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刻的巨变》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它通过描述一个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经历的巨变,让读者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文章引发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间的充分利用的思考。通过深入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作者告诫我们要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刻,因为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这篇文章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思考人生的真谛。
最后一刻的巨变读后感(一)
,“每一位在那个时代写作的女性都不得不在女性主义的浪潮中游泳。无论她怎么想,哪怕是英勇地逆流而上,那也是得到了这一浪潮的支持”。
我琢磨着,“人的小小烦恼”显得有点文艺,“最后一刻的巨变”要比“当天晚些时候”更有“想象张力”,当天晚些时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肯定要出现的,太平凡;“最后一刻的巨变”就大气多了。
佩雷是著名的美国犹太作家,其作品受到了村上春树、苏珊·桑塔格、安吉拉·卡特等众多国际知名作家的一致推崇。在本书中,佩雷以独特的洞见和对人物少有的怜悯之心,讲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的爱与冲突,讲述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困境和困惑等等。
最后一刻的巨变读后感(二)
“女性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这是我之前曾看到的一句话,我觉得,用这句话来总结这部小说集带给我的感受,再合适不过了。
《最后一刻的巨变》,是格蕾丝•佩雷的短篇小说精选集,由《人的小小烦恼》《最后一刻的巨变》以及《当天晚些时候》三部短篇集组成。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压抑的书,尤其是当我读到最后,把故事都串起来之后,里面的女性那么鲜明地立在我的眼前,我从小说里,看到现在很多女性的现实。
书中有一句令我最印象深刻的话,“当时我还是个学生,有着远大的目标。无论那时我看向哪一条路,结局都是站在男人背后,为男人服务,或者矮他们半头,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打扫收拾”。
从这里,我看到了那时男性的背影投下的阴霾,它覆盖在女性的身上,成为困住女性一生的牢笼。而这个“牢笼”,现在依然存在,很多女性仍然困在其中。
曾看到一个视频的开头:“你要写女性苦,就不能只写女性”。这部小说,没有声泪俱下的哭诉和抱怨,它用朋友、爱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和独白,淡淡地,写出了女性的苦。
《下午的菲丝》里面写,当菲丝和她的母亲说,里卡多(她的第一任丈夫)不打算和她在一起时,她的妈妈告诉菲丝,是因为她的脾气太坏了,只要她说对不起,里卡多总会回来的。而之前,里卡多认为菲丝要孩子是“为了让他成为该死的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并且为此每夜在酒吧抱怨不停。
《距离》里面写,母亲多莉以自残的方式阻止自己的儿子向一名她认为声名狼藉的女人求婚,她成功了,但没有人理解。她与老公、儿子,距离感越来越深。“儿子的事就是我的事,因为爱,也是因为责任”,她的爱推走了爱的人。
她写女孩想要逃离家庭的束缚而放纵自己,结果对簿公堂;她写年轻的女性陷入“不能拒绝”的杏(她的拒绝在那个男人的嘴里变成了她的要求),最后死亡;她写婚姻中被丈夫视为“从不想要任何东西”的妻子,也有自己的渴望。
小说里面的人物对话总是妻子和妻子、妻子和孩子,丈夫、父亲如同走过场一般潦草、短暂地加入到妻子、孩子们的真实生活中,之后,就只能在对话和内心独白和其他女人那里看到他们了。
“我未曾经历战争,我无法做男人做的事,我过着女人的生活,我写下这些故事”。——格蕾丝•佩雷
最后一刻的巨变读后感(三)
在我的生活过程中,我常常能够感受到人性的复杂性。在某些时候我们会对其他人抱有极大的善意,愿意主动的去帮助他们,然而有些时候我们也会被自己的私心贪欲所裹挟,做出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最近我读了《最后一刻的巨变》这本书,在本书中,佩雷以独特的洞见和对人物的怜悯之心,讲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的爱与冲突,描摹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困境和困惑。
作者在这些短篇小说中所描写的故事并不复杂,然而作者对于人物的行为以及心理描写是那么的准确,能够让我们在某些情况下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绪波动。
在这些故事中,有作者对于生活独到的见解,也有对于某些不公平现象的控诉。有时候作者仅仅是单纯的去讲述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本身就足以打动我们。
“生命井没有那么重要,艾伦。”我说,“除了恶劣的日子、糟糕的男人,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没有钱,时间全都是碎片,还有蟑螂,星期天无事可做,只能带孩子们去中央公园,在恶臭的湖面 上划船…..”
