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与权力》是一部揭示社会阶级差距的小说,主要讲述了女主角在追求爱情和权力之间的挣扎。通过描绘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现实,小说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读后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的批判意识。
甜与权力读后感(一)
糖在最初扮演着众星捧月的角色,受到贵族和商人的追捧,上层阶级通过对糖的消费获得阶级认同或是身份认同,随着资本主义的控制与推波助澜,糖得到普及同时对上层阶级失去吸引力,沦为日常生活的大众商品。而当糖触手可及时,低糖风潮又伴随着集体健康意识的改变而出现,在这个转变中资本的干预被粉饰为消费者自主选择的结果。
1/15页甜与权力读后感(二)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源于猎取食物,因食物而产生的人际联系,不同的食物偏好或许就是人在社会中地位!人的天性中都带着对甜的某些执着,糖又是如何从万众瞩目的食物链顶端走入大众?在资本主义世界里,来自地球另一端的商品终将萌生出另一个世界!这书翻译有点拗口,看起来很不舒服。比如这句"如果有针对性的田野工作,很多问题可以理解得更为透彻。"我就没理解这句的意思,包括如果断句!田野工作到底是动词还是名词?
2/15页甜与权力读后感(三)
首先,我读这本书是不是为了写论文,仅仅是觉得可能会好玩,所以,之后的所有观点都是基于好玩而来。
第一章,糖与社会性。基本上整个来自人类学家的观察报告,及吐槽。微妙的有点像《天真的人类学家》,吐槽方式也类似。
第二章,生产。嗯,劳动密集型,漫长的生长周期,各种奇葩的产成品。这章不太好玩,跳掉了一部分。主要介绍的是殖民地争夺、奴隶的使用……嗯,及其影响。
第三章,主要是菜谱,大部分可怕……少量可以尝试……嗯……
3/15页甜与权力读后感(四)
“百万之舞”是指1919年到1921年间加勒比地区糖价的火箭般上升和迅速下跌过程。随着美国战时控制的结束,糖价从1919年11月的每磅7.28美分上升到1920年的顶峰每磅22.5美分。单单古巴的甘蔗产值在1919年到1920年间超过10亿美元,这比1900年到1914年所有的农作物产值总和还要高。制糖业成为加勒比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许多制糖工业向银行借了巨债。但是当欧洲甜菜业复苏,糖价迅速回跌,1921年落到每磅1.8美分。许多企业因此破产或者被美国公司收购。
4/15页甜与权力读后感(五)
糖,为苦味的生活加一点甜
人们说幸福的生活,是“甜美日子”;
人们在恋爱时,说的是“甜言蜜语”;
失恋,失败的时候,说的是“强扭的瓜不甜”!!
生活为什么需要糖
1、 母乳就含有20%的乳糖,所以人生下来习惯吃糖。
2、 糖使苦闷的生活,变得不是那么不堪忍受。
3、 使人快速恢复元气,使人感到放松
4、 可以与其他难吃的食物混合,而容易下咽。
5/15页甜与权力读后感(六)
蔗糖在1650年之前是稀有品,1650-1750是奢侈品,1750-1850是必需品。贸易从重商主义到自由市场的转变,自由意味着选择。。然而当产生这一选择的环境本身不是随意挑选的,选择意味着失去自由。换句话说,人根据其所想所需在吃的方面做出选择,只有参考了人的偏好和渴望,参考了消费的整个社会背景,这样的说法才有意义。对饮食的偏好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性决定的,而非生物性。话说我小的时候对本能讨厌和喜欢的食物做过实验的。。。回想起来无法直视呐。。。。
国王大声疾呼,“糖,糖,嗯?——都是糖!税都跑哪里去了,Peter,嗯?税都跑哪里去了?”
——哈哈哈哈
6/15页甜与权力读后感(七)
从奴隶种植园开始研究蔗糖的生产,从英国权贵食用蔗糖研究大众如何开始消费糖,从传统家庭做饭到现在的便餐,仅仅是理解糖的运行,却在这中间抓住了一个无形黑手,原来我们的生活早已经被安排好了,我们慢慢放弃了支配自己食物,支配自己生活的权力,我们甚至于无力抗拒,因为我们吃什么我们便是什么,我们消费什么我们便是什么!
西敏司的书一开始阅读比较艰难,甚至放了好几个月,直到重拾起来,到第二章越看越带劲,也佩服作者的功底深厚,分析深刻。1985年第一次出版,那时自己都还没有出生,33年后的世界,依然是外部强制力宰制消费,人们饮食结构中脂肪加蔗糖的外围辅食比例不断增长,人们已经失去对食物和味道的感受,生活不断加速,消费场合更加频繁,享受最大化成了最大追求。在其中,我们丧失和放弃的东西让我们越来越空洞。重拾慢生活!
