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中国艺术精神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艺术精神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5 17:55:12
中国艺术精神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4-25 17:55:12   小编:

《中国艺术精神》是一篇启发人心的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艺术的独特之处。作者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对比,强调了中国艺术所拥有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同时,文章还提到了中国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阅读后,我对中国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一)

人们每天过有意义的生活,就是一种艺术,而艺术、道德和科学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三大支柱,中国文化也给予了中国人民非同寻常的意义。作者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的了解。让孔子和庄子所显示出的两个典型,给予了人们更加丰厚的中国艺术魅力的感悟。 孔子为人生而艺术的精神表现在音乐、文学等各个方面,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对中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孔子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也是把文学彻底到根源之地而带来的文学观给后来的文学以无穷无尽的启示和思考。 艺术只有在人们精神的发现中才会存在,孔子是十分重视音乐的,这也远远出于后人尊崇孔子在自身的想象之上,孔子对古代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来自自己对于音乐的艺术精神的发现,另一方面也在于自身对于中国音乐艺术的独特传承。在这个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孔子将自己的人格和音乐融为一体的过程。 庄子是极其具有想象力的,所以庄子给人们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感觉。庄子的观物,自然是美的观照,是一种极其高的艺术精神。而庄子为求得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也达到了近代所谓艺术精神的境界和领域,庄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和精神世界与文学成就的两大端都给予了人们无限的思考。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庄子由一个人的精神所体验到了自身与宇宙相融合的境界,不是以仁义作为内容的道德,也不是凭借自身的思辨性而去不断的体验,达到了艺术性的人生与宇宙的合一,让现实和现象停留在一个层次是不能成为艺术的,而成为艺术的关键,则需要道德家的自我的完成。正所谓“但老庄,尤其是庄子的艺术精神,是要成就艺术的人生,使人生得到如前所说的“至乐”、“天乐”;而至乐、天乐的真实内容,乃是在使人的精神得到自由解放。” 在作者这本厚厚的经典论著中,我们了解到了孔子、老庄艺术精神的阐释,也带领我们解锁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奥秘。这本书是十分经典的,也会给予对于想要了解中国艺术精神的读者朋友们许多思考。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二)

提起中国艺术,我脑中浮现的是泛黄的画卷,翰墨淋漓,是飞白是飞天,具体是什么又空白。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代诗人王维这首《竹里馆》的画面以及意境差相仿佛。 徐复观先生在东海大学授课期间,历时三年写成本书,1965年出版,后多次再版。当时正值标榜抽象主义为中心的“现代艺术”的时候,新儒家大师徐复观先生有感于此,写一部有关中国艺术的书。

徐复观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也是取自这句话吧? 道德、艺术、科学,人类文化中的三大支柱。中国文化的主流,是现世的性格。主张人与自然共生,科学探究偏弱。徐先生探究古今观望西方写下自己的中国艺术精神论。 本书共十章,八章专门谈画。似以中国画论为宜,但中国画中所透露的就是中国艺术的精神。 看徐先生如何说:“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只有由孔子和庄子所显出两个典型,孔子所显出的人与音乐合一的典型,这是道德与艺术在穷可以做万古的标成。站在实现中,乃旷千载而一遇。而在文学方面,儒道两家而后加入佛教三者相融相济的共同活动之场。所以对于由孔子所代表的典型,本书分占了一章。而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主要就是落实在绘画上面。此义精神自然也会深入到其他艺术部门,如魏晋的音乐。可以看作玄学的派生。宋代形象素朴柔和、颜色雅淡简速的瓷器,在精神上是与当时的水墨山水画相通的。 第二,中国艺术精神的自觉主要是表现在绘画与文学两方面,绘画又是庄子的独生子。所以第三章之下,都可以看作证和举例。至于书法,仅从笔墨上来说,在技巧上的精约凝练的性格,及由这种性格而来的趣味可能高于绘画,但从精神可以活动的范围上来说,不及绘画。笔墨的技巧,书法大于绘画,而精神的境界,绘画大于书法。”(P6一7页) 所以本书偏重谈画。 “最早的山水画论,近人常推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但记中所述,均寄出之于理想性的构想,以烘托出张道陵七度门人的最后一次超度的故事,即与任何真山无关,而其用心所在,乃在于以云台山作为此故事的背景,不在于云台山自身之意味,因此,这不能算真正的山水画论。 “有实践上的隐匿生活,而又有绘画的才能,才能产生真正的山水画及山水画论。因此,中国真正的山水画论,应是卒于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宗炳与王微所著,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王叙已经将山水画从实用中摆脱出束,具有独立的艺术性。(很前卫了。)还提到吴孙权的赵夫人:“夫人乃进所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不把山水作人物画的背景,赵夫人为第一人,但仍不脱实用目的。但实用性不摒除,艺术性的山水画精神但不能显现,王微首先从观念上澄清了这一点。 土包子在门外管中窥豹,已经目不暇接。这部大书待徐徐图之。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三)

