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黄昏后》的读后感大全

《黄昏后》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1 07:10:12
《黄昏后》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5-01 07:10:12   小编:

《黄昏后》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犀利的笔触,展现了生活的无常和人性的脆弱。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最终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这篇文章引人入胜,让人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黄昏后》读后感(篇一)

女性作家杨知寒在《美味佳药》中以赵乾的视角为创作源头,进行文章的书写。但是女性终究是女性,即使是以男性的视角来进行创作表达,也不可避免地倾向于对除去男性之外的其他女性角色细致刻画描摹,比如母亲,就是不可逃脱且永恒不变的“母题”。杨知寒在《黄昏后》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妈开始拿纸巾,点上她两只肿眼泡周围的眼泪。一样小圆脸上,四十年来,浮现出的永远都是低眉顺眼和委屈巴巴,我都看厌了,我爸更是……”即使是男性口吻来进行叙述表达,但是细致的动作描写以及母亲表情背后的深意,只有女性才能细腻地捕捉到……

《黄昏后》读后感(篇二)

杨知寒的小说《黄昏里》里的人事就像东北的冬日傍晚,带着早早就开始暗淡下去的美感,以某种破碎感和黑夜融为一体,那是现实与记忆混合后的混浊模样,说不清彼此,也无法将其准确的分开,与其说是在读故事不如说是在感受一种独特的氛围。她对待回忆的态度是不沉溺,不矫情,她仅仅只切入一隅,与故事里的人物们共处一会,看他如何自处,听他们与过去和解,再望着他们拍拍尘土,继续磕磕绊绊的走向并不明确的未来,所以她小说的结尾总是有些意犹未尽与模糊的感觉。可能在她眼里,时间也许并不存在,或我们从未拥有时间。

杨知寒笔下的东北元素,不似有意为之而更像是无心插柳,在每一页故事里俯拾即是,就像吃冰糖葫芦突然吃到山楂核般,酸甜,坚硬,还带点黑色幽默。她文字自带一种锈之钝感。初读之下你似乎毫无波澜,但随着故事一点点抵达你的内心,原来附着于表面的那层锈迹会开始一点点剥落,渐渐露出它寒光凛人的利刃。在你不注意时,朝内心深处的柔软部位狠狠来上一刀,然后再将刀利落的收起。只到这时,你才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回忆已和她笔下的故事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契合,你会成为她故事里某一刻的主角,会与他们一样,真实感受到钝刀在心口上一刀刀砍下去的生疼。

对于被“砍得生疼”的人们来说,“逃离”可能是与“回家”一样,横亘在心头的一记念想,“南方”往往是晦暗不明前方的出口。北京、杭州、佛山、三亚,我们的目光一路向南,他们有的找到了重新开始的契机,有的蹉跎岁月后选择“回家”,还有的如大雁般来回奔波,不知家为何物。或许“在路上”就是人生的常态吧,无论“回家”亦或是“逃离”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个小小驿站,而并非生命的终点,相反它可能还是一个新的起点吧!行动总好过犹豫徘徊,面对总能寻得一线生机。从这个角度说,在拼命突围的生活之路上,杨知寒的笔在凛然之余,还多带了一点善意与温情。

《黄昏后》读后感(篇三)

———《黄昏后》有感 初识这本书的时候,吸引我的便是书名———黄昏后。让我想起欧阳修那首《生查子》, “月上柳捎头,人约黄昏后。”;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也于今年见过许地山先生的散文《黄昏后》。故对此书格外亲切。 本书的作者是位青年作家———杨知寒。生于齐齐哈尔作家却斩获了国内多个大奖。 荣获第八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短篇小说奖《百花杀》被各大期刊转载,此篇也收录于《黄昏后》。 黄昏后这本书,封面由蓝白相间构成,犹如蓝天与白云,封面设计简洁而不俗。该书内容主要有10个中短篇小说构成,作者用独特的眼球,关注时代浪潮之下许多渺小又独特的个体,选取每个人物的“内心秘密”和“高光时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戏谑之下充满厚重感的文学世界。 先将目录分享给大家: 【目录】 美味佳药 001 百花杀 061 黄昏后 089 起舞吧 119 爱人 145 描碑 175 喜丧 199 三手夏利 225 寻金之旅 249 海山游泳馆 281 情节峰回路转 作者写作技巧的精妙则赋予了故事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例如本文中作者所运用的"突转”和"留白”。关注少数群体的生存境遇和情感波澜,让每个小人物在不同的故事里发挥不同的光芒,然后她稍微掩盖,等待读者去发觉,去关注。 刻画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 由于作者通篇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叙事,读者从故事一开始就仿佛置身其中。张爱玲笔下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飘》中的斯嘉丽·奥哈拉等等都是女性形象,多以小人物为主,去聚焦,去放大。 剖析人们面对生与死的态度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都对生死的态度定不相同,通过故事呈现出来,他们面对生死时,表情是怎样的,动作是怎样的,心理又是怎样的?与我们自己面对生死时的表现又有何区别,形成了自我与人物的对比,自我与自身的对比,内与外的对比等,手法巧妙,引人深思! 晚霞落幕,我们在夕阳的余晖中,捧起《黄昏后》,一起走进最后的黄昏时光。

