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全球断电》的读后感大全

《全球断电》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18 18:05:16
《全球断电》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2-18 18:05:16   小编:

《全球断电》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社会隐喻,探讨了在信息时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书中描绘了一个因能源危机而陷入混乱的世界,引发人们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警示我们珍惜资源与合作的重要性。

《全球断电》读后感(一)

看完第一个感受就是再严谨的科技小说也阻止不了主角的全程开挂。主角受了好多次伤,在没水没电医疗差的情况下顽强地为全人类奋斗,真是闻者流泪啊。主角真的只是黑客吗?感觉体魄快要超越美国队长了啊。

停电后的情况,作者再现得很真实。五星好评。唯一有点小失望的是反派的设定有点俗。

《全球断电》读后感(二)

小说从一场毫无预警的意大利全国大断电写起,但这只是更大灾难的序幕,紧接着,瑞典、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也纷纷发生全国性大停电,原因不详。一场影响全欧洲的大恐慌随之而来:地铁停驶、电梯无法升降、食物供应和供暖都无法继续……所有的电力公司都找不出原因。

很偶然的,当过黑客的计算机高手曼萨诺在家里智能电表上发现了一行神秘的代码。几年前,意大利和瑞典已经普遍推行了带有软件的智能电表。曼萨诺由此测试,用还能依靠电池运转的笔记本电脑进入智能电表,发现了这个导致停电的代码。他将自己的怀疑告诉当地的供电商,得到的却是冷潮热讽。

曼萨诺辗转找到欧盟负责反恐行动探长波拉,然而这时女记者莎侬也找上探长,开始追问一连串敏感而尖锐的问题,更奇怪的是探长开始不断收到奇怪的电子邮件,寄件者全部显示为曼萨诺,使得他转而怀疑是这位黑客在暗中搞鬼。曼萨诺被迫逃亡,而这时欧洲的断电事件依然没有解决,数座核能发电厂陷入险境,随时都有辐射外泄的危险……

现在,随着供电技术的发展,停电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有些陌生了,也让我们放松了对停电的警惕。而实际上,停电离我们并不遥远。2006年11月4日,德国电力公司为了让游轮可以顺利通过而关掉了一条38万伏特的电缆。但是这条“死线”很快引起了电网其他地方的电压升高,最终引发了火花点燃了一条波及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荷兰和克罗地亚部分地区的电网。它直接造成了波及1000万人、时间长达两个小时的停电事故。2012年7月30日和31日的大规模停电事故让印度东北部六亿七千万人受到影响。在8月1日电力恢复之前,大约有一半的印度人因为电力系统瘫痪而在黑暗中度过了两天两夜,受影响人数占到了全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

本书将文学性和可读性完美地融为一体。小说选取现代人关注的能源问题构思,采用悬疑、惊悚、推理等读者喜爱的类型小说创作方法,生动地为读者描述了一场即将可能发生在全球的能源浩劫。书中停电的时间是二月,欧洲仍在寒冬,房间越来越冷,饥饿来袭;既没有自来水,也没法冲洗马桶,健康卫生状况陷入灾难性境地。开始时人们还能相互帮助,但随着停电的持续和每个人所面临的困难逐渐增大,就出现了抢劫食品店、入室抢劫、偷盗汽油等行为。只有居住在农村的人还能用炉子烧柴供暖。这些描写令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如果我们在当时的环境中,是否还能互帮互助,是否会变成野蛮人?停电是否会让我们的文明之眼失明?

这是一本厚重的小说,500多页,却毫无冗长之感,全书故事推进速度极快,主线与辅线交织融合,场景人物迅速切换,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书中情境。然而,厚重,并不限于书本身的厚度。全书的时间跨度只有二十三天,可书中在停电黑暗中苦苦等待和寻找的人们却如同经历了两个世纪那般漫长。当电流消失,周边一片黑暗冰冷的时候,人心深处的黑暗时候也在蠢蠢欲动?人性深处的黑暗,在黑暗和寒冷中是否会更明显?合上这本书,坐在温暖的灯光下,心中的惊恐还没有消失。医院里临终病人的呻吟、农场上入室抢劫的恶行、风雪中瑟瑟发抖的人们、超市里抢夺食物的混乱……一幕幕场景似乎还在眼前,阵阵寒意从脊背滚过。读完这本书,才意识到现代生活对电流的依赖有多大,因此,才能体会到书中描写的情境有多么真实。

