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池上日记读后感100字

池上日记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2 05:55:33
池上日记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9-02 05:55:33   小编:

阅读完《池上日记》,我深受启发。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真实。通过池上的日记,我看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更加珍惜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池上日记读后感(一)

读一读满心平静 去年去过池上 对那里大片的麦田 极香醇的大米和雨后饱满的绿意印象深刻 很遗憾只是作者所说的走马观花 但看到闲庭漫步的山间云雾 自在欢喜的佛陀头像 火样燃烧的凤凰花开 树下斑驳的晨光熹微 心也随之放慢脚步 观得自在 池上景色如此 那些可爱的农人乡民更是如此 人慢了下来自然就对身边草木多一丝留意 更添一项趣味 邻人送的一片叶子就能撑起一天的感叹 生活在处处给我们惊喜 而我们却选择视而不见 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呀

池上日记读后感(二)

在大都市繁忙与嘈杂中,总向往安静的大自然和与自然同节奏的田园生活。 也想着自己是否也能成为作家,身居山野也能继续工作,无需每日困在格子间里生命都失去了活力。

梦总是会醒的,每日的忙碌工作学习还要继续,而阅读显得格外是珍贵。

池上日记里有安静的稻田,悠闲的云变幻各异的运,有清晨的雾,有朝阳有日落,四季不同的荷塘,有扎实的大地,有海浪- 如人这一生,奔腾过后归于平静。

有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有古典诗词的美,有西方绘画的美,如米勒的《拾穗》和《祈祷》

有故事,锡质平神父和公东教堂共有的谦逊与平和,追求梦想而有社会责任感的黑色骑士,淳朴而不简单的村民。

这是一本丰富的书,使人内心平静,谦和。人生是一场修行。。。

池上日记读后感(三)

蒋勋老师的书看过很多本了,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特色,池上日记配上了大量的图片,有图有字,让人身临其境。是一种呼之欲出未经雕琢的朴素之美,仿佛是远处矗立了一幅静态的景色,也仿佛是带着灵动之态的一处场景。将静态之美矗立出来,看一眼再看一眼,会从画中看出一种动态的浮动,那幅画在眼前扩张,逐渐伸出画纸,眼前铺满开来。池上就是这样一幅让人满心欢喜越看越灵动的画儿。占据了整个画面在风中恣意摇摆,层层叠叠的深浅相伴的绿叶随着花朵而轻轻摆动,画面扩展越来越大,直到整个眼睛里都开满了花儿多么神奇!第一次没看完,就放下了;第二次,跳跃式抽读。。。现在,她已经在我的枕边,不论是失眠之夜,或是阅读那本书累了,我都会再次拿起她。吸引的已不再是那优美的文字和画面。只为走进那种意境浮躁的心会渐渐安静,看,你在那里:和山、和水、和树、和百鸟鱼虫、和一切,简单自足生活着!你的心安静下来吗?你最好打开这本书,让你的心安静下来。。。

��P;��e

池上日记读后感(四)

这是蒋勋先生在台湾东部的池上村落客居创作期间的日记。

他写大自然里的声音十分迷人,清早的鸟鸣,春天苦谏树开花的声音,夜里的蛙鸣,云瀑布的声音,风的声音,纯净天籁的美,更显都市喧闹的粗鄙。在闹市里阅读关于池上自然的文字,就是毛姆所讲的“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了,开卷便逃遁都市,打开了任意门,来到了池上的天籁里。大自然应该是全人类的乡愁罢。

“有时候太执着于精致的文明,会错过真正生活里有生命力的创作。”如他见冬天萧瑟的稻田,也有墨卷般诗意,“大火熊熊,沿着稻秆噼啪燃烧,像燃起爆竹,一堆一堆得黑烟飞腾而起,不多久就看到田里,留下一道一道粗旷焦黑得痕迹,像极了颜真卿的墨色,像极了他力透纸背宽阔沉重的线条。”

