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机器70年的读后感大全

机器70年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02 19:00:56
机器70年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0-02 19:00:56   小编:

《机器70年》是一部探讨人工智能发展历程的书籍。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机器学习、智能算法等概念,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对70年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回顾,让人们对未来科技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机器70年读后感第一篇

作为一个对很多事情都保持着中庸态度的文科生,对新科技也是一样,不排斥也不热衷,然而当这部关于计算机科技进步和机器进化的逻辑史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却着了迷。

《机器70年》是一部关于计算机科技进步和机器进化的逻辑史,虽不是鸿篇巨制、百年雕琢,但全书以众多著名理论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的开拓性研究为依据,处处体现了作者的智慧,也足见作者匠心。正如标题,纵观全文,讲述了近70年来,在信息革命的驱动下,与人类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各种工具的演化和变迁过程。力荐!

机器70年读后感第二篇

花了三天时间,将这本书看完。

作者以技术为主线,对近70年的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变革进行了介绍,穿插讲了不少故事。技术中主要包含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每种技术出现前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都进行了对比说明,作为读者的我,也在阅读的过程中意识到这些年技术的发展,不禁感慨我们生活变化之巨大。

但是,作者所选择的视角,个人感觉还是稍显凌乱,前前后后有部分内容略有重复,比如安全方面。其他方面则是点到即止,有时候会感觉意犹未尽,因为我是纯粹当做故事看的。

对于技术的发展,个人有一些疑问,记录在此:

1. AI价值最大的方面肯定是数字助理,类似Cortana这种;

2. 如果人类按照自身模式重构来建设AI,并赋予实体,那么总有一天AI会脱离实体,至于最终是谁消灭谁,非常难说。

3. 大数据有一天会不会和《少数派报告》一样?

4. 大数据预测的总是通常的状况,最终大多数个体情况是否就会100%遵从大数据的结果,依赖大数据的会越来越依赖,少数的个体是否会被消灭?

确实,在70年中,我们的生活被悄无声息地改变了很多,我们的习惯也改变了很多。作为一名80后,小的时候时间是被书本占有的,而现在,则是被手机占有了,手机作为一个终端,视为集大成者,4G帮我们快速连入互联网,大数据根据我们的偏好推荐合适的午餐,而人工智能则是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崭露头角。

技术在飞速发展,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新的名词层出不穷,什么碎片化时间,低头族,都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名词。未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在不断诱惑人类前行,各种技术究竟是潘多拉魔盒还是人类的福音,难以预测。

机器70年读后感第三篇

《机器70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的人类变革》从题目上看,就是一本想要讲述的内容过多的书,一般来说,这种书是很难写好的,本书也不例外。从主标题看,写的是信息时代70年来的历史,要将信息时代的历史讲好,除了熟悉信息时代的几条主线的来龙去脉之外,还需要高屋建瓴,有独到的观点与见解才能写的出色,而这一点,是需要大师级深入的行业经验与归纳分析能力的。而从副标题看,本书又想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做一些前瞻性的探讨,这就更需要站在行业前沿的视点与角度,可谓难上加难了。这样大的课题对本书作者来说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全书脉络凌乱,缺乏一个清晰的主线,更像是零零散散的博客、随笔或者演讲之类汇集起来的文集,而不像是一本具有明确的主题与思想的书籍。倘若作者可以将书中穿插的主题与内容整理出条理,在叙事方面保持一致的高度,或许可以写的更出色把。

书中更多的是各种素材的堆砌与整理,作者作为科技专栏作家的功底是可见一斑的。无论是经典还是专业流行的书籍与内容,在引证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因此,这本书至少作为一般性的科普读物与资料汇编,还是合格的,书中的故事虽然大都是行业的经典往事与案例,但对于不太了解信息科学的读者来说,应该还是颇有新鲜感,值得一读的。而作者将个人经历与专业性的论述混杂在一起的做法,当然就读书而言不够专业(与同类型国外畅销书籍相比),但也算是增加了一些平易近人色彩与个性化的案例,算是一点读到之处吧。

除了这些个人经历之外,本书中的观点与想法,鲜有发人深省、令人眼前一亮之处。与书中引述的大量故事与观点相比,缺乏独创性。虽然作者也试图讲述一些自己的观点与思想,但更多的时候只是在转述现成的观念。而一般情况下,一本书如果连一个独创性的见解都没有,只是在汇编材料、转述观点的话,那么它是不值得一读的——除非是一本教材或者工具书。本书就正好归为此类。

信息时代,人类面临的都不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过载的状况,知识的产生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单个个人的学习速度,在这样的情况系,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筛选成了更重要的问题。在文学领域,经历时间考验仍有大量拥趸的作品自然多是经典。但信息时代的作品又有所不同,时代是在快速发展的,因此很多作品都具有时效性,像《黑客与画家》这样在几十年后还有前瞻性的科技作品少之又少。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难免出现类似本书这样鱼目混珠,为了出版而出版的书籍。我想,在面临这种情况时,对读者而言,可能还是需要从出版社、作者的知名度以及传播的口碑三方面做一些综合评估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