当然,谁都不希望这种事发生。我只能说:幸亏,这只是部小说;感谢,有这么一部小说。

《全球断电》读后感(三)

书评:

物联网的时代是令人期待的,但随时而来的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但目前来说有些问题也是不确定的。这本书就提出了其中一种可能性,有技术的人完全有可能掌控电力这个必不可少的资源。

最后的思索,反派人物普考找到曼萨诺,表达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在全球断电之前,依然有不少人在世界上受苦,受剥削。这话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自己身的努力改变现状。然而依然会存在那些自身努力,但运气不好或者遭受意外的人,对他们来说,世界如此不公。

然而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完全的公平并不存在,这里面又牵涉到个人思维模式的问题了,面对挫折,你可以心灰意冷、怨天尤人;但另一个角度你可以看做这是增加你的一种经历,让你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是那些没有经历过的人所无法收获到的。

另外一点想法是反派人物他们真的品质恶劣吗?即使没有这个全球停电,全世界因为战争、暴行、污染导致的死亡等人为造成的死亡并不是一个小数字,那些造成停电事件的人希望通过停电让人们回归到公平的状态,期待产生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然而即使停电了,世界依然不公平,依然有权力阶级,依然有暴行。个人看法是,理想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三观差异不能太大,就好像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那些人的三观差异太大,必然会造成一些不正常的事情的发生。三观差异性的消除和教育环境又有很大的关系,或者说是人所接触的人事物不能有太大的区别,不然势必又会造成差异。要达到这个目的,社会将变得单一化,所有人都只有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显然这又剥夺了人的自由,恐怕很难实现。综上,产生理想的社会秩序短期内可能比较难。

综合来说,是一本不错的科幻类小说,可读性还不错。

本书结构:

按照时间顺序讲故事。

这本书讲了什么:

第0天,欧洲的发电站因为异常停止发电。大半个欧洲停电,留了一个曼萨诺发现一段奇怪代码的线索。

第1天,电力公司发现的确是有人发送了停电命令,着手进行调查

第2天,各国开始应对停电,各方面情况不容乐观。

第3天,有些电力硬件设施被人为破坏。被人蓄意破坏电网的消息开始扩散。

第4天,核电站遭到破坏,4级核泄漏。还没有找到解决方案,各国进入紧急状态,德国超过2000人因为停电遇难。

第5天,曼萨诺认为问题可能出在电网的SCADA系统供应商塔莱夫公司。总控中心投入人力进行调查。

第6天,曼萨诺被人陷害发送有作案嫌疑的邮件,被当局逮捕,在医院治疗后逃跑。

第7天,部分国家的政权将被军队接管。曼萨诺和莎侬被抢劫。

第8天,社会秩序还是更加混乱。

第9天,曼萨诺在朋友的帮助下,通过他电脑信息发送到的IP地址,找到了停电的线索,但因为冒充技术人员被抓了

第10天,曼萨诺发现了可疑服务器上的上千条数据,准备发给专业组织来分析其中的信息。

第11天,逐渐开始破解“重启”中的信息。

第12天,通过对信息的破解,成功捣毁了位于伊斯坦布尔的大本营。发电站的程序更新完毕,即将来电。

第13天,恢复供电。曼萨诺认为事情并没有完全结束。

第14天,可能存在第二次危机,曼萨诺在最后关头发送了阻塞代码。

第19天,波拉成为焦点。

读这本书的动机:

对题材感兴趣

读这本书的目的:

想看看作者如何诠释

作者:

(德) 艾斯伯格 (Elsberg,M.)

书中的感兴趣点:

全球停电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3-4小时通读

对我的影响:

评分:

78

《全球断电》读后感(四)

一看书名《全球断电》,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可能?!

打开书,故事发生在寒冷的二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断电席卷了意大利全境,紧随其后的是整个欧洲。一切电力设备轰然崩溃,所有电力公司也找不到原因。事件不断蔓延,数座核能发电厂也陷入险境,随时都有辐射外泄的危险……

就是这样一场毫无预警的断电危机、一个无法预知的暗黑世界、一场在劫难逃的人类灾难。我很疑惑,这到底是阴谋?或是,我们过度消费了这个世界后,灭世天谴的降临?