只要看看中国画与西方画的巨大不同,就能知道中国的艺术是独具一格的,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又到底是什么呢?又是如何形成一套自有的体系呢?又该如何欣赏中国艺术之美呢?在徐复观的这本《中国艺术精神》中,在追溯中国两千余年的艺术发展之旅中,我们渐渐发现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气韵。

全书共分十章,前两章溯及孔孟老庄,后面八章则开始讲述中国的绘画。看起来在章节分布上有些奇怪,何以绘画会占这么多篇幅,中国难道没有绘画之外的艺术了吗?为何讲艺术精神的时候会提到儒道两家的开山鼻祖?他们为艺术事业做了哪些贡献? 之所以会有这些疑问,可能还是原本没有领悟本书的宗旨。本书书名落笔在“精神”二字,这是一个非常讲究内在的词,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要去看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实物,更要紧的,是透过这些实物,来感受其中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意味。 书中之所以会写到孔孟老庄,是因为前两章的主题是绘画之外的另一艺术支柱——音乐。礼乐礼乐,中国从很早以前就开始重视音乐了,从礼乐一词就能看出其重要程度,以礼并重。在本书之中,我们能够看到,在孔孟老庄的言论之中,乐不时会出现,而且还意义非凡。 因而,要追溯中国艺术精神的源头,就要认识孔孟老庄。书中说到孔子将仁与乐统一,由孔子所传承、发展的“为人生而艺术”的音乐,作为艺术本性的美,要求美与善的统一。也就是说,中国艺术的精神的根源,是追求美与善。 书中第二章写到道家的艺术精神,这里要注意,道家的精神与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截然不同的。书中说到是代表人物是庄子,说到庄子的“以无用为用”。当一个人沉入于艺术的精神境界时,只是一个浑全之“一”,而一切皆忘,自然会忘其天下,忘记了自己平治天下的事功。这是“无用”的极致,同时强调“无用”在艺术欣赏中是必需的观念。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欣赏艺术,都应该是纯粹的感受,没有功利。对于当下的很多人来说,太难了,毕竟对于多数人来说,三餐温饱养家糊口可丝毫不容易。 读者大概不会想象到,徐复观在书中将《逍遥游》中的艺术精神巧妙地展现出来了。在说艺术的想象时,作者强调了“共感”这个词。共感的初步,乃是自己的感情不属于自己,而成为属于对象的感情。通过想象力的活动,或推动想象力的活动来实现。庄子逍遥游中的天地万物都有人格的形态。其实,如果将共感换成共情,读者就更好理解了。 艺术需要的是共情能力,比如说书法与绘画原本是不同的,草书的出现及发展让书法有了艺术的味道。之所以如此,便是因为草书更多的是表现书写者的性情。比如说天下三大行书,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寒食帖,都是情之所至而创作出来的绝品,已经超然文字,字里行间将情感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共情,文字有了情感,就成了艺术。草书是把文字由实用带到含有游戏性质的艺术领域的桥梁。 因而,中国绘画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存在。因为中国绘画注重的是写意,这是最不同于西方绘画的所在。中国的艺术创作者,在创作之时,最主要的是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到作品之上,其次才是技法。最终这股精神又回归到孔孟老庄的美与善,自然与忘我。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悠久的中国历史不仅产生了很多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还孕育了无数流传后世的经典艺术作品,包括音乐、绘画、诗词、书法等,而这些艺术作品不仅被打上了浓重的文化烙印,还有底蕴深厚的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便是这样一部解读中国艺术作品的艺术精神的名著,该书也已经再版很多次,足以说明其经典性。作者徐复观或许听过的人不多,但在儒学研究领域可是鼎鼎大名的存在。他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与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并称为“新儒学八大家”,可谓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还著有《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两汉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等作品。

具体来讲,本书主要分为十章,第一章主要围绕古代音乐,探讨音乐中的真善美、人格修养与艺术价值;第二章主要讨论了庄子的艺术观;其余章节则主要以绘画艺术为切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精神。

至于为什么会写作这样一本书,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并由此而在绘画方面产生了许多伟大的画家和作品,中国文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不仅有历史的意义,也有现代的、将来的意义。因此本书通过有组织的现代语言,把这一方面的本来面目显发了出来,使其堂堂正正地汇合于整个文化大流之中。

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可以激发文化自信的著作。多读读这种书,不仅是为了丰富自身的古典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因为在古典文化中,美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从去年起,我就有意识地多阅读一些古典文化方面的书籍,在丰富自己的国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自身的美学鉴赏能力。《中国艺术精神》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提升美学修养、陶冶道德情操的好书。这种好书的力量,不在于恍然大悟的透彻,也不在于醍醐灌顶的通达,它只是如阵阵微风吹拂着,荡漾起心中一圈又一圈的涟漪,绵绵之力却源源不断,耳濡目染中升腾了一股力量,潜移默化下打开了一扇洞天。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五)

