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丽心灵》讲述了一个天才数学家因为精神疾病而面临巨大挑战的故事。主人公通过与一位坚强的女性的相遇,逐渐走出阴影,重新找回自己的自信和勇气。这部影片让人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真谛。
《美丽心灵》读后感(篇一)
很好的一部传记,真的是活灵活现纳什的形象。作者非常的诚实和真实,在很多的描述中都有着其他人的回忆证据,回忆的片段。在这样真实的环境下,我明显的感觉到疑惑。纳什他真的是“美丽心灵”吗?那为什么至少在道德层面来看他并不美丽?(十分心疼他第一个儿子和他的“情人”)纳什他真的只是数学天才吗?那为什么他一生的成就那么多却没有拿到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也没有在高中的竞赛中取得突出的成绩?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矛盾和冲突,和现实的证据又不得不承认说他的天赋对比下来,他就更加的真实生动。也对我们有着现实的意义。纳什一辈子都在自我怀疑的痛苦中,天才身上这种怀疑会异常加倍,而现实中我们谁又不是这样呢?我们渴望一种肯定和评价系统,但是又讨厌太过于细致的评价——会让我们的本性缺点完完全全地展示出来。高中以前,我们的评价系统来源于成绩和老师评价,有了评价系统我们清楚把握自己的状态。但是以后呢?没有人能够评价你的状态,就算有,现实的夸赞和荣誉奖项又该如何平衡?(纳什的怀疑心理来源)BTW,书中提到了几个崭新的人生概念:爱过比没爱过要好,控制饮食也等于控制人生。我尝试着慢慢接受,并且不断的理解。这本书真的不只是传记这么简单,它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感谢。
《美丽心灵》读后感(篇二)
一个是早年没结婚生的,女方是个注册护士,纳什获得诺贝尔奖后,17年后他们重新联系,儿子43岁,早年大学历史专业,一直想当护士,想取得护理硕士。
一个是结婚生的,独生子,纳什30岁刚当上终身教授的时候,他快要出生,就在这时候,纳什彻底发病,这儿子出生后看的也是一片光明前途,然后在20出头时发病,精神分裂。纳什病好了他还没好,乘坐灰狗巴士漫游,纳什病好后,和孩子的母亲,一直一起照顾着这个他们共同的儿子。
第一个儿子,天资和他差距太远,40多要是想当护士也早该当了,坏消息是天资不像他,好消息是这儿子从来没有精神分裂症。
第二个儿子,天资和他像,本来前途一片光明,然后发病,没到30岁就发病,没取得成果,纳什和孩子母亲车祸后,他年龄也有50岁了。
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一直靠做电脑程序员的收入养活自己和纳什和儿子,包括在他们离婚的时候。帮助纳什治疗,和在普林斯顿大学这个比较宽松的环境里生活,照顾儿子帮助儿子。
《美丽心灵》读后感(篇三)
读完这本书,感觉书名是莫名其妙
难道一个人智商高成就高,心灵就美了吗?
纳什年轻的时候追求一个护士,两人生了孩子,
然后又嫌人家地位不够没受过高等教育抛弃了人家母子,连抚养费都不给
年轻的时候这也瞧不上那也瞧不上,精神出问题以后就全是在给周围的人添麻烦
伟人很多私生活都很乱我知道,但这标题美丽心灵
纳什心灵美在哪里?
(PS:顺便说一句,作为数学专业的,
书里出现的很多纳什的老师同学同事都是鼎鼎大名,
成就、智商比纳什牛太多了)
看书的印象就是,纳什是那种什么题材热门就去研究什么的人
而且也不是那种能静下心长期研究一个问题
书里好几次提到他想解决黎曼猜想这种数学界最大的谜题
但我怀疑他这是眼高手低,凭他的数学功力应该是根本没可能
他也是运气好,身在美国
得了精神病那个时候,他当年的同学基本上都成了举足轻重的学者
随随便便就能给他申请到研究基金拿来生活、治病
我心目中的科学英雄有很多
毕业以后只能当中学老师,几十年埋头自己研究,后来重回学术巅峰的魏尔斯特拉斯
穷的婚都结不起,英年早逝的挪威数学家阿贝尔
.........
纳什和其他人比起来,真是运气好
《美丽心灵》读后感(篇四)
这是记者西尔维娅*娜萨给读者呈现数学天才小约翰*福布斯*纳什传奇的一生事迹。孤僻、傲慢、无情、孤立、幽灵一般、隔绝、古怪,这些都是数学家纳什给人的印象。1928年6月13日出生在充满温馨的家庭的纳什,小时候热衷的事情就是做实验,摆弄各种可接触的电子器件;中学时候喜欢恶作剧,甚至利用钢管和弹丸制造火炮;在大学期间对工程学科的热情转移到了数学领域。1984年纳什决定到普林斯顿去。普林斯顿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尽快投入到研究中去,虽然施加最大的压力给学生,但是官僚统治的程度却很低。感情冷漠、性格内向的科学家特别有助于科学创造力,就像急剧变化的情绪有时可能造就艺术创作一样。在普林斯顿,纳什喜欢进行弈棋,发明‘六角棋’,开始与冯*诺依曼交集。在莫根施特恩和冯诺依曼发展数学中的博弈论后(经济学理论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归因于经济行为者之间的相互依懒性。如果预测出现一种短缺,各行各业以及消费者就会作出反应,结果反而变成一种过剩),纳什1950年发表的均衡定理和极小极大定理(1928年冯诺依曼)构成了博弈论大厦的基础(博弈论在兰德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军事和经济冲突)。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纳什竭尽所能避免应征入伍。在麻省理工学院时候,纳什努力不断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表现自己的社会优越感。纳什有时候对几何学问题(几何流形)的研究只是在于之前没有任何人取得进展。感情方面,纳什总想和男性建立带有浪漫色彩的深厚的友谊;1952年与护士埃莉诺交往并生下男孩(约翰*戴维),但却不愿意照顾母子;1954年在兰德时候被捕(麦卡锡主义影响);1957年2月同艾莉西亚在英国结婚。纳什对理性以及纯粹思维的力量抱有旁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坚定信念(1958年纳什的证券投资是灾难性的)。他一度被药物可能提高体力和智力水平的注意所蛊惑,而由超理性生物组成的异类通过自学能将所有感情置之度外的念头也曾使他上当。他的难以控制的理性是他愿意把生活中的决策,统统转化为利弊的计算以及与感情、习俗和传统分离的算法或数学规律。纳什逼迫自己解决黎曼猜想是导致精神崩溃的主要原因。传闻与一个更加年轻的男子之间失意的爱情和强烈的对抗也是其精神崩溃的缘由。纳什梦想自己是南极洲皇帝,在瑞士日内瓦希望抛弃美国国籍。不间断的严重精神疾病使他发生了很大变化,表情僵硬,目光呆滞,终日在校园游荡。艾莉西亚辞去工作,专心照顾纳什,期间生下一个婴儿(约翰尼)。照顾三年后,鉴于纳什的状况基本上无可救药,艾莉西亚在1963年与其离婚。治疗时候,纳什接触儿子约翰*戴维,关注其学习状况。在1970年艾莉西亚还是收留和照顾纳什。纳什的第二个儿子约翰尼也产生幻听,治疗后很快就好转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纳什的病情逐步缓解,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仍继续研究工作。书中还介绍诺贝尔奖的一些情况,例如经济学奖的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