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后感锦集

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1 17:50:42
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6-21 17:50:42   小编:

《阴翳礼赞(摄影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技艺,将光与影、色彩与构图融合得淋漓尽致,展现出大自然的神秘和美。同时,他也通过镜头记录下了人类文明的各种形态和变迁,唤起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后感(一)

虽然这是一本摄影集,但这应该是对谷崎润一郎原著的完美的图片诠释。什么叫阴翳之美,在大川裕宏的镜头下被精准呈现。

由阴翳的浓淡滋生的美,是日式美学的精华所在。特别被摄影集中对如厕之美的描写所打动。这是个独特的视角,仔细想想又讲得非常有道理,暑假马上去日本,可以实地感受下如厕之美。

“细长的供扫除用的小窗紧挨着地面,更使滴滴雨水顺房檐树叶坠落后溅至石灯笼下、湿了青苔又浸润入土的清幽之声咫尺可辨。这厕所能听虫鸣,可闻鸟语,亦衬月夜,是感怀四季轮转中种种情愫的最佳场所,古往今来的俳句诗人们恐怕也由此获得了无数题材”。

《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后感(二)

这一版的阴翳礼赞 图文结合 小开本 不重 方便阅读 纸张有质感 色彩还原度高 确实让人爱不释手 谷崎润一郎的文字典雅优美 而大川裕弘的作品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谷崎润一郎的美学主张 这是我喜欢的摄影风格 甚至是我会模仿的 但不是那种冲击我灵魂的影像 同时我也在想 谷崎润一郎的文笔如此优美 配了图会不会扼杀了读者的想象力呢?转念间 还是觉得图文结合较为得宜 毕竟这是本关于美学概念的书 而每位读者的想象力又是千人千面 深耕日本文化的读者自然另当别论 若普通读者希望快速直观地感受阴翳之美 这一版是不错的选择 好比说 你去找Tony老师换发型 你形容得再好再清楚 他也时不时地附和几声我知道 然后站在你身后拨两下你的头发 对着镜子里的你扁扁嘴:啧…你这头型…嗯…也可以弄! 当你再次和他确认时 他一副自信满满又带点不屑地扔下一句:没问题!通常这种情况修剪出来就是一坨屎 然后你为了证明他剪成一坨屎找了半天的百度照片给他看 这才是你想要的!而他双手交叉头一甩 拒绝与你眼神交流 又扔下一句:唉 早该把照片给我看呀 说那么多干嘛呢~ 所以想换发型就不要懒 直接给图 当然 有图片加持下Tony老师依然有很大的几率剪出一坨屎 但起码在之后的扯皮可以大大增加我方的底气 而且永远不要相信他重剪可以补救 一坨屎就是一坨屎 不要再浪费时间在一坨屎上了

《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后感(三)

说来有趣,读本书期间恰经历了从亮堂南卧搬家至脏旧北卧的过程,出于对虫子乱爬的恐惧和对错误决定的悔意,对书中提及的对绝对之美的病态追求从共情而变为怀疑。我想,自然、私人住所和公共场所是要区别对待的。自然是地球生物共生之所,那么追求“自然”、各安其分才是正道,人之所为确实有损于美,正如书中提及的霓虹灯毁掉赏月之情;私人住所确实是主人对美的具象表达,我对书中提及的现代生活设备与传统建筑美学的冲突深表同意,院中石灯、屋内地灯、檐下竹帘、地上石板、墙边绿叶及其制造的或被投射的阴影正是共情之处,但同样的,人与人间审美并非完全相同,他人对此或许并不自在,我同样会对别人家石板上的积水感到厌恶。另外,正如鸟类、蜜蜂精心打理自己的巢穴,不欢迎侵入者一样,人们或许也不欢迎各种各样的奇怪生物寄居在私人住所中,建立在洁净、封闭、易于清洁、无卫生死角下的美值得关注,这使我减少了对纱窗、消毒液等的反感;公共场所或许窗明几净、一览无余更让人舒心,对于暂处之所,阴影、暗处制造的恐惧并不能使人感到舒心,应该很少有人希望酒店浴缸下距离地板有暗处空间且浴室的灯是昏黄的,公共场所对于卫生的要求也许更值得关注。西方人对于光亮环境和器物的钟爱或许有曾经鼠疫和黑死病的原因,也有卫生防疫学普及较早的缘故。想到了这么多,还是回归本书主旨,阴影本身是美的,也是对美的衬托。此外,本书作者谷崎润一郎的亲身经历多少有些川端康成笔下人物的影子,在儒家道德观看来或许是“道德败坏”、“非君子”行径,但很难说这不是东方人内心被压抑的需求的外化,毕竟这种剧情在中国人中也很常见,只不过没有像这样被赋予了浪漫、细腻的基调,有机会可以研读其生平和作品。

《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后感(四)

1

即使不冠上“老色狼”、“大文豪”、美食家、美学家这样的标签,平心静气来看这本书,它在世俗人眼中所取得的名声,都是空虚的。作者提出的这个概念,是他自己都不能理解的东西。

所谓装修上的这些讲究,在古器物 古建筑当中的各种享受,什么日西合璧也好,这些近似于洁癖的东西,完全只是谷崎润一郎的小我而已。只是为了呈现他在审美上能够进行美学散步,能够比别人更讲究,通过打击别人来抬高自己。

但是阴翳到底是什么?他只说了一句话,说是一个谜。真是废话。

阴翳二字,也完全和近年中国流行的wabi-sabi(侘寂)一样,沦为装逼犯的玩具。我这建筑界装修设计界,文学界,电影界,美术界等很多领域都见到了这个玩具。被人玩弄于鼓掌之间,把一些文盲哄的一愣一愣的。

但是你看这个装逼犯穿的衣服,完全是不伦不类。知识被他打烂了揉碎了,竟然揉出一泡屎来,穿衣着装尚且如此,你可以想象他的作品如何。总之是灵魂被狗吃了。

2

阴翳到底是什么?

