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奢华之色》,我深感作者对奢华与贫穷、梦想与现实的对比描绘得淋漓尽致。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追求奢侈生活的过程中,不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最终意识到真正的奢华在于内心的满足与珍惜。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生的真谛。
奢华之色读后感第一篇
第一卷读了一大半,总觉得更像是首饰图谱的介绍,虽然首饰文物很多,但是比起《终朝采蓝》来说,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写的不多,不合我意。
评论也需要码字么,形式主义害死人。
评论也需要码字么,形式主义害死人。
评论也需要码字么,形式主义害死人。
评论也需要码字么,形式主义害死人。
1/6页奢华之色读后感第二篇
觉得此书比起之前《古诗词名物新证》里谈首饰的部分,工艺说明要详尽多了!虽然不能做到逢图必配齐正侧背面 但把一些关键制作的工艺讲的比较细,因此与以往同类首饰图录拉开了很大差距!
读下来解决了很多制作上的问题。 此外,从工艺的角度来看,对日后辨别不同时期出土物也是一个很好考量点。
唯觉遗憾的是,对于一些首饰的插戴方式仍然不能有明确的图示。虽然可以结合考古报告和部分古代绘画,但明代之前的许多首饰 如南京湖南出土的一批桥梁拆及相配的簪钗的插戴方式还是不甚明确。
准备继续看第二册 但真心希望杨女史在今后可将宋前金银首饰业纳入研究范围之中。 比如此册写到宋代插梳 若能更详细对比唐代就更好
另 毕竟此系列是专项研究 但其实首饰的研究还有更多可代发觉得地方 比如玉材质等
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此类著作
2/6页奢华之色读后感第三篇
——又名,第一次diy首饰的血泪史
材料姗姗来迟,还不合心意,现在的diy材料包质量实在不行。花钿就指着繁复的花纹堆砌。
工具,买了钻孔的,然而手持家用根本切不开玛瑙、绿松石,只能用来磨磨玉。刻刀挺好用,但是它的锋利只对玉石有用(⌒▽⌒)
最后买了铜板,想自己剪样式,但悲剧的事1mm和0.8mm的根本剪不开,用工具割也没用,要自己剪样式就用0.1mm的。
被铜板划伤手,出血了。
总之,经过了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搞弄出几个(不完全)仿制品。
仿制的金裹头银脚簪
3/6页奢华之色读后感第四篇
这部书彻头彻尾最点睛的还是扬先生引顾起元的一句话"赏鉴家以古法书名画真迹为第一,石刻次之,三代之鼎彝尊罍又次之,汉玉杯玦之类又次之,宋之玉器又次之,窑之柴、汝、官、哥、定及明之宣窑、成化窑又次之,永乐窑、嘉靖窑又次之". 金银器本身就不具有太高的赏鉴和史学价值,看来是历代名家有意略之.呵呵,说白了,就是不屑.
和孟晖一样,女儿家做的学问不是银钿金釧的,就是珠奁玉器的.奢华有余,中气不足.史料及文物太少了.如果只是为了怀古怡情,读来倒也有滋有味.估计,此书的读者大多数也应该是女儿家吧.
另外,我觉得应该从民间和宫廷分别考据分类.总之,此书我看完之后半信半疑的,尤其是最后面的附论,编在此书,实在没有必要吧.据说现在扬先生是一稿难求啊.吕思勉,童书业,候仁之等人一定后悔生错了时代,要么就是我后悔生错了时代?
