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如归》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作者通过描写一个普通女孩在环境的压迫下选择自杀的故事,生动展现了现实社会中许多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助和绝望。文章深刻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残酷,引人深思。
锦瑟如归读后感第一篇
总还有一些读诗之人,总还有人会灯下翻书,这就够了,诗集适合放在枕边。已经没有闲情雅志了,能读读诗也不错,读然后想,不急翻完,慢慢读吧。粗略的翻过,感觉作者的语言不错,情怀比较传统,写的较为精致,像工笔画一样,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
锦瑟如归读后感第二篇
短诗见心明性,以意象胜,语言温婉雕琢,情深低缓缓,又一位至情至性之人。对生活细节把握,有待深入慎入,对历史深处的反思,还需有见有解有思索,诗的结构和语言,充满古典的韵味,雅致的汉语,读来总觉得有些怅怅然欣欣然,期待作者更好的作品,生活中,不只是抒情言志。
锦瑟如归读后感第三篇
在这浮躁的社会,能让人静心而读的诗歌已不多了。读韩墨的诗歌,仿佛走进了唐诗宋词的意境,既有江南的婉约与清丽,也有江南骨子里蕴涵的那种韧与刚,更有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融入。夜晚,手捧这样的一本诗集,在灯下细细品味,有一种精神的愉悦感,喜欢这样的《锦瑟如归》!
锦瑟如归读后感第四篇
诗要慢下来读,一杯淡茶,一本泛黄的诗集,就是一个下午。读的是他人的情怀,解的是自己的块垒。不是吗,有味是清欢,能够陪你坐一坐,不说话也不尴尬的人,不是没有,是真没有。我们常常忘记了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自己也是制造发出噪声的那一个。读了,觉得诗人安静如流水,如果有琴,如果有月,如果两个人,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锦瑟如归读后感第五篇
书很不错的,精美、大气。
通篇阅读韩墨的诗,能使人安静、沉静下来,有一种做好一切准备穿越大唐之感。
那些软糯的诗句会瞬间黏住读者,而营造诗句背后的强大空间的能力也是韩墨厉害的地方。
锦瑟如归读后感第六篇
读《锦瑟如归》,确有信念回归之感。
其意象变化繁多。时而高山流水,时而田野稻谷,时而江南秀女。
其意境时而宏达磅礴,时而涓涓细流;能感受到作者定是驰骋大江南北,游荡长城内外,辗转海滨高原,非行万里路而不能获其情。亦或诗人读千家之诗歌,诵众赋之精华,通古今诗文韵律之变化,染迁客骚人之文采。
此乃神人神作,抒世间之人情,静众人之魂魄,读一首《锦瑟如归》,尝一枚人生百味果。
锦瑟如归读后感第七篇
《锦瑟如归》刚开始看这个诗集的名称,就想起李商隐的《锦瑟》,后面好奇着看了,确实,诗歌比较注重意象的构建,常常通过一连串的意象,把读者引入其境,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去想象。用词也比较新鲜,明丽。
风格飘逸,灵动,有江南诗歌的惯有的明艳和雕琢之风,用词也比较细致。
锦瑟如归读后感第八篇
时光永远是旧的,它是时间逝去之后的回眸。值得静心一阅。
大街上鲸鱼
不速之客,陌生的闯入者
出现在大街上
为了引起一阵喋喋不休的议论?