3

阴翳和哪些重要问题有关?

《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后感(五)

读完此书,仿若寻到日式美学的源头,才明白日本文化对“阴翳”的理解,“美并非在于物体,而在于物体与物体相结合而生的阴翳之浓淡明暗。”那是一个文明历史的深邃沉淀,凝聚着千百年时光的美,透过黑暗散发的时代光泽。谷崎润一郎细腻精湛的描写需静下心品味,其中时代滚滚向前对于传统文化的抛弃、破坏的反思,更值得去深思。大川裕弘的每一幅摄影作品都美得沉静,配得上谷崎润一郎的文字,两位大师作品相互映照,相得益彰。 “每当我去京都和奈良的寺院,被带到那种古式的、光线昏暗而清洁彻底的厕所,都要深深感受到日本建筑的难能可贵……细长的供扫除用的小窗紧挨地面,更使滴滴雨水顺房檐树叶坠落后溅至石灯笼下、湿了青苔又浸润入土的清幽之声咫尺可辨。这厕所能听虫鸣,可闻鸟语,亦衬月夜,是感怀四季轮转中种种情愫的最佳场所,古往今来的俳句诗人们恐怕也由此获得了无数题材。”这样的文字读来,心早已被美的藤蔓攀爬,荡漾起无尽的涟漪想象……

《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后感(六)

如果单单从谷崎润一郎的文字里无法彻底领略阴翳之美,那么通过这本《阴翳礼赞(摄影集)》,欣赏着大谷裕弘的摄影作品,阴翳之美透过图片映入眼帘,直击心灵。 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打破常规,赞美阴翳。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对于生活在电气时代的我们来说,光与暗不再取决于晨与昏,永昼可以降临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对光明的追寻似乎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刻在了骨子里,对阴暗的好感与日俱减,对于明亮之物分外喜爱。 然而在欣赏完这本《阴翳礼赞》,看到大川裕弘的百余幅摄影作品之后,对于谷崎润一郎阴翳之美的观点,内心会产生认同之感。

谷崎润一郎从人们的生活讲起,首先说到住宅、房间,现代化设备不断对传统样式的住宅房间造成冲击,从电话、灯具、电风扇、煤气暖炉到玻璃窗户,无论动静也好,外形也好,难与日式房屋相协调。这份不协调在于这些器物对传统日式房屋特有的那股阴翳之美造成了破坏,灯具使得各个角落都充满光线,玻璃窗户相对于纸糊的窗户和拉门,虽然采光效果更好了,但失却了那份阴翳朦胧之美。 日本人对阴翳的喜爱则与对樱花的喜爱有异曲同工之妙,骨子里是着迷于那股凄凉之美。短暂而绚烂的樱花,飘落之时的凄美之感,令人神往。 谷崎润一郎更是在日本寺庙及传统民居的厕所里发现了阴翳之美。厕所,这个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是避之不及不到万不得已不去的污秽之地,在谷崎润一郎的阴翳之美世界里,成了一方圣土,一处宁静之所。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厕所都具备这样的阴翳之美,先决条件是这种厕所必然远离正房,伴随绿叶和青苔的香气设在庭院绿植身处,需经长廊辗转而至。蹲伏在昏暗的光线中,在拉门微亮的折射下或静心冥思,或眺望窗外庭园景观,那种感觉难以言喻。 而后谷崎润一郎又从饮食器具、建筑、能乐等方面来讲述了他眼中的日本特有的阴翳之美。一边读者谷崎的文字,一边欣赏大川的摄影插图,那份美感跃然纸上。其实那些阴翳之美一直都在,只是很多人没有感受到,而谷崎感受到了,并且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了。大川则从谷崎的文字里感受到了谷崎所看到的美,因此他花了几十年拍下来了,如今展示在了我们的眼前。

我们并非全然厌恶一切闪亮的东西,只是比起浅薄的透彻,我们更钟爱蕴含阴翳的厚重之物。谷崎在书中如是说到。金莳绘并非为了在敞亮的环境下一览无余,而是为了让人欣赏它在暗处不时显露的种种细节,华丽绚烂的图案大半藏匿于黑暗之中,难窥全貌方能余韵悠长。 对于现代化对传统阴翳之美造成的冲击,谷崎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要知道,这本书创作于1934年,那时的现代化尚且远不及当今,但谷崎已经意识到了根源所在。我们遭遇优秀文明,被迫汲取吸纳。那些机器是西方人按自身节奏发展出来的,所以和他们的艺术配合得好。 在本书的尾声,谷崎表达了现代化发展对传统社会形态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的担忧,还说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老人越来越不“体贴”,跟不上时代步伐的老人只能呆在家中。名胜美景不是变得大众化就是被破坏殆尽。谷崎在八十多年前就写下来当下的社会形势。对“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人,对于时代的趋势亦能比常人感受更深。 而最终,文学这最后一片阴翳殿堂,是否能如谷崎所希冀的那般,找回我们日渐失去的阴翳世界。

