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找信号》经典读后感有感

《找信号》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9 18:30:25
《找信号》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5-09 18:30:25   小编:

《找信号》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生活中不断寻找信号的过程。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真正重要的信号。文章深刻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迷失的现象,引发人们对自我认知和生活态度的思考。

《找信号》读后感(篇一)

读前几篇的时候觉得有些失落,因为人物让人觉得很空洞,仿佛成了作者的提线木偶,在他的指令下行abcd。现代背景下发生在牧区的更具有在场感的故事并不足以单独撑起小说,因为猎奇乃至有趣从来不是一篇小说必要的元素。要紧的不是讲述自己关注的生活,这种生活在小说中必须成为读者也关注的生活。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同名短篇《找信号》,短篇《哲学教授》和我个人之前比较感兴趣的《和一头牛共进晚餐》都算不上是好的小说,作者出奇地活跃又出奇地被淹没。 到《圣人画像与象牙麻将》这篇,作者的特质与小说写作的才干才跳出来。这是集子里最长的一篇,我个人以为长篇幅更适合于索南才让,因为他的人物需要很多材料叠起来才能立起来,行动的逻辑在许多佐证下才清明。我非常喜欢这一篇,人物的特质、人性活动的瞬间、异地风情、对于叙事节奏的把握都非常出色。这篇下一篇《无边的漫夜》也不错,是完成度很高的作品。之后的几个短篇又非常普通,但是一个集子有这两篇不错的作品支撑,我觉得已经足够了。

索南才让作品有三个地方我印象很深刻。一个是语言信息量很足,作者本人非常会讲故事,前因后果很灵巧地交代出来。也是因为如此整个叙事节奏非常出色,不是阿特伍德那种很训练有素的张驰,这种节奏里面有一种慵懒。难以准确地描述它,或者说这样的这个节奏有一些调整的空间,一节落得高一点或低一点也未尝不可。第二点是结尾很漂亮。结尾很漂亮的中国作家不多,我之前印象最深的是班宇,六分的小说八分的结尾,在结尾能把主体叙述的时候怎么都撑不开的小说撑开。索南才让的结尾很好,复杂后有一种纯洁,道德的瑕疵归于纯朴。第三个点是故事是很有当代气息的故事,人物快手直播抖音。我很少在草原故事里读到这种东西,那里被打造成一个真空中的幻境。这当然和我在新闻和朋友口中了解到的不同。直面生活,这很可贵。

《找信号》读后感(篇二)

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好在火车上,信号差的想撞墙,断断续续,时强时弱,不能玩手机也不能刷视频。当我从包里拿出书时,我家大哥震惊了。惊讶于我竟然背了一本书出门,并且还要在火车上读书。没办法,当时的境况和这本书的名字太搭了,《找信号》!!!

作者索南才让,蒙古族,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宽广的草原,粗狂的蒙古汉子用细腻的文字在讲述着草原和草原上那些可亲可敬的人们。

本书一共是八个故事,《找信号》是第二个,讲述了一位父亲和家人吵架后失踪了,他的儿子和一群年轻人寻找他的故事。他的尸体在一个没有信号的沙窝里找到,因为没有信号无法传递信息,找他的人又进到了没有信号的沙窝里。让我想起了刚刚看过的电影《保你平安》,女儿问他在哪,他说在一个老头上。空旷的草原没有信号,老头骑马,他骑在老头脖子上。。。

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从未停歇,随着技术的提高和经济的飞速增长,传统意义上的牧业也和以往有所不同了。如何获得更多利益和保护环境之间该怎么取舍也是一个问题。青年一代继续从事养殖的人越来越少,生存危机愈演愈烈。打麻将、刷视频、做直播成了他们茶余饭后的主业。《圣人画像和象牙麻将》这个故事很长很长,长到忘记了人物关系,我只记得他们打麻将打麻将打麻将,好像一直在打麻将。生活单调乏味,如果换做是我,可能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欠钱的东周总想着投资发财,尼玛因为心思过重总是输钱,在欲望的诱惑下还是犯了错误。他骗了东周的象牙麻将,偷偷拿走了名贵的圣人画像。世上有一句话说的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他想回归家庭,想回到原点,最终尼玛还是将画还了回去,他的心也平静了。

