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4遇到14》是一篇反映青少年成长困惑的故事。主人公24岁的小芳遇到了14岁的小丽,两人在交往中互相启发,共同成长。文章通过对小芳和小丽的情感纠葛和思想碰撞,展现了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这篇文章感人至深,让人深思青少年成长的困惑和迷茫。
当24遇到14读后感篇一
我一直在想,生命,生活,生存,这几个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为了生活而存在的生存,还是为了生存而延伸的生命。24岁的我曾经也想睡一觉起来在14岁的课堂上面,看着同桌在呼呼大睡,看着老师在奋笔疾书,看着窗外的蓝天没有任何的忧虑。我的亲人还在,你还在。一切还是那么的熟悉,然后可以笑一笑说,你好。 力荐,当24遇到14,经历过这一切,你不应该是现在的你呀。
当24遇到14读后感篇二
在你年轻的时候,你有遇到这样一个人吗?他的出现好像惊艳了你的整个人生。可你却连一句我喜,欢这样平凡却又伟大的话都没有说过。你会后悔吗?
这是一般全篇以第一人称写出的小说,我想说作者真的很勇敢。现在已第1人称写的小说已经很难见到了。因为他真的很难。而作者以第1人称写出的小说,却更加的惊艳。
我在后半段真的完全崩了,真的从内心而来的震撼。由内心而生的喜欢。我想到了很多。我都会在10年后,对现在的自己说些什么呢?10年后的我会后悔现在自己的作为吗?这些都不知道。
这本书带来的悲伤。由内而生。我现在很少看书,哭了,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真的太强烈了。
这本书带来的亲情爱情都让人很喜欢。看完之后会让你想到很多东西。我想现在你要好好的生活。不要让10年后的自己后悔于现在自己。我想10年后的自己可以感谢现在努力的那个自己。
10年后的我,你不要后悔与现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你要相信我们都是最棒的。
一本悲伤的小说很平凡,却又很让人震撼。真的领悟了很多东西。我想要发现生活中的美。有些东西不要等错过了。
当24遇到14读后感篇三
《当24遇到14》看完了,之前一次看到二十多章,再一口气从二十多章看到结局。(书是一个大一学生推的)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故事,进行客观描写时和加缪文风类似,但是我后来想想,那些文学大家都喜欢用这样客观的笔法写苦难,同我暑假看余华的书时候的感受又呼应了一下。 不过,当作者写自己的感受,或者说是在描写心理活动时,他所用的语言和方式就趋于“青春文学”,和经过“洗礼”的那类书在我看来就有了差距。 总而言之,这本书可以让我思考共情的地方更多立足于亲情。“他的奶奶”和我的奶奶,是更多引发我感触的点。而关于生死,或许马尔克斯和余华那些人给过我更深的震撼了。在这本书中,我可以“看到”自己,却无法看到“他人”。 看完时我去回忆,始终觉得文中的“我”没有交代清楚他对自己生死的态度。本来“丁克”可以成为这本书升华的突破口,但是作者避开了,轻描淡写了,这让我有点失望。再者,除了“我”对奶奶有真实的情感表露之外,不管是“那个女人”、“欧娜娜”、“付乐”,还是自始至终都像局外人的“那个男人”,作者的感情都挺飘忽,有种在刻意营造的矫饰之感。“青春文学”,定位还挺准的。 好了,就这样~书还可以,一般十几岁去看挺合适的,但深度不太够(对我而言)。
当24遇到14读后感篇四
这书写的不容易。中间有很多地方不管读多少遍,都是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比如24岁的那个人在病床前思考着人之将死,那个男人和那个女人会不会是真的爱我。
比如书信里,那个特殊年代的曾少轩会給曾李氏描述细微生活里的一切。
比如曾李氏问24岁,爱不爱付乐,付乐爱不爱他。
……
应该说,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你说不出那种爱是什么,具体到爱情或者亲情或者友情,但是你又清楚的会知道关于爱,这些人会做着什么样的事情。
这些事情有时候是可笑的。
比如奶奶給孙子贴满了屋子的便签条;
比如14岁的少年給暗恋的女生准备的数学笔记;
比如付乐心甘情愿的照顾24岁的男朋友,心甘情愿的被他叫自己“妈”;
比如那个女人明明想要个孩子,却相信爱情,选择放弃;
……
这也是一个关于不爱的故事。
这些故事都有人物原型的影子,或多或少有着一些对于生活或者某种情感哲学的思考。但是生活中的这些人,也是这样的吗?