《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后感(七)

父母记忆中的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听说那时候还没有电灯,家里最常用的是蜡烛和油灯。在黑得看不见任何东西的房间内,擦起一根火柴,点燃灯芯。光亮从灯芯向四周散开,虽然有了亮光,却也是柔和温柔的。偌大的房间里,依旧有很多阴影。

想象中的阴影,和日本阴翳一样,有着莫名的美感。阴翳的意思是,淡淡的黑影。在日本文化中,特别喜欢暗淡的光线,认为它自然又富有层次。这种奇特的美,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我们可以从《阴翳礼赞》一书中窥探出一二。此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美学大师谷崎润一郎,他曾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可见他在文化方面的造诣之高。在本书中,谷崎润一郎也不吝啬他的文笔,用了大量优美有内涵的词句,从厕所、器皿、建筑等日常之物写到艺术表演,全方位来表达他对阴翳之美的热爱。

本书除了文字特别之外,还配有100张艺术大片。边读文字,边看图片,让想象力得到了验证,深深感受这种特别的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笔下的阴翳之美,到底是什么样的?

说到厕所,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厕所就是污秽之地,是家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地方。人们上厕所就是为了解决生理问题,再无其他特别之意。

可在日本京都和奈良的寺院里,有那种古式的厕所。这种厕所设在庭院深处,四周特别安静,都是各种绿植。厕所里干净整洁,灯光昏暗柔和,能够听到外面屋檐下雨滴落的声音和草丛中的蛙鸣声。

这种美感,是在现代厕所中无法体会到的。在作者看来,现代厕所贴满了冰冷的瓷妆,灯光明亮,就像一位肌肤如玉的美人,在众人面前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大腿一样,非常不得体。

书中所描述的阴翳之美,是种“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之美。一般人怎会想到,一个小小的厕所,竟然也能别有洞天。这些,都需要用心去感受。

除了厕所,阴翳之美还其他各种细节中。比如说用的纸,作者就认为西式纸张和奉书纸、白色唐纸颜色一样,都是白色,可是两种却是不一样的白色。西式纸张表面会反射光线,而奉书纸、唐纸会把光线柔和地吸收到其中。

不止纸张上的差异,东西方在餐具、器械设备等上面的喜好也是不同的。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也并非全然厌恶一切闪亮的东西,只是比起浅薄的透彻,我们更钟爱蕴含阴翳的厚重之物。”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日本京有家有名的饭店叫“草鞋屋”。之前店里使用的是古朴的烛台。在昏暗的火光笼罩下,餐具器皿都变得深邃起来,有种不一样的魅力。

后来有客人抱怨烛台灯光太暗了,商家只好换成了纸罩台灯,这下漆器之美少了很多。

阴翳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特定的美感。阴翳离我们并不遥远,就藏在日常生活中。阴翳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对于“不一样”的追求。

《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后感(八)

文/舒念

熟悉的日本文化的人对侘寂和物哀的概念大概都不陌生,侘寂源于冈仓天心的《茶之本》,代表了从老旧的物的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的一种震撼的美。 物哀则源于本居宣长的文学理论,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 从这两个代表性的概念中,我们就可以非常直接地了解到日本文化所推崇的就是一种基于静谧的感受,是那些体现在语言之外的内容,才更容易打动日本人的审美感受。

再看日本的建筑与器具,就不得不提到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在这部随笔集中,阴翳也成为了日式美学的一部分,而谷崎润一郎从室内装修、纸笔文具、饮食器具、建筑风格、歌舞艺术乃至传统女性装扮与种族差异等角度,将日本人对阴翳的潜在的偏好一一解说,似乎阴翳真的而成为东方美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若仅仅是这样一本讨论日式美学的随笔集,那么我们只能称赞谷崎润一郎的文笔优美与观察细致,而对于日式建筑与器具对光影的把握,以及如何在阴翳中通过艳丽的色彩或材质捕捉仅有的一点光亮,可能难以获得直观的感受。浦睿文化版本的《阴翳礼赞》就巧妙地结合了日本摄影师大川裕弘的摄影作品,在行文之间穿插了大川裕弘对日式建筑、器具与光影之间互动感的捕捉,一边品读着谷崎润一郎的文字,一边审视着大川裕弘镜头下的日本,整本书都充满了日式美学对阴翳与光明的平衡,阴翳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美的感受,无外乎对这些文字与图片的内容。

诚然,所有人都有对光明的追求,其实日本文化也是如此,只是在隐忍的情感中常常选择了更为内化的东西去展示,对西方那种赤裸裸的追求,日本乃至东方是会觉得有些冒犯的。如谷崎润一郎所说,“日式房间的美完全由阴翳的浓淡所滋生,这边是它的全部”,即使只是品味书中的摄影作品,也能感受到日本人去看景物的视角,总是会选择一个带有框架的背景,框出物品或是风景,这是一种克制的视角,也是一种源于文化的规范。