蒋勋写自然的文字,悠缓温柔,平静真诚,因为有深厚的艺术与文学素养,笔下的大自然,透着艺术家般的浪漫与高级审美,像是从自然里信手拈来的诗句,像是一种绘画般的创作,

亦像是一位大自然的哲学家,说“天地不仁,天地也无私,四季这样轮替,万物并育,不会为任何生命惊叫流连”,天地间自然有宽阔谦卑的人生观。人是环境的产物,陷于局促、焦灼的环境中容易变得压抑、狭隘,而这样的文字于我而言,也附带了疗愈的意义,时不时提醒我不要在闹市洪流中,不知不觉也变成一个鄙吝局促的人。

池上日记读后感(五)

欲望是填不完的黑洞,我们不断的追求速度,却忘了手作之美,淳朴之美。

享受了城市的便利,过着忙碌的一生,却没有闲暇时光看庭前花。

池上居民以天地为背景,在一方水土中耕耘简素的人生,忘掉纷扰繁杂。

你说是池上好,还是城市好?要以何种形式过好一生?可人生哪有统一答案?

无论以何种方式活着,活在当下,用心经营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把。

每每看蒋勋大师的书,浮躁的心都会趋于平静,让我内心中的一方净土掀起了波澜。

这一次在大师笔下,走到了山谷纵横的村落,介于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

我走进一片稻田,我看见稻田映衬的山和蓝天,我感觉到风拂过脸庞,雨飘来的诗句。

我在漆黑的路上,看见田里的稻谷享受享受黑夜的爱抚,长出粒粒饱满的身体。

我看见迎面走来淳朴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时间雕刻出十四年的橄榄,十八年的菜谱。

世间所有的美好都抵不过时间和用心。

池上日记读后感(六)

对于蒋勋,印象就是一个懂得美的人。看了《池上日记》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起来。

对于池上这个地方,以前仅仅听闻池上便当的大名,即使是池上便当,也只是闻其名而未得一尝。想象中,那里应该就是人们所说的鱼米之乡吧。

蒋勋的娓娓道来,为我们徐徐展开了池上四季美丽的画卷,空气那么清新,景色那样空灵,所有的一切仿佛不是人间。然后,跟着蒋勋的步伐,池上的一点一滴,风土人情慢慢的入了我们的心里。

其实仔细的想想,大陆上有很多美丽的乡村景色,不似人间的九寨,油菜花开满的婺源,天上人间的张家界,种种的美不逊色池上分毫。仅是有了蒋勋的描述,池上突然变成了自己熟悉的地方,亲切的感觉就为其加持了光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即使如今的技术发达,我们可以从文字中感受,从照片中直观欣赏,但都不如到真实的情景中去体验,去呼吸,去倾听。

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走进大自然,去感受雨后空气轻柔的抚摸,倾听雨水嘀嗒百鸟鸣叫,在寂静的夜晚倾听内心的声音,于是,你就被美所征服。

不要被生活的琐碎抹去你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停下冲忙的脚步,认真的欣赏路边樱花树上的粉,银杏树上的黃,屋檐下的冰凌……大自然的一切是那么的鲜活,融入其中,觉得自己的生命也是鲜活的,幸福感就满满的溢了出来。

生活,应该时而如中国水墨画,有浓浓淡淡的墨色和留白,时而如浓烈的西洋油画,充满绚烂夺目的色彩。生活的色彩应是多变的,而美就隐藏在这些色彩的背后,当你静下来用心去观察体悟时就能感受到。

池上日记读后感(七)

是从一个深夜开始看这本书,开始看的时候总有流泪的冲动。

我为我们开始失去以前那样淳朴的生活方式难过,固然知道现在的城市化现代化生活才是时代发展的方向,但又忍不住向往那样的“耕食生活”,将生活过成最简单的模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云起云落,四季流转。去掉过多的物质向往,将精力更多的放在一日三餐和今日天边的落日。

喜欢作者写的缠绵的云瀑,流转的星辰,无际的稻田,我想在这样的环境里,确是可以听到内心的声音的。天地无私,给予我们良多,是我们学不会珍惜。我很喜欢这段话“那碗粥,带着季节所有的芬芳,日光,雨露,土地,云和风,都在粥里,那碗粥,让生活美好而又富足。”对最简单的事物,也要满怀感恩才能找到生活吧。

