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16/32的读后感大全

16/32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1-05 06:05:32
16/32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5-01-05 06:05:32   小编:

《16/32》是一篇深刻的散文,探讨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作者通过回忆自己16岁和32岁时的生活经历,感慨时光飞逝,人生无常。文章中充满着对青春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引发读者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文笔细腻动人,令人深有感触。

《16/32》读后感(篇一)

一个女人真正的自由是找到激发自己生命力的爱情,去解放压抑的灵魂挣脱内心的桎梏,正视过去的一切从而拯救自己。如果她无此幸运,那么相信她的未来也一定是死于爱情,那些辗转于不同男人的情欲,不过是为了确认这爱的真诚。

《16/32》读后感(篇二)

16岁和32岁的爱情更喜欢美国恋人的部分,给人很多想象空间。可能是初恋的缘故,常不自觉地带入,想象自己在那个年纪里发生的一些故事,也不知道当年的那个喜欢的他怎么样了,如果到自己32岁时是什么样子?是不是还能再遇见16岁的自己。

《16/32》读后感(篇三)

作者一贯的风格,也许在另一个国家才更能体会汉语文化的精华。

深厚的汉语功底和西方语言的结合很令人着迷,

其中作者自己独特的视角表现中西文化的交融,

瑞典,美国,德国,英国,匈牙利等等故事小品,

结构的突破很有趣,

推荐!

《16/32》读后感(篇四)

美籍华裔作家藏尽楼兰的第四部华语长篇小说即将在中国出版,付梓前她表示希望我作序。当时我正阅读她寄来的电子文本,在其优美的文字中徜徉流连。

小说篇名《16/32》,但这不是一道分数算术题,所以是不可约的。它只是用一个分隔符号代表了一个女人的两个“影像”,或者说,代表了小说女主人公的两个年龄段。前者约16—20岁,正好是情窦初开的大学阶段;后者恰好是16岁的倍数那个年龄段,已经阅尽人世了,至少在感情方面如此。那时她已走过很多国家,居住过很多个城市,与操持着不同语言的人恋爱。小说主要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剪下一段风月读取那些逝去的往昔”,展示了一位女性的生命轨迹。

藏尽楼兰的爱情故事总是很凄美的,这次尤甚,在16/32的爱情经历中,前后两位未婚夫都遭遇了飞来横祸。在这篇序文里我无意于“剧透”,悬念还是让读者自己去找。但我需要阐释一下小说在形式结构方面的特点,因为对于具有强烈形式感的作品来说,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形式成就了内容。小说明显地存在着分别属于两个时空区的情节链,一个是16岁时与缅因州同龄男孩的爱情,另一个是32岁时遭遇的诸多感情和一段堪与初恋比美的爱情,也即与华盛顿男人的恋爱。小说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就是将两个年龄段中的爱情经历如梳辫一般,构成了交叉蒙太奇式的系列叙述方法,从而产生了对比、映衬、逆反、回归和重合的张力,塑造了部分错位部分叠合的两个影像。16岁的爱情追求纯粹,情与性融为一体;32岁的爱情掺入了金钱物质的杂质,由此陷入了情与性、灵与肉的分离,爱成了游戏,充斥着理智与情感的博弈。最终走出困境,回归到16岁时的纯爱。在这时空交错、循环往复中,叙述的是当年的“此刻”,又不时穿插着现时的“此刻”对当年那刻的追忆。时间在这里变得非常微妙,它不再是线性和连续的,那种直指未来的过程,而是瞬间的,迂回的,甚至是耦合的,是过去与现在的交汇点,成为圣奥古斯丁所称的“永恒的瞬间”的那个心灵时间。但另一方面,作者在这部小说里再次把死亡作为故事和人生的收束,而且是先后两次的宿命。正如本雅明所说,叙事是在死亡的尸体上温暖自己的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叙事中表现出来的传统与现代在小说时间上的游移和衔接。她不放弃对永恒的追寻,却用瞬间来取代永恒,用此刻来表征久远。

