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我们天上见》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自己与姥爷的深情相处和分别的故事。姥爷的离去让作者倍感失落和伤痛,但他却带着姥爷的爱和温暖继续前行。这篇文章让人感受到亲情的珍贵和深刻,引人深思。
姥爷,我们天上见读后感(一)
这本书适合困惑的时候看看,很温暖的童年故事,生于农村作为留守儿童的我,很羡慕,作者有个疼爱她,视她为唯一的姥爷,而带大我的奶奶,则要照顾三个小孩,外加上三个外孙外孙女,所以要做到疼爱一人,谈何容易。看完让我反思,工作中的困惑也好,质疑也好,真的算什么呢,人生而平等,以自己为主,岂不快哉。
姥爷,我们天上见读后感(二)
一杯納涼了的白開水溫溫著下肚,就是這本看完的感覺。沒留下什麼批註和聯想,即便我的姥爺在天上了也像沒離開過一樣。《霸王別姬》的小豆子娘《正陽門下小女人》徐慧真《金婚》裡的文麗,如何扮相的蔣雯麗都是老照片裡的小孫女兒。任何人只要勤勤懇懇的講述她的童年和至親,生活就有所依有所尋。
推薦大家一首歌《家後》胡夏版本的,和姥爺和這本書很相似的歌。
姥爷,我们天上见读后感(三)
即使了解世事,但我们依旧害怕别离。作者用再朴素不过的文字,勾勒她心中的童年,也使得我虽与作者成长年代不同,但对其很多日常小事感同身受。或许恰因如此,读到结尾时会忍不住流泪。爷爷离开我也有一年之久,但记忆碎片仍散落在家中各个角落,那些曾经不起眼的点滴,现如今却令人思绪翻涌。悲伤欢乐皆有,不舍怀念更多。我也同作者一样,一度潜意识认为他未远去,终会归家。但岁月像一条长河将我们隔开,他在那头,我在这头,相见于须臾一梦中,遥遥相望。
姥爷,我们天上见读后感(四)
这本书非常打动我,我很羡慕她从小有这么爱她的姥爷,因为隔辈的爱我从来没有感受过。那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有感动到我,比如冬天烤的热乎乎棉衣棉裤,比如不忍看到小家伙被教练压腿而转身离开,比如那小刷子刷棉袄上的污迹,比如离世前等小外孙女来看最后一眼,等等。
在爷爷奶奶这边我有个哥哥,在姥姥姥爷这边我有个弟弟,老一辈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而我成了两头都不疼爱的那一个。小时候对这种明目张胆的偏心眼我内心极不平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习惯了,也看开了。
摘录:以一个弱小的生命面对大人的指责和惩罚时,唯一能让大人们后悔和感到痛苦的就是死。每一个出现在你身边的人,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
姥爷,我们天上见读后感(五)
阅读分享《姥爷,我们天上见》 姥爷走后,我们在他身边打地铺守灵,白天我一直跟弟弟开玩笑,晚上睡着的很快,也睡的很好。合棺时,我的眼泪只是挂在脸上。 但某个晚上抬头看到月亮,我的喉咙立刻发紧,眼泪哗啦就留了下来,我再也见不到姥爷了。自这一次开始,姥爷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看到别人家屋顶上也长了瓦松的时候,看到炸糖糕的时候,看到磨盘的时候,我的眼睛都很痛。但每一次的悲伤都消失地很快,因为我不敢,我也不敢写太多,我甚至不敢看这本书,情感一流泄,就会消失吧? 姥姥停灵的时候,我去睡觉,梦见了他俩一前一后走了,脸上是淡淡的笑,姥爷跟我说,要去看看大家给他们带了什么好东西。我梦到他们很频繁,但每次都很开心。闸门还没开,但不能再写了。 这是一本围绕姥爷开展的小小回忆录,都是真情实感,打开书,也就是打开了我们的回忆。
姥爷,我们天上见读后感(六)