不难发现,作者对于女性有更多的共情,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她也是女性中的一份子。而仅仅从她所描述的内容上来看,就展现了她在日常生活中独到的观察。 作者的某些语句通常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震撼,一种心灵上的触动。比如她说,“亲爱的,毫无疑问你会爱上并嫁给某个男人,会有一双儿女,在累死之前你会永远快乐。”
通过对某些故事的讲述,我们也能够看到作者对于感情,对于婚姻以及对于各种人际关系的态度。
这样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确实可以看到,一个妻子在孩子降临之前是备受宠爱的女主人,然而在孩子出生之后又可能会遭受到冷落。
现实有的时候确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而作者用一个又一个故事诠释了孤独,欲望,自私与疲惫。她并没有用某些命令式的语言告诫我们该怎样做,只是在声请并茂地陈述。
生活在泄气的岔道上,我很乐于听到隔壁房间里持续不断的欢声笑语。
尽管在这些故事中做的提到了很多背叛,伤害,失望,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不堪入目的一面,但从作者的描述上来看,我始终觉得作者是一位极其乐观的人。
她的乐观来源于自己对于生活,对于人性清醒的认知,并且借由小说中的文字向我们传达了她自己的生活态度。
最后一刻的巨变读后感(四)
最开始了解到这本书,是村上春树《无比杂芜的心绪》中提到。由于很喜欢村上春树,也看了他的多部作品,所以会去读他的小说里提到的一些书,比如《挪威的森林》中提到的《魔山》,还有村上非常推崇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在《无比杂芜的心绪》中,村上给的标题是“格蕾丝·佩雷的成瘾式‘齿’感”。意思是说,佩雷的作品让人读来,会非常轻松,言语顺畅,仿佛文字就在嘴边生,让人几乎上瘾。这本书,也由村上春树亲自翻译成日文,并逐渐在日本流行起来。
村上在书里这样形容佩雷的文字:“既生硬又流畅,既粗鲁又亲切,具有战斗性却又充溢着人情味,功利然而唯美,庶民情怀却又超凡脱俗,莫名其妙却又完全理解,男人粪土不如却是至爱,像这种处处都二律悖反般难乎其难的文体,反而变得令人喜爱、不忍释手。这种文体便是她独树一帜的识别标志,就算想模仿(很难认为真有人想这么做),也根本无人模仿得了。”
我从那时起,就对这本书非常好奇和渴望,但没有找到,后来又看到一篇村上春树的推荐书单,再次提到这本书,直到最近,发现终于出版了,喜出望外。
细细读来,先说感受。
首先是细腻。每一个篇章中的对话都极度的自然,虽然大多数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读来有事趣味盎然,有时感同身受,这些来自于佩雷对细节的把握。也许就像是她自己说的那样——我过着女人的生活,我写下这些故事。否则,难以想象如此自然而细腻的故事从何而来,这样“优质鱿鱼干般的美味”从何而来?