作者把人性比作复杂多变的“多元函数”,它不是单值的,而是多值的,随着多个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映射着它所对应的所有曲折。由此,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成为进入女主人公复杂内心世界的重要窗口。缅因州的那断断续续的十几章描绘的是纯洁的爱情、灵与肉结合的原初状态。16岁刚入大学时叛逆,向往自由独立,在一次校园的邂逅中陷入了互不设防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纯真温馨浪漫,有着超脱于爱之上的相互赏识及理解。彼此都确定地爱对方胜过自己,心甘情愿地为对方付出一切并轻松地享受着对方的付出。这种人间至爱,是女主人公青春期生命的发光源,需要不断地回溯和重温。这就决定了它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中占有一半的分量,且延续至最后。而与此同时,另一叙述线却如逆向的次旋律不断地缠绕着缅因州爱情的主旋律,发出不和谐音。32岁的女人似乎判若两人,但事实上她是一个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女人:一方面,她坚持与财产丰厚的男人恋爱,另一方面,她也拒绝世俗的男人,鄙视自己对爱情的物质主义要求,念念不忘纯真的初恋,希望有一天有个男人牵着她的手重新走进爱情。这是一个经历了情殇不能释怀,内心寂寞的女人。体会过爱到窒息的极致的幸福,以及无限绝望的痛苦的时刻。保留了一份对新生情感强烈渴望和对性的需要,取悦自己,消费男人。在她前任男友去世后,她度过了太长时间颓废消极的生活。辗转于没有生命的荒野,却处处有记忆中初恋的刻骨铭心。记忆就像一道符咒,使她成为一个在性爱中享受与绝望交织的女人。“在三十二岁的标准中,早已经没有了令她心动的男人,只有不厌恶的男人。”“对于爱情她不仅一无所有,且一无所求。”小说通过她与不同国籍的男人寡淡乏味的“情感小品”,写尽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那种旧情难忘、知音难觅的失落空缺,以及情殇造成的心灵创伤和阴暗。F.杰姆逊教授认为,一般意义上的情感(emotion),如愤怒、悲哀、爱恋等是属于可以被命名和对象化的情感经历。这一点同样在藏尽楼兰的这部小说中被充分对象化了,即通过故事和人物的感情生活绘声绘形地呈现了出来。当然,我们在许多小说中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表现。但是,正如杰姆逊指出的另一种情感(affect)则是肉体的一种存在状态,有点类似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理论中的情绪,如烦、畏等等,是比较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无名状态。杰姆逊所说的这种情感虽然难以表达,但我至少在藏尽楼兰的这部小说中,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存在主义意义上的情绪和身体感知。当然,那不是一种直抒胸臆式的倾泻,而是在对人物的极其剔透的心理刻画和洞幽烛微的心理分析中达到的。那种出于女性身体感知的无名状态,也只有神经末梢特别发达敏感的女作家才能如此出神入化不着痕迹地传递出来。

小说对32岁女人与华盛顿男人的爱情描写,虽然只占后面几章的篇幅,却是富有深意且在艺术上独具匠心的。华盛顿男人并非事业有成,也不富裕多金,低端的学历和工作,却有执著的追求,独到的见解,终于赢得32岁的芳心,使她沉迷在他的睿智里。她感到自己正在重新迈进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重新打开感情的闸门。读到这里,读者也会感到欣慰和庆幸。因为她不再计较对方的富有与否,重新把感情放到第一位。她甘心“将生命的原本呈现给他,将纯净的内心交付于他。”这段爱情如同一只木筏,协助她的心灵渡过人生的浅滩及暗礁,使她重新回到了纯爱的原点。可见这段爱情对于这个曾经消极颓废的女人来说,是一次诺亚方舟式的“爱的救赎”。小说的匠心独运还在于,在最后几章才出现的32岁与华盛顿男人的爱情,与一路逶迤而来的主线,也即16岁时与缅因州男孩的爱情,渐次同步地交叉进行,写他们如何在经济比较拮据的情况下,准备了婚戒和进行了出其不意的浪漫的求婚仪式。而当缅因州男孩一人外出去刻婚戒上的名字,华盛顿男人与32岁恰好开车经过当年那条路线时,不幸的灾难先后发生了,在小说中只隔开了一章的距离。实际上这中间是长达16年的等待,不幸重新走上16年前恋人的死亡之路。但是对于幸存的32岁女人来说,她已经获得的救赎没有因此幻灭,现实与记忆就如两个遗存的婚戒,彼此叠合地套在一个手指上,成为对纯爱永远的纪念。两个时段两个年代凄美的爱情故事,非常巧妙迂回地叠合在一起,写出了爱与死亡的人生故事。死亡使爱凝固,永不变质。从而谱写了一曲纯爱的颂歌,它不是抽象和说教的,而是包含了一个女性自我展示和自我救赎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里,性爱的描写也成为一种必然,一连串的连类比喻维持了小说整体上的唯美和知性的风格。

藏尽楼兰初期的爱情小说,其中的人物曾给我“不食人间烟火”之感,除了爱,还是爱。国内的许多80后写的青春小说,大抵也是如此。其实爱情小说也罢,青春小说也罢,对世态人情的描写仍然是不可少的,因为文学的世界再小,也得折射出大千世界的一角,何况爱情不可能与社会和日常生活隔绝。《16/32》则有了大幅度的突破,值得赞赏的是,它把不同国别的文化现象在女主人公的跨国恋爱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除了前后两位美国未婚夫外,瑞典小提琴手、荷兰商人、伦敦牙医、慕尼黑本地人、匈牙利广告人、佛罗里达的“爱国主义者”、澳大利亚主持人等,在作者带有调侃揶揄的笔墨下,他们除了各现个性外,也带上了民族性或地域性的印记,给读者以饶有趣味的跨文化博览。作者的跨文化比较,与她本人广阔的文化背景有关。她对不同国家男人习惯性的爱情表白的比较,令人忍俊不禁;她对德国某些地域保守性排外性的批评,对美国式爱国主义及价值观的剖析,应该是很有力度的。当然,一般来说,小说不适宜作直接的文化批评,但当这成为展现人物对世界的见解时,却仍然是可取的。藏尽楼兰的跨国背景和对多国文化的深切体验,使她打开了小说的跨文化视界,成为一种特色和优势。她对科学前沿的了解,对时间的哲思和对叙事时间的实验,关于爱的醒世恒言,以及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的乌托邦理想,都为一个现代小说文本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质,成为她精心构筑的思维矩阵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她有时候有点儿炫智,还很文艺范儿,但我还是颇为欣赏的,这就算是一种偏爱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