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优雅衰落》描绘了英国在帝国时代辉煌与现代衰落的鲜明对比。作者通过分析英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揭示了英国曾经的优雅与如今的困境。文章深刻地反思了英国的历史命运,提醒人们重视国家的发展和未来。
英国:优雅衰落读后感(一)
在西安的言几又无意间碰到了这本书,封面设计和书名成功捕获关注。正逢梅姨宣布辞职的历史性时刻,好像来的正是时候。
这是一本很轻松的书。即使是唐宁街10号,威斯敏斯特宫两个相对政治性强点的章节基本都属于政治形态扫盲型,将善于间接民主的英国政治中心展现给读者。周末没事读读挺好,如果有安排旅行计划,将是不错的侧面延展读物。
英国:优雅衰落读后感(二)
是一本看之前没有期待,看了之后发现挺不错的书籍,是适合英国小白,看完对英国政治、经济、文化都能有个初步了解。
作者是新华社派驻英国的记者,掌握着很多一手资料,文风也比较朴实易懂。
从英国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威斯敏斯特议会大厦、英吉利海峡多佛白崖、贵族城堡、陶瓷之都斯托克、北爱尔兰等等,分章节描述,看完对应该的政体运行体制,曾经的辉煌,以及现在的困境,还有各个党派、城市因为自己的立场、地缘、经济等对脱欧还是留欧都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以及北爱尔兰因为宗教、地理和爱尔兰共和国和英国的恩恩怨怨,也是令人唏嘘。
总而言之,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英国:优雅衰落读后感(三)
“智慧是命运的一部分,一个人所遭遇的外界环境会影响他的头脑。”——莎士比亚《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
历史的恩怨纠葛无疑会成为日后“疑欧”和“亲欧”、“脱欧”还是“留欧”之间无法跨越的深渊,也必将成为“硬脱”还是“软脱”的纠结考虑因素和最后的心理防线。“拿回丧失的边界主权、限制欧盟移民自由进入”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经济上的考量?英国的“议会主权”观念与欧洲联盟法的“最高效力”原则之间存在的冲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投出脱欧票的人民?英国始终对没有成为欧共体的六个创始成员之一而耿耿于怀,这种“怨念”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大英帝国的发展进程?全球化时代下的“孤立”是否依旧“光荣”?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脱欧对于英国人来说就像“妇女从事卖淫事业又有点勉为其难”。公投中,多佛人中选择脱欧的比例超过62%,比全英数据高出10个百分点。作为离法国加莱距离只有34公里的多佛,作为距离欧洲大陆最近、受益最直接的肯特郡海边小镇,“到底多佛人为什么那么想要脱欧”成为人们心中大大的问号。无疑,经济问题是一个原因。那么既想“赚钱”又想“维护尊严”是出于不自信吗?也不尽然。英国人对于“英国是否正在衰落”的问题好像也不怎么避讳,甚至表现地落落大方。
如果多佛人只是在用一个结果表达对现状的不满,那么冷静来看,这个“不满”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这就像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洗脑”问题。其实你觉得你被洗脑了,但是洗脑怎么了?你有没有想过人活着其实就是不断被洗脑的过程?只是被谁洗的问题。那么英国人用一个日后可能不利于自己的结果来表达不满,之后呢?之后就会满意吗?只是被谁upset的问题。如果他们是要通过脱欧实现“日不落帝国的再次伟大”,那么脱欧的结果也许只是一时感觉爽快,日后却会让他们感到更为失望。并且这种失望会跨过英吉利海峡,最先对着白崖北海铺面而来。饶有意味的也是,在沟通最频繁、最直接的地方,悬挂的圣乔治旗也最多。
保守党议员也许会说,即使与欧盟“离婚”,我们依然会支持它,就像教堂外的飞扶壁(不信教的丘吉尔在表示自己支持天主教时语)。梅姨经常说,“脱欧只是让英国脱离欧盟,但我们并未脱离欧洲。”这句话简直暗含深意。政客们的措辞不能太过信任,但也可以听听其中之意。对于具有根深蒂固的多重身份纠结疑虑的英国人来说,独立却是他们可以为之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之一战的终极信仰,正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脱欧意味着从欧盟拿回边界主权,然而英吉利海峡这条政治边界会变得“更硬”。但经济的手腕又将它拉的更窄。如这本书中提到的,“英国这艘帆船,由高潮位、暗沙与风暴统治的英吉利海峡驶向欧洲海港的怀抱”,英国其实从未真正离开过欧洲。
如果撒切尔夫人还活着,对脱欧会是什么态度?撒切尔夫人的私人秘书查尔斯·鲍威尔勋爵说:“撒切尔夫人会认为脱欧是个战略性错误。她应该会是个‘留欧派’,脱欧可能被她视为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