不得而知。
文笔的写法很有趣,脑海里会呈现出的画面,或者某种意向,特别像是一部电影所传达出的冷意。
这部电影叫《大象席地而坐》,导演叫胡波,在现实生活里,他也是被现实和人生所左右了的悲情角色。
所以书很冷,文字之间,人物之间的感觉都是冷的,读完了会不相信这个时代和现实社会所拥有的一切。
就像是24岁的男人,躺在病床上,无奈的对着一个钟表,数着生命什么时候会戛然而止一样。
他或者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也是在爱与不爱之间颠簸流离的。
当24遇到14读后感篇五
《当24遇到14》作者用第一人称描写,讲述了一个24岁身患绝症的青年回忆自己14岁的少年时光。
我无法想象一个才14的孩子知道自己的病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态,我只能说主人公很勇敢。毕竟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受不了,更何况他还只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要开始每天每顿饭后都要打针,吃药;肚子上都没有一块好的皮肤都是淤青发紫的。所以我很佩服他,也很喜欢他的性格。14岁因为发烧晕倒被奶奶送进医院,那是医生只是说营养不良而造成的,所以奶奶总是给“我”很多好吃的把很多的都给“我”吃,就连平常不然我多喝的雪碧也都给“我”喝了;直到后面查出患有糖尿病的时候,奶奶还觉得是自己让孙子喝太多雪碧造成的,因为非常的自责……
转回24岁在医院的病床上,“我”在这里生活了好几年,身上时不时会插上给种各样的医疗器械,就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住在旁边的是一位老太太—曾李氏,在医院里和曾李氏的相处也是很有意思的,这位老太太会和“我”聊天,给我吃水果,晚上打呼噜怕我睡不着,会等着我先睡着;这段时间里“我”的生命中就出现的“那个女人”和这位老太太。而“那个女人”照顾我的这段时间,因为“我”的病,无法像正常男人一样生活迫使“我”脾气非常不好,对“那个女人”从来也没摆过什么好脸色,不只恨但就是不喜欢——“那个女人”是“我”的母亲,对她没有什么好脸色是因为在儿时的时光里并没有她的记忆也没有她的存在,还是在奶奶的葬礼上见过一面的女人,所以对她从来没有母亲的那份喜爱。
“我”能感受到“那个女人”对我的关心和爱。
能理解主人公的心情,可却无法感同身受,每个人经历的事情都不一样,我不能体验你的人生,同样你也不能理解我。所以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爱自己。我是20岁的年纪,当我遇到10岁时我一定会告诉她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样你才不会后悔。
希望岁月静好,每个人都能远离疾病,永远健康。
当24遇到14读后感篇六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生活亦或是生存,在死神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亦或是无助,而这却又是每个人,每个已出生或未出生的人所必须要面对的,开始和结局又是惊人的相似,人从哪里来?又将回到哪?在人的一生中,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平平淡淡,有的起伏不断;有的笑多哭少,有的哭多笑少;有的受到老天的青睐,有的却饱受病痛的折磨……
吕旭写的这本《当24遇到14》写的就是一个男孩在14岁时被查出得了糖尿病,并且有严重的并发症,医生给他判了死刑,说他最多能活10年。
文章从秒针的嘀达声中开始,24岁的他躺在病床上经受着病痛的折磨,这是第一条线,第二条线则是回忆十年前的生活。
文章没有目录,其至读了一多半都不知道主人公姓甚明谁,就这样以第一人称展开了叙述,当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想起了与他相依为伴的,对他倍加爱护的奶奶,想起了愿意替他挨打,愿意帮他出头打架的儿时好友,想起他曾暗恋过的女孩,想起爱他的女朋友,当然还有那个男人和那个女人,那两个生了他却没把他养大的人,他的爸爸和妈妈。与其说是在回忆倒不如说是告别。
