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探源》一文探讨了《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和作者确定的问题。文中提到了曹雪芹的身世和生平,以及《红楼梦》的创作历程和主要题材。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比较和分析,文章总结了《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意义,揭示了这部文学巨著的深刻内涵。
《《红楼梦》探源》读后感(一)
很多脂批对后文的提及,大部分红迷都已知晓(毕竟是60年前写的书了)。这一本是节选本,确实有点太简洁了,本意是为了简洁方便读者阅读,还是有不少内容在书中多次重复。
有用的几点:
甲戌本与庚辰本的命名错误,至今还有不少人错用;
因改写秦可卿之死,所以也改掉了元妃之死,书中用老太妃之薨代之;
明义诗印证36到62回的故事是后来扩充。
可能不正确的几点:
雪芹有弟,未必是亲弟。从这个角度的推论未必正确;
脂批中提到 “百回”可能只是概指,并非精确的100回;
十九回批语中提到的“小恙梨香院”是指第八回,而非80回后的故事;
将所有的评语都认为是脂砚斋所作,这一点其实未必。畸笏叟未必就是脂砚斋。
《《红楼梦》探源》读后感(二)
《红楼梦》还有多少解不开的谜?真不知道。解开了多少谜?似乎也不甚明了。从来没有从头到尾地读《红楼梦》,虽然电视剧看了,虽然一些片段读了,但对于这部著作里的人物、诗词等都不甚了了。也看了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没有太多感触。只想:曹雪芹留给我们了一个谜,让我们对这部名著着迷。尤其是后40部,高鹗的续著让作品完整了,就因为丢了后面的内容,才让更多的答案扑所迷离。这些一知半解一直在心中,没有什么波澜。直到我读了这本《红楼梦》探源,才知道原来如此啊!
感谢大家小书,读过几本了,都是经典,都非常喜欢。这本书最喜欢,解答了我心中很多疑惑。因为这是一本考证书——考证《红楼梦》本来面目。
1.来作者曹雪芹都是后来人找到了证据,才确定了作者。
2.原来有好几个版本的原著,“甲戊本”“庚辰本”“脂评本”等,而且内容会有出入。因为抄录的原因。还有为了一定的目的进行修改的原因。
3.脂砚斋评,脂砚斋是谁?是作者吗?是贾宝玉吗?《红楼梦》脱稿不久,他就开始加以评注,透出成书的许多消息。吴先生提出坚实的理论依据,原来是作者的叔叔。
4.高鹗原来改了好多内容,不仅改,而且删掉很多内容。为我们研究《红楼梦》造成很多困难。
5.续写的《红楼梦》里面人物的命运跟原著是不一样的,原因何在?吴先生都有交代。
6.曹雪芹生卒年的问题
7.书的名字
8.大观园的地址
……
本书为我们解答了诸多的疑问,纵观这些问题,放觉得原来研究《红楼梦》的确很有价值的,不像我想象的没有什么意义。一部著作,它的问世是有现实意义的,而我们能从这部作品中,了解很多历史中无法了解的真实。
虽然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也都有自己研究的著作,但这部探源,价值不菲。感谢吴世昌老先生如此详尽地把自己的研究呈现给读者,严谨的治学精神,有理有据的考证,让人不得不信服。读了这本书,激起我细读《红楼梦》的欲望,也想好好品读一下,感受一下书中人物的思想,从不同人物身上获取
《《红楼梦》探源》读后感(三)
文/赵客
作为一个《红楼梦》的爱好者,有些书是不能错过的,例如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冯其庸先生的《石头记脂本研究》、俞平伯先生的《俞平伯说红楼梦》等等,当然也少不了吴世昌先生的《红楼梦探源》。这些红学家们虽然往往各持论点,但都为红楼梦研究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早些年收过一本吴世昌先生的《吴世昌学术文丛:红楼探源》,这本大家小书系列里的《红楼梦探源》是前者的节本,略去了基础性研究部分,直接进入对评者、作者、全书故事结构的考察。
吴世昌先生生于1908年,浙江海宁人,毕业于燕京大学英文系,后以优异成绩进入哈佛燕京学社国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47年至1961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任教,1962年回国。本书原文以英文写就,于1961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吴世昌先生对于红楼梦的考证和研究,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同时对比了当时的学界以胡适、周汝昌、俞平伯的研究成果。对于胡适的众多结论,吴先生基本持否定态度,并认为红楼梦脂本流行的命名不合理,所以本书中并未采用甲戌、己卯、庚辰等常见版本名,而是自成体系,成为脂评甲乙丙丁等本。吴先生还对程本对原著的改动进行了比较,充分地证明了程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文学上与脂本的差距。
