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经典读后感有感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3 00:45:29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6-03 00:45:29   小编: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它揭示了阅读对于激发我们内心潜能的重要性。文章引用了许多实例,说明阅读的力量可以打破我们的限制,帮助我们成长和变得更强大。阅读是一把锋利的斧头,它能够砍开我们内心的冰封大海,让我们的思想被释放出来。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一)

“相反,那些被周围邪恶的观点与坏习惯牵着鼻子走的人没有自尊。可没有自尊就没有道德,没有秩序与耐性,也没有呵护生命的温暖。这样的人会像不成形的牛粪般分崩离析,只对屎壳郎及其他昆虫有点用处”

(多少有点黑暗幽默的嘲讽)

“人无法逃避自己。这是命运。唯一的选择就是在旁观中忘记我们被命运玩弄”

1/13页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二)

这本书还是以旧版《卡夫卡谈话录》或以原版《与卡夫卡对谈》命名较好,新版的名字指向不是太正确。文中以雅诺施和卡夫卡的友谊故事为主题,记录他们在散步,或在办公室闲聊中,谈论文学、政治、艺术、写作、书籍还有人生观、爱情等话题,卡夫卡以耐心,善良,亦师亦友的态度,跟雅诺施叙述他的所思所想。包含的内容之多,也足以展现卡夫卡心中的乌托邦构架,以及对人类未来的担忧。

但是这与卡夫卡的文学作品中展现的确实不一样,卡夫卡的对话中表现的更为真实和直接,不像在他的作品中那么隐晦,没有结局的结局,像《审判》、《城堡》。虽然提供了很多的解读的可能性,但在卡夫卡心中,可能结局就是指向性的。

真实的卡夫卡也并没有像他小说里的人物那么悲惨和荒谬,他有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平易近人,受人敬仰。但是他承认作家比普通人还渺小和脆弱,也是因为这种脆弱,能让他体会到更深沉、激烈的生活和变化。所以说从某种程度说,艺术家是痛苦的,是失败者,才必须从作品中寻求解脱。而作品里面也包含了他所有的人性弱点。

真实的卡夫卡还是不同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者的记录或编排问题,行文太多于文绉绉,琐碎。

2/13页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三)

要是举出一个艺术家,他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关系堪比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各自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关系,首屈一指的当是卡夫卡。这个观点要批评起来很容易。它源于马克斯·布罗德写的那本偶像化的回忆录,该书于1937年首次出版,1947年被翻译成英语。按照该回忆录,卡夫卡为痛苦煎熬中的现代人提供了有建设性的精神启示。在1951年首次出版的《卡夫卡谈话录》里,作者古斯塔夫·亚努赫将上述观点加以利用发挥。书中所辑谈话毫无顾忌,让卡夫卡自以为是地对现代社会的弊病评头论足,结果其他一些本可能真实的材料被湮没了。亚努赫的谈话录经常被人轻信引用,作为卡夫卡实际思考的问题的证据。其实更应该把它当成伪作。但是,事实证明,卡夫卡的作品虽然为数不多,却已经成为现代经典。它们值得一读再读,每读一次都能发现新的东西,它们还为各派批评——从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一直到后殖民主义——都提供了批评材料。这些作品明显可见的多方面功用证实了它们的伟大,其实经典之作就是在于从每一个新的角度看都能有新的发现。卡夫卡的作品如何塑造并提出读者所衷心关切的东西,将在下面几章里论述。但是,我的目标不是要给卡夫卡的作品“解码”,或者明白无误地说出他的作品所论何事。认识卡夫卡,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阅读、揣摩他的作品。因此,下一章要思考的问题不是卡夫卡的访谈对话有哪些意义,而是我们该如何去读它们。

3/13页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四)

此前我对卡夫卡的印象总停留于青年时代的书本上以及各大作家的推崇里,卡夫卡总给我一种脆弱敏感的小男孩的形象,像每个班级里都有的那个总是沉默寡言,闷闷不乐,缩手缩脚的同学。老早也看过他的著名的城堡,审判和变形记,还有一些不太记得的短篇。

卡夫卡从没有给我那种震颤感,谈起他我就直觉地回想起僵硬呆滞的课本,但读了这本谈话录,让我更立体的了解他的日常。我更深深为此前那种莫名其妙的偏见感到羞愧。他那些充满真知灼见的犀利的富有启发的思索和言谈,让我知道他是一个多么有趣,让人动容的人啊!

