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长夜的独行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长夜的独行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9 03:20:48
长夜的独行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8-19 03:20:48   小编:

读完《长夜的独行者》,我被主人公的坚强和不屈所深深打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勇敢地面对一切。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自己的力量,也让我明白了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应该怎样去面对。

《长夜的独行者》读后感(一)

不经意看到有人推荐《长夜独行者》,加之看到有人评论童先生“不苟言笑,处变不惊,得过且过。。。。童先生做成了很多事,但和其他人一样,更看重他没做,所以没做成的事。他在那年就没有北上。”

买回来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薄薄的一本书把童先生最后20年的经历叙述的像童先生的自述,那样的平静和宠辱不惊。也正如作者所说:“记录童寯,也许可以让人在历史的迷雾中自省。” 童先生和这本书做到了!

《长夜的独行者》读后感(二)

非常薄的一本册子,没花多久就读完了,但是字字千钧。

虽然说是一本传记,但是更像是一本怀念其人的小册子,分别从几个角度写了写童先生的故事,他晚境的自鸣钟,他的个人主义,他的父母妻子,他的治学观点等等。

像是一把尖锐的手术刀,突然破开了我的生活,被纷繁的欲望掩盖下的生活。一个人到底要怎样过完自己的一身呢?怎样才算是有意义呢?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到底手中握着什么才算是真的解脱呢?才算是真挚的追求呢?童先生是一种答案,而那个年代的其他人也是其他的答案。固执而骄矜的,淡泊而疏离的,热切而焦急的。

在一个人的暮年,该以怎样的视角回首才会觉得没有遗憾呢?童先生恐怕是有遗憾的吧,迟迟没有的继承人,心中故梦或已坍塌的江南园林,可能无人关注的书稿。回望前路漫漫历史,只有数盏明灯,在往昔的岁月中聚首,也在岁月中依次告别;展望未来,又不知道是否还有来者。

在一个动荡的年代,那些挺身而出者固然值得我们颂扬和尊敬,而那些隐忍的坚持如低伏的青苔亦值得致意。心中有坚持,才会在现实中求而不得,在限制中愈发看清自己,在严霜中坚持自我。

有些时候有的问题太过晦暗,但躲在被糖果色包裹的快乐中掩盖双眼并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因为痛苦,所以真实。

愿每个来者都比前人聪明。

《长夜的独行者》读后感(三)

建筑师童雋的1963-1983,作者张琴是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硕博,后来才知道,也是童雋的孙媳妇。

知道这本书是在黎戈的微博里,她的推荐语是:一本简净又安静的小书,不是西方人物传记那种遑遑大作,也不是中式的死者为尊的溢美之辞。倒象是家人之间抱茶闲聊一个长辈,平面的材料流动、随性的拼接,象一件穿久的旧衣服一样,慢慢地长出了主人的形状和体温。

全书很薄,读完很厚重。作者以平淡温和的笔触讲述童寯人生中最后20年。作为与梁思成齐名的中国建筑四杰之一,他这20年交织着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家学者的名字,丰富着许多各种原因语焉不详的细节。 最为触动的有两点,一是童雋在特殊年代的行为选择,他主动放弃建筑师执业生涯、放弃写生画画的爱好、远离政治中心,选择在那个价值毁灭的时代,遁世隐居以保护个体人格不致遭到毁灭性的侵害和摧残;二是他对学术的专研与坚守,他在结束后以自鸣钟为己任,呕心沥血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没有浪费时间谴责控诉,而是拿出一部部学术作品留给后人。

童雋病中坚持学术写作,他的孙子问他为什么要写?有多少人愿意看?又有多少人看得懂?他说:“后人总比我们聪明。”感慨,他没有被善待,但他以超然的赤子之心回报这个世界。 诚然,孤身抗恶值得歌颂,但洁身自好也是难能可贵,总胜过浑浑噩噩地虚耗。童雋说:“政治只有利害,没有是非。”不图那个利,也避开那些害,这也是爱惜自己羽毛的选择。

作为那个年代学贯中西的学者,童雋对书法、绘画、文学、音乐等见解在书中也有点滴记录,值得学习。

《长夜的独行者》读后感(四)

很惭愧,在无意撞到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近代中国建筑史上有“北梁南杨”之说。但本书的主人公,他是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室友,用梁的说法,童的“行政和学问能力都十倍于我”;他是杨廷宝的“畏友”,两人学术轨迹、三观都无比吻合,杨比童圆滑一些,自然名气更大。巧合的是,杨廷宝的孙子与我母亲同窗十余载,所以读此书来竟有种虽八竿子打不着但又莫名亲切之感。