文章到快结尾的时候是让人流泪的时候,尤其是看到他奶奶去世的时候,那情景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我知道那不是感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那样引得泪水直流。在整篇文章中他的爸爸都没怎么露面,但在结尾时他的爸爸穿着病号服和他的妈妈在看他,也许他的爸爸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而他的奶奶最后也是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而离开了人世,忽然明白了他的父母为什么要做丁克一族了。
都说文章来源于生活,吕旭是作家,是编剧,还是制片人,也许他经历过点什么吧?只有有故事的人,经历过生活考验的人才能对生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才能写出如此触动人心的文章。
最后想说一点,人这一生只有别人抢不走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对于任何事情,身体都有一票否决权,爱护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人生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当24遇到14读后感篇七
《当24遇到14》这是多么优秀的作者才能写出这么温情的小说。 《当24遇到14》一本很多书迷渴望搬到大银幕的小说。 《当24遇到14》一本让我每字每句都备受震撼的小说。 最近看的小说比较少,甚至说没有怎么看书,闲来无事,翻开了《当24遇到14》,简单的几页,就让我对这本书喜欢至极,这本书不是说写的多么好,文笔多么的不错,而是我看了一页,就被其中的句子所打动,看着看着,发现自己看过某些段落,当时我记得自己看了那些段落之后,就想找原文,没想到不经意地找到了这本书。 嗯,这是一本每个阶段都能拿出来细细品味的书,一本至为温情的书,其中的句子没有修饰的美,令人陶醉。 回到本书,我们发现了主人公与奶奶的那种亲情,超越了一切,甚至说奶奶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都给了自己的孙子,第一次主人公晕倒后,被村医生说是“营养不良”,所以奶奶尽量把好的东西给孙子吃,比如雪碧(孙子喜欢吃,所以应该是好吃的),后来来到大医院被诊断为糖尿病,这些饮料本应该都要戒掉,奶奶心中有悔恨,当然也有愧疚,她自己认为孙子得这种病和自己也有很大的关系,或者说奶奶自认为自己的行为加重了孙子的病情,后来一口饮料也不让他喝。看到这里,我明白了在我们那里所说的“隔辈儿疼”,其中很多的描述不得不让我想到那些发生到自己身上的事情。 那个男人和那个女人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出现的频率很高,尤其是那个女人,主人公对他不是恨,而是讨厌,可能有着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较为一致的情绪表达,他不搭理那个女人,甚至有的时候略显故意地洒到她身上尿,而自己无动于衷,但是心中有爱的他最终还是明白了那个女人是很爱自己的,而有些是生活的无奈。 其实最有趣的是主人公与曾李氏的相处,虽然曾经素不相识,但是因为病痛住在一起,这个奶奶辈的人,对于主人公也是倍加照顾,偷偷的让主人公吃水果,但并不是无限制的,他们聊天,谈生活,谈亲情,可以说无所不谈,主人公住在病房的日子里,因为有这个陌生的奶奶的存在而变得异常温馨。当然这个奶奶也给了我们温情中多了一份有趣,比如她的鼾声很大,吵的主人公睡不着,他们还互相学习自己的鼾声。 这本小说描述了那内心最深层的那种情感,好久没有看到过这种小说,或者这是我看到的有关题材最好看的小说,其中夹杂着亲情,爱情和友情,加上同处一个病房的室友情,每一个都让人热泪盈眶,面对各种情感,我们需要的不是克制
当24遇到14读后感篇八
无论是14还是24日,如今看来都是朝气迸发的年纪,都是可以从新开始的年纪,有大好的时光的拼搏和争取。
但是对于本书的主人公曾嘉俊看到的确是满目暗淡。
“那一年,原本应该是曾嘉俊最好的年纪,可一场危机却突如其来。
他发现自己病了,病得很重;而紧接着,挚爱的外婆也离他而去。
他仿佛陷入了南方的夏日,周遭是漫无止境的阴暗和潮湿……唯有一个女生似乎是他生命中的阳光,但“爱”那个字似乎永远说不出口。
而终于,遗弃他多年的父母出现,带着他去到那看似秋高气爽的北方……命运的推波助澜,让他对那个女孩,对那个依恋熟悉的城市,说出了再见。