7/15页甜与权力读后感(八)
蔗糖带给我们的惊奇一个接着一个,在蔗糖用做眼药之余,我们被告知他可以作为牙膏,斯莱尔自诩说他的这个药方获得了成功,他可以作为洗手液来帮助外伤愈合,他可以作为鼻烟从而取代烟草。
蔗糖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革其中之一,还包括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的模式,当能够得到的食物被普遍统一化之后,膳食的结构及其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作息便趋向于消亡。人工合成的饮料,百事可以在电视前喝,可以看电影的时候吃薄脆饼干,奶酪,调味酱,椒盐饼干,各种零碎,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人们提供营养的无可替代的介质,特定的社会情景也被内化在了吃这些东西的过程中。
英国的价值输出是糖,纺织品,烟草,美国输出的是计算机,iPhone,好莱坞和互联网,中国呢?也许是美食、孔子、老子?
8/15页甜与权力读后感(九)
《甜与权力》
读完此书,对当代社会中的饮食中甜品,下午茶的奶茶,鲜果茶,还有从儿时伴随我们成长的糖果及各类甜食,对于减肥人群及女生护肤的常用话语“控糖”,最后还有当代社会的高发病“糖尿病”的出现!可以当做另外一本人类学著作《上瘾五百年》的对其中各类刺激性饮品与食物的就针对糖这一类的专门性研究。希望后续可以看到研究其他刺激性食物及饮品的人类学著作,如毒品的历史过程与全球贸易中的变化,茶,咖啡,巧克力,槟榔,酒,烟草。
人类学著作最有意思的一点,也是最为吸引我的是有着人类学视角的世界主义与全球视野,是把全人类当做研究对象,而不是单一的国别文化与区域文化,尤其在当代,全球视野的格局与思考更显得更为重要!虽然我们在经历着逆全球化的风暴,但世界从很早以前就已经是一个整体了。
9/15页甜与权力读后感(十)
此书,从“糖”这“第一种资本主义产品”介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文化权力交织在一起的社会历史变迁。糖由此不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是一种介质,折射出资本主义文化的形象。糖的历史有许多种写法,本书是人类学家的写法,与经济史学家穆素洁《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与世界市场》以及中国关系史家季羡林《糖史》的写法明显不同,着眼点也也不同,想折射、阐明和体现的东西也不同,不仅是糖,饮食也是人类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Jack Goody的《烹饪、菜肴与阶级:一项比较社会学的研究》 意在阐明饮食对社会的意义:事实上,饮食习惯中的基本行为都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制约,映射出不同文化的深刻内在差异,食物及禁忌乃至特色菜肴,一直是人们确定其邻居和自我形象的一种方式。如果说早先人类学对食物的兴趣集中在禁忌,图腾崇拜,献祭和圣餐的问题上,那么现在则涉及食物从生产到消费、到其符号象征意义的全部过程。这个问题不仅可以很有趣,也可以很深刻。
10/15页甜与权力读后感(十一)
英国的工人第一次喝下一杯带甜味的热茶,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预示着整个社会的转型,预示着经济和社会基础的重塑。 本书通过蔗糖引出资本主义的历史。饮食模式与所属社会模式相一致,那么何以解释英国人的嗜甜癖呢?西敏司提到了蔗糖生产过程中殖民地、强制劳工、资本等等与经济政治相关的历史过程,同时在对于蔗糖消费的解释中,提到“仪式化”的两个不同过程,即顺延和广延。一方延续过去的糖作为地位的象征,另一方则由于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糖由一种奢侈品变为大众消费品,仅仅作为能量的补充,赋予新的意义。
书中反复提到甜味不是一种“辅助性的佐料味”,而是作为其他各种味道的对立面。蔗糖也即是甜味的象征,在现实生活中也代表着权力,人们对糖如此喜爱,也正反映糖不同寻常、象征性的承载力被普遍接受。由于社会的变迁,糖与不同的事物结合,获取新的意义,这也正是权力之下对于人们饮食模式的塑造。
觉得西敏司想要表达的内容挺多,奈何读的很浅。
11/15页甜与权力读后感(十二)
蔗糖是我们万千微缩社会的食品之一。生产部分很偏向于历史,从甘蔗的种植讲起,伴随阿拉伯的扩张殖民地、三角贸易、重商主义,蔗糖的种植地也变换着,一步步来到欧洲人的餐桌。几个贸易大国之间对蔗糖市场的争夺,最后以不列颠的市场转向国内开始以不列颠的餐桌展现蔗糖的变迁。最初的蔗糖是等同于奢侈品的存在,皇室以糖雕作为身份象征。当生产不断扩大,蔗糖的价格开始下降,时间便来到了工业时代。蔗糖还兼具药物、防腐剂、甜味剂的功能。糖作为甜味剂,同传入的茶一起,为劳动阶层带来了简便、廉价而享受的饮食方式。蔗糖也从权力象征成为真正的日常所需。不过这个转变某种意义也是“被允许”而来的。人们顺延了其象征意义,也广延了使用功能。到了现代,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人们对蔗糖的消费兼具家庭消费与工业消费。蔗糖也与脂肪绑定,冲击着传统的碳水化物为主食的饮食模式。现代化里,选择看似扩大实则被挤压。生产部分描述的种植园真的很血泪和流,一时心惊。以及伴随蔗糖的普及,糖在语言上完成了对蜂蜜词义的置换,感觉好有意思。