《中国艺术精神》:“茫茫坠绪苦爬搜,刿肾镌肝只自仇,瞥见庄生真面目,此心今亦与天游。”

本书首次刊行于1966年,作者徐复观是新儒家学派的大家之一,思想深邃、立论卓拨、文风雄健,涉猎领域颇为广泛。

徐复观先生与夫人王世高女士

作者在本书中通过阐发儒家与道家的艺术精神,从而探究道悟禅韵艺术的精神境界,进一步『揭示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艺术精神对中国古代绘画与画论演变的深刻影响。』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中写道:“道家有一个一贯的精神,就是为我。为了保全自己不受损失,道家各派想出了许多办法。从杨朱到庄周,这些办法越来越精细,也可以说越来越没有办法。”

本书作者认为虚静是庄子心灵的体现,其以追求人生的解放为目的,践行老子所提出的"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的理念,成为其道家艺术精神之体现。

“人物画的艺术的自觉,是由庄学所启发出来的;自然山水成为绘画的题材,由绘画而将山水、自然加以美化、艺术化,更是由庄学所启发出来的。”

庄子的游世哲学与玄学、美学艺术思想,对魏晋时期的山水人物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譬如,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主张老庄之学,以实践艺术的审美自觉和精神的超脱,追求思想的超越。

就像南京大学历史系颜世安教授在《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中所写的:『庄子在彻底的游戏姿态中找到的精神解脱,最终不是趋向灵魂的宁静,趋向平庸的自赞自乐,而是趋向不停顿的否定,趋向把“自我”放逐在没有任何可靠性的黑色虚无中。』

郭传璋 丙寅(1986年)作 华山松云

“山水画的出现,乃庄学在人生中、在艺术中的落实。……只有把玄心寄托在自然,寄托在自然中的大物——山水之上,则可使玄心与此趣灵之玄境,两相冥合”。

气韵生动的花鸟山水画是庄子所奠定的道家艺术精神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成为艺术让人成为人的艺术化体验。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六)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精神的重要著作,出版于2009年。这本书以深入的文化和哲学视角,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特点以及其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书中的主要内容涵盖了艺术的本质与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儒释道与艺术、历史与传统的价值、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书中通过对艺术的定义和本质的思考,探讨了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的特点,以及艺术与生活、人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儒家、佛教和道家等不同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以及它们在艺术精神中的体现。

作者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绘画、诗词、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独特之处,包括笔墨、意境、表达方式等。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对于维系民族精神、传承历史、培养个人品格的重要性。

书中讨论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进行对话,以及如何保持传统的同时拥抱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徐复观在书中倡导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调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价值以及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他对于艺术与文化精神的深刻思考,引发了许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探索。

书中从音乐发展史出发,逐步深入探讨儒家和道家对于艺术的看法。从具体的音乐发展史入手,逐步升华到哲学层面,有助于建立起一个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使得讨论更具有实际情境。通过对比儒家和道家的观点,读者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样性和对艺术的不同追求。儒家注重礼乐的规范和教化作用,而道家则强调随性自然,体现在艺术中,这两种观点有助于揭示中国艺术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在进一步探讨中,挖掘道家哲学的庄子思想,深入论述中国艺术精神的实质,可以为整个讨论提供更深刻的哲学基础。庄子的观点强调自然、无为而治、随缘而动,这些思想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绘画、诗词等创作中。这样的论述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艺术的内在哲学背景,从而更好地领会其精神内涵。

徐复观以深入的研究和洞察力,将中国传统艺术与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呈现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这本书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于艺术、人性和生活意义的思考。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被认为是一部有深度的作品,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髓有着重要的贡献。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七)

书的主题很清晰,从中国艺术精神的发端探源,单拎出绘画这门艺术,梳理历朝历代对于艺术精神内涵的传承表现。因此,虽然书名为“中国艺术精神”,实际上概括为中国古代绘画思想史更贴切。

要把握整本书的核心内容,要重点关注以下两个问题并找到答案。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源头在哪里?徐复观认为,寻根究底只有孔子和庄子两个典型。孔子的典型,是仁与音乐合一的典型,奠定了儒家系统的艺术精神。它是道德与艺术在究极之地的统一,但放在实现的层面看,千载难遇,所以在书中只占了一章的篇幅(第一章)。庄子的典型,是彻底纯艺术精神的性格,奠定了道家系统的艺术精神,主要表现在绘画艺术上。第二章以下都在讲以庄学为源头、通过绘画来体现的中国艺术精神。

