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废品生活读后感锦集

废品生活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18 11:20:58
废品生活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7-18 11:20:58   小编:

《废品生活》是一本让我们重新审视消费习惯的书籍,它提出了可持续生活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案例和实用技巧来帮助我们减少浪费,节约资源。这本书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废品生活》读后感(篇一)

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在生产垃圾,丢弃垃圾,却很少仔细思考过丢弃后的垃圾会怎么样以及靠捡垃圾生存的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当时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就被吸引了,因为我也是这样很少去思考过。

看了这本书后,对于拾荒者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选择了这门行业,有没有一技之长的原因,有赚钱相对“多”的原因,还有“自由”的原因。拾荒者口中的自由:一,赚钱立得的的安全感,二,自己决定安排的支配权。

他们生活在垃圾大院里,被嫌弃,被忽略,被城市排外,被社会排外,但是却有尊严地默默在城市边缘生存着,为城市奉献着,有了他们,城市才能维持表面的光鲜亮丽。

有的黑心小摊,黑心车,以往都是负面地看待,感觉他们不注重卫生,坑钱,但是现在看了这本书后,我又有了新的感触,存在不一定“合理”,但存在一定“有理”。

也有生活上的感触,对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的人,我们都应当给予尊重和重视,多一些善良宽容,你的一个善意的举动,比如说简单地为危险垃圾多裹一层包装,但对于捡垃圾处理垃圾的人来说是减少了被伤到身体的危害。

摘录: ★垃圾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显眼,你可以反感或者厌恶,却很难摆脱掉它,你没法轻易的视而不见。 ★如果农民工是城市居民的“他者”,废品从业者便是所有现代城市人的“双重他者”。 ★重新审视废品,除了将其视为一种具有衍生经济价值的物质之外,还视为一种不断生产文化价值、定义社会边界,甚至具有能动性的物质。 ★丢弃文化甚至蔓延到人们的社会关系中,比如极速的婚姻结合和离散,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真正的社会分析,一定要审视具体的人和物,把他们一视同仁为“能动者”,并理出其中有机的联结,分析出他们交互作用的网络,以致产生的社会文化意义。 ★拾荒者是原料的采掘者,就像矿工或者其他从自然界中收集自然资源的工人,他们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原材料。 ★这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收入微薄,也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把这里当做可以真正展开生活的地方。 ★城市把他们排除在外,他们也没把城市作“家”,只把它当做赚钱的地方,把自己视为暂时的过客。 ★废品的非正式经济有一种矛盾性,它一方面不断地召唤和吸纳像马大姐这样的移民前来寻求经济机会,一方面不停地提醒马大姐们,这种容留是非正式的,所以也是暂时的,不持久的。 ★对他们而言,他们的“根”在老家,“过去”在老家,“未来”也在老家,“现在”在城市,但“现在”是暂时的,尽管这个“暂时”可能有几十年那么长。 ★在北京这种到处是门槛的大都市,他们也只能在这些刻板印象的框架里努力创造空间,聪明丰富但却委屈的继续生存。 ★收废品群体兼具自我雇佣者和工人的双重特性。 ★不需要问,每个人的计划都在变动当中,没有人能肯定未来的打算。 ★垃圾在城市当中结束“生命”,同时在另一个空间获得新生。 ★城中村为失去土地的村民和外来农民工提供一定的生活和居住保障,城中村成为两者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利益和控制的协商空间。 ★他们在见证北京发展轨迹的同时,不断地被边缘化、农村化,每一次城市化的扩张,都把他们挤向外围。 ★没有这些外来人口,愿当废品从业者,没有他们的不嫌脏和臭,没有他们的搬迁,北京的现代化还会增加不少成本。 ★拟仿与真实交叉纠缠,形成一种不能再分出真假,而且比针还真的超真实。 ★城乡接合部最独特的是他进一步集合和压缩这些“断裂”的空间,把不同的时代、文明和发展过程,压缩在一个很小的区域里。 ★这种种断裂的社会关系,劳动模式和发展水平,却在同一个空间里互相对立,共存。 ★她昂着头,高跟鞋踩过垃圾场,就像是冷水村这个多元区域的绝妙隐喻,令人觉得超现实,又难以言喻的逼真。

《废品生活》读后感(篇二)

垃圾丢弃后真的就远离我们,与我们无关了吗?其实不然。假如你点了一份外卖,不久后,废弃的外卖盒和你扔的其他垃圾就会到拾荒者手上。拾荒者将它们卖给废品回收站,废品回收站再卖给回收再造工厂。一些垃圾再造后,会变成塑胶玩具被你买回家,不能被再造的垃圾被焚烧后变成一缕烟尘,和空气混合后被你吸入体内。

这个场景出现在《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一书中。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副教授胡嘉明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劼颖,对以收售废品为生的人群进行田野调查,通过数十年的走访,记录了拾荒者的故事,也以废品为出发点,审视了废品与人、废品与城市、以及废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都市生活中的“隐形人”

