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女孩》展现了一个普通中国女孩的成长故事,她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下不断努力,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影片通过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画面,描绘了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坚强和自信。观后感言道,每个女孩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只要肯努力拼搏。
《中国女孩》影评(篇一)
西班牙导演讲述在当地开百元店的华人家庭的故事。
刚到板鸭就惊诧于怎么这么多“百元店”,它是一种价廉、物品齐全的杂货铺,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几乎每条大街上都能找到。小到一枚穿衣针,大到沙滩椅家具等,应有尽有。它已经成为板鸭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这种店几乎007的模式经营,全年无休。
认识一位华人小菇凉,她父母来到板鸭,从帮亲戚打工,一步步开始经营自家的百元店,养育了两个孩子,非常的艰辛。这里不一一叙述了。
正是因为“百元店”在板鸭的日常化,触动了导演拍摄这部电影,非常地写实,刻画出了华人家庭的辛劳,老一辈无法融入当地社会,以及与年轻一代子女的隔阂。
对老一辈而言,这里只是谋生而已,他们几乎每天看着国内的电视节目,与家乡的亲朋好友交流,计划着孩子长大工作后,自己退休可以回归故乡。他们只是肉身在这边,心思都在故里,无论他们选择了西班牙还是意大利,无论他们来自温州还是青田。
对年轻一辈而言,家乡已经回不去了。特别是那些在家乡长大,待父母安顿下来后过来团聚、念书。无论是国内,还是这边,都不是他们的家乡,他们是没有故土的一代。
短短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将矛盾激烈化,其实对于国内观众也可以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不同文化的表达更加了解自我。
《中国女孩》影评(篇二)
有幸到Cines Verdi 电影院观看了《中国女孩》特别场次,导演本人特别可爱而且很喜欢和观众们互动。 电影散场后有一位女生和导演聊着聊着直接哭了。因为很多场面都是她亲身体会过的,其实作为小时候随着父母移民到西班牙的我也很能感同身受。 比如在街上被陌生人喊"chinos" "chinitas" 有些更过分的会吹口哨以及用讨厌的眼神打量你。中国人开的糖果店在西班牙被盗窃事情很经常会听开店的老板提起来。甚至我亲眼看过糖果店老板娘被人拿着刀抢劫的视频。 被学校同学欺负,比较多的次数是被摩洛哥人,明明大部分的他们同样是被歧视的人群,最能感受到被歧视的难受,为什么反而会变成施暴者。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小学三年级的老师把我和另一位摩洛哥女孩安排成同桌,不知道为何她对我有很大的敌意,某天她把我拉到厕所里揍了一顿还警告我说如果我告老师的话她就会打的更重。奇怪的是小时候的我挺有勇气的,没有让自己吃亏,把她揍回去了。可能是知道就算告诉老师,他们其实并不一定会处理好的。 有时候觉得影视和书籍的一部分意义上是记录。记录身边群体发生的事情,让更多人看到不同人的生活细节,感受到一些不曾有过的情绪和体验,从而引起人们的反思。就像导演说的我只是为了他们打开了一小扇窗,但是电影散场后人们的生活在真实的继续着。
《中国女孩》影评(篇三)
《Chinas》是2023年,由阿兰查·埃切瓦里亚(Arantxa Echevarría)执导的西班牙剧情片。 讲述了在马德里乌塞拉(Usera)区,生活的华人家庭的故事。 影片聚焦于一位9岁华裔女孩露西亚(Lucía)、她的姐姐克劳迪娅(Claudia),以及另一位被收养的9岁华裔女孩香(Xiang),展现了她们在西班牙社会中成长经历,和身份认同的探索。 该片通过描绘华裔二代,在西班牙的生活,探讨了文化融合、身份认同以及代际冲突等主题,反映了移民家庭在异国他乡,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中國&西班牙文化差異 在文化差异方面,中国和西班牙在语言、饮食、节日习俗、家庭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 西班牙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属于拉丁语系,而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属于汉藏语系。 饮食方面,西班牙以地中海饮食为主,强调新鲜食材和简单烹饪方法,如橄榄油、海鲜、火腿和葡萄酒等; 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各地有各自的特色菜系,如川菜、粤菜等。 在节日和传统习俗上,西班牙的重要节日包括圣周(Semana Santa),而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 家庭结构方面,西班牙的家庭结构较为松散,年轻人通常在成年后选择独立生活; 而中国的家庭结构相对紧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和互助。 此外,两国在非语言交流,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西班牙人常用贴面礼来表示问候,而中国人则习惯于握手。 在手势语方面,一些在西班牙表示积极含义的手势,在中国可能没有相同的意义,反之亦然。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国在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方面的不同。 总的来说,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流方式。 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国女孩 (2023)
7.7
2023 / 西班牙 / 剧情 / 阿兰查·艾奇瓦莉亚 / 杨诗曼 叶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