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科幻编年史》读后感摘抄

《科幻编年史》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5 18:50:25
《科幻编年史》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8-05 18:50:25   小编:

《科幻编年史》是一部描绘科幻文学发展历程的著作,通过对科幻小说的分类和演变,展现了科幻文学在不同时期的风貌和主题。作者以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生动地呈现了科幻文学的丰富多彩和不断创新的特性,让读者对科幻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科幻编年史读后感篇一

在这求问一下知情豆油,在中图网上看到的版本介绍是2018-7出版,且写的是简装版。但是其他网站是写精装2019-6出版的。到底是不是同一本书啊?还是中国画报出版去年出过简装,今年出了精装呢?中图网上卖175.1元,要便宜很多呢。所以好纠结。如果是分精简装,那宁愿多花钱买精装这个,但是如果是网上标注的问题,中图要划算好多。

科幻编年史读后感篇二

作者也没给个标准的界定,我觉得就是基于科学构想的故事,与之相对的恐怕就是玄幻了。书里的作品类型也很多,从Frankenstein写起,一直到阿凡达,1818年到2009年,跨越了100多年的科幻作品,书,漫画,电影,各种形式都囊括在内。有几个作品被收录进来我还挺意外的,美丽新世界,铁臂阿童木。几个没想到有那么古老的作品,人猿泰山1912,超人1938,蝙蝠侠1939,哥斯拉1954,蜘蛛侠1962,X战警1973。几个著名人物都是在战争、经济萧条的时候,人类社会的逆境可能更容易催生文艺作品的大英雄形象吧,而且更能深入人心。

科幻编年史读后感篇三

刚刚拿到这本《科幻编年史》时,我只当它是一本无聊的工具书,书中充满了大量的人名、年份和数据,看上半个小时就会瞌睡虫发作,没想到一翻开便一发不可收拾,直教我入了迷。本书从科幻小说的鼻祖——《弗兰肯斯坦》开始,将科幻界两百年间闪耀的星辰尽数收入其中,让我这个半吊子科幻迷都看得津津有味,更不用提它对资深科幻迷的重要作用了。我诚挚地向任何一名了解科幻的读者推荐这本科幻作品视觉宝典。

当然,在资深科幻迷的眼中,这本书可能在翻译中尚存一些不足之处。如将Man of Steel译作钢铁侠,将曼哈顿博士写作曼哈顿医生,这样的低级错误确实在本书中出现了许多次。尽管本书信息量之大是前所未见的,但本书的编排只是大体地将科幻作品分为几个年代,并没有将各种类型的科幻作品分门别类而只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这样必然看不到科幻发展的脉络。不过对于一部编年史来说,能做到整理这些材料已经殊为不易,不必过分苛求。

就我个人而言,第一章向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作为一名零零后,我很难再静下心来品读那些年代久远的小说,电影更是碰都不想碰。但从这本书中我得以一窥往日的辉煌——科幻的开端与发展、那些著名概念的诞生以及影响了接下来几十年的思想。从弗兰肯斯坦说开去,在科幻发展的前一百年中诞生了许许多多有趣的点子:儒勒·凡尔纳的系列小说被认为是硬科幻的鼻祖;H.G.威尔斯的时间机器与世界大战将时间旅行和外星人入侵的电子发扬光大;更有洛夫克拉夫特那阴森神秘的克苏鲁神话,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诸多文学、游戏、电影作品。在这段时间内,受限于技术水平,科幻作品更多的是发诸于笔端。尽管在今天看来当年的科幻有些已经过时,我们决不能否认它们那时对人们思想的震撼,如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据说启发了包括齐奥尔科夫斯基在内的一众火箭先驱们。

在二十世纪,科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它走过了通俗岁月,走过了二战与冷战期间的原子时代,走过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未来的不确定,且在九十年代以后依然蓬勃发展着。科幻的形式也从文学慢慢扩展到诸多领域,如动漫、游戏等等。这部分的内容我大多有所涉猎,但我仍然对编辑的细心程度赞叹不已,不仅将每个条目的各个版本与时间线理得一清二楚,还对较为著名的科幻作品做了详尽的介绍与评价,配上经典且精美的插图,这本书绝对值得收藏回味。以《星际迷航》为例,作者用了整整十页来介绍这部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不仅介绍了剧集、电影和动漫的制作历程,还将这部经典的文化背景——美国西部牛仔的拓荒精神阐释一新。我认为这正是这本书最为出彩的地方:不仅有百科全书式的严谨,更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它从更深层次解释了科幻的内涵。

本书涉及35种科幻类型的超过两千种作品,几乎收录了所有重要科幻作品的基本信息。全书共有三千多幅插图,图文并茂,既美观又便于查看。总而言之,这部《科幻编年史》值得科幻迷们入手一本,无论是为了它的精良包装还是为了幻迷的考据癖,它都担得起这个价格。

科幻编年史读后感篇四

宝典,百分百的宝典!或者说是一份科幻清单

278的价格,是否会让我们在没有看到内容的情况下犹豫出手?也许吧,虽然,“简介”还是很详细的,但纠结“质量”恐怕还是有的,如此,此文旨在消解你的疑问……今天入手(ー̀εー́)

全书以时间线推进,分为五部分(五章),以作家、导演、小说、电影、电视、漫画、动画及游戏等形式展开介绍,每一单元分:作品(版本、情节)讲解、作品概览、图片或及档案等等组成

宝典祥目:

目录

引言

使用指南

第一章 科幻早期(1818-1919)

弗兰肯斯坦、儒勒点•凡尔纳、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库尔德的•拉斯维茨、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时间机器、莫罗博士岛、世界大战、月球旅行记、旧新国家、火星上的格利弗、火星上的约翰•卡特、迷失的世界、人猿泰山、霍德华•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