阴翳所带来的联想与猜测总带着一种隐忍与压抑的欲望,如多彩的漆器或是华丽的金莳绘,在阳光白墙的背景下总显得格外夺目,好像违背了日本文化中对美感的追求,其实这些器物本应是在阴翳的背景中呈现的,在昏暗中成为全场的主角,视觉的焦点,才是它存在的意义,而那种藏匿在幽暗之中的光亮,才是日本文化追求的余韵悠长。

这样对于阴翳的追求不仅在视觉的审美中,也体现在文化的内核中。过去日本人的生活起居方式乃至对西方快速发展的追求,亦或是展示在文学、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中的内容,都存着那种对不言而喻的内容的追求,“将过度暴露的都退回黑暗里,无用的室内装饰全都剥去”,这也是谷崎润一郎所希望的,而这样的隐忍如今只能寥寥地存在少数地方,也不时会被真的湮没在黑暗中。阴翳也好,侘寂也好,物哀也好,这些明显内化的东西如何展示在当今的速食文化中,仍旧是未能尘埃落定的疑问。

《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后感(九)

日本人何以钟爱暗淡的光线?

什么是美?我们想像的应该是光线柔和,阳光正好,一切都沐浴在美好之中。诚然,这自然是美的,可是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人,往往会有一个疑问,就是日本在生活、设计的很多方面却钟爱一种昏暗的美。比如日式的起居室,日本的电影,往往会通过一种暗淡的光线来呈现一种特别的效果。

今天推荐的一本书,其实不算是一本真正的书,应该算是一本很出名的书的配套摄影集吧,作者从世界级文豪-谷崎润一郎的著作《阴翳礼赞》这本书出发,为之配了几十张精美的摄影作品,来帮助读者阅读《阴翳礼赞》,这样的一本从诸多角度探究日本人生活美学的书。作者大川裕弘,是当今著名的摄影家,获得“拍摄空气的名匠”“捕捉氛围的高手”等诸多好评。

这本书是由浦睿文化出品的,一如既往地印刷精美,全彩印刷,每一页就如摄影作品一般值得收藏并反复欣赏。

有读者坦言:因为有了这本书,我终于有了翻开《阴翳礼赞》的动力!

虽然我没有读过《阴翳礼赞》,但是从这本书里我也了解了一些在我看来算是很奇特的美,书中介绍的艺伎为什么要把脸涂得白白的,却要把牙齿涂黑,这个在我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两位作者从深层次介绍了原因。

书中的文字也很优美,请看原文摘录:

如果你也想了解这些,请翻开这本书阅读吧!

《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后感(十)

人们对于美是有着各自的理解的,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让我们对于美有着不同的认知,东方的美有着韵味感,是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的。美学或许不需要学习,但一定要去感受,用心去很瘦,无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作,还是人类天马行空的想象,美学,一定要用心去感受。 日式小清新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生活方式,简洁为主题,抛开繁杂的事物,让一切变得简单起来,然而这种简单却是不影响生活的,现代生活,科学技术的发展让生活中凭填了很多无用的商品,屋子里越来越满,总会觉得繁杂,所以有的时候会想回归一下轻简生活,抛去繁杂。足够的空间才有足够的想象,足够的空间才会让美呈现出来。光与影的交辉相应似乎才能将美学更为真实的表现出来。而这样的美学,日本人似乎是较早的领略到。日本摄影大师耗时四十余年拍摄了一百多张艺术大片,将阴翳之美呈现出来,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世界赋予我们的美感。美是需要发现的,无论是静物还是动物,在光与影的不同角度里有着不同的色彩,而摄影师们便是用最好的角度为我们呈现这种美感。 《阴翳礼赞》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光与影的交错之美,也是日本文化的一种自然之美,简和洁是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在传统的日本文化中,这一特点特别明显,也正是因为简单,光与影的交辉相应才会更为明显,也更为惊人吧。《阴翳礼赞》中对于光与影的这种美进行了相当详细的解析,配有大量的图片,绝对是视觉上的冲击。很日常生活中我们忽略的东西,在作者的镜头下展现出来,使其细节更加美好。在日本的建筑中,厕所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现代社会,空间和设备的影响,人们有充分利用其卫生间,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的将其利用,而传统的东方特色并不是这样的。中国在厕所建筑中好像并没有太多的记录,也可能是我书读得少,相关记录印象不是很深刻。日本的传统厕所是房屋建筑的一部分,有着特殊的意义,选址要符合美学,即使是不雅的事情,也要风雅的去办。这一点上则让我们看到一些人对美学的执着。 在日式地灯这一部分中,光与影是最为突出的吧,灯光所照之处便是光与影的层次,纸在这里有着太重要的角色,不同的纸张有着不同的的反光效果,也是这样的不同的光度才会让电影有着不同的视觉冲击。器皿也是如此,西方人喜欢将器具打光,而日本的阴翳之美则是喜欢器具最初的模样在时间的流逝中,将器具在手中方面慢慢打磨。或许现在社会已经习惯了灯光的存在,偶尔一次昏暗的室内点上几根蜡烛,都别有一番心意。想来年幼时家里总备蜡烛这事不会再发生了,偶尔年轻人浪漫一下,一次烛光晚餐才可以看到,光与影也是在这里呈现出来。如今想要寻找这样的一份美学,恐怕需要更多的外部条件了。在建筑学方面我们是门外汉,但对于美的欣赏则有着不同的理解,东西方建筑上的差异并不是非得分出个好坏,各人有各人的喜爱,东方的美便如这水墨画,有着韵味。 《阴翳礼赞》收录的不仅仅是百余幅经典照片,更是一部日本文化的手册。在这里你能看到日本人生活中方方面面,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建筑特点,他们的文化礼仪。那些在荧幕上透过光与影展现出来的世界,它是如此的可爱与美好。一个好看的照片总会引起人们的共鸣,不仅仅是风景的美丽,更是那镜头下所呈现出来的更为广阔的世界。虽然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每天都在拍照,好的坏的都有,美图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好的摄影师,更多的是利用自然光来呈现照片的质量,运用自然光将物体的光暗程度体现出来,这也是最自然的。 读《阴翳礼赞》这本书你会有视觉上的冲击,而每一章照片作者都会讲解,对光与影的讲解,对事物本身的讲解,这样相得益彰的方式,也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日本文化中的房屋建筑、风景、服饰、器皿等的暗影之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想了解阴翳世界的美,不妨先尝试把灯关上”。