——摘自他人
锦瑟如归读后感第九篇
诗歌,在如今浮躁的物质社会,已成都市人的心灵净地,忙碌的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像过去那样读一部晦涩难懂大部头的长篇小说,而《锦瑟如归》这部诗集,为热爱文学的读者带来了一丝难得的清风,让人在这浑浊复杂的社会中如沐春风。十六年前,我孤身在外打工,租的民房里没有电视更别提高大上的电脑了,只有听收音机。东方台《夜阑书香》栏目经常在片头说一句:菜根无需费油煮,留给青灯枕边书,非常有韵味,但这么多年来一直未能找到适合放床头的书。故事,太通俗;小说,篇幅过长;散文,也未能直抵人的心灵深处。一直在看到《锦瑟如归》这部诗集后,才知道,这就是我的菜,或许每人口味不同,但它就是我的菜。
锦瑟如归读后感第十篇
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本诗集,《锦瑟如归》,在晚上昏黄的台灯下翻开一读便有欲罢不能之感,仿佛进入了作者所营造的烟雨江南的意境之中,流连忘返,同时也让我想起了自己高中时期舞文弄墨的文学青年时光。
一入哲学深似海,读不完的著作,想不完的观点,晚上累了的时候翻看韩墨兄的诗集,真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无需考虑论证,无需考虑各种抽象的推理,你只需进入,进入诗歌的世界即可。很是欣赏韩兄的造境能力,可以说对于诗歌创作者来说,这是最为高深也是难以获得的一种能力,或许与韩兄的天赋或者生活中远较常人放松和舒适的心态有关。王昌龄在论诗歌的意境时写道:"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入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在掌中,以见此象,心中了见。"想必韩兄作诗时的状况也是如此,否则怎会有如此丰富且意境高远的诗歌问世,如每首诗歌皆需考虑遣词造句,必然达不到此种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名句,这里的锦瑟更加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上的符号和意象。如归,归往何处?归的去处既是故乡,此故乡应是有着双重含义的故乡,既是从小生养我们的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又是我们的具有文化含义的精神上的故乡。在每天操劳忙碌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很少再去想象和触摸我们文化上的精神的故乡了,海德格尔曾说:"人,诗意的栖居",而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我们只是在考虑居住的问题而不是栖居的问题,更加不会去触碰如何诗意的栖居的问题,很难相像韩兄在商品经济如此发达,生活和社会变化飞快的昆山是如何能够潜心于诗歌创作,为我们营造出可以归去,可以栖居的带有古典诗歌美的江南意境的。
也许,我们对于诗歌,最好不要下很多的结论,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诗歌才是人类真正的话语,存在的真理展现于诗歌之中,但是拿到这本诗集后,又忍不住说两句。让我们一起进入韩墨为我们所营造的烟雨中的江南意境之中,通过阅读,改变我们自身,也赋予韩墨的诗歌以新的意义,我想,好的诗歌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是有生命的,而诗歌的生命就在我们这些读者读诗的过程之中显现,否则,诗歌的生命也是暗淡无光的生命。感谢韩墨的诗集给了我读诗和写诗的冲动,也让我找到了我曾经失落掉的美丽的乡愁,原来它一直就在我的身边陪伴,不曾走远。
锦瑟如归读后感第十一篇
作为一个格调不高的文学青年,我承认,我已经多年没有读过诗了。直到今天,读到了韩墨的《锦瑟如归》,让我感叹,今天,我们可以读一读诗了。
从充溢着人性解放之美的诗经,到雄健奇拔的唐诗,再到缠绵悱恻的宋词,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遗产。我经常在想,有了诗经和唐诗宋词,我们现代诗人还怎么去写诗?你拈断数茎须,皓首白头好不容易想出来的好词好句,数千年前的古人早已先你一步了,你徘徊月下苦苦营造的意境,早已在唐诗宋词的氤氲中,被人吟唱了上千年。现代诗人该如何写诗?是将目光投向西方吗?还是全然不顾诗歌的美的意味,说些文法不通喃喃自语的梦呓?
所以,不要说现代人浮躁,读不懂诗歌了,而是当代诗人们根本就没有准备让人读懂。他们把自己关在诗歌的象牙塔中,举首眺望,茫茫青天之外,唯有自己孤独的身影,于是,他们发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谁能懂我的浩叹。于是,他们呐喊,他们疏狂,他们孤独地像个智者。我相信,绝大多数诗人都是这样想的。他们不在乎你是否读得懂诗歌,读不懂,不是诗人的问题,而是读者的问题,你的思想和我不能实现同频共振,所以,读不懂是你的水平低,读得懂是你的品位高。
说了一大堆,还是说说韩墨的锦瑟如归吧。“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唐代情圣李商隐的系列无题诗,曾经带给我们无数的遐想。锦瑟的意象,是音乐,是情感,更是命若琴弦的人生。诗集的名字,就把我们带向古典的意境。事实确实如此,韩墨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诗经的摇曳的蒹葭中,在唐诗的漫天黄沙中,在宋词的如水月色中,找到一条古典主义现代诗歌的道路。通读诗集,你会发现,诗人如此热爱古典,他的遣词用句和意境的选择,出自古典,他的情感,也和古代伟大的诗人和词人们一样,或热烈,或温婉,他就是站在古典深处的现代诗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韩墨的诗歌,有早年余光中等一批台湾诗人的味道。