蒋雯丽算是我喜欢的女演员之一,之前听说过她写了这本书,在书店遇到,带回家读了起来。没有华丽的词藻,用的是简单诚恳的语言,叙述了自己儿时与姥爷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一个几岁的孩子,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把平凡的日子过得温馨开怀。作者讲起自己由于小学、初中频繁转学而被同学排挤,逐渐形成不善沟通的性格,可正因如此,使得作者敏感又善于观察,为成为演员埋下伏笔。全篇的笔触是细腻真切的,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了与姥爷之间深沉、笃定的爱。直到姥爷去世、下葬,甚至是作者成人后,都一直相信姥爷没有离开,是在天上看着自己,保护自己。
原来情感是共通的,作者提到的情节,在我们的生活里也曾出现。小时候,当吃到不会做饭的姥爷亲手给我蒸的鸡蛋糕时;当夏天的午后,奶奶为睡着了的我轻轻摇扇子时;过年时,当提着爷爷给我扎的红灯笼时,所有的一切都是源于那深沉无私的爱啊。
姥爷,我们天上见读后感(七)
与其说点评这本书,不如说是通过这本书再次捡拾童年的记忆碎片。
我的外公(也就是文中的“姥爷”的称呼),也永远停留在了我少年的时光里,我们的之间的亲情没有作者和姥爷的那般深厚,但我的外公也懂得很多东西,也很温柔;他生病了,我也常常去医院看他,也是在一次放学后,就再也不能在病床上看到他的身影;同样会在经历痛苦或者怀揣希望之时,望向天空,因为我和作者一样,都真挚地相信他一定在那里看着我们,用以他一如既往温和而慈爱的眼神。
其他联想起来的小学回忆还有好多好多:老师喊“上课”班长要喊“起立”,我有的时候走神了,只得硬着头皮拖拉尴尬地小声喊;下课一条毛线绑在手上,可以和好姐妹玩得不亦乐乎;会有小小团体,互相孤立;我是管理教室钥匙的人,每天要很早到最后一个走,我没有怨言,因为最后走可以和那时有好感的男生随便说几句话,如文中所说,几句话在小学生心中就足以翻起惊涛骇浪了……
其实说到底,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作者对她少时的心理描写,和我从前的内心简直一模一样!是不是意味着她还留有最纯粹的爱,保持着一颗已经距离我很远很远的童心呢?
姥爷,我们天上见读后感(八)
(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理由)
好久没有做书籍分享的栏目了,那是因为我最近在看《姥爷,我们天上见》这一书。刚刚看完我就忍不住来跟你们分享,感慨真的很多。
当我在看序的引言,就被这句话深深吸引——那时,时间对所有的人都是静止的。 现在,时间对所有的人都是如梭的。
静止的是文丽对童年时光,如梭的是现在光阴的流逝。我们总是会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忽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在那个纯真的年代,我们想做的很简单。
在文丽的心中,姥爷是一个怎样的人?大姐说“姥爷是我们家所有人当中活得最明白、最旷达、最有境界的一位老人,我们都得向姥爷学习。”
“我”说:姥爷像一棵大树,为我遮风避雨。现在,我长大了,大树却渐渐地倒了下去。
对于文丽来说,姥爷就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所以当最后姥爷过世,她不会觉得是姥爷的离开,只是用小孩子的思维认为,姥爷去的是天堂。正如她相信灵魂是不死的,姥爷好像是自己的庇护神,一直都在保佑自己。
本书都以一种平淡的叙述方式,平淡中穿插着人情,交织着人物关系。姥爷的作风,他的处事方式以及对乞丐马爷爷的施舍都在默默影响着“我”,也影响着每一个读者。从书中可以看到那个年代邻与邻之间的互助,看到爸妈分隔两地的相守,也看到姐姐们对我的照顾……
我常常会想,看书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当我看完《阿迅》,《姥姥语录》以及这本书,我发现它们带给我的是一种感受,我看到了姥爷、姥姥对她们的爱,也回忆起爷爷对我的爱。
我们明白,爱需要重视,需要行动,需要表达,更需要趁一切来得及!
本文来自我的公众号抒文,可以点个关注吖!
