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摘抄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5 09:51:26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8-15 09:51:26   小编:

《欲望与尊严》是一部赞扬人性美好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贫穷但有尊严的女主角,她用坚强与智慧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小说通过描绘人性的复杂与善良,让读者思考欲望与尊严之间的关系。它引发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一)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作者的田野调查。“混”入田野的研究是我很想学习的。

看到有提样本的说法,我不太能够理解。田野做不出代表性,只能做典型性是扎根在我脑子里的一个说法,以连续性情境的描述还原出个案的典型性。

田野真的要找那么多所谓的“样本”吗?社会调查与社会学的调查应该还是有差别的吧?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二)

十五年前的广东地区婚外情社会研究。其田野调查的真实性在今日仍不为过。但如果一个社会学家对田野调查的书写及其对背后因素的挖掘不出我的认知,那只能说是十分失望了。案例较少,是笔者调查之困窘,此第一弊;叙述平淡,张力不足,是笔者文笔之限囿,此第二弊;统泛其谈,是笔者思维之浅泛,虽然论述了城乡经济迅速的趋势下,男性的心理坦白、婚外情的“去家庭化”、尊严、欲望与自我认同,但缺乏对此类不正当获取的直指批判,此第三弊。社会调查下案例分析需要punchline。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三)

后记中,肖索未讲原来打算写过香港卡车司机在深圳包二奶的故事,可惜没能如愿。

刚刚看电影《过春天》,发现剧情背景就是个卡车司机包二奶的故事。女主佩佩她爸(廖启智)是个老实巴交的香港卡车司机,就这样还在深圳包养了(倪虹洁)。女主在香港上学,晚上回深圳睡觉,成天除了打牌啥事不干。

书中另一要素“男性气质”,也可以从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中一窥端倪。穷酸装修工李森(任达华)嫖了北姑晓玲(张静初),因爱生情,与她结婚。李森跑到晓玲老家四川一看,发现她家穷得叮当响,于是帮她家修房子。自己也从装修工摇身一变成了工程师,男性虚荣心~啊,男性气质得到极大满足。之后经济不好,李森失业,成天靠虐待晓玲获取“男性气质”,以至于最后杀了老婆孩子。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四)

1.二奶的定义是…? 2.有感情是去污名化,来自于作者自己的分析,可能揭示了一些潜意识的想法。但是“和小姐不一样”也并不等于她们想去污名化的逻辑是通的 因为访谈中其实只是做了二奶与小姐的区分,去污名化意图的验证还缺少一环——价值判断 3.看到附录里面作者的调查经历还蛮受冲击的,比想象中的情况复杂得多。 4.如作者自己所言,与男人们对话的材料较少,缺少农村外地女孩之外的视角都是本文的遗憾。 5.结论里关于欲望是文化的本质化/文化解释的讨论蛮有意思。欲望看上去是一种源于生理的东西,但个体在进行实践时,在社会中却形成了阶层区分这种文化现象,感觉文化解释的角度确实更合理。 两位学者的不同视角个人感觉会不会是因为性别呢?就像本书的田野显示的,文里的男性会觉得欲望的存在是正常的,所以给出了压抑-实践这样的理解。(一些没有依据的胡乱猜测) 6.想到最近韩国电影以及生活中开始出现一些男小三的情况,应该同经济发展的浪潮下部分女性获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地位相关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五)

一般。

虽然在学术上的用词中立理性,但在行文描述的时候略显浅薄和与前文不符的稍许偏见和俯视。

我猜可能是成书时间太久远导致的,由于国内女性主义兴起是最近几年的事,文中对于男女之间社会及心理地位的描述都带有十年前那个时代的特色,和目前的话语体系形成很有意思的互文。

但我又在想,这种有意思的互文是因为这十年实际上舆论在性别意识上有了进步,还是仅仅只是部分女性觉醒而男性还活在旧时候(就像《蜗居》在那个时代拍了播了,在现在一定拍不出播不了。但拍不出播不了就一定是社会没有这个现象吗)

