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中国童话》读后感精选

《中国童话》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07 15:50:48
《中国童话》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7-07 15:50:48   小编:

《中国童话》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这些童话故事既让人感受到古代中国的风土人情,又传递了人与自然、善与恶、勇敢与智慧等主题。阅读后让人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人生有着深刻的启发。

中国童话读后感(一)

虽然简介中称这是一本给孩子的中国童话故事集,但读完后我一时拿不准这书适合大人还是儿童,先给个中评吧。 故事大多选自《聊斋志异》《太平广记》等经典作品,作者采用的是“翻译古文”+改写的形式,增加了可读性(尤其针对儿童来说)。 选取的故事中,有些是每个年代的小孩可能都听过的经典故事,有趣且富含哲理,可以培养孩子的美德,但有些故事比较平淡,且没有逻辑,仿佛是为了新奇而新奇,当然,我也赞成作者所说的童话并非一定要讲道理,但私以为童话起码是天马行空、有趣且相对完整的。动物拟人化,神妖鬼怪确实是童话的主旋律,但如果故事情节太过脱节无逻辑,强行凑元素容易使故事本身索然寡味。 另外,因原作品大多为寥寥几句的文言文,作者想要在不脱离原作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得故事完整且有趣是比较困难的,而有人愿意将中国经典童话翻译、改写、讲给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听是值得赞扬的,这些童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 因此,个人认为就此书而言,没有给我读童话的那种愉悦及惊喜,毕竟这些作品也有了悠悠历史,现代童话个人更喜欢(譬如温酒的《嘿,小家伙》),但从此书的意义上来说,个人觉得是可以翻开看看的,就像每个故事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一样,只要能找到你喜欢的那一个故事就算没白读,所以就当是在历史的书卷里找宝藏吧~ 以上均为已是成年人但自认仍存有童心的个人主观观点,仅供参考。

1/4页

中国童话读后感(二)

五星给原文,五星给插图,三星给白话“翻译”:综合给三星半。但还是推荐给每天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的大人们看。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具有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特点。童话常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生命,使其拥有人的思想感情。”这是来自百度百科的解释。 “童话”本是外来词,中国没有“童话”,有的是各种民间传说。可要从民间传说的书籍里节选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篇章也没什么好指摘的。中国人自己的文学世界,丰富瑰丽。孩子的世界,需要许多富有想象力的文字和影音资料,而这些我们是完全不缺的。而至于要不要套用“童话”这个词汇时,我想正如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被称为“中国哲学”甚至是宗教一样,都是各有立场和解释的。说得通了,这么说也是可以的,但我觉得应该先向去学习的人说明这一点的。 你可以把我们的诸子百家说成“哲学”,但你一定要明白:我们的“哲学”和你们的是不一样的。你也可以把我们的民间传说说成“童话”,但你一定要明白:我们的“童话”和你们的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有自己的称呼方式,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特色。 书里的故事是从各个时代的志怪集古书里节选了一些译成白话文并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完成了,因此就不评价情节或者人物什么的了,毕竟那些不属于本书作者。因此只说翻译后的内容和原文对比,书里的几个故事我是有读过原文的。 这本书的初心是好的,我觉得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她/他看这些故事一定能极大程度上刺激她/他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让他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本书不得不吐槽的是,为了能让孩子们看懂,本书的语言风格的确有些或许幼稚和浅显甚至为了让他们看得懂契合时代而把古代的词语翻译得过分西化和现代化,比如什么“新闻”、“报纸”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去找了,我认为是不太合适的。既然故事背景在中国古代,让孩子们看得懂就好,而出现现代化词汇会让孩子们误以为那个时代就有那些东西了,的确容易造成误导。所以,如果读书的是个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的成人来看或许会好些。 总之呢,本书我是推荐的,推荐的理由是让大家知道中国的文学里是有着充满浪漫的想象的。另外,提一下书里的插图很好看,色彩缤纷又富有古韵。而我更推荐成人阅读本书的时候,可以去看看原文,因为本书的白话“翻译”着实改动有些大,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并且认为一些篇目的语言过于西化和现代化,给孩子看反倒是不合适的。

2/4页

中国童话读后感(三)

这是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童话书,饱含一个母亲的爱。“这是一个母亲把内心里没有说出来的部分缓缓表达,用细碎的时间慢慢钩织出来的一本书。”