十年后,他在病床上因疼痛而辗转难眠时,却遇见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两个忘年交开始了数月的交流,而他似乎也在这交流中,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知道了外婆与外公之间的故事。而抛弃他的父母似乎也有着自己的不得已……当疼痛已经成为习惯,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彻底地离开它……”
10年,14到24这花一样的时光,献给了病榻和痛苦。心中还有万般的思念。
生病的人是敏感和脆弱的,父母只生不养的现实令他一直耿耿于怀也一直难以释然,因此很难对父母抱有亲密之感。唯一亲近的奶奶撒手离开对他的打击更是致命的,在思索、苦恼、丧气与痛苦中……
他碰到或者遇到了激起他活着乐趣的人。
全文中一直以“那个女人”代称的女人,付出时间、精力、金钱甚至身体的一部分,作者虽然对此没有多少温情的描述,但是弄弄的爱始终弥漫期间。
是啊,世间的父母多是无条件爱子的哪一类,就算曾经因为某些不得已的原因,伤到了孩子,但他们的爱始终在。
医院里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样的凄苦和人性考验,14到24这10年的时光,从作者波澜不惊的描述中徐徐道来,没有激烈的冲突和争吵,甚至没有大声的斥责和哭诉,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生活的艰辛,生存的不易,活下去的渴求。
只有深有体会才会感同身受,只有生病的人才会了解生病人的内心;平淡的情景、细碎的细节,拼凑出人生的画面。
有爱、有情、有爱情、有亲情,懂爱、识爱,才能支撑我们一路前行,每个人均有那么几个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人,每一段路程我们都需要相互抚慰。
曾嘉俊是不幸的,年少缠绵病榻,但是他又是幸运的,至少自己没有放弃自己,身边的人一直没有放弃努力。
当24遇到14读后感篇九
喜欢看一本书先看书名、作者、简介,很是奇怪,手上的这本书确实先看了简介就不由的去阅读,因为按照原先的套路来选择是肯定会放弃的,这本书就是《当24遇到14》,一看书名也就明白是描述青春年少的时光,作者也是我不熟知的,在我如中年般的年纪对于青春已无任何畅想,留下的只有回忆,纯纯不知道天高地厚不接地气的幻想时代早已远去。面对《当24遇到14》,给我的最初想法是我这34岁遇到24岁是如何?24岁也是我人生的转折期,大学刚毕业,初读茅庐的闯荡社会,到处粘刺回家哭泣;当我34岁遇到24岁是如何?除了变老一无所获,仍在在社会在生活中挣扎;34岁遇到24岁是如何?依然怀念24岁,如果能重新回到24岁以我现在的状态我会走的更好,可惜人生没有回头路,一路都在直播无法重放。《当24遇到14》,给人以催泪的点也就是这样的转折期,人生无法回溯。
《当24遇到14》有着青春的气息,有着青春的文采,但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无奈,生活的一种定律,生老病死,也是生活中最无法面对的事。《当24遇到14》的动容之处在于 “情”,故事以第一人称“我”和奶奶“曾李氏”相依为命的那些日子,奶奶对“我”的无微不至地照顾,又因为“我”的病而责怪自己,这就是中国式的亲情,毫无保留地付出,只为“我”过的好。这也就让我想起了我和我奶奶的故事,奶奶已离我远去五年之久,偶尔还是能想起她,常常后悔有些事情没做好或者来不及做,人的离去让我们再怎么想努力做好都无济于事,中国式的亲情,无偿的付出再也补偿不了。所以当面对《当24遇到14》时,当下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现在,即使当下我们的情况有些不堪有些局促有些不稳定,请依然相信当下是最好的,不论是在什么年纪什么情况下请坚定这个信念。
《当24遇到14》除了动容的“情”外,作者这个文章的构架编排非常的有新意,利用时间的交错来描述故事,24岁、14岁的两个时间维度来谈论这份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会回想过去,怀念过去,让自己的“情”更加深厚了一些。《当24遇到14》整本书都弥漫着厚重的无力感,对人生的四件大事生老病死的无奈,这是我们人生必须要去经历要去面对学会释怀的一件事。当读完这本书,我依然有着强烈的感恩感,感受亲人对我们的好,这“好”已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无法用行为来维护,只能默默地暗藏在心底深处涌动。面对《当24遇到14》,我感恩当下,我畅想假如我44了在面对此时的我如何,是否后悔?是否依然无力?是否……只盼着人的一生长流,能平安顺遂吧,好好享受人生的酸甜苦辣。