我们对拾荒者并不陌生,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有时在路上看到在垃圾桶旁翻找东西的拾荒老人,我总是会多看几眼,好奇他们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何以沦落至此,又是否能吃饱穿暖。位于北京六环外城乡结合部的冷水村有着许多拾荒者,他们之中有20岁的年轻人,也有70多岁的老人,有人艰难度日,有人发展不错。书中便记录了其中十位拾荒者的故事。这些故事各不相同,却都有着相似之处。

文化理论家齐格蒙特·鲍曼称垃圾处理者为“现代社会里的无名英雄”。这的确是一个容易让人忽略的群体。但细想之下,如果没有他们,垃圾会堆积如山,城市将不再干净整洁。和许多行业的人一起,他们让城市能保持亮洁,为社会生活的正常运作做着贡献。

然而正如人们对脏乱的垃圾避之不及,废品回收者也被污名化,被认为是不干净的。大多人看到他们都会匆匆而过。废品回收者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所以尽量会让自己“藏”起来,也尽力向外人掩饰自己的身份。书中,一直不知道名字的“老乡大姐”穿着打扮很是时髦,与堆满垃圾的院落显得格格不入。“马大姐”几乎有些“洁癖”,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也从不让孩子触碰垃圾。她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通过读书从事体面一些的工作。他们有着很强的戒备心,内心也是封闭的。也因此两位作者在进入冷水村之后,经过了一段时间才获得其中一些人的信任。

之所以从事废品回收的工作,除了被生计所迫,这份工作的自由程度也吸引着他们。这不仅是时间上的自由——事实上,为了多挣点钱,大多废品从业者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更是不用担心被欠工资,自己给自己打工的自由。

废品从业者对老家有着深深的眷恋。他们勤勤恳恳,省吃俭用,通常好几户人会租一间农家四合院,挤在低矮狭小的房间里。攒够了钱后,他们会在老家县城好一点的小区买套电梯房。对他们而言,虽然房子暂时不住,但这是老了以后回乡的住所,也是把“面子”放在家里,“重拾尊严”的必要一步。所以与大多人印象相左,在他们看来,老家比北京更干净明亮,也更适合居住。

重新审视废品

然而正如作者所言,本书的本意不是固化人们对拾荒者弱势和被边缘化的印象,从而对他们产生同情。因为“‘最大受害者’的叙述,通常只会抬高研究者的道德位置,而无益于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书中,两位作者还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运用相关理论,以废品为中心点,发散出废品的社会文化意义等多条支线。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买买买”消费观念的升级,废品的产出已远远超过其处理速度。这吸引了大量进入城市,但没有特别技能的农民进入废品回收行业。这不仅解决了垃圾围城的困境,也让他们找到了谋生机会。只是随着城市的扩张,垃圾逐渐被排除至城乡结合部,相对应的,废品从业者也只能搬得越来越远。

和梁鸿在《出梁庄记》里描写的从村里到大城市务工的乡亲一样,拾荒者也是以老乡和亲戚群聚的。如果村里有一个人收废品,且做得不错,就会带着更多亲戚一起做,互相帮衬和照顾,形成一个小的社群。之后,他们的孩子在这里出生、长大,成为“拾荒二代”。这些孩子因为上学问题回到老家,但因为在老家和城市其他地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又会回到拾荒者聚集的大院,有些年轻女性还会把自己的孩子带来抚养。对他们而言,大院反倒成为了“家乡”。

事实上,由于拾荒收废活动的“低门槛”,女性能够不受限制地参与其中。一些女性的收入甚至成为家庭的主要来源,从而也获得了更多的家庭决策权。而聚群而居的方式,能够让她们获得来自小家庭之外的支持,不必完全退出工作。

废品对我们也有警示作用。如果留意就会发现,如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被开发为消费领域,商家也会生产更加低廉的商品吸引买家。人们在城市里大量消费,也大量丢弃,“丢弃文化”成为人们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每个人扔掉的垃圾逐日增多,加剧了垃圾处理的难度。面临着“这种无限量供应的快乐”,我们需要保持警惕。

“废品生活不仅指收废品人的生活,更是指我们所有人与废品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当下,垃圾分类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时翻开《废品生活》会带给我们特殊的启示。它为如何看待垃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关于“物的社会生命”的故事,让我们对垃圾分类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早日将其付诸行动。

《废品生活》读后感(篇三)

一、我的废品生活

之前说到小时候和爸妈一起在青岛给被人打扫院子,自然和卖废品的关系就很大。妈妈还说那时候卖废品赚的钱比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还多(上次课说过,妈妈一个月挣400,爸爸一个月挣500),几乎每个星期都能卖一次废品,每次都能卖一二百、二三百块钱。所以,那个时候每个月都能固定的去银行存一千块存款。