生活使什么?生活就是来摧毁优雅的。人不是生来便受罪,但一定是慢慢地走向受罪的。有人在受罪,也有人在赎罪,最终人都是会走得。人活着的时候复杂又麻烦,一旦死了,却如此简单,轻飘飘被风吹走,没有一点重量。很多时候我们被生活所束缚,追逐一些名利,劳心费力,到头来就是那么回事吧。如果可以,不如和一头牛做朋友,和它一起吃顿饭?

《找信号》读后感(篇三)

《找信号》是蒙古族青年作家索南才让的最新小说集,本书收录了作者的八篇短篇小说。作为生活在青海草原上的蒙古族,索南才让的写作不免地会转向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与所熟悉的人。在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索南才让说:“我想用手里这支笔,带大家去看看我放牧的草原,认识和我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

索南才让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12岁时辍学开始了放牧生活,饱尝了放牧的艰辛;长大后辗转各地打工,挖过虫草,做过工人、保安、配菜生、铁路护路工、兽医。这些不同的工作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虽然很早就辍学离开学校,但是他却对阅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广泛的阅读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索南才让作为一名牧民作家,常年往返于冬牧场、夏牧场,与恶劣天气短兵交接,和茫茫原野四目相对,其语言似乎也裹挟着牧场的风霜和烈日,小说充满了粗糙的、近乎原始的力量感。”在《找信号》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现代性浪潮冲击下,处于草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夹缝中的牧民的生活状态与精神困惑、情感世界。

《圣人画像与象牙麻将》中,围绕着圣人画像与象牙麻将展开故事。好朋友东周欠了尼玛一万块钱,在多次讨债未果后,东周用一副麻将当作了抵押。尼玛从有收藏古董爱好的杨春君那里得知,这副麻将值五万块钱,于是他们联合起来,骗了东周,以一万块钱收购了那副麻将。尼玛毫不费力地就赚了四万块钱,对于他而言,这无疑是个很不错的买卖。于是,他又看上了东周家的那幅圣人画像。轻车熟路地去了东周家,偷到了那幅画。但是偷画的举动,惹怒了妻子。那幅画也成了烫手山芋,到底该不该卖给杨春君,还是把那幅画送回去,尼玛左右为难。当经济开始冲击草原,作为草原上的年轻牧民,除了放牧外,似乎有了更多的挣钱的机会,只是当金钱与道德底线发生冲突时,尼玛该如何选择呢?尼玛内心的挣扎,是两种文明对普通人的冲击。

《骑马去帮叔叔剪羊毛》中,五十七岁的叔叔是老牧民的代表,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草场的长势,寻求放牧与草场的平衡。而作为年轻一代的牧民,为了寻求利益的最大化,会贪心地增加羊和牛的数量,而这样做不可避免地超过了草场的承载能力,对草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破坏。“他对草场的优劣做出评判。他很客观地说我去年放牧超载,导致今年草场长势堪忧,如果雨水不够的话,到时候什么也不会留下,我就可以和羊一起去吃西北风了。……他身上有那种牧人一辈子和牲口打交道而形成的带着青草味、羊膻味、马汉味和他自己的气味混合在一起的,属于他们那一代牧民特有的气味。”