当24遇到14读后感篇十
《当24遇到14》我想过它会是一本关于回忆的书籍,甚至于在想会不会带上一点玄幻的色彩,让人搭乘时光机,回到过去。本书却是带着回忆,可这回忆夹杂着一个和命运抗争的糖尿病男孩。以自己熬过长达10年的病痛折磨后,对过去的一种回忆,亦是一种回光返照为线索,在现实和过去中穿搭,我们看到他对于死亡的一种态度。 本书的故事情节很是吸引人,引发人们对于人生思考。本书中不仅是对抗病魔的男主角让人感动,而是那些被隐藏在病魔男孩背后的一些被老旧思想残害而造成的悲剧,还有那封迟来的信,那场穿越几十年时光的爱恋。还有那一落千丈的千金被寄人篱下的心酸,还有那个被幻想构造出来的“曾李氏”,还有为了爱情放弃过一段时间承担母亲指责的那个女人,和那个不怎么出现的那个男人,故事就是这样,我们明知道我们的生命是有尽头的,可当这个尽头是一个准确期限的时候,这每一天既觉得度日如年,又觉得飞快流逝,你有一种无力感。有很多人是经不起岁月这样的折磨的。在青春最璀璨的年华里,好像老天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本该做梦的年纪,却只能接受倒计时的钟声响起。他想要暂停,这滴答滴答的声音,就像是一个催命符一般,他不喜欢也是人之常情。 没看到《当24遇到14》的最后时,我一直没明白作者一再提醒的患有糖尿病的人会有癔症。我一直以为男主角这种症状并不严重。可后面那个床铺虚构出来的“曾李氏”真的一下子为这个故事添色了不少。那里有一个身处绝境的男孩对于奶奶的渴望和放不下。也有一种需要陪伴的感觉,再怎么说的云清风淡和满不在意病情。也是一种不能接受相依为命的奶奶的逝去。奶奶对于曾嘉俊是有深深歉意的,是她执意让他的父母把他生下,让他成长在一个无父无母的环境里。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导致以为的“营养不良”恶化成为倒数计时的糖尿病。这也给奶奶加重了思想的报复。 奶奶有一个地方的做法,让我深有感触。那就是欧阳娜娜的那一次的情书事件。很少有家长会把不是自己孩子做的事情让自己孩子认下。男孩当时看来是不服气的,不是自己做的事情,为什么要承认。而奶奶说:“有时候啊!当别人比自己更有难处的时候,吃点亏能行善积德也是一件好事。”奶奶一方面是为了孙子积德,一方面是懂得男孩的小心思。看着这个小插曲,你就能更清楚知道奶奶的为人,也更能懂得男孩为什么一直需要这样的奶奶在身边陪伴。 《当24遇到14》不是梦想的十年,而是抗争的十年。有时候死亡倒计时并不可怕,病魔会带给你身体上的疼痛,可亲人,爱人,朋友的会陪伴你。只要有爱,就有希望。
当24遇到14读后感篇十一
白纱裙
被幸运笼罩,我以为这是一本言情小说,这种题目以及封面的只言片语。所以没有抱太高希望。送了一本小笔记本。
但是开始阅读后,我觉得语调有点像当年看的新概念。关于梦境的描述,配合着墙上的钟表发出的滴答声。通过描述,大概了解了病房的那个老太太,还有他不熟悉的父母。以及他换的病症。很严重,需要换肾。一开始觉得矫揉造作,但是在看完第一章之后,居然有一种沉重感,很压抑,没有力气。似乎主人公气若游丝的生命会在不经意间暂停。他喜欢自己的奶奶,但是奶奶已经去世,病房老太太倒是有点像她。但是老太太也是个可怜的人,她的家人并没有来看望她,她应该有一种无奈和看透吧。那个女人一心想救孩子,不在意钱,不在意自己的妆容,开始尽心照顾他。是不是也是可以接受。虽然童年缺席,但是也是在赎罪。
一口气喝完1.25l的雪碧,喝了3瓶可乐,想吃甜腻腻的东西,一直渴,然后昏倒,好难受啊。第二章是作者的回忆,自己如何在14岁患上了糖尿病和严重的并发症,腹部被针眼扎满,但是糖尿病似乎还可以接受?王晓好可爱,一个大男孩,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也是自己的好朋友。喜欢他的性格。作者擅长细节描写,小到地上的蚂蚁,还有长篇的心理描写。
第三章,好吧,女主角上线了。欧阳娜娜,这个名字emmm,作者是认真的嘛?主人公和王晓去酒吧遇到的呕吐女生应该就是她,还有她夺走的初吻。看完这一章,其实觉得男主有点作,都病成这样了,还那么闹腾。尿不出来是什么情况,是不是肾脏在出现问题。小时候在私人诊所挂点滴的时候,听到医生说有个病人因为憋尿后来就尿不出来了,小时候自己经常憋尿,不知道是不是正好提醒我。直到现在,我也还记得他当时说话的情景,但是现在有时候逼不得已,还是会憋尿,好害怕自己的肾脏出现什么问题。有没有什么弥补措施。
费洛蒙作用如何能够恰到好处地出现?
