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且行》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通过一家人的生活琐事和情感纠葛,展现出人性的柔软和坚韧。小说中的角色形象鲜活,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读后让人感慨万千,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时光且行读后感(一)
我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但是自己又会不知不觉得陷入到那令人痴迷的风景中去,在文字中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有一种去寻找年轻时无拘无束的感觉!现在我们的压力太大了,或许尝试一下单人旅途会让你心胸更加豁达!我喜欢作者的一句话“但是,你不能否认,每次当你和别人说起“等存够了钱,然后我想去旅行”的时候,不管这趟旅途最终有没有成行,在我看来,在你年轻的时候,在你说这番话的时候,大抵还是对未来抱有无限的期许和梦想,浑身充满热血和激情。对很多人来说,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时光且行读后感(二)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渺小的,而当我们看到世界的广阔,我们才知道,我们的心灵也一样广阔。当我们看到世界的安静,我们的心灵也会跟着安静。
你永远不能挽留住时间的脚步,你只能记住时光在脑海中的印记。
大爱陈帆老师图文随笔新书《时光且行》 里美如梦幻的照片,图片值得收藏。
且行且珍惜。
时光且行读后感(三)
这样的一本书,这样的一位汉子,图是他铮铮的铁骨,文是他流淌的热血,色彩斑斓细腻委婉地溶化了你的心,那颗温柔多情善感的心,尤如这江南二月早春,交织冷峻,微送细雨,梅朵枝桠,感动深深,久违了,这份感动。
这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他背着行囊,行走捕捉,光影瞬间,触发灵动,于声声快门按键中,放飞心灵,找寻自我。这样的文字,仿佛看到他独坐挂满相片的房间内,回忆过往,质朴真挚写下停留在生命中每个驿站的感悟,是那么的清晰,真实,宝贵,于是有了我们手上这本美好的书,《时光且行》。
是,时光且行,也许你我途中相遇相知,也许你我慢慢渐行渐远,,只是,只要是同行,无关长短无关其它,那一路的景,我们且行且赏,且赏且惜,美,在你我同行的心中,美,在你我相视的眼中,人生,不就是那天上的云,聚了散,散了又聚,朝朝暮暮岁岁年年。
在这缤纷困扰的城,这样无奈迷失的人,有这份久违的感动可寻觅,是多么的知足,这样的一本书,你可以着宽松的衣,散了发,躺在地板上搁着软枕捧读,也可以围炉端坐温一壶酒浅笑盈盈相看,更可以夕阳中寻波光倒影的河畔,顺着悦耳的鸟鸣和自由摇曳的金柳,随片片书页轻舞飞扬流转流转,于是你的心也随那波光中的涟漪一圈一圈慢慢荡漾开来了。
时光且行读后感(四)
这是一本画册,一本随笔,更是一份心情的记录和告白。
作者的心底埋藏着一份很原始的对自然对周遭环境的热爱和感性理解,用画面、光影、文字表达着对这一切的尊敬和体会。
每一幅照片,每一段文字都透露着作者的谦逊、宁静,没有华丽的辞藻和饱满的修辞,但是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满满的温暖,沁人心脾。
这是一本书,更是对读者的一份馈赠和礼物,每一张照片都是温暖的回忆,每一段文字都是一个故事。也许没有共鸣,但是多少会与我们的生活产生交集,就如相忘于江湖的故事,有多少没有得到自己渴望 的爱情,但是在隔江湖相望反而收获了更多地眷恋和满足。
且不论我们是否真能体会作者在每张照片后面所要传达的讯息和情愫,光是画面和文字的表面我们就能体会那一份份真诚的表达。
作者带着诚意在书写自己走过的路,恋过的人,经过的事。每一段文字都是闪耀着私人的情感,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诚意,让我们能够更加接近作者画面中的信息。
相信每个读了这本看似简单的书的人,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悟,一种沁心的温暖。这是一种自己曾经或者当下或者未来都能体会到的一种感动,有时候甚至可以促动我们的神经,促使我们分泌荷尔蒙带着悸动的心情和奔腾的心跳去陪衬着书中的文字和画面。
逐渐成熟的我们,很少有机会和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去接近,而这本书给了我们这么一次机会让我们用心去体会这是我们久违的自我。
一种沁心的温暖,愿这本书长留心中,呵护我们猝不及防就会崩塌的原始感动和真实自我。
时光且行读后感(五)
我是摄影菜鸟,但是我喜欢看摄影图片,美好的图片让我心动,热泪盈眶,那种夹杂着感动和热血的情绪,一直难以描述。
