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鼠之间》是一部揭露人性丑恶的小说,讲述了一个黑暗而扭曲的故事。主人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最终陷入自己设下的陷阱无法自拔。小说通过人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类的贪婪和自私,引人深思。
人鼠之间读后感(一)
这本小说其实值得玩味的地方挺多的。
如果按照正能量的方式去看待故事的发展路线,伦尼犯错了,但伦尼是精神病,只是精神病也不是其脱罪的理由,更不是法外之地,乔治大义灭亲,彰显了其在万恶的资本压迫下仍然不忘记初心,秉持着积极乐观且耿直的真心,秉持着奉献的精神,将其革命般的事业发扬光大。(以上内容纯属逗逼呢!
人鼠之间读后感(二)
短评刚好写不下,写在这。
看了附录的评论才知这种剧本的即视感是从何而来,作者用剧本小说的形式用6幕讲述了乔治和伦尼相互依存的故事。乔治从伦尼身上获取责任和希望,伦尼则获得保护。当乔治放弃伦尼时,就是前者麻木后者死亡之日。尽管搞不懂为什么乔治突然之间放弃了一切,也许是整个美国农场工人内心不满在阶级无力状况下的崩塌?相比起《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推销员之死》,这则寓言更像美国梦的破碎。美国大陆,一直是人们渴望的期许之地,对于乔治和伦尼这样的加利福尼亚人则渴望能在西部过上安稳平静的日子。渴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获取幸福,但脆弱的根基注定了他们经不起一点风波,正如书名《人鼠之间》来源——彭斯的诗歌暗示的那样:小鼠啊,不只你如此可怜,证明谋划无用,成事在天。无论人鼠,再精心的安排都常常要出意外,除了伤心痛苦一无所有,盼望的快乐不再。
人鼠之间读后感(三)
作者很有匠心,文本剧本感浓,设定简单,用词精炼,短短六章,后劲却很足,像个寓言,充满宿命感。 他们遍踏尽碌碌风尘,却依旧无所归处。他们长久地劳作,种出的粮食没有一粒属于自己。白痴、老人、黑人,头脑/身体/肤色被社会公认为不健康,又无法像矮冬瓜农场主儿子那样拥有生产资料,就只能仰人鼻息,混沌地过着看不到明天的日子。 伦尼是懵懂天真的,全然和善的发心,却总事与愿违,狠狠地伤害到其他动物或人,这是『善良的残忍』;乔治是清醒现实的,他一路呵护着伦尼的弱小和善意。然而,他的精神导师史林姆弄死弱狗保障其他狗活下来,同屋的体壮青年杀死瞎老狗,认为是在帮助它解脱,乔治最终邪恶的举动,其实也可以算作是一种保护,这是『残忍的善良』。最渴望土地的伦尼的离去,象征着乔治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梦想,也象征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胜利。 孤独的人需要友情,所以他们幸运拥有彼此。困苦的人需要幻梦,所以他们梦想拥有家园。这个美梦,千万个人拥有过又破碎过,至于他们,只不过是在悲剧册的“正”字上又添了一道横。
人鼠之间读后感(四)
想从另一个视角来看伦尼和乔治的关系。
《失控》这本书里描述了一些有趣的生物,一种蝴蝶幼虫只吃某一种植物,这种植物也只被它吃,并由它来完成授粉。有一种植物,会诱使一种蚂蚁为它保驾护航,免受其他天敌来犯。他们是一种食物链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共生关系。
伦尼是个傻大个,心底善良得像个孩子,却力大无穷,常常无法控制自己杀死一些喜欢的小动物/人。乔治则是个精明能干的小个子,常常帮伦尼收拾烂摊子。直到有一天,伦尼犯下了大错,乔治放弃了伦尼,并选择亲手送他上路。
