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元年春之祭》,感受到作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走向死亡的过程,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无奈。作者借助祭祀的仪式,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这部小说深刻而感人,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
元年春之祭读后感(一)
小说推理部分不错,特别是若英畏惧水井绳子,方向站反而导致旁观不可靠的解释比较合理。
杀人动机方面,私以为值得商榷。
小休被灌输了齐国巫女不能结婚的观念,于是担心她的主子破戒结婚。
可是她的主子小葵不过只是嘴头上说说而已,她还没心仪的人选呢。
是否情节设置方面,设置一个帅哥,让小葵对他怦然心动……
元年春之祭读后感(二)
这本真的要给5分。很难理解很多给低分的。是对诡计不满,还是觉得炫学枯燥?先说文字,国产原创总会让人觉得怪怪的,有些地方很生硬,这本几乎没有,文字流畅舒服,第一印象已经高分了。然后是炫学部分,好玩啊,野史八卦,趣味十足,更别说伪解答还混在其中。诡计部分,两个都不复杂,相对第一个较弱,但是分析的很细致,有奎因流的感觉。第二个连环案件,三重解答,每一个都很有特色,特别是最终解答,绝对属于盲点,虽然作者一再强调没有叙诡,不过却达到了叙诡的效果,还和第一起案件挂钩。从读完到现在回味许久。
元年春之祭读后感(三)
↓
一位汉代巫女对屈原身世的猜测
↓
实体书影请戳
《元年春之祭》
元年春之祭读后感(四)
我有个朋友
害怕蝴蝶
今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我恰好看到一只蝴蝶
于是想着
如果我跟她在谈论蝴蝶的时候
称蝴蝶为“不可言说的事物”
那么我们的对话大概会变成这个样子
“又到了不可言说的事物飞舞的季节了呢”
“你对于不可言说的事物无法名状的惧怕想必是其他人所不能理解的吧”
于是
在外人看来我们的对话似乎有了某种深意……
然而只是蝴蝶而已
这时我突然就想到了姐姐的这本书……
对于这本书
我就是这样一个外人啊
给两星才不是因为嫉妒呢
元年春之祭读后感(五)
文笔来说,日系风+中国风+古风+现代风……风格有点奇怪,里面或引用或原创的一些词曲和礼仪等介绍过多,对我这种看推理小说纯看剧情和诡计的人来说实在难以看下去,所以大部分都直接略过了;对人物的刻画挺好,人物形象饱满,感情也都到位。
诡计来说,合情合理,我能够感觉的出,故事从一开始注定以悲剧收场,文中处处在体现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给人的束缚,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人都可以是魔鬼,因此我也从来没有用动机排除故事中的任何人,包括仆人。诡核本身算不上非常惊艳,但也并不勉强,这样宏大的布局,其精彩程度完全可以让人忽略那些令人稍有不适的小细节。
作者对生命和生活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也能新发读者的深思,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着本时代的束缚,观念的不同永远会使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要学会接受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也要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知己知彼,善莫大焉。
元年春之祭读后感(六)
空谷幽兰——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冒出这样一个词。
这是一部古风推理小说,书中有着推理常见的一些元素:谜面、伏线、解谜、反转等等,单就一部推理小说而言,本书还是比较不错的,不过这都不重要。
我想说的重点是——推理其实只是这部作品的一件外衣,这是一部完全与众不同的书,她根本不属于这个喧嚣的时代,没有当下所流行的商业元素,背景也是在冷清的汉代山谷中,所以这更像是一本作者写给自己的书。
这样一本特别的书注定会有很多读者喜欢,也会有很多读者不喜欢。不过在我看来,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一些特立独行的东西,至少我喜欢这种寄托了作者情怀的个体化的作品。就像是商业大潮下,一个古老的匠人悉心打磨出来的、浑身散发着独特神韵的雕塑,也像是隐居在深山大泽中的贤者,在风中一曲自由放纵的吟唱。
另外在当下,一部类型小说作品,作者基本都是信笔写来,看到本书后面长长的参考书目,我更明白作者那一份难能可贵的执着。