男主在学校见到了欧阳娜娜,为什么要叫欧娜娜。男生都会喜欢白纱裙嘛?关于欧娜娜的流言蜚语,被包养,豪车,这些似乎都是上个世纪网络文学作品的烂梗了,代表作如花火、新概念,将死之人,对生活的留恋,最后化为对青春情感的少年的悸动。医生判了他死刑,最多活到25.看到他腹部的针眼和青紫色,以及他和奶奶之间的对话,让人心塞。其实这本书的很多设定都有点烂大街了,不过以患绝症的视角,写这样的长篇小说似乎不是很多,但是也有,还有些国外文学作品。不太适合我现在这个年纪看,高中生初中生倒是还行。虽然也有同情,但是也难以感同身受。心变得冷而硬,不过这种通篇的心理描写还是可以的。
当24遇到14读后感篇十二
每个人最脆弱的时候一定是生了重病或者濒临死亡的时候,这时候有人会回忆往事,有人会失控,有人会出现幻觉。吕旭的《当24遇到14》写了一个男孩在二十四岁这一年因病入住重症病房,在这里他回忆和幻觉并存,昏迷中意识回到了十四岁那一年。
吕旭是作家还是编剧,又是制片人。他出版的小说有《控制》《消失的证人》,是电影《快把我哥带走》《父子雄兵》的制片人。
《当24遇到14》讲述的是三代人的亲情纠葛,温暖的、疏离的、陌生的。主人公曾嘉俊因为患了肾脏病加之各种并发症,所以住到了医院重症病房里。他的邻床住着一位老奶奶,在日常聊天中他们成为了很好的病友。曾嘉俊和她讲自己十四岁前的生活,老奶奶讲自己和老伴年轻时的事情。通过回忆,曾嘉俊仿佛又回到了和奶奶相依相伴的少年时期,回到了初高中时代,想起了那个出现在生命中特别的女孩,邻床的曾李氏也仿佛回到了年轻时期,爱人坐车远离,他们挥泪相别的那一刻。
十四岁那一年,嘉俊生病了,奶奶病逝了,他不得不跟随父母来到上海,然而从十四岁到二十四岁期间的十年在嘉俊的人生里仿佛没有存在过一样。他期望父母的爱,也同样憎恨父母对他的抛弃,那缺失的十四年,成了他迈不过去的坎,同样他父母的爱情观,他们的丁克思想,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包袱,父母并非真心愿意接纳他,只是因为责任。
所以当他病重陷入昏迷,他的所有幻觉和回忆围绕的都是他十四岁前的生活,他幻想奶奶就在他的床边,为此他不惜幻想出一位曾李氏,并且通过曾李氏让他了解到了奶奶五十年前的爱情,也逐渐了解父亲和奶奶之间的嫌隙。通过这些幻觉,最终让他走出了那份深埋心底的执念,选择了和解。
个人认为这部小说是一个陷入逐爱的执念,寻找自我救赎之路的故事。曾嘉俊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弃,跟随奶奶生活。在十四岁之前他甚至从未见过父母,只在家里的箱底瞥过一眼他们的照片。表面上嘉俊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生活的好像没心没肺,仿佛父母的有无对他来说无所谓,实际上父母那虚拟的影子经常光顾他的梦里,在梦里他渴望父母的抚摸关爱。
吕旭老师以第一人称的代入法贯穿整篇小说,以闪回的方式回到初高中的一个个场景片段,回忆和幻想交错进行,将嘉俊渴望父母的爱又抗拒父母的矛盾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让读者读之有料,值得慢慢品味。
这是一本高超的叙事心理学,曾嘉俊的幻想类似于心理学的催眠,让他自己在梦中、幻想着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源,最终他明白,唯有放过自己,才能救赎自己,才能获得新生。
当24遇到14读后感篇十三
慢慢长大的,我以为我的心已经很硬了。我不会再哭了,不会再对一些和自己离得很远的是无关紧要的事而哭,但是这句话我发现我错了,因为在遇到《当24遇上14》,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我的泪水像不要钱一样的往外流。 吕旭,作家,编剧,制片人。出版小说《控制》《消失的证人》。电影《快把我哥带走》制片人及故事创意者,电影《父子雄兵》执行制片人,也是《当24遇到14》的作者。 这本书在读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我的奶奶。我的奶奶是一个非常可爱的老太太,在我很小的时候因为种种的原因,我的父母都离开我。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偶尔会来看我一眼,是奶奶,一手把我拉扯大。但是,在我16岁那年,奶奶也离开我了,那一刻我哭的昏天暗地。 