《黄昏后》读后感(篇四)

这本《黄昏后》,就像是十杯苦酒,依次喝下去,火辣辣的。不多久酒劲上来,眼前一片模糊,泪水夺眶。但是呢,睁开眼的时候,仿佛一阵晚风在夕阳时轻轻拂过你的脸,哪怕你醉了,嘴里泛起一阵酸楚,但这阵轻风的温柔,加上眼前一片仿佛无事发生,照常美丽的斜阳,让你冥冥中仿佛竟能举重若轻,与自己和众生和解,轻轻而仿佛若无其事般,翻过篇去。

有这种强烈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这十个短篇,写的是一群输家的失意故事。写他们的失意,不得志;写他们的孤独,乃至孤僻;写他们的颓唐不振,不甘乃至忘乎所以奋起一搏,又写他们的毁灭,遗忘,或者自我麻痹,将自己过往浓烈的仇恨、约誓乃至记忆,统统背叛,一笔勾销。

很有意思的是,在这些故事里,即便是最表面的赢家,也往往是失败者:在《百花杀》里,顾秀华斗赢了徐英,却发现已融入不了儿子与南方的生活,只能退回日渐萧瑟的小市场;在《喜丧》里,我、师兄大陈、灵灵和齐眉,不管有没有活命,全是未能终成眷属的输家;在《海山游泳馆》里,杨洋漂亮出佻,很会游泳,却被大火在全身烧出了疤痕,而去了哈尔滨之后似乎也就把游泳和那段友谊就此放下… 更别提,在《寻金之旅》里,李燕生坐拥金子而失去一切的惨不忍睹;《爱人》与《描碑》里,求而不得的凄凄戚戚。

所幸,在时间的浸泡和冲淡下,似乎失败也不必要是锋利无比,不必非得扎得人头破血流千疮百孔。即便失败者,面对不能改变的已成事实,面对求而不得,也能在心里有一丝自我慰藉,微笑面对。就像,《三手夏利》里的吴天华,《起舞》里的李芜,虽然输了,输得无法翻盘不能重头来过,但仍然可以潇洒故我,坚持真性情。世界本就充满挫败和不如意,又怎样?

整本书,我最钟意的一篇当属《黄昏后》。故事,结构,描写都非常漂亮乃至诗意。本来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小女生暗恋补习班男老师的故事,由作者写来却变成了一部氛围和镜头感十足的电影:故事的动机,铺陈展开都很合理,非常吸引人而足见作者功力的点,是那些模糊的意象空间——记忆的真假斑驳,暧昧的若有似无,过去与现在的投射与挣脱,很有点伊恩·麦克尤恩的味道。套用前面的比喻,这篇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似乎也都一个个全是输家。爱情、生活、家庭、友谊,一道道坎和关,故事里似乎没有一个幸运儿能够全部通过,全科拿优,一个都没有。所幸,他们还能留有自己的记忆,像珍珠一样收藏和打磨的回想。面对惨淡和不堪,前面提到的《三手夏利》和《起舞》是笑对,是抛诸脑后,而《黄昏后》则是深埋心底,在午夜梦回或者四下无人时,悄悄捧出来独自玩味。这也是另一种,甚至是更多数输家的心里慰藉吧。我也很喜欢这个故事的结尾,那最后的两页,从江珂决意结束与陈述的关联,那段漫长而诗意的内心独白,到最后李民涛在那个黄昏以及后来江珂的很多个梦里,那个替江收好耳机的温柔动作跟言语。上一次让我同样唏嘘不已的闪回,还是等待被行刑的王佳芝在最后时刻,回想起往昔学校礼堂里,话剧社彩排的那一天…