《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后感(十一)

因文字的平实,如果你没有亲临过实景,亲身体会,特别是光影的魔法中的阴翳,很难靠想象可以去理解出那种美,那么当摄影与文字碰撞,我想最好的展现就是《阴翳礼赞》。

《阴翳礼赞》

《阴翳礼赞》是我2021年目前看到最美的书,方正小册放在包中,静坐阅读文字,匆忙前行也可欣赏书中的摄影作品。书的开篇,谷崎润一郎写道:“我们的祖先被迫在昏暗的屋内起居,不觉间便在阴翳中发现了美,最终出于美的目的而利用起阴翳。事实上,日式房间的美完全由阴翳的浓淡所滋生,这便是它的全部。西方人惊异于日式房屋的简朴,感觉尽是灰色墙壁,毫无点缀可言。在他们看来或许的确如此,因为他们无法破解阴翳这道谜题。”那么何为阴翳,我们先来简要感受一番。

你我对阴翳的初印象,我想肯定是那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笔下《醉翁亭记》中,“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脑海中浮现出那副美的画卷,夕阳落到西山上,照的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树林茂密荫蔽,光与影交相辉映,那太守醉于与民同乐之中,更醉于山水美景之中。

过上面两张摄影作品及《醉翁亭记》中的一景,我想您能简单的体会,何为阴翳之美,为何谷崎润一郎独爱这份美,并用文字表达“活于阴翳中,并美”的日式美学理念,这其实也是日本人的一种处世哲学,深刻于他们的内心,“我觉得,日本人追求对自身所处境遇的满足,甘心安于现状,于是面对黑暗亦鲜感不平,而是退一步认为那是一种无奈,光线不足便不足,最终反倒沉溺于黑暗,顺理成章地从中发掘出美。”谷崎润一郎如是说。

阴翳之美无处不在,这份美,还渗透到了日本的建筑,《阴翳礼赞》便是从“阴翳造就了东方建筑美”这一观点出发,衍生开来“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阴翳的美如投入静湖中的石子,泛起波纹,慢慢地美又渗入器物、茶饮、餐食等文化之中,让阴翳精妙之处绽放。《阴翳礼赞》是我阅读到谷崎润一郎唯一一本散文集,“阴翳”带着一些阴沉,但它是间接光线产生的幽暗之美,身处其中会觉得温润、沉稳和寂静。而“礼赞”却是一个温柔的词汇,怀着敬意地赞扬,带着积极的情绪。

这不正像是文中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比,东方文化喜欢这种“阴翳”,归于自然所创造的美,过于“东方的神秘感”,似乎与这个时代发展潮流格格不入,但,却最合乎东方人人的性格及文化。谷崎润一郎早期大量接触了希腊、印度和德国的唯心主义、悲观主义哲学,形成了虚无的享乐人生观。也正是这种观念,才能让他有了这般对美的审视,在书中围绕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行文挥洒自如,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可以说建立了一个“谷崎式”的东方美学体系。

“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夜明珠置于暗处方能放出光彩,宝石暴露于阳光之下则失去魅力,离开阴翳的作用,也就没有美。”好在这份美,让有着“拍摄空气的名匠”“捕捉氛围的高手”之称的著名摄影家大川裕弘用相机捕捉了出来,正如开头所言,当“谷崎文学”与“大川美学”碰撞,含而不露、敏感丰富、恰到好处的东方阴翳之美,被文字写透了,被摄影作品淋漓的展现了。

这份美,我写得再强烈,你感受不到,那么请你去书中来体会吧,我的这一本在下面链接中。

我选的版本

《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后感(十二)

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借住在一位嚒嚒家,她家是那种老式的四合院,屋顶是青瓦,墙内体是竹子外墙用篱笆敷了一层,院子内的地板都是青石板铺成,中间有一颗有碗口大粗壮的皂角树,最妙的时候就是出太阳和下雨的时候,太阳一出来,点点光从树穿透出来,然后映射在屋内,就好像黑色的空间被捅了一个窟窿眼,然后塞了一些光进来;下雨的时候,雨打在青瓦和青石板上,“啪啦啪啦”的落地有声,惬意极了,那段时间虽然短暂,而且过了很多年,但是依旧很清晰地记得那屋的外貌,总觉得很美,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形容,直到我最近读了浦睿文化和湖南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阴翳礼赞》,才领悟老屋透出的东方古典美。