第二章 通俗岁月(1920-1949)

卡雷尔•恰佩克、神秘世界的人、惊奇故事、大都会、巴克•罗杰斯、考德维纳•史密斯、惊骇故事、奥拉夫•斯特达普尔顿、美丽新世界、未来互联网纡、金刚、透镜人、飞侠哥顿、新世界、弗雷德里克•波尔、怪行、空间三部曲、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蝙蝠侠、艾萨克•阿西莫夫、我 机器人、地球停转之日、杰克•科比、斯坦•李、塞缪尔•扬德、基地、雷•布莱伯利、阿瑟•克拉克、斯坦尼•斯拉夫•莱姆、1984、圆谷英二

第三章 原子时代(1950-1969)

邓•丹尔、理查德•马特森、库尔特•冯內古特、2001:太空漫游、三尖树时代、铁臂阿童木、飞碟征空、菲利普•K•迪克、阿尔弗雷德•贝斯特、詹姆斯•布利什、杰克•阿诺德、夸特马斯、我是传奇、哥斯拉、布里安•阿尔迪斯、罗伯特•西尔弗伯格、哈兰•埃里森、人体异形、J.G.巴拉德、禁忌星球、变蝇人、不锈钢老鼠、密威治镇的杜鹃、麦克•穆考克、阿卡迪和鲍里斯•斯特鲁伽茨基、星河战队、阴阳魔界、伊尔温•艾伦、盖瑞•安德森、佩利•罗丹、索拉里斯星、厄休拉•勒古恩、蜘蛛侠、杰森一家、堤、发条橙、太空英雌芭芭丽娜、撒缪尔•狄兰尼、外星界限、人猿星球、神秘博士、X战警、巧克力、天降财神、沙丘、吉恩•罗登贝瑞、星际迷航、迷失太空、穿越时空的少女、飙风战警、弗诺•文奇、冥河世界、宇宙威龙、巨人、克里斯托弗•普瑞斯特、迈克尔•约翰•哈里森、超世纪谋杀案、瞧 这个人、囚徒、三脚四部曲、我不能死、星际特工、龙骑士 波恩年史、金星探险者、银翼杀手、铁人、艾丽斯•谢尔登、一个男孩和他的狗、迈克尔•克莱顿

第四章 黑暗未来(1970-1989)

环形世界、吉恩•沃尔夫、五百年后、时间流上的流浪者、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科学小飞侠、复制娇妻、无敌金刚、宇宙静悄悄、格伦•A.拉森、赫內•拉鲁、西部世界、约翰•卡朋特、重金属、宇宙战舰大和号、乔•哈德曼、幸存者、路德•阿克赖特、公元2000、星球大战、安德的游戏、第三类接触、特警判官、通向宇宙之门、布莱克七号、银河系漫游指南、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詹姆斯•卡梅隆、默克和明蒂、科幻世界、疯狂的麦克斯、异形、时间修补之旅、摩洛客之夜、风之谷、区间、E.T.外星人、阿基拉、地球战场、电子世界争霸战、丹•西蒙斯、末日邮差、阿努比斯之门、胜利大决战、雪莉•斯图尔特•泰珀、终结者、七龙珠、神经流浪者、变形金刚、盖尔•安妮•赫德、暴战机甲兵、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回到未来、巴西、侏儒、守望者、战锤40K、铁血战士、保罗•范霍文、伊恩•M.班克斯、机械战警、红矮星号、异形帝国、网络岛、攻壳机动队

第五章 继续冒险(1990年后)

侏罗纪公园、黑衣人、罗兰•艾默里奇、史蒂芬•巴克斯特、人类之子、J.J.艾布拉姆斯、恐龙战队、毁灭战士、红火星、深海巡弋、X档案、巴比伦5号、星际之门、新世纪福音战士、乔斯•韦登、旅行者、歪星撞地球、生化危机、独立日、睁开你的双眼、第五元素、飞出个未来、遥远星际、达尔文电波、黑客帝国、非凡绅士联盟、20世纪少年、丹尼•博伊尔、黑天使、M.奈特•沙马兰、瑞迪克、光环、惊变28天、萤火虫、行尸走肉、蒸汽少年、迷失、尼尔•布洛姆坎普、克里斯托弗•诺兰、路、浩劫余生、劳伦•伯克斯、99英雄、远古入侵、质量效应、生化奇兵、饥饿游戏、危机边缘、机器人总动员、阿凡达

著名的宇宙飞船(剪影图)

科幻作品年表

科幻作品类型

撰稿人

图片来源 (完)

所有作品,五分之四还没看过,哎

科幻编年史读后感篇五

我们如果没有系统梳理科幻作品的历史,猛然间,会很难意识到它们已陪伴人类走过至少两百年的岁月。谈到科幻,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最近的某部超级英雄电影,可能是刘慈欣的《三体》,但接着想想,《星球大战》中“光剑”的光芒会适时闪入脑海,再细想,《科幻世界》杂志的绚烂封面会布满记忆,还有童年里的《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机器岛》……

当然,每个人关于科幻的记忆都不一样,实际面世时间偏后的作品可能却会成为某人的科幻启蒙,而早期作品反而要留待以后的偶然时刻才被发现。关于人生对科幻的最初记忆,答案必然因人而异,但大多数科幻迷和学者对“科幻鼻祖”则有着较为一致的答案——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也译作《科学怪人》),盖伊·哈雷在记录200年科幻历史的巨著《科幻编年史》中,也用这个恐怖巨人之手揭开科幻史的首页。

“科学怪人”开启新世界,凡尔纳、威尔斯“双塔”耸立(1818-1925)