童可谓是满清遗老遗少,出身让他注定成为一个遗世而独立的观察者,天生的无政府主义者。这也为他曲折厚重的后半生埋下了伏笔。

与很多民国时期最优秀的留洋学子一样,童古今皆通,中西学贯。虽然后世了解其人多从代表作《江南园林志》入手,但童的标签有许多:画家、建筑师、学者。建国后,由于时代的原因,他选择放弃了画家和建筑师的身份。可以想象,这背后会有多少艰难痛苦的决策。

童的文学功底也了得。撰文似明人笔法,一字一珠,为他人作序的千字小文都要易稿36遍,治学之严谨可令今日做学问者汗颜。

童父对童寯的影响也颇让人印象深刻。童父是进士出身,随后在沈阳创办了女子师范学校。用今天的话讲,童父利用职务之便,在本校学生中挑选了成绩最优的三名正黄旗贵族女子,作为自己的三个儿媳妇。因此童寯的婚姻是典型的包办婚姻,结婚时只有十九岁。但夫妻双方在婚后生活中感情愈发加深,童妻去世后,童寯说,男人也要守“贞洁”,并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里再未续弦(对比其室友梁思成的做法真的让人很无语)。

2012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童寯旅欧日记《童寯画纪》,取名“赭石”。据其孙童明讲,赭石是童寯最喜欢的一种色彩。或许欧洲的建筑中大多以砖石构成,但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就形成了色彩不一的赭石。如同童寯的性格一样:深沉、厚重。

《长夜的独行者》读后感(五)

一口气读完《长夜的独行者》。有些书很厚很重,却让人觉得不过是片浮云。《长夜的独行者》很薄,两百页都不到的小书,但我觉得很沉重,1963-1983年间的童寯就给我这样的感觉。

关于学问,童寯唯一的博士生曾感慨与导师差距悬殊:“到老了我才明白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学问,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俗人,只是可以做点事,离做学问太远。”童寯隐匿于书山,拒绝梁思成力邀其北上去清华。他一辈子都远离政治,我并不认为他在那个非常年代里怯懦,他只是看得太透。风暴漩涡里淡然处之,浩劫余生。他认为:政治只有利害,没有是非。关于友谊,杨廷宝脑溢血后希望住在自己设计的军总与童寯为伴,已享受省部级待遇的杨廷宝的要求被拒绝。童寯的手术切口一愈合就赶紧让儿子骑三轮把他拉到杨廷宝所住医院。两位老人长久紧紧握手,无言落泪。此一别,则永别。看到此处热泪如泉涌,难过很久。

作者为小书起的英文名是A FORGOTTEN MASTER,“出了专业的圈子,没什么人知道童寯。在专业的圈子里,可能也没什么人了解童寯”。我之前也不知道童寯的经历,在他参与设计的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里时,我看到墙上有童寯和杨廷宝青年时的合影,我试图去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设计了这么好的建筑。

书中有太多令人动容之处,有如寒夜里的烛火,星星点点,温暖人心又震颤灵魂。

童寯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他对未来建筑师的告诫:“一个好的建筑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知识分子。有独立的思想,有严谨的学风,有正直的人品,才会有合格的建筑设计。”

致敬大师!

《长夜的独行者》读后感(六)

我叫张琴。一张琴的张,一张琴的琴。不过大家不必记住我的名字。应该被记住的名字是童寯。这个字比较少见。可能在这里之后其它地方也不会碰到。今天讨论的书名是《长夜的独行者》。副标题《童寯1963-1983》。出版的时候出版社要个英文的名字。这个英文名字是我取的,把它翻成中文就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大师。我希望他的名字能够被记住。

这部书写了很长时间,样书出来以后有朋友说一口气就读完了。我的气比较短,请允许我在这里读一下后记,后记比较短。

【童文曾经问我为什么要写,写了做什么用,我当时无法回答,现在我仍然无法回答。】

童文曾经问童寯类似的问题。书中有写,童寯用英文写了《东南园墅》,让童文打字。童寯回答了,答案有点类似于司马迁的“藏诸名山,传之其人。”童文是个科学家,喜欢问问题。我把后记的第一节给了童文,这本书中有一个章节也是关于童文。可见童文对于这部书的意义。童文有个弟弟叫童明,这部书里有提到他,但着墨并不多。

【我是在写作吗?我只是在整理。在我所及的资料范围,我把相关人的回忆串联在一起。】

这是成书的过程。借此机会声明我不是作家,大量的时间我是查找资料,找人访谈。这部书是按照时间倒序。为了写作和阅读的方便列了小标题。童蔚认为“'八股文'是容量承载有力的文体。文章结构如四合院,层层步入,配合东西厢房。由各部分描绘出他为人、求学、艺术,家庭等各方面。合而为统一的人格。”但我不知道什么是八股文。

