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潘多拉盒子》,我深受启发。小说以潘多拉盒子为主题,讲述了人性的复杂和欲望的危险。通过主人公潘多拉的经历,引导我们思考人类的本性和道德观念。小说情节曲折,富有哲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阅读后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明白欲望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潘多拉盒子》读后感(一)
我不祈求,未来路上,鲜花盛开,宁静晴朗.....
这条路,它通向哪里?它去向何方?关于这点,你还是去问那攀缘而长的植物——藤蔓吧,它大概会答复你。“我一无所知。但是似乎,我延伸而去的方向,洒满阳光。”
1/8页《潘多拉盒子》读后感(二)
这是太宰治早期的作品,谁人年少不轻狂,每个人都经历过那么一段青葱岁月。那短暂而美好的青春赞歌,简单而纯粹。纵使最后对生之失望,那曾经的微笑还能铭记于心。看《人间失格》早于《潘多拉的魔盒》,感觉反差特别大,后者那淡淡的温情,在对未来的迷惘中,却仍是透露着单纯的憧憬,让人内心温暖。很是喜欢。
2/8页《潘多拉盒子》读后感(三)
我的感觉是,虽然太宰此文如此“轻盈”着,目望阳光着,可是反而我更觉得难过压抑。
因为,太宰如果你最后的道路不是依旧选择了自杀的话,我会相信你吧。可是我知道你的结局,所以你的这篇文章无论怎么读,都感觉是在大声的对我说:我努力的试图自我拯救过了,却失败了,抱歉,大家。
从而我感到了更加的无望。
3/8页《潘多拉盒子》读后感(四)
和大多数人一样,读的第一本太宰治的书就是《人间失格》,那时候还是比较中二的时候,感觉读这种书酷酷的。后来慢慢开始了解太宰治,读了一些其他作品。
这本《潘多拉的盒子》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战线拉得太长。看了不少太宰治的书,感觉很多东西都是在写自己,或是用自己笔下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旦对他有了了解之后,他的文字就似乎不那么吸引人了。
《潘多拉的盒子》这本应该是时代所致,战后的日本,里面的新男性、新女性之类的都要结合时代背景。各种观点的输出也更像是太宰治本人的政见,虽然是用爱情线来串。我可能还是欣赏不来书信格式的小说吧,看着有点别扭。而且我觉得翻译有点烂,希望有个更好的译本。
4/8页《潘多拉盒子》读后感(五)
相信对日本文学略有兴趣的人都听闻过太宰治之名,他是日本战后著名的作家,其思想消沉、幻灭,不满现实的人生,几度自杀未果。1935年,他的短篇《逆行》入围第一届芥川奖,后因出版多部情怀哀切的抒情作品而深受注目。1939年,他的作品《女生徒》荣获第四届北村透谷奖。1948年,太宰治以《如是我闻》再度震惊文坛,并开始创作《人间失格》,书成之后,太宰治旋即投水自杀,结束了其灿烂多感而又凄美悲凉的一生。
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太宰治,于1946年创作的小说《潘多拉的盒子》,以书信体形式展现了一名二十岁青年“云雀”的纯真爱情。故事围绕主人公“云雀”与护士“小正”,护士长“竹小姐”之间的爱情故事,一路展开叙述,细致入微地展示出爱情中人物微妙曲折的心理变化;“云雀”还通过与身边极富个性的病友们的接触,逐渐恢复生命活力。作者在文中借主人公和病友之口寄托了自己对新日本的憧憬,寄托了在战后废墟上萌生的一线希望。可以说,《潘多拉的盒子》是一首光亮得近乎透明的青春爱情之诗,内容令人振奋,然而作者还未盛放便枯萎的生命,更让人惋惜,苦闷的心绪用调侃的笔法写出,文笔华丽,幽默诙谐,值得一看。
《潘多拉盒子》在2009年太宰治冥诞百周年之际,被搬上了银幕拍成电影。该部电影的主人公扮演者洼冢洋介表示,自己平日对日本文学不是很感兴趣,但看过这部小说之后,完全打消了这种看法,他说:“没想到日本文学史上竟然会有如此有意思的小说,这也因而改变了我对太宰治作品枯燥乏味的印象!”