十九世纪初的人们可能不曾预料到,甚至今日的读者也难想象,当时只有十九岁的玛丽·雪莱会成为开启新领域的人。《弗兰肯斯坦》最初起源于1816年的夏日,年轻的玛丽正同其他几位作家一起在日内瓦度假,为打发无聊时光,大家打开想象的闸门,以讲鬼故事为乐。在这如现实版《十日谈》的境况中,约翰·波利多里、玛丽·雪莱分别酝酿出“吸血鬼”和“弗兰肯斯坦”这两个“不老”的文学形象。

虽然吸血鬼和弗兰肯斯坦都是以恐怖鬼故事为出发点的,两部小说的焦点也多落于道德、人性上,但弗兰肯斯坦的故事相对更与医学、生物学等科学内容联系更近些,尽管相比现在的作品还显微弱,却以开创性的意义傲视来者。

如果说玛丽·雪莱点亮了科幻的蜡烛,那么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则像点亮了科幻的电灯。二者作品“科学元素”更多,涉及领域也更广,并与时俱进地吸收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知识,并展开了大胆的联想。盖伊在《科幻编年史》中称他们“奠定了科幻文学”。

的确,他们在力所能及、“智”所能及的情况下已将早期科幻(盖伊在编年史中将其定为1818-1925)推向了高潮。他们在作品中定下的一些基调和确立的主题,直至今日仍另科幻作家流连不舍。凡尔纳似乎尤其热衷关注人类未曾探索的区域(海底、太空、地心、未知岛屿),威尔斯则将外星人引入了科幻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凡尔纳带着乐观色彩的作品还使之特别适合孩童阅读,开玩笑地说,这大概也是他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的另一原因吧。

同属早期科幻作家的还有被称为“德国科幻之父”的库尔德·拉西茨。相比上述两位虽然在知名度上略逊一筹,但他以比凡尔纳更深入地在作品中融入科学原理而独树一帜,是“硬科幻”作品的先驱。

繁荣的“黄金时代”,“三巨头”各有千秋(1920s-1950s)

盖伊·哈雷将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称作科幻的“黄金时代”。相比上一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品探索范围进一步扩大,比如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四部曲、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机器人系列,将视线投向了浩渺太空(凡尔纳和威尔斯虽然也曾涉足太空,但故事的主角似乎总是以“客人”的角色出现,总是去“新世界”冒险,阿西莫夫和克拉克的视野更宏大,主角则以新世界为“家”)和机器人,并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规则”,比如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学三定律”,不仅是其机器人小说的精髓所在,还具有指导智能机器人与人类关系的现实参考意义,也成为经典的“科幻引导科学”案例。

艾萨克·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罗伯特·海莱因组成的“科幻小说三巨头”,共同将科幻推上了新的高峰。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以“三巨头”为代表的科幻作家有不少作品还延伸到黄金时期之后,但他们秉承的主体创作思想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和成熟的。他们尤其令黄金时代生彩的是对人类太空活动的想象,而此时,人类尚未涉足太空,甚至连火箭技术都还处于起始阶段,当然,这同时也是科幻魅力之一——“预知未来”。不过,接踵而至的未来因为人类的主观选择(或者说愚蠢)而比三巨头的预言更复杂,人类对于他们预言的纯粹追求还需等待时日方能到来。

创造还是毁灭,科幻提醒我们思考(1950s-1990s)

《科幻编年史》中将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科幻史划分为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7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至今。我个人倾向将这段历史划分为两阶段,即从90年代作为分界点,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发展阶段对应的50年代至90年代合并为一。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科技史上的重要飞跃,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成果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成为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时也丰富了科幻作家的想象与创造。

这一时期,精彩的科幻作品层出不穷,特别是影视业的高速发展让科幻如虎添翼;而在冷战背景下,科幻作品的选题也不约而同地投向了核技术、太空竞争。《哥斯拉》《星球大战》等经典电影应运而生,紧张的大国对峙为科幻作品的矛盾提供了现实素材。科幻作家的焦点从“关注未来”转向“担心未来”,他们思考核技术的滥用、政治在太空探索中的延伸、地球环境的破坏、资源利用问题等。

可以说,这时的科幻隐隐带着悲观和焦虑,即便在此时诞生了缤纷的作品,科幻影视业也愈加成熟,但总体来说还是像“悬崖边的狂欢”——欢庆着,同时也担忧着。战争、变异、入侵,从诸多作品的主要元素中就可读出其中的忧虑,科幻作家在发挥想象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提醒人类。

未来已来?科幻再度起航(1990s至今)

当冷战的危机过去,人类头顶的阴云似乎消散,而20世纪90年代至今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丰硕期,和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期。在此基础上,虽然没有完全解除警报,但科幻作家终于可以更“爽快”地将目光投向科技、发展,以及人类本身,科幻也回到了运用科技和了解人性(特别是人工智能让人开始更关注机器人与人的关系,对“机器人学三定律”的研讨也变得更紧迫和应景)的主轨道上来。

这一阶段的科幻代表作主要以电影和电视剧的表达方式广为人知:《黑客帝国》呈现出虚拟与现实世界的交织,是对互联网技术的超前领悟;《侏罗纪公园》是对生物基因技术运用的形象演绎,也是对自然伦理的思考;《巴比伦五号》系列是对星际旅行的再次探索,也是对文明存续模式的思考。而那些跨越百年的科幻元素也长久不衰,比如描写与外星人的接触或外星生物入侵的作品,伴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而变得更加详尽,作品的方向也不再限于百年前威尔斯火星人入侵的激烈对抗,而有《阿凡达》中体现的合作,《黑衣人》中人类与外星人的尔虞我诈等。

总体来说,当下的科幻内容更丰富,视野也更广阔,这是我们站在时代与科技最前沿的必然,如果说还有人站得更前,那就是科幻作品的创作者。

两百年的科幻史是人类对未来的规划史,翻看“规划师”的设想,我们发现,当人类专注于科技本身而不掺入政治、私利,“规划”不受愚蠢行动的干扰时,科技和科幻将更为光明;同时,我们也惊喜地发现人们曾经不敢奢望实现的许多规划已然成真,而我们也不失希望地认为剩下的必将实现,我想,这就是科幻的魅力!