第二个问题是: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中国画的生命会不会随其进展而断绝?此种担忧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中国画的艺术精神,以玄远淡泊的庄学和玄学为基底,适合闲云野鹤、隐逸山林之士;另一方面,高度工业化社会,带来的是异常激烈的竞争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将其推向了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及适用群体的对立面。

徐复观认为此种顾虑不足为忧。他总结,艺术对时代和社会有两种性质的反映方向——顺承性和反省性。顺承性反映对现实发生推动作用,反省性反映通过超越现实、去向自然而获得精神自由。前者如火上浇油,有推波助澜之功;后者有如在炎暑中饮下清凉之饮。这与中国画的生命又有什么关系呢?他认为,中国画的生命活跃在反省性反映中。因此,尽管工业化伴生的副作用,如竞争的白热化、精神的禁锢、生活的紧张与失序感等,诱发了现代人的种种精神疾患。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画及其中蕴含的艺术精神,就像一剂解暑良方,抚慰了欣赏者的心。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艺术精神及其重要载体中国画的力量。徐复观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读者中的创作者受到这种力量的感召,进入古人所创发的“心源”之境,汲取精华,从而创作出“天机舒卷,意境自深”的佳作。

艺术精神是一个极其复杂抽象的问题,其源与流中的枝蔓多而且杂,要挑出根本并非易事。徐复观的尝试本身就具有先行者的意义,所以被称之为“现代视野下研究中国艺术精神的奠基之作”。然而,因这一命题的抽象复杂性,尽管有徐先生这位领路人,面对博大精深的思想、旁征博引的文本、时间跨度长的画史、专业性强的艺术形式,要尽数掌握精要还是有赖于读者的综合素养。

诚如徐先生所言,“道德、艺术、科学,是人类文化中的三大支柱”。作为支柱之一的艺术,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内蕴,其精神之丰厚、边界之辽阔,足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一本书就像一扇门,为我们提供了进入世界的入口;也像一张地图,展示了世界的形貌。可门和地图,不等于对世界的熟悉理解度。因此,如坠云雾中的阅读体验也不足为奇。这是一本需要花长时间细细读、反复悟的书。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八)

当下到处都在强调我们文化的崛起,我们艺术的独特魅力。整个社会中都蕴含着一股向上的力量,这个是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追求,大家在物质基础高度发达后自然而然的转向追求那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于是艺术,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到底我们艺术的精神是什么?面对这么一个宏大的命题来说,一下都不知道如何着手,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个人有个小小的经验,面对很复杂宏大的问题时,就去多看看经典作品,看看那些大家的解读。那些都是历经时代和岁月的选择留下来的作品,大浪淘沙。都有着动人心弦,感人至深的力量。对于此类问题一定可以给我们高屋建瓴,提供一个完整清晰的整体脉络。

带着这样的问题和想法,我翻开了徐复观老师的《中国艺术的精神》这本书,徐老师果然不会让我们失望,就我个人来说,虽然还是很多没有看懂,很多经过老师精炼的观点一时半会理解不了。但是不妨碍建立整体印象。通过这本经典大作,对于中国艺术,和具体一点的中国绘画,有了具体的框架印象。具体的收获是:面对名画时不再是一头雾水。当然这本不是专门对于绘画的鉴赏类指导和具体的赏析,更多的是近乎道的层面,而非具体的术。

开篇从具体的音乐发展史中总结升华,进入哲学层面探讨,详细对比传统文化中儒家对于音乐的看法和追求,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国艺术的精神。进而通过道家大道的发掘,具体是庄子的深入认识,详实而具体的论述中国艺术的精神的实质。

通过对于中国画发展历史的详细解读和钩沉,来论证前面的论点,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把人文类的理论性阐述的清晰明了,通过具体的画论,一一详加阐述。

书中徐教授更多的从艺术史,思想史的方面总结,汇总,从心出发,带着我们进入古人构建的画境,哲学“心源“,去体会古代先贤开辟心境,抒发性灵的独特精神。

经典作品需要深入思考才能逐渐理会其中的深意,建议先做些储备再来阅读,这样读起来收获更多,配合一些艺术史的入门,书画鉴赏类普及读物阅读。这样更能理解其中的经典和精彩。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品味的经典好书。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九)

当我们在各种场合接受着关于中国艺术精神论述的时候,往往会感觉概念略显模糊,没有太过明确的含义,这就让我们了解中国艺术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隔膜。 徐复观,新儒家学派大家之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而他的专著《中国艺术精神》恰恰就是打破这种膈膜,让中国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搭建起桥梁,用我们能够读懂的现代语言,把中国艺术精神传递给我们,让我们对于中国艺术发展有着更为清晰的思路,更能理解中国艺术思考。而这样一部出版50多年一再再版的图书现在作为“回顾丛书”之一再次与我们读者见面。 作者从中国远古代,从孔子时期开始总结中国艺术发展的脉络,详细分析了各个时期艺术的不同论述、不同特点,让我们全面了解中国艺术史,了解艺术观念的时代变更,是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深入了解的经典著作。