但女人或多或少是感性的吧!诚然,悬疑惊悚和末日灾难的吸引力、以及能源危机的现实意义,确实让这本书的层次升华。但我更多是跟着书中的情节,想象着如若我生活的世界,地铁不再运作、电梯无法升降、食物供应不上、电脑手机都无法使用…… 我该怎么生活?社会、世界将会成什么样?并非我想象力太丰富,而是这本书虽厚重却绝不冗长磨叽,作者那让你身临其境的断电描写像有股磁力般,让我迫切想知道断电后的人类将如何过活?

其实,回想小时候,我们应该都经历过停电。只是它范围不大,时间不长,所以感受自然不深。我只记得我找过蜡烛,其实点燃它后我也不能做什么,只是觉得有光就有安全感。如果没有可用的蜡烛,那就坐在黑暗里,开始“胡思乱想”,或和身边的家人说说话。当来电,我又会继续玩电脑、看电视、给手机充电和朋友有的没的絮叨絮叨。届时,身边的人自动退场……

如果,停电范围扩大、时间延长、最后一切都将消失,无可弥补。早晨起床,不再有水刷牙洗脸。路上,没有红绿灯指示,交通设施全部停运。公司里,电脑不能运作。冰箱里,食物腐烂。超市里,商品被抢购一空。夜晚临睡,没水洗澡。上完厕所,也不再有水冲洗马桶。日复一日…… 我觉得我会生活在一个堆满垃圾、肮脏的房间里。但最恐怖的会是人类原始的欲望与本能,获取食物。当人们不再有供填饱肚子的食物,是否会偷窃甚至抢劫?还有医院里,依靠仪器生存的病人该怎么办?此时,能使鬼推磨的金钱变成了废铁,虚无不堪。人类的信任体系是否也将随之崩塌?

八零后的我,记得小时候没有手机、电脑、甚至没有电话座机时,常和小伙伴们互相串门、相约跳皮筋、踢毽子、捉迷藏。长大后,拥有了电脑、手机,确实便利好多,可是和小伙伴们的见面却少了。现在,最远的距离已经不再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喜欢你”。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微信上和朋友聊天。是不是要把你的手机贴我头上你才会正眼看我”?虽是有些夸张搞笑的成分,但却不失真。因为,我们真的和珍爱的家人相处少了、和挚友间的沟通少了,网络上侃些有的没的倒是多了。于是,心与心的交流渐渐流失着,浮于表面的交往却比比皆是。

现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就真的离不开电了吗?没有了电,也许我们又会回到农耕时代。现在的我们总自以为是的以为我们多先进、多智慧。可是,当那些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的人,可以过没有电却依然有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时,对于我们却貌似太难了。因为我们习惯了电力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一切便利,并享受、深陷于此。是,先进的电力等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一份冷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少了,那种返璞归真的美好慢慢被遗忘。

身处这个社会,有时生活与工作也显得机械化。当电脑、手机等图像化的电力载体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生活,不可否认它固然是好事,让我们有了娱乐化的体验,而且轻松便利。可某种意义上说,垃圾信息也随之越来越多,它也使得我们的思考滞钝,甚至被牵着鼻子走……于是,我们忘记了,对于我们而言什么才重要,怎样才会真正的快乐。更忘却了生活的本质该是简单、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书中的情节是围绕全球大断电写的。有了断电的想象后,拿着这本书时,我发觉当一切视听遗产都消失后,其实我白天还可以读书,感受仍然能获取信息的幸福。其实,幸福也许就是某件具体而简单的小事。所以,我一直以为人类的生存本能与能力无限,没有电我们依然可以有序生活,甚至生活得很好。

另外,不得不稍稍提及的是,能源危机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因为它看似遥远,其实却就在你我身边。这次俄乌,俄美的能源制裁话题就是一力证。这本书的作者马克•艾斯伯格,现住维也纳这个全球交易重镇。也因此结交了许多业界好友,故从中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也使得这本书更具真实性的背景。

当然,我希望也相信这样蔓延性质的断电永远不会发生,只要我们不过度消耗这个地球奉献给我们的一切,只要我们有一颗感恩、友爱、真诚待人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带来的所有美好。那么全球断电,怎么可能?即使全球断电,又怎样呢?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