《阴翳礼赞》是日本唯美派文学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名篇,创造于昭和八年,当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半个世纪的发展,吸收了西方的先进科技和文学发展,基本全面西方化,但是对于谷崎润一郎来说,他生活在日本传统文化氛围最浓厚的京都,认为日本传统民居的幽暗空间影响了日本的审美意识,本书围绕“日本人何以钟爱暗淡的光线”一题,探究日本人的生活美学,但是单独看文字,可能想象不出日本如何在方方面面表现美的,但是这次《阴翳礼赞》是出版88年来首部图文版,配上了日本摄影大师大川裕弘花费40年拍摄超100张艺术大片,谷崎润一郎想要表达的日本美学就突然跃然纸上。

“阴翳”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树木遮蔽,繁茂成荫,也有表示阴霾、阴云的意思,在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中,主要是表达一个日式美学概念了,用谷崎润一郎的话解释:

其实在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中,也体现出“阴翳之美”,比如他的作品《春琴抄》里,佐助为了保留春琴在他眼里那张完美的脸,竟活生生的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这种视觉缺失带来的屏障感就有一种含糊不清的状态,就像阴阳中的阴面。

在《阴翳礼赞》中谷崎润一郎出强烈推崇的日本传统厕所,这种日式古老厕所在如今京都、奈良的寺院中仍可以见到,如厕并不是一件优雅的事,但是谷崎润一郎却这样描述:

你看,在谷崎润一郎的眼中,传统的日式厕所是与风鸟花月相结合,给人以丰富的灵感和感受自然之美的契机,那怪连夏目漱石也说,每日清晨如厕所为乐事一件,称其简直是生理上的快感。

在文中谷崎润一郎也提到东西方不同的审美,也在认为现在东方人学习西洋人的现代文明,而轻视了了东方人特有的生活智慧以及审美。

日本照明设计大师面出熏说:让光明与黑暗相互映衬。有了黑暗,才能显出光明;有了黑影,我们才看得见光。而《阴翳礼赞》中,谷崎润一郎用文字,大川裕弘用摄影作品,告诉我们阴翳是如何产生美感,产生的又是何种的类型的美感,让我们重新到认识东方美学。

《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后感(十三)

美丽的事物,总是让人流连忘返。有时候,尽管我们说不出那是一种怎样的美,但是却能知道那就是美,因为看着舒服,也因为眼睛不会说谎。而这种美往往具有着民族特色,并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元素。

在日本,唯美派文学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就提出了一种“阴翳美”。他说:“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换而言之,这是一种由光与影形成的奇妙视觉体验,就像古代的夜明珠,只有在黑暗中,才有散发出迷人的光亮。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美,谷崎润一郎著作了《阴翳礼赞》一书。虽然书籍的内容篇幅短小,但是却详细地描述了日本整个民族与阴翳美的渊源。然而,想要呈现美,仅仅通过文字的表述是远远不够的,若是能够加上清晰的实照说明,才是真正的相得益彰。

于是,就有了大川裕宏的这本历经40年拍摄而成的《阴翳礼赞》(摄影集)。作为日本摄影大师,大川裕宏善于捕捉生活中那些安静的美好。在本书中,他就以百余张照片展现了日本房屋、风景、服饰和器具的多种面貌,也令谷崎润一郎所描述的那种阴翳美变得呼之欲出。

相信很多人,都曾在影视作品或者照片中,见到过日本人居住的房子,有的甚至还亲眼看到过。那么,这些日式房屋给人的印象究竟是怎样的呢?没错,就是简朴。它通常没有多余的装饰,所到之处一目了然。

有些人不理解,这样的房子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答案就是阴翳之美。当外部的光线照进昏暗的房子里,那种光与影的巧妙结合,就是最动人的地方。这些日式房屋虽然看上去简朴,但却很别致,人身在毫无违和感,且又增添了别样的生活情趣。

不过,随着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美却遭受了破坏。要知道科学的进步,对这个世界的影响也是有好有坏的。正如谷崎润一郎在文字中所描绘的那样,当越来越多的灯光照亮黑暗,人们在过节时看到的不再是单纯的月光,而是触目可及的灯光,这的确是一种美的缺失。

单一的颜色,多少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试想一下,每次去医院,那种到处是洁白的墙壁,是不是即使没有生病,也会感到不舒服呢?因此,在我看来,阴翳美就是光与影的互补,如同画家画画那样,为了呈现出柔和的线条而需要进行调色。

在这里,还有一个趣闻:大概是说一个女佣将不容易包浆的银器刷的闪光锃亮而遭到主人的责骂。按理说,女佣是在恪守自己的本分,但实际上,这种过度的清洁方式却破坏了银器本身的那种岁月痕迹。

从这一方面来讲,日本人和我们一样,喜欢的都是那种古朴的事物。它们历经时间的沉淀,渐渐地具有了一种厚重而温润的美感。无论是身处这样的建筑中,还是使用这样的器物,都很有亲和力,能够达到舒缓心绪的作用。

不可否认,当阴翳美使用于器物或者舞台表演中,会呈现出惊人的艺术效果。不过,若是把阴翳美与日本女性联系在一起,那么就不是美了,而是社会地位的缺失。我不明白,为什么为了体现美,需要女性把自己的牙齿染成黑色,只能说是时代的陋习吧。