其次,在读这些小故事的时候,尤其是读到第一人称的故事时,我的脑海来总会浮现出一个画面:昏黄的灯下,一个女人静静的写字,表情复杂,时而欢笑时而忧郁,影子映在墙上……佩雷的故事里,都是女性的生活中遇到的话题,爱情、婚姻、亲情、孩子……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她为女性发声,写关于女性的内容,聊女人的话题,肆意表达女性的情绪,但是很有趣,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很爱读。
最后我觉得,读佩雷的小说,非常能激发起写作的欲望。在书里,佩雷说“时间全是碎片”,但是在现实中,他却把这碎片用写作的方式组合起来,成就了这让读者唇齿留香的文字,诞生了这令人上瘾的故事。
最后一刻的巨变读后感(五)
“我未曾经历战争,我无法做男人做的事,我过着女人的生活,我写下这些故事。”——格蕾丝·佩雷
[书名]最后一刻的巨变
[作者]格蕾丝·佩雷(美)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15岁辍学,19岁结婚,一生都在写诗,直到30多岁才写了第一本书。
这就是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诗人、女权主义者格蕾丝·佩雷的一生。
相比于诗人这一身份,佩雷更为人知的是她作为短篇小说家的身份。
苏珊·桑塔格评价她为“少有的天生的作家”,安吉拉·卡特称她的作品“让长篇小说这个门类显得多余”,而村上春树更是格蕾丝·佩雷的狂热粉丝,说“不管怎样,一定要翻译她的作品”。
格蕾丝·佩雷的作品刚开始并不是很好读,需要我们反复地去品味,去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滋味。
她的文字既幽默又冷峻,既生硬又流畅,既粗鲁又亲切,既庸常又脱俗,既有攻击性又充满人情味,有点莫名其妙却又能让人理解。
她所写的并不是一些严肃的政治之事,而是一些我们正在经历的、离奇却又平常的生活小事。
她从女性的日常生活出发,讲述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困境和困惑:婚姻、孩子、爱情、欲望……
不得不说,这些发表于几十年前的短篇小说,现在读来还是别有一番滋味。
最后一刻的巨变读后感(六)
《最后一刻的巨变:格蕾丝·佩雷短篇小说精选集》是一本集合了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格蕾丝·佩雷的作品的精选集。这本书中包含了她的多篇短篇小说,每篇小说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节,而且都以精湛的文字技巧来表达,展现了她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洞察力。
佩雷的作品大多基于个人经历和情感,在这些短篇小说中,佩雷主要描写了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和矛盾,以及女性的角色和性别问题。这些故事通常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背景,但通过佩雷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深刻的人类情感和矛盾。
佩雷的写作风格非常直接,她没有过多修饰,却能够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她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细节和日常的情感,展现了人性的深度和多样性。
比如《信》,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失落和绝望,但同时也有坚定的信念和向前的勇气;还有《饥饿》,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寡妇重新找回生活的兴趣和激情,让我觉得生命中的任何一刻都有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
其中一些短篇小说的主题涉及政治,如《救济》(The Used-Boy Raisers)和《战争的问题》(Questions of War),这些作品反映了佩雷对于社会政治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另一些故事则探讨了女性的角色和性别问题,如《喜爱她所喜爱的事物》(An Interest in Life)和《八年级的问题》(The Eighteenth District),这些作品通过女性的视角,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不公。
佩雷的文字简洁而有力,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将人类的情感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她的文字给予的强烈情感冲击,仿佛身临其境。
这本书的编辑非常用心,将佩雷的多篇短篇小说组合成一个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整体,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佩雷多方面的文学魅力。此外,编辑还在书中添加了佩雷的一些信件和采访,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她的人生和写作背景,对于喜欢文学研究的读者来说,更具有参考价值。
这本书不仅展现了佩雷的文学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是一本关于美国城市文化和女性问题的重要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美国文学的新窗口。在这里,你能够找到一些文学上的瑰宝,同时也能够了解一个充满智慧和感性的作家。它能够启发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多样性,也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深情和真诚。
如果你是喜欢文学研究和欣赏短篇小说的读者,那么这本书值得一读。其中的故事情节各具特色,文学风格独特,能够让你感受到佩雷的文学魅力。
最后一刻的巨变读后感(七)
女性主义,从来都离不开真实的生活。
而在如今女性意识越来越觉醒的今天,相关舆论和线下线上的讨论氛围,好像变得有一点离生活越来越远。
从双方言行中的互相挑刺;
到性别对立言论满天飞,无从辨别真假的剑拔弩张;
最后都发展成撸起袖子在社交媒体上大吵三百回合的水火不容……
这样令人熟悉的剧情一再上演。这样的故事当然也是事物发展曲折道路上的必然,但却并不是唯一方式。
格蕾丝·佩雷在这本《最后一刻的巨变》中便展现了另一种可能。
另一种更生活化的、冷静的、充满启发性的走向。
刚开始阅读第一篇时,你或许会感到无甚稀奇。
早已被狗血事件日复一日提高了兴奋阈值的中国读者们,在阅读如此平淡的生活日常时,还能提起兴趣来吗?