在某种程度来说,伦尼多么像那只傻傻的蚂蚁,一间小屋,两亩地还有一头母牛,几只猪,小屋前会有一大块菜地,还有一些小鸡,还有伦尼最喜欢的兔子,这个反复被说起的梦想不过是巨刺金合欢的诱饵罢了,在那个危险复杂的时代,不过是为了更好的保全自己。这场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看似付出更多的人占据了上风,乔治总在给伦尼收拾烂摊子,总是用梦想安慰他,指导他,而他一旦放弃,伦尼就什么也不剩了,伦尼只有乔治啊。
人鼠之间读后感(五)
2020年的法国,海贝卡·朵特梅将这部伟大的经典小说改编成一部精美而丰富的图像小说。她在这本书中进一步展示了自己的插画才华,忠实原著又极富个人特色——风格表达的多样性、绘画技巧的创新性、运用色彩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厚重的素描用来描述安静辽远的旷野,人物对话是放松的速写和淡彩,有时候插入黄金时代的招贴画,有时候是狂乱的涂鸦,一切的变化都是这么理所当然,就像贴着故事自己流淌出来的一样,你简直挑不出理来。
约翰·斯坦尼的故事无疑已经足够完美--这是一个关于承诺,陪伴,希望和绝望的悲剧。两个像老鼠一样永无休止地流浪的男人-乔治是个精明也孤独的小个子,伦尼是个孩子一样心智的巨人。他们只有彼此了,在荒野上,点着篝火分食一个罐头,这大概是我认为最温暖的一段。
而当她描述那个关于未来的美好愿景时,她表现得像一个刚画画的孩子,一笔一划地勾勒下田野,牛,羊,小鸡,和每一个身处其中幸福的人。这画是这么认真,所以叫人心碎。因为读者即将知道,两个小鼠一样的人,等待他们的是一种多么必然的残忍的命运。
人鼠之间读后感(六)
这本书之所以取名叫《人鼠之间》,据介绍是引自彭斯的诗歌,暗示“再精心的安排”都转瞬即逝,表达人生无常之意。这首诗叙述了一只不幸的田鼠被犁头铲平了小窝:
小鼠啊,不只你如此可怜, 证明谋划无用,成事在天。 无论人鼠,再精心的安排 都常常要出意外, 除了伤心痛苦一无所有, 盼望的快乐不再。
小说在开篇和结尾都讲述了一遍两人的梦想,在这个剧本中,乔治像个挥洒自如的演员念着台词,伦尼则是如痴如醉的观众。两人都在这场表演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起初,这个理想看似遥不可及,只不过是两人的幻想,是乔治对伦尼重复的咒语。之后,因为坎迪的加入,拥有土地的梦想变得切实可行。三个流浪汉甚至迫不及待地分配好了任务,眼看梦想马上成真,但却因为伦尼意外失手杀掉农场主儿子柯利的老婆,导致最后乔治不得不选择亲手杀掉伦尼,一起消亡的还有俩人的梦想…… 这是一则关于友谊、理想、忠诚和孤独的故事。
乔治和伦尼相依为命的友谊,两个人对未来的理想,伦尼对乔治的绝对信任,故事里每一个孤独的人物(坎迪面临着年老被农场遗弃的孤独生活,柯利的老婆一直活在过去找不到人倾诉的孤独,柯鲁克因为是黑人被其他工人歧视的孤独)。
世间好物不牢坚,彩云易散琉璃脆。
人生无常,已经拥有的记得珍惜,得不到的都释怀。
人鼠之间读后感(七)
如果要看情节的话,是非常非常简单又巧妙的小故事,上周用了一个慵懒的星期天午后就读完了,我更倾向于认为他是一则象征性的寓言。
跟着读书周历走,上一本看的书是安吉拉卡特的焚舟纪,刚刚从各种华丽诡异充满画面感的文字中走过,突然走进这么简单直白的语言中非常不适应,那种感觉就像突然被人从璀璨且光怪陆离的古董珠宝店抓出来,直接甩在了一片烈日炙烤到不长草的黄土地上,目之所及没有任何可以聚焦的东西。只好强迫自己晃晃悠悠的跟着大个子伦尼边看边走。
看到一辈子只想养兔子的善良却蠢笨的他一不小心就能摸死一只小老鼠,就已经有不好的预感了。伦尼表面上由于力气太大,随手一摸就可以摸死老鼠、兔子、小狗,甚至农场少爷的老婆,是一个完全没有恶意的施暴人;却又因为他是被当地管理者为了搞漂亮就业数据,而出现的大量不停流浪的临时农场雇工的一员,所以他不得不到处漂泊为了生计和失误东躲西藏,哪怕如此强壮,哪怕他还有一个处处护着他的聪明的挚友,却还是在时代与社会的大手揉捏下过得和老鼠一样,没有丝毫反抗的力气,成为实际上的受害者。施暴人和受害者一体,分不清到底是鼠是人。