他说骂人者是在侮辱灵魂,这是一种对仁慈的谋杀,无法正确用词的人也会犯下这类谋杀,词语是生于死之间的抉择。他这种对于语言和词语的虔诚,宛如圣徒般的心灵让我深深敬佩,而他也遵循着心灵的道德生活。

对于忍耐,爱情,读报与吸烟,摄影照片,办公楼与工作,书本与世界,自杀,囚禁,城市,声音,现实与印象,防御,财富,侦探小说,战争,失眠,罪恶,演员与士兵,现实与梦…等等等的见解似乎闪耀着某种预言式的弧光,仿若先知…卡夫卡的语言是简洁,一针见血的,没有晦涩和繁复,是那种极度精准的直抵心灵的语言!

他就像一道烟火,横贯于伟大的心灵之间!

4/13页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五)

这本卡夫卡的谈话录,并是不想象中的艺术类或者文学类对话集,是作者年少时跟卡夫卡的对话记录。卡夫卡的文学形象是比较怪诞阴冷的,不管是“变形记”、“城堡”还是“审判”。基本一通读下来魔幻与怪诞是挥之不去的印象。且不说这本谈话录的真实性有多少,作者凭借日记和回忆进行整理,卡卡的话语却如此精确和完整,但确实是认识卡夫卡真实形象不可缺少的史料。

如果卡夫卡日常生活的语言风格这么犀利与深刻,也难怪作者把他视为生命中的灵魂导师。这本谈话录做记载的对话,堪称是哲学经典式的表达。这些表达背后除了他自身的生命体悟之外,很大一部分说来有点好笑,来自于他对工作的吐槽。他有自己的反叛精神,他反官僚,反枯燥,反工作,但是又在保险公司里面谦逊的工作,哈哈哈哈哈哈。他告诉自己“抵抗自己的局限性与惰性,抵抗这张办公桌和这把椅子”,然后以自己最舒服的方式躺在椅子上摸鱼。他除严肃文学之外的另外一面其实还挺可爱,他对生活是热爱的,对工作是厌恶的,但对生命的经历又是可以隐忍的。

他看世界的方式和自己稳固的信念很感人,他一生的精神挣扎对他而言其实可以看得出来还是痛苦的。他觉得“白天是场盛大的魔法”,不因精彩而因荒诞。他的作品一直都有一种寒冷感,因为他自己认为他“从未得到过足够的温暖,所以我才会燃烧殆尽——因为寒冷”。他的文字信仰是荒诞但内心还是浪漫的。

这本书的书名是最大的槽点。

5/13页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六)

这本谈话录来自古斯塔夫的灰色旧笔记本"思想仓库",里面记录了他在青年时代与卡夫卡的对话。"思想仓库"记录的是一些随意记录的阅读和对话的片段,类似于现在的手帐,同时又是知识卡片。通过这本思想仓库,我们得以窥见卡夫卡的世界。

"思想仓库"是一种古老的知识收集方式,它呼应了两个主题,一个是记录的习惯,另一个是对知识卡片的整理。在古斯塔夫的时代,人们的阅读并没有思维导图这样直观的工具,也没有各种APP,知识基本上都靠的是手工的整理。在收集资料非常不便的情况下,对知识的探索非常艰难。而真正的高手,往往从工作、生活之中掌握隐性知识知识。

隐性知识首先是围绕着一个主题的若干知识卡片的集合,通过对卡片的归纳,我们得出一些互相印证的观点。知识卡片的联合,彼此之间相隔时间越久,就越容易碰撞出新的火花。当阅读一本新书时产生的思考,和十年前你的一条笔记碰撞时,你会在十年之前的笔记里,重新看到一个结合体,这就是隐性知识。

得到的隐性知识,重新输出,用在当天的各种场合,比如书评、画画、聊天中,这些知识就会因为输出而凝结成知识结构中的一颗珍珠。

6/13页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七)