“在一切快速的时代,我们失去所有对物质的等待,我们没有耐性等待,会知道什么是爱吗? 有比时间岁月更昂贵的东西吗?”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必须承认自己被刺痛了。因为我现在就是很“不耐烦”的人,不能拥有的话,马上掉头去寻找下一个替代品就好了,我不想浪费时间。我也确实不知道什么是爱,我听到太多的声音告诉我“认真你就输了”,那更何况爱呢?爱太重了,我连说出来都害怕。

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写了很多关于艺术的内容,即使我是一个庸人,还是很感动,我喜欢那种永远在探索生命和生活的感觉。我知道人要活的实际,可仍忍不住佩服那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身上有生命向上延伸的力量。关心自己,更关心人类,关心自然,然后才洒脱才自由。

看完整本书,最想遗憾的是现代人都太忙了,忙到连头上的天空都来不及望一眼。我常常感到惶恐,因为不知道生活的意义而惶恐,虽然这样说很空乏,但是我很难找到“生活感”。

所以很感谢作者写了这样一本书,让我这样的愚人也有机会感受用心去生活的感觉。

池上日记读后感(八)

读《池上日记》有感 ——听雪7801 蒋勋,蒋先生生于长安,长于台湾,擅长以文,以画阐释生活之美,生命的美好。我要画池上了,心里忽然有一种笃定,我要画池上,画稻田,没有被切割的稻田。看到生机盎然,黄橙橙的稻田,收货的季节,辛劳成果,一种踏实,一种欣慰。劳动过后,收获的喜悦。 那么多渴望,那么多梦想,长长的流过旷野,流过稻田上空,流过星辰,池上的云,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低到贴近稻田,在每一片秧田上留下一粒一粒晶莹的露珠,让睡觉饱足的秧苗在朝阳升起以前醒来。诗情画意,梦很高,很高。却又脚踏实地,最后还是在秧苗上,稻田上。却又很低,很低。 台湾西部,岛屿农村的池上,池上米好,大坡池产鱼,有“池上便当”之称?可见池上物产之丰。风光秀丽,云的瀑布,没有水声那么轰鸣喧哗,是很难察觉的声音,是山和烟岚对话的声音,是细细的轻盈的缠绵的声音,像耳鬓厮磨。像轻轻撕着棉絮。心里最深处的声音,身体最内在的声音,不疾不徐,牵引我们到应到该去的地方。人声喧哗时听不到的声音。你或许就会听到自己没在最深处的地方有细细的声音升起,人只有在这种寂静,身心放空时,才会思考自己。 听自己的声音,听风的声音,听秧苗说话的声音,听水川潺潺流去,听山上的云跟溪谷告别的声音。我们都要去,虽然不知道要去哪里。告别自然很难,比没有目的的流浪还难,我为什么会走到这里?在秋收的田野上,看稻梗烧起野烟,火焰带着烧焦的气味腾空而起。有山,有水,有稻田, 有荷田,村落。 池上的山水,风雨,人情,稻田,荷田,文化,传统,雕刻,在蒋勋老师的笔下描写淋漓尽致,可见蒋勋老师是动了真情,处处见真情!

池上日记读后感(九)

最初知道蒋勋老师,大约14年左右在懒人听书上听到的《蒋勋细说红楼》,后来下架了,有在喜马拉雅听。很长很长一段时间蒋勋老师的细说红楼梦陪我入眠,有人说老师的声音如梵音,深表赞同。后来陆续看了老师的其他书,如《带一本经刚经去旅行》破解梵高之美系列,还陆续买了其他书在看。他的书自迷上他的细说红楼梦开始一直追,自己喜欢不算,还送过姐姐一本莫哥窟之美。蒋勋是这几年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说回刚读完的这本书,让我想起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可能两本书的内容完全不同,但是池上和瓦尔登湖的意义,一定程度上在两位作者心中是相同的,都成为了精神生活的一方净土。梭罗在瓦尔登湖思考写作探寻生活的意义。蒋勋受 台湾好基金会邀请 在池上 担任驻村艺术家 。远离大都市的喧嚣,用美术摄影文字记录思考生命的感悟!