4/6页奢华之色读后感第五篇
说起《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这书,购买的过程还真是颇有些小坎坷的。最初在“大明衣冠”上看到此书,当夜就上淘宝去找,可不巧大多数网店虽然挂出了这本书的销售页面,却都处于缺书的状态中,一直辗转到第三家店子才成功下单购买,此时据我决定购买此书已经过去了一天时间。据了解,此书为三卷本,刚刚出版的这本是其中的中的卷一,即“宋元金银首饰”部分。
金银器首先是财富,艺术品的意义尚在其次,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形态以从时尚,因此人们并不存心使它传之久远。也因此今天所能见到的金银器中的两大类,即首饰与器皿,清代以前之物,多出自窖藏或墓葬,很少为传世品。古人打制、插戴和收藏的金银首饰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因为它所具有的展示性而成为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当日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差不多都出现于金银首饰,虽方寸之地,却几乎是时代品样之聚珍。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国考古首重史前和先秦,对于出土文物则首重书画、金石、玉器、瓷器;而金银器,特别是金银首饰,则是被忽视的一项,这和发掘出土实物的情况形成了巨大反差。本书的作者扬之水女史,正是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还原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最辉煌时代的历史真相。
近代中国思想家严复曾说:“若论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恶为善,故不具论,而为送人所造就,十八九可断言也。”宋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华丽的转身,它的身后是一片海阔天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元的金银首饰制作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并形成了影响后世的诸如“御仙花”、“满池娇”、“孟家蝉”等花卉图案流派。
扬之水女史在书中精选了自己所接触的博物馆藏品中较高档者,并对其分类定名。全书以金器为主,对簪、钗、冠、步摇、梳等进行细微叙述的同时,还介绍了“头面”对当时女性的重要性,对于“三金”中的金钏、金鋜、金帔坠的分别描述,直接进入到对宋代嫁娶风俗的介绍。而对宋元时期才真正流行开来的耳环、戒指,既追溯了历史,又在讲述式样时具体指出了方牌式的耳环似乎是元代出现的,连珠镯元代最流行等细节问题。
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福州的宋元墓葬出土的实物也是我国宋元首饰中的杰出代表。1990年发现于杨桥路茶园山小学操场的南宋许峻墓,其中出土七件镯头用粗丝缠作活环与下层的连环套接,以左右滑动来调节松紧的“银条脱”,正好印证了天理本《碎金》一书中对于多环连续的“缠钏”,即“缠臂金”的叙述。而75年在浮仓山出土的南宋黄升墓中的圆形金帔坠和87年出土的茶园山南宋端平二年墓中滴珠形金帔坠都是宋元帔坠中的典范。另外,浮仓山南宋黄升墓中还出土了插戴着发钗的假髻,其插戴形式假髻正中一枚短鎏金银并头花筒钗、两边各一枚长鎏金银錾花钗,此外又有前后左右两大量小四枚角梳和木梳环假髻而插戴,它是佐证宋代古画中女子发型实际存在的最好证据!
当然,扬之水的文章学术性很强,相比孟晖通俗近人的文字来说,似乎多了一点枯燥。但是真正读下去,却是对自己大有裨益的。本书装帧精美,硬皮全铜版纸全彩印刷,虽然价格偏高,但对于喜爱古典文化的读者来说,依然不失为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5/6页奢华之色读后感第六篇