想到这里就更加觉得撕裂与震荡,书中的男性意识与联盟的所作所为现在还在进行,过去可以堂而皇之的放在书面上说,社会默认男性行为的正当性。

而现在,社会不许可了,部分女性意识苏醒了。但男性还是在做这些事情,另一部分的女性依然在接受与遵从。

舆论环境之下,依旧猖獗。不过话说回来,不那么明目张胆了,是不是也是一种进步?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六)

简单的说,这是一本关于“小三”的研究。作者竭力的想去证明婚外关系并不是简单的钱色交易,但是由于样本的稀少,以及后面薄弱的论证,确实没有让我有更新的收获。书中所涉及的样本大多还是男性想以婚外情来展示自己的财力和权力、以及对于女性的掌控,来显示自己的男性气概。改革开放后家庭关系对于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冲击,也是对男性气概的冲击。与自己学历、经济实力旗鼓相当的妻子,导致男性的自尊心受挫,使男性需要通过婚外情-一个言听计从的女性,来证明自己的男性气概。而这些被社会所认为是“小三”的女性,也只是在这种关系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包括钱和情感支撑。这种复杂的婚外关系,其实和亘古不变的爱情话题是一样的,他们没有头绪,剪不断,理还乱。

本书以广州和宁波做为田野调查地,深入跟踪采访了几位处于婚外关系中的女性以及少数男性。和最近看的另一本社会学研究一样,这本书也是给我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作者所选取的样本过少,仅限于学历、收入均较低的女性和相对来说成功的男性这种组合,虽然作者确实在调查过程中深入了这些女性的生活,但相比于作者的叙述能力,作者的论述能力要差一些。故事写的很引人入胜,最终的研究结论让人觉得有一些差强人意。

我个人觉得如果扩大样本,比如中产阶级的单身女性,以及学历、经济实力都比较高的女性以及镜像的研究,比如女性包养男性,这些都纳入进来的话,可能会得到一个更加完善的研究成果。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七)

242⃣️1.15-19

被推荐这本,紧急加入了阅读计划之中,联想到的第一本书是《她身之欲》,两本或者说两个调查之间存在着太多相似之处,比如主要地点是珠三角,女性(二奶和性工作者)彼此的困境,田野调查etc,于是就打开看了,两本的不同之处反而是我对这本书的评价。

我特别喜欢本书作者将自己及观点埋藏于事实与推论之下,在不同论点和支持信息,以及自己的定义界定的基础上一点点推出自己的观点,简洁但能感受到笔者内心的细腻和文字刻画的准确,就如她在文中提到的“不要向别人灌输你的观点,让他们自己体会”。因而在此基础上,读者必须在一个个案例中寻找相似不同,在笔者摆出来的砖瓦上一点点靠近终点,并且在真实案例的无奈和抽搐中感受到不同人的情感、被时代和世道(这个词不好)压倒的微弱的意志(意识?),随即被案例中活生生的人随口的白话,不带任何目的的感慨击中,就好像是突然从社会中的某个位置跌落到案例的身边。也就是,作为调查者,笔者更像是一个观察者,这和我们日常所做的一个重要角色重合…此不再展开。

此外,阅读过程看完了同为读者的其余人所有的评论,愈发觉得理解随着环境、阅历、性别等等分岔甚多,时常让我笑出声,这甚至可以作为这本书的后续影响意义了…

随便写点…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八)

简单的说,这是一本关于“小三”的研究。作者竭力的想去证明婚外关系并不是简单的钱色交易,但是由于样本的稀少,以及后面薄弱的论证,确实没有让我有更新的收获。书中所涉及的样本大多还是男性想以婚外情来展示自己的财力和权力、以及对于女性的掌控,来显示自己的男性气概。改革开放后家庭关系对于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冲击,也是对男性气概的冲击。与自己学历、经济实力旗鼓相当的妻子,导致男性的自尊心受挫,使男性需要通过婚外情-一个言听计从的女性,来证明自己的男性气概。而这些被社会所认为是“小三”的女性,也只是在这种关系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包括钱和情感支撑。这种复杂的婚外关系,其实和亘古不变的爱情话题是一样的,他们没有头绪,剪不断,理还乱。

本书以广州和宁波做为田野调查地,深入跟踪采访了几位处于婚外关系中的女性以及少数男性。和最近看的另一本社会学研究一样,这本书也是给我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作者所选取的样本过少,仅限于学历、收入均较低的女性和相对来说成功的男性这种组合,虽然作者确实在调查过程中深入了这些女性的生活,但相比于作者的叙述能力,作者的论述能力要差一些。故事写的很引人入胜,最终的研究结论让人觉得有一些差强人意。