作者的很多观点都能够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作者提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之中都会呈现着庄子的思想”就是我们欣赏中国艺术的远见卓识。 在我们论述中国艺术特点的时候,有些词汇经常会被提到,比如“与自然的融合”,比如“净虚的心灵”,比如“朴素”,比如“恬淡寂寞”,但其实这些思想也都暗合着庄子思想的精髓。而中国艺术发展的极致也都有着道家的思考在内,而这就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那么中国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又有着哪些不同呢?道家之外的其他的思想又在中国艺术发展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在这本书中,徐复观也聚焦于中国古代各部重要的艺术论著,并在对它们进行详细分析的过程中,梳理出中国艺术思想演变的脉络,梳理出儒释道三家对于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立体的、全面的中国古典艺术发展脉络。 这是一本想了解中国艺术精神的必读书。作者从大量的经典阅读解析之中梳理出了中国艺术精神发展的脉络,并聚焦于自己的思考,让这一脉络更加清晰明了,也让我们读者更具艺术精神素养。

我们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就能对于中国艺术历史、艺术精神有着深入的了解。而且如果我们聚焦于某一个细节,更是能够深入到中国艺术发展的内涵之中,能够看到中国艺术论述的每一个细节。如此全面、深入、不可多得的著作,当然值得我们学习和阅读。

通过徐复观的分析,我们能够清晰的了解其实我国也是有着相应的艺术理论的,而且在世界的艺术理论之中,它也需要占据一席之地,让我们在面临着其他艺术理论的时候,也不要妄自菲薄,也能把中国的艺术理论考虑在内,也能够建立起一种更大的全局观,以更全面的视角思考艺术、鉴赏艺术、理解艺术。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十)

有些书读过一遍,内容大概都清楚,主线粗,好把握,看完之后只想卖了要不就送人。而有些书,内容深刻,知识含量也多,许多非常有用的观点,博古通今,第一适合自己提升修养文化水平,第二适合在自己写文章时候作为观点补充的材料,这类书我一般都会收藏,时常翻翻,脑子记不住书架来保护,遇到谈论相关内容的时候,对照看看,知识领悟的更加深刻了。而这本《中国艺术精神》就是非常适合这类收藏的书。

今天读到的是2023年的新版本,我读书,选书,从来都是买新不买旧,新版是在老版本基础上修订补充的,当然更为全面,所以我选择收藏这一版本。

中国人对于孔子的思想是最重视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成为我们行为判断的更多。儒家思想是遵从“礼”的规则,但很少有人意识到“礼乐”二字中的“乐”,其实在最初,乐绝对是先于礼而存在的,是一种更自然的人类行为。所以越这种艺术形式孔子也大为推崇。

我国古代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古代文化里把礼乐并称。但是作者考证,甲骨文中没有正式出现过一次“礼”字。但是在甲骨文中不止一次出现了“乐”字,这充分说明了乐比礼出现的更早。礼应该是在周代时候产生的。祭神是一种仪式,把这种仪式称之为礼是周朝初期正式形成的。

但从资料来看,礼在人生教育中所占的分量绝不能与乐所占的分量相比你。进入春秋时期,贵族人士把人文教育中礼仪规范的要求强化超过了对音乐的培养。“但礼乐实际上常常是不可分的。或者说孔子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最明显而又最伟大的艺术精神的发现者。他对于音乐的重视,可以说远远的超过后世尊崇他的人们想象之上。“弦歌之声”是以乐为中心的教育,音乐教育是区分社会上君子与小人的重要依据。”这让我联想到,为什么富家子女都普遍会学钢琴小提琴之类的高雅音乐乐器。看来是有文化传承的,根源的这种现象在中外都普遍存在,直到今天。这本书首先就对我们起到了一个提醒的作用,让我们意识到艺术对于人类塑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这本书重点就讨论中国的艺术精神。

孔子之后,老庄哲学对道的发展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作者徐复观称,所谓道的本质就是一种艺术。“当庄子把道当做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于不识不知之中,曾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影响。无心于艺术,却实在是真实的艺术精神。人人皆有艺术精神,但艺术精神的自觉,既有各种层次之不同,也可以只成为人生中的享受。”比如作者举例,庄子讲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实际在通过对牛的解剖实现了一种技能,而这种技能与道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技中见道,而在今日,艺术创作也离不开技术与技巧。技术所换来的是物质性的享受。而庖丁通过他的技术也获得了自身在精神上的享受,这种享受就是艺术性的。