12/15页甜与权力读后感(十三)
对甜味的体验是人类天性中普遍的层次,一方面人们对糖的食用或许取决于人类普遍存在的对甜味的某些癖性,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在赋予甜味吸引力或是重要性方面有着广泛而丰富的发展。
本书不仅是讲述糖的历史,也是由糖、奴隶劳动以及西方帝国殖民历史。这就是挖掘出日常的,微观的,熟悉的,具体的事务在宏大历史中的地位,与如今的比较流行的“微观史观”有点像。
蔗糖的简明发展史:公元1000年时,还很少有欧洲人知道蔗糖的存在;在这之后开始逐渐了解蔗糖;1650年时,英格兰的贵族和富翁们变得嗜糖成癖,而蔗糖则频频现身于他们的药品、文学想象以及社会等级的炫耀过程中。最迟到1800年,在每一个英格兰人的日常饮食中,蔗糖已经成为了一种必需品——虽然仍是价格不菲的稀缺品;到1900年时,蔗糖在英国人的日常饮食里提供了近1/5的热量。
当今世界人们广泛而多样的食糖习惯显示出,习传化的文化规范非生物本能所需,是无法用人类祖先的癖性来加以充分解释的。
13/15页甜与权力读后感(十四)
这本书是一部人类学方面非常有名的著作,是高丙中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系列人类学图书之一,主要从糖的角度,讲述了蔗糖的历史、应用的演变,考察了糖与奴隶制、海上霸权、国际贸易、消费习惯与社会文化、资本主义兴起等等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全书分为5章,分别从食物、社会性和糖、生产、消费、权力、饮食人生等角度对观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糖的生产(种植园)如何给数百万的奴隶造成了悲惨的命运;改变了西欧海上霸权;影响了英国经济与国际贸易。对糖的消费从药用、香料、凝固剂、食用等角度也进行了详尽的叙述。个人感觉,本书结构并不是像章节题目很清晰,有前后混淆之嫌,不知道跟翻译水平有没有关系。
本书并非一般的人类学著作,书中非常少田野作业记录,而大部分都是论述。作者是一位知名的人类学家,在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多年,本书近乎专业著作,行文较为晦涩,另外加上编辑或两人翻译的原因,并不是很容易读。当然,作者对尤其是近代糖的发展和消费背后的巨大商业和政治力量的深刻洞察以及各种对问题的深入思考,都值得我们学习。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14/15页甜与权力读后感(十五)
首先,大致回顾了一下甘蔗种植与制糖业发展的历史,在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在海外寻找殖民地,他们在殖民地发展甘蔗种植业,提炼成糖运回国内享用。当英国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海上霸主时,英国与他的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也就成为了世界贸易的主干,这其中也包括蔗糖贸易。英国人把资金、劳动力、生产技术运用于殖民地的制糖业,糖也被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在这种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往来中,宗主国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其次,介绍了17、18世纪糖在英国的五种主要用途,他们分别是香料、甜味剂、装饰品、防腐剂和药品。随着殖民地给予英国大量的持续的蔗糖供应,在这两百年间,糖逐渐从皇室才能买得起的奢侈品变成了寻常百姓家的生活用品,糖的五种用途也慢慢消失,最后它和茶连在一起,成为了英国人饮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并且发展出了一系列的象征意义。
第三,从蔗糖生产、贸易、消费这一系列经济行为中,作者发现了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新兴阶层的崛起,这一阶层从糖的贸易中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实现了自身阶层的抬升与力量的壮大,他们通过影响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对外政策与文化生活,巩固自己的蔗糖贸易,从而也深刻影响了英国社会的历史走向。糖不是关键,关键的是糖背后那些暗流涌动的力量,他们将权力的毛细血管延伸到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推动了一个古老帝国的社会转型。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