《阿音木》中,当阿音木到远离定居点的牧场清点牛群时,被雷劈了,受了严重的伤。这个时候何去何从,阿爸和阿妈、奶奶之间产生了分歧。“阿爸主张去看医生,吓人的伤势让他心里打鼓,第一时间选择了医院,救死扶伤,医院才是最正确的地方;但阿妈和奶奶坚决反对,她们认为寒冬腊月被雷劈,一定是孩子在什么地方做错了,惹怒了老天爷,必须到寺院里当着佛爷的面请罪,念上一场经,做一场法誓消灭劫难。”这种分歧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现代文明与草原文明的冲突。人生病了,去医院是很多人的选择。但是在草原上,阿音木被雷劈受了重伤后,阿妈和奶奶却选择把阿音木送到寺庙中。这一细节,也反映出了草原上的牧民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索南才让是个忠实的记录者,他将草原上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选择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让我们对草原上的牧民有了一定的了解。

《找信号》中,所收录的八篇小说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哲学教授》中那个从大学里辞职,到草原去采访,收集资料,探寻部落的秘密的哲学教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一头牛共进晚餐》中,尼玛在醉酒后打了一头牛,却被杆子砸到,在需要救助的时候,那头挨打的牛救了他,于是他决定请那头牛共进晚餐……正如索南才让所说的,用笔记录草原上的亲人与朋友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的职责所在。

《找信号》读后感(篇四)

夏日远航·第16册:《找信号》,索南才让 著,译林出版社 出品。

由尔冬升执导,陈宝国、阿云嘎等领衔主演,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剧情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在2022年的秋日以一段充满悲欢离合的故事,呈现出跨越时空的大爱无疆,赚足了观众的眼泪。直到今天,我依旧记得影片中大草原上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是如何以实际行动体现真挚的民族齐心亲如一家。在观看了影片之后,我对那大草原产生了无限向往,草原除了拥有壮美景色之外,我在影片中还看到了草原上的劲风狂沙,见识了天气变幻莫测的环境,对大自然亲授所塑造的草原产生敬畏之心。

我曾亲眼见识真正的草原,但心中除了对地域广阔和绵延绿草的赞扬外,我仅仅是这片神圣土地的匆匆过客,就像是海子当年的诗中,我们都仅是“只身打马过草原”,我没有更多的感知与体悟,我无法在那里历经岁月轮转与四季交替,看不清全貌与所有。唯有生于那片草原,也长于那片草原的牧民,才深知草原真正的魅力与伟大。为此我在文学中去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草原,从一个个片段中拼凑起草原真正的“全貌”,特别是就生于青海的蒙古族作家索南才让的作品,我看到了草原与牧民的史诗。

索南才让的作品具有一种时代意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草原上的牧民生活也在发生巨变,很近的未来某个时间,牧民将现实意义上的消失,或许成为文化遗产成为景区的表演或博物馆的陈列,我们需要有人将真实记录。索南才让的文字没有那些科班出身作者的炫技,没有过度考究的华丽语言,就是最真实的流露与诉说,为什么能写的如此真挚,是因为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未曾感受过,他在平实的生活中敏锐捕捉,他在日常的繁杂中细腻记录,是一种对草原真正的肌肤相贴才有的情感。

每一个去过草原的人都被那里的辽阔所感染,都被那里牧民的淳朴与纯粹所吸引,是我们生活在城市中难以寻觅的,那里发生过太多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的核心可能是最简单的“价值”,但这些是都市人们心中想要但现实没有的。草原教给牧民的比任何一种宗教或哲学都要多,索南才让以独特的情系草原,他笔下的草原,不是我们心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样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诗意想象,而是自然环境带来生活艰苦的现实。他用一篇篇作品,呈现出牧民的坚毅与勇敢,成了富含牧民精神的赞歌。