当日本武士可以身着豪华服饰装扮自己的时候,女性则只能把把全身包裹于暗色的和服中,就连谷崎润一郎自己都说他只对母亲的脸和手有印象。那么,这时,这种所谓的宛若幽鬼之美,我觉得其实更多的是恐怖。

当然,任何一种对美的认知,都不是完美的。谷崎润一郎对阴翳美的这种认知,很明显就受时代大环境所影响,这实在是女性的悲哀,也是我不敢苟同的。不过,在其他方面,阴翳美确实有值得赞赏的地方,这也是不容抹杀的。

总的来说,《阴翳礼赞》(摄影集)是一本不错的文学集。透过它,读者可以更多地了解日本文化,也能重新审视生活中光与影的互补之美。

阴翳礼赞(绝美图文版)

《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后感(十四)

道家讲阴阳,将世间万物一分为二。

阴阳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生二”,一阴一阳是为二。

天地之间,或阴或阳。阳的坦荡明媚,阴的柔弱纤细,缺一不可,各有各的美,你喜欢哪一种?

自古以来东方审美和西方审美就有差异。东方的婉约更阴,西方的明媚更阳。不论是西方弗拉明戈式的热烈明媚还是东方如江南水乡的婉约淡雅,阴阳之间,各自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各自有各自的历史底蕴。

要说东方审美,日本美学要算翘楚之一。

日本美学

这两年盛行的“断舍离”就是最早从日本传出。日式家具风格的简洁、房屋的简朴、拉门之间的光线交错,总是让人忍不住深深的沉醉,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那样的环境里,下意识的就应该轻声的、柔美的、不知不觉的静下心来,提着半口气的,跪坐在那片空间里静默着……

想要探究日本美学,必然不能忽略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的名篇《阴翳礼赞》。

可以说《阴翳礼赞》是每一个想要考究日本美学之人的“圣经”。

《阴翳礼赞》(摄影集)封面

浦睿文化2021年最新推出了《阴翳礼赞》(摄影集)风靡全球多年来的首部图文版——由日本摄影大师大川裕弘花费40年为《阴翳礼赞》拍摄超百张展现日本房屋、风景、服饰、器具“暗影之美”的相片,超美的图片搭配多年来的经典文学,给我辈读者一份十足的艺术文学盛宴!

《阴翳礼赞》(摄影集)

日本人何以钟爱暗淡的光线?

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做了说明——日本古建筑的习惯造就审美。

《阴翳礼赞》(摄影集)

日本美学的本源,在于遮蔽、含蓄,乃至晦暗不明这些地方。光线的黯淡间,阴影、朦胧、伪装,氤氲出这独特的美感。正是这样的遮蔽、含蓄、晦暗不明才造就了日本美学独具特色的东方美学领域。

谷崎润一郎不喜欢西方美学的光亮,所以文字中有很多的个人色彩,但是这样对比下的东西方美学真的差异明显。

比如他讲西方发明的钢笔和中国的毛笔差异:

《阴翳礼赞》(摄影集)

假设是中国人先发明钢笔的笔尖,可能会有什么结果?那就不会有蓝色墨水,应该都是黑色的墨水,中国人的毛笔书法千年来都执着的只用黑墨,黑白间尽显对照。

再比如他说纸张:

《阴翳礼赞》(摄影集)

在谷崎润一郎的眼中同样是白色的纸张,西洋纸的白与唐纸的白是不同的。西洋纸表面反射光线,而唐纸的纹理却娇柔的如初雪表面,蓬蓬松松,光静温润,柔和的将光线吸入其中。所以日本美学中对于唐纸是偏爱的,温温然的心平气静,那是纸张散发出来的美学气场。还有一点,唐纸手感轻柔,反复折叠不会发出动静,这种无声就仿佛在轻抚叶片,宁静祥和。

为什么西洋纸表面反射光线就不太被日本美学所接纳呢?

《阴翳礼赞》(摄影集)

那是因为和西方的美学喜欢晶晶亮亮不同,东方美学闪闪发亮的东西让人心情难以平静,所以日本人喜欢的是表面光泽淡去,有岁月侵蚀痕迹的古色古香。比如近代中式料理中喜欢使用的锡制餐具,被打磨出的氧化发黑,看起来是有了岁月的沉淀,古色古香,雅致至极。

《阴翳礼赞》(摄影集)

谷崎润一郎对日本美学中的阴翳之美极致的喜爱,对宁静淡雅生活的极致追求,在文字间耐人寻味;而这本摄影集中擅长捕捉“暗影之美”,被誉为“拍摄空气的名匠”和“捕捉氛围的高手”大川裕弘近百张光影结合唯美的阴翳美图是对《阴翳礼赞》这本日本美学“圣经”的最贴切的图解。

“谷崎文学”+“大川美学”,这本两百余页的《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完让人意犹未尽!正如书中所言“想了解阴翳世界的美,不妨先尝试把灯关上”,光线的变化中,一花一世界,阴翳之美,在于沉浸……

探究日本美学,不妨从这本《阴翳礼赞》(摄影集)入手!