姥爷,我们天上见读后感(九)
一本记录自己与姥爷生活点滴的纪实文学作品。姥爷因为痛失自己三位子女,而对仅存的女儿视如珍宝,对她爱护有佳。长大后的她也是将自己的父亲看做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着他。这样的父女关系是如此的让人羡慕。都说隔代亲,是有这个现象的。很多家庭中,祖父母辈总是很疼爱自己的孙子辈。不太想把自己真实的一面表露在子女面前。作为从小在姥爷的外孙女,真的是享受到了老爷对她最无私、最伟大、最质朴的爱与呵护。同时,也在平时的朝夕相处之中,教会她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准则。姥爷在生活之中一定是一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老者,这在他平时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就能看出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好友来了,他总是用“好酒好肉”招待他们;很多人都愿意来姥爷家里谈论一些那个时代比较禁忌的事情,也时常会发表一些比较激进的观点和看法,但是这一切在姥爷家里都是没有禁忌的。此外,姥爷对待弱势群体的做法和态度总是充满着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这样的长辈一定会给后辈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处事原则。 小时候,我们对于外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也同时希望时间快快过去,这样我们就能长大成人,做很多过去不能做的事情了。但是真当时间流逝,看着自己身边那些熟悉的人一位位离我们而去,这样的时光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反复上演,每每到这个时候,我想我们的第一想法除了悲伤,难受,不舍和遗憾以外,还有对于时光飞逝的感慨和希望时间慢一点的天真想法吧。但是,人总会长大,他们总会老去,后代也在成长,生命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生生不息。但是,人生实在是短暂,有时候来不及记忆和珍惜,亲人就已经离世,他们的种种事迹都只能通过别人来述说了。 珍惜时间,珍惜身边人,懂得感恩,多与他们通通话,多与他们拍拍照片,这样的小事也许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却能增加你们之间的互动,为以后留下点点滴滴回忆。我们常常错过很多美好的事物,但是最应该珍惜的就是亲情。
姥爷,我们天上见读后感(十)
蒋雯丽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她出生时姥爷已经81岁了,因为父母工作都很忙,常年不在家,于是从她半岁开始,蒋雯丽就和姥爷一起生活,直到12年后姥爷去世,这12年间,祖孙俩从未分开过。
她在书中回忆起自己和姥爷相依相伴的日子,自打她记事儿起,身边就只有姥爷,她学走路时,姥爷怕她跌倒,每次都用自己的手挡住每一个桌角,安徽的冬天很冷,每天早上,姥爷都会把衣服烤热再给她穿,到了炎热的夏天,每天晚上姥爷又会一边给她扇扇子,一边给她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直到看着她甜甜地睡去。
蒋雯丽和姥爷的感情很深,每次妈妈好不容易回家,想和女儿亲热一下,于是就让蒋雯丽和自己睡,可是每次等妈妈睡着后,蒋雯丽还是会偷偷跑进姥爷的房间。
雯丽3岁的时候,妈妈为了让她独立,决定送她去幼儿园,谁知蒋雯丽听说后哭了整整一天,死活不愿意去幼儿园,她不想和姥爷分开,看到她哭得梨花带雨,姥爷的眼眶也红了,他央求女儿不要送孙女去幼儿园,他说自己可以照顾好孙女,绝对不会惯坏孙女,最终妈妈只好放弃了送蒋雯丽去幼儿园的想法。
在姥爷的庇护下,蒋雯丽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所以她说:姥爷走了之后,我的童年也就结束了。
是啊,亲人的离去就像是一次被迫的成长,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有多少人的童年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爷爷奶奶们用自己并不伟岸的身躯,为幼小的我们撑起了一片自由的天地,只要我们能自由快乐地长大,他们再苦再累也满脸微笑,爷爷总会在我们被父母斥责的时候,做我们的挡箭牌,在我们受其他孩子欺负时,气冲冲地找对方家长理论,在我们难过时,给我们一个温暖的拥抱,而当我们终于长大成人,想要报答他们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没有了机会。
姥爷,我们天上见读后感(十一)