后来我在陈帆的书中看到,原来这种体验叫做ocean feeling。“让人感觉到世界上还有超乎个人之外的存在,觉察到有限生命之外,还有一种广阔无垠的,不可知的力量。”
第一次看到陈帆的摄影图片,是在论坛上,还记得是一个昏昏欲睡的下午,我默默浏览那些图片,就好象看到一个孤独的摄影师在行走天涯,我被这种感觉深深吸引。于是我开始去翻他的微薄,去看他的书。他的风格低调而深刻,我几乎能一眼认出来,但却说不出特点来,仿佛有一种,时光静止的感觉。无论是在大漠的一棵树,还是一群奔跑的羊,甚至是一个对着镜头笑的少年,我都好像看到时间停滞了,那一刻好像是永恒,我愿意惬意地停留在这一刻的光阴里。尽管我没有去过这样多的地方,然而摄影师把他的眼睛借给了我。那些最平凡的角落,也被他巧妙地捕捉在镜头里让我看到人世间的美好。我想起很多快乐的事情,好像又回到了童年。
在陈帆的书里,我找到了解释,“有人说,孩提时代看过的风景,会长留在脑海中。直至成人后到了面对对人生分岔路时,给予我们鼓励与勇气的,可能不是谁曾说的话,而是那些曾看过的风景。”这句话,在夏布里多昂的《意大利之旅》里有过类似的描述,“每一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的那个世界去。”
在书里,我看到他分享了很多我没见过的照片,更意外地看到了图片背后的故事。对我来说,他的文字不如他的图片更有力量,然而,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和温暖,他的爱。
我想,能拍出这样的照片的人,必然是幸福的,或者说,也许只有一个幸福的摄影师,才能拍出那些图片。而我,也有幸通过这些图片,感受到了幸福的力量。
时光且行读后感(六)
在影像和文字的双重视角里,有着双重的细腻。影像是对瞬间的捕捉,对内心的投射;文字是对影像的闪回,对内心的确认。
在<来自高原的风>里,他写:一种无声无息的影响,一旦渗透进你的生命和血液,将顽强影响你的意识,直至生命结束。
在<撒哈拉的沙漠>里,他写:我一直认为世界的另一头是一个湖,湖里倒映着我们灵魂的影子。
在<相忘于江湖>里,他写:因为惦记一个人,我们的心留在了相遇时。
在<回家的路>里,他写:我早已习惯了它们的味道,晚上盖着才觉得踏实,因为,它会一直提醒我记得回家的路。
在<青海湖,如果爱情回来过>里,他写:迷恋一座城,常常是因为某处景,但真正吸引你的其实也不是那处景,而在于曾经和你一起走过那里的那个人。
在<我在祁连看见一棵树>里,他写:生命是会自己找到出路的,犹如旷野里顽强的这棵树。
在<丽江,吉普赛人说>里,他写:生命是用来流离的,身躯是用来相爱的,时刻是用来遗忘的。
在<大理,来自西伯利亚的海鸥在飞>里,他写:天地万物,都平等的共存于同一个时间长流里,而这种奇妙的感觉,让我们留意到另一种时间的存在,也让我们对日常生活,有了更大、更远的视野。
在<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里,他写:每个人在未曾进入世界之前,总是理想的浪漫主义者。我们要在他们的追寻中觅得自己的影子,慰藉失落的灵魂。
在<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里,他写:越是这样,就越对过往的时光怀有莫须的敬意,我们往往愿意相信它真如姜文电影里面一样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或许那里有我们缺失的理想或者信仰,那样单纯的坚持着的一种执著。又或许,只能靠对过往的想象来弥补现存的虚空。
在<兰州,兰州>里,他写:今天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去拉萨,去巴黎,去希腊,去这世界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但是我们却再回不去的是当年的那个自己。
在<厦门,曾带你去看海>里,他写:选择的机会多了,往往就会左挑右拣,到头来,好像是看了好多,但是都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正如旅行。
在<青岛,未完成的允诺>里,他写: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许未必真的会发生,就好比你最终牵手一辈子的人,往往并不是你最初认定的那个人。
在<湄公河畔的情人>里,他写:或许爱情,当时并不存在,因为有了记忆,它才得以栖息。
他写了许多,而他写在<后记>里的这段话:每次旅行,在路上都是艰辛和疲惫的,但当时间继续前行,当你又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你就发现,那段日子,仿佛是从别人的生命里借来的岁月,温暖照亮了你自己。我想,这就是陈帆对行走之于自身意义的最好概括。
现在,有太多太多的人们一窝蜂地扎在行摄的路上,其中不乏一种集邮的心理:去到了,看过了,拍下了,留存了,同时也交差了。至于看到的是否进到了心里,进入了心里又能停留多久,停留之后是被社会生活日渐稀释漂白,还是逐渐浓缩积淀成沉稳的价值取向,我想,这是那些忙于在地图上打上戳记的人们所无暇也无心顾及的事情。