另一方面也必须指出,个人感觉《美味佳药》和《寻金之旅》两篇,较其他八篇来说稍显用力过猛而有点动作变形。美味似乎是想说的太多但动机仍不够突出有力,于是翻转就也显得突然;而寻金则是篇幅可以更加精简,李桂英的形象从惨到丑到惹人嫌的度,可能需要更好的拿捏。

整本《黄昏后》,我打4.5星。再过几年,随着阅历的积累,我坚信作者会写出更加动人的东北故事。

《黄昏后》读后感(篇五)

《黄昏后》是青年作家杨知寒的短篇小说集,收录10篇发生在东北小城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藏着许许多多在人世间严寒中步履蹒跚的人。那是儿时抹不掉的记忆,也是日后行事为人的底色。 —— 《美味佳药》作为本书第一篇故事,其中触碰到的小人物被边缘化后内心的变化与渴望,还有那种在绝境中求生的意念,无不让人动容。 这个人物,从小就有种怪癖,一遇到紧张或不在自己控制内的状况,就下意识猛灌可乐。这导致他小小年纪就“骨头都快碎成渣了,走道儿都费劲。” 他作为别人眼中的异类和“软弱失败者”,总是行走在人群的背后。他“始终觉得,别人不喜欢我,不怪自己,始终怪没碰上那些注定和我去将就的人。” 然而,他的伤疤随着文字一点点铺展来开,也同时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作者看似不经意间透露的讯息中我们得知:他的家族从爷爷辈到爸爸辈,脾气都不好,到了他这一辈,仿佛一切不公和懦弱,都报复在了他的身上一样。 故事中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站在地狱外面看地狱的人啊,你们长久远离烈火,已经不相信火能够烧人身上,将人烧焦。” 他长久站在火焰中,其实也同样理解不了幸福与快乐的人生是如何发生的。 所以当他去到朱家补习,遇到了同样身处烈火中的姐弟俩(这团烈火在看似“正常”人的眼里,同样是异类),他就能够迅速靠近和被理解。 —— 而在另一篇《百花杀》中,同样是对于别人来说可有可无的边缘人,却让我读出了大地苍凉的感触。 在那个尘烟喧嚣的百花园市场,一个挨一个的档口和小店,那正是困住每一个卖货人的牢笼和世界。 徐英作为和顾秀华代表的两类不同人:一类未婚、为未来迷茫;一类自己打拼,供孩子读书。她们之间的火花就如油和水一样永远不相溶。 苍凉感缘何而来?正是徐英以为顾秀华离开以后再也没人和她斗了的怅然若失,而另一天,徐英发现顾秀华重新归来的那种惊喜与惊讶,却让她们的命运又开始交织。她们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都在这个市场里上演。那么那些千千万万与她们相同的人,也在同时上演着命运的碰撞吧。 —— 去年读过杨知寒的《一团坚冰》,在那本书中,我看到了童年的影子,看到了怀念的大雪,看到了记忆里清脆的糖葫芦,也想起了房檐上坠下的冰溜子。 在这本《黄昏后》中,作者依然讲述着冰雪城市里发生的故事,但不同的是,她让我看到了更多小人物,挣扎在生存困境里的命运与无奈。 那些人就像你和我,挣扎在自己的命运线里;那些人也不像你和我,都已被定格在纸上,因为我们的命运,终究还有改写的可能。

《黄昏后》读后感(篇六)

初读杨知寒的小说,是她的短篇集《一团坚冰》。读后感:对得起那本书上的文案,确实能接棒双雪涛和班宇,接着把“东北文艺复兴”搞下去。

那本书中的《水漫蓝桥》可以视作杨知寒的第一次文学闪光点。青年写作者最早的作品,总要掺杂着习作式的不成熟作品,以及积淀了很久、打磨了很久的成熟作品,《水漫蓝桥》便属于后者。当代文学小花中,杨知寒算是第一梯队,以她的天赋和打磨的韧度,只需要写下去,一定会越来越成功的。

这部《黄昏后》中的部分作品,我之前在这两年的期刊上读过了,能大概看到她写作风格的拓宽。成长阶段中写出怎样风格的文字,都是值得点赞的。从《百花杀》的悠长,到《起舞吧》的畅快,她的小说老老实实地走在“讲好一个故事”的轨道上,并且越走越稳。【看见一个同龄作家的成长如此稳扎稳打,我在欣慰之余又感到十分焦虑,因为相比之下我写作的成长速度太缓慢了……】