我的答案是:如果这个故事是真诚的,那么它就一定具有打动人的力量。
即使全文大部分都着重于描写对话和角色感受,剧情被几乎淡化到没有存在感;
即使没有如母语一般丝滑的语言表达;
甚至这本女权主义作者笔下的故事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男性为第一视角写下的……
这些看起来难以逾越的阅读障碍,在实际阅读中其实几乎不会让你感觉到。
这是因为作者的真诚,正来自于她不哗众取宠去选取特例。书中那些女性,或是通过男性之口展现的女性形象,都与生活中的女性如此贴近。
有相当一部分是我感觉到极其熟悉的,或曾从亲朋好友嘴里得知,或是当事人亲口抱怨。
例如书中《再见,好运》中那位爱上有妇之夫,却被蒙在鼓里的女人;
又如《一个女人,年轻而衰老》中与年长男人陷入爱河的未成年女孩;
再比如《不可更改的直径》中与穷小子尝了禁果的富家少女。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不仅能找到身边女性的影子,更能从中隐晦地看到作者的价值倾向。每每结局之时,格蕾丝总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却正正点明了她的看法。
抱着侥幸心理与未成年少女发生关系的男孩,心里早就明白二人之间的差距,即使女孩犯恋爱脑使得二人结合为夫妇,男孩也清楚地明白:
格蕾丝·佩雷绝不是盲目地在进行单方面的批判。
她笔下的男性恰如上文所言,虽然占得性别优势,但却并不是糊涂蛋。
他们也有人性闪光之处,在必要时候也一样会对投怀送抱的女性给予拒绝,女性当然也并非都是一味被男性坑骗的无知孩童。
这绝不是洗白或是再度污名化,正是人性如此复杂,才更不应推行二元论。
无论网络世界如何,最终人们都要回归到现实生活,女性主义亦如是。
最后一刻的巨变读后感(八)
在男性掌握话语权的世界里,历史是由男性书写的。尽管到了今天,女性已经开始在各行各业为自己发声,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但她们的声音还需要让更多的人听到。
在两性关系、亲子关系等维系社会生活的底层人际关系中,女性都被寄予了厚望,她们也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所以,我们有必要听一听女性对此的看法,听一听她们内心的声音。
在格蕾丝•佩雷所写的这部短篇小说集《最后一刻的巨变》中,我们跟随着作者对生活的敏捷洞见,可以在书中看到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的爱与冲突。作者描摹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困境和困惑,表现了她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物的怜悯之心。
“我未曾经历战争,我无法做男人做的事,我过着女人的生活,我写下这些故事”,作者的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打动了无数的读者。作者说她未经历过战争,但书中的故事中有很多军官的男性角色,而很多女人的命运也与这些男人脱离不了干系。作者说她过着女人的生活,我们确实可以在书中看到很多女人的生活,她们是如何与孩子相处、她们是如何与丈夫相处,她们的如何与情 人相处。这些情节让人感到了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又像发生在我们身上。
女人的生活并不好过,即使是在今天,也不例外,而在作者所处的年代,那就更不用说了。在作者笔下的这些故事里,即使只是平平淡淡地描述,也能让人感到女人的不容易、女人生存的环境艰难。这些女人丰富的内心变化,她们对生活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人性里的孤独、欲 望、自私和疲惫。
作者并不试图在这些故事中粉饰 太平、避重就轻,相反的是,她用略带幽默但犀利的语言将女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的话、不敢做的事都一股脑地写了出来。可以说,这是一部大胆的短篇小说集,是写给男人们看的,也是写给女人们看的。
看完这些故事,我们或许会觉得这些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但恰恰是这样的文字可以给读者看清眼前生活的力量,让我们有勇气去直面生活中的冲突与矛盾。生活纵使是一地鸡毛,此刻,我们也有力量去把它们扎成一个鸡毛掸子。
作者在这些故事中并没有对读者耳提面命、用说教的语言告诉读者应该怎么“避坑”,她只是用人物的故事来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相。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对人生的透彻认知,是对女人处境的深刻理解。
身为一个女人,我们可能会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两性、婚姻、亲子等关系的漩涡中,体验生活给我们的酸甜苦辣。我们可以天真单纯、我们可以真诚坦率,我们可以义无反顾,但我们的心中应该有一条底线,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愿我们能在生活中全力以赴,也愿我们能在生活中保全自我,活出自己的精彩。
最后一刻的巨变读后感(九)
作为一位被菲利普·罗斯、萨尔曼·拉什迪、苏珊·桑塔格、村上春树等众多大师推崇的作家,格蕾丝·佩雷可能并不为国内大众所知。
各位也不必意外,因为她的这部小说集——《最后一刻的巨变》还是国内首次引进出版。
本书收录了三个故事集,分别是《人的小小烦恼》《最后一刻的巨变》 和《当天晚些时候》,选用【最后一刻的巨变】而不是原名【The Collected Stories】,应该是考虑便于营销吧!