讲述了作者与姥爷相依为伴的点点滴滴,有着旧时期深深的烙印,也有着传统家庭中“润物细无声”般伟大的亲情,也许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它可能是你最怀念甚至最向往的故事
这本书用简洁的文字讲述了,大半生在国家和世界的动荡中度过的九十岁姥爷与活泼稚嫩的小文丽的生活点滴,姥爷风雨无阻的接送上学的“我”、在炉火旁为“我”将棉袄上的泥巴一点一点的刷掉、冒着大雨为上课的“我”送来雨伞、为了买“我”喜欢的布娃娃花去近半个月的工资……姥爷这些对文丽细致入微的关心与疼爱,在这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有深深的感触,仿佛让我回到了那个科技不太发达,人们不太富裕的年代,我们通过日常的行为、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感情而不是如今冰冷的文字短信交流,那时候单纯的感情没有杂质没有邪念是如此的美好与可贵。
因为工作原因父母常年不在身旁,因此小文丽的童年的父爱母爱也是严重缺失的,在学校小文丽因为辗转多所学校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少之又少,因此她与同学们格格不入甚至成为同学的排挤对象,尽管有如此多的不幸但她依然会感到幸福,因为她有一个无时无刻都关心疼爱她的姥爷, “半生浪迹而苦远,鸟儿倦飞而知返”,“我”仿佛是姥爷手上的一只风筝,无论“我”飞的多高,多远,一直有一根无形的线连着“我”和姥爷。
“一个生命走到了尽头,一个生命刚刚发芽。姥爷像一棵大树,为我遮风挡雨。现在,我长大了,大树却渐渐地倒下去。”文章以姥爷去世结尾也表示这文丽的童年结束,我个人对文章最后写在医院的姥爷有强烈的感受,面对弥留之际的亲人,我们应该放手让其舒适地离开还是让他强忍痛苦苟活一时呢,没有人有明确的答案,但我想:我们应该尊重亲人自己的选择吧,毕竟没人能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待我暮年之时,我也想干净、舒适、安静的离开,不需要太多人,不需要太多声音,因为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也很吵。
文章脉络清晰,清新脱俗,在感受真挚可贵的感情的同时也让人反思当下,为什么这本应该触手可及的情感却又难以拥有,我们缺了什么吗?不,我们只是不愿意去表达罢了,我们大多人仅仅依靠着那冰冷的短信在维系着我们这易碎的关系。
姥爷,我们天上见读后感(十二)
“九十岁的姥爷,经历过清末列强侵略、北洋军阀混战、民国初期军阀割据的各个时期,又从抗日战争,来到解放战争,再来到新中国成立,这一生都随着国家和历史在动荡中度过。 这样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像一棵老树一样,把世态炎凉全部看在了眼里。而他的阅历,他的大度,以及他对人的包容、慈悲和善良,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大家觉得,在他这儿,是可以无话不说、无话不谈的。” ---蒋雯丽 近些年,明星出书风潮日甚,每一次的出版,都能引起粉丝的一大波热捧。明星出书这种现象,在很早时期就存在。相较于近些年的“流量明星”所著的“流量书籍”,当年的一些老艺术家所著的书,正如其影视作品一样,历久弥新,其中不乏高质量的作品。如成龙大叔的《还未长大就老了》,陈凯歌的《少年凯歌》,倪萍的《姥姥语录》,杨洁导演著的《敢问路在何方》以及日本导演黑泽明的《蛤蟆的油》等等,当然还有蒋雯丽老师的这本书———《姥爷,我们天上见》。 明星所著的书,大多数是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人生历程作为主线,进而构成整个作品。目的是让其他人了解影视作品以外的自己,或者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而蒋雯丽老师这本书侧重点在于对姥爷的缅怀,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温情。 蒋雯丽出生在七十年代,她的父亲远在新疆,母亲则忙于铁路工作,年幼的她在姥爷身边度过了自己难忘的童年,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姥爷就如同大树,为她挡下了风风雨雨。 童年总是美好的,是那种印在心底里纯真无瑕的感觉,这种感觉超越了时空, 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其中的主人公小英子,像极了这本书里的“小文丽”。所以人的感情想必都有共通点,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背景。 人到耄耋之年,往往会对人生看得豁达、透彻。就像一棵老树,到了某一阶段便不再执着于长高,而是向四周伸展出枝叶,为下面正在茁壮成长的小苗遮风挡雨。蒋雯丽笔下的姥爷,就像这棵耄耋之年的“大树”,将她们牢牢的守护在下面,直到最后一刻。