书籍的第3章谈到了“气韵生动”在中国绘画中的体现,对艺术的讲解来到了书画系统之中。书画的美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中国,文字与绘画本来就是同源的。书画中所反映的艺术性格与历史也颇有渊源。作者说,中国人心灵里潜伏与生俱来的艺术精神,一直要到魏晋,才在文化中有普遍的自觉。从这时起,艺术作品获得独立的价值,有意识的被当作纯艺术活动所推动。这和老庄思想的抬头有密切关系。此时的玄学已经脱离了原来的思想性,融合了佛教禅学,进入了生活情调之中。《世说新语》上关于门第贵族教养艺术的熏陶有着重的讲述。艺术成为当时人们德性风貌的一种代表。

后面的章节中重点讲述了。唐代山水画的发展通过对绘画的研究,介绍了能格、神格、逸格之间的关系,以及型与灵的统一、内外交相养,山水画的发展和艺术变迁。宋代文人画论以及南北宗的诸多问题。。。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应该被定义为艺术哲学类书籍。又从艺术哲学反过来介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变迁历史。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艺术人物以及作品的深刻探讨,引经据典,言语精辟,且充满了哲思,给人的启发很大。理论上多与外国艺术评论名家的观点相对比。提供了一种更加现代和全球化的视角。这是一本非常有高度的艺术文化哲学类书籍,多次被再版,大师作品流传至今,说明这本书的内涵影响深远,值得被大家阅读学习。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十一)

徐复观先生,被尊为新儒家学派的大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在60年代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中国知识分子,偶尔着手到自己的文化时,总想去西方文化的屋檐下,找一膝容身之地。

此等现象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仿佛没点西方理论的支撑,就显得不够“科学”,不够“权威”,且尤以艺术、商业、科学领域为盛。

先生将中华艺术文化与儒学道学相结合,剖析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为我们呈现了一部贯通中西古今的不朽之作。

本以为这本《中国艺术精神》是先生近期的作品,结果却发现此乃1965年完成的,距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可如今读来,竟毫无“过时”之感,反收获了不少非常新颖的知识点。

徐复观先生从孔子的礼乐之道说起,追溯论证音乐既是中国最早的“礼”,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艺术。

所以,中国艺术从诞生之初,便与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中国之艺术精神便是中华文化的内核。我们的文化底色与西方完全不同,为何要将之套上西方艺术的标准呢?

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拍手称赞,对此,深表认同!那么,先生又是如何诠释中国艺术的呢?

追根溯源:中国人的艺术之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与"观物"这一思想相关,观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美学理念之一,指的是用心静观、细致品味自然界和人类创造的事物,从中获取审美、感悟和启发,这其实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物上的表现。

历史演变:魏晋时期,儒学和玄学思想在文人士子中得到广泛关注和追求。儒学注重礼仪、道德、学问和政治伦理,强调人伦关系、社会秩序和治理方法。玄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灵性与悟性,强调超越世俗的境界和人性的超越性。这两种思想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魏晋文人思想的基础。

而艺术的发展,在魏晋时期完成了它的升级,由最初的只是一种装饰美,演变成一种完善的艺术追求。

晋代顾恺之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画气韵生动,人物极为传神,从这一时期开始,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包括文章,都讲究一个“传神”。

这就完全区别于西方艺术所追求的“写实”!那些总是不分青红皂白拿着中国文化批判一通的人,实在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当然,对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这亦是一本不可错过的经典佳作,甚至可以说是一本收藏级的论著。

先生非常有学术精神,在本书中,他将历代名人有关于艺术评论,从典籍中摘录出来。我们可以一边了解古人的思想,一边听先生的深度解析,实属文化之饕餮盛宴!这可真不是一般的文学功力可完成的作品!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十二)

艺术不仅带给人们直观的视觉美感享受,也引导人们在思想、精神和信仰上到达更高的层次。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来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所创造的艺术精神也有所不同。中国艺术精神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精神,即使是同处东亚,有着相似的表达艺术的物质媒介,中国艺术精神也与日本的艺术精神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各自有着不同的文化理念、内在精神和气质。

什么是中国艺术的精神?这不仅是艺术问题,也是一个重大而又复杂的哲学问题。徐复观先生认识到了这一点,希望帮助国人找回在艺术精神方面的自信,使国人“犹如在炎暑中喝下一杯清凉的饮料”。他根据自己对“道”与“艺术精神”关系的理解,从中华文化最核心的儒教和道教入手,对中国艺术精神开展深入的反思与批判,挖掘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对中国艺术精神进行了诠释,于是有了《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中国艺术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精神主题,将整个中国绘画的历史主线归结为庄子哲学的展现,认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高意境在本质上与庄子的“道”有相通之处。

