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精选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03 00:00:48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1-03 00:00:48   小编:

这篇文章探讨了自由与爱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自由是一种内心的状态,是追求个人真实自我表达的权利;而爱是一种包容和关怀他人的情感。自由和爱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理解和尊重的社会。文章引人深思,值得我们认真品味。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篇一

读这本书打发时间随便看看,观点也不是全能苟同。但依然欣赏这个文字中的人的风格,有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提到了两个关键字:自由与爱。是我内心极度渴望和向往的,一直想在文字中答案,答案是没找到,却找到一篇书评的一句话,自己还加了几笔送给自己。

“无论何时何境下,即使灰暗即使悲伤即使孤独即使痛苦,心灵依然保持着自由,保有爱的力量,依然可以用文字来飞翔,用爱来温暖余生。”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篇二

读这本书,最舒服的环境是下雨天,飘窗边,坐在摇椅上,慢慢读。

其实也是友人推荐,读了样章后,就放不下手了。最有意思的是,水木丁总是在不经意间,缓缓地就告诉了我们她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有点像清冷的白鹤仙女,站在山头,微扬着唇角。行文间,推荐了很多有关心理学和文学的书,并且对于一些出名的作家,站在作家身份给予了感悟。

神奇的是,你就真的会去搜集那些她提到的,分析过的,感悟过的书来读。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篇三

原来豆瓣大v也会上来就骂跟自己意见不一样的,把对观点的讨论变成扣帽子,人身攻击,骂完就拉黑,删掉所有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评论。营造一个无比迎合自己,听不到任何不同意见的小圈子。我不知道评论里对她评价的温柔敦厚从何而来。我只看到了一言不和就扣帽子,骂完就迅速拉黑。很多事情,确实是有现实基础的。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篇四

前些日子水木丁发了一条微博,说“没有什么三观正,只有逻辑正”。

看后心里笑了。上次《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新书推介会后,有个校台采访,我恰好说了我觉得她三观很正。

其实这句话不够准确。三观这事挺复杂,哪个最正哪个不正,很难一言以蔽之。说别人三观正,大抵的意思是我们的三观一致、我认同你的三观。

之所以这样感慨,基于以往看过的文章,自己对某些方面的认知有些含混或者缺乏思考,看到她的文字后,有种点破说透的感觉。对于很多社会现象后面所依托的思想根源,变迁脉络,她都有令我信服满意的解读。

不过,到底是三观正还是逻辑正呢?我想到,最近她在《无所谓女权的村上春树》中说,读《三体》总感觉有些东西不喜欢,读回村上春树,忽然明白这源于对权力的反感。如果是一个根子上对极权非常崇拜的人,应该不会有前面那种不对劲儿的感受,自然也就不会再留下这个疑问慢慢寻找答案,分析其中的逻辑。而一个正确严谨的逻辑,毫无疑问也是有助于寻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的。所以,也许这是个鸡生蛋、蛋生鸡蛋问题,用不着太纠结。

值得深入想一想的,应该是这些见地从何而来。学了打渔,今后才能吃鱼不求人。当然,从零开始到能打到鱼、能达到足够的鱼,中间都是功夫。

我能从书中嗅到的,主要有三点。

一是对生活现象的敏锐观察,她提到过,为了写小说,她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其实不仅如此,作为电影爱好者,大量影片也给了她很多素材,关于情节、关于人物。

二是广泛的阅读,这本书中有大量关于她阅读的记录,亦有读者表示通过本书找到了其中提到的书籍本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人生阅历都是受到诸多限制的,阅读能够打通一些思想的边界,拓展认识问题的眼界。

三是深入的思考,前面两点让头脑拥有了思考的框架,也拥有了思考的题目与目标。她所说的逻辑正,我觉得很可能就是指这部分的实现过程。

从药家鑫事件中看到对责任教育的缺失,从诸多对萧红的著作中捕捉到对女性作家的成见,从中外对男性出轨的不同态度延伸到强权崇拜的江湖,这些对各种现象抽丝剥茧的能力,我觉得是这本书最有价值之处。

增加自己对各种社会现象认知和分析的能力,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清晰、心灵更安定。在自己不太具备这种能力之前,能找到一根拐杖来扶助,也是挺不错的。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篇五

昨天看水老师的新书《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这里面写满了作为作家水老师对其他作家的欣赏和独到见解,其中我最喜欢水老师岁张爱玲的作家观。

当然我想强调一下作家、作者和写手之间有巨大的差距。

有很多张爱玲的粉丝,非常不喜欢《小团圆》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写了为爱情低到尘埃里的张爱玲,写了憎恨母亲的张爱玲,写了身为女人作家受到时代无奈的限制的张爱玲。