我想蒋雯丽老师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与童年时期与姥爷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吧。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姥爷对生死之事的豁达态度,蒋雯丽小时候曾问过姥爷怕不怕死,姥爷则说:“不怕,死了去你舅舅那边和舅舅过,活着就和你过。”俨然一位豁达的智者。高中时期曾学过一篇叫《陈情表》文章,其中有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此般情感,相信那些由姥姥、姥爷们带大的孩子,会有很深的共鸣。
姥爷,我们天上见读后感(十三)
“九十岁的姥爷,经历过清末列强侵略、北洋军阀混战、民国初期军阀割据的各个时期,又从抗日战争,来到解放战争,再来到新中国成立,这一生都随着国家和历史在动荡中度过。 这样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像一棵老树一样,把世态炎凉全部看在了眼里。而他的阅历,他的大度,以及他对人的包容、慈悲和善良,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大家觉得,在他这儿,是可以无话不说、无话不谈的。” ---蒋雯丽 近些年,明星出书风潮日甚,每一次的出版,都能引起粉丝的一大波热捧。明星出书这种现象,在很早时期就存在。相较于近些年的“流量明星”所著的“流量书籍”,当年的一些老艺术家所著的书,正如其影视作品一样,历久弥新,其中不乏高质量的作品。如成龙大叔的《还未长大就老了》,陈凯歌的《少年凯歌》,倪萍的《姥姥语录》,杨洁导演著的《敢问路在何方》以及日本导演黑泽明的《蛤蟆的油》等等,当然还有蒋雯丽老师的这本书———《姥爷,我们天上见》。 明星所著的书,大多数是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人生历程作为主线,进而构成整个作品。目的是让其他人了解影视作品以外的自己,或者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而蒋雯丽老师这本书侧重点在于对姥爷的缅怀,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温情。 蒋雯丽出生在七十年代,那是中国的一段特殊时期,她的父亲远在新疆,母亲则忙于铁路工作,年幼的她在姥爷身边度过了自己难忘的童年,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姥爷就如同大树,为她挡下了风风雨雨。 童年总是美好的,是那种印在心底里纯真无瑕的感觉,这种感觉超越了时空, 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其中的主人公小英子,像极了这本书里的“小文丽”。所以人的感情想必都有共通点,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背景。 人到耄耋之年,往往会对人生看得豁达、透彻。就像一棵老树,到了某一阶段便不再执着于长高,而是向四周伸展出枝叶,为下面正在茁壮成长的小苗遮风挡雨。蒋雯丽笔下的姥爷,就像这棵耄耋之年的“大树”,将她们牢牢的守护在下面,直到最后一刻。我想蒋雯丽老师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与童年时期与姥爷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吧。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姥爷对生死之事的豁达态度,蒋雯丽小时候曾问过姥爷怕不怕死,姥爷则说:“不怕,死了去你舅舅那边和舅舅过,活着就和你过。”俨然一位豁达的智者。高中时期曾学过一篇叫《陈情表》文章,其中有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此般情感,相信那些由姥姥、姥爷们带大的孩子,会有很深的共鸣。
姥爷,我们天上见读后感(十四)
我不太喜欢明星写的书,很多时候有些爱豆写的书,确实让人一言难尽,几十块买的书,除了一些照片海报,里面的内容确实不值得看。 我一直认为书,是应该有逻辑、有思想、有内涵的,一个人可以当花架子爱豆,但却不一定值得将自己的文笔印制成书,书对我来说是特别神圣的事情,不是钞票的堆叠。看完《姥爷,我们天上见》,不由得承认这是一本值得印制的好书。 温暖、徐徐道来,仿佛在听一个故事,生动且形象,但回头发现这一切就好像发生在你面前。 不由得佩服蒋雯丽老师的文笔,她用一个经历者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慈爱的姥爷,一个古灵精怪却善心满满不服输的丫头小文丽,他们的形象跃然纸上。 蒋老师的文笔真诚质朴,却异常动人,在姥爷的催促下拿戒尺战战兢兢地心理活动,仿佛就看到童年时被家长训斥时的自己。