科幻编年史读后感篇六

一部简史

一个学科,一个艺术门类,真正成熟的标志,是这个行当的从业者有意识地梳理其历史,并确定“经典”的序列。眼前的这本《科幻编年史:银河系伟大科幻作品视觉宝典》(盖伊·哈雷主编,王佳音译,中国画报出版社2019年版),便是科幻界的从业者们最新的一次尝试,同时也是奉献给广大科幻爱好者的一场视觉盛宴。

这不是一部学术著作,如它“编年史”之名所示,是一部关于科幻的简史,尽管它的中文译本近600页,100万字,并有3000多张插图,然而比之整个科幻史的容量,似乎还是显得简略。你不得不感叹,人类的想象力真是发达得过剩,对自身的处境和未来又何等的慷慨激昂,或是忧心忡忡。

电影《大都会》的海报和剧照

本书体例规整,称之为“秩序森严”也不过分,将科幻史分为“科幻早期(1818—1019)”“通俗岁月(1920—1949)”“原子时代(1950—1969)”“黑暗未来(1970—1989)”“继续冒险(1990之后)”五个时期,并撷取每个时期内有代表性的科幻作品(包括小说、电影、电视剧、电子游戏、唱片等等)和科幻作者一一做介绍,对那些持续再生出各种门类衍生物的作品(实际上大部分都是),还在下方配备作品年表。而对那些有着划时代影响的作品,比如《海底两万里》《星球大战》等,则有更详细地介绍(故事梗概等),并配搭十数幅不等的书影、剧照等,以示其“尊者”地位。在本书的末尾,作者细致地将科幻分为35个子类型,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张“科幻作品年表”,可不是按作品发表前后顺次排列,而是将本书提及作品所描述的事件,排布在一张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蔓延向无线未来的时刻表上,堪称恢弘壮阔。

《攻壳机动队》的简介和衍生时间线

夸张一点说,我以为本书的谨严编制,实在体现了某种人类意图宰治历史,乃至“造物”的野心。尽管现代科幻作品往往热衷驱逐上帝,并警惕、嘲讽人类试图“扮演上帝”的可笑行动。这个有趣的对比,使我阅读这本书时总有种内在的紧张,也许我在期待有人能以“科幻”的方式写“科幻史”?这会是怎样的一种形态,我无法想象,或许这本身也是一个科幻的好题目?当然了,这也是历史学和文学两种不同的文类风格所致,大可不必较真。不过,循此思路回看本书的封面,也别有一番趣味。一盏眼球般的红灯,即《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9000,科幻史上最简洁也最摄人心魄的形象,深刻地体现了了人类理性的不可控——人类的造物发展出不可调和的人性,最终差点被反噬(这是个典型的“弗兰肯斯坦”故事)。HAL9000如此醒目地置于封面,逼视着读者,似乎在提醒我们要以怀疑论者的视角进入这部著作。这层微妙的反讽,佐之本书所体现的某种造物意志,着实是科幻精神的一个精彩的诠解。

再绘科幻版图

现代科幻起源于英国,却在美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好莱坞的科幻大片更是席卷全球,较远的有《星球大战》老三部,较近的则是漫威宇宙。客观的说,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科幻产地,且与位列其后的追随者的差距不是一个量级,代表了人类目前“造梦”能力的极限。

《星际迷航》剧照

这个现象,只要稍微观察下本书的内容配比,就不难发现。去掉不太多的一部分“非美国”的内容,完全可以换个名字叫《美国科幻编年史》。日本、英国、法国固然也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科幻作品(比如《攻壳机动队》《神秘博士》《星际特工》等),但都无法像美国一样,能持续性、高质量地产出。顺便说一句,中国的科幻力量也有体现,作者用一页的篇幅介绍了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但非洲、拉美世界的科幻力量去哪儿了呢?他们无法在一部科幻简史中拥有哪怕一席之地吗?

我这么问,并非是指责本书有文化沙文主义之嫌。文艺与意识形态纠结不清不是科幻独有,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也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对外(也对内)输出美式价值和美国力量,《星际迷航》是美国西部拓荒精神在深空探索中的延续;《独立日》中美国总统对着全世界发表团结宣言,妥妥地披着世界主义外衣的美国中心主义论调;新世纪以来的《变形金刚》电影版,视其为半部美军宣传片也不过分。等等。应该说,美国多元杂处的社会形态,各种思潮迭起,对亚文化的接纳和包容度高,科学技术的发达,英语作为世界语,电影工业的强势乃至综合国力的强盛等等,共同促进了美国科幻的繁荣。而科幻作为一种文学或是影视类型,实在是一个超级大熔炉(像极了美国社会),能够与动作、悬疑、恐怖、喜剧等等几乎所有子类型相结合(本书有大量案例),而产生出绝妙的化学反应;文学与影视的深度合作,加之重资本投入和全球规模发行,更放大了科幻的魅力。即便是日本等科幻发达国家,也不能同时具备如此多的优势。世界科幻版图上,美国一家独大,也就不足为怪了。

过去·现在·未来

在早期科幻中,除了创造了弗兰肯斯坦的玛丽·雪莱,还有两位不得不提,即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两位科幻的开宗祖师,确立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这两条道路上,后来者们前赴后继,星辰闪耀。

