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通过描绘主人公的成长与探索,展现了艺术与生活的复杂关系。故事揭示了追求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痛苦,同时也传达了对自我认知和艺术真谛的追求,令人深思与感悟。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篇一)
意识流的书对我来说是比较难读的,除了这本意识流的,最近的就是在姐姐家为了打发时间,无意翻出的鳄鱼街了,最终是没有坚持下来的。这本算是好读一点的,比较短,节奏、文笔也都能吸引住我。 内容的话,之中的青年,与其说是文艺,倒不如说是不愿将就,不愿妥协。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经历过这样的心路历程,发现原先所信仰(不一定是宗教)的并不是自己心里那样的白月光,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摔得头破血流,不过文中的主人公选择了抛弃现有的,这种义无反顾的勇气,是常人所不具备的,特别是文中把剧情推向高潮时,是通过几人对话的形式展现的,不同思想的碰撞出的火花,再拌上准确细腻的文笔,看得我真是心潮涌动,在地铁上差点叫出了声。想13年那部狗13里女主人公,向世俗妥协,有说有笑的吃掉的那一口狗肉,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样子,也是我将要成为的样子,但是这不会妨碍到我看这本书时拍手叫好,只是在心中会有那么一点遗憾罢。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篇二)
我觉得徐晓雯的译本还是相当不错的呀。虽然在主题和技巧上差尤利西斯太多,但那股清新凛冽的青春之风是后来世故的乔伊斯不能再现的。缺点也很明显,虽然作为意识流的代表作,但大体表现在头尾部分,中间斯蒂芬被宗教恐吓的段落流于俗套和现实主义(尽管乔伊斯是很现实主义的),技巧上也是倒退,并且很难看出为何斯蒂芬会堕落,又为何会投身宗教,以及最主要的是又为何会献身于艺术探索,给人的割裂感太重,但是每一阶段的理论性又往往令人动容,或许文学作品的弱点在于无法以现实性再现人精神上的某种巨大转变。乔伊斯著名的抒情史诗戏剧三分理论,我个人觉得没多大意思,但在之前说的关于美的静态和动态之分倒很切中要点,动态的美要么是欲望之趋向,要么是厌恶之背离,总之是动态的,乔伊斯称之为不合时宜,合时宜的乃是静态的审美,心灵被占据,因此高于欲望和厌恶,一种精神上的而非肉体上的唤醒。尽管有很多不足,但无论何时我都会把《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推荐给文学爱好者,不在于它的创新文本或它的艺术理论,而在于它对于青春的本质的真实描绘,不被渐渐成长(世俗化)的视角所主观改变,它成为了静态的美,永远伫立在所有人的历史早期,它是所有人永恒生命的种子,区别只是在于是否发芽是否挺得过暴风雨,还是在漫漫长河中被取出、包裹在真空的塑料袋中为自己所遗忘。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读后感(篇三)
在我们迷蒙混沌的青少年期,在认识到“我”是一个个体之后,试图闯入入一个更大的存在中去。这个时候,我们大概都试图探索过一些非常形而上的东西,一些我们大多数人到现在甚至遥远的未来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一些我们时而认为无限接近真相又最终自我否定埋头丧气的东西。在乔伊斯这里,他写斯蒂芬:「他的思想暮气沉沉,充满怀疑和自我疑问,偶因直觉而获得一点启迪,不过,那一点启迪真是亮如闪电,逢其时,世界会在他脚下消失,仿佛遭火焰吞噬:他的舌头会感觉滞重,与别人目光相接,他也毫无反应,只觉得美的精髓已经像大氅一样把他完全包裹,至少在沉思中他已经认识到高尚之涵义。不过,短暂而傲然的沉默无法继续支撑他的时候,他就会发觉自己依旧身处芸芸众生之中,仍然在肮脏邋遢、喧嚷吵」
当我们多少放弃追逐唯一真相,又试图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镜像中摆放自己,突然发现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被标签无数,还有无数已然撕开整装待贴的标签在等着我们。每一个标签、身份、符号,都暗藏深意、意蕴绵延。在乔伊斯笔下,我第一次惊讶的自我察觉,这些标签不必不需作为我们的皮肤生死同在,甚至是你的国家,甚至是你的母语,乔伊斯说「灵魂的降生很慢,而且不为人知,比肉体的降生更神秘。一个人的灵魂降生在这个国家,就有各种罗网扑上来,束缚它,不让它飞翔。你跟我讲什么民族、语言、宗教。我一定要飞出这些罗网。」
个人以为,这本既然是意识流小说,不必纠结于人物特定时刻情节的行为模式,大可以贯穿全篇去看到一个人的思想由表象探索到本质、由恐惧建立起自我信仰的过程—— 不仅仅是宗教、国家、语言这些明确的罗网,任何不经检验的真理都不值得你俯首跪拜,甚至乔伊斯追随的‘自由’本身,‘美’本身 ——「我现在要告诉你,我要做什么,我不要做什么。我不要侍奉那我不再信仰的,不管它们自命为我的家园,我的祖国,还是我的教会;我要做的是,尽可能自由地,尽可能完整地,在某种生活模式或艺术模式中表达我自己,用我唯一允许自己使用的武器来为我自己辩护——沉默,流亡,机敏。」
乔伊斯的伟大在于,他捕捉到了一个个体思想矛盾的瞬息万变,用对话,用想象,却又抽象出了全人类共同的经验模式,并论证了自己对于意义的定义。
从个体到总体再回到个体,就颇有了些“孤胆英雄”的澎湃雄心与荒凉孤独。自信已抓住“完整、和谐、清晰”的青年独自一人。没有人注意他。他很幸福。他说他靠近了生活奔放的中心。
P.S. 广州回程火车上读完废了一个多月的后半部分,真的是每次坐火车阅读效率蹭蹭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