我个人觉得如果扩大样本,比如中产阶级的单身女性,以及学历、经济实力都比较高的女性以及镜像的研究,比如女性包养男性,这些都纳入进来的话,可能会得到一个更加完善的研究成果。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九)

不管是包养与被包养,大家都在寻找一种平衡的道路。家庭更多的意味着责任,而一个没有婚姻捆绑的异性,是否意味着自由呢?

在我看来,更多的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吧,就像最开始的Lucy,虽然自己无法赚到很多钱,但是又不甘心被自己的小圈子所抛弃,希望在圈子里找到认同感,找到小姐妹对自己的认可。或许对她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事情。时常觉得,消费主义就是一种麻醉剂,只要你沉浸在其中,就要不断换更好的产品来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望。

不应该站在道德高点,去评论任何一个人的人生,只是以此来作为自己的参照物。感谢作者,让我具像化的知道了这样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

并在作者对与家庭的讨论之中,发现家庭的责任会让彼此都喘不过气,男性还想要男主外,女主内,但是当女性也要工作,甚至赚的不比男性少的时候,没有谁愿意甘心放弃工作而回归家庭,但是男性对于女性的要求还没有足够的变化,这或许也是时代快速变化,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还没有适应变化的代价吧。

如果家庭是为了生育,如果稳定是靠孩子的出生,那随着现在出生率越来越低,是不是大家又会构建出一种新的模式?随着结婚率低下降,大家会不会更加在乎彼此之间内心的沟通?

当女性不再作为生育机器和永远的“保姆”而存在时,出路又在哪里?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十)

婚外包养关系是一种存在于道德边缘的亲密关系,是一种不被主流道德、法律与文化认可的社会关系,却是一种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现实关系。以婚外包养关系为棱镜,可以折射阶层、性别、城乡、地域、市场等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人生活选择的形塑,透视隐藏在市场转型期中国亲密关系背后的情感逻辑与伦理实践。

该书基于作者在广州和宁波展开的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在梳理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前提下,分别从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出发,以转型时期欲望与尊严话语的建构和亲密关系的变化为主线,细致展示了包养关系对于工薪阶层男性和商人阶层男性的不同意涵,以及城市本地女性和外来务工女性进入这一亲密关系的不同轨迹和身处此种关系的不同经历,探讨了婚外包养与伦理、性别、阶层、城乡、欲望及尊严的关系。作者指出,看似相似的亲密关系,实则蕴含着复杂多样的社会意义,对于不同社会位置的当事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情感逻辑,左右着双方的互动方式、亲密程度、交往策略乃至关系的延续或终结。

该书的一大亮点是其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写作方式。作者本科出身北大中文系,硕、博期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接受了严谨的学术训练,并深受美国著名情感社会学家Arlie Hochschild的学术影响,具有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写作功底。她在不断反思自己身处的田野关系和田野伦理的基础上,放弃了传统的、结构清晰的“论点主导,材料佐证”的扁平化写法,而采取了“讲故事”的写法,将一次次的田野调查呈现为一个个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的生命叙事,将研究对象还原为鲜活的生命个体,使他们真正成为该书的主角。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十一)

几个观点的提取和评价: 1.伦理不同于道德准则而更多的是行动者的主动性诠释和实践; 2.经济和情感不是二元化对立的,亲密关系的界线和互动方式常常需要外在因素与之进行相互佐证; 3.对于欲望的界定标准反映了时代变迁,在现代化背景下并非“突破道德界线”而是“界线标准的变革”使得“让自己出于道德合理”的话语评判体系变化 4.吉登斯晚期现代化的纯粹关系概念和转型期背景的“基于情感的亲密关系”感觉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 5.婚姻工具化倾向和个人情感需求之间的张力促使“类家庭”“类婚姻”这种更加偏向情感性关系的补充性亲密关系方式发展(但是老实说我觉得这点作者并没有联系材料阐述深刻)