-

阅读《黄昏后》的过程有一种惊喜感,那些之前没读过的篇目纷纷对我施以迎头痛击,用余华的话说:“*的,写得这么牛*,我*。”因为带有东北作家的标签,所以地域上和语言上的鲜明风格,已经是阅读杨知寒作品的一些预设,所以我不再单独探讨风格,也不会透露故事情节,而是单纯从我个人的阅读角度(也许有点写作者视角)展开。拣我最喜欢的几篇聊聊读后感:

最最惊喜要属《三手夏利》,这篇小说把当下人们缺失的三种情感写了出来:温情、自由、真诚,所以读的时候我会不禁微笑起来,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回想我们刚刚度过的“一团坚冰”似的三年,这三样东西在如今是多么可贵。我开始觉得,发现人间的温暖,要比写尽世上的悲凉更加重要。

其次《喜丧》又是将二人转元素引入小说,给东北以外的读者再次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我个人很喜欢。唯一的缺点是情感上不如《水漫蓝桥》细密。

再说说《海山游泳馆》,这篇让我想起张天翼《如雪如山》里的《泳客》,但这一篇更加注重吐露“少女心迹”,毕竟主角是李芜嘛。这篇小说的氛围营造得不错,让人两位女生的情感自然发生,它的若即若离是男作家写不出来的。【这篇似乎更符合我个人的经历,我小时候上课外班,总能认识些“暂时的朋友”,上课下课都在一起,但课程结束后我们就再也不会见面了。我从来没有为这种短时间陪伴好好地做个告别,这种清醒自知的遗憾,似乎是我到今天都没能处理好的情感。】小说最后对“海”与“山”意象的解释是个妙笔。

以上是我喜欢的几篇,再聊聊之前提过的《百花杀》和《起舞吧》:

我愿将《百花杀》视为杨知寒作家生涯中的又一个闪光点,用一个小中篇的体量,把两个女人的一生交代得有声有色,对笔力的要求确实不低,需要将视野拉得又长又广。结局很棒,取“我花开后百花杀”之意,轻描淡写地带出岁月的沉重,不容易。唯一且避免不了的瑕疵,就是杨知寒太年轻了,要写时光流逝,终究不及老作家来得真切可信……

《起舞吧》也是一个惊喜,故事讲得圆满,不光把每个人物的情感都写得顺理成章,还把女儿的形象塑造得很棒。非常成熟的一篇。

-

东拉西扯一大堆,总的来说,《黄昏后》的出版是杨知寒在作家之路上的坚实一步,已经看到了她成为“著名作家”的可能性。作为跟杨知寒同岁的文学界边缘人士,我想用一句鼓励的口号作为结束语吧(也说给我自己、以及所有在写作的年轻人们):

写吧,写就能成角儿了。

《黄昏后》读后感(篇七)

今年年初,不知为何柳爽的《漠河舞厅》突然走红,各大综艺的嘉宾纷纷翻唱,短视频平台能连续几十条都在用这首歌做背景音乐,许多人受此作品感动,不少作家也由此获得灵感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转眼将近一年的时间了,这首歌依旧不时在耳边响起,之所以能被那么多人喜爱,我想不单单是歌曲本身的词与曲的深刻与动听,更关于其背后的动人故事,“我从没有见过极光出现的村落,也没有见过有人在深夜放烟火。晚星就像你的眼睛杀人又放火,你什么都不必说,野风惊扰我。”

我身边甚至有朋友因为这首歌,今年冬天专门去漠河走了走,这首歌和它背后的故事,也让漠河这座因能看到极光而闻名遐迩的东北边陲小城进入更多人的视野。整体来看,歌曲和背后的故事展现的是一种祖国东北方的辽阔黑土地,地域所独有的质感和魅力。这首歌的气质和感觉,让我总是能想起青年作家杨知寒的中短篇小说集《一团坚冰》,讲述了九个发生在东北的故事,叹于她文学创作功底和故事设计功力,令人耳目一新。而我想这也和她生长于东北,经历过真实的“东北”才能创作出来。

在2023年度的理想国文学奖中,杨知寒以作品《一团坚冰》摘得首奖。马伯庸代表评委团致首奖颁奖词:“杨知寒的《一团坚冰》,如刀旁落雪、寒后舔门,她以冷峻犀利的笔触将故乡冻结,然后退开一步,用舌头轻舐,温热的血肉粘于冰冷,一动则触目惊心,痛裂深切。”她在颁奖典礼的访谈环节谈到,“《一团坚冰》里有些故事是让人很不愉快的,有一些是比较温暖的。我把它们都放在一本书里,恰恰是想表达,比如像这本书的封面上的那个冰块,里面同时拥有火种、拥有暖光。”近期她又为读者带来的全新中短篇小说集《黄昏后》。