一、阅读童话——遗失的美好

于是,作者刘丽朵用童言童语,童话的方式重述了中国古代的志怪、博物小说。作为读者,我认为最珍贵的的是作者那颗长大后依然赤诚的童心。

这里有孩童的纯真。在《怎样打败一条大蛇》一文里,孩子们并不在意那些降妖除魔的英雄叙事。在他们的眼里,美味的米团子才是重点!降妖除魔,只是下饭佐料。在《月亮为什么不见了》一文里,孩子们对于月亮的好奇是这样的:“月亮看起来很小呀!可以含在我的嘴里一样,而且看起来像一块糖一样甜。”;“哎,月光如水,月光就像糖水一样好喝吗?”

在《金鸭子》一文中,童娃娃对金鸭子的喜爱是纯粹的,不像他的父母爱这鸭子带来的财富。而当童娃娃病重,唯有金鸭子的骨血才能治愈时,童娃娃不忍心,私下放走了他的朋友——一只能救他性命的鸭子。我觉得故事的神来之笔,是文末童娃娃长大后,在河里游泳时金鸭子撞了他后背,哑着嗓子大叫“我是你的鸭子!我是你的鸭子!”金鸭子的嗓门变粗了。真好,他们都长大了!

这里有诗意的想象力。在《收集月光的人》一文中,“取篮杓一挥,则白光燎焉见于栋梁间。如是连数十挥,一坐遂昼如秋天晴夜,月色潋滟,秋毫皆睹。”唐人皇甫枚的诗意真的洒脱又清新,且充满了想象力。月光可以收集,在黯淡的夜点亮自己。那么,是不是幸福感也可以收集,在低落时翻出来点亮自己呢?

在《翠衣国》一文中,仙人可以在大海上行走,狂风巨浪来袭,然而主人公蒋十三“的轿子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轻盈,转眼就送他到了波浪的巅峰,蒋十三只感觉到了大海的壮美和蓝天的宁静。”这段文字有着壮怀的想象力,读罢似乎和蒋十三一同经历了这段海上奇遇。

在《世界上最寂寞的人》一文中,邓乙独身一人,终日与自己的影子为伴。有一天影子活过来了,可以和邓乙交谈,可以变幻成形形色色的人陪伴邓乙。但后来, 影子走了。“从此以后,邓乙再也没有了影子,他变成了世界上最寂寞的人。”这令人伤怀的结局,不知道清代作者乐钧是不是也尝尽了寂寞的苦涩,才用想象力写就这么一个关于影子的故事?

二、阅读社会——深埋的伤痛

古代的志怪、博物小说不可避免会传达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和是非观。童话之外,我读到了不少深埋的伤痛。但我觉得这也是值得成年人和小孩一起阅读的,阅读社会,知晓人性。

这里有人类的傲慢。在《东郭先生要不要被狼吃掉》一文中,老牛劝慰东郭先生坦然接受被狼吃掉的理由是:

在人与动物的互动模式中,人总是高傲地理所当然地索取。这段人畜角色颠倒的对话,先是给人一种荒诞感,其后涌上心头的是深深的悲凉之感。

在《小人国》一文中,阿端误闯小人国误杀他们的王子,还在他无意的干预下一个小人国居民自杀身亡。让我有些愤怒的是,阿端和船老大把小人国装进箱子,卖给了有钱人,小人国成为了部分人取乐的稀奇物件。

哎,这段情节给我一种殖民者的傲慢之感。你凭什么改变他们的人生,让他们背井离乡,让他们成为商品及玩物?是不是在权力或者暴力可以完全凌驾于另一个群体之上时,就会生发出这样的傲慢?难以被制约?

文章最后一个场景,是小人国的国民认出了阿端。

我读完有点儿伤感,颇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感。只是,谁都有可能是那鱼肉,是那弱势的一方。联想到《三体》中面对质子面对三体舰队时的我们,是同样的弱小与绝望。

还有《桃园小矮人》一文中被主人遗弃的玩具,还有《蚕姑娘》一文里为小女孩奔赴远方带回她思念已久的父亲,却惨遭人类背弃,被宰杀剥皮。

美好与伤痛之外,《中国童话》里还有不少古人对星空的畅想。比如在《七只小猪》里,北斗七星是七只小猪,是不是很浪漫很可爱呢?《淘淘的千里马》里伯乐的慧眼不仅仅在于相马,他还能发现儿子的闪光点。发现淘淘的淘气之外,可爱纯真的想象力。而且,他还愿意以孩子的视角与叙事方式来指出他的不足。