摄影,不是单纯的按下快门的动作,它须与人心交流互动,是通过内心的视野去观望世界,再藉由眼中的镜像来观照自己,反哺自身。没有用心参与的摄影,即使构图再华美,也不过就是个空泛的画面,外表虽可口,却缺乏营养。可以说,心,是任何作品的最动人的注脚,而在这个追求速成的年代,用心,也当真是稀缺之物。
陈帆的《时光且行》里,不仅只是对风景和风情的简单记录,从他的画面和文字的质感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特别的东西,一种人心底处固有的但同时又是隐蔽而不易察觉的东西,一种纹理、密度和体量,一种追光和景深。在眼睛与自然的交流中,他同时完成了外界与内心的对话,将浮光掠影中的自然风貌交融转化成了个人的内心地貌,将泛看提练成了凝聚。所以,你会觉得他笔下的文字是带有体温的,那些时光,那些记忆,那些情感,仿佛才从他的怀里刚刚掏出来一般。
时光且行且远,我们能够从时光中打捞起来的记忆,相对于渺渺光阴而言,不过是点滴碎片而已。然而,正是这些点滴碎片,提醒着我们从与外部世界的种种连接中来寻找内心的参照意义,并由此出发,在且行且远的时光流中,逆流而上,去辨识出那条回返至本真初心的隐秘路途。无往不复,归去来兮。
时光且行读后感(七)
岁月静好 安然若素
记得张爱玲和胡兰成结婚之时,他们的婚书上有“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几个字。人活一世,该有多少颠沛流离和不尽如人意,岁月静好,不只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安然若素的心境。
阳光温暖的午后,泡一杯咖啡,翻开这本《时光且行》,欣赏着书中风光旖旎的图片,品味着那些温馨而又触动心灵的字句,便如是这般,岁月静好。
书中的某些篇章让我无端想起前年电视上很火的一档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其中第一集的名字叫“自然的馈赠”。这个节目的成功,除了动人的故事情节,人物之间细腻温暖的情感,考究的画面之外,更重要的是旁白的语言,体现了人面对自然的那种态度,谦卑、敬畏,还有感恩。比如“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又如“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类似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自然的馈赠”无疑成为了节目中出现的一个高频词汇。
就从这本书腰封上的画面说起吧,作者在《天地之间,纳木错》一文中说到,他早上五点半起床去湖边等日出,广大的天地之间,远远地看到一个同样早起的游客匆匆地走入这幅画面,瞬间感觉时间都停滞了,于是他写下这样的句子:“在黎明的高原,在漫天的云彩之间,你会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在粗犷的自然面前,人类是那么渺小,除了敬畏。”又言及在梅里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雪山时那种难以言表的震撼与感动,作者在《雪国》中又谈道:“我一下子陷入一种没有言语和意义的虚空之中,只剩下一种宁静而接近无限的感受。那一瞬间,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和虚弱,在宽广的自然面前,只有敬畏。”
心怀敬畏之心,作者呈现给我们的世界是那样的神圣而宽广,我们只能感恩自然给予我们的无限馈赠。诚如苏轼所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除此而外,书中触动人心的是那些关于信仰与虔诚的文字。作者在《来自高原的风》一文中谈到偶遇藏民一家的感动,“在空旷的高原里穿行,偶遇藏民一家,凛冽的高原山风掀起了女主人的裙角,看他们站在那里,无来由地莫名感动”。这张图片我很喜欢,黑白的调子干净、纯粹,同时又透着一种庄严肃穆感,笑容在他们的脸上灿烂地绽放着。我觉得有信仰的人似乎活得更坦然一些,欲念少一些的人也更容易有幸福感。正如尼泊尔的人民,正如这些有信仰的藏民。而我们,就像作者说的,我们生活在信仰的撒哈拉沙漠里,孤独前行。
在《他们用身体丈量土地》一文中,作者谈到在去往青海湖的路上,他也看到了朝圣者,本来下意识地想举起相机拍下朝圣者磕长头的虔诚举动,然而终究怕打扰了朝圣者的灵魂,只是静默地看着,直到他渐渐消失在视线里。在拉卜楞寺的外面,有很多藏民排着队去转动转经筒,作者说:“我只是远远地站着,用长镜头捕捉下他们的背影。”作者对藏民的尊重很是让人感动,想起几年前和朋友去青城山,我曾试图用相机去拍摄一位娴静貌美的道姑,现在想来更加感到羞愧不已。听到有人说,一辈子总得去一次西藏,读了这些篇章,我对这话更加深信不疑。
如果有什么能够洗涤我们浮躁而庸俗的心灵,那一定是来自高原的风,纳木错的湖水,雪山儿女清澈的眼神,还有藏民对于宗教的虔诚。