近年《漫长的季节》《无证之罪》及改编自文学的《胆小鬼》《平原上的摩西》等影视作品,备受观众喜爱,一时间带起“东北文艺复兴”的风潮,如果你也喜爱故事中的东北,那你不能错过《黄昏后》,读了这10个故事,让我想起很喜欢的一位学者吴伯凡曾说的一句话,而我要把它改为,“冬天教给东北人民的,比任何一种哲学和现实都教给他们的多。”杨知寒十分注重普通人物和凡俗日常,他们在时代的浪潮裹挟下,以自身的方式迎面相对,彰显出时代中锻造出的坚毅,呈现出一种厚重感。

故事的现实感令人在阅读中极具共情,而作为女作家又赋予一份柔和在其中,分享其中喜爱的几篇。硬碰硬的相击,一场《百花杀》,徐英和顾秀华终挣不出一个完美的结果,依旧是无法挤入儿子的生活也融入不了南方的生活,最终只能回归最适合他们的那个小市场。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这或许是人们早就默认的人生常态,但直到这些却依旧会深陷自己所遇之中,《爱人》便让你看清这其中求而不得的苦楚。在《寻金之旅》的巨大利益面前,你会选择独拥财富而失去一切吗?

书的同名作《黄昏后》更加凸显杨知寒作品的特点,带有一种诗意的现实感,在人物的塑造上立体鲜活,更以场景感将读者的情感带入其中,实现有效的铺陈和故事延展,而故事的设计给出了一个拉扯的关系,但青春时心的萌动是那样珍贵。尽力避免了对书中故事的剧透,因为这些应该留给你去亲自阅读,聚焦当代东北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呈现出不惧相似性的人的改变,来源于外在也关乎内心,最后借曹霞教授的一句点评“年轻的杨知寒珍重这种“过时”的情感,耗费笔墨细致地描摹它,绘制出了爱之主体的沉静内敛与宽广无边,……”

《黄昏后》读后感(篇八)

1994年出生的杨知寒,是我的老乡,中国作协会员,已出版小说集《一团坚冰》。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建树,日后定会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我选读的《黄昏后》这本书,由10个发生在东北小城的故事组成。编者推荐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东北小城的凡俗日常,又用犀利的目光观察一个个在生活中摸爬滚打的小人物。在书写这些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时也会留下一丝曙光,残酷处境中仍有温情留存。这也正是我想看这部书的原因,我们都希望一束光,把黑夜照亮,把寒冬照暖。

《美味佳药》这篇小说最早发表在2022年5期《小说选刊》,故事的主人公赵乾,总觉得自己喉咙阻滞,这无形之物时常浮现,就像赵乾不可告人的念头,带着对家人的仇恨和对世界的倦怠。赵乾的经历和他的原生家庭相互缠绕,彼此憎恶。我们可以轻易地联想到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原生态家庭有关,但却又不仅是如此简单。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看到他就能知道他的家庭。比如父母无爱,他们的孩子就无爱,父母不开朗,他们的孩子就不合群,经常吵架的父母,孩子的心理一定亚健康。当然,孩子最初都是好的,只是因为生在了这样的家庭,所以才会造成他们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想逃离这种生活环境,一方面又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那个讨厌的自己。

《百花杀》最早发表在2022年7期《小说选刊》。在城市的潮流地标,曾经繁荣熙攘的百花园市场,每到年节,满目灯笼春联,热烈似火。这部小说的两位女主人公是这个市场中的商户,她们之间经常会爆发争斗,互相之间为了一丝利益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当然,她们之争最终随着这个市场的萧条而被迫停止。刚过30岁的徐英,人到中年的顾秀华,她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她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所以,在市场红火的时候,她们不顾一切的奋力挣扎,而这个市场不复存在后,她们又都散落在这个城市的一角,她们还要活着,可是她们之间再也没有过争执,因为她们之间已经没有了竞争。

《起舞吧》发表在2022年4期《小说选刊》,写的是单亲妈妈带着孩子学习舞蹈,妈妈非常想让女儿迟迟成为舞蹈家,因为那也是妈妈曾经的梦,妈妈带着自己的新男友张辽一同爱护着孩子迟迟。送孩子去上最后一堂舞蹈课后,女儿就要被她的爸爸接走了。当迟迟的爸爸郑逍急匆匆赶到舞蹈室外时,满眼都是女儿迟迟,至于孩子妈妈和张辽,他连看一眼都懒得看,这或许就是分手后家庭的真实写照吧,只要两个大人还能爱孩子就足够了。