很多值得一一细数,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谢谢你,《中国童话》!让我重拾感动。

3/4页

中国童话读后感(四)

她们就像辛勤收集月光的人一样,把光和亮带给童话照不到的中国小屋里

——《中国童话》读后

❒果麦文化出品的《中国童话》

荷兰的安徒生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一大堆脍炙人口的童话,传遍了全世界;德国的格林兄弟收集整理的《小红帽》、《白雪公主》、《青蛙王子》也以其独特的暗黑气质风行全球; 那咱们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呢?咱们有没有童话?北京大学的刘丽朵为大家搜集到了一大厚本。 这里面有段成式《酉阳杂俎》里的《天咫》和《支诺皋》;有干宝《搜神记》里的《蚕姑娘》和《李寄斩蛇》;有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崂山道士》;其他还搜罗了《拾遗记》和《齐谐记》和《太平广记》,有《耳食录》、《夷坚志》和《稽神录》,甚至还有《敦煌变文集》里的故事。

❒鱼骨小人

原来古人在他们的著作里早就藏着给孩子们看的故事呢!只是没有分类而已——就像中国至今没有分级的电影院一样。那就需要有心人耐着性子从浩如烟海的古籍里面先过箩再过筛,一篇篇的选出来,然后再将原文扩容。就是很现代的、中国的、童话了。 因为我们古人写的随笔或者传奇之类的都很简练,再者古文字本身就比现代文更能具备以一当十的属性。所以需要先翻译成白话文,然后再进行扩容,让内容更充实。 有时候原文可能就是一个故事“核”,要给它加上头尾和细节才更完整更像一个“故事”,这样一来就不只是古文的搬运那么简单了,所以刘丽朵她们做的这件事就更加功德无量了。

❒板桥三娘子

比如“鲛人”这篇,在《搜神记》里就是一句话,说鲛人的眼泪能变成珍珠,仅此而已,全靠刘丽朵给洋洋洒洒撰成了一篇有笑有泪的长篇故事。

❒《搜神记 鲛人》

再比如“李寄斩蛇”,《搜神记》里虽然叙述很是详细,但是讲的很客观,没什么感情色彩。刘丽朵改进了讲述方式,让一群小孩追着李寄问,然后李寄现身说法,亲自给大家一点点展开了讲怎样打败大蛇的故事。最后删掉了李寄封后,光耀门庭的封建戏码,就变成单纯的一个勇敢的小姑娘战胜困难的故事。

这些改动我觉得很重要,也很必要。

❒《搜神记 李寄》

❒《怎样打败一条大蛇》

如果能让语言更通顺,故事的情节发展更顺畅那就更棒了,让孩子们不光能被故事启发,还可以学到一点作文的起承转合了。看得出来作者的努力,比如有的文章里安排了人物角色唱歌(“汤婆婆”和“鹅笼”),就会出现比较押韵的歌词,我和孩子一起读的时候就会把歌词瞎唱出来,然后再一起哈哈大笑。

❒插画绘制:喵9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这些插图,每篇一到两幅,很惊艳,都是脑洞大开之作。我觉得功劳仅次于撰文的刘丽朵,但是插画作者署名被挤到边边角角几乎找不到。

现在哪怕是就画个封面加上里面配两三幅插图的,都要在封面署名,并且要在书名下和著者并列。这是对创作者起码的尊重,不能因为绘图者名不见经传就给人家挤到墙角。

❒村上春树 文 安西水丸 图

另外这种童话不仅孩子爱看,大人看着也很有意思,并且看起来比古文轻松,所以希望在目录上能标明每篇文章的出处和原文的题目,这样更方便深入了解和检索,虽然对于孩子来说并非必须。

此外,果麦文化很用心的还做了一系列类似、稍有重复的出品,比如《中国民间故事》、《中国神话故事集》、《中国志怪故事集》等,都很不错。

现代社会缺的不是信息,缺的是在海量的信息里检索于自己有用的部分。很多父母在检索中就急躁了,然后放弃了,有啥算啥吧。于是刘丽朵的《中国童话》,杨翠的《中国志怪故事集》就应运而生了。她们就像辛勤收集月光的人一样,把光和亮带给童话照不到的中国小屋里。

❒金锥子

4/4页

还剩1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