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指挥家》通过讲述一位音乐家的故事,展现了音乐和人生的深刻关联。影片中的音乐表现出无比的力量,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音乐对人们心灵的触动。同时,影片也传递出了人生的重要价值观,如坚持、执着、勇气和奉献等。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佳作。
《指挥家》观后感(篇一)
女性职场斗争史,哪怕不能扭转现状,但不努力就完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呀。何其幸运生在这个时代,男女职业平等虽然还不是很完善,但确实比100年前好了那么多。1929年,荷兰籍的女主安吉妮娅被母亲送养,没几天母亲后悔但养父母却无情的离开,并在后来逃离到美国
《指挥家》观后感(篇二)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喜欢的影片了,每一秒都不想错过。很佩服安东尼娅,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她该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才取得如此的成就,庆幸自己生活在现在这样一个追求男女平等的时代,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庆幸尼娅可以遇到罗宾这样的朋友和弗ruan克这样的爱人,很难过最后有情人没有终成眷属
《指挥家》观后感(篇三)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女性励志题材的,比较热血(?)且容易感同身受。
女主能成为指挥家与她身上的劲儿脱不了干系,其一当然是指努力,另外一面则是那种强硬敢斗不怂的气场(可以形容成是比较man的女性了),这便与传统柔弱怯懦的女子形象大有不同,很有看点
《指挥家》观后感(篇四)
不知是我审美有问题,还是大家的给的评分很宽容。整部电影场景还行,镜头幼稚,情节如同流水账。开头以为是霸道总裁爱上我,憋着老血看下去了,看到一半算了忍不了就停了。今天终于看完了,全程下来,看的我尬死了,劣质的爽文视感迎面而来。不知道为啥感觉女主的指挥表演一言难尽,没有艺术性,不如黑天鹅海上钢琴师舞出我天地好看。
《指挥家》观后感(篇五)
女主是一个十分坚强的人,她的梦想是当一名指挥家,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和抉择,例如家庭条件贫穷、父母不支持(卖了她的钢琴)、自己爱人也想让她在事业爱情中二选一、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历史上从未出现女性指挥家等等 可是你发现没有,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止到她。真正强大的人会想办法克服困难,而不是一直在抱怨为什么给我设置这么多障碍。真正坚定的人会想办法争取,而不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抱怨环境的不公。
《指挥家》观后感(篇六)
影片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26年。安东尼娅是一个寄养在别人家的孤儿(这和乔布斯的出身几乎一样)。那时在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仅仅才六年,社会上对女人的偏见无处不在。由此可以想见,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女子,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指挥家是多么艰难。贵族沙龙上的嘲笑,汤姆森夫人的不屑,门格尔堡近乎诋毁的所谓“推荐信”,这些都没有动摇安东尼娅的决心。当德国著名指挥家卡尔·穆克拒绝了安东尼娅的收徒请求后,她踩着垃圾箱,登上卡尔·穆克家的窗台,和他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指挥家》观后感(篇七)
本来是因为看见简介才看的,为什么说女性奋斗史always always always要扯上爱情。“sent her back”,Frank根本就不懂Antonia。为什么要在Antonia拒绝Frank之后又让Antonia后悔,请求他不要结婚,还说会在完成学业之后立刻回美国,那前面所表现的Antonia对指挥的热爱算什么,难道是想说终究抵不过爱情的力量?那Antonia之前为了学习指挥所遭受的一切又算什么呢?更可笑的是,Antonia居然在音乐会那天因为没收到Frank的回信而没去指挥
《指挥家》观后感(篇八)
影片是一部真实的女性职场奋斗史,看出身底层的女性如何突破职场“天花板”,成为史上第一位女性指挥家!当爱情和梦想“狭路相逢”,看她如何“指挥”人生,成就自我!电影根据真人故事改编,讲述“史上最伟大女指挥家”安东尼娅‧布⾥克勇敢追求音乐梦想,在女性社会地位极度受限的上世纪20年代,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她出身微寒,却心怀音乐梦想。追梦途中,在以男性为主导的音乐世界中历尽荆棘和冷眼,却永不言弃。当希望的曙光初露,她深爱的男人却希望她为爱止步,最终她毅然选择飞往追寻音乐梦想的欧洲,可他们的爱情又将何去何从......电影由荷兰名导玛利亚·彼得斯执导。
《指挥家》观后感(篇九)
很励志的一部片子,深深地被打动。女主对梦想的渴望、百折不挠的勇气、在情感间取舍的决绝,值得学习。本片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现实也许比电影更残酷。