发表在2023年2期《山花》上的《描碑》,写了年少离世的小博。小博福薄,都说小博是个憨厚的孩子,是个好人,好人本该有好报,可是小博没有。但是,小博又是让人羡慕的,他离世后,很多人都主动的去送他最后一程,换一个人,肯定不会有这么多人在意他,思念他。都说人走茶凉,那是茶热过,换个念头想,或许从来不热,最后才能得点儿暖。那已经无关世故,只关人情。

发表在2023年1期《草原》上的《三手夏利》同样是一篇值得回味的作品。文章的开头主人公吴天华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岁月是什么?人生又是什么?报纸上说:“岁月是坛美酒,人生是装酒的容器,那人呢,是酿酒的。”这酒酿给谁喝呢?吴天华觉得自己酿的酒首先要分给女儿,可是女儿从来都对吴天华不屑一顾。得知卜文彬死讯时,联系不上小卜的吴天华,开着老卜留下的三手夏利,穿过城市的楼宇之间,开向郊区。她开的是三手夏利车,又赶上特殊时期,好些人被困住,正承受孤独和饥饿,吴天华还是相信过去人的老办法,自己种,自己收。交朋友和种庄稼,都会有收获。吴天华觉得自己老了,早就没有心思跟人赛车或去竞争晚高峰的想法。保持距离,眼下就想以自己的速度驾驶。《三手夏利》把当下人们缺失的三种情感写了出来:温情、自由、真诚,这三样东西在前一段时间显得弥足珍贵。

《喜丧》写的是离别,离别本应是痛苦的,悲伤的,可是有些地方会邀请二人转演员参与送别,这样一来,悲伤的气氛中又多了一些新奇,特别是南方的读者绝对没有体验过这样的送别方式。

怎么说呢?这部短篇小说集写了不同人的不同经历,杨知寒是很厉害的,她这么年轻,却能写出岁月的沉重,时光流逝,甚至把每个人物的情感都写得有血有肉,值得一读。

《黄昏后》读后感(篇九)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每次读宋代词人欧阳修的这首《生查子·元夕》,我总能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中隔绝出一个只有两个人的小天地。

这次读到青年作家杨知寒的这本小说集《黄昏后》也有类似的感觉。这本小说集由十篇小说组成,我最喜欢的还是和小说集同名的文章《黄昏后》。

故事的叙述方式是回忆和眼前的交织,大概是主人公去北京出差见情人陈述的时候,在酒店遇到了曾经一起上数学补习班的洪艳芬,从而出现的一长串的回忆。

我不知道故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只知道当时还在准备升初中的江珂的心被补习班的数学老师击中,对他的思念一发不可收拾;然而一转眼便回到了现实,身边的男人也是比他大上许多,以挖掘她的内心为乐,不知是为了更了解她,还是单纯就像他说的“找点灵感”。

在酒店里,她遇到了小时候同在补习班上课的洪艳芬,洪现在是酒店的前台。那么巧,洪是唯一知道她内心的人。当小时那个数学老师第一次靠近江珂,洪艳芬就发现她满脸通红,不是生病,而是恋爱了。

于是在三年间,她总是将自己的小心思分享给她,但升入初中之后,她就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她心心念念的李老师。终于在初二的一天,她鼓起勇气再次来到少年宫,想要再和李老师搭话,但是看到李老师的第一眼,她不知道说什么。只记得曾经意气风发的李老师也佝偻了身体,慢慢谢了顶,腰间也出现了赘肉,和许多人一样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彩票。

那十八年的时间能够改变什么?江珂看着站在镜子中的自己,十八年前的自己如果知道三十岁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还会倾心于当时的李老师吗?

这是一段独属于自己的记忆,在这个汹涌的人潮中,江珂总是拥有这么一段独自的时光,回忆起往事的时候,外界的一切都不再能进入她的世界中,也难怪陈述会让她有空去看看耳朵。但是她知道,她不会再来见陈述了。

有人说人类全身的细胞7年左右会全部更新一次,这就意味你现在的身体和7年前的身体已经完全不同,那你还是7年前的你吗?