粗粝真实的草原是现实主义作品最佳的沃土,大草原上的金子自会在烈日下散发光芒,去年8月索南才让的中篇小说集《荒原上》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成为青海省第一位鲁迅文学奖得主,也是全国第一批“85后”鲁奖小说家。但他从未忘记自己身体中流淌的牧民血液,心中所牵挂的依旧是草原上的牧场,最近我阅读了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索南才让最新的小说集《找信号》,书中收录了《哲学教授》《无界的漫夜》《阿音木》等7篇新作,每一篇都真实的呈现现代化浪潮下牧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我们无时不在感叹时代变化及科技发展带给我们今天丰富的生活,但新的浪潮必将淹没“古老”的流传,网络普及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草原上的牧民,特别是青年牧民也在面临着网络带给的心理变化,网络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异常精彩,也渐渐的对比出游牧生活的艰辛,本就脆弱的游牧文化,在网络的浪潮中浸没。而其他配套基础设施的加速打造,更是让草原牧民的生活迅速改变,草原似乎变得不再是无边无际,城市在将草原包围。这是一种转型中的危机,是我们应该看到想到,并去试图找寻平衡我的地方。

小说集《找信号》中7篇文章的内容在此就不过多剧透了,如果你感兴趣,如果你也曾去过或向往草原,想了解牧民的真实生活,那么请你到这本书中去亲身感悟,这本书将为你在脑海中创作一片辽阔的草原,上面的自然环境似乎能真实感受到,那里牧民的生活也真实的摆在你的面前,同时你更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正如索南才让所言,“我感恩我的草原,我想用我的文字,真诚地书写广袤的草原,和草原上那些可亲可敬的人们。”《找信号》无比真实,是你到不了的草原,无法抵达的世界。

《找信号》读后感(篇五)

我一向喜欢译林出版社,这本《找信号》的作家索南才让一听名字就是少数民族,看简介原来是蒙古人。真诚的写作总是让人心动,能够获得美的享受。

这是一本没有前言与后序的书。很低调很直接。书的封面是我很喜欢的那种草绿色,自然的颜色。虽然作者没有前言后记感谢任何人。我依然能从文字中感受到真诚。因为略略一翻,就感觉到他的写作很细致,这种字里行间的文字浑然天成,因此显得真诚。

作者85年,是想象不到的年轻。因为他的文字透着一种本能原始般的成熟。他写高原粗粝而真实的自然环境与牧民的生活细节,以及时代浪潮中草原上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从书名“找信号”就可以看出。这不是在一个城市里的故事,他讲的是牧民,是旷野,草原和荒漠的故事。这当然跟他的个人背景有关系,伴随作者日常生活的就是牧民的身份。但是相对于他描述的东西,文字却是很细腻的。我很喜欢他在书中的某一段描述,父亲在与儿子更登加措大吵一架后失踪,而几个年轻人进入信号全无的沙漠寻找失踪者。当荒漠中腐烂得不成样子的父亲被找到时年轻人们感到恐惧、慌乱而虚无:“他们站在燥热难耐的公路上,尽量缩小自己的身体……他们两个像两块酥油,正在慢慢融化在大地之锅中。”描述的是一种虚无,环境的特殊把人和信号都变得微弱渺小,但是同时又把人的情绪放的很大。书中粗旷的环境与细微的描述形成一种对比。

在这本书里,作者写出了很多很多,人与人之间天然的情绪与关系,生活方式的原始,新旧观念的碰撞等,作者写出了这个地方的原始,但是人的思想却可以飘得很远,时代的变化又带来了新的东西。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最后结局的描述“仿佛我终于释放了那一团不知所措的心火,仿佛我骑着大象在夜空的云朵上散步。我终于睡着了,在黎明的怀抱中。”把主角的内心丰富的心里活动与起伏挣扎描述的特别好。我因此感受到一种自由,跟书名找信号一样,草原很广阔,看似无路,人确是主动的,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状态,在一个“找信号”的状态,不论结局如何,这个过程已经经历过努力过了。

《找信号》读后感(篇六)

《找信号》是鲁迅文学奖得主索南才让全新小说集,铺陈绵延的是数字时代经济浪潮中,古朴自然的草原上的牧民,在时代交割的罅隙中或无措仓惶、或茫然若失、或泰然处之的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心灵涤荡。