“粉丝”这个词是现在对明星的追随者,是把明星当成老公,当成偶像,当成梦中情人的对待,这些明星被打上了巨大光环,他们的出现是多少利益在背后运作。而一个作家,被很多人称为偶像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因为这就意味着有了偶像包袱,偶像是不可以有缺点的,偶像是不真实的,而张爱玲带着这么喜欢她的人带给她的光环和偶像包袱,她是多么的聪明而轻盈,她还是写下了最后的《小团圆》。这本书让她的粉丝失望了,而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想法,就应该是作家应该做的。

当作家被期望、偶像包袱所裹挟,你开始想要取悦你的读者,那作家随心所欲的的灵感就会被限制,继而就成不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大部分伟大的作家都是写自己想的东西,懂得的人自然懂得,不懂的人自己不会懂得。

这也是我非常喜欢水木丁的原因,身为作家,你来问我,我只能尽我所能告诉你一切我所知道的,其他的靠你自己悟,我不会为了取悦你说许多不是我想说的话。而至于你喜不喜欢我,对不起,我没有兴趣知道。我只是代表自己发出我的声音。

水木丁的文字里到处是对这个世界的懂得和慈悲,尤其是在写倪震这个人的时候,她不是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去批判倪震这个风流成性的老男人怎么会得到周慧敏这样能干聪明有美丽的女人,而是站在国内和香港婚恋文化差异的角度上,带着读者去理解倪震和周慧敏的结合的大时代背景,让我们明白每一个人不过是凡人,不过都是被时代所裹挟的人,我们真的没必要去对别人指指点点,没必要在别人的微博评论下面吵架指责骂脏话,没有必要心里装着那么多凭什么,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是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懂得和慈悲,水老师对于每一个写给她信的读者也都那样的宽慰。她总是轻轻摸着你的头,告诉你,我知道你的难处,可是你要知道你的命运仍然掌握在你自己手上,你还是有能力让它变得再好一点。

被水老师打动是第一本书《我们心中的爱和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水老师的文字温柔,观点犀利,像是在你的伤口上把脓慢慢挤出来,然后轻轻涂上红药水。

希望水老师一直写下去,我也开始练习坚持写作了,“写作这件事,一旦开始爱上,这辈子到死才会停下来。”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篇六

每看到写张爱玲的文章,议论张爱玲的电视节目,我总有点提心吊胆。因为她是我深爱的作家,很怕有人不够了解她,自以为是的议论她,让我难过。

虽然对张爱玲的作品也有不怎么喜欢的,但这是我个人的喜好问题,我不会在别人面前议论她。她就像我的心灵依靠,教会我用不同于世俗的眼光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看她之前,每与周遭的人想法不同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有问题。看她之后,知道还有人也不把那些SB的想法当回事,有人肯放下身段,体会可恨可怜之人的心思,虽然她描写可恨之处毫不留情,但是总在后面有一个慈悲的“懂得”。

看水木丁的文章也有几年了,我不管她是大众还是小众的作者,在她这儿,我也感觉到心能靠岸。这次看了新书《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我顺便将她之前的几本书又找来看。其实这几本书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作者在用自己的眼睛看待我们的周遭,然后把看懂的东西说给我们听。像个朋友聊聊天,说说最近的“有所思”,看看能不能缓解困扰你的焦虑。对我来说,正好有用。

她对“我”的执着很弱,我想她是放过了自己。有人问她人生的意义,她说“其实我是来打酱油的,我只是四处逛逛,东张西望而已,我不久就会回去了。”我忍不住大笑,紧接着开始抹眼泪,还抹了好久,心里觉得好轻松。

水木丁说有些事她会想“这到底是个什么事”。我们周围有人哭,有人笑,有人闹,而我焦虑,这到底是个什么事?我们心里最根本的欲望到底是什么,这个欲望对自己来说重不重要,满足这个欲望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莫名其妙的他人。敢直面自己的欲望是需要勇气的,很多时候我觉得只靠自己不行,心里难过,很多关过不去。水木丁是那个充满勇气和智慧的朋友,在我耳边说些别人的事,自己的事,让我缓缓地跟着她的真心走过泥潭。

人生的关口,需要外援来帮自己找到边界。如果有先行者到过这里,在临深渊处留下标志,我等后来者看到标志的时候,忍不住对于先行者的勇气和善良充满敬意。

孤独行路的时候,希望看到远远的地方有点光亮。虽然这条路是自己选的,也早知道是荒凉少人之境,可是艰难困苦的时候,意志就会脆弱。看到光亮就知道原来还有同路人,也许增加继续行路的勇气。

