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哪些科学观点必须去死的读后感大全

哪些科学观点必须去死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03 05:50:36
哪些科学观点必须去死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0-03 05:50:36   小编:

这篇文章探讨了一些旧有的科学观点,如人类只使用了大脑10%、鸟类不会飞在空中休息等,指出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并阐述了科学界对这些迷思的正确观点。文章呼吁大家要摒弃这些错误观点,接受新的科学知识,保持对科学的敏锐和开放态度。

《哪些科学观点必须》读后感(一)

这真的是我读过最费脑力的一本书了,因为这个问题提的就比较刁钻,所以大多答案都比较反常识和反直觉。

很多科学家们都把一些最最基本的概念拿出来推翻,比如Seth Lloy的宇宙,Geoffery West的万有引力,Scott Atran的智商,Frank Tipler的弦理论,Peter Richardson的人性…数不胜数。

这在推翻我的原有世界观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可能那些你深深相信的概念和理论根本没必要存在或已经不再适用了。

所以在当下反思成为了科学乃至任何一种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点我认为是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

对于这类汇聚很多知名科学家的思想的书,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毕竟科学家们心中都有一个高门槛,所以他们在发表观点的时候,是不怎么在乎读者能不能懂的,这就对我们这种非专业人士造成一种阅读压力,导致阅读体验并不是很好。

也许他们可以更接地气一点,这样说不定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哪些科学观点必须》读后感(二)

一句话概括:那些需要被重新思考的科学概念。

读后感:

“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马克·吐温

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陷入名为“科学概念”的谬误论断。

日常生活中,科学已经成为权威的代名词。如何最快速地增强自己论断说服力?不妨可以在下结论前,多说半句话“科学已经证明……”。虽然这么说有些戏谑,但不少人对科学信任已经进入迷信的程度。什么叫迷信?即不反思就全盘接受。那些卖各种假药、减肥产品的人都打着科学旗号,想来用科学的名义来营销,效果十分良好。

科学造就了现代生活,你不信科学,你就无法理解现代日常的奥秘。人的信任经常会盲目越界,而迷信恰恰是科学的反义词,这不得不说是现代的一大悖论。想破除这个悖论,我们只要认识到一点—科学的边界在哪里?

答案很简单:事实。

西蒙在其自传《我生活的种种模式》中如此谈到科学:如果把科学看作是理论之间的竞争的话,它具有一个其他智力竞争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在长期的竞争中(不超过数个世纪),胜者的成功不是靠精湛的辩术,不是靠说服或迷惑外行听众的能力,也不是靠政治影响,而是依靠逐步积累的数据和事实的支持。只要事实的真实性不被推翻,人们就可以对一个理论的未来安之若素。

科学当然不是真理,它只是为了反映现实世界所建构的模型,它真正做的是探究我们无知的深度。在这个“干货”横行的年代,当权威以看似不容质疑的姿态发声,你就只管笑出来就好。知识一直在迭代更新,不要陷入那些看似正确的谬误泥潭。

《哪些科学观点必须》读后感(三)

这本书绝对算不上一本制作精良,论证完美,理论系统完备的好书。里面只是文章的并列,而且文章和文章是肉眼可见的相互独立。内容的覆盖度上也相当的杂,有玄幻的宇宙大道理,有争议性的基因遗传,有接地气的人类心理。

很多人可能被开篇大格局的宇宙大爆炸给劝退,或者错以为看了这本书可以掌握类似时间简史里面提到的“事件视界”之类高端的思维时空概念。然而这本书真的做不到这些。这个编辑把大爆炸等议题放在卷首,实在是居心叵测。

缺点虽多,但这本书也有一定的价值。我们这种对唯物辩证法耳濡目染的读者读的话,相当的刷新三观。

怎么个刷新法呢?以前上课时总会被灌输一个理念,认为科学家都是唯物主义,看问题一分为二,分分钟抓住重点。什么唯心主义的科学家,肯定是不存在的。连霍金不也说了“哲学已死”了么。而这本书就是来告诉你,科学家里面也有很多人讨厌唯物主义,甚至也认为辩证法是和稀泥。读了之后,你会感觉作为数学家的笛卡尔提出了灵魂独立于物质存在的二元论,也是情理之中。

第63篇短文就是批判“基因-环境论”这种看似辩证唯物的理论就是和稀泥,是应该的科学观点。

基因-环境论讲的是,人的行为或者特质,并不单纯的由基因决定。会出现某种情况,既有环境的影响,也有基因的影响。这种论调和辩证法相当的类似。然后,作者直接斥责这个是“排他主义”。什么情况都可以用它,但是他又不提供任何确凿的实质性的描述。这种理论就好比“去问一个矩形的长度与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时被告知:在特定情况下,存在长度和宽度的相互作用”。

恕我孤陋寡闻,我印象中的科学家一直是“相对性”时刻挂在嘴边的人。“没有绝对的真理”,“理论都有他的适用范围”这种观点在我意识里一直是最科学化的观点。读了这篇我才发现我被忽悠了。

真正的科学家会怎么处理这个看似辩证的问题呢?作者呼吁在环境如何影响基因的原理上下功夫。基因真的是像柏拉图的理形一样,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表达,都产生相同的效用么?环境与基因的互动会不会是在基因层面可见的呢?有没有可追踪可量化的解释?

看到作者的这些思考,我不禁惊叹,还是科学家认真。我们的辩证是形式上的,他们的辩证是事实上的。辩证的意义不在于揉合观点,而在于鼓励人去寻找更深层的原因。

除了最科学思想方法的解释之外,这本书还偶尔讲讲生活小道理。例如56篇就告诉读者,不要总是想从科学家那里找到对或不对这样非黑即白的答案,对事物的解释很多时候并不是简单的做和不做。55篇则有个小观点是:生命其实是变成死亡的过程。

虽然这本书有很多值得一读的观点,但在读的时候也要十分小心,尤其是中译版。很多时候紧密相连的两篇文章乍看起来可能是相互矛盾。

例如,刚才讲的反对“基因-环境论”的文章之前的地62篇,正好是提倡综合考虑基因和环境的。通篇大谈环境和基因共同影响。当你翻到下一篇,发现文章竟然就是反对前一篇的“基因-环境论”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丝丝紧张迷茫。

不过如果细细来看,你会发现前一篇是反对先天-后天这样的二分法,而作为解决他提出了要综合看问题。可具体怎么个综合看法,却没有明说。后一篇的反对“基因-环境论”正是来回答前一篇没有回答的问题的。书中这样看似矛盾但前后衔接的地方并不少见。这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小小的挑战。

总结这本书的话,如果你想要从中学到科学理论,不值得看;如果你想了解真实的科学家的哲学立场,值得一看。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