早些时候,我曾在网上看过作者拍摄的一些风光图片,无端令我想起一位日本风景画家东山魁夷。东山魁夷在《愿作为自然的游子而活着》一文中说,没有对人的感动,也就不会有对自然的感动。我是为人的灵魂而画。我想于这本书的作者而言,大抵也是如此吧,没有对人的尊重,也就不会有对自然的敬畏,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始终显得伟大而又渺小。
翻看着书中精美绝伦的插图,烟雨空蒙中的古镇,皑皑白雪中的松花江,雾霭晨曦中的塞罕坝,落日余晖下的敦煌…… 美到惊艳,美到窒息。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说,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在作者这里,美是沉淀所得,是灵魂与风景对话所得。正如作者所说,沉默之间,突然感觉,这些年的千山万水,在此刻终于静止成为一幅画,但你知道,他们,都是有灵魂的。
若是这般岁月静好,安然若素,那么,最美的风景,就在你心里。
时光且行读后感(八)
认识陈帆,源于实习需要寻找一些愿意分享自己摄影作品的优秀摄影师,得到他们授权后,在平台上署名分享他们的作品。在那些优秀摄影师的作品中,陈帆的摄影有那么一点点不太一样。他的片子不仅在技术上驾轻就熟,还会在摄影中加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眼睛来描绘所看见的光影,用情感来打动读者。而锦上添花之处在于那一幅幅精彩作品下的配文,或温暖,或质朴,或清雅,或饱满……
再次和陈帆聊起,是因为他第一本摄影散文集《时光且行》的面世。合着文字,细细品味这本书,感动会和那些风景一起走过漫漫人世,一直走到你心里。正如陈帆所言,沉默之间,突然感觉,这些年的千山万水,在此刻终于静止成为一幅画,但你知道,他们,都是有灵魂的。
“它会一直提醒我记得回家的路”
陈帆的家乡湖南衡阳,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小镇:瓦房、青石板、依山傍水,溪水潺潺……老家的门后就是一条小溪,边上有一个大园子,里面有一个池塘,就像以前语文课本里读到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绘的那样:他的童年和鲁迅的别无二致,挖蚯蚓、钓鱼、斗蟋蟀、打水仗……陈帆和他的弟弟,以及童年的小伙伴们在这里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说到这里,便不难理解你所看到的陈帆,外表爷们儿,但笔下的照片和文字却细腻而又柔和。家乡对陈帆的影响很大,尽管离家已经很多年,但在路上看到的光影,那些湛蓝的白云泛耀着生命的影像,总是让他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相机留下那些似曾相识的画面,袅袅炊烟,金黄麦垛,灿烂而又纯洁的孩童……
陈帆11岁就前往异乡求学。少年时的他成绩很好,和大多数17、18岁的男生一样,有些调皮,桀骜不驯。一路顺风顺水的他,高考失利,大学读了一学期会计专业,确实非常不喜欢,就退学复读重新高考。“这一段经历对我的影响最大,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挫折,过去那个目空一切的浮夸张扬的性格就慢慢的沉稳了下来。”陈帆说道。
第二次高考,陈帆成绩还不错,考进了兰州大学,就读于哲学系。那时候的他,怀揣着热情,骨子里透着理想主义,只想着离家里远一些,离开父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陈帆感叹,年轻多好呀!对自己信心满满,觉得未来的无数种可能性正等着自己去实践。“康帕内拉写《太阳城》,我们管他叫空想,叫乌托邦,但是太阳城,听起来多美好的一个理想。”
很多年后,再回头看自己,陈帆直言自己可能不会这样选择,也正因为年少时便离家求学,使他对路上的点滴光影都能想起故乡的景象,对家的那一份深情也常常在平实的叙述中让人动容。
“我来杭州已经十多年了,搬过好多次家,每次搬家都很基本都是一次大清洗,总会丢掉很多东西。但母亲当年寄给我的两床被子我一直都带着,虽然棉质已经开始发硬,颜色开始泛黄,被角的棉絮也开始被拉扯出来,但我早已经习惯了它们的味道,晚上盖着才觉得踏实,因为,它会一直提醒我记得回家的路。”
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在大学毕业之后,陈帆选择了摄影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很多人得知他的大学专业时,颇感意外,但在他看来,虽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意外的是,摄影师这个职业相当自由和他所读的本科严谨稍显刻板的专业学习略有差异,而性格中易于接受现状,愿意去努力和付出让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名摄影师。