元年春之祭读后感(七)
1,首先肯定的是作者的古典文学功底之深厚,推理部分也多次转折,值得称道
2,不过虽然作者自称“用一种现代西方的文学类型来书写一种古代东方的道统”,并且颇为自得地说:只有自己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不过整部小说,真的就是一个四不像的杂糅大杂烩。
用西方推理文学的形式来写中国古代的东西,当然是值得鼓励的尝试和创新,例如洋务运动的“洋为中用”,日本的“洋才和魂”。不过作者写小说的功底真的不够,推理部分可以,但是在行文方面尚显不足,斧凿痕。
作者精通古典文学,不过结果却是古文白话混杂,令人怪异。作者是博闻强识,对古代的文学艺术、日常用具名称、花草名称顺手拈来。不过这种古文、文言、白话混杂的感觉还是令人不自在。编个例子,试想一下:“屋里摆着一个甑”。
整部书都是作者的旁征博引,加上胡诌杜撰,杂糅西方哲学、甚至还有遗传学的虚构臆想。推理的结果究其最终也是人心的病态扭曲和什么信仰。当作作者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消遣可以,给旁人读就不必了……
元年春之祭读后感(八)
元年春之祭并不似一本正常意义上的 “小说”。与其把它当成小说,倒不如把它当成一本学术著作,间或穿插着一些小说的元素。本来打算放松放松打开一本愉快的侦探小说看一看的我,立马就是忘了。生僻的字眼儿充斥着整本书,逻辑像一团毛线一样纠葛难懂。当然,我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能够理解作者,毕竟我们都很难跳脱自己的专业领域,而作者的很多书写习惯让本科为东亚文化的我顿时想起了很多本科时候阅读的论文和培养的习惯。
抛开作者本人,来谈谈这本书吧。最开始,重点放在女主角的性格上,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她的人生态度和与人相处之道。但是到了中后期,反而突然发现女主似乎变成了一个缺席存在——这故事貌似没有她也能进行下去。葵不再是个顶重要的人物,反而变得可有可无了。
还有很多想吐槽的, 但是不想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略失望,“掉书袋子"引经据典的频率似乎也太高了些,尤其是书后的那一长串引用文学让我怀疑自己是否买错了书,这本书明明就应该在“学术论文”之类的书架上而不是小说类好伐。
元年春之祭读后感(九)
巫女屈原的设定是第一次看到,很有意思。
作者确实有很深的古文造诣,细节也很考究。
伏笔埋的很多,时隔多年的两个案件通过伏笔串在一起很有说服力。
女仆小休的形象塑造的不错,杀人杀的有理有据。
两个女主角,虽然作者用了很多很多很多次“少女”一词,但还是把她们塑造的太讨人厌了。
非常喜欢《元年春之祭》这个书名,感觉一看就有推理经典之作气势。
但是推理部分的文笔和日常描写部分的文笔,似乎差距有点大。
不是作者的熟人的话,感觉要抱着很大的善意,才能进入这次推理。
也不懂为什么书写到一半要跟读者交流。我以为推理作家都是让愚蠢的凡人爱看看不看滚的。
我推理小说看得少,不知道给读者下挑战状是不是业界行规?
看到小休莫名被揍那里猜到凶手的,虽然没想到是那种动机,推理本身还是挺好看的。
姑且可以推荐一下?
元年春之祭读后感(十)
大半夜读完了久负盛名的《元年春之祭》,果然不愧我对它的期待,算是近期读过的在文学和诡计方面都极佳的中文推理。 读过小半,本以为是作者夹带大量个人历史研究私货,甚至还有浓重百合向(全作就没着墨写过几个男的)的掉书袋作品。 而中章徐徐拉开的连环杀人,密室消失,死亡讯息等本格元素也把我拽回推理的阅读体验中,甚至还有令人意外的经典桥段挑战读者,以及令人赞叹的多重解答。 光凭这些元素就足以成为一部非常不错的推理小说,而作者在其中引经据典的夹带又在文学方面景上添花。配上作者灵动的笔风,部分看似枯燥的历史观点辩驳也不显得无聊,而是让人觉得观点论证新奇有趣,比如屈原是女的[doge]甚至隐约能看到作者借笔下人物之口对人生意义的哲学探究和情感抒怀。看到最后也能发现作者也不是毫无意义的提及,而是很好的融入了作品之中。 唯一不足之处可能是在偏古风的小说里,偶尔飘出些许现代感极强的文字和行为,可能会破坏了整体的画面观感,但另一方面也把人物和读者拉进了距离,形象也更加鲜活了起来。 总之,《元年春之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文作品,期待后作。
元年春之祭读后感(十一)
第二次读陆秋槎的书(第一次是读《当且仅当雪是白的》),这次感觉是很让人纠结的一本书,看完以后有些不知该如何评价。整体偏日系推理。
作者专业好像就是古典中文,因此对历史和古文运用很牛,但行文中除了对古文的引用外,加了很多与内容关系不很紧密的生僻字,提高阅读门槛,有炫学之嫌;与此同时又出现了好多现代语,口语化严重,日系动漫风格的语言,所以看起来很割裂。
向读者挑战两次,还是单独成一个章节,这种还算常见;但最后一章直接打破次元壁,在同一章节内与读者交流,又接着写故事内容,是怕读者对人物的理解出现偏差么?