凡尔纳的作品飞扬着蓬勃的乐观情绪,他热衷于把主人公送到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去冒险,甚至是去月球。他对科技,对人的智慧和理性怀有坚定的信心,骨子里留着西方大航海时代以来的精神血液。这一点我们在后来的《星际迷航》《星球大战》等看到回应。而威尔斯的故事,则是阴暗灰色的,充满对技术扩张带来的环境恶化、人性堕落、社会腐败的忧思,并渗透了流行的左翼思想。《世界大战》中外星人入侵的故事不啻为帝国主义殖民、争霸的翻版等。我们在后来的《大都会》《阿凡达》等作品中看到威尔斯这些思想的延续和深化。

仿佛是命中注定,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即同时取材于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最早登上月球的人》。这部至今仍然迷人的电影,揭开了科幻电影统治世界的大幕。掌握了声光电技术的人们,几乎拥有了半神的力量,能够将想象的事物,变成二维的现实。

梅里埃的电影《月球旅行记》

早期的科幻电影囿于成本和技术,多以粗制滥造的B级片面目示人,惊悚、恐怖为主要类型特征。尽管也诞生了《金刚》这样的杰作,但总体成就不高。直到《2001:太空漫游》的出现,直接开启了超级大片时代,那精良的制作、壮阔的诗情与惑人的哲思,将科幻电影带到了史无前例(可能也尚未有来者)的高度,赢得了尊严。从此,科幻电影迅速进化,从叙事作品中汲取力量,深化了过往科幻作品中的各种主题,幽闭空间(《异形》系列),怪兽(《侏罗纪公园》),人工智能(《银翼杀手》),时间旅行(《终结者》),外星人入侵(《世界之战》),太空歌剧(《第五元素》),种族议题(《第九区》),世界格局(《守望者》),集权主义(《巴西》),末世(《人类之子》),赛博朋克(《神经漫游者》),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作品(比如《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等等。乔治·卢卡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雷德利·斯科特等大导演,力作频出,遍地开花,极大地影响了流行文化的面貌。《2001:太空漫游》的成就是如此之高,影响是如此之大,这可能也是作者将HAL9000放在封面的原因之一。

现在的科幻世界是漫画超级英雄的时代,尽管卡梅隆瞧不太上,但也抵不住全球粉丝的追捧,眼看着《阿凡达》缔造的全球票房纪录可能就要在《复仇者联盟四》的攻势下作古了。更明显的是,女性在科幻世界里正在迅速崛起,黑寡妇、神奇女侠、惊奇队长们接过雷普利(《异形》)和萨拉·康纳(《终结者》)的衣钵,她们往往要比周围的男人更强大。这既是好莱坞对“me too”以来的社会思潮的精准把握和回应,又何尝不是在引导一种更平等、开放的价值观念?千万不要以为用一句“政治正确”就能打发了的,科幻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有变革社会的力量。

但我们仍旧不免疑问。超级英雄确实占据了太多的资源,一帮人穿着紧身衣,时而插科打诨,时而苦大仇深,顺便拯救世界。这样的故事,人们还愿意看多久?科幻不只有这么点可能性,它能够回应我们时代最关切的议题。

在斯皮尔伯格们老去之后,谁能再次点亮星空,我无比期待着。

科幻编年史读后感篇七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史蒂芬·巴克斯特这样说过:“我们需要科幻作品,我们需要了解科幻的重要性。”一句话点破科幻作品对人类而言的重要性,当我们把目光投放到天际时,总会产生很多幻想,而科幻作品正是我们脑海中幻想的一种延伸,这也符合人类自古以来就渴望探求自然奥秘的天性。

自19世纪初期,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正式出版,“科幻”便作为一种崭新的题材走入人们的视野,从此之后,人们在科学幻想的世界里展开了自由自在的遨游,而科幻作品也从小说这种最初的形式,逐渐发展出影视剧、漫画、卡通片等多种形式。

进入网络时代之后,科幻作品的发展势头日益见涨,而国产科幻作品诸如《流浪地球》等影视剧的热播,更是在满足人们观赏欲望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憧憬与好奇。用英国科幻作家盖伊·哈雷的话来说:科幻是时代的产物,而它集中体现的则是现代社会的思想和精神。

一、从诞生到衍变:科幻作品的5个发展阶段

1816年被称为“无夏之年”,正是在这一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科幻人物“科学怪人”初具雏形。但其实,远在公元2世纪时,就已经出现了第一部科幻作品——古希腊语小说《真实的故事》,在这部小说里,既讲述了星际旅行、探索外太空等内容,还描绘了人类创造生命等场景。但可惜的是,它并没有完整地留存下来,所以,所知的人甚少,并且也没有得到科幻界的公开承认。

盖伊·哈雷在《科幻编年史》一书中,把西方科幻史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我们通过这5个发展阶段,得以清晰而直观地了解到200年的科幻发展进程。

1. 早期科幻作品:崭新的文艺类型(1818——1919)。玛丽·雪莱创作《弗兰肯斯坦》这本书时,她还不到20岁,并且,这本以哥特文学的传统技法写成的作品,在情节设置上还比较青涩稚嫩,但这部作品却被公认为近现代科幻作品的起点。

在玛丽·雪莱之后,相继出现了一批早期科幻作家,像儒勒·凡尔纳、库尔德·拉斯维茨、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等。早期科幻作品对人物的情感刻画,不是那么细腻,但是,在探索外部世界、探讨道德伦理问题以及异形生物时,依然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2,科幻发展的“黄金时代”(1920——1949)。如果说,在早期科幻作品里,作品形态略显单薄,那么在1920年——1949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科幻作品的创作形态便愈发丰富起来,而这段时期,也被公认为“科幻发展的黄金时代”。

