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满川田纪事读后感摘抄

满川田纪事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17 09:56:27
满川田纪事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10-17 09:56:27   小编:

《满川田纪事》是一部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满川田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农民的朴素、勤劳和乐观。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细节和情感变化,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朴实而真挚的人生态度。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满川田纪事读后感篇一

这是一本从七十年代初出发,全景式扫描四十年来中国中西部农村发展的非虚构图书。当下中国农村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农民无心向农,化学农业当家;娱乐严重缺乏,赌博成为乡间唯一的娱乐方式;光棍成堆,人口流失严重;虽然没有发展起来,土壤和水源污染问题却很严重;水土流失,河床抬头,山川改变了曾经的容颜......这些问题的历史缘起和当下表现,在书中都有详细的剖析。值得每一个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关注农业的人读一读。

满川田纪事读后感篇二

作为根在农村的在外漂泊的人,每年回家都会有意识地观察家乡在各方面的变化。虽然这几年乡村的变化已经呈现出变慢的趋势,跟书中描述的几年前的乡村相比,已经有了更多的变化,但其实更像是前些年量变达成的一个结果,越来越多的人迁徙到城市,留在乡村里的多数是给完成看顾儿孙使命的老人。这本书虽然写的是皖南小城的一个普通村庄里一群小人物的命运,但也能一窥跟随历史车轮翻滚的万千普通农村农民的命运。是中国农村四十年发展的资料记载,也是每个人都回不去的远方。

满川田纪事读后感篇三

一、一点小资料

看完了书,那么问题来了:满川田村到底在哪里?

查了查。满川田村,即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

该村位于徽南地区、黄山脚下,歙(she,音射)县北部,东边是大运里村(大谷运乡驻地),北侧紧邻胡适老家绩溪县。

全村12个村民组,2005年底为1890人,主要有汪、叶、程姓,本书作者即为汪姓。

满川田村,位于徽南地区、黄山脚下,歙(she,音射)县北部

满川田纪事读后感篇四

去年春节过后,中国的互联网上,开始出现一大批由农村出身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撰写的回乡杂记或随笔。这些关于农村家乡近年来变迁的文章,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得关于中国农村发展现状与未来出路的相关讨论,直到当下都方兴未艾。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资深媒体人汪冬莲老师撰写的《满川田纪事》一书,可谓是又给学术界和媒体界关于三农问题的讨论热潮,增加了一例新鲜的素材。

在过往关于中国乡村的见闻随笔和媒体报道当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两极化倾向。一种人出于中产阶层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相对厌倦和审美疲劳,将乡村描绘成世外桃源式的乌托邦;甚至类似欧宁、左靖这样的知识分子,直接就进驻碧山这样的村落,在那里践行着建设现实当中的美丽乌托邦的计划。另一种人多半在乡村度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在都市生活多年之后,再回到相对破败、衰落和闭塞的乡村,又多少会在笔下,生出将乡村故乡否定化、批判化、负面化的冲动。汪冬莲老师这本《满川田纪事》的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摆脱了上述两种极端化叙事倾向。汪冬莲以自己的家乡——安徽歙县下属的满川田村为样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四十户农家展开口述访谈,透过这些教育背景、家族沿革和自身技艺各自不同的农家在改革开放以来遭遇的不同生活变化,来折射出最近四十年来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脉络和生存现状。这种对于中国乡村变迁的客观、节制的叙事态度,跟大量以煽情、片面、标签化为特征的自媒体网文相比,明显要更胜一筹。

作者汪冬莲有着近二十年的中央媒体工作经验,他对于中国乡村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其可能的解决路径的记录与探讨,更多是基于多年媒体工作经历训练出来的本能与敏感性。因此虽然这本书并非是一本学术论著,但汪在书中所提出的诸多命题,却完全有可能给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学者,提供可能的议程命题和丰富的一手素材。

举例而言,作者在书中记录的八例成功从农村转入都市生活的案例中,几乎每一位当事人都经受过比较好的教育;而相对应的是,那些没有经受较好教育,或者从中国教育体系当中被淘汰下来的村民,则直接面临出门打工,还是在家做光棍的尴尬命运抉择。教育对于农民都市化进程的显著影响,在书中的几十个案例当中不言自明。

又如,作者通过自己敏锐细致的观察,发现当今农产品质量的日益下滑,跟农民对于农业生产的敷衍了事、投入日益减少有着直接关系,而这一现象的发生原因,又是源自农民在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上获得的经济回报,要远远高于农业。因此,不解决农产品收购价格地下和农业收入微薄的问题,就没有办法真正改善和提升农产品质量。这样的观察和分析是非常到位的。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20世纪后20年至21世纪前20年,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的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的裂变时期。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社会在这40年中发生的嬗变,超过以往5000年。”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里,中国乡村发生了哪些变化,其未来的发展出路又在哪里,相信阅读这本书,能让你在上述问题的思考上,找到些许线索和答案。

2016.9.28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刊发于2016年10月5日出版的《南风窗》杂志。)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