坐在“栅栏”围起来的办公桌后,卡夫卡“抵抗着自己的局限性与惰性,抵抗这张办公桌和这把椅子”,在这个“牢笼”中,在这个灰暗、风暴酝酿的二十世纪头二十年,卡夫卡是一只孤独的“囚于自身存在”的寒鸦: 【我的翅膀已经枯萎。所以,我既没有高处,也没有远方。我困惑地在人与人中间蹦来跳去,人们用极不信任的目光打量我。我可是一只危险的鸟,一个小偷,一只寒鸦。但是这只是表象。实际上,发光的东西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所以,我甚至连熠熠发光的黑羽毛都没有。我像灰烬一般灰。一只渴望消失在石缝间的寒鸦。】 而他的目光早就越过风暴直抵世纪末与未来,读的过程中一度因为作者带有宗教视角的描述忍不住吐槽,但卡夫卡确实可以被称为一位“预言家”,他过早地被二十世纪人类普遍的疾病折磨,但他逃脱不了,可能受难就是他的宿命,所以他说:【人无法逃避自己。这是命运。唯一的选择就是在旁观中忘记我们被命运玩弄。】选择了旁观,因而他的小说冷峻、痛苦又有一丝戏谑。但正如他评价毕加索时说的那样【他只是记录了尚未进入我们意识的畸形。艺术是一面镜子,有时会像时钟那样先走一步。】卡夫卡先走了时代不止一步,他看到了人类的命运但仍然期待一种不可能性,因而卡夫卡居然也会扬起下巴,得意地大笑: 【“不,不!哪怕是谎言,也是在为真理服务。影子是遮不住太阳的。”】 他的绝望来自他的坚信,同样的,这迸发出的太阳一般热烈的光明也来自他的坚信。背负着栅栏,在异化、痛苦、矛盾与笃信、真理、人类之爱之间疲惫地挣扎、滑行,风暴几乎要将他撕裂:【我从未得到过足够的温暖,所以我才会燃烧殆尽——因为寒冷】。 但是面对年轻人呢,他会在他们困窘的时候以卡夫卡式的幽默让年轻人不再尴尬,他会说【我们一起偷走了我的时间】,他会和备受家庭烦恼的年轻人一起跑去买书、喝牛奶然后诚恳地提出建议。会将吃剩下的水果整整齐齐地摆好问清洁阿姨需不需要。会帮机构将要与之打官司的工人请律师即便自身会受到诟病………… 因此读到最后,我认可作者的观点:弗朗茨,这个隐身在卡夫卡小说背后的人,远比小说伟大的多。

7/13页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八)

这本书是从卡夫卡的朋友兼后辈学生视角展开的过住回忆与和卡夫卡的交流谈话,讨论到了文学艺术、人生观念等等,从中流露出了卡夫卡种种深邃思考。因为卡夫卡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作家,所以我最关注的也是卡夫卡对于文学艺术的看法。

在整本书里,有两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每一种防御已经都是退避与躲藏。因此,对世界的理解永远都是一种内卷式的理解。所以,每一堵水泥墙都只是迟早会崩塌的幻想。”这并非卡夫卡对文学艺术展开的讨论,却与其文学创作脉脉相通,因为在卡夫卡的文学中我总看到被忽视抛弃、无力诉说,或者是如无止推滚山石的西西弗一样的角色,而那些角色正是卡夫卡自身脱离现实生活、在虚构文字上构建起的“防御”。他把他所感受到的真实世界里无法理解的东西全写进作品,也就是说,写作是他的心灵报射,让作品来呐喊出他的产音,这种投射、呐喊是被压抑的需求,正如借萨姆沙与饥饿表演者痛斥被分割的自我、异化的社会情感。然而这呐喊总归是私人的,它无力改变现状,只是被架起的自我渲泄体,难以被他人接受,以至于萨姆沙、饥饿表演者只有肉体与心灵双重死亡,K也永远证明不了自己的无罪。所以卡夫卡才会说:“对艺术家来说,艺术是痛苦的,他们通过这种痛苦获得解脱,并借此迎接,新的痛苦。他不是个巨人,多少只是一只囚于自身存在之笼的斑斓小鸟。”似乎作品成了创作者一次苦痛的印记。