我们曾经将一些事情视为珍宝,后来长大的我们因着生活或许不再会有珍惜的感觉,不知我们的内心是否还有一段我们足够珍视的过往,一段我们可以沉浸其中、独立于世界之外的珍贵回忆。

《黄昏后》读后感(篇十)

张怡微的《蕉鹿记》和杨知寒的《三手夏利》写的是一样的故事。

《蕉鹿记》出自张怡微2017年的小说集《樱桃青衣》,后来这本书在今年重新出版,补了几篇新作,整个集子起了个新名字叫做《哀眠》,用的是书里另一篇小说的名字。

《三手夏利》出自杨知寒2023年的新小说集《黄昏后》。

这个故事说来很简单。暮年的单身男女,或者说老头老太太,单身指的是,前任伴侣离世,或者半离世,重新找伴侣,谈恋爱,谈着谈着,男的,或者说老头,突然死了的故事。

简单吧,这两个小说说的都是这么件事。刚开始看的时候开始觉得,两个作家在不同的时间能背对背地写出同样的故事非常有趣。后来仔细看了一下,发现,一样,更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更多。

让我们来看看,一样的故事,能写得多不一样。

《蕉鹿记》这个标题是个典故,结局就在标题上。张老师博士论文研究西游记,她对古代文学古典文化研究颇深,小说标题不是用典就是用曲牌。这个典故是说,春秋时,郑国樵夫打死一只鹿,怕被别人看见,就把它藏在坑中,盖上蕉叶,后来他去取鹿时,忘了所藏的地方,于是就以为是一场梦。后以“蕉叶覆鹿”比喻得失荣辱如梦幻。所以这就是个繁华过后总成空的故事,那小说写的这一场恋爱,注定无果。

我个人觉得,张老师的标题有一些梗埋得太深了,尤其是《四合如意》那本,全用曲牌名,工整是工整,但是跟故事本身,关系不是太大。

而杨知寒用《三手夏利》做标题,就是说推动故事发展的是一辆三手的夏利车。这个标题更直白。这个小说女主角人物设定是个骄傲的,会开车的,开得非常好会漂移的,年轻时候有开车远行壮举的,老太太。这不不禁让我想到了最近一个网络热帖,一个退休阿姨,开车环游中国找寻人生意义。结合杨知寒的故事总能看到网络热帖的影子,我就觉得,也许,这个故事就是在那个热帖中得到的灵感。

这两个小说的叙述视角非常不一样。《蕉鹿记》的叙述者“我”,是女主角的女儿,女儿是叙述的主体,妈妈在父亲离世以后找新伴侣这件事是通过女儿之口讲述出来的。在这里看不到妈妈是怎么想的。这个故事的心理活动都是女儿的。故事开头也没有一个有关妈妈身份性格的设定。

两个小说开头是一样的,都是讲了相亲。不一样的是,张怡微的故事,从头一晚两个人都睡不着讲起。第二天母亲准备了意见蓝灰双色两面穿的大衣,选了蓝色那面,明媚的那面。杨知寒的故事里,专门说到,如果是年轻的时候,相亲要藏藏缺点,但是今天,这个年龄,就不藏了。一开始,这两个人的态度就不太一样,一个积极迎合,一个直接呈现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积极的相亲有了积极的结果,张怡微的故事里两个人很快成为情侣。故事里没有写两个人互动的细节,只写了两家人开始交往,两方儿女在过年的时候一起吃了年夜饭。

女儿的视角下,自己对父亲的感情更加深厚,所以,女儿在父亲葬礼上非常悲伤。女儿对母亲在父亲葬礼上不太悲伤感到些许的不满。母亲的新伴侣其实还有一个插着管靠机器维持生命体征的妻子,面对这样的场景,女儿感到尴尬。随着母亲与新伴侣相处得越来热络,父亲的遗像被收起来,母亲也提议“我”买房搬出去,这时“我”感到悲伤。

新伴侣骤然离世以后,母亲很悲伤,比父亲离世时更悲伤,由于新伴侣的妻子还在,母亲和“我”在葬礼上的身份只能是“蒋先生的女朋友和她的女儿”,这更让“我”感到如芒在背,小说里用了“离谱又悲伤”。

至此小说基本上结束。以青年人的视角写上一代人的生活和情感是张怡微早期作品的重要主题,这个故事可以被看作是这个主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女儿是讲述主体,把母亲的新恋情,和母亲本身当成叙述的客体的话,注定了这个故事里不会有母亲和男友相处的细节,有的只能是女儿的感受,和女儿对整个这件事里各方的观察。所以,这与其说是一个母亲和男友的故事,不如说是母亲和女儿的故事。