我们总是对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和风景,乃至于相对陌生的少数民族人群,充满了好奇和探求的眼光,他们的日常和我们的日常有什么区别?他们的情感和我们的情感有多大的差距?他们发生在生活当中的和我们一样的情感纠葛的时候,他们是如何处理的? 草原曾经是游牧人的天下,牛马羊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以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纯自然的手作生活,如今有高科技映照的草原,那些生活在草原上的世世代代的游牧人,还能回归一个完整蒙古牧人的必经之路吗? 作者索南才让,身为蒙古后人,有着血脉相连的思维定势和不可割裂的情感共同,他用自己熟悉的眼眸去寻求已然陌生的高寒草原牧区生活,无比贴切而又细腻入微,他用一件件草原上发生的人和人、人和动物之间的小事,淋漓尽致地展现粗粝而真实的自然环境与牧民日常的生活细节。

作者尤其对牧民的精神世界的点滴描绘,更是给读者强烈的情感现场即视感,大手笔、大画卷、全方位、立体地再现了人与动物天人合一思想下的“互养”关系,以及游牧文化面临现代文明冲击时牧民生活态度的陡然变化等,有着独特切入主题的视角冲击力,和刁钻的捕捉情感问题的力度。 《和一头牛共进晚餐》感谢牛的救命之恩,这在游牧人以外的读者眼里,是极其不可思议的场景,就是在草原人自己眼里,也是不可或见的选择。 而在这之前,牧人查拉,刚刚很不忿地用铁楸狠狠教训了这头悠闲蹭痒痒的牛,牛挨打受惊后退的时候碰到了杆子,杆子倒下来砸断了尼玛的腿,而当时四周空旷无人,如果不是那头牛,尼玛肯定是会长时间流血而死的……

但那头牛却不记仇,明明白白目标明确的来救尼玛,“他很果断的来到我跟前,我看着他,奇怪的是他的眼睛里没有印出我的影子…… “我眼睁睁看着他踢电线杆,电线杆没动,他后退一段距离,凶猛的冲过来把电线杆撞飞……这过程就像爆炸,仿佛我的腿全部炸没了。但我没傻,我抓住时机,搂住它的脖子,然后他果然如我猜测的那样,把我滴溜到家门口了”。 读到此,觉得这仿佛真是一头有思维、又神勇的牛,不记仇不说,还能在关键时候力救主人,查拉出院后决定请牛吃饭,报答牛的救命之恩。而他妻子对此却是很不以为然。

查拉则坚持要请牛吃饭,他忿忿不平地想:反正最近让人惊愕的事情总是层出不穷,游牧人先是惊愕,然后学习,如今以习以为常。譬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比赛的马显得异常金贵,不再和人是一个等级了,从前那种牧人与马的天然融洽的纯粹关系,因为比赛而破碎了,几乎是不堪一击的碎了,这真让人感到难过。……” “各种比赛越来越多,为了钱很多人都快疯了,对自己的马好起来的时候简直是在伺候祖宗,可要是没有让他如愿,他也会有爆发的时候,虽然抽打马下不去狠手----因为接着还有下一次比赛,下下一次比赛,马就是本钱----但预计在心里的怒火总要有出口,而十有八九遭殃的就是家中的妻子或孩子……” 虽然妻子嗤笑查拉,但还是遵照他的意见,做好了请牛吃饭的晚餐。那会儿查拉让妻子把炕桌搬到了外面的草地上放好。有素炒的白菜油菜,酸菜炒粉条,凉拌菜(一大盆木耳拌洋葱,牛肯定喜欢),土豆丝,土豆芽,还有一大盆拉面。为了照顾牛的口味,这些东西全部油汪汪的,菜籽油永远是牛的喜爱之物,这是一桌很丰盛的晚餐了。

这顿饭牛和人都吃得很畅快,后来牛和人虽然经常见面,但他们仿佛都忘了一起吃过饭,这回事儿,牛过牛的生活,人过人的生活互不打扰,各自安然。

草原的生活就是这样庸常,不常见却又日常。

《找信号》读后感(篇七)