5/8页《潘多拉盒子》读后感(六)
我到底该如何形容看完这本书后的惊叹激动?我努力平静下自己,这本书那么好,只因为它触动了我最深处的心灵进而引发共鸣。
我觉得没有看过书的人我无法跟他言表我的感慨。但我也无意让别人看了以下文字后去看这本书。
我从来就不擅长对书的内容、文字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当我翻到书的最后一页,直到合上书的那一刻,书中云雀与竹的爱情还让我惊叹不已。所幸我在看此书之前没有阅读任何相关书评等,因而受《斜阳》和《人间失格》的影响,我怀着极端压抑地心情开始看这本书。感觉前面两篇短文延续了太宰治的一贯风格,无边无际的黑影从周围倾泻而来,让我喘不过气,以至于《潘多拉盒子》的前几章仍给我这种感觉。随着不断的深入,我贪婪地吮吸那些文字,想知道这会是怎样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心头的乌云不知不觉间被太宰治,不!是云雀、竹、小麻等各色的人拨开,一缕缕和煦的冬日阳光洒了下来。无论如何,在云雀自己信中承认的那一刻之前,我是不会也不愿想到他多爱竹,竹也爱着他。伪装得多么自然啊!正因如此,让我深信他们的爱情那样纯洁,给人一种如潺潺溪流般和缓,涓涓泉水般温润的感觉。着实让我意外,我也在悄无声息中喜欢上了健康道场中的竹、小麻。
在之前还抱怨译者语言的匮乏生硬,可好的文章还是这样好。我内心羡慕云雀与竹之间那种关爱、体谅。也许在现今他们这样会被嘲笑为闷骚,但我始终深爱着这样的情感,所谓大爱无声,就是如此了吧…一切都在竹默默地从身后为云雀披上睡衣,把手伸进睡衣袖口,用力地握住云雀的手臂根儿那一刻融化。
6/8页《潘多拉盒子》读后感(七)
“我们的微笑,源自那颗滚落在潘多拉盒子一角的小小石子。和死亡毗邻而居的人,相对于生死的问题,一朵花的微笑反而更能铭记于心。眼下的我们仿佛是被某种幽幽的花香吸引,乘上了一艘全然未知的大船,沿着命运的航线随波逐流。这艘所谓“天意”的大船,将到达哪座岛屿,我同样茫然不知。但是,我们必须信赖这次航行。我们甚至萌生了一种感觉:生和死,不再是决定人类幸或不幸的关键。死者归于圆满,生者则立于出航船只的甲板上合掌祈祷。船,顺利地离岸而去。”
这是编者从《潘多拉盒子》里选出的一段话,印在封底。这篇用书信体写成的小说,非常的散文化。
小说的主人公结核病患者云雀,并没有过多地谈起生死,但上面这段话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不独绝症患者)的写照吗——未知的航程。作为与死亡毗邻的人,云雀选择了信赖,信赖哪怕是未知的前方,哪怕那微微的幽香知识若隐若现,生命也是灿烂的航程。
《潘多拉盒子》像一个谜语,中学生云雀在一处疗养院治疗结核病。疗养院的生活简单而规律。他就在休息的空隙给一个同学写信(这个同学被云雀成为诗人,很有趣呐),记述他生活中的琐事。
真的都是琐屑小事啊!或许因为疗养院枯燥的生活放空了心灵,一颦一笑、一句话都被仔仔细细地描写出来,也很有意味。我最近正是在想现代咨询泰国发达,人几乎被挤压得丧失了自我。这是题外话。
太宰治非常难心地编织这谎话,云雀的生活只是像涓涓细流那样向前推进。对道场里女孩的的态度,中学生云雀时刻在变化着。既符合人们新到一个环境时的变化,更像极了懵懂的孩子。但是那个同学来道场拜访后,在云雀的倒数第二封信里,谎言揭开了。云雀描述的竹是粗壮的、严肃的、能干的人,但这个朋友却用“惊艳”来形容竹的外貌。
习惯了道场清淡生活的我读来很感出乎意料啊。果然,在最后一封信里,云雀结束了一开始就误导我们的谎言,也结束了他对竹的初恋。以为故事还没开始,突然就结束了。真是高超的留白。
说这个不知姓名的朋友关键,还因为他的到来掀起了道场的波澜。他认出了人们熟识的补习生越后狮子竟然就是著名的诗人大月花宵。而花宵对日本战后生活的观点也恰好为贯穿云雀书信始终的“新男性”的概念作了补充。
战后的人本当何去何从,美军进驻日本引起的骚动,战败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冲击真的波及到了价值层面吗?