《阴翳礼赞(摄影集)》读后感(十五)

文|楚汐

早就听闻谷崎润一郎的随笔集《阴翳礼赞》写尽了日本的阴暗空间之美,但考虑到他唯美派文学作家的身份,一度让我不敢轻易拜读,唯恐迷失在他的文字里而感悟不到那份独特的美学。

而今,有了日本摄影大师大川裕弘花费40年为《阴翳礼赞》而专门拍摄的超100张艺术大片的加持,可算是让我再没借口去回避这本盛传多年且盛誉在外的经典美学之作了。

当我手上拿到这本小书时,比巴掌稍大那么一点的方正小册,内页的绝美相片,搭配着疏密有致的唯美文字,俨然有种翻阅岁月之美的恍惚感。

「阴翳」或可称「阴影」,即「淡淡的黑影」,是日本唯美派文学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的文字里,日本人所钟爱的黯淡光线之美;是日本著名摄影师大川裕弘所擅长捕捉的「暗影之美」;更是对应着我们中文诗词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若隐若现的朦胧美……

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书里,从「阴翳造就了东方建筑美」这一观点出发,衍生开来,探讨了阴翳之美的起源——祖先被迫起居于昏暗的屋内,却在不自觉间于阴翳中发现了这独一份的美感。

之所以说是独一份,在于这份阴翳之美是西方人无法破解的谜题,因此他们会惊异于日式房屋的简朴,只浅薄感受到表面的灰色墙壁,毫无点缀的无趣。但对真正讲究建筑,想要追寻那一份阴翳之美的有心人而言,在现代社会里,若想建个纯日式宅子自住,却非得煞费一番苦心不可。

本书内页照片

谷崎润一郎对这番苦心的追寻之描写,可谓是细腻至极。那份显见于字里行间的纠结感,细细读来,竟然还有那么几分忍俊不禁的兴味。

比如对灯泡的选择,尚且还有将就之法;但若换作电风扇,则无论动静也好,外形也罢,终究难与日式房屋相协调的。更有一例,讲究的商家因厌恶电风扇的风格不搭而执意不装,但最后却不得不妥协于夏季食客们怨声载道的要求中……想来也是够令人捶胸顿足,郁闷一场的了。

本书内页照片

不知为何,当我读过这一段文字后,竟不自觉联想起那位以「描绘寂寥的美国当代生活风景」而闻名的画家爱德华·霍珀的其中一个作品——《加油站》:

霍珀《加油站》Gas|1940

显而易见,深夜里的加油站,在霍珀对人工照明光的刻意调度与安排之下,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明显出离真实的明亮感~ 至于温暖与否端看各人的感受;但不论如何,纵有远景处成片的树篱营造出来的朦胧黯淡,整体画面最吸引视线的依然是前景里的这份刻意追光……

这里我们不细究画作的情感表达,只看对光影的运用,明显霍珀是痴迷于光的营造,类似的手法散见于他的多幅作品之中……而同样的场景,若是换做执着于追求暗影的谷崎润一郎,想也知道,我们的关注点又会因此而有着怎样的变化。

诚然,这里有着个人的喜好之分,但也离不开各自生长环境的影响。谷崎润一郎很早就感受到西方现代文明对日本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并在对比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后敏感到了「阴翳」这一传统美学的特质。

本书内页照片

在他看来,近代西方人是颇为进取的,且时刻都在追求更好的状态——从蜡烛到煤油灯,煤气灯,再到电灯……西方人始终在追求明亮,费尽心思想要趋尽目之所及的最后一丝暗影;

与之相对的是,日本人对自身所处境遇的满足,安于现状,自然也不会因面对黑暗而心生不平不愤之感;甚至还更退一步,因着现实的无奈,光线不足就不足吧,最后反倒有种甘之若饴后的顺理成章,发掘出了另一种美,即本书所礼赞的阴翳之美。

只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说,谷崎润一郎并不是日本传统美学的第一人。在此之前,日本文化界已经意识到现代性对传统日本的文化冲击,反思之下,出现了我们现在更为熟悉的「侘寂」美学——指的是老旧物件的外表之下,是一份承载着岁月感的美好;纵使外表已斑驳褪色,黯淡无光,也无法阻挡的那一份震撼人心的美……

论及日本传统美学,必不能少的还有古已有之的「物哀」美学——源于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在《源氏物语》中提出的文学理念,简言之就是「真情流露」,当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情不自禁的由内而发的那种幽深玄静的情感。

本书内页照片

说回本书,在《阴翳礼赞》里,谷崎润一郎将他的阴翳美学一以贯之在日本传统生活的衣食住行上——从纯日式宅子的室内装修,到纸笔文具、饮食漆器,更到舞台上的歌舞艺术,女性的身材与装扮……倘若用他的话来总结,则是:

阴翳美学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尤见于摄影、建筑及服装设计等领域。且不说那些设计大师如安藤忠雄、山本耀司、原研哉等都从中汲取「阴翳」之艺术灵感,单就本书合作的摄影大师大川裕弘,也是深受「阴翳」之美的影响,常年追求光之阴翳所编织的「空气感」与「氛围之美」,更是别具匠心地为本书配摄了百余张足以展现日本房屋、建筑、风景、服饰、器具、饮食等极具「暗影之美」的照片,可以说是完美再现了谷崎润一郎笔下的幽暗世界与阴翳之美。

诚如出版人兼绯句作者谷村鲷梦在本书序言里所言,这是一本调和了「谷崎文学」与「大川美学」的有史以来最美的《阴翳礼赞》。

「部分图源网络,侵删」

-END-

我是@楚汐思读绘,感谢阅读,期待关注.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