我看这本书的角度可能有所不同,不是以一个局外人好奇注视异族群的视角,而是一种远离(也许是逃离)了那片土地、那群人后,带着痛感和亲切的目光。

作者写的大概是青海牧区,我出生在内蒙古,虽然不是生活在牧区,但交往方式和心理模式却相似——横冲直撞但带着羞涩的口吻、明目张胆的厌女与慕女共存、自然界和动物在生活中的高存在感。

“用它吃它则罢了,却连最起码的尊重也没有”

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和一头牛共进晚餐》,非常短,只有18页,讲的是一次“我”被倒下的电线杆压住,被一头牛救出,后来为表示感激请它吃饭的故事。

故事并没有超自然因素,带着轻盈的灵气却又十分写实。“我”的腿被压住,动弹不得,这时一头牛走上前,好奇地盯着“我”。

只有亲身和牲畜接触过的人才知道,它们是多么真切地活着,眼神多么像人类,呼吸间喷涌出的生命力是多么撼人心魄。有过这样经历的人,是没办法只把它们当作“物品”或者“食物”的。所以“我”得救后,才会顶着可能被人耻笑(这在人际关系较为单一且密切,不提倡特立独行的社区中是非常严重的事)的压力决定请一头牛吃饭。

这饭不是一把草,而是毕恭毕敬摆上桌的晚餐。

这不是行为艺术,不是为了展示、鼓吹或炫耀什么(“我”还叮嘱妻子对外保密),只是表示感谢。“我”执拗地坚信,这是受到帮助后必须有的态度,是作为人来说不能妥协的事情。

对于牧人来说,马是更聪明、更重要的伙伴,肩负着带人驰骋、展示英姿的重任,而牛则是愚笨的,经济价值远高于情感价值。“我”因此感叹:

这一篇的结尾我也非常喜欢。在平等地共进晚餐后,“我“并没有把牛当作恩人或者某种神明供养起来,而是让它很自然地回到牛群,”它过它的生活,我过我的生活,互不打扰,各自安然。”

“爱情的本质就是疯狂”

不同于很多小说中的爱情描写,索南才让笔下的恋爱没有太多细腻温柔或浪漫的巧思,没有细雨沥沥、微风缕缕。草原上的爱情是直接的、一击中的、狂风吹至万草枯。人们表达爱情的语句是“浮夸”的,带有流行歌词、以及短视频中土味爱情宣言的影子。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作者笔力不到位,但我读到的时候总是笑出声,因为这种表达是真实存在的,带着强烈的感情,但又因主人公胸中词汇贫乏,少有个人原创的表达,只能借用听到的“大字眼”,聊以吐露燃烧的欲望。

在《圣人画像与象牙麻将》一篇中,已婚的尼玛和一名有夫之妇林若淼发生了婚外情。

“禁果”“爱情的本质就是疯狂”“因为我爱你爱得深沉”“真爱”……这种带着“挪用”气息,本是书面语、放在口语中就会让人尴尬的语汇,就这样出现在了对话中。反倒营造出粗犷的、平民的、热气喷涌的感觉。

无论文化程度和生活经历如何,人的情绪都是如同自然界一般的存在,都是绵延而难以言说的。我们追求那种细腻、贴合真实感受的惊艳表达,但当听到有人用外来的语言框架左支右绌,磕绊着框定自己的情绪,便又能感受到一重笨拙、以及框架与真实情感之间不贴合的焦虑感,这同样构成另一种“贴合真实”。

在一开始读这本小说集时,我还带有强烈的不适应感,那种不加掩饰的男性视角和情欲表达让我难以接受,但那种真实感、小时候饱啜自然的甘美回忆和灼灼升腾的土地味道又深深吸引我。读完时,竟不由自主想说一句“写得真不错”。

《找信号》读后感(篇八)