我们所熟知的科幻巨制,比如《金刚》、《超人》、《美丽新世界》等经典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均出自这一时期。这些科幻作品,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主题:表现人类的骄傲自大,以及虚妄的野心。结合这段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我们不难看出,科幻发展的黄金时代之所以会出现在20世纪中期,是因为人们对战争、对过度的资源开采等世界性问题,开始进行反思,并且把这些反思以科幻的形式表现出来。

3.原子时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1950——1969)。二十世纪,被称为“人来历史上的原子时代”。因为在这一时期人类首次实现了驾驭原子核能的伟大壮举。但是,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

这一时期出现的科幻作品,便围绕着科技对人类的影响进行了反思与审视。比如以《沙丘》系列为代表的科幻作品,通过讨论生态主题以及世界建构,表现出作者对人类未来历史的忧思。

4.世界末日勾画出的黑暗未来(1970——1989)。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不计其数的战争,既对当时的人类造成了难以抚平的伤痛,但同时,战争也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在以太空战争为主题的科幻作品中,人类历史上的战争被搬到了星际之间,比如《星球大战》;而表现世界末日和人类末日的科幻作品中,则充分展现出科幻创作者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索与探讨,比如《风之谷》。

5.现代科幻:更突出人类的冒险天性(1990年后)。在现代科幻电影里,电脑特技的广泛应用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这是现代科幻的一个显著特点。与之前几个发展阶段相比,现代科幻更加突出人类的冒险天性,并且,人类与不明生物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相互打杀,而是在互动中慢慢了解,这也象征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态度:人类不再妄自尊大,而希望以平等之心、友爱之心,面对未知的生物。

二、科幻的意义:它为我们带来探索未知的动力

美国的“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在自传作品中坦诚:正是那些科幻作品,激发了自己探索未知世界的雄心,促使自己在科技领域不断前进。而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则直接将科幻定义为,“关注科技进步对人类影响的文学分支。”

首先,科幻的意义在于,为人类带来探索未知的动力。纵观科幻作品发展的这5个阶段,我们也能窥见科幻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科幻是一种虚构类型,正如同盖伊·哈雷在《科幻编年史》中指出的那样:“科幻是时代的产物。”科幻作品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反过来它也推动着时代的前进。举例来说,科幻作品盛行的时期,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人们把目光投射到地球之外,甚至遥远的银河系之外,而人们最初探索的动力,正是因为科幻作品中描述了多姿多彩的地外文明。

其次,除了激发人们探索未知,科幻的意义还表现在,提供多元的视角帮助我们观察世界。世上各种现象、生物的存在,都有其一定的合理之处,而人类也不是地球上唯一的高等智慧生物。从更多元的视角看世界,我们就会多一份包容,看到人类本身的不足与局限,看到人性中复杂的光明与阴暗,这正是科幻作品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比如广为熟知的《侏罗纪公园》,就探讨了人类最原始的恐惧感。

再次,科幻的意义还在于,引导我们对人类的未来进行展望。随着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有些人便盲目乐观于科技的应用,而科幻创作者们则把视角放在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不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基因工程,每一项重大科技成果都指向两种可能,要么是造福人类,要么是毁灭人类。而科幻作品正是在一个假定前提下,把两种可能性都展现给我们看,并引发我们当下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三、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想象力,在未来社会我们更需要科幻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萨金特,把科幻定义为一种“思想文学”。这是因为,科幻以文艺的形式,展现出人们内心的情绪以及思想深处的感触。

不论是功能先进的宇宙飞船,还是怪模怪样的异性生物,亦或是即将到来的地球末日,这些科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元素,无非是表现人类与外部世界的某种关系,以及人类对这种关系作出的思考。很多伟大的科幻作品,往往会提出一些难解的问题,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便是:在现代世界以及未来社会里,人类将置身于何处?

一部真正优秀的科幻作品,并不在于其是否足够烧脑、足够惊险刺激,或是具有强烈的视觉观感,而在于它是否聚焦于人类本身。

在未来社会里,人类将要面临的问题远不止环境与能源、战争与和平等等,在伦理道德、社会文明、科学技术等领域,人类一样会焦头烂额。而科幻作品,在某种程度来说,它就好比是一个预言,让人们提前感受一下未来将要面对的问题,并在一定范围内提出某些解决方案。当人们从银幕或书籍回归到现实之后,科幻作品中出现的场景、提出的问题、展示的灾难,皆提醒着我们要用另一种思维、另一种视角去思考、去看待现实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想象力,在未来时代,想象力便是一种可以创造出财富的软性价值。但是,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类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在未来时代,地球已经成为了地球村,而人类为了共同家园的发展更需要端正自己的心念。那些经典科幻作品里,总会有一些妄图通过先进科技,对人类进行控制的反派人物。其实,通过这些反派人物,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人类的野心究竟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以及人类的野心是否理应有个合理的限度。

【结语】

盖伊·哈雷在《科幻编年史》一书中如是说道:“科幻对世界的这种大胆绚丽的描述,给真正的科学家以灵感。”比如正是《星际迷航》这部科幻作品,让我们拥有了手机,让我们开始研究心灵传输以及超光速旅行。而科幻作品中的种种假设,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未知的生活可能性。

作为一个非常宽广的领域,科幻包含了许多子类型,盖伊·哈雷在《科幻编年史》里列举了28种作品形态,以及35种科幻类型,可即便如此,依然也无法把科幻的众多子类型涵盖进来。自从1818年第一部科幻作品诞生以来,“科幻”这种文艺表现形式已有200年的历史,而科幻作品的价值也不再仅限于娱乐性,它已然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幻编年史读后感篇八