“人类用书本的抽象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制度之笼”、“书本无法代替世界。这不可能。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其目的及任务,且这任务是任何其他事物都无法完成的”。卡夫卡谈文学、书本与现实人生之间的关系,前者与之前的“防御”再次相照应,他在书中也说到过类似之话语——“文学是种劣质的保存的手段”、“书籍是一种麻醉剂”,无外乎依旧近似认为作品是痛苦的延迟重现。后者则可以是对前者的解释,书籍终归是创作者意志的沉弱,人还是需要回归现实生活。我对卡夫卡回归现实的观点是再认同不过了,然而“艺术是精苦的“这类言论持保留意见,它适合卡夫卡,但并不适于其他创作者。

8/13页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九)

卡夫卡说,该方向的德语译本他几乎都有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打开办公桌侧面的一个抽屉,从中拿出五本饰有精美黑色图案的黄色亚麻布面精装书,放在我面前的桌沿上。我一本本拿起这些书:孔子的《论语》《中庸》,老子的《道德经》,列子的《冲虚真经》及庄子的《南华经》。“这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把书放回桌面时说。“是啊,”卡夫卡博士点点头,“德国人行事周密。他们把所有东西都建成博物馆。这五本只是全集中的一半。”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8.3

(奥) 弗朗茨·卡夫卡 口述 (捷克) 古斯塔夫·雅 诺施 记述 / 2021 / 天津人民出版社

9/13页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十)

在书店中闲逛时,被这本书的封皮和小标题深深吸引,《城堡》给了我太多的迷思和启发,可我仿佛从未了解过卡夫卡,于是当机立断,买下了这本书,大致分四五次读完。

首先是关于导读,格非老师讲的很透彻,鞭辟入里。阅读前半部分的时候,我好像不觉中把这本书当成了格言集,零散地给一些话语做上了标记;直到这两天开始连续性阅读,我才真正地沉浸了。

阅读过程中,我好像在不经意间把自己当成了那位与卡夫卡对谈的捷克青年,跨越了时空; 阅读到卡夫卡先生离世之后,我心里的不舍更是油然而生,整整两百多页的旅途似乎也随之戛然停止。

雅诺施在附录中写道,“和许多年前一样,弗朗茨·卡夫卡博士依然是我个人最独特的保护神。他用他的善良、宽容与毫无保留的赤城在凄风苦雨中庇护、促进了我的自我发展。哪怕到了今天,在这个时代鬼影幢幢的洪流中,我依然站立在他赋予我的认知与感情基石上。” 卡夫卡早已成为他个人的宗教信仰,他甚至因害怕记忆里的卡夫卡离他远去而不敢再阅读他的遗稿:“我害怕研读他死后才出版的作品会削减、陌生化,甚至抹灭他的人格魅力施在我心中的魔法。”

读完附录之后,我久久无法平静,不禁感叹自己何其幸运,能够看见这本完整的对谈录。尽管它可能并不能再现当时的场景,但我依旧能够从中窥见卡夫卡在和一位求知欲及其旺盛的青年对谈时思想里闪烁的光辉,他仿佛就在眼前,和蔼地跟我讲着他如何面对他的日常工作,对新上映的戏剧有何想法。

我看到有人在怀疑这本书里卡夫卡的真实性,还认为我们没有必要通过寻找谈话录等材料去解释卡夫卡。但我想说,不真实又如何呢?不像卡夫卡的用词又如何呢?对谈而已,日常的聊天而已,雅诺施身为当时世界上仅存的唯一一个认识卡夫卡的人,愿意把这些东西分享出来已经令人感动了,能够在此时此刻感受到日常生活里的卡夫卡,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更何况这本书的完整版本是在作者疾病缠身之时整理箱子时候发现的,若非如此,恐怕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还是残卷吧。 我们连现在的生活真实与否都无法确定,有何必要如此决断地去否认以往的真实呢?再者,本书也并没有去解释他,只是把他所说的话记录了下来。

“耐心是应对所有状况的万能钥匙。人必须随一切共振,热衷于一切,同时又保持冷静与耐心。”卡夫卡冷静地结束了自己物理意义上的生命,可他的思想永不朽。

10/13页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十一)

