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是一部以苏州为背景的小说,通过描写苏州人的生活、情感和人际关系展现了城市的繁华与人文。作者对苏州的描写细腻入微,情感真挚动人,让读者对苏州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这部小说让人感受到了苏州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苏州人》读后感(篇一)
城市是一块调色盘,绚烂或单调,等待你的涂抹。
如果说南京是黛的深沉,北京是金的贵气,武汉是红的热烈,南昌是青的隐逸。那苏州呢?这颗江南水乡的明珠,在阳光下应该折射出怎样的色彩?
有人说,苏州是粉墙黛瓦的灰白。青色的烟雨晕染了狭窄小巷里,雕花木窗前的一个个斑斓的梦。现代炫目的姹紫嫣红融不进这座城市的安静温婉,在时代的潮流里它自由伸展却本色依然,纵使金鸡湖畔灯光迷离、觥筹交错,我们依旧怀念平江路的宁静致远,平淡安然。那灰白是历史的沉淀,是生活的洗练,是返璞归真的本色。
有人说,苏州是妩媚舒缓的嫣红。斑驳古旧的油纸伞下,是低眉顺目的颔首浅笑,素净面庞上的粉色胭脂引得路人怦然心动。南国有家人,轻盈绿腰舞,娇柔与清新都分配的刚刚好。悠悠然来到这里,听世间最软糯的呢喃,观人间最精致的风景,待它梳洗完毕,带你一一看尽。那嫣红是时光的涂抹,是性情的彰显,是顺理成章的天然。
然而这些都是我私自的揣测,对苏州人来说呢?他们眼中的苏州是什么色彩?听一听苏州作家范小青的描述:“从前,有一个人在路上走着走着,他就走到苏州小巷这里来了。他站在小巷的这一头,朝着小巷的那一头张望。噢,这就是苏州小巷,是拿光滑灵透的鹅卵石砌出一条很狭窄很狭窄的街来,象古装戏里的长长细细的水袖,柔柔的,也有的时候有点弯,这弯,就弯得很有韵味,叫你一眼望不到边,感觉很深,很深。”
好像发生了什么,却又从不惊天动地,那份欲说还休,也许就是你心底的答案。苏州是什么颜色,《苏州人》应该是什么颜色,不如有你来决定。虽然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们依旧期待你心底的答案。
《苏州人》读后感(篇二)
作者范小青女士是苏州人,对苏州的了解更为细致深刻一些。苏州人注意不到的,外地人接触不到的,范小青都用一支笔记录了下来。作家不同于常人的观察能力,正是从这些地方得以体现的。在书店里偶然看到,想起了我的处境,便买了下来,时刻揣摩在手中,多了些思考,少了些迷茫。
1.范女士写苏州的山石水木,写的最细腻动人。苏州的旧石,无人知晓的历史,苏州老人似乎一点都不关心这石头的过往,但却执著地不想把它送给别人。想便,这就是苏州人,不轻易回忆,不轻易舍去。我倒是欢喜这种态度。顾自洒脱。
苏州人的旧石,是苏州人难舍的情感寄托,是嵌在苏州城的一颗颗宝石,和苏州的风,一同融入在这平凡生活中。
2.苏州,园子。永远逃不开的话题。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准确来讲,是一对老人。在苏州的散淡小园,苍老都变得异常温柔。三清殿的太阳,哪有这身旁之人热情温暖?