如今已经是高级摄影师的陈帆,谈起自己对于摄影学习的理解,他说道:“只要坚持,不断的积累,你的作品的水准是能达到一定的程度,甚至博得许多身边人的认可,”陈帆认为,基础功很重要,取景和构图有一定规律,但往往也会去随意打破这些规律。当对取景构图相当熟悉之后,便可以随意组合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最后形成你自己的风格。
“在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后,更多是自我内涵的提升。摄影到最后,能够通过画面看到自己的内心,也是自己情感的一种宣泄。”摄影对陈帆来说,除了纯粹的记录复写之外,也是认识世界,自我表达的一个渠道。因为用不同的方式取景和构图,也就代表了一个人看待这个世界的不同的角度。一组好的照片,就和好文章一样,是能够说话的。它能够打动人,让感同身受的人因这作品说出了他无法言说的话,触动了内心的某根弦,而心生喜欢。
想要打动别人,就先要打动自己。不少读者被书中的不少篇章所打动,有读者这样评价道:“在眼睛与自然的交流中,他同时完成了外界与内心的对话,将浮光掠影中的自然风貌交融转化成了个人的内心地貌,将泛看提练成了凝聚。所以,你会觉得他笔下的文字是带有体温的,那些时光,那些记忆,那些情感,仿佛才从他的怀里刚刚掏出来一般。”
陈帆个人最喜欢新书封面纳木错那张图:广大的天地间,天与湖精妙地融在一起,陈帆在等待日出,而就在此时,远远地看到一个同样早起的游客匆匆地走入这幅画面,瞬间感觉时间停滞。于是,他写下这样的句子:“在黎明的高原,在漫天的云彩之间,你会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在粗犷的自然面前,人类是那么渺小,除了敬畏。”
也有读者给陈帆这样留言:“作者的图片有内容和灵魂,没想到他的文字功底确非常不错,简直比图片更好。”这样的留言不在少数,让陈帆多少有些哭笑不得。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得他在文字描述和采访中,对名家名作几乎是信手拈来,也加深了对摄影的理解。
陈帆平时喜欢读政史类的书籍,他在接受浙江之声的电台访问时,这样形容自己:“阅读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有时候如果好些天我没有看书,甚至会觉得有负罪感。”
陈帆认为,读书虽不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但养成阅读的习惯却也意味着你内心一直保持与这个世界的距离,没有放弃追求,依然还有梦想。我们阅读,思考,追问,会产生一种不能和别人分享的,只有自己知会的满足感,进而形成的自信和超然感却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旅行的意义
离第一次独自外出旅行已经过去好多年,当初的那个小小少年怎么也想不到,若干年后的自己,会不停地穿梭,从一个城市抵达另一个城市。直到现在,陈帆也很难说出自己从什么时候爱上旅行。
陈帆喜欢一个人到处走走,以一个陌生的角色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去体会生活,去体会更真实的自己,去直面内心。对他来说,哪怕没有人知道,甚至也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就是纯粹想去的那份心情,正代表着一个人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对生命的珍惜与坚持,对未来还保持着梦想和期许。“总有一天,在不经意间,你看到了第一道光鲜穿透在图瓦人的小木屋上,你蓦然心动,顿悟了之前未曾了解的那一面世界,发现那个可能未曾发现的自己,在这里,你是真正的那个你。”
“在岁月的密林中,我们各行其路,任时光过隙,但且思且行,”陈帆为自己的新书的书名解释道:“在行摄的过程中,我有记录,我有思考,我也有回顾和展望。”他希望自己的书,能够让读者来重新来温故或审视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我们路上遇到的人。可能有些事物就在你的身边,你对它非常熟悉,但换一个角度,可能会发现整个世界的另一面,你从未看到过的那个世界。虽然在书中,他所写的是他人生的经历,在拍摄的过程中,带入的是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但我们所看到的,我们所理解的是我们自己对影像的情感投射,自己对文字的共鸣。我们从书中所引发的珍贵回忆,是我们经历的岁月中不可或缺的那部分,值得我们去纪念。
正如豆瓣一位读者在书评中所写的那样:时光且行且远,我们能够从时光中打捞起来的记忆,相对于渺渺光阴而言,不过是点滴碎片而已。然而,正是这些点滴碎片,提醒着我们从与外部世界的种种连接中来寻找内心的参照意义,并由此出发,在且行且远的时光流中,逆流而上,去辨识出那条回返至本真初心的隐秘路途。无往不复,归去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