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生活艺术读后感100字

生活艺术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2 01:50:24
生活艺术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6-12 01:50:24   小编:

《生活艺术》读后感:这本书通过讲述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向读者传达了如何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内心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书中也提倡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呼吁人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生活艺术读后感篇一

感谢鉴书团

之前曾经读过《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当时就觉得非常难以理解,读到这本新翻译的作品时,这感受只增未减。

如果抱着读社科文学的想法来阅读,一定会读得相当痛苦,因为这绝对是一本哲学著作,特别是相当多的旁征博引,令普通读者阅读起来很难理解。(以及确定翻译没问题吗?简直感到读不懂中文了)

以我浅显的理解,大概是将《工作》这本书的理论细化至普通人的生活(及消费方式),所以第一章相对来说还比较好理解(还可以打一些标记),后两章深化到生活艺术开始,就完全读不懂了...

希望随着阅读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能有机会再次阅读和深入理解吧

生活艺术读后感篇二

三宅一生童年上学的必经之路有一条桥,桥尾是一家裁缝店。在那里打量的每日,他明白了自己的热爱所在是裁缝。约莫2010年,在广州东山口培正路与达道路之间,有一家荒岛图书馆咖啡店,没人知道这个公共空间的定义是什么,如何盈利。但一个女孩从那里第一次看见《生活艺术家》和《生活艺术地图》等文艺先锋产物,并且真正明白了自己呆在一些有钱阶层在城市打造的精神乌托邦,一些类似提供精神补给的城市驿站是她的热爱。这个女孩后来在一些其他工作甚至读书机会中总是难以自洽,身体也每况愈下。但是她最近,终于好像又重新开窍了,在与世界和解,重新积极踏入工作,生活,甚至有组建家庭的打算。

以前很抗拒读一家之言的书, 因为在年纪尚小的时候,尚没有独立思考判断整合的意识,于是一家之言会影响人生思考走向。所以在阅读之前,对这本书我也一样保持中肯态度。这本书并不适合粗粗翻阅,就像听一场讲座一样,行文联系十分紧密。而且每翻到一页都有可能被所引用的其他社会学家的名言给震惊到。如果能看原著会是最好,因为翻译读得略微寡淡。

作者另一本著作更为著名,也更为经典,让人引发很多思考。有时在副业中难免要洞察人的心理,洞察人类消费的本质,这两本书一时半会真不好消化,应该换个说法,如果囫囵吞枣去读就是浪费了这里面宝贵的知识去充盈思想的机会。

如果有一天能不断思考的结晶凝结成书册,被人广泛阅读,评阅,影响他人的思想,甚至社会学的走向,这真的是一件让我非常非常羡慕的事情。

生活艺术读后感篇三

感谢 #鉴书团。 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幸苦译者(因为看译文就知道,估计挺痛苦的)。此书是哲学书,所以里面的论述多摘自名言,而非社会度量。大篇的论述完全可以用更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而且翻译看上去像是google翻译,过于直白。所以有时候很绕口。作者对一些论点的论述过程,用力过度,冗余赘述。非1哲学爱好者,可以选择速读以便了解一二。因为,没点哲学积累,真的读的累,说我自己。

“生活枯燥无味,如何从生活中寻找乐趣?”,这是我初读此书简介后,想要寻找的答案。读过之后,随没醍醐灌顶般的大彻大悟,但也是对本命本运夯实坚定的信念。

书前有段摘录,孤立的实体与独一无二,让我想到了《小王子》,而“若在追寻的途中走错了方向”,改入和纠正,而且方向又如何寻找,幸福的方向,终点又将是哪般。这本书的引言非常长,“幸福有什么错”,引出一系列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否影响幸福感,消费品牌的选择与价值的关系,以及个人的身份与社会认同。将是这本书的整体论述对象。从而指出当前“液态消费”理论,提出“自我主张”的意识问题,最后回归到人性行为本能的探讨中。人生来带着生活的属性,若把生活比作艺术品,那么人人便是艺术家。所以,主动设计生活,是否可以迈向幸福。

但,这本书并不是将如何设计幸福的,让我想到史丹佛课程的《做自己的生命设计师》,这本书更多是将如何设计未来的自己。而这本《生活艺术》更多从哲学,哲学,哲学的角度来论述生活为何需要艺术化,为何变得艺术化。再讲三遍,哲学,哲学,哲学。虽然标注是社会学书,但本书的举例论证都采用名人名言,而非社会度量。所以,书中更多的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

三章不长不短,感兴趣的可以精读,读过后,一定要回看引言,觉得引言是整体论述框架的总结,有助于理解。三章分别论述了,幸福的痛点是哪里,什么样的代表幸福。而社会本身按理想国来看待,那么人人既的幸福又何来探讨。愿意从自身出发寻找生活中的幸福本质,都取决于个人,我们无法避免生活所迫,但能对幸福采取行动,做出选择。所有的幸福的痛,本身就是在生活痛苦中锻炼出来。所以我们追寻幸福的过程,本身就是疲惫不堪,劳苦不言,但却对幸福依旧向往,痴迷向前。人生比作艺术品,过去一代与新的一代,选择中,不行动的行动也是行动等等,都迫使我们在当下做出决策。但幸福的选择,往往也和参照性共同体一样,是需要比较主义的,而世代的剧变,更让这种选择与个体互相影响。会选择才是人人作为生活艺术家的本质,而非能力。所以作者从第三章开始,论述选择之道。“只有颓废的人,才把怜悯成为美德”,利己,利他是幸福的一部分,作者通过反讽虚无,实际是我即共生的选择意识形态。道德与环境因素的关系,预定生活的终点,以及所设想的“乌托邦”,“敌托邦”都是在不同的选择下的理想状态。命运与环境有着直接关系,但这也与性格有绝对的关系,性格能够引导人的选择,进而影响后续的比较幸福主义。那么普遍性原则,与主观意识,便是讲颓废努力,善恶对立的本源。尼采是超人意识,自我主义。而列维纳斯则是责任意识,关爱他人。两名大师分别对人文有不同的观点。而观点看似对立,实际都是对幸福的诠释。

书后的补记与后许是对全书的极简化表达。一方面说“无论何时,都在不断选择,继而生活的幸福”,作者也同样通过工作关系,爱情与友情,家庭等做出了例证。

这本书是一本哲学,哲学,哲学书。所以,最终回答“如何通往幸福”,答案便是做自己生活的艺术点,不断努力,不断改变,向着自己做青睐的艺术品那样,不断前进。“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