他们有自己的农场的梦想是终究不会实现了,哪怕自由曾经那么近,好像就在眼前。这应该就是那个年代底层劳动人民共同的梦想和千篇一律的归宿。
人鼠之间读后感(八)
因鼓楼西要上一部话剧,持观望状态,所以先找来了原著来读。算是比较好读的小薄书。这是一本描绘基层人物的小说,农场里的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梦。人人害怕孤独,企盼过上幸福的日子。
伦尼是个智力低下、简单天真的大块头,常常惹祸,乔治有点小聪明、小心谨慎,是伦尼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看起来像是不会在一起的组合,但他们凑在一起四处流浪,或许正是这样的组合才有故事可言。我想,乔治之所以和伦尼绑定在一起,大概是还相信那些虚无缥缈的梦想,而伦尼就代表梦想,但现实确一次次给他冲击,直到伦尼不小心杀死柯利的太太,乔治才觉得他们一直幻想的挣够一定的钱就买下一块地、从此过着不用给别人打工、自给自足的生活是真正没有指望的。所以他亲手杀死伦尼,像是亲手打碎自己的梦想。
人人都有梦想,人人渴望与人交流。独自居住在马房的黑人马夫柯鲁克在一个夜晚迎来了一个接一个人的拜访,很明显心里有暂时摆脱孤独的高兴;柯利的太太借着寻找柯利的由头到处找男人说话,也会幻想自己像电影明星一样穿漂亮衣服和接受电台访问;坎迪听说乔治和伦尼的计划,也积极地想要入伙。人们有时候待在一起,有意无意地聊着什么,聊什么都好,或许只是想要说话,或者安安静静待在一起也好。现实或许残酷,可能只有交流起来才会暂时从忙碌的现实中逃脱出来喘口气吧。
梦想遥不可及,生活艰难的人类和弱小的老鼠一样,无差别。
人鼠之间读后感(九)
以下并不是书评,只是我的日记:
今天早上把《人鼠之间》给看完了,这是自跟静静谈恋爱以来看完的第一本书,是讲友谊的吧,至少一部分是讲友谊的,没想到最后是他自己开的枪,也不意外吧。人 生来就是一座孤岛,我和静静之间隔着一片海,还好只是一片海,能让我驾一叶扁舟,在风暴与日出时,远远的看她一眼。有时候我们在海上相聚,等待着夕阳洒满波光粼粼,每一朵浪花都在欢唱着自己的故事,想和你相拥,品尝你的每一份孤独与欢欣。未来还有很长很长,或许多年以后经历风雨会有彩虹横贯你我之间,能让我们融入彼此的灵魂之岛。你每天都很忙,有空了也不会找我聊天,或许是有什么原因我不知道,但目前就是你的性格是爱等于被爱,唉,待我喝一口苦涩海水来解解渴先。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是太阳先把我晒干,还是海盐填满我的心田,还是等到你的雨露甘霖,当然!我知道!我只是说最后的最后。无奈现在还太早太早,两片大陆的相遇,肯定不会是那么简简单单,悄无声息,虽然不会像珠峰那么雄伟,但积压的力量足以让你我崩溃。我也只是个普通人,曾经我以为我会孑然一身独自飘零,没想到自己还是放不下,今天我想问问自己,我爱你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爱你,虽然你眼睛很小,好吧,你不让我提这个,但你真的挺可爱的,原谅我用这个词来形容你;虽然你不主动,没事你是女孩子,有这个权利,我笨拙的当你的舔狗,我才不会承认的,只要你还愿意听好了;虽然你没有时间,虽然你现在没有时间,但以后会有的,对吗,别让我等太久太久好吗。如果有一天你决定开枪了,别让我转过去好吗。
人鼠之间读后感(十)
《人鼠之间》的主角Lennie与George之间相互扶持的友谊令人动容,但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两个角色也代表同一个人理想与现实的两面。而由Lennie所象征的理想之强大与脆弱,构成了一个现实中的悖论。