《当24遇上14》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曹嘉俊在患有糖尿病的十年中与奶奶、父母和朋友发生的故事。 故事当中有真实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是虚幻的。主要穿梭于14岁和24岁,两个时空,从两方面描绘出来,曹嘉俊三代人的岁月沧桑和感情纠葛。 尤其能触动我内心的就是,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从14岁和24岁,两个视角描绘和奶奶的生活。在主角小的时候14岁,是真实存在的,和奶奶相依为命。在24岁,则更多的是,奶奶生活在我的心中。作者自己的理解是,患有糖尿病副作用所产生的幻觉,更是对于奶奶的思念。是她来安慰我,她说她并不恨他的儿子,也让我放下心中的执念,不要怨恨父亲。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悲剧的小说。但是他写作的手法又非常的高手,高潮让人看了不胜唏嘘。24岁,正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在这个年纪你在干什么,回想起我24岁那个年纪,可能还不明白什么叫生活,还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本书的主人公24岁这一年,或许就已经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已经很快了,已经可以看到尽头的地步。而回望自己这短短的一生,自己都做过什么?10年的时间,自己最疼爱的奶奶也离世了,自己的病情跟奶奶有很大的关系,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经常去忏悔,给他买的饮料,以为是对她好,反倒是害了她,不知道奶奶在地下有没有为此而伤心难过。 曹嘉俊看似对自己的父母,无所谓,平时也大大咧咧的。但是他在自己的内心又何尝不希望得到父母的爱。只是这些想法都被他深深的埋在内心当中,或许也只有在自己病重病中出现昏迷幻觉的时候,才会稍稍的表露出来一些。 《当24遇上14》在本书当中,另外还有很多的感情戏描。,主人公曹嘉俊的一些爱情故事,但是在,他和奶奶的故事当中,别的方面,都显得那么的黯然失色。在本书当中,很多人的生活好像都并不是很容易,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生活呢。 生活本就不易,各人有各人的无奈,只是不管如何,依然要前行。
当24遇到14读后感篇十四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小说其实是别扭的,坦白而讲我不是很喜欢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故事,这样的叙述方式读着有点别扭,但是作者深厚的比利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
书名其实就很有意思《当24遇上14》,两个年级的相遇,跨越十年之久,我们常常说时间会改变一个人,在时间的长河中每一个人都会成长,没有人会一成不变,这是生命的变数,我们都会成长。所以24岁和14岁的思维一定是不同的,而作者用两条时间线穿插这来写这个故事,很奇妙,很新奇,同时阅读之后也很感动。
我在故事中看到了主人公也看到了自己。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身患绝症24岁的男人,在被病痛折磨的时候他打开可记忆的闸门,在故事中他与十年前的自己重合,在时间的长河里学会原谅。
故事的开始是“我”和奶奶,“我”一直被奶奶宠爱,奶奶会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我,这是奶奶对孙子的宠爱,是大人嘴里的隔辈疼。
我沿着回忆,往前往前走十年,那时候爷爷奶奶健在,最深的记忆是爷爷生日了,大姐带回来的生日蛋糕,记得当时爸爸骑着摩托这带着我们一家四口,而妈妈手里提着半块蛋糕,记忆告诉我其实小时候的我并不喜欢吃蛋糕。而这好像是我对这一双老人最温暖的回忆,记忆告诉我其实我与爷爷奶奶的接触并不多,相识的时光太过短暂。而奶奶缠绵与病榻,爷爷太过于严肃,所以感受便没有怎么深。
我体会最多来自家中的老人的隔辈疼就是源于姥姥,就像书中“我”得奶奶一样,我的姥姥会把所有的好吃的东西都给我,记得以前上学是姥姥都是一天给我两罐奶,有事甚至会三罐,基本都是当喝。