我琢磨着,“人的小小烦恼”显得有点文艺,“最后一刻的巨变”要比“当天晚些时候”更有“想象张力”,当天晚些时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肯定要出现的,太平凡;“最后一刻的巨变”就大气多了。
试想,最后一刻?是生还是死?是相遇,还是离别?是爱了,还是不爱了?是地震降临还是洪水滔天?
不过,如果读者想从《最后一刻的巨变》中读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迫感,必然是要失望的。
这部出自心思细腻女性之手的经典短篇集,更像是各种居家寻常碎碎念,优雅一些的说法,是“一杯专属于成熟女性的下午茶”。
下午茶的出现,让人们的忙里偷闲有了一个合适的理由,可有可无。
但如果大家都认同其必要性,那么,自然是浮生一种小小的停顿与慰藉。
关于专属于成熟女性,是因为各个短篇故事里涉及的上及父母、下及子女的各种荒诞、无奈、悲喜,是要承担家庭压力的女性才能体会。
毕竟,太年轻的姑娘更愿意在虚幻的美丽新世界沉浸,很难主动感知真实人生的节奏。而年纪更长的女性早已对往事流年多了几许接纳,或是容忍。
我想,书中与不同年纪的同性、异性接触的琐事,其实就是各位女士们的茶欢会里,聊着聊着必然要出现的内容吧。
作为【女权主义者】,格蕾丝·佩雷可能不如其他身先士卒的旗手,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女性运动浪潮中那般耀眼,但她借由不同寻常的洞见,表达出了对周遭人事物的同情,并勇敢地鼓励女性(当然,也包括男性)积极表达。
格蕾丝·佩雷提出,当我们“说出没有被说出的事实”,是一种力量的展示,同时,当个体主动将“最为私人的琐事”对外分享时,反而能让他人与自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似乎就是一种“代言人”心理——
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不敢说、不想说自己亲历的事儿,但这种无从分享就成为了心里一道也许无法迈过的坎儿。当我们发现一个陌生人的故事与自己的相似,陌生人的愤慨、质疑正是我们想怒斥的,我们就得到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持。
撰写“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也有相似的观点,简单来说,女性作家(作者)有自己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她们的感知更为细腻,于是,她们只需要“发泄不满”——这里尤指女性在现代遭遇的各种不公——就可以成为一种独特风格,且无需在意男性读者、男性评论家的看法。
当然,写作并不是简单的【情绪输出】和当代(中文语境)中频出的“抖机灵”,我们必须依凭一种易于理解又并非娱乐的方式来【有效阐释】。
我想,《最后一刻的巨变》中一个个“熟悉(某些甚至有些乏味)的日常事”,是格蕾丝·佩雷给我们——确切地说是给广大女性——展示【有效阐释】的好例子。
面对内心的碎片,最好也是成本最低的拼接方法,应该就是不停地写啊写吧!