穿上新棉袄时的激动与棉袄被弄脏之后的伤心,也如新年得到新衣时一般的感受,记得小时候三十晚上都是睡不着的,枕着新衣,迫不及待地等到着东方发亮。姥爷危在旦夕时小文丽表现出的镇定果敢,过年时出去拜年的小心思,学校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所有的描写都让我看到一个慈爱的姥爷与可爱的文丽,每一篇都深深地抓住了我的心。 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的一些小细节:天寒地冻的早晨,姥爷把烤热了的棉袄棉裤握住袖口领口快速拿给“我”穿上,生怕热气跑了;往盘子里盛菜的时候,姥爷总是把盘子擦得铮亮;新棉袄被泥水弄脏了,姥爷见“我”伤心欲绝,默默拿到炉子跟前边烤边用小刷子刷;夏天,姥爷每晚都为“我”扇扇子…… 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不就是和我们每个人童年发生的小事是一样的吗?所有的深爱,往往都是在这些小小的日常中。 看到这些,总是让我想起已再也见不到的爷爷,他每次回家都会变魔术似的给我带回好多野山莓。在我被老师训斥后,默默地陪着我。在我假装扭到脚,陪我演捏脚的戏码。在我和同学打架后,静静地处理着不省心孙女惹下的事。在我想吃糖糕时,马上揉面烧锅给我做…… 可惜,爷爷早已不了,但幸运的是他带给我的感动,依旧陪着我。 小文丽的姥爷不忍心让小文丽看到自己下葬,最终她错过了姥爷最后一面。但我的爷爷,一定是不放心没有看到孙女最后一面,借助一阵吹起的清风,让我看到他安详的面庞,让此后回忆起时,都是他幸福安详的样子。 爷爷,想你了!⭐️
姥爷,我们天上见读后感(十五)
这本书我一直都很有共鸣,除了书,电影也是温馨动人,我都看过多遍。现在我来到了复旦,更多时间来回忆我的姥爷。我时常想:复旦缘何如此不同?后来我发现是因为在北大与复旦之间,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如果人的一生可以按照归属地来分化,本科学校、硕士学校、博士学校、工作地点,这些都成为履历中一笔一笔的区隔色彩,这些不同的色块拼接,慢慢拼成了今天的我们。
硕士毕业之后,我数次回到北大,不论是看望老师还是参加活动,我都喜欢回到以前的地方,见见当时的人,看看如今他们和我,是否又更老了一些?
然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回北大的时候,我对每一条道路,每一寸土地,是没有太多印象的。我反思和总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当时身边总是有人陪伴,无论是教授还是同学还是师门师兄弟姐妹,所以关注点在“人”身上,而不是在“路”本身。
那么,复旦缘何如此不同?是因为在复旦,我好像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人见人爱的社交小花,我身边无人陪伴,我也长大了,不需要任何人的陪伴。我经常,选择一段时间,骑车从北区开始一圈一圈的穿梭,从北区北高速门口到相辉堂,再到日本研究中心,再到档案馆-第一教学楼-综合楼-理科图书馆-毛主席像,再到三教二教,再到光草,到旦苑食堂,在绕回北高速,直行很久很久,再回到北高速门口,接下来就是重复同样的道路,再骑一圈,一圈一圈……在骑行中,我一个人听着音乐,想着很多人生问题。慢慢地,我对这些道路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亲切,走过相辉堂门口的梧桐树,我经常停下来抚摸它们,无论是枝丫还是树叶。因为身边没有人际关系的纷扰,我可以独自一遍一遍观察这些道路本身,这些教学楼本身,这些树木花草本身,在这个观察和陪伴的过程中,我对它们越来越熟悉,它们也治愈了这个冷漠和困惑的我。
我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我们只是因为害怕痛苦而不去进行反思,则永远无法经历自我迭代,则永远无法成为更好的自己,也继而不配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仔细回想,我的变化来自于,前几年姥爷身体愈发不行,我回到郑州,姥爷说:小溪,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我笑着宽慰他,“没事没事,会好的”。我走以后没几天,姥爷就闭上了眼睛。我十分后悔,最后一句没有说:“没事没事,会好的。我会一直想你、关心你、爱你,无论以前还是今后,即使你的生命逝去,我依然爱您。”后续姥姥、奶奶撒手人寰,失去的亲人太多,我已经没有动力也没有精神去组织一段新的关系了,随着他们离开,我时常在想生命的意义在哪,我尽我最大努力去爱父母,关心他们,回去陪伴他们,除此之外,做好学术,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过好我的小日子,这成了我余生的要紧事。
那一天姥爷的样子一直刻在我心里。
谁不是带着一身伤痛和遗憾,继续咬着牙长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