录在书中的他的《季老六之梦》,就是王蒙的“发疯之作”。
故事写一个主人公季老六,他梦里头又回想起苏联的最成功的电影之一叫《乡村女教师》,那位教师的名字叫瓦尔娃拉。在梦中,瓦尔娃拉见到季老六。季老六问:你中文说得这么好了啊?瓦尔娃拉就说,你忘了给我配音的是舒绣文了吗?
王蒙说,他写到这儿的时候,自己流泪了。为什么流泪?因为时间穿越回了他曾经的五十年代。
最令我诧异的是,这个30年代生人的耄耋老作家,开篇的一句竟是“写下的标题是《季老六之梦》,把文稿输给ChatGPT之后,得出来的结论是《艺术人季老六A+狂想曲》,看来AI也听命于标题党了,可咋办呢?”
书中还收录有储福金的《别来无恙》,印象也颇深,是一部用中篇写出了两个朋友的一生的故事。
不知为何,这些小说都让我想到了《百年孤独》里那句名句:“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