这篇评论可能会有人看得莫名其妙,可是我只是写个评论而已,似乎不用顾忌读者能否接受。这是孤独行路时看到光亮的人发来的致敬。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篇七

关于这本书以及书店的其他事情不想多说了,只想聊一聊看完此书以后的一些关于阅读的一些自己的新的体会。

首先还是聊一聊这本书里的内容吧!不然我写在这个下面就没有意义了。从自序开始,到后面的一二三篇,从标题就透露出一种很浓的针对性氛围,我指的是关于阅读对象的针对性,当然可能是自己的见识太窄,但像这样一本书很显然上了年岁的人大部分是不会喜欢的,所以水木丁老师大部分的读者是年轻的,而且女性居多。这一点从那天的沙龙也就能看的出来。书的内容里有很多关于女权主义的观点描述,当然作为一个男性,有时候读一读这样的书对于了解女性的心理是有帮助的。再来说一说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在看博客,就是很浓的网文范儿,当然水木丁老师的很多文章本来就在网上被大量转载,也有可能本来就是随笔的原因,每一篇的主题都不一样,很分散。这样阅读起来虽然很轻松,但是能够吸收的东西就很少,就像在读公众号的网文一样。但是反过来说《白说》,虽然类似于随笔,每一次的主题不同,以演讲稿的形式呈现,最后再家加上包岩松老师自己的小结,这样看起来,每一篇文章都是在听课,不说谁好谁坏,只聊一聊这两种文字所来的感觉,就是篇网文的形式确实是读起来轻松,标题也抓眼球,但是大多数深度都不够,因为网络碎片化阅读就是这样,自己也在手机上读过。这也就谈到了我接下来想说的一些事情,就是出去 D 之后,我唯一不排斥的一件东西就是纸质书,为什么?这一点自己心里一定要想清楚了,我要破除的就是互联网对我的封锁,而且是那种像精神束缚上的封锁,自己怎么样都解不开,唯有切断与隔离。为什么连 kindle 都排斥?因为刚刚说了,没办法阅读有深度的文章。大部分能在 kindle 上阅读的书都带网文性质,或者说都只能是易于阅读易于理解的文字。可能和自身的阅读习惯有关系,这很重要,甚至于比内容更重要。因为自己的阅读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为了让自己在打发时间的时候可以尽可能的了解到一些与自己相关的真实一点,平静一点的东西,不为别的,那些花里胡哨的高大上的艺术啊文学啊,相比于这几点原则来说都不重要,因为那些都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啊,和我有关系的是我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我的母亲的身体,父亲的事业啊,所以实体书是我最终选择保留的东西,而那些音乐电影艺术设计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每一样都牵着互联网,每一样都牵着 A ,每一样里面真实的东西都很少很少,每一样都是在中心化,喧嚣化,舆论化,炒作化,以及阴谋化。太江湖了,太折腾了,我不想,也不感兴趣,不想再回到里面去了。对我而言,坐在家里,和妈妈发发呆,聊聊天,晒晒太阳都比去了解这些好。看看上面的照片,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参加读书沙龙了,那些东西离我的生活太远,远到就算我到了现场,都觉得太过虚幻,太过不真实了。

其实啊最终回过头看,一年啊,真正值得你去阅读的书,在你这个年龄段适合你阅读,且对你真正有益的书没有几本,更别说什么电影音乐展览了,其实阅读本来就是一个不需要存在也没有价值的事情,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我该如何以更好的状态去提高自己的能力,撑起这个家。

以上关于本书的谈的其实很少,算是对自我生活的总结吧!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篇八

这是水木丁的第四本书了,如果不是一直有在关注她的微博,豆瓣,微信,可能都不知道她出了新书了。有时候真有冲动想在豆瓣上豆油水老师,你多引导粉丝点个想读也好哇,或是让编辑们找些人写写书评什么的,书有一定热度了,就会上豆瓣读书的首页,如果有的书评质量高,能上个读书或者书评人首页,这样就有更多的曝光量,更多新的粉丝看到哇,而不是只有我们这些个铁粉。

当然主要还是想来说说这本书的,一如既往的是我很喜欢的类型,随笔集。读书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放下,想看的时候也可以随时拿起来继续。 书里面有些文章是以前曾在豆瓣里发过,也有些文章是新写的。看到喜欢的新文章,就觉着,水木丁还在,真好。看到印象深刻的老文章,会想着,那时候的我是什么心境呢。