她拿着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全集,作者是柯南.道尔。他受到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影响,创作了《失落的世界》这本科幻小说……而凡尔纳又出于对大仲马的崇敬,创作了《桑道夫伯爵》。大仲马的小说《基督山恩仇记》,在日本以《岩窟王》这一名字为人所熟知,最初将其改编的是[万郎报]的主编黑岩泪香,他曾成为《民治巴别塔》这一小说的登场人物,小说的作者是山田风太郎,他在《战中派黑市日记》中将《鬼火》断言为庸作,其作者横沟正史,他年轻时曾是[新青年]这部杂志的总编,同为编辑的还有《阿弗洛狄忒斯之血派》的作者渡边温。渡边温车祸身亡,谷崎润一郎撰《春寒》将他追悼。曾与谷崎在杂志上展开文学争论的芥川龙之介,在争论过去的几个月后自杀,根据其自杀前后的情景创作而成的,是内田百闻的《山高帽子》,而百闻的文章获得了三岛由纪夫的盛赞。三岛在22岁与太宰治见面时当面宣称“我讨厌你”,太宰治给因为结核而死的友人写了《你尽力了》这一悼文,那位友人便是那边那个女士在读的织田作之助。——森见登美彦《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

在华语科幻界,泛科幻级的百科全书/编目索引始终处在缺失的状态。历数往年的科幻理论著作,除了《亿万年大狂欢》或《科幻小说史》这类科幻文学史论外,大抵只有《彩图科幻百科》和《科幻编年史》两本,其作用又与用作品串联起来的史论差别迥异。

百科全书/编目索引与文论不同,其自身定位始终是围绕参考书这一身份设立的。在该身份下,不同类型的百科/索引的定位又有些细微的差别。就我本人的了解,有专攻某一主题的,如《库尔特·冯内古特百科全书》或《星际迷航百科全书》;有专攻垂直领域的,如《科幻电影百科全书》或《澳大利亚科幻百科全书》;有纯粹以索引为目的的字典,如哈尔·W·霍尔的《Science Fiction Research Index》和今年上半年流传在网络上的《世界科幻名家作品译文目录》;也有以词条做主题文论的大而全的野心之作,如彼得·尼克尔斯和约翰·克鲁特的《科幻百科》(国内有简版的《彩图科幻百科》)和嘉里·韦斯特弗尔的《格林伍德科幻与奇幻百科全书》。在对《科幻编年史》做出评价时,有必要首先为本书的定位下一个结论,以便在上述分类中找到属于它的位置。

主编盖伊·哈雷在《科幻编年史》的引言中阐明了本书的目标:竭力提供一种概观,一些能说明科幻历史、广度及影响力的事物。因此,可以认为,《科幻编年史》是一本概览性的科幻导读。

受这一目的驱使,《科幻编年史》采用了一种十分特别的编排方式。它的核心索引是时间,词条出现在时间轴上的位置由词条主体的首秀/时间决定。在这条时间线上,编者安插了人物、电影、杂志、小说、剧集、游戏、漫画等不同类型的主体,但并没有根据分类对其进行分组。遵照“科幻是时代的产物”(P10)的论调,这种方式能用最直观的方式,向读者呈上科幻的发展过程。

每个词条则由不同的科幻评论家专门负责编写,在简要介绍词条主体的基础上,提供了一条子时间线,将相关的作品放置在这条线上,以表现词条主体在时间长河中的演化历程,此外,还设置了分类标签、获奖记录、票房记录、相关作品以及插图,对部分知名franchise(或者说IP)还额外设置了系列梗概和专题相册,其构成不亚于维基百科的精品词条——这类词条能够从词条主体出发,向读者提供一定范围内的发散性知识,帮助读者建立起与词条主体相关的知识脉络。

上述两项特征确定了本书的两类受众——想概览科幻发展历程的初心者,以及对某一主题涉猎不深,但想稍作深入了解的爱好者。对两类人来说,《科幻编年史》是一本非常有用的参考书。考虑到本书涉猎内容的丰富程度,甚至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将书中提及的所有作品全部观看/阅读一轮,甚至只看个三四成,即可成为一名相对资深的科幻爱好者。

但是本书的价值却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其核心问题在于:全书的编排方式与编者的目标背道而驰。

编者的目的是呈现科幻的广度和内涵的丰富程度。纵观科幻演化史(且不论其他百科全书中浩如烟海的著名科幻作品,单看下面这张掉san值的科幻小说发展脉络图就够了),科幻确实如编者所言,内涵极其丰富。仅知名人物就数以百计,不同体裁的著名作品更是数不胜数。然而作者却不加区分地安置人物、小说、电影、剧集、游戏、漫画等分类,这就势必会造成顾此失彼的问题——即使本书已经是近600页的大部头。

该问题在书中非常明显,体现有二:

① 非流行文化类词条的选取缺乏代表性,诸如《犹太国》《科幻世界》或麦卡锡的《路》。诚然,这些位于领域边界的作品/人物意义非凡。但是在其各自的语境下(中国科幻、日本科幻、拉美科幻、苏俄科幻、纯文学中的科幻……),它们是否能代表一整个领域的发展,着实有待商榷。与其蜻蜓点水地讲述一到两个点,倒不如把这些篇幅留给占据本书的主要部分的流行文化。

② 科幻的主干发展历程的覆盖率不高。诚然,作者划分了科幻早期、通俗岁月、原子时代、黑暗未来和继续冒险五个阶段,但是就科幻而言,最起码是有冒险时代-地摊文学-原子时代-军备竞赛-新浪潮-赛博朋克-后人类-多元化的主线的,中间还要穿插许多不同主题的展开和发展。在这条主线上,越靠后,本书设置的相关词条就越少,偏向性也越来越强,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影视作品的数量已经压倒性地超过了人物和图书的数量,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读者若想从本书中看到一条清晰的科幻内涵发展史,恐怕是要大失所望。