最后一刻的巨变读后感(十)
好像村上春树喜欢的作家都有一种雷同的气质,他们在描写细微新鲜的问题独具天分,比如雷蒙德·卡佛和格蕾丝·佩雷。卡佛18岁走进婚姻结婚生子、失业、破产等各种不幸都尝尽,却没有改变这个作家对创作的坚持,很多人认为他是天才,而他其实早就习惯了各种人生的失败。在烟酒人生中深刻剖析美国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面貌,他是美国底层生活的代言人。而格蕾丝·佩雷的人生也是手上没有几张好牌,15岁辍学,19岁结婚生子,在孩子不在身边的几个星期的时间里,她终于可以把之前积攒的好句子片段构思出一部作品。
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诗人、女权主义者格蕾丝·佩雷作品并不多,浦睿文化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最后一刻的巨变》收录了她三部短篇小说集。对于这样类型的作家,写长篇小说简直就是奢侈,短小精悍的短篇适合他们。
小说并没有聚焦当时社会重大事件或者战争方面的题材,而是“日常生活、厨房生活、育儿生活”等,这些内容一不小心很容易变成“我生活中的故事”成为类似自传性质的简单重复,但格蕾丝·佩雷的天赋就在于能够以幽默的同情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意味深长的时刻,最终结尾是那样令人屏息惊叹的反转或电影版隽永的定格,模糊的口气暗示着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糟糕的结果,这对于整个故事是一种超越,也把所谓的日常生活或者男女关系的萌动破灭投射到了空中。
在格蕾丝·佩雷的小说中,女性形象是生动独特的,她笔下的女性有着少女的娇憨可爱,也有着被爱情背叛后的坚强,还有对情感的欲望和具有毁灭性的激情。在《再见,好运》中那个罗茜姨妈回顾自己的爱情,这个情感充沛身材姣好的小姑娘发现自己成为了破灭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她的人生,如玫瑰一般的美好人生被偷走了不止是几年的时间。时代过去了,血液已经同骨头一样干涸。罗茜蹉跎了自己的年华她的故事成为了舞台上别人的作品,最终只能感动自己,也令自己更加清醒。
《淡粉色的烤肉》中已经开始进入枯萎年岁的安娜看见玫瑰般充满魅力的前夫,鸳梦重温后彼得面对已婚哭泣的安娜侧手翻进入了黑夜。一个是锻炼身体身材健硕的丈夫,一个需要处理出租房屋还要照顾孩子的妻子,爱这个字对于安娜来说是奢侈的。
通过格蕾丝·佩雷的描述,短短几页就已经描摹了一个女人的一生,这些相对比较抽象又具体的短篇,截取的生活中某些平淡无奇又偶然发生的情景,可能对于男人来说可以忽略不计,文中的男主人公们似乎不知道他们的行为给别人造成了何种伤害,但瞬间的离别,莫名的出轨,突然的出现,这些生活的断章,让人无法不注意作者笔下的那些鲜活的女性,她们失败的情感,可怜的自尊在现在的社会中也似乎可以找到故事的原型。
格蕾丝·佩雷说自己的写作成为了女性运动浪潮的一颗小水珠,她似乎真真切切把身边女性的故事书写下来,然后精简形成一个浓缩的骨架,支撑着那些女性独行的步伐和对未来的无限猜想。所以阅读《最后一刻的巨变》仿佛观照着身边的世界发生的故事,唤醒对痛苦和悲伤的回忆。
格蕾丝·佩雷的文字没有阐述性的议论文字,小说的句式和用词比较简单,在节制的语调叙事中,很多小说情节仿佛是摄像机记录下来的生活片段,很多看起来很有戏剧性,但模糊的情节后面好多细节,比如放吵闹孩子和雨伞的门厅,刷上红色和黑色的墙壁,合上的百叶窗更展示出生活中琐碎的真实。
好的小说,是生活本身就在述说。这种自由自在通过作家的笔端诗意流泻出来,这中间有非同寻常的人间激情与弱点,苦难和喧嚣,主人公“她开始逐渐对自己的勇气有了兴趣”,而今日的我们阅读,重新掀开房屋的瓦片,然后在每一篇故事的结尾处坐在沙发上咂摸咂摸,起身用吸尘器吸走尘埃和破碎,这才是人间况味,要时不时清水涤尘,手持微烛。
最后一刻的巨变读后感(十一)
毫无疑问,女性主义是当下最热点的议题之一。