看完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影响我很多的是那篇《对自己要公平》 也被收录进去了。当年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如当头一棒,那会我毕业没多久,还保留着大学时期“老好人”的个性,在社会摸爬滚打了一两年,模模糊糊觉着自己好像不太对。工作还有生活中,不会拒绝别人,习惯性迎合别人,活的特别没主见。那篇文章是启蒙,是催化剂,我慢慢的开始关注自我,关注自己的需求,这对我个人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如今的我把自己当成最好的朋友来爱,当做最喜欢的人来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肚子饿了,想偷懒随便吃吃零食的时候,想着如果是我喜欢的人说肚子饿了,我会怎么做?当然起来买把蔬菜,弄个鱼啊肉啊啥的。于是就乖乖的起来给自己做饭。工作的时候,以前自己的事不敢随意催别人,宁愿等着,最后经常性只能加班弄;现在的话,把自己的事当做信赖自己的朋友的事,效率高很多。

有时候,就是需要把自己抽离出来,理性客观的看待自己。对自己,要好,要公平。

我也是个英专的孩子,所以当看到《闲话翻译腔又及你为什么读不懂翻译小说》 这篇文章的时候,简直想拍手叫好。讲真,我在看这篇文章之前,从来没主动去思考过英语跟中文的差异,以及为什么很多人看不懂翻译小说。看完这篇文章,就完全明白了。英语是一种结构性的语言,有一种建筑层次感的美感。英语里面表达时态啊,语态啊都有各自特定的结构,所以英语的语句特别长。相对于英语这种有着严谨的语法的语言,中文任意性比较强,没有那么严谨的结构,所以中文大多都是短句。两种不同体系的语言背后,人们的思维方式差异也很大。翻译过来的文字也是参差不起,毕竟英语跟中文来回切换自如的人太少了。长短句的阅读习惯也造成很多人对翻译过来的作品有阅读障碍。

也有可能因为学英语的这种经历,水木丁的文字读起来很特别。长短不一的句子,不像大多数国内作家的文笔,略有点翻译的腔调,文字里面的层次感蛮妙的。

书里面还有那个爱撒娇的王小波,会撒娇地对李银河说:“你好哇,李银河”,或者“我给你唱一支好听的歌,请你不要吃我好吗?”水老师提到撒娇这种事,只有在相互疼爱,相互给与安全感的两个人之间才有。上周末奇葩说那期《撒娇女人会好命么?》的辩手李挺说的论点还有补充王小波的那段内容,简直跟这篇《撒娇大王王小波》一模一样,哈哈,讲真,我一听就想起这篇文章了。

封面清爽淡雅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篇九

我爱写作,但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写书评,目的是回报我喜欢的作家。这就像你在更脆弱幼小的时候从她那里吸取了养分,总想着有一天能反哺一样。2012年冬天,在我遇到我以为是灵魂伴侣的前男友时,就把水老师的新书《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小心翼翼地包在衬衫盒子里,寄到了遥远的德国。

这次与其说是写书评,不如说是想和水老师讨论一下这个哲学议题: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对于热爱写作的女人来说,这个问题尤其值得寻味。因为写作让女性具有自由的思想、强大的灵魂和上乘的品味。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女作家很多都是追求自由追求爱的女权主义者——萧红、张爱玲等。四岁那年,三姑六婆们逗我,要我说说长大后有什么愿望。我说:一是世界和平,二是男女平等。大家都笑了,唯独我那个以丁玲为偶像的奶奶安慰我道:“毛主席都说了,妇女本来就应该是半边天。”

读水老师的文字,你也会给她贴上女权的标签,但是你会渐渐发现,她是那种外柔内刚的女权主义者,是那种在深夜痛哭过的女神,所以足以抚慰苍生。我更年少的时候,喜欢读刘瑜的杂文,她学问好,人聪明,总想一刀下去又准又狠地解决问题。可是,后来我愈发喜欢水木丁的原因是:她不毒舌,她追求的那种自由是深入泥土里的包容,而不是象牙塔的女神一样向上生长的出挑。我也说不好这两种自由哪种是好的,若有任性的本钱,甩芸芸众生几条街也是自由;若有慈悲的胸怀,大隐隐于市也是自由。可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我们,只能追求有限的自由,然后在生活没偏离大多数人太远的时候,即刻调整,奋起直追。

热爱写作的女人也是追求爱的。只是我们追求的男女之爱,在这个既不封建也不自由的社会中,与主流中国男人的价值观不合。曾有人和我说过:“我担心和你在一起之后,你会折磨我,我知道你不是那种好好过小日子的女人。”这句话多熟悉,从一个自己深爱的男人嘴里老实地说出来,真让我无地自容。难道男人喜欢的真的是米丽特所提到的“那种智力低下、孩童般的、本能的、安于现状的女人”?