一方面,理想之强大,正如Lennie那双力大无比的手。Lennie可以做任何体力活,也一直像保镖一样保护着George这个现实的化身。正如当一个人有了理想,就能够承受任何辛苦的劳作,抵御各种恶意的攻击。Lennie反复让George给他讲的那个共同家园的美妙构想,实际上是梦想反复在人的头脑中回响,提醒着在现实面前疲惫怀疑的人们,每当这时他们又重新振奋起来,充满干劲地投入到辛苦乏味的生活。
另一方面,理想之脆弱,之遥不可及,正如Lennie自己和他给身边的一切所造成的悲剧。虽然Lennie无论接近老鼠、小狗、女孩的红裙子、还是Curley老婆的头发,都只是出于天真的好奇和爱抚的欲望,he didn't mean to hurt,但他所带来却是灾难性的后果。现实生活里,美好的事物总是吸引着人们,成为人们构造理想的基础,正如Lennie脑中对这些事物的渴望,总是吸引,甚至诱惑着他不断接近。但这些美好的事物在现实中却总是evading his hand,每当他的双手触碰到这些真实的事物的一瞬,这些事物就会立刻死亡,凋败,从而不复存在。所以说,理想之不可实现,正如Lennie头脑中的温柔触感,在走入现实的一瞬就会烟消云散。最终,在社会现实的挤压下,连同Lennie自己,即理想本身,这种追求动力本身,也再无容身之地,只能被扼杀,被枪毙。
人鼠之间读后感(十一)
人鼠之间,何解?整本书的落脚点就在彭斯的这句诗里了。“无论人鼠,再精心的安排,都常常要出意外。”原来世道不好的时候,人与鼠或是别的什么,根本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人的健壮的充满着活力的生命可以轻易地被千里大洋彼岸蝴蝶的轻轻挥翼折断。悲悯何解?悲悯无解,作家往往善于提出问题而不擅长解决。可是斯坦贝克呀,你把沉甸甸的现实不加修饰的展现在众人眼前:无人犯错的全员悲剧。情节如戏剧式的回环往复,对白则宿命般的一咏三叹。 没有人有错,但每个人走向宿命般悲剧的结局。柯利的老婆有错吗?她聪明,漂亮,有自己的梦想,她悲剧的嫁给自己不爱的人,不过想找人说说话派遣自己难以抒怀的苦闷,流言便纷至沓来,直到书尾戏剧性的死去,人们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她成为也只作为一个符号存在。 柯鲁克有错吗?他用坚固的刺来保护自己,他不相信有意义的生活有一天会到来,他用尖酸的攻击对待外界的善意只为了不受到更大的伤害,但当别人真实可感的实现梦想时他的眼睛同样亮起光来。他努力鼓起勇气追求真实的生活,又被柯利的老婆轻易打灭。 乔治有错吗?他努力照顾着不那么聪明的伦尼,我们看到他被拖累,一再的被拖累,他之所想不过自食其力的自由的生活,缘何如此之难?我们说伦尼是乔治的妨碍,但伦尼也是乔治的梦想,“我们会养一群兔子”,乔治是不相信自己有一天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的,伦尼说的多了他便信了,小个子乔治和大傻子伦尼本就是一体两面的,一个世故周到而羸弱,一个高大强壮但单纯,故事的最后,乔治想起坎迪的老狗,亲手开枪杀死自己的“梦想”,也悲剧般沦为一个普通的农业工人了。 斯坦贝克说他不愿写更多人物了,只要两个主要角色,两个配角,再加上两个其他角色就好,就像“大眼睛女孩”的一张照片比无数冰冷的数字更有冲击力,以点带面的的故事短小精干,回环往复,余韵三叠。
人鼠之间读后感(十二)
鲁迅先生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这句话就像是《人鼠之间》的浓缩,折射出僵硬清晰的“悲剧”。约翰-斯坦贝克在《人鼠之间》讲述了一个“做梦的人”亲手枪毙了自己“梦想”的悲剧。在这既充满想象力又切中现实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幽默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 流浪工人伦尼和乔治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两人如影随形,相伴成长,但高大强壮却心智如同稚儿的伦尼在家乡惹了祸,身材矮小、谨小慎微的乔治只好带他逃亡到异乡打工。