我们只知道这是个善于学习,也善于抛弃,但内心所存的生命意识也最善坚持的民族。
“献身是让自己永远活得灿烂而精彩”大月花宵说。我同意后半句,却并不把人生当做献身。
7/8页《潘多拉盒子》读后感(八)
这本《潘多拉盒子》收录了太宰治的三篇文章,前两篇篇幅较短。《归去来》是记叙作者自己回到长期断绝关系的老家省亲的过程,算是回忆体性质的随笔。《断崖的错觉》为短篇小说,其中似可看出作者对于自己与结识的酒吧女田边相约殉情最终导致后者死亡而产生的罪恶感。而占全书主要篇幅与位置的,便是作为书名的长篇《潘多拉盒子》。
《潘多拉盒子》一文,以一名因肺结核而不得不在疗养院中进行康复的二十岁少年的视角,通过书信体的形式对其院中经历,思想活动以及与疗养院中两名女护工之间若有若无的情感进行了描述。以往对太宰治的评价,总不免论其颓废、消沉、压抑之特色,以与作家本人不满现实,数次自杀,最终投水身亡的历程相契合。之前读他的几部作品,也确有此感。但是,若是如此便以为太宰治只是一味消沉幻灭,却是对作家的误解了。本作之中,他便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一面。对二十岁少年的思想情感,本作把握得相当到位。给周围的患者以及护工冠以不同的外号,对疗养院中经历诸事的轻松记述,以及对情感方面的描写,都令得本作的格调给人以难得的轻快感。尤其是最后一项,对于情窦初开的少男既自负又自卑,既期盼得到异性的关爱与恋慕,又害怕被拒绝而带来的伤害,以至于口是心非,又暗自伤怀的种种情景,无不在字里行间一一浮现。这种原先以为只会在少年少女言情漫画之中体味的少年心境,居然能从太宰治的笔下窥见,令人感叹,其实太宰并非天生悲观之人,而是天生敏感之人。正因此,他对于生活中的喜悦与悲伤,实事比常人更加善于捕捉。若是生在当代,兴许也能成为以揣摩情感为长的情感作家,或是漫画家也未可知。只是生在战前日本,令他更多感受到悲情一面了。
因此,虽然表面上行文轻快,本作中仍不免流露出悲伤和消沉之感。从故事设定也可发现,主角虽是年轻人,但却身患重病而不得不自我放逐到远离社会的疗养院中。面对未知的前途,可能到来的死亡,不免有沮丧、悲观与绝望。而在个人情境之上,作者还将故事背景放在了日本战败之后,整个社会弥漫在前途未知,迷茫困惑的愁云惨雾之时,造成一种叠加效果。或者说,是以个人的境况来暗喻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也就是本作写作时(1945年秋)的现实背景。当时的日本二战新败,日本社会这条大船呈现整体茫然,不知应该驶向何方。各种消沉颓废的思想笼罩在人们心头,其情景就如同打开了希腊神话中装满灾厄的“潘多拉盒子”一般。这种心境凝结在作品之中,就是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沮丧,不自信,虽然标榜“新男性”但内心深处充满自卑,不感正视自己的感情等等。然而,太宰治却并不是只想“同悲”,而是希冀“置之死地而后生”。主人公通过在疗养院中的生活,在最近的距离感受死亡,却使他不再惧怕死亡,而是发现了生的美好;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重新找回自信,并得到了同在疗养院的前辈的指导,树立了对自由对信仰,对艺术对人生的全新追求;爱情方面,虽然最后仍然止于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也没有和意中人走到一起,但却也大胆承认了自己的感情而不再逃避。正如作者自己所写“若不舍弃欲望与生命,便无法理解这种心境”。因此,虽然现实中被诸多负面情绪所苦恼,一如打开了那潘多拉之盒,但是在盒子一角,不也留下了上书“希望”的小小石子?作者的立意,正是想通过本作,来帮消沉困顿的战后日本社会找到一丝希望之光,这也是本作取名为“潘多拉盒子”的涵义吧。
在全文最后,太宰治以充满热忱和希望的笔触写道“这条路,将通向何方?……我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在蔓延前行的方向上,洒满了阳光!”文中洋溢着对于未来的憧憬与对生活的热忱,一扫作者以往给人的阴霾之感。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在太宰治的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藏着对现实苦难的超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才是真正的太宰治。
然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作者满怀热切地展开的战后活跃,却屡屡碰壁。日本文坛,乃至日本社会整艘大船,并未如他所希望的方向航行。即使是《如是我闻》这样激烈的批判之辞,也无法扭转局势。于是,太宰治重又趋于消沉,而此时他的结核病再度恶化,更是雪上加霜。最终,作家在1948年,也就是本作写成不到3年后投水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惋惜……
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