鱼丽
日记里记着一笔:2012年8月18日,听扬之水的讲座《更衣记中的奢华之色》。
那日,在上图四楼,室内响着隐隐的丝竹雅乐。扬之水先生面容清瘦,穿一身褚色中式衣服,留着一头清爽的短发,显得干净利落。一开口,便是如落珠玉盘的京音,令人入迷,不由在心里荡起悠远的涟漪……
扬之水此次前来,是欲为现场读者再现古器物的奢华之色及审美价值。
在书店,早就见着她的三卷本的《奢华之色》,是金元明时期的金银首饰器皿的研究系列。学者齐东方先生评说扬之水的《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一书,特色是“实物与文献结合,还以绘画、雕刻、器物为辅证,考证时追源溯流”。赵园也说:“历宋、元至明、清,诗意传递并渗透入物质生活的漫长过程,将诗与器物间的关系,诠释得何等丰富多姿。”扬之水关于宋元明金银器的研究,精致、深细、博杂,又常能兼融学识与趣味,浑融透明,颇有清拔之韵。
买过扬之水的《读书十年》、《终朝采蓝》等书,装帧得都颇为精致典雅,翻一翻,便有清雅的气息扑来。《奢华之色》一书虽没看过,但她的有关金银器研究的文章,有时会在《收藏》、《文物》等研究性刊物上看见,自然感觉颇为难得,也是谓一种福分。不是嘛?刻意去寻,大半会找不到,有时随缘遇着了,倒是一种福分。
据扬之水的解释,她做名物研究的目的,一是与兴盛的文化创意产业有关,希望为当代的文化创意,可以多一点文化细节的支撑;一是指导当代人在正式场合的穿衣装扮,可从古代的审美文化中汲取更多营养,形成代代相传的服饰美。
扬之水对金银首饰的兴趣,是由《金瓶梅词话》引起,里面日常生活史的细节索引,带她走入名物研究。此次讲座,她也是从此入手,讲在《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一回,提到有吉祥纹样,“十样锦”、“同心结方胜地”等,如何建筑起潘金莲的性格,然后勾勒服饰史的发展阶段。她讲解细致,时而引用《左传》“丰而艳”的赞语,讲古人用“深衣”裹出女子的体态,追求健康之美;也纠正了一些错误看法,如《三才图会》中,有一种金丁香,一般认为“丁香”是一个叮当作响的首饰;实际上,是一种很小的金钿小钉子的耳饰。解释唐代的帔帛,又称“领巾”,在当时是很重要的服饰,并以红拂女为例;还讲解宋代的抹胸,以及收在集子里咏抹胸的长诗,表明当时还没有受到理学的影响。她思路很快,特敏捷,对古代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品味,始终有种诗意。语言也温婉,如她提及裤子,不说“条”,而说“胫”。这是用平易温婉的叙述,将古代日常生活的寻常事物,叙述出诗性的品质。
听扬之水先生的讲座,真需要有些厚实的文史功底才行。所以来的读者中,年纪偏大,估计不是文史专家,也是文史爱好者。也有一些年轻的“水粉”,以女性颇多,许是因为女子素与服饰因缘相通的关系吧。虽只两个小时,但扬之水传递的信息量很大,她上来讲吴彬,沈从文的《服饰史研究》,还涉及古诗词,戏曲,考古,一连串的金银首饰名字,如珠玉落盘一般吐字清晰地说出来了。说来也巧,我同一阶段正在读相关服饰方面的书籍,所以对她提的深衣、步摇之类的,还有个印象,当然因为不是专业出身,有些只能听个大概,手里还拿着一个黑色笔记本,念兹在兹,欲记下她讲解的点滴。可说实在的,我的思路实在是跟不上,本子上只断断续续,摘记了一些要词,使现场记录,终究成为回忆的片断。
扬之水颇娴熟于PPT的操作,数百幅实物图片,一幅接着一幅,神清气闲地展示她的名物研究,钗、钿,冠,簪,笏板,挑心,分心,翟件,小插,啄针,步摇,满冠,禁步,玎珰,绦钩,绦环,网巾圈,束发冠,螭虎簪,金累丝,叠杆菊,金梁冠……在方寸之间,颇显万千气象。这些寄顿情思的饰物,美不胜收,常是古人吟咏的对象,它们蕴涵着诗意, 也是诗的载体,既沉甸,也轻盈,现在全都化作了她眼中与笔下的爱物,一一列举起来,像是亲手拿过、抚摸过一样,有温度,有爱意,有牵挂,有爱惜。