吴氏对周氏考证出的曹雪芹卒年并无异议,但对生年却有着不同看法,由此决定了脂砚斋/畸笏才是贾宝玉原型的推论,和俞周的“自传论”相左。但是俞周虽然都认为是曹雪芹的自传,但又有分歧。俞认为曹雪芹是经历了南京的繁华的,所以猜测生年早;而周则认为雪芹并未经历南京的繁华,所写的乃是曹氏在北京复起之后。
关于脂砚斋是谁也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周氏是史湘云派,认为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后妻,原型就是史湘云,其论据是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的题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和所谓的“旧时真本”的结局。吴氏则根据曹氏家族的记录,推理考证出脂砚斋/畸笏是曹雪芹字竹磵的叔父,猜测其名硕。
考证的目的正如史学界疑古派的顾颉刚等人看法,是带着证据进行符合逻辑的合理推论,而不是先主观给出结果,其后忽视或扭曲证据,使得结论成立;又或是牵强附会,天马行空的幻想一番,制造噱头。吴世昌先生的治学态度之严谨,值得很多学界人士学习。
《《红楼梦》探源》读后感(四)
------《〈红楼梦〉探源》
好长时间没有好好看书了,直到这个安静的下午,耳朵里听着音乐,开始了读书之旅---《〈红楼梦〉探源》。
喜欢这本《〈红楼梦〉探源》,是因为此书作为首届向全国推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的图书之一,也因为作者吴世昌先生以讲学之暇所写,穷其数年之功,有精通的考证,而不是简单的臆想,与手头有的其他有关红楼梦的讲析相比,更胜一筹。
一直比较喜欢读《红楼梦》,一个大家族如日中天的显赫尽然显现,同时败落后的凄凉也尽然显现,给我的少年带来无数的凄美与朦胧,给我的中年带来无穷缕缕不绝的遐思。
本书结构清晰,有作者探源---本书探源,有序言,有附录,麻雀虽小,但是却五脏俱全。有作者曹雪芹的生卒年,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世及其生活,有大观园的原址,有前八十回的追溯,有后三十回的探源,有脂砚斋的疑问,有高鹗的修改,有本书作者写作《〈红楼梦〉探源》的主旨与步骤,条分缕析,一目了然。
悠然中,从这本《〈红楼梦〉探源》,得知作者的观点认为:贾宝玉的原型是少年时代的脂砚斋,而脂砚斋是作者的一位尊长,或者说是作者曹雪芹的叔父。
很佩服《〈红楼梦〉探源》作者吴世昌的考证精神,比如作者探讨曹雪芹的卒年问题,从胡适1922年得到的敦诚《四松堂集》的抄本开始入手,以曹雪芹挽联进入正文:“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孤儿渺漠魂应逐(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新妇飘零目岂瞑?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惟有青山泪,絮酒生刍上旧坰。敦敏、敦诚兄弟二人,是近距离接触曹雪芹的二人,考证精神可叹;再比如探讨曹雪芹的年龄问题,作者分三条进行认证,有诗文有推理,考证精神可叹。
也很佩服《〈红楼梦〉探源》本文编配的精妙之处,凡是引用处,都有标注,学术性很强;凡是诗文处,都字体不一,且行距较大,读起来很是舒服,惬意感很强;每一单元文字逻辑都很强,全书可以说是作者殚精竭虑穷根穷底的研究,对于想在学术方面有所进步的人来说,此书是写论文很好的范本。
《〈红楼梦〉探源》作者笔下,提及很多脂砚斋与曹雪芹其他朋友的诗文集,考证了脂砚斋其人,考察了《红楼梦》成书过程,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在作者吴世昌看来,需要考证这十载春秋到底是曹雪芹生命中那一段时间,需要斟酌增删之前的初稿何在,如何推求曹雪芹原稿中后半部故事的内容。
《〈红楼梦〉探源》作者笔下,同时提及棠村序文的发现,也就是对《红楼梦》第一回引言的解读,他一一批驳历代红学家的结论,引证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对比,把引言列入曹雪芹弟弟棠村的作品。
《〈红楼梦〉探源》作者笔下,还考证出脂砚斋是“贾宝玉”的模特儿,曹氏家族与脂砚斋的关系,曹雪芹卒时四十九岁。书中还涉及《红楼梦》中回目、标题诗;上下回之间故事的中断;早期稿件中文字的修改;初稿中元春之死……
这本《〈红楼梦〉探源》书,语言文字汉语与英文结合,写作年代古代与现代结合,考证比较中国与外国结合,真是一份考证严谨专注,万种风情红楼尽显。
《《红楼梦》探源》读后感(五)