虽时值美国经济危机,但两人一直乐观积极,梦想通过勤劳工作,攒钱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在那里种苜蓿、养伦尼心爱的兔子,不用在看人脸色。然而,在梦想唾手可得的时候,伦尼却意外杀人,乔治不得不面对现实,抬手枪毙了伦尼,也枪毙了自己的梦想。 在看这本书时,我一直在思考——乔治为什么需要伦尼? 在伦尼如呓语的重复追问乔治中,我渐渐明白了——“我们跟别人不一样,因为我有你,而你有我,我们互相照顾。这就是为什么。只要我们在一起,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 在我的理解中,伦尼和乔治对应着一个人的梦想与现实。伦尼就像是“梦想”,简单、纯粹,力量强大却难以控制,为世俗嘲笑。乔治就像是“现实”,圆滑、老道,俗不可耐却灵活机敏,受世人欢迎。两人本身的属性看似水火不容,却在众人惊异好奇的目光中自然融合在一起。因为伦尼,乔治的生活充满了意义,伦尼使他一遍又一遍地相信梦想、描绘梦想。然而这种幸福是短暂的,伦尼梦醒了,手里握着一把枪。在这次现实和理想的火拼中,怀梦者枪毙了自己的梦想。在故事的结尾,乔治和史林姆并排走向公路,去“喝一杯”;在故事的结尾,乔治选择融入史林姆的世界——“正常人”的世界。 马夫柯鲁克对伦尼说过:“每个人满脑子都在梦想有一小块地,但那就像遥不可及的天堂。他们整天把梦想挂在嘴上,可那永远都只是梦想。” 但现实世界纷繁多样。在伦尼和乔治的世界里,现实枪毙梦想,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完全可以继续寻找心中那“一块地”,就像北岛所说——“执着于理想,纯粹与当下。”把握好梦想与现实的平衡,以现实出发向梦想冲击,以理想反哺于当下。 《人鼠之间》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它向我们抛出了关于梦想与现实的选择题——那么,你是选择“喝一杯”还是“一块地”?
人鼠之间读后感(十三)
《人鼠之间》读后感 对于这本书,坦诚来讲,我没有太多感触,于是也只能从印象最深刻的一点着手。 我曾在《百年孤独》里写过这样的批注“我最见不得理想主义者幻梦的破碎”,在这里也是一样。乔治和伦尼的梦想像漂亮的钻石,是最纯真最精巧的雕琢,但它最后碎了一地,而那余下的光芒太过耀眼,于是刺得叫人发痛。 书后的评语如此道:这个幻想,是乔治对伦尼重复的咒语,之后,一切变得切实可行。作者本人也讲:“我最早的记忆是母亲跟我说,人长着洁白的翅膀,变成闪闪发光的生灵,只要念几句简单的咒语就能实现。”看到这一句,我直到结尾都没有涌出的泪意,就贴着我的眼眶溜了出来。 黄昏,浅浅撒下的光沿着山峦的棱线一直攀到很远的地方。夏日的最后一分燥热在金凤的吹拂下被埋在第一片落下的叶子里,躲到簌簌作响的矮树丛里。伦尼纯真的表情就浮现在我眼前,他反复重复着“兔子”“狗狗”一类的东西,然后乔治无不纵容地看着他,这种温馨的画面构架在一个有些狡猾的咒语里面,像是彼时橙色的晚霞,饱满、又显得有些颓态。 我在书中无不怪罪伦尼的痴傻,怪罪他为什么要就此拧断了那位小姐的脖子,埋怨他为什么就这样轻易地打碎了我已经提前为他们架设好的未来。我想,为什么他不能再聪明一点,明明这个梦想就已经尽在咫尺了——然后我突然意识到,这份梦想似乎必须要融着这样一个痴傻的他来完成。 作者说:“伦尼代表的绝不是神志失常,他对土地对向往代表了人类模糊而强烈的渴望。”人类是何其浪漫的物种,只要有火苗一般的希望就能支持着他们走好远好远。然而打碎这一希望的代价又何其廉价——烟酒、美色、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言论,这世界的诱惑和引导实在太多,使我们不知不觉就在向前的路上失去一些东西——譬如动机、譬如爱、譬如梦想。社会在潜意识层面的引导,会渐渐消磨掉我们雄心壮志,迫使个体回归变成低廉的劳动力,失去真正自主的选择权利。伦尼的死,似乎就是在轻轻地暗示我们,这个世界本留不下什么纯真和狂妄的梦想,因为我们从偿还不起其要付出的代价。 小鼠啊,不只你如此可怜, 证明谋划无用,成事在天。 2022.5.28