而《三手夏利》有完全不一样的叙事视角。小说是用第三人称直接讲了这个故事。讲的都是女主角自己的事,没有孩子这个中间商赚差价。小说开头很绝,是女主角参加电视征婚,三人摄制组带着相亲对象来她家里拍节目。写到这我又不禁想到,黑龙江卫视有一个以直白残忍戏剧性直击婚姻本质而闻名全国的老年人相亲节目,要是说作者没看过这个,没有得到点灵感,我是不信的。

剧组为女主角带来了看起来客观条件非常好的对象,有房子有退休金身体还算健康,性格比较温顺。但是,我们的女主角不是这么想的。她对新伴侣的期待是“会玩”,“有趣”,而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条件好”。连节目组的红娘都不理解了,觉得她太作了。这个场景,像不像催婚的父母和叛逆的女儿。父母说条件合适差不多得了,女儿说我要找一个懂我的,就是作者巧妙地把身份和年龄反过来了。

相亲当然失败,节目也没有播出。女儿知道了母亲去参加了相亲节目,对此表达了反感,这个故事里,女儿一直是不理解她的,女儿不理解的是母亲试图在相亲节目里找伴侣。女儿跟她吵了一架开着车绝尘而去,看着女儿的车,她想到了自己,记得这个点,后面要考。而《蕉鹿记》里,女儿也不理解母亲,但是女儿的心结,是觉得母亲根本不爱父亲,更爱新男友。

相亲失败的两个人自然要重逢,不然就没得写了,作者安排两个人在2020年初的萧瑟紧张的城市的江边大坝上重逢。不想戴口罩又想出门散散心遛遛狗的女主角去了江边。“不想戴口罩”就是女主角性格的一种具象的表达,有自己的想法不想被束缚,或者说,一头反骨,就跟她想找个好玩的有趣的能逗她笑的而不是经济条件好的伴侣是一样的。在江边看风景朗诵《长江之歌》的男主角也去了江边,所以就遇见了。

所谓的爱情就发生在男主角给她背了一遍《长江之歌》,这个点让她觉得这个人开始“有趣”了,我个人觉得这个爱情或者友情来得非常不牢靠,相亲时木讷衰老就知道吃,和现在的面对这结冰的江水朗诵,顶多算是一种反差萌。故事里给这两个人的关系定义成了朋友。很像年轻人搞对象时候经常说的那个“先从朋友做起”。

随后男主角的儿子给她送来的一堆米面粮油,和一两三手的破夏利,故事现在才正式开始,两个人以车会友,主要是女的带着男的玩。给男的讲交规,给男的表演漂移。让女的开着一辆破车给男的表演漂移,这种反性别刻板印象的叙事就很“东北”。

《三手夏利》比《蕉鹿记》篇幅稍微长一点,因为填充进了更多的两人相处的细节。聊天,分享零食,背诗。也写了衰老带给人的种种困境。杨知寒似乎能跟她笔下的一切人共情,男的,女的,年轻的,年老的。但是这两个人的关系进展得不怎么顺利,当男的希望把朋友关系转变为男女关系的时候被女方狠狠拒绝了。

然后,故事来到结尾,那个睡不着心绪不宁的凌晨,女主收到了男方儿子打来的电话,电话里传来了男主的死讯,故事基本结束。儿子没有让她参加葬礼,于是她就开着那辆三手的夏利车,驶出了城市,驶向了她在农村的菜园。依旧有野心,依然要好好活下去,依然充满了主体性。来自异性的爱情或者友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没有了,也要继续活着。一如她坚定地像找一个反传统的伴侣。

而《蕉鹿记》的结尾不是这样,依然是通过女儿的眼睛看母亲的状态,悲伤,更加依恋女儿,跟那个问女儿要不要搬出去单住的妈妈判若两人。这个故事里的妈妈是更想进入一段关系的,小说的结尾两个人已经开始同居。看不到这里的妈妈有什么独立的性格与兴趣,我们也看不到她想进入这段关系的原因。作者似乎忘记了给这里的妈妈安排一个性格,就在故事里提到这是个“活得山青水绿的女人”,稍微有点抽象了。

写到这,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故事看起来差不多,都是暮年恋爱,恋人骤逝的故事,但是这两个故事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叙述视角。一个是被女儿叙述的,一个是第三人称直接讲述的。在这两个故事里,被女儿叙述的那一个,母亲的形象不免被要被遮蔽,但是她写出了晚辈面对长辈新恋情时候的种种心路历程。直接讲述的那一个,写出了主角鲜明的性格,虽然这个故事在逻辑上稍微有点欠缺,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性格鲜明,对爱情对人生都有想法有期待的老年女性形象。都很好,我更喜欢杨知寒那个。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