《科幻编年史》未能理清科幻史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图书的呈现模式和科幻知识图谱结构间存在着维度级的差距——为了理清科幻和时代文化间的联系,首先,仅从时间维度出发,就必须将历史本身纳入考虑;同时,作品和作品间、人物和人物间、作品和人物间的关联也非常复杂(本文开头的引文即可说明问题),即便用最简单的时间顺序将其串联起来,也必将是一条盘根错节的锁链。这对于书这种线性的载体来说,是非常困难的。《科幻编年史》所采用的主时间轴索引,就像把这根锁链拉得笔直,直到用肉眼已经看不出链节的模样。

虽然《科幻编年史》引入了子时间轴,但是这条时间轴上的作品要么是同一作家的作品年表,要么是同一作品的改编历史。也就是说,本书所关注的词条间的关系非常有限——改编、翻拍、从属作品,仅此而已。而词条本身的说明又大多局限于对人物生平的概述或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上,并没有很好地阐述其价值和历史地位。

事实上,《科幻编年史》的核心特征恰恰为上述问题提供了出路:它在编写词条时,引入了数据可视化技术,利用复合图表,充分利用有限空间,清晰地向读者展现了尽可能多的信息。同时,分类标签加扩展阅读的组织结构已经和维基百科存在一定相似之处,甚至已隐约流露出希望通过数据科学来辅助科幻研究的迹象。

但是在知识图谱的组织上,《科幻编年史》却与维基百科相差甚远。如果说谷歌通过知识图谱将维基百科中的知识提炼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的话,那么,《科幻编年史》就像是朝着某个方向切下了这张网的一个截面,然后从截面上观看每一个毛茬的分岔模式。由此分析科幻生态,无异于管中窥豹,势必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这并非是《科幻编年史》的问题。近年来,一些重要科幻百科全书都陆续开始将词条转移至线上,取消了线下出新版的计划。《科幻百科全书》的每次升级都会新增数万个新词条,词条间的关系大抵是这个规模的平方,其第三版已经变成了网站(http://www.sf-encyclopedia.com/);哈尔·霍尔编写的研究篇目索引亦然。有理由相信,随着知识结构不断趋于复杂,图书已经越来越无法承载百科全书应有的信息量。像ISFDB这类线上资料库一定是大势所趋。

最后必须提一下本书中存在的若干谬误。必须要承认的是,和世纪初的《彩图科幻百科》相比,本书的译者非常专业地为所有的人物/作品的名称提供了原名,从而规避了错译带来的迷惑,允许读者自行查阅正确的译名。但是书中却依然存在许多无法理解的错误。《彩图科幻百科》所处年代尚早,然而到了2019年,许多作品都已经有了业界的通译,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港台翻译暂且作罢,部分作品却依然由作者自行意译,未免令人感到困惑。像《黑暗之劫》(P102,译为《骇人的力量》)、《星船伞兵》(P103,译为《星际船上的部队》)、雷·布拉德伯里(P120,译为雷·布莱伯利)、《机器人大师》(P125,译为《塞博利亚特》)等一查便知的通译,是否应当采用?此外,还存在着像“斯坦尼·斯拉夫·莱姆”这样的编排错误和前后译法不统一的情况,诸如雷·布拉德伯里的《The Illustrated Man》就有《图案人》(P120)和《文身人》(P230)两个译名。

部分正文(原文)内容也存在着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印象较深的有三个:

1. 我,机器人(P113):“他后来又加了一条‘零规则’:机器人不得危害人类,也不能眼见人类遭受危害而袖手旁观。”(这和“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的第一定律区别何在?此外,是不是叫“第零定律”更好一点?)

2.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P152):“后一部小说(《群星,我的归宿》)可以说是计算机科幻小说的先驱作品,对威廉·吉布森1984年创作的著名的《神经浪游者》有着重大的影响。”(《群星,我的归宿》讲述的是心灵感应带来的空间瞬移,此处看起来更像是在说约翰·布鲁纳的《站立桑给巴尔》。)

3. 生化危机(P483-484):“当威斯克变异成岩浆时诱杀了他”(威斯克是和Uroboros病毒融合成了触手怪,后来掉到岩浆里被玛祖卡了的);“游戏里的‘血跳跳’(Leapers)在第一部电影里出现”(配图是“舔食者”,官方设定集里叫“Lickers”,不知道此处的英文名是怎么冒出来的)。

综上,《科幻编年史》是一本对科幻新人非常友好的入门书。把每页当成一个专题,能迅速把握相关的代表性作品;把全书当成一本厚重的Todolist更是毫无问题。但是“揭开事物背后的规则,从而开掘出新的知识”(尼尔·盖曼《格林伍德科幻与奇幻百科全书·序》)并非易事,如果希望从中梳理出更加深刻的东西,还是去看看定位更合适的参考著作得好。

下附相关科幻百科/索引清单:

彩图科幻百科

8.4

约翰·克卢特 / 2003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The Vonnegut Encyclopedia

目前无人评价

Leeds, Marc / 1994 / Greenwood Pub Group

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Scien

评价人数不足

Westfahl, Gary / 2005 / Greenwood Pub Group

Th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目前无人评价

John Clute Peter Nicholls / 1993 / St. Martin's Press

亿万年大狂欢

7.2

(英) 奥尔迪思 (英) 温格罗夫 / 2011 / 安徽文艺出版社

The Star Trek Encyclopedia

评价人数不足

Michael Okuda Denise Okuda Debbie Mirek / 1999 / Pocket Books

科幻小说史

7.9

[英]亚当·罗伯茨 Adam Roberts / 2010 /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