书中的“我”因为得了糖尿病,而奶奶也在忏悔,因为奶奶给他的饮料以为是在疼他是,殊不知其实无形之中害了他,而这一切源于哎,源于奶奶对孙子的爱。
故事中的轻便部分有一个人女人和一个男人,这两个人是主人公的父母,而从称呼当中就能看出主人公似乎并不喜欢着两个人甚至带着恨意,因为这个两个人是抛弃他的人,十四岁他的做不到谅解,依旧带着恨意。
而在这两条时间线交织过程中,24岁遇上14岁很懂不够明朗的东西,慢慢看到其中的隐情,好像原谅和谅解也不是那么难了。
文章有很多的地方都让我感动,看完感受也是很受。
关于生命,关于离别,关于原谅,关于死亡。
这是一本很容易让人感动的到的书,因为感同身受,从书中总会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你就会看到自己的影子。
关于生命和原谅,大概就是学会放下,学会发现在那些不经意间遗漏的东西,最重要的是选择放下,因为放下远比要记恨一个人容易的多,放下也会让我们自己释怀。
当24遇到14读后感篇十五
人总是在生命遇到疾病的威胁时,才会真正的停下脚步,回望自己的来时路,以及勘破自己的内心。《当24遇到14》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曾嘉俊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真的了解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人最美好的年华是少年时期,每个少年都在这样的年纪或多或少做着七彩的梦,即使命运略显不公,也总能迅速的让心情复原,无他,只因年轻。可是,当我们步入青年时期,我们才真正地了解到命运究竟是什么。命运总会以各式各样的方式,折磨青春的灵魂,使之慢慢沉淀。在沉淀的过程中,也总是在不经意间,通过时光的回溯,找回曾经困惑自己的问题的答案。
所以,当24岁的曾嘉俊在突如其来的病魔侵袭下,在病床上与14岁的自己再次“重逢”的时候,那些少年时开过的花,经历过的伤痛,想要原谅的过往,通通一股脑的涌上心头。没有谁在这生命的考验里不是孤独的,曾嘉俊更是如此,自己生病已是无奈,挚爱的外婆也撒手人寰离开了他,这种如切肤一般的疼痛,常人是无法理解的。曾嘉俊的病床是那么冷,冷的好像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而明明他还在费力的呼吸。生命的冷漠无情让他感悟颇深,那些盘踞在他内心的不甘,都在一次又一次与病痛的冲突及和解中,慢慢地被接受所代替,继而延伸到原谅这一高度的精神情怀。
我以为读这本小说我不会哭,谁曾想,许是年纪增加了我们活着的故事,看到柔软处、脆弱处、感动处,就仿佛触动了心事,那些眼泪也不知道是流给主人公的,还是流给自己的。总之,眼泪就是滋养生命最好的养分,我们在这样的养分下认识自己,看懂人生。无论是悲喜离别,还是踽踽独行,仿佛人都是生而孤独,我们看小说,看别人的故事,也是从别人的故事中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故事。
我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缠绵病榻的主人公曾嘉俊,就在这样病恹恹的时光里,遇见了自己的忘年交,也因此开启了回到14岁的时空隧道。也许,我们也和曾嘉俊一样,从未曾真正的认识过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客观地审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种种。
这不是一本标准意义上的“时空穿越”小说,因为他对于生命沉重的命题,并没有多少奇迹的指引,只有对过往平淡的甚至是缺乏勇气的撕裂。也让我看到《当24遇到14》的主人公曾嘉俊,那些横亘在他生命最初的问题,都是源自他对家庭的渴望,还有对爱的渴望。但他那个亲情冷漠的家庭,并不能带给他满足和说出爱的勇气,所以当他面对自己爱着的女孩,也不过是独自审视爱一个人的意义为何。
人最恐怖的情感,不是喜欢不是憎恨,而是习惯。当我们习惯了某样事物的存在时,我们对这样事物无能为力的特征就会凸显出来,曾嘉俊对疾病的习惯,就像是他对死神的妥协。我们无力改变很多事情,但我们也能改变很多事情。写在最后,不得不说《当24遇到14》的作者吕旭,真的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