人鼠之间读后感(十四)
书名:人鼠之间
作者/译者/版本:约翰.斯坦贝克,陈宗琛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微信读书上的总字数/2022年已读(万字):7.7/7.7
读书起止日期:2022-03-20——2022-03-21
(说明:下面的评分和点评均为我的主观意见,并不代表该书的客观价值)
三维评分(每一项的打分范围都是0-10分):
趣味/美感/智慧:7/8/7
点评:
斯坦贝克是著名的左翼作家,他的《愤怒的葡萄》展现出巨大的道义力量和充沛的艺术感召力。而在《人鼠之间》这部小说中,斯坦贝克依然聚焦生活在最底层的贫苦工人,写出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不过,作者极力隐藏自己的情感和立场,尽量以中立、客观甚至冷漠的笔法来讲述故事。如本书前言里所说:“要理解《人鼠之间》真正的初衷,就应牢记小说原本的题目:《有什么发生了》(Something that Happened)。它表达了一种漠然的接受,这种态度贯穿了作者20世纪30—40年代早期的杰作。在小说里,斯坦贝克只是告诉我们事情如此。他将这种写作手法称为“非目的性思考”,或者说“思考而已”。“非目的性”一词来自斯坦贝克的挚友爱德华·F.里基茨。两人抱着同样的哲学观,并强调应保持科学家的清晰思维,即接受生活现实。“思考而已”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生命的阶段,亚里士多德的动因。”
我以为从艺术手法上这种写法很类似自然主义,但从目的上二者大相径庭。左拉的自然主义旨在揭示一切悲剧背后冷酷的科学规律,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你同情或感伤或愤怒都无济于事,读者读完作品后应该更加理性、冷静,而斯坦贝克则想表达:无需刻意渲染和艺术加工,真实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悲惨,我尽量客观地将事实真相原原本本地展现给你们,你们看到这一切,还能无动于衷吗?正如斯坦贝克在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作家的使命从古至今仍没有改变。作家所肩负的责任是挖掘我们的诸多严重错误和失败,将我们黑暗危险的梦曝露在光明下,以期有所改善。不仅如此,作家还有责任表明并颂扬人类心灵和精神的伟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勇气、同情和爱。在对抗软弱和绝望这场无休无止的斗争中,这些正是给人希望、供人效仿的鲜艳旗帜。我坚信,如果一个作家对人可臻完美的观点没有强烈的信仰,那么他就不具有献身文学的执着和资格。”
向善良、有同情心、有责任感、勇于为弱势群体发声的伟大作家致敬!
人鼠之间读后感(十五)
真正的美从来都是带有争议的。
《人鼠之间》是一部有争议的诺贝尔获奖作品,从曾经的“禁书”到现在成为美国、爱尔兰、英国、新西兰和加拿大许多高中的必读书目。
结尾部分,史林姆一直在重复“你是不得已的,人生有时候别无选择。”
他是在安慰乔治,也是在安慰我们每一个人。人这一生啊,总会面临各种选择,承担责任,面对痛苦。
乔治是坏人吗?
他一直呵护着伦尼。
乔治是好人吗?
他亲手杀死了伦尼。
伦尼善良吗?
他扼杀了他手里每一条鲜活的生命。
斯坦贝克作品的深度,需要读他更多的作品。
愤怒的葡萄
9.1
[美]约翰·斯坦贝克 / 2019 / 湖南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