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族”的精神史》探讨了御宅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文章深入剖析了御宅族的心理特征及其对身份认同的追求,反映了当代青年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选择,展现了这一群体的独特精神世界。
“御宅族”的精神史读后感第一篇
1.这是杂志上的连载评论式的文章(本书后记里也提到),应当作电软上的评论文章来阅读。
2.虽然作者在后记里说这是很主观的评论,且不要把它当做怀旧故事、这是将御宅族史学化的文集。不过对于中国的御宅或者说日acg爱好者、甚至日本文化深度读者来说,80年代的日本御宅族故事几乎是缺失的,作者个人视角的怀旧故事以及评论性的内容都值得一读。
3.本书的翻译毛病主要是译者对假名用了罗马音,但前后可能有助理参与翻译,后面这个标准被放弃了,碇真嗣翻译成“辛基”其实是罗马音又音译成了汉语。鹤见济后面译成鹤见浩,这种估计也是译者换人造成的。
4.比翻译更严重的可能是审核(也许是印刷错误),里面的硬伤有1979搞错成1989之类。估计还有一部分硬伤我没察觉。
5.总之,翻译和审核的问题终究是态度问题,不是能力问题。
“御宅族”的精神史读后感第二篇
我只是大概的看了《“御宅族”的精神史》的一部分内容(并没有全部看完,也没有很认真的看),就发现了几个不应该出现的问题。(我也没有对照日文版读)
1、专业术语出错(出现这个错误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第45页的第二行右数第7个字:“阅读《监狱的诞生》(M.福柯)第三部第三章‘一望监视法’是没有区别的”
有2个明显的错误:福柯 的《规训与惩罚》被翻译成了《监狱的诞生》(日语是《監獄の誕生——監視と処罰》),“全景敞视主义”被翻译成了“一望监视法”(日语是“一望監視方式”)。翻译最起码的就是把专业术语翻译准确,出现这种错误实在不应该!即使没有读过《规训与惩罚》,也应该了解过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呀,毕竟你是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呀
2、翻译御宅的文化,但是却对一些专业术语不了解
动漫“新世纪福音战士(eva)”的男主人公的中文翻译是“碇真嗣”(日文是“碇シンジ”),但是这本书却翻译成了“辛基”(298页最后一行),我刚开始愣了一下,“辛基”是谁?我相信看过eva的人都知道男主人公的名字,我只能说译者没有查阅中文的翻译方法(顺便骂一下中文大陆的翻译,记得之前“孟子”被翻译成了“门修斯”(校对者是王铭铭,中国著名的人类学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之前还有“王铭铭剽窃事件”,就可以看出中国译者是多么的不负责任),“蒋介石”被翻译成了“常凯申”(译者是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一个北大,一个清华,中国大陆最好的2所大学全凑齐了)
“御宅族”的精神史读后感第三篇
大塚英志《“御宅族”的精神史:1980年代论》,周以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5-6:世界朝着虚拟世界的方向发展并被重新认识。确切地说,人们按照世界是由符号堆积而成的看法来构筑现实世界,就像现实是由信息设计而成的一样。
15:1983年,中森明夫最早在《漫画布力克》中,将聚集在漫画市场的漫画迷们称作“御宅”。
26:实际上,“新人类的本质在于作为消费者的主体性与商品选择能力的优越性上。
158:(物语消费的时代)假想现实的可视化和商品化。159(迪士尼乐园,以整合的现实取代虚构世界)
160:接受者的过度阐释是“御宅族”最大的特点。他们认为虚构世界是在与现实世界相同的结构中形成的,这种思维模式和以这种思维为出发点的想象力的模式是“御宅族”最本质特征的显现。
175:物语消费:虚构性地创作物语的行为与物的消费成为一体。(寻求物语,去消费相关商品)
268:作为一个亚文化的创作者,我现在的立场是,人们消费的快乐并非源自现实的事件,而应该源自完全接受作为消费品的“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