“什么东西都能卖钱的,矿泉水瓶、塑料泡沫能卖钱,报纸、纸壳能卖钱,最赚钱的还是塑钢窗——有些人装修房子后,塑钢窗之类的就直接不要了,卖一次塑钢窗就能赚几百块。别的还有铜丝、铁条……”这都是妈妈在电话里告诉我的。“当然院子里也会有别的拾荒的,都是些老头老太太,主要都是些老太太。要说跟她们熟,那有些也算面熟,算是有些竞争关系吧。但是你也管不着人家拾荒吧,虽然是咱们承包着打扫这个院儿的卫生。”

“当时塑料瓶一毛五一个,塑钢、铝合金、铜都挺贵的,现在塑料瓶几分钱一个吧。”

“等咱们把废品稍微一规制,分分类,然后就可以卖给废品站了。当时有好几个废品站,基本都是沂水的,因为他们会把这些废品运到沂水去再处理。你还记得当时那个小王叔叔吗?他也是沂水的,专门收塑料瓶和塑料泡沫,听说他后来都在青岛买了房子。”

这是我问妈妈以前的事儿的时候妈妈告诉我的,我觉得这些事情说的比书里写的有意思多了。比如妈妈提到的“废品价格下跌”这一点对于废品回收这样一个系统的运转有什么重要的影响?——这一点书中就没有提及。

其实我觉得那段生活很快乐,而且对我的个人影响很大——也许小孩子就不太会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吧(孩童的眼睛里,大概没有所谓的洁净与肮脏P109)。比如,大家都知道我很喜欢古典音乐,那我是怎么喜欢起来的呢?是因为捡到了别人丢掉的一盘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磁带,从此以后我就爱的一发不可收拾。另外还捡到过三本地图册,分别是山东地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然后我就特别喜欢看这三本地图册,地图册会描写每个地方的气候、地貌、物产、矿藏和民俗风情,然后就会想走遍这些山川大河,走遍这些角角落落——也许这也是我会喜欢上人类学的原因吧。此外,我想强调这一点的原因在于,废品成为了我了解别人或别的阶级的生活方式、文化品位的缝隙,让我得以透过别人丢弃的废品窥探别人的生活——也就是在这种不经意中,我才拥有了那些“本不符合”我出身阶级的品味和喜好。

另外呢,也因为收废品获得了一些没什么用但是很好玩的知识,比如废铜可以根据铜含量分为紫铜、红铜、黄铜、白铜,不一样的铜在垃圾回收站的价格是不一样的。而这些铜丝都是从哪里得到的呢?比如说电风扇后面的电机里就有铜丝,电视机里也有铜丝……

我还参与过那个垃圾站对垃圾二次分类的工作,不过那是我初中暑假去体验生活打的暑假工。工作内容很简单,就是把饮料瓶的包装纸、瓶盖和瓶盖底下的扣环分开,价钱的话,一个小瓶子是3分钱,一个大瓶子5分钱。夏天真的很热,整个废品站味道也是很刺鼻,我那一天搞了两千多个瓶子,赚了20块8毛钱。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我们山东电视台经常会播放一个关于“塑料颗粒机”的广告,而且宣传得特别好,说是一条新的致富之路。我当时还不知道那是干啥的,现在知道这和《塑料王国》,和各种垃圾处理回收都是有关系的。

二、书评

序言、导言部分很有启发性,以至于我怀疑作者的才华已经在序言和导言部分彻底耗尽,正文部分的书写我认为存在如下问题:

1. 写作问题:

l 写作丧失焦点,追求大而全,对于细节的描写有些冗余,找不到普遍性,也没有回应相应的社会学问题。

l 描述的现象过于普通,欠缺深度。

l 在修辞上过度使用形容词,并且很多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基于臆测,而非基于访谈或者其它意义上的沟通和理解。这提醒我们在写民族志的时候,应该更多的描写行动,描写人物之间确实存在的人际网络,当我们试图理解他人时,一定要基于一定的言谈和表达,切记基于臆测。

2. 能力问题:

l 不能他们说什么就信什么,而应该结合人物的生活环境和具体情境。这也是我认为作者没有充分理解研究对象的理由。

l 作者的写作态度太精英。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作者缺乏对自己的态度和视角的反思,与此同时,我认为作者也缺乏对他人生活的深入理解。

l 文章一方面存在所谓“玫瑰色”的表现——也就是粉饰被研究对象的情况:谁都是善良的,谁都是和蔼的,却完全没有展现现实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比如说黑作坊绝对不体现在缺乏法律的合法性,那他们有没有用地沟油呢?黑车存不存在欺诈的行为呢?真的就那么善良单纯?

l 另一方面,作者刻意回避他们的弱势性,我认为也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

l 文献与田野内容生拉硬扯,理论与经验两张皮。

l 没有对人际关系网络的描述,研究对象非常孤立化。

l 表达的问题非常大,充满偏见和刻板印象。①别看小玲每天带孩子,像个没有本事的家庭妇女,其实她精明能干,很有事业心;②雨雨看起来好像不属于这里。(那她属于哪里?什么人应该属于这里???);

3. 技巧问题

l 跟别人的搭讪技巧有问题(P207 ——你老家是哪里的?——商周。——商周好哇,贾平凹的故乡啊!陕西名人!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