故事推理过程不算反转,也没有没有惊人诡计,比较合乎逻辑,推理也算顺畅,均以可能性为出发点;但是有一条前面直接被否定的手法,后面又变为核心手法之一,有些让人不可接受。
宗教、巫女、祭祀、政治、死亡、人生、历史甚至教育,感觉作者讨论东西太多了,可能会造成阅读困难。PS:有关屈原性别那段讨论,感觉是想表达作者的一种观点,而对主线剧情贡献不大。
总的来说体验就是纠结。。。。。
元年春之祭读后感(十二)
【警告:本书评完全泄底】
作为一个对文言文很头疼的理科生,我读过两遍之后才对文中大量的古典梗有了一点理解……
对于本书的文学性,我一个粗人,无权评价。但是受本书的影响,我对古文稍微产生了一点点兴趣,特意买了一本《楚辞今注》,不知道能不能看懂orz
言归正传,我就抛开文学性,单单讨论一下本书中的推理方面吧,因为平心而论,本书文学之下的本格部分之强也实在是惊人的。
就像我标题写的那样,本书中的推理方面是伏线流和多重解答的巧妙配合,完成了多次逆转,最后则以崩坏收尾,让人唏嘘。
由于名字都是古文,记起来比较费力,我建议读者先写个人物表方便梳理情节。(我字虽然丑,但还是比秋彦强一点的,对吧。
元年春之祭读后感(十三)
整一天看完,感觉一言难尽。
喜欢之处与不喜欢之处对半分吧。
汉代背景+日式轻小说风格,acg文化与中国古籍的混搭有点违和,不过看久了也挺有特点,毕竟我是来吃百合的,嗯。
对我来说,炫学的成功之处在于一部分与推理相关还弥补了我这个文盲的知识空白,并且对屈原、楚文化、巫文化之类的产生了解兴趣,葵和若英那段对话让人有种诡异的快感。不成功之处吧,又在于某些地方写得太过繁琐了让人顿觉索然无味最后发现和推理并没什么关系(这点不仅仅存在炫学之中,很多环境描写、对话描写都存在类似问题)
第一个案件直接猜到凶手,但最后对当时情景的还原很是亮点,第二个案件没猜到凶手(虽然曾经有过怀疑,不过也只一掠)看到葵说出前一天晚上凶手对她坦白时顿觉高潮戛然而止的憋屈,动机一出脑子更是突然浮现WTF=。=
虽然少女们的“阴暗”内心被暗示多次,然而还是觉得刻画得稍弱,代入感不深,尤其主角二人形象稍显扁平化,反倒一些配角比较出彩。
趁着还没忘记,离开图书馆前敲下这段贫瘠的文字,总的来说,虽期望过高,但也不至于失望,期待作者的乌之雌雄。
元年春之祭读后感(十四)
本来去年看完就忘了的书,今年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忽然有了新的灵感。于是干脆写个长评吧。
解答我就直接抖了吧:屈原是男生,只不过在楚文化祭祀表演上绕不开女性角色,所以楚祭里的女人都由男人扮演,这个传统跟日本歌舞伎全是由男性扮演是一样的。所以才有屈原“好奇服”之一说,因为女装对身为男性的屈原就是“奇服”没错,所谓“香草美人”之类大概也是屈原在扮演女性时所生发的感想或说出口的台词罢了。至于是不是同性恋,我个人觉得不是,就像你不能将梅兰芳或者类似扮演女角的男演员当作是同性恋一样。
以作者的才华没想到这一点是很奇怪的,不过也不是不能理解:其一是作者对日本galgame的强烈爱好导致他更偏向于将屈原塑造为一个LOLI形象,其二把屈原还原成女装大佬确实吸引不了读者。
不过都说到歌舞伎了,对楚与日本如此了解的作者竟然没有把夏商古道论引进读本,确实令人惊讶。
我个人猜测是作者在文本里没找到适当的位置安排这一假说吧,但无论如何在难得联系楚与日本的小说里缺失了这更进的一步,对作者和读者而言,都是莫大的遗憾吧。
一星只针对枯燥的推理和失败的人物而言。
元年春之祭读后感(十五)
这是本好书,诡计设计和字里行间的暗示都很不错。但也可以看出我国推理仍处于发展阶段的不足。作者运用了很多华夏文化,像论文一样,很古风,很“中国”。但是人物塑造和人物对话都充满了浓郁的日本动漫的气息,读的时候我随时都担心露申会说出“这个观家就由我来守护!”或者葵会说“愚蠢的女人啊,守护这样的家族有什么意义呢,可是我的宿命,却也是早已注定的……”这样中二的话。女主角背负着残酷的宿命,博学多识的同时却又并不是真正的贵族,但却又必须遵从的传统,由此养成了轻微扭曲的性格,但同时本质并不坏,这种人物特点基本上就是日系动漫中西洋风格主角的标配,而仆人对她的忠诚美学也是一样,都属于日系美学,比如《黑执事》《毒伯爵该隐》《蔷薇下的真相》等等。作者对古典文献绝对是专业的,但是对日系动漫的了解似乎不那么精通,并不是绝对专业的二次元狂迷,否则以他的文学功底,一定会巧妙的把二次元美学隐藏在行文之中,而不是让人读的这么明显。在读日本推理的时候都不曾出现的“日本动漫”感,却出现在绝对古典的国产推理中,这让人有种微妙的违和感。
个人看法,觉得有不妥之处请指正,不过请文明用语,不要把脏话留在这本语言很优雅的书的书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