我生活在南方的大都市里,大草原离我很远,从没去过,但我一直很向往那个地方。

《我和草原有个约会》是小时候听过的一首歌,电视里的节目里曾播放过许多遍,那豪迈的唱腔让我从小就浅浅地知道到草原是一个遥远又神秘的地方。一个普通的汉族小娃娃,是无法想象到底怎样的一方水土,才会诞生这样的歌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哥哥有一次去草原旅行的机会,记得他旅行回来十分激动地对我说,“人生总要去一次大草原,去过草原才会更懂得敬畏生命。”对哥哥的话,我没有了解多少,但是我记得他带回来的照片,是他站在漫无边际的大草原上,身后还有高高的湛蓝的天空,云朵很白,草很绿……

后来我因一些机缘读了李娟的《冬牧场》,便从此痴痴地迷上了遥远的草原。即便我没去过草原,但是通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任何一个年轻人都有可能无可救药地向往草原的辽阔,向往游牧文化的神秘,向往自由奔放的牧人性情……

(卡西自己拍的)

最近,我读到一本关于草原的文学作品,书名叫做《找信号》,但我读的过程中觉得更有趣的故事却是里面的一篇《和一头牛共进晚餐》。一会儿再说这篇故事的有趣之处,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找信号》作者是索南才让,这个非常有民族特色的名字已经暴露了作者的出身,他来自蒙古族,是一名妥妥的80后作家。作者虽然年轻,但是他的经历很丰富,14岁起挖过虫草,做过工人,当过保安、配菜生、铁路护路工、兽医的“80后”牧民。他的写作成就是在37岁成为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代表作品有《巡山队》《荒原上》等。

你单看作品,去品作者的文字,其实是能够读出一些作者人生经历所留下的痕迹。这位作者的文字很有力量感,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用粗犷来形容,但让人感受到真诚和触动。比如他的第一个故事的开篇,写那人内心赌气的表达“我的内心燃烧着一团火苗,需要一整个海洋的水才能浇灭。”一整个海洋的水,好夸张,也好气派啊。

(卡西自己拍的)

再讲讲这本书里,我认为很精彩的一篇故事《和一头牛共进晚餐》:这个故事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男人因为一头牛被杆子砸伤,这头牛又解救了他,他抱着牛回到了家里并得救了,为了答谢牛的救命之举,他郑重其事地请这头牛吃了一顿饭。

请牛吃饭这件事,有点古怪又显得可爱,牧民那种很真诚质朴的感觉被带出来了。通过对话,从人物反复说明请牛吃饭他认为很正常,但他妻子一开始并不能理解,从别人的角度来对比说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很自然把人带进去了。但这仍然是一个可爱的故事,甚至有点诗意的行为,请吃饭的过程很愉悦,最后人和牛经历完这顿饭之后,又各自回归了自己的生命状态。人还是人的日子,牛还是牛的命运。

人和牛之间因为一些原因交织成故事,请吃饭的毫不含糊,“还了情分之后”彼此互不拖欠。真是佩服这样率性而为的牧民啊,当然也很喜欢。

后面的故事,我还读到了牧民的浪漫生活细节,“宁高把她抱了过来,共乘一骑,让她骑在前面。他搂着她,感到十分幸福。这样默默地走了一会儿,月亮蒙上一层云巾,一点亮光都没有了。但马没有受到影响,稳稳当当到家了。”

虽然没有真正经历过,但这几句话已经十分形象地把两人骑在一匹马上那种惬意又美好的状态写了出来。月亮光渐渐让云挡了去,朦朦胧胧的夜色里,骑着的那匹马也很令人安心。

像我这样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啊,是没办法去体会这样的美好,唯有通过阅读书籍,心神向往一番。当然也期待真的有一天,能去大草原里疯跑一跑,去过一下瘾。

最后想说,如果你也向往草原的旅途,不如也来读读草原文学《找信号》。

(卡西自己拍的)

最后,如果大家觉得本文信息还有些价值,请点击“有用”,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谢谢。

我是卡西

热爱美好生活的阅读者

关注我,把好书分享给你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