里面塑造的几位男性形象颇有意思。富家公子哥,咸猪手的首任老师,傲慢却真心帮助她的第二任老师。不知道该不该把罗宾归为男性,ta就是ta。那个年代女性为难女性倒是跟现在也蛮像的。
反观百年后的中国,好像也没有更乐观的理由。冲破性别的束缚,女性注定要更坚定、更努力、更强大。[加油]
《指挥家》观后感(篇十)
影片是一部真实的女性职场奋斗史,看出身底层的女性如何突破职场“天花板”,成为史上第一位女性指挥家!当爱情和梦想“狭路相逢”,看她如何“指挥”人生,成就自我!电影根据真人故事改编,讲述“史上最伟大女指挥家”安东尼娅‧布⾥克勇敢追求音乐梦想,在女性社会地位极度受限的上世纪20年代,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她出身微寒,却心怀音乐梦想。追梦途中,在以男性为主导的音乐世界中历尽荆棘和冷眼,却永不言弃。当希望的曙光初露,她深爱的男人却希望她为爱止步,最终她毅然选择飞往追寻音乐梦想的欧洲,可他们的爱情又将何去何从......电影由荷兰名导玛利亚·彼得斯执导。这迷之谈恋爱的剧情可以再多一点吗?说好的传记片呢
《指挥家》观后感(篇十一)
值得注意的是那个年代古尔德才刚出生,不然他才是最懂巴赫的人,定音鼓那个梗最后还不忘配上格里格A大调,哈哈哈哈哈。放到现在女指挥已不算稀有,考虑到当代女性在指挥家这条路上应该确实是非常艰难,自己也听过至少百场音乐会,也唯独两场是女指挥,演出都非常的出色,第一反应是指挥与乐队配合的不错,其次才是哇!女指挥!票圈里好像唯二的指挥也都是男生,不可否认至今学术界与社会对女性还是抱有偏见,就像女生不适合当程序员,女生不适合当机械师,女生不适合。。。。所以也可以侧重突出女主如何绝地逢生逆天改命让人信服,然而却仅是用第一小提琴手送斯特拉迪瓦里琴来表达被女主征服,总的来说,本来是部不错的励志女性传记很好的一个题材,被拍成了四不像。不建议去看
《指挥家》观后感(篇十二)
在当时战争的背景下,导演以音乐的笔触出发,讲述一个女性想成为音乐家梦想,向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进,在途中也遇到许多挫折,最大的挫折就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认为女人天生就应该在家里带孩子,导演将女主设置为女性的代表,争夺女性应有的权利,但是在结尾的设置中,也没有女性的成功,这进一步的说明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地位的不公。其中塑造的女主形象是一个不怕困难,勇敢前进的女性,在面对所有人的反对下,只有她的好朋友罗宾帮助她。而罗宾本是一个女性 但她符合着社会从而变成一个男性生活,是影片中很巧妙的一个设计,而最后罗宾勇敢的做回了自己。在结尾的设置中有一个影子的设计,将男主与女主的影子重合,并且女主在上男主在下,这象征的是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 有一个男人默默的支持。
《指挥家》观后感(篇十三)
你想成为什么?
想成为男人那样去控制乐手吗?
我只想要你漂亮
想成为什么本身这个问题就是不需要回答的。别人问她这个问题,问题本身没有意义。你这样问就是在区分男女。男女一定要有别吗?女生一定要像男人那样具有力量具有控制力吗?为什么女生不能做一名指挥家,我是说没有性别差异的指挥家。
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不会像曾经那个年代那样,女性地位低。但还是有一些偏见。不是社会,是个人的种种。希望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能力不行,而不是因为你是女生所以不行。
不要听闲言,闲言谁都会讲。做事的人才没有空去嘲笑别人,贬低别人。
《指挥家》观后感(篇十四)
电影《指挥家》是历史上第一名女性指挥家安东尼娅布里克的个人传记,讲述了出身底层的安东尼娅在上世纪30年代,凭借自身的努力与坚持,在男权与上流社会的轻视之下成为出色的指挥家。 故事的表现中规中矩,全片看下来感人之处不少,但大局上有很多不足。作为一部女性电影,电影中有太多男性视角的凝视。如果这些凝视仅仅是偏见也就罢了,电影的很多角度会让人觉得,相比女主自身的努力,她所取得的一些胜利不过是某些男性的好奇、恩施、欲望。比例上不恰当,电影所呈现的女主自身的付出不够深刻。 在音乐的部分,导演也没有什么个人的理解,没有发挥出音乐题材在电影中所能发挥出的属性,一些视听上的趣味性。并且很明显的,电影在音乐方面的诠释远远不够。在前半部分尤为明显,作为一位有才华、追求音乐梦想的女性,电影没有呈现女主在这方面的细节,反倒让女主像一个活动家一样,去各处游说。无论是家庭线还是爱情线,都让人觉得比重大于音乐线本身。
《指挥家》观后感(篇十五)
真人真事的改编,讲述了安东尼娅打破偏见的枷锁,成为欧洲第一位女性指挥家的奋斗故事。
电影前后呼应,开篇是落魄的女主不顾一切拿着凳子坐台前,结尾是弗兰克最终遵从内心坐在太前,而安东尼娅作为指挥家的身影由于灯光的照射刚好落在弗兰克身上。曾经的微弱女子最终成为聚光灯前闪耀的那个人,个中心酸,旁人无法切身感受。
音乐不分性别,安东尼娅奋斗一生成为一名指挥家,但仍然没有成为固定指挥家,这是一生遗憾了,推翻固有偏见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当下社会,越长大越能感受到社会对性别的偏见,甚至是歧视。男女教师面试成绩之悬殊,只招男不招女之明晃晃的差别对待,亦或是只问女不问男之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等等现象,无一不在讲述着女性生存的艰辛。
安东尼娅绝不会只有一位,女性的力量绝不仅仅如此而已,且看未来女性如何发挥出远超众人想象的力量吧。
也希望我能成为其中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