池上日记收录作者的一些散文,占了最大篇幅的文字,然后就是摘取老师在池上写的日记段落。文字旁边陪着摄影绘画,整本书读起来很立体。赠送的书签上面还有老师50分钟关于这本书的介绍,在池上生活的感悟!可能因为蒋勋老师本身当了好多年的老师,语音讲解起来非常感染人,老师说起自己到池上这个地方的时候,看到山,海,云组成的雄壮画面震撼到了,因为事先听老师语音的缘故,读到这个部分文字和绘画的时候细细看来一些,确实又不一样的感触,如果不是听语音可能就错过了,其实书中的其他部分应该也有类似的。读完这本书有非常强烈的愿望想要去看一看池上这个地方,领略一下这个地方的风景。一本好书,总有这个的魔力,书中描写的地方或者食物总是让人那么向往!

豆瓣找这本书的时候注意到还有一个台版,16年就出版了,作者14年10月左右去的池上,生活一年多集结的作品,算算时间台版的出版效率非常高,反观内地版本18年才出版,速度略慢,希望咱们内地好书能够快速的让大家看到,另一本挂念很久的《雨的历史文化》也是如此等了好久还是没出简体版。内地的出版社对好书的筛选加加油!少出噱头书,多出干货有内容的好书,如这本!

池上日记读后感(十)

现在的城市都在飞速发展着,农村已经是少部分了,那么越是节奏快的时候人们越想寻找慢节奏的生活,可是既古典又有美景的地方实在是不多了,这本书中所说的池上正是一个适合散心的好去处。蒋勋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美学基础,再加上他对于美学本身又有着深入的研究,使得他的作品都带有独有的态度,只要是他的著作我都会爱不释手。

我是很认同蒋勋对于生活的理念的,虽然是年轻人,为了生活难免要去不喜欢的城市奔波,可是永远都不能忘了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而我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过上我理想中的生活。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够创作出纯粹的东西,每天我们都在不断接受着网络带来的巨量信息,还没等消化完旧的新的就来了。看蒋勋写安静的事物就彻底体会到了这种焦虑,就像在画一幅画一样,你的作品会随着创作是的心情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蒋勋是福建人,他在过去的人生中去过了很多地方,而他成长的地方正是台湾,这也就注定了会对这里有着更深的情感。他的文学作品囊括了很多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美术和历史的研究文章等等。在这么多领域都有涉足的他再反观生活又是另一种品味,有很多人会质疑,像那种没了手机就会抓狂的人,去到这样一个没有商场、交通不便、没有一切高科技事物的地方到底能不能适应得了。我想只要真正体验了一下,人们都不会愿意再回到原来的生活,过去的人们虽然穷,但是生活的很快乐,如今的无数烦恼在过去都是没有的。像这种城市更是越来越少了,我到希望这些地方永远都不要发展,就在这个世界上多留几处热爱生活之人的栖息之地。

至于蒋勋是如何体会并总结出这些的,我虽然不会但是我知道大概是什么原理,就像那些专业的人士对于艺术品的鉴定一样,根本就不是我们认为的,艺术就是看不懂的东西。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艺术品要表达的东西,才能够对这幅作品做出评价,现在我还处于只能听别人说并设身处地的级别,相信随着自己的亲身体验,这些对于美的触感早晚会有的。一处真正的美景当然不仅仅是环境,还有人文等等,这些还是需要在书中通过蒋勋的文字去细细感受,总之这本书会让你在嘈杂的环境中找到一丝宁静。

池上日记读后感(十一)

现在的城市都在飞速发展着,农村已经是少部分了,那么越是节奏快的时候人们越想寻找慢节奏的生活,可是既古典又有美景的地方实在是不多了,这本书中所说的池上正是一个适合散心的好去处。蒋勋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美学基础,再加上他对于美学本身又有着深入的研究,使得他的作品都带有独有的态度,只要是他的著作我都会爱不释手。