【童寯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材料。我想,不管我或别人,以他为题做了什么写了什么,他其实并不在意。所以我可以一直有着一种放松的状态。我不在意这部书有没有读者,或者读者是谁,我也不在意读者的喜恶。但是当秦蕾告诉我光明城有意向列入出版计划,并且告诉我这部书对于研究童寯非常重要时,我相当紧张。】

这段是写作的态度或者是状态。字像水一样从笔尖流出,很自然。由于没有出版的计划,所以我没有做任何文词的修饰。读了样书,我师兄说这部书会得罪什么人。我无意于得罪谁,但也无意于讨好谁。其实我并不认为有很多的读者。我完全不认为这部书会成为畅销书。因为这是一个小众的话题。不知道在这里我能不能读一下梁思成给东北大学毕业生的信:“在今日的中国,社会上一般的人对于建筑是什么大半没有什么了解,多以工程二字把它包括起来。稍有见识的把它当作土木一类,稍不清楚的以为建筑工程与机械电工等等都是一样。以机械电工问题求我解决的有多起,以建筑问题求电器工程师解决的也时有所闻。所以你们始业之后,除去你们创造方面,四年来已受了深切的训练不必多说外,在对于社会上所付的责任,头一样便是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师。”这是梁思成在民国21年7月即32年所写的。我不记得哪位老师,可能是伍老师说architect不应该翻译为建筑师。含义远远不止建筑二字。在王澍普利策奖的得奖仪式上,北京市市长称呼建筑师为广大建筑工作者。我今天为什么会这么长篇幅的读童寯的同学的信而没有引用童寯本人的话呢?因为在这部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深地意识到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童寯的朋友圈。今天的读书会很有意义,因为这里的嘉宾都是建筑师,主持人也是建筑师。或许台下也有建筑师。童寯曾经刻过一枚私章。“童寯建筑师”。用的不少。但那时他已经不是职业建筑师或者说通常理解的建筑师很多年了。对于建筑专业的坚守,从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始,一直持续到他的最后的时刻。按照我的理解,他一直是最好的建筑师。这是今天想说的第二个关注的话题。虽然我的理解并没有那么重要。

【其实,我完全不了解童寯。我第一次见到他是199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穿过一条又窄又长的通道,推开客厅的门,乍然惊见他在墙上的镜框中瞪着我。】

写作前我完全不了解童寯,那么成书以后呢,我仍然不了解。我没有见过他。第一次去他家的时候,他就惊到了我。

【出了专业的圈子,没什么人知道童寯。在专业的圈子里,可能也没什么人了解童寯。】

这两句话我认为可能比较武断。或许有人了解他,那么请告诉我。我可以记录下来。我是名书记员。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当局者未必迷,旁观者也未必清。

【隔着岁月,一些人和事会越来越清晰,而一些人和事会越来越浑沌。我只是记录,或者真实有据或者自相矛盾,这过程有时幸福有时痛苦。】

前面介绍了,我的时间大部分在查阅资料和找人访谈。但是有很多资料和访谈自相矛盾或者互相矛盾。童寯同时代的人大部分已不在人世,这部书难免有缺憾差错或者张冠李戴。所以不敢自比引玉之砖。我耗费了很长时间,只写了这么薄薄的一小本。我原计划要写到五十年代。但写不下去了。我不能告诉你们我什么时候感到幸福,什么时候感到痛苦。

【记录童寯,也许可以让人在历史的迷雾中自醒。】

这是我的自我认识。如果阅读也能有此同感,我将不胜欣慰。

【恕我不能一一列举要感谢的人的名字。】

这个是最重要的。这部书里提及的名字可能有200多个,很多人都为本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一些我素昧平生。感谢也包括今天在座的各位嘉宾,各位来参加座谈的,所有花了时间阅读这部书的。出版社。在此致谢!

我第一次出书,出版社要求写序。但我生性怕麻烦别人,也想不出请谁。所以我就写了这个后记。一个看了样书的朋友说:这部书是由王国维写的序。另一个朋友听了很惊讶问我:“哪个王国维?他能给你的书写序?”

请读扉页上的话。那是我未经王国维和童寯同意,献给长夜的独行者—童寯。一位不为人所知的大师。“一面与世相接,一面超然世外,即自理想之光明,知世间哀欢之无别,又立于理想界之绝顶,以静观人海之荣辱波澜”。——王国维《莎士比传》

注:这是2018年10月26日张琴在上海那行的新书座谈会上的发言。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