确如其然,作为一个惜福的研究者,她突显出那般的物恋之情味。书里的这些图片,有的是下载的图片,有的是从书上扫描,还有些是亲自拍摄。各地的博物馆也对她大开方便之门。据说在她的研究全过程中,曾走访各地博物馆,并走进手工作坊,观摩有上千件金银首飾,把每一件展品都拍摄成资料图片。扬之水即举例说,她到浙江博物馆时,可以进库房观摩,在江西博物馆,也是如此。这一亲历,可说从根本上深得文物之味,在亲略那些曾受冷落的实物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中国服饰文化中厚重典雅的精神内核。
坐在我的不远处,有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生,是特地赶来的“水粉”, 结束之际,向扬之水先生提问:讲座名为《更衣记中的奢华之色》,是否化用张爱玲的文章《更衣记》的名字得来,扬之水立刻对此作了肯定。
这也证实了我的猜测。
其实,扬之水对“更衣记”一词是颇为情有独钟的。早些时候,扬之水在《终朝采绿》一书中,就曾坦言,她从摩登复古的月份牌广告里,读出了半部“更衣记”。她说,那些摩登女郎长裙下摆剪裁出缀了排穗的圭角,是两汉魏晋燕尾式袿衣的一点儿遗意;又以为她们穿的短上衣、长裙子,栩栩然颇有唐风;还说那穿着的敞袖短袄、上罩齐肩紧身长袍,或者是从宋明以来流行的比甲化身出来。从服饰的点滴演绎中,可以见出,她对民国女子的更衣研究,也颇有些许心得,又聊将彩笔写衣缘,一脉沿续至今。
扬之水对张爱玲的文字,也确有推崇的一面,并在张爱玲的“物恋”中发现一种持久的古典趣味。但她却知,“张爱玲的灵气是天才,学她的所有人永远低她一等,我没那个天分”。 又说,“以我的‘物恋’之深,却无论如何造不出张爱玲那样的句子。”所以她没有刻意去学张,虽然依旧认同和喜欢。所喜的是,才女们的悟性均是相通的,她与张爱玲“物恋”的区别是,“一种物恋是用来丰富人生,另一种是打捞历史”。她因浸淫在钱锺书、周作人等人的文章里,慢慢陶冶,却熏出了另外独特的文气,在一钗一簪的学术考据的字里行间,竟蕴含着一股活泼泼的生气。
扬之水的传奇故事遍晓学界,但看她初入读书界,衣着却朴素、家常。在张中行的笔下,扬之水是这样的:她说其他方面尽量节省,比如办事赶不上回家吃饭,就在路旁随便买点什么,吃到不饿得难过就得。食如此,衣是我眼见的,不只陈旧,而且不合身,以鞋为最,像是总比脚长半寸。脂粉、唇膏之类当然更没有。总之,是名为青年妇女,外表却像个蜷伏街头的流浪汉。诙谐文字里,扬之水是个不修边幅的女人,也有着约略的学者寒俭形影。
所见着的相片,虽不至如张老先生笔下如此,却也朴素的平常,无甚可以夸衿之饰。比如,《读书十年》(二)中:一九九二年,她与萝蕤师、梵澄先生、负翁夫妇、姜德明先生等人的合影,上身穿的是件带拉链的深色运动服;一九九一年,扬之水与负翁、启功的合影,上衣穿了一件花衬衫,则是塞进裤腰的。这两幅相片,仿佛还保留着她当年开卡车司机时的英姿飒爽。唯有烫花头,将她的脸型衬托得圆美。这也是做学问之人,不需要用太多的华丽去装饰自己吧。
再看现在的扬之水,人虽年纪大了,所穿的衣服,却典雅,富于清韵,很有学者的温婉风姿。而于讲座中,她时而点评当下艺术家的发型,时而品析男女定情之物,虽然不能淬尽古物繁华,却谁说不是一种雅人深致呢?
也许因为长久熏陶于古香古雅之中,也因而全方位的改变了一个人。据说扬之水待客,说话也古雅有味,她曾热情地对友人说:你来京,我会煮雪烹茶招待你。虽然生活依然简洁平实,但却又可以如此温婉工致,在如今物欲横流的当代,也是沉醉于名物研究的学者所感觉到幸福着的事吧。
这是扬之水先生自己的更衣记,其间审美趋向的变化,是如何细致完成的,虽只有她自己知晓,但却让人有点私心的猜想。即便是学术研究,也需心灵澄澈,作为学者的扬之水,因为心无杂念,浸淫于书画诗文中,又用诗词曲中的幽美意象,来解读风格妩媚的首饰艺术,当然“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终究也不免会“翠笼薰绣衣”,因而她的着装气息,必渐趋温婉清奇,显示出现今的古典慧心,予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