世界上终于有一个人跟我一样,他的情感、方式,他遇到的苦难的心理结构跟我一样。

读者和作者之间是有一个单独的空间进行交流的,这空间的入场券是共同经验带来的互相认同,文学的私密性也在此处凸显,所以你读不懂卡夫卡没关系,那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读不懂。

很多人问“读书的意义”,更多人是在书中寻找“生活的意义”,格非读《罪与罚》是,卡夫卡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格非就是为这本书写了万字导读的作家,清华大学的一个教授。不得不说这本书有一个很棒的导读,足足有四十页,豆瓣上说格非的万字导读行文风格很像毛姆。这是笔者在2008年在北京UCCA的一篇发言稿,行文流畅、引据充分、条理清晰,总之是我读过书中最棒的一篇导读。

卡夫卡的病跟鲁迅差不多,孤独、悲观、绝望,但是为了使世界不至于下坠,他们努力的写作。同时,作为社会心灵的思考者,他们也必须保有长期的孤独。卡夫卡就在羡慕“家居伦常”的生活中和在离群索居的孤独间摇摆、挣扎、眩晕。卡夫卡在十九岁的时候就在通往自杀的道路上飞奔,眼看就刹不住车了,没有力量把他拖住,一个人在下坠,最后托住他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一次陷入无意义的情绪漩涡中的我,被卡夫卡的清醒托住,遇见卡夫卡是我的幸运,不知道能够认识卡夫卡是不是我的不幸?

对于作家来说,一个人如果不失败的话,是不会写出好东西来的。所以一般的普通人不要羡慕那些大作家、大音乐家、大艺术家。你应该想,好在我不是它们,这些人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者,因为失败,他们窥探了这个世界一般人无法窥探的秘密。

本雅明也说,卡夫卡小说的奥秘就在于失败,正因为失败,正因为他在世界中不断的挣扎,正因为他经历了无数的痛苦,他发现了这个世界上的某种荒诞、悖谬与非理性。而对于运气好的人来说,他们的一生中,从未或极少被门夹住手,因此不必时常面对自己的非理性情绪,也无须对生活本身进行沉思或者质疑。

只有当一个人被社会这个转轮甩出来的时候,他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只有以痛苦和孤独感为食料的时候,才会理解这个世界向我们呈现的荒谬感。

卡夫卡常常自问:为什么对别人来说构成问题的小小障碍,却会将我击得粉碎?

他也在小说中质疑:“我工作,我踏踏实实的工作,不就可以了?怎么会弄得我寸步难行呢?”

这些问题,他在小说的最后也没有解答,但是他用最后的精神力量唤醒了一个年轻人的感情与思想。

这本书被我画的五彩斑斓,喜欢他对耐心和沉默的解读,也喜欢他一边工作一边写作的身份,一切似乎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有迹可循,接下来就是重读这本书,让感动加深,让自己不至于在生活的泥潭中泥足深陷,让内耗消解,也让孤独有所寄托。

11/13页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十二)

格非在导论里说:“如果生活没有告诉你们需要卡夫卡,我觉得你们很幸福,就不要去想了。”

——很显然,当下的生活里充满了对卡夫卡的必需性。虽然我对卡夫卡作品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高中课本里的《变形记》选段,不妨碍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无数次感叹:大师笔下,时间仿佛失去了痕迹。一百年前看到的景物和人,探究到社会运转的方式,世界的本质,一百年后竟仍然光洁如新,通透入理。这就是思考与文字的力量吧。

比如谈到人在社会活动中的机械性,重新变回动物后的无知无觉,顺流而行,心甘情愿地被说明、表格与规章制度圈养:

人理应为真理而奋斗,追求真善美。理论有多美好,实践起来就有多残酷。

我们很难展望哪怕是短期的未来;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变化,凡事未成定局。

工作是生存之法,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如今,它太容易占据生活的躯壳,倾轧我们的心智与灵魂,烧毁真实的自我。

许多点题,一针见血的剖析。当然也有劝慰,有鼓励。关于如何在剧烈翻转的世界中找准锚点,维护精神世界的养分。艰难探索,自由不息。

算起来卡夫卡与作者有二十岁的年龄差,是真正的忘年交。十八九岁的少年郎,左手握剑右手举着火把,对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热情。想要冲破或带领很多东西,常常有着两耳不闻的固执己见。而身为文学巨匠的卡夫卡没有倚老卖老的架子,而是用一颗纯善、谦逊、包容、毫无保留的悲鸣之心与他对话。倾听烦恼,探讨道理,批评世事,微笑面对年轻人的鲁莽与热血,赞美青春的力量。