但是“女性主义”似乎在某些场合,非常怪异地变成单身/丁克家庭的范围限定词,如果你结婚了,你有孩子了,你的女性主义立场就会被质疑。
于是,当大家在问是不是一旦结婚了、生育孩子了,就不是女性主义者的时候,真的很想跟她们说,不是的,请看看格蕾丝·佩雷。
这个周末,在和上野千鹤子对谈的视频中,上野千鹤子说:
女性主义从来不是哪个群体的限定词,只要你诚实对待自己,内心自由地活着,就可以成为女性主义者。
格蕾丝·佩雷,好像就是上野千鹤子之外的,另外一种女性主义者。
我们经常看到,父母长辈对女儿不幸福的婚姻说,忍忍就好了,或者认为可能是你不够好。
佩雷笔下的菲丝——这个佩雷创造出来的单亲妈妈,被很多书评人视为佩雷的“另一个自我”,在与混蛋丈夫的婚姻结束前,佩雷是这样描写菲丝和妈妈的对话:
“小菲丝!”妈妈感叹,“你脾气太坏了。不,不。听我说。许多人的人生当中都会发生这种事。不出几天他就会回来的。总会回来的。孩子们……你只要说对不起就行了。这事儿甚至不值一提。没意义。几个月前他到这里来时,我觉得他已经进步了很多。别多想。把房间打扫干净,弄点牛排。让孩子们安静点,送他们去隔壁看电视。在你还没觉察的时候他就会回家。别去注意他。给头发做点特别的造型。爸爸肯定很愿意多给你一点钱。你知道我们又不是一贫如洗。你只消告诉我们你需要帮忙就行。别担心。他明天就会走进家门。等你回家的时候,他会打开音响。”
“哦,妈妈,妈妈,他对音乐一窃不通。”
“哎,菲丝,你得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好一点。”
喜欢追在女人屁股后面跑的酒鬼丈夫,在酒吧和别的女人纠缠不清,与孩子一点都不熟悉。菲丝妈妈的眼里看不到这些缺点,她反过来指责菲丝的脾气太坏了,认定菲丝才是婚姻中的过错方。菲丝需要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好一些,去挽留出走的丈夫。
这看起来很可笑,当一个男人对婚姻不忠,人们会本能地将责任归咎到妻子身上,认为都是她不够好。妻子需要让自己变得更好成为合格的妻子,这样男人才会浪子回头回归家庭。
好在,菲丝没有忍气吞声,而是坚定选择离婚,结束这段不幸福的婚姻。
面对不幸福的婚姻,拒绝忍气吞声,不去背负“没有做一个好妻子”的指责。佩雷借菲丝展现了一个婚姻中的女性主义者的形象:生为女性,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婚姻和生育。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女性主义者的本质,是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属于她自己的,而不是被束缚、被胁迫的。
所以佩雷的特别之处在于,她在大声向我们呐喊,一个女人在结婚生育后,她依旧可以成为一个追求自由幸福的女性主义者。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不是佩雷的束缚,反而成为了佩雷女性主义的来源。她生活在女性之中,感受女性真实的需要,然后书写下来。佩雷笔下的故事,描绘了每一位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写她们的困境,写她们与世界的撕扯,写她们的挣扎。在这之中,她们始终不放弃寻求爱和自由的希望。
你在佩雷的故事中,能看到“恋爱脑女孩”为爱出走之后,却能坚守底线拒绝做小三;妻子与丈夫的“对峙”中,保留本我渴望的妻子;一个女人和她爱上坏女孩的儿子、出轨的丈夫的生活;育儿生活中,永远得不到一口喘息时间的妈妈; 拒绝嫁给那个人人都希望她嫁的男人的姨妈;对女儿绝望呐喊的母亲 ……
其实,如果每一个女性主义者都拒绝婚姻和生育的话,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明白那些需要帮助的女性,她们真正面临的困难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做才帮助她们。或许,只有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才能够看清问题所在。