《红楼梦》是一部举世公认的伟大著作,它的博大精深成就了“红学”这门独特的学问。令人无比遗憾的是,《红楼梦》的曹雪芹在贫病交加中过早凋谢时,身后只留下了前八十回的残缺文字。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读到的《红楼梦》,其后四十回是由程伟元、高鄂续成完壁的。很多人未必了解的是,《红楼梦》有程甲本、程乙本、庚辰本、脂评本等不下十数种,版本之多往往令人无所适从。作为普通读者,也很少接触周汝昌、俞平伯、冯其庸等红学大家的各类红学著作,这实在是有遗珠之恨的。吴世昌先生的《<红楼梦>探源》,就是这样一本“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好书。
白先勇心中最好的《红楼梦》是程乙本,胡适等人也极为推重这个版本。白先勇认为程乙本的语言文字和对人物的塑造是最成功的。而在吴世昌先生看来,程乙本相对程甲本更加背离曹雪匠的本意,这个版本是经过程伟元、高鹗加工改良。高鹗在程乙本的引言中说:书中前八十回抄本,各家互异。今广集核勘,准情酌理,补遗订论。期间或有增损数字处,意在便于披阅,非敢争胜前人也。吴世昌先生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和程乙本《红楼梦》为蓝本进行比较。高鹗由于不懂北京方言,他的改动歪曲了作者原意,如《<红楼梦>探源》中举例说:袭人要宝玉在她表姐妹面前不要向她表示亲热,对他说:“悄悄的,收他们听着,什么意思。”高鹗叫她说:“悄悄儿的罢!叫他们听着作什么?”简直像她在生表姐妹的气了。高鹗在这里的改动,在北方人特别是北京人听来非常地别扭。吴世昌先生考证认为,《红楼梦》一书是经过曹雪芹移花接木的,故事的背景一部分在南京,一部分在北京。故事中的大观园经考证即是袁枚的随园,所以书中出现了大量南方的花草树木,而故事中出现的家具陈设则是以北京为背景展开的。高鹗更为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方是对原著故事的改动,改动之多,令吴世昌先生非常吃惊 ,细心的读者只须两相比较,定会水落石出。
选择《红楼梦》版本如此重要,可惜的是这在普通读者是从未想过的。选择一个合适的版本,是事半功倍的明智之举。然而,选择毕竟是第一步。我们读过这部名著之后,心中一定也有各种疑问,比如作者是谁?生平怎样?吴世昌先生在“作者探源”部分,以令人信服的考证,还原为读者一个比较清晰的作者形象。胡适据脂砚斋的评语“壬午除夕(1763年2月12日),书未成,匠为泪尽而逝。”,而定曹雪芹卒年为“壬午除夕”,并进而推断其生年大概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周汝昌则认为曹雪芹生于1724年。吴世昌先生从作者的家世及其生活入手,同时在《红楼梦》书中寻找蛛丝马迹,进而考证出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春(1715),卒于癸未(1764年2月1日),在我看来是可信的。
而在“本书探源”部分,吴世昌先生对大观园原址的考证,更见出其功力不俗。很多红学家认为大观园就在北京,这其中包括顾、俞两位先生。吴世昌先生没有人云亦云,他重新估价袁枚的说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认为大观园即袁氏的随园故址,同时又指出大观园虽在南京,故事却并非全部发生在南京。这就合理地解释了《红楼梦》一书中的众多疑团。
关于《红楼梦》一书后四十回的故事探源,吴世昌先生主要关注了“林黛玉之死”、“王熙凤的下场”、“红玉、茜雪的故事”等内容。其中关于黛玉之死,吴世昌先生认为是宝玉在黛玉死后不久结婚的,与高鹗续书完全不同。《红楼梦》第一回中有这样两句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确实是很有道理的。本书中有很真知灼见的考证,读来令人拍案惊奇。《红楼梦》后四十回真故事,是很多红学家关注的重要地方。吴世昌先生的考证,依据《红楼梦》书中的暗示、曹雪芹写作意图、脂砚斋的评语等,进行考证推理,这部分内容十分值得一读。同时,读者也不妨读一读刘心武的有关文章,两相比较,孰优孰劣,读者自会有定论。
读过脂评本的读者一定对脂砚斋这个人充满好奇,他对曹雪芹的这部著作如何熟悉,和曹雪芹的关系如此亲近。难怪很多红学家看走眼,周汝昌先生认为脂砚斋是曹雪芹“续妻史湘云”,胡适先生则说是曹雪芹自己。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书中的宝玉就是曹雪芹自己,对于脂砚斋有以上推论还情有可原,胡适先生的曹雪芹一说明显太过荒谬。吴世昌先生从脂砚和“元春”之间的亲属关系入手,顺藤摸瓜,先是考证出脂砚斋是宝玉的主要模特,继而脂砚斋是作者之叔,并合理推断出他的名字可能是曹硕,读来真是令人畅快淋漓,如醍醐灌顶,猛然惊醒,从中也可看出,吴世昌先生是有真才实学的,不比那些银样蜡枪头华而不实。
美中不足的是,限于篇幅,大家小书出版的吴世昌先生的这本《<红楼梦>探源》,只是个节选本。这对于喜爱的读者来说,不免是个遗憾。读《红楼梦》要有选择,读红学著作也要有所选择。吴世昌先生的这部书经得起时间的推敲,是真正的红迷不可错过的一部好书。
碧月清风
201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