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或者城市》是一篇描写城市与乡村差异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比自己成长的乡村和现在生活的城市,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城市的矛盾情感。文章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怀念和对城市生活的无奈,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故乡,或者城市》读后感(一)
对ZUI Silence的重新回归期待了一年,但是读后却不免失望,依然是最世一贯的风格,装帧精美、选题精准、宣传到位,充分激起人们的购买欲,但实最为重要的文字内容却一般,摄影作品也并没有原来赠品薄薄几页来得震撼,还充斥着些许像素根本达不到印刷标准的摄影作品。
《故乡,或者城市》读后感(二)
考完BEC之后,去图书馆淘到了这本书。确切说是本摄影文集。书中的照片配的还不错,很有感觉,文字也还可以。但最后几篇文章,个人感觉并不怎么样。过了十几岁的年纪,就不再喜欢这个略带矫揉造作的东西了。对于题目,还是真爱的。我也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也有自己向往的城市,车水马龙,歌舞升平。故乡,还没老到依恋的地步。目前的感觉是,我爱的人在哪,哪就是故乡。会有那么一天,对自己说,最好的已在身旁,从此不必去远方。那里既是城市亦是故乡。
《故乡,或者城市》读后感(三)
《故乡,或者城市》是《ZUI Silence》脱离《最小说》别册而独立成书后的第一辑,2012年12月,最后一期《ZUI Silence》上市,自此从2010年10月开始随《最小说》附赠的别册——《ZUI Silence》画上了完满句号。《ZUI Silence》每一期都以触动人心的主题、高端的摄影和精致度极高的文章深获读者喜爱。2013年4月,《ZUI Silence》重装上阵,围绕“城市”主题,集合人气作家参与,将人文气息与视觉感官相结合,以静像的摄影展开穿梭地域的奇妙之旅,构建一场关于城市的华丽阅读盛宴。
《故乡,或者城市》读后感(四)
这本书是我及其适合收藏的一本书,因为里面的图片的确很美好,也让人感受到很强烈的一丝气息。
而且大多都是和陈龙,吴忠全这一辈的作者写的内容。
最棒的属于图片吧,虽然对于我来说,我将它在我手上胡乱地翻完大概也没有超过5分钟吧,但是我还是很强烈的感受到了,这本书是多么的适合出现在我将来的书架上。的确书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
故乡,或者城市。
现在省事这个名字,才发现很有意味。
本来我以为这些都市大多无异,可是在一幅幅的照片中还是看出了端倪,也看到了,凤凰,这样城市还保存着中国如此古旧的美的地方,像极了家乡。而,在看上海,哦还是成都看起来更像是杭州,这些城市大多无异了吧……
城市,或者家乡。
很不错。
《故乡,或者城市》读后感(五)
跟同事聊天的时候说到这本书,我说我现在在的城市是北京,我的故乡也是北京。
他说这是病句,其实我是没有故乡的人。
他说只有那些背井离乡的人才会把他们离开的地方称为故乡。
其实如果话这么说的话,
那我也是有故乡的人。
我怀念我家院子里的柿子树,每到秋天的时候一颗颗金灿灿的看着就香甜。
我怀念小时候上学路上的那个农贸市场,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就可以走到学校,放学的时候边走边吃,走到家也就不饿了。
我怀念被拆掉的北京游乐园,小学春游去了3次,坐在海盗船上的失重感真好。
这本书里有一张照片我很喜欢 白雪皑皑的立交桥
北京去年冬天都没有下雪 该死的天气预报预警了几次也只是虚惊一场
连天气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好怀念打雪仗堆雪人的冬天 就算冷也值得不是么
《故乡,或者城市》读后感(六)
首先它不是像原来宣传的那样是小册子的集合,而是一本有二百多页的书,而且是前半摄影后半散文的性质,相当于把城市序列过了两遍,图片营造起的一个城市的感觉在翻页间就被另个城市取代,而图片阅完又要从散文的字里行间再找那座城市的气息,不得不说相互削弱得可以。
其次外部印刷着实高大上,在翻前几页的时候也确实有弥补未分册的感觉,但是越往后翻印刷越差,图片模糊色差就不说了,相邻两页印色相染,而后的字体甚至还有漏色的地方,不知是不是通病,我所拿到这本就是这样的。
最后就是排版,这种有二百来页的书,装帧也不是能摊平的,那么排版的时候就不要把图片排成两页,一张道路的图片感觉就被排版给坏了。
我之所以给三星是因为以前的zs每一册我还有好好收藏,而且这一本的内容也确实能延续以往的质量,只是装帧排版方面的问题,希望下一本能有所改进。
这本给人的感觉就像【拖得实在太久,现在也还差不多,不如就出了吧】。
而非以前每一册【这是最后一册了好好干】的感觉。
《故乡,或者城市》读后感(七)
书里写的,大部分是大都市,像上海北京。这些城市里的爱恨,有她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当然,还有从各地奔涌而去的,属于各色人群的。
逃离乡村,来到更文明,更繁华的地方,满怀对未知的兴奋,以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是的,我们要出人头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人与城市的关系,有时候会很暧昧。你被她压抑,你想要离开,可是也不过是从一座城搬到另一座城。很少会有人真的去世外桃源避开尘嚣吧。因为对城市的以来,以及内心里残存的对城市的野心。
所以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我们爱了又散了,我们哭了又笑了。走一段被路灯照亮的夜路,抬头看烟云覆盖的夜空。