阅读古典,品位古典然后在古典中翻出新声,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好在韩墨以他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功底,和对诗歌现代性美学的认识,将一首首诗歌写得韵味深长。当然,读韩墨的诗,需要你事先做一些功课,你首先要熟读中国古典诗歌,然后,放空心灵,用心体味,继而你会发现,在古典诗歌的氤氲中,韩墨,与你,与我,与中国古代知名或不知名的诗人们,心有戚戚焉。
锦瑟如归读后感第十二篇
江南的三月,草薰疯长,密密的斜雨裹着梅花的羽翼,早已翛然飞逝,只带回一本如花般清雅的诗集,《锦瑟如归》好美的名字,使我不经意间想起李商隐的《锦瑟》,的确,两者在诗境的营造上都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而且二者有一个共同含义,都暗示着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的婉曲之美。不过,眼前我们所看到的《锦瑟如归》,它是一本诗集,厚重的书册里还有《金石之气》的恬淡和飘逸,《停船暂问》的舒展和清新,更有低徊明丽的《在异乡》和奋发的《有梦就有天涯》,……简言之,作者幽眇的诗境,清逸的辞韵里,全然籍寓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悟与情思,绝非泛泛的酬唱托伪之作。
我认为这是《锦瑟如归》最大的特色。
儿时,父辈们时常以“曲不离口,技不离手”这句话来勉励我们用心学习。其实,学习、写作、棋艺、书法、绘画乃至其他门类的技艺,许多地方都是共通的,都需要长久的坚持和不懈的钻研。如今想来,这句话用在作者身上,也是极其恰当的。诚如作者在《》所言“十年风雨十年灯”这何尝不是作者个人的生活写照。在这十年如一日的光阴里,作者正是以一个赤子的热心,倾注着自己对诗歌的热忱与偏爱,他的诗作,即使不是全部,也很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写照,《硬座车厢》便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干预和关怀,显示了作者创作上的另一个侧面。
《锦瑟如归》全书分成剪烛如寄、三生花草、浮生清欢、饮水沧海、不语记事、朝暮忆雨六个部分,共收录作者130余篇诗歌精选作品。如下,我将摘录其诗集中篇幅较短的《寒山寺》作为本集的楔子,重点向大家引介作者在此诗中,所体现的创作风格与诗作中所惯有的意象美-------
《寒山寺》
深夜,与棋谱对弈
苦索一着授手,等他,还不来
西窗剪出灯花,闲敲棋子
宿鸟惊飞,暮然回首,惺忪
月挂柴扉,山经平仄。
门外站着的,可是贾岛?
这首诗情思缜密散淡,从小处落笔,造清澄幽微之境,精炼的笔端,描摹着同样精简的空间。试想,在一片月色朦胧的夜晚,静默的房舍里,等候良朋密友的人,正太息着摆弄棋子,忧虑的心,使早已宿栖的鸟儿都惊吓着,蓦地腾飞而去,只留下斯人怅然若嗟的望着明月惺忪,柴扉寂寂,然而,斯人并未哀绝,仍相信斯人将于门外,轻敲柴扉。
此诗,一如既往的浸透着作者幽晖的笔触,以宁淡清旷为背景,描摹知觉之触动,情景交映,使得诗作更添几分鲜活的灵动之气。全诗婉转但不失流畅,全诗可分成三部分去解读,作者精巧的构思,首句到“西窗剪出灯花”指明时间与情状,诗句中笔思落入实处,细绘景物,渲染氛围之清深,结句“门外站着的,可是贾岛?”延引着上篇的情思,把更深的遥想抛于空茫,给人无限遐思。
“露更草深,那个延时未至的人是迷失路径了吗?”我不由的想到此处,只因,良朋信期,定无相忘。是的,贾岛,此诗正与贾岛《题李凝幽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贾岛更钟情于“苦吟”在他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一天,贾岛去长安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许久,才找到李凝的家,这时,天色早已昏黑,只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久敲柴门空无人时,才知李凝并不在家。诗人,只好题诗以告之。
天知道,那时候的交通信息是多么的阻塞哦。
第二天,贾岛骑着毛驴回长安,一路上,仍不停的思索着,昨晚即兴而作的诗句“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是否妥帖呢,如果换为“推”字是否也可呢?贾岛想着,竟不想已闯入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贾岛为何乱闯?贾岛便将自己苦思不定的“推”“敲”二字,说与韩愈听,韩愈听了,饶有兴致的根据诗作的情境,一语道出“敲”字的精妙,至此,二人还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细致和精深。
值此《锦绣如归》出版之际,和为作评,话以拉远。我从作者《寒山寺》的诗境,随想起贾岛的趣事,不禁感喟良深,诚如,本书作者所言:“此生无为是否能创作出惊世之名作,但爱诗,读诗之志不渝。”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又给本书增加了一份诚挚的分量。
此时,迷蒙灯影,我又说了许多,个人之情已表,且待它鉴。(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