“我过着女人的生活,我写下这些故事。”
像是一种使命,佩雷说,她想写出人们觉得微不足道、没有价值的女人与孩子的内容,所以这是她必须要去写的东西,是她自己没有在别处看到过,而她渴望读到的内容。这也是我们正渴望读到的内容。
最后一刻的巨变读后感(十二)
这本书给人的感受就像你刚搬进一座老式公寓,突然有邻居咚咚咚地敲你的房门,自来熟地走进你的厨房,自顾自地打开一瓶自己带来的廉价酒,然后开始对你喋喋不休地讲述起来。
对!不是娓娓道来,而是喋喋不休!她的人生、她的家庭、她的爱情、她的不幸……甚至那些只能对陌生人才能提起的隐秘的往事。
一开始,你会对这种突如其来的造访感到突兀 ,甚至有些烦乱,但久而久之,你开始迷恋这种“不定期的打扰”,渴望那敲门声再次响起,好奇下一次门开后能听到一个怎样的故事!
格蕾丝·佩雷是那种不管不顾的作者,她不在乎读者是否能够看懂她的故事,甚至不在乎自己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就那样提起笔来,写下第一句,然后就顺着自己的思路不管不顾地、自顾自地讲述下去,你永远不知道她的文字会将你引向哪里。
那些突兀的转折,是你在其他任何文学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尤其是在更讲究叙述逻辑的短篇中更是罕见。
就像她在短篇《竞赛》的开头写的那样:“起得早或是晚,从来都没关系,日子总是离我而去。夏天或冬天,树木有或者没有阴荫,都无所谓,我从未在中午之前吃过脆米饼”,其中的语句充满了前言不搭后语的转折。
也许刚开始你会对格蕾丝·佩雷凌乱没有头脑的叙述产生不适,但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格蕾丝·佩雷的文字中含着一种独特的节奏。
就像乘上了一艘暴风雨中的船,那摇摆的波浪在某个特定的频率里竟然与你的灵魂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共振,反而让人产生了迷恋。
她的故事中有学生时代的少女、有被丈夫抛弃的家庭主妇、有迷恋上洛丽塔的大叔……
越深入佩雷的故事,越发现其中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故事情节本身,而在于她的叙述就充满了一种现实的魅力!
在佩雷的文字中,有一种共情力,就像她在描写一位被丈夫抛弃的妻子的独白时写的那样:“我没有必要感激任何人任何事,我只能感激傻了吧唧的自己在二十六岁就有了四个孩子,被抛弃,穷困潦倒,无心打扮。换个男人来了也是同样受困,但我本可以做得更好”。
透过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痛苦、挣扎,也能感受到清醒和反思,一位被丈夫抛弃、没有工作,还要独自带着四个孩子的女人,在面对另一个男人求婚时,保持了难得的冷静和克制。
而正是这种共情力,将你牢牢地与故事中的讲述者绑定在一起,抓住了你的心神,甚至在某个时刻,你会觉得自己就是讲述者本身!
你会发现,相比逻辑清晰的娓娓道来,佩雷的文字才是一种更贴近现实的讲述。
想象一下,当你问一个情绪激动的人“究竟发生了什么”时,对方的讲述是怎样的?
一般人很难在一开始就条缕清晰地从故事的最初讲起,而是将自己最深刻的记忆和感受一片片地凌乱地讲述出来。
而你,不得不一边给予安慰和鼓励,一边将这些碎片一点点拼凑起来,随着讲述的深入,逐渐拼凑出一个近似完整的故事。究竟发生了什么,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发掘,而至于真相,其实早已被讲述本身淹没。
这就是佩雷的文字,就像你面前那个已经情绪处于崩溃边缘的朋友,在给你讲述他的故事!也许只有想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去欣赏佩雷的文字,欣赏简单文字表述背后的,被藏起来的、隐忍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