基于对书中的调查对象感兴趣买来读,但是感觉并没有我预期得到的“打碎我原本认知”的惊喜感,似乎仍然在我原有的认识框架中——婚姻工具性和个体情感主体诉求、阶层属性和消费文化等。

同时,对于每个不同类别的对象,感觉阐释的视角都是在强化这个类别的固有性质而不是从完整的人格主体来解释,比如打工妹就强调其阶层和性别的双重被剥夺感,都市女孩就强调其对于消费行为的追求,商人男性就夜场社交和财大气粗,工薪或是打工阶层男性的家庭责任和自我尊严压抑……没有突破这个人的外在社会属性然而以此为基础去解释他们行为反映的的外在社会属性……

我想要看到更深层次的亲密关系新模式,以及对于欲望与尊严的转型期构建新阐释,现在是2019年,我想即使是商业文化浓厚的“潮州文明”也会发生变化,而且,“男外女内”的婚姻模式也有了很多更加深刻的变迁。

期待作者在这新的转型背景下的进一步研究,我还是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的。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十二)

比想象中的好读,主要是以广州的商人、工薪阶层和城中村的案例叙述为主,而理论则没有阐述太多,确实做到了附录所说的,「希望他们成为我论文的主角,而不只是我的观点的佐证」

全书最喜欢的也是附录,坦荡地说出了作者在做田野调查时的困难和问题:

「我慢慢认识到,第一,所谓的“正常”和“另类”的边界不过是我人为设置的屏障,随时可能流走或变得模糊,我的“正常”世界随时有可能变得“另类”,或者说,我的世界随时可被“侵入”;第二,我的研究始终建立在我对研究对象的“自我”悬置和“道德”疏离之上,也就是我以一个在道德行为上“正常人”的角度去琢磨他们,所谓的“共情”始终带着伦理的隔膜。」

对于大部分会去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来说,应该都会有类似的情况,因为距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会不自觉地以常见的道德准则来批判,很难做到深究他们这些选择背后的成因。对于平时看到类似新闻的我来说,也经常是站在道德制高点轻飘飘地点评他人的人生和选择,是该反省了。

另外,这本书也确实有点遗憾,一是案例的类型选取比较少,正如开头所说,缺失了官员、大富商和大学生群体;二是觉得书中案例并没有很好地支撑起标题和几个主要的论点,无论是欲望还是尊严,好像都只表达了钱色地位带来的满足,情感需求与个人尊严没有深挖,太可惜了;三是因为选题有非常明确的时间段,当时的“打工妹”“从商潮”现象对于本书的主题是怎么互相影响的,我很想了解,但却没有体现,反而转头聊了两句消费主义,有点乱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十三)

没有想到一本学术研究的著作,竟然有这么好的可读性,简直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完之后也有一点小小的震撼,这种震撼倒不是来自于书里提出了多么新颖的观点,而在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和写作本身,以及我20年后读这本书的感受。

首先是这本书的研究过程,深入到二奶的群体当中去和她们混在一起,我觉得这是国内的学术研究非常难得的地方,因为这其中存在很多的困难。特别是在附录中,作者还写了她的一些反思,她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一种高高在上的道德审判思维,并且带有第三方的审问视角,当她突破这些束缚之后,才能更深入的去理解这个群体。

我很感叹作者在研究和写作中的这种坦诚、悲悯和善良。知识分子在研究底层现象的时候总是容易带有抽离的高高在上的上层视角,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反思和改正是很难的,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很可贵,改正了这个问题。

书中的一些观点和研究的结论,其实倒也没有多么新颖和深入,当然也提供了多元化的解读。但问题是,作者的研究是在2005-2006年间,如今二十年过去了,现象虽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作者揭示的那些问题,还是没有改变,有的甚至更加严重。这岂不是从侧面反映了性别问题是多么难以撼动。

二十年后的今天,虽然二奶现象消退了不少,但是婚外情和婚外性关系却更加多见,而且涉及到的阶层和群体也更加多元。个人欲望的合理化和强化,使得人们对婚姻的情感需求更加强烈,但同时婚姻的现实性和功利性也前所未有的突出。这种矛盾或许是变革中的社会的一个缩影。