作为当代新儒家,徐复观先生首先从孔儒的乐论开始论述上古音乐艺术的精神,探讨了仁教与乐教的统一,音乐对教化的影响,以及音乐与人格修养的关系。其余章节以绘画艺术为研究主题,探讨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在这些章节中,徐先生对《庄子》开展了“再发现”,通过对历代中国画演化的研究,提出中国艺术精神虽源于儒家,但成于道家,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庄子》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理论支撑,是中国艺术精神主体的呈现。徐先生指出从魏晋开始,中国画写意精神逐渐顺应天理,超脱于形、言、技而走上与技艺完全不同的道路;历代艺术家在追求理想人生的过程中,不自然的将《庄子》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引申到个人的道和德,将心物相融、物我两忘的艺术追求融入和落实到艺术创作之中,使之暗合了庄子“道”的最高意境,最终成为“中国人的心灵里所潜伏的与生俱来的艺术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艺术精神》中对庄子艺术精神主体地位的凸显引发了非常多的争议,一是因为它突破了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传统思维模式,二是因为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对于中国艺术精神实质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非一人一书就能够给出完美的答案。但《中国艺术精神》敢于发轫,不仅呈现了宏大广博的艺术思想和严密的逻辑,也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负责的批判精神,因此为探索和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路。从这一点来看,《中国艺术精神》在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确定有着不同凡响的价值和地位。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十三)

徐复观的名字 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他是中国新儒家学派(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的大家之一,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也是他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是美学理论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成果。

本书的内容非常庞大,对于读者来说有一定的阅读门槛。简单来说,作者认为中国艺术精神即为庄子的道。《中国艺术精神》的主要内容,也是对中国艺术史上以庄子为线索的脉艺术精神的溯源与讨论。他的这一观点为当时的中国艺术研究指出了一条新路。

在本书中,作者从音乐角度探索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孔子对于文学和艺术的启示作用,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艺术理论基础,作者认为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中国古代的诗歌、绘画、艺术作品,也都在寻求一种与物感通、主客合一的境界中,寻求精神的自由与慰藉。政治统治上的“九五之尊”天人合一的思想也随处可见。

后续章节中,作者聚焦于山水画的研究,并认为这是庄子艺术精神的嫡系传承。作者将庄子的思想与当时的西方艺术精神研究相结合,通过不断的分析各种名家作品,得出庄子的道家思想一直影响着艺术创作。

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道德艺术和科学,中国文化在源远流长的道德精神和艺术精神方面体现了中国独特的人文精神,在近现代社会环境中经常有人说中国没有科学。但实际上中国的这种人文精神,也正是西方世界中所缺乏的。作者在本书中剖析了中国的文人知识分子如何被封建制度压制,形成了精神上的重负和奴才性格,变成君主专制的工具。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作者坚持的是一种积极的观点,对于西方的先进知识不是一味的引进和吸收,而是积极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的作用。中国历朝历代一直贯穿着体现人文精神的圣人之道,文人雅士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但从官的士大夫又不得不为君威服务。这就使得道的精神受到了压制,他建议从传统深处发掘其内在的精神生命力,把中国固有的人文精神转化为民主科学,才是人们需要探寻的重点。

本书的阅读难度很大,不得不惊讶于当时学者的博览群书和善于思考联系,当时的学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童子功”,现如今九年义务教育与当时的私塾教学内容已经大不相同,能写出如此著作和研究成果的人一定是本硕博之后的专业研究学者了。那个年代的学者写出来的书籍很少很珍贵,现在很少有那个年代的学者。推荐阅读。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十四)

前不久与一位京剧武行的演员朋友聊天,她提到时届中年,最近想要在京剧艺术上继续做出一些提升,我忙问她是不是要找老师学新的戏了,她否认;又问她是不是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高难度的技巧和动作,她依然否认。我恍然大悟:“你是说要修内功,去理解这门艺术背后的精神?”果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中国的传统艺术,只要经得起推敲、得到主流承认的形式,到达一定的境界以后,无一例外地需要由内而外地修炼精神。甚至认为精神的价值远远高于艺术的表象、超越艺术的形式。陶渊明将琴挂在墙上而不弹奏,别人问他原因,他答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世说新语》)流传至今。

这也是为什么徐复观先生的经典著作《中国艺术精神》多年以来始终摆在我案头的原因之一。不止因为我对先生严谨治学、渊博学问和发散思维的敬佩,也因为这本书的题材立意本身,符合也引导着我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一贯期许和理解。

徐复观先生对中国艺术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绘画,提炼精神的源头出自画论和画史,兼及中国音乐,这样的排布出自其立论的核心:“中国文化中的精神,穷究到底,只有由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孔子所代表的是道德与艺术的统一,庄子和玄学的玄远淡薄则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基底。

作者认为原始艺术可能是人类精神文化最早出现的形态,而音乐是人类中出现的较早的艺术,根据《周礼》等典籍的记载推测,音乐曾经是古代教育的中心,但从“礼乐并重”到音乐的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是到了孔子才实现的。