他一生都在命运的交错中痛苦挣扎,进而发现了世界的“某种荒诞、悖谬与非理性”并书写之,同时又“勇敢而谦卑地承担起了这个世界的全部重负”。少年眼中高大清瘦、多病且温和的简朴的普通中年人,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圣徒;属于他的、也属于我们的时代。

12/13页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十三)

卡夫卡说,“A book must be the axe for frozen sea within us”,阅读是一把斧头,砍向人们冰封的内心,我觉得应该没那么伟大吧,换个书名可能只是为了增加书籍的销售量,可能换成卡夫卡谈话录,会卖不出去,毕竟现在看书的人少,买书的人更少,对于阅读,我个人的看法是,阅读肯定是无法改变人的命运的,但人必然是孤独的,通过阅读我们能和无数的优秀的人交流,它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能支撑着我们走完泥泞的一段路。

在推荐书籍的一开始,我先提出自己的疑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卡夫卡的书,《变形记》、《城堡》、《审判》,对于我而已,他的风格确实很难适应,晦涩难懂,看得极其辛苦,但谈话录我确实很畅快地阅读完了,第一个疑惑是卡夫卡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描述的“他”真的是他吗,时隔多年,作者的回忆是真实的吗,没有加美好滤镜吗,对于答案我们可能不得而知,但你能通过这书,了解不为所知的卡夫卡;第二个疑惑是卡夫卡真实的人格与书籍是关联的吗,他每天如此金句频出,每一个观点都如此深刻,格格不入,周围人不知会如何对待他。我们通过作品了解作者,也能通过作者了解作品,所以如果看不懂卡夫卡,你可以读看看这本卡夫卡谈话录,了解他对待世界的另一种看法。

卡夫卡,出身在捷克,犹太后裔,母语德语,有着多重文化的渲染,父亲是一位优秀的犹太商人,在家庭中享有权威,卡夫卡作为家里的长子,受到的是打压式的教育,大学选的专业法律也是被父亲逼迫改的,大龄未婚,对爱情又渴望又恐惧,也没有特别的成就,只是一位996平凡的打工人。虽然卡夫卡是一名英俊帅气的富二代,也获得了法律专业博士的学位,但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还是普通的打工人的日常,每天做着繁琐枯燥的工作,充满了普通人的无奈和悲哀。卡夫卡说,“我是完全无用的,然而改变不了,我的路一点都不好,我必将像只狗一样完蛋”。

谈话录的作者是卡夫卡同事的儿子,因同事发现自己儿子热爱写作,就把儿子的作品拿给卡夫卡看,于是就开启了这本谈话录的内容,他们的谈话内容涉及谈论书籍,爱情,工作,社会,宗教,政治等等各个方面,其中我印象很深的是,书中提到卡夫卡本人的描述,他对待公司清洁卫生的阿姨态度,会事先收拾好垃圾,不让阿姨难堪,也会用最自然的方式给阿姨递上水果,尊重夸奖她的劳动成果。虽然卡夫卡只是公司的小职员,他一直努力尝试改变着社会的不公,用他的专业去帮助穷苦的劳动者,尽管很多事情他无能无力。就像是《变形记》里提到的,主角在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他没去担心自己为什么变成甲虫,该如何变回去,而是考虑着接下来如何上班,如何赚钱,如何肩负家人的生计,最后的结局是主角被家人抛弃,被世界抛弃。我想这就是他的作品为什么如此荒诞,又与真实世界如此相似。我很喜欢这本书,是因为羡慕作者能与卡夫卡交流的机会,能有这么一位善良睿智的引路人领着看世界。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能看看这本书,或者尝试去看卡夫卡的书籍,引用作者古斯塔夫·雅诺施的话,“在经历过恐怖与失望的种种痛苦后,希望书籍能为我们这些脆弱的人依然生机勃勃、坚不可摧的地方带来些许力量”。

13/13页

还剩10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