我是很认同蒋勋对于生活的理念的,虽然是年轻人,为了生活难免要去不喜欢的城市奔波,可是永远都不能忘了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而我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过上我理想中的生活。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够创作出纯粹的东西,每天我们都在不断接受着网络带来的巨量信息,还没等消化完旧的新的就来了。看蒋勋写安静的事物就彻底体会到了这种焦虑,就像在画一幅画一样,你的作品会随着创作是的心情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蒋勋是福建人,他在过去的人生中去过了很多地方,而他成长的地方正是台湾,这也就注定了会对这里有着更深的情感。他的文学作品囊括了很多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美术和历史的研究文章等等。在这么多领域都有涉足的他再反观生活又是另一种品味,有很多人会质疑,像那种没了手机就会抓狂的人,去到这样一个没有商场、交通不便、没有一切高科技事物的地方到底能不能适应得了。我想只要真正体验了一下,人们都不会愿意再回到原来的生活,过去的人们虽然穷,但是生活的很快乐,如今的无数烦恼在过去都是没有的。像这种城市更是越来越少了,我到希望这些地方永远都不要发展,就在这个世界上多留几处热爱生活之人的栖息之地。

至于蒋勋是如何体会并总结出这些的,我虽然不会但是我知道大概是什么原理,就像那些专业的人士对于艺术品的鉴定一样,根本就不是我们认为的,艺术就是看不懂的东西。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艺术品要表达的东西,才能够对这幅作品做出评价,现在我还处于只能听别人说并设身处地的级别,相信随着自己的亲身体验,这些对于美的触感早晚会有的。一处真正的美景当然不仅仅是环境,还有人文等等,这些还是需要在书中通过蒋勋的文字去细细感受,总之这本书会让你在嘈杂的环境中找到一丝宁静。

池上日记读后感(十二)

人在亲近自然后,笔下流露的情感也变得可爱、舒缓。这本《池上日记》,读的时候,带来很多愉悦,图片养眼,文字清新。比之前他解读名画及艺术家系列的书,要好。

原以为这是一篇篇日记的集成,但直到最后十多页,才是类似发朋友圈式的图文日志,前面主要是散文,抒发了在台湾东部池上驻村一年多来的所见所感、所闻所思。

我把它归为治愈系作品。工作压力很大时,偶尔抽出目光读上几页,能让我得到片刻放松。

平常咬文嚼字的作家,到了大山水面前,好像找不到什么言词形容,“哇”“哇”也就是欢喜和赞叹吧。(15页)

面对奇异多彩、气象万千的自然,人会不自觉间就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词穷吧。

池上日记读后感(十三)

第一次一个人开展旅途是在去往花莲的火车。当时与友人在九份分开个人行程。坐着不知速度何几的列车,看着窗边的反影随着天越黑越清晰。

台湾冬天的夜晚还是很冷的,一个人出站,不知道往哪个方向,但哪个方向吹过来的风都叫我快点做决定。

经年过去,我依然会觉得花 莲是最适合养老的地方。我像个外来的僧,见到“素”走进了包子铺,打个两个包,一个芋泥包一个菜包,包子手巴掌那样大。店家就像见惯了千人一面,平静而素淡没有寒暄,我却感谢这种边界感。

清水断崖看到太平洋蓝色的层次,七星潭看灰蓝清凉溅起浪花的海,它可以在白天炙烤着各式各样的石头,在夜晚速冻这种热烈。

跟陌生人喝酒聊天是什么感觉,机车环岛很多次的销售小哥,旅行体验官的小姐姐,来自香港喝酒不给份子钱的中年大哥,浮夸表情社牛外国小哥,回过头一看,他们身上有种穿越时间空间的感觉。

由于宿醉未清醒开展的纵谷线一日游,在已经腻烦这种日复一日往返的本地向导眼中,变得相当无趣。但我还是要说,山真的很好看。等我翻开蒋勋《池上日记》反复出现的纵谷,才想起自己是有段“左手边是海岸山脉,右手边是中央山脉”的旅途。

记忆在自己差点被卷入太平洋而走了偏差,因为自我厌恶的过失,而对这一天恼火大于愉悦。我时常觉得我该一个人行走,无人认识我,对我如何来如何去不关心,我也同样路过过别人的人生。

原来那天我吃过瑞穗农场的牛奶雪糕,跟同车小伙伴在稻田踩过单车,在火车车站吃过出名的便当,只不过向导带我们去看他私藏景点,在海边我这个不知大海可怕之处的外来者,因为无畏被白色的海沫拽了下来感受冬天温暖的太平洋。

台湾的风真的很大,日光很暖,岛上的一切被风刮成向北的形状。我依然会喜欢这个似乎凝结了时间的空间,因为慢,所以珍贵。

池上日记读后感(十四)