已很久没有读过郭敬明的文字,在书里,他写“那个时候的自己远比现在简单,但也远比现在深刻”,写刚刚去上海的自己。其实他本身也是一个励志故事。挥别故乡小城,到上海自己打拼出一条路。这个过程很艰辛,但四川人就是能吃苦呀。所以在我们笑他矮的时候他嘲笑我们没有钱。
多少人离开故乡,选择去城市“流浪”。
书里一句话印象深刻,“小时候看的画册,都是一群像人一样活着的动物之间的故事;等到了现在,却觉得现实里大家都不过是像动物一样活着的人。”但是,动物的幸福只是,应该比我们的高吧。
《故乡,或者城市》读后感(八)
有的批評是真心想你好,有的批評是看不得你好。
自认为算不上看不得郭敬明好,但是对他还真的没准备看他多好。于是愿意接受这本书,完全是因为L空间的软广告说说和大量的图片,只是想看看城市,完全不想去接受他的文字。
怎么说呢?他的文字缺少一点真性情,真是最要命的东西。所以我必须如实地告诉你,书中他的那一篇“作文”我没看。
前面的每一张照片都看了,一边和两个密友讨论着各自去过的城市和印象。《故乡,或者城市》配有大量在城市中拍摄的精美图片,见证了曾路过的那些美丽风景,只是图像显得亢长,一个个城市的取景重复和大量的百度百科之下,人显得有些审美疲劳。
本来不想写这篇书评的。
这大概就是一本照片集,借我书的L也不特别珍爱,因为它太浮夸了,和敬明、和太多人一样。这本书后面的文字我只看下去了一篇,是一位新晋作家,有性情,且好且真。
我与其去看别人的这篇,那不如自己去看一看,自己写自己的心情,(*^__^*) 我有我性情。
《故乡,或者城市》读后感(九)
我总以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欲望地图,心大的,是世界地图,心小的,也是幅中国地图。那一张地图上,往往标注着很多个红点或者圆圈,那是,想要去的地方。
也许,人的内心深处,大都有个不安分的灵魂,总是向往着漂泊,向往着遥远的地方,向往着把心内那幅地图上一个个只知道名字的城市标注上【已去】两个字。
在流动人口数量如此庞大惊人的中国,城市和故乡早已经模糊了界限,一部分心中的故乡,仍旧是那个他生长的地方,所以每年的春节都是一次规模巨大的人口迁移,那些陌生城市的人们,即使费劲周折,辗转几次交通工具,也要回到那个他心目中唯一的故土。而另一部分人,来到一个陌生城市打拼之后,便将故土渐渐遗忘,在新的城市落叶生根,慢慢地连乡音都不大会说。对他们而言,这座给予他们生活物资的城市才是故乡,他们熟悉这座城市的地铁、公交线路,那另一座城市,只是他们童年、少年时光的短暂停留罢了。还有另一部分的人,总是个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之间漂泊,他们去过很多地方,他们也忘记了自己的故乡,他们却始终没有找到能够让他们停留下来的城市,他们没有故乡。
或许,真的是应了那一句话,心安处即故乡吧。
我们总是在寻找的路上,那幅欲望地图上的城市,很多,都只是别样的风景罢了。而故乡,才是能够安定的地方。
给这本书评分的时候,在三星和四星之间纠结了很久。
作为一个“独立主体摄影文集”,不得不说,书的纸张和装帧甚至印刷的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完全没有摄影文集那种高大上的感觉~~~~随书附赠的那个笔记本可有可无,好歹把书的印刷质量提升一下~~~~
但是,整本书的文字和图片质量还是属于上乘的,私心很喜欢那篇有关台北的小说,台北姑娘的任性和爱撒娇的性子表现得恰到好处,真的是让人不由地由心底泛起一阵淡淡的温柔来呢。或许,台北,真的就是一个很温柔的城市吧。
《故乡,或者城市》读后感(十)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都不知道原来郭敬明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副总编辑,高一的时候郭敬明的书非常流行,当我重新注意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制作了《小时代》的电影。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长大以后很多看法都会改变,我没能成为少数在高中时代就觉得郭敬明写的书浮华不实际的人。读高中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我可以全力以赴的,像他书里的人物一样,不用顾忌的成长。
给这本书扣第一颗星的原因:它叫《独立主题摄影文集》可是最后文集部分的照片却很粗糙,我们不是说所有的照片都像前面摄影作品一样,但是作为摄影文集的配图,至少得差不多了吧,直接黑色油墨印上真心差点意思。
扣第二颗星的原因:在每个地方的主题题记,文字是百度百科来的,不是说题记要求必须作者,摄影者们自己写,但是至少写点什么。或者找个这个地方的本土人写点什么都行。印上一段文字然后附上“——百度百科”这真心必须扣一星。
一共九个地方,北京,上海,香港,成都,武汉,长沙,凤凰,内蒙古,厦门。这些摄影者用自己的镜头,给读者诠释了每个地方的人情、季节、风土。作为城市或者故乡,这些照片的确能够触动读者。至少作为读者,我看到后海冰场冬泳的人,雪后四合院屋顶上的积雪,的确能够带起儿时的回忆。看到厦门夕阳下满沙滩的脚印,也的确会联想到那汹涌的人潮。
在文集部分,读郭敬明自己写的的那篇时,有句话一下就让我停了下来“那个时候的自己远比现在简单,但也远比现在深刻。”随着我们慢慢成熟,我们有了这样、那样的附加值,变的越来越复杂,却往往会因为对物质的追求,变的市侩、变的圆滑,停下来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
看《<盗梦空间>与亚当·斯密》的时候,里面关于小时代的评价或许可以用在这本书上“在某种程度上,它很好地还原了当今时代许多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所行所悟,也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