他说,我用余下的生命到处寻找你,我要在风烛残年,喊着你的名字,倒在异乡的小旅店里。
3.九十年代初的苏州街景。历史无常。绸布店和玉雕店。生活只此以往。
4.苏州王稼句。《三生花草梦苏州》,《消逝的苏州风景》。
5.看茶去。哪里没点茶呢?罗布麻、昆仑雪菊、和田玫瑰。
6.石公山,林屋洞,包山寺。游走在西山岛的马安沧,写文喝茶。文人风流,属意山水。
7.阳澄湖边,听春雨,赏秋月,品螃蟹,看菊花。苏州的北大门,相城。沈周来了,唐伯虎来了,文征明来了,他们聚在这儿吃茶聊天,轻描淡写,这座城的美名便留了下来。
这一幅画,从古代挂到了今天,历经风雨,不仅没有褪色,还常挂常新。
8.苏州的湿地,是苏州的肺,苏州的呼吸,因为这块土地而舒畅。
9.震泽师俭堂,在政治风雨后仍得以保全。住在师俭堂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它。小姑娘那张彩色画的背后,是苏州的宝贝,是她洁净的青春。
你看,没有秘密可言,只是人们选择了隐蔽和向往。
喜欢苏州,喜欢她那些琐碎的老地名,喜欢每一个巷口,喜欢每一个石头。
苏州,我欠你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苏州人》读后感(篇三)
平淡而山高水深——读《苏州人》
文╱金少帅
江南的春天美得太不像话。几百年前的《牡丹亭》有唱词:“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如许春光,是踏青、赏花、游湖的好天气,也是读书、品茗、沉思的美妙时节。于是,翻一翻散淡的《苏州小园》,观一观小城的风韵情事,看小巷深处俗世烟火绵延不息;借文字神游一遭姑苏城,未尝不是白日里最美的一场好梦。
每一座城,或多或少都有山、水、草木、云光,但每一座城市无可取代的、审美意义上的“美”,或者“特别”,其中神韵皆缘自居于城中的人。是人在筑造城中的建筑,也是人在雕刻城中的流动风景,这种缓慢的、城与人互相作用的过程,如果被书写,需要的是一双耐心的眼睛,一只耕耘不辍的笔。幸运的是,苏州有这样一位作家:范小青老师用了二十七年的时光,反复揣摩,细致描写,力求还原给我们一个最真实,又最本质的“苏州人”。
在阅读之前,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关于苏州的隐隐约约的影像。或者它是富庶的、淡雅的,烟雨朦胧江南地;或者它还有一些并不完美的、刻板的印象。《苏州人》,是关于此种疑惑的统一作答。一如先声夺人的腰封文字:“苏州人是很韧的。苏州人没有梁山好汉的气魄,可苏州人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精神,苏州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他们的追求,他们的奋斗。苏州人不会不会一夜之间富起来,苏州也不会一夜之间变成天堂。”
这是质朴的生活哲理:人,必须仰赖自己的双手与头脑,勤劳地、永不止息地朝着目标奔跑;除此之外,别无捷径。事实上,反观整本《苏州人》,基调都是平易清淡,不刻意渲染,却传递出了无尽的遐思。没有故弄玄虚的奇闻异事,亦没有眩人眼目的灵巧华章。作者着力描绘的事物有:窄巷、评弹、团扇、吃茶、女工、房与车、饮食文化、待客之道……凡此种种,皆从小处入笔,又不着痕迹地,幻化成真实可感的苏州人的日常生活。尤其在“百姓人家”和“小城故事”章节,如同一幅寻常百姓万户人家的浮世绘,写尽苏州城里琐碎、庸常、拉拉杂杂的世情生活,写尽普通人的喜怒哀惧,众生喧哗、一切声响。文字可以任意切换成一帧帧镜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小女孩在满是石子的五卅路摔了一跤,泪流满面;年轻时彼此错过的爱侣,老去后在散淡的苏州小园晒太阳,互诉衷情。文字、声音、图像、氛围打成一片,如临其境,令人唏嘘。
对于灵秀蕴藉的苏州城而言,如果用色泽丰美的彩笔去描绘,或许会折损它的美。不如超越雕润绚烂,以平淡写深情,以理性的节制写世情的疏漏;或用白描绘出各色艺人的神韵,或用小说技法勾勒生活中的一段间隙,一种情怀。《苏州人》中的看似“平淡”的叙事,也正如宋诗中“平淡而山高水深”的美学意境,雪泥鸿爪,余味无穷。
刊于《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