早先在听《蒋勋说红楼梦》的时候,听过一个访谈。蒋勋说,由于身体原因,他从繁华的台北搬到台东的一个小城市——池上住了两年,在那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话,过着淳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作为一个作家、画家,他解读的红楼梦没有太多的考古探轶,更多的是对十几岁的少年少女人性的解读。

他这些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解从哪里来呢,也许答案就在淳朴的自然中。

从《池上日记》的记叙中,我们可以发现,池上并不是一个没有开化的乡镇,那里米好,鱼好,更像是刻意保护下来的。

原本的池上没有商业化的运作,在那里能吃到腌制了14年的菜梗,有一放假就连续几个星期的店铺,还有总是说“天助我也”的普通农妇。

拥有傲人履历、逃离大城市的精英,特意考了咖啡师的执照,带着家人定居在这里。像极了要逃离北上广,奔赴洱海的人们。

池上这个小镇上的居民,有些是从闽南移民过去的,一同带去的还有传统的耕读文化。小镇居民会一起朗诵诗歌,遇到风雨天,大家就在感受着雨水,继续高声诵读,深切的感受自然。

当钢琴搬进池上的稻田开始推广宣传,假日的火车一趟一趟载着游客过来,这个常住人口仅有6000人的小镇,一天能在火车站卖8000份盒饭,有些东西开始变质了。

池上人也开始做“一锤子买卖”,盒饭中的卤肉只是上面浇了一点酱汁的白肉,毕竟谁都懂得“有钱为什么不赚”?

如果你想体会真正的旅游,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节假日走马观花是体会不到的。或许正因为如此,蒋勋一开始在池上小住,再后来住的日子越来越多,再然后定居下来的。

这本书说是“日记”,但在书的前面一大半,并没有采用日记体来记录。而是用了大量优美的文字,分一个个主题,写下的感悟,配合精美的摄影照片,还原了这个台东小镇本来的样子。

池上日记读后感(十五)

《池上日记》是一本充满美感的书籍,田园之美,善良人性之美。同时也有一丝丝的伤感,作者蒋勋是大学教授、画家、作家,他感悟到河流、山川、稻田等风景之美,这些美并不是在城市中的,而是作者专门回到乡下、回到田野的成果,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一个对美这么敏感的人尚且需要回归才能写出这么温暖又美好的内容,我们这些愚钝又需要为了生活忙碌奔波的人就更加难自己感受到生活中的美特别是田园自然之美。

上学的时候一个老师讲述过自己去台湾旅行的经历,他说台湾是中华文化保存的比较好的地方,可能是因为他参照了当时社会上急功近利、较高追名逐利的社会现实吧。不同的人关于中华文化的保存问题可能持有不同的意见,正如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

作为80末尾也马上奔三的大龄青年,我们这一代经历的很多事儿造就了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关于城市与农村的这件事儿,我们的经历是农村人努力要扎根留在城市的过程,虽然现在更多人习惯于全国性的流动,比如在一个地方工作家在另一个地方,但是我们经历这个大潮的初期,有多少辛酸、多少苦辣、多少无奈只有当事人自己能够体会,所以让我们这一代人从自己努力打拼获得的城市人身份回到农村,可能是很多人抗拒的。关于这个问题,也延伸出了一个文化震颤的问题,不少80后开始感慨回不去的故乡,家乡的变化是巨大的,不管是城市的不断翻新扩容和农村的凋零,还是个体选择性的记住了小时候的美好而忘记了小时候的苦难都是现实,这种情况下80后就更加难以去放下现有的生活去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现在农村的医疗教育卫生条件差也进一步从现实上抑制了人们回归农村。

台湾社会经济发展早,现在农村的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但是从作者拍的照片和写的文字可以感受到绵绵的温暖,书中的第一卷是作者在池上的一些活动,自己的探索、与学生一起作画等等,第二卷是作者对画、花草的感受,两卷读起来都生动有趣、充满禅意。读过蒋勋的其他文字,作者文字功底没的说,这一本书中的文字也保持了较高的质量。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这一代真正衣食无忧也可能再次回到农村去体验。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积累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对其他人的选择保持高度的包容。这本书作者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与山水相互辉映的素雅感受,分享了他在池上的真挚感动,读到这些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