而老庄所建立的最高概念“道”,正适用于由舶来词“艺术”衍生而来的今日的“艺术精神”,虽然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起步并没有艺术的去向,但其对于人生的修养境界正是与伟大艺术家的最高追求所统一的。在起源方面,有些思想的启发直接源自于艺术活动;在理论的阐述方面,美、理、全、纯这几个概念,以及思想上的“游”、心斋的静、虚、明、“情”的共感等等,将艺术精神全体呈露出来,正是意识的艺术创造之本身。

与庄子的理论相对应的,以中国画为代表的艺术具有注重气韵、用精神创造对象以描绘人与自然关系、推崇“逸”的格调和精神的陶养等特点。作者以扎实的学问基础,提纲挈领地阐述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理论和相应的实践,可以作为中绘画史从精神的更高维度所演绎的指南和概论。

关于曾经甚嚣尘上的对于抽象主义的推崇和对中国画是抽象风格的理解,作者认为是过度拘泥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区分而忽略了人生境界和艺术意义的原因,其中最显著的体现就是画论方面的堕退。

辽宁人民出版社的《中国艺术精神》我已有2019年版本,但此次2023年新版的装帧依然深得我心,所以不由得再入一本“洗版”。到手还未来得及多做比对,大体并没有太多差别,但定价反而从之前的99下降到80,装帧排版也更精致许多,对读书人而言无疑是一大乐事和幸事了。

(2023.08)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十五)

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及决定文明的三大因素——种族、环境、时代,这三大因素决定了艺术的特征和传承。而观中国艺术,更偏重对心灵的关注。作家徐复观在再版《中国艺术精神》中强调西方艺术理论自康德来美学家走在艺术家前面,而国内三百年来,艺术作品中的意境与尤其画论更为堕退。所以此书回溯古人艺术中的“心源”,挖掘出中国文化的主流,从孔子的音乐艺术精神到以战国至宋代画作为例寻觅庄子为主体的美学传统中的艺术自觉性与玄远淡泊的艺术精神内核。

本书涉及中国古典艺术体量庞大,一章讨论孔子与音乐,其它八章专门谈画,每一章节都可以单独成为研究主题。雕刻家罗伯特•斯密森曾说过:“任何艺术作品都带有奔腾流逝着的时间。它既沉浸在亘古洪荒之内,又蕴含于最为遥远的未来之中。”和西方近现代纷繁复杂的艺术流派背后精神自由丧失相比,东方艺术中顺承内省性的反映,可能对于现代人更有大的启示意义。

作者推论音乐在人类中是出现得很早的艺术,祭祀活动,尊崇《周礼》,孔子加以矫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乐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

学琴师襄子,学《韶》三月不识肉味的孔子不仅欣赏音乐,更认知音乐的教化作用。整理,继承,用“弦歌之声”传达政治理想,传播音乐中的美与善。所以《诗经》中琴瑟钟鼓与《乐论》中“中和”都是孔子对美的追求,仁中有乐,乐中有仁。所以,孔子的“乐教”才是领取儒家真正艺术精神的根源之地。

儒家思想以仁义为内容承担了历史上的伦理政治责任,老庄思想依旧是落在现实人生之上成就一种虚静的人生,体现在艺术上就是纯艺术精神。如庄子就是用自己的人生来进行具体艺术活动,鼓盆而歌,庄周梦蝶,在庄子的世界里可以得到精神的自由神游与自然。在《逍遥游》中世间万物皆有情,鲲鹏故事的展开都说明了想象力的生产性与自发性。庄子观物就是美的观照。

对于艺术的自觉性在魏晋时期有了普遍的自觉。竹林七贤那些名士都包含艺术的性格。从人自身形相之美,所以何晏,夏侯玄都可谓当时名士典范。在绘画上,魏晋人物画就是通过形表现被画的人物之神,所谓“传神”。晋代顾恺之《画赞》评山涛“淳深渊默”,谢赫六法对顾恺之“写照”分解叙述,“气韵”概念更是对顾恺之传神观念精密化。

从唐代兴起的山水画也在笔墨上论气韵。一方面山水诗歌的出现与文学传统的延续,如谢灵运陶渊明。魏晋时期由庄子引发的人对自然的追寻,在生活和理论上都形成。在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宗炳生活就是庄学在生活中的实践。“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观者把庄学转移到山川之上让人的精神得到安息之所,神入山水,庄学在人生和艺术上得到落实。

虽然作者自谦对中国画一窍不通,但对中国画史画论以及各个朝代的文人诗文集披沙拣金,挖掘出来庄学是艺术精神的主体,而魏晋以来的人物画与山水画,更是庄学艺术性的生活和艺术上的成就,这是中国美学传统的有力探索,作者严格的考据,系统的归纳,与中西之间的对比,对于学画者和学文者包括鉴赏者,得到启发,加强印象。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