无论如何,在性别矛盾与冲突中,女性所受到的束缚从未消退,所面对的困难也不比二十年前更少。社会变化了,而女性的境地却依然在原地。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十四)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本质主义倾向抬头,女性再次被社会期望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家庭。男性需要承担家中经济责任,因而在道德上可以有瑕疵;而女性要负责操持家务并保持忠贞。在这种分工下,妻子被打上“贤妻良母”的标签,而那些“二奶”们一方面被视作满足男性(无论是底层劳动者还是富裕的商人)对情感与尊严追求的伴侣,另一方面也承受着道德的压力。与此同时,这些“二奶”也有着自己的需要——维护自身社会网络、走出农村在大城市落脚、对稳定生活的向往……金钱的社会功能不止一次被提及,显现出“二奶”现象绝不只是发源于个体心理的情感或消费的诉求,而是多种因素共同构建的结果。

欲望、尊严、两性与婚姻问题、社会经济的变迁、城乡体系对农民工的影响、现代与传统文化交织下个体的生活境况……作者颇有一种雄心壮志,想要将这一切囊括书中。但正因此,书中的内容显得有些驳杂。作者的文学功底使得故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对更深入的理论探索却似乎有所欠缺,实际上每一章节都有着丰富的可讨论余地,最后也只是简单总结。

当然,批评一项研究总是很容易的,真正做好研究却很困难,尤其是以较为敏感的人群为对象,因此我十分愿意推荐这本书。这一涉及边缘群体的研究的确能给人启发,是有意义的。“二奶”是普通人,她们知道自己的特殊,但身上也有着主流文化的各种烙印。例如,她们并不喜欢称呼自己没感情的人为“老公”,尽管已经发生了关系;她们认为有了孩子就能紧密与男人的联系。每个人都是由不同社会关系构成的个体,总或多或少带有着“边缘”气质,并不应该对未深入了解的特殊人群作过多的道德评价,退一万步说,至少这毫无意义。

在阿芳故事的末尾,作者评价她走出农村的努力和与阿建的亲密关系是对黯淡人生轨迹一次暂时的叛离、对命运的一个小打小闹式的反抗。即使是同情她们境遇的读者,又有几人能够挣脱由社会的经济、文化和自身的荒诞一同构建出来的“命运”呢?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十五)

田野调查始于2006年,为期一年,至今已有17年之久,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对于时下的两性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序的前几篇,引用了西方学术著作以及有关理论,涉及到专业的知识领域,较有学术深度,非本人知识储量所能触碰到,基本草草略过。

※ 关于采访对象数量:样本数量单薄只有19个,最终样本还加以删减,这样写出来的博士论文是否具备广度与深度?为何要删掉部分采访者的内容,是因为不具有代表性?还是因为调查没能达到理想效果而舍弃这部分素材?在我看来,或许个人情况具备相似性,但也一定不排除特殊情况。

※ 关于调查对象的选取依据:鉴于话题具有私密性,一直以来大众也引以为耻,作者发动周边人脉寻找采访者。这样我也有个疑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基于熟人社会环境下的样本不是一开始就具有相似性了呢?这样从每个对象的调查结果是否就具备了天然的重合可能性。这样又是否严谨?毕竟基本都是同个圈子里的人。(作为行外人的小小疑问??)

※ 关于主题:欲望与尊严,关于人性与人格。这两个词都是极其宏大跟抽象的中性词。人行走于社会,似乎放在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挺适合的。在“包二奶”这件事上,作者的立场是中立的。

总而言之,对于一篇博士论文,调查对象数量实在单薄且又是熟人介绍而来,显得又有点单一。采采用调查内容+调查结论这种写作手法,觉得有点像看人物故事集,作者为她所调查的每一个成为二奶的人作了动机跟心理分析,再结合时下环境作了在社会推论。不过,这种题材论文写起来的确具有十足的难度,面对这种具备道德争议的话题,作者的勇气、真诚以及身体力行,都赋予了该书比作为学术价值更多的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

不过,即便本书说了那么多当二奶的理由,作者作为学者,秉着科学理性的态度,我不会怀疑其有为这些二奶们开脱的嫌疑,但我仍然认为男女这种行为依然是可耻的且为人所鄙夷的。人之所以会找诸多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本身就因为这事经不起太阳底下晒。男的可耻,女的也可耻。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