所幸的是,水老师给我们讲了王小波和李安被“包养”的故事。我们处在一个和平的社会,拼体能硬取的场合越来越少,拼智力和沟通能力的职场也开始允许男女更平等的竞争。男人从事收入不高的自由职业、留在家里做个好爸爸,而女人做着光鲜的外企高管,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随着男人当了女孩的爸爸,也会矫正一下他们对女人的旧三观。我希望有一天,女人不再需要可以显示自己跳脱女性角色的大气,追求把自己贴上胡子,装成一个男人。也不再不需要搔首弄姿,以迎合男性赏读的趣味。愿每一个真正地解放了自己的女人,都能遇到一个尊重女性的男人,去爱,去给对方空间和成长。

除开男女之爱,对众生之爱也是女作家的话题。作家写小说,其实是用橡皮泥捏好了主角,穿好衣裳,赋予灵性,然后任由他们在舞台上起舞。每个人物,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一朵花。好的作家,一定是悲天悯人,在小人物的拿捏上都不糊弄的。雕刻好了人物之后,作家就让他们尽情在舞台上施展,没有作家不爱自己的人物,就像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一样。但是好的作家,一定能学会放手。

还是领悟里唱的好”多么痛的领悟,你曾是我的全部。只愿你挣脱情的枷锁,爱的束缚,任意追逐“。我想,爱是明明想要约束,却给了自由。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篇十

下午躲在屋里看书。外面正下着雨。同屋的姐姐在看《欢乐颂》,说安迪后来和奇点滚床单了。抬头看我读书入神,就问我看什么书呢?

我说,水木丁的新书,我刚买的,叫《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标题怪怪的,但作者写的还挺严肃。也不知道编辑是怎么想的,起了一个看起来特别不搭调,但是读完觉得还真的挺有道理的标题。

当时,我正在看“大龄女人更天真”那一篇。怎么讲呢,书里的内容跟我想的不太一样。

第一章是书评兼谈文人八卦,角度别致,观点新颖,好玩儿。我是边看边赞叹:瞧瞧人家写的,能从《小团圆》写到《性政治》,从卡佛讲到海明威,从三岛由纪夫的自杀写到昆德拉的《不朽》,在作家和作品中跳跃、游走,同时不失思考和趣味,读起来真的很爽啊。

而且,关键是!当作者在阐述她读书的过程时,我们好像也走进了那些作家的家中,借由作者之口,与他们进行着对话。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不是那些硬邦邦、无法理解的历史人物了,而是有血有肉,像我们一样,也会困于生活的琐碎,囿于世俗的束缚,但却能写出惊天动地文字的人。

接下来的第二章叫:礼貌性上床。刚刚说到,我想把那一篇《大龄女人更天真》推荐给同屋的姐姐。她当时没怎么放在心上,结果后来偷偷带着我那书上课去了,还给我发微信,说:“这书写的真好,尤其是《礼貌性上床》那篇,说的挺有道理的。”

其实那一章,我最喜欢《从傲骨贤妻看邓文迪》那篇。水老师说的有道理:“一个人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是看得见的,征服男人的才能就是征服男人的才能,这和征服世界的才能不是一回事。没有点真本事,你征服了男人之后,一样征服不了世界。”

当然,她也说,这是在美国,“在中国,大家还停留在过去,在讨论着女人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征服男人,从而征服世界”。通俗点讲就是,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如今,年轻的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大概正在摆脱这样的窠臼。我记得以前有个学姐特别能干,后来刚毕业就结了婚。有老师聊起她来,特别骄傲,说看看人家嫁了一个富二代,家里开连锁餐厅的,特别有钱。一旁小姑娘听的唏嘘不已,眼里都是羡慕。

后来,我又听熟人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那个学姐的老公家的确挺有钱的,可惜这人没什么能力,家里的餐厅他根本插不上手,经营权在他同母异父的弟弟手上。如今学姐老公天天在家哄孩子,而学姐呢,生活所迫,还得出来工作赚钱养家。哪有什么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童话都是讲给别人听的,大家的生活都是现实主义题材,残忍的可怕。

现在我一想起那个女老师,就想打她。说什么不好,哪有这样骗小姑娘的?这不坑人吗?

其实,这个观点也不局限于女性。就像那天我看到 @Scalers 在微博上说,成长不是请客吃饭。人情世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机会。当机会出现的时候,就是见证你是否有能力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显示你的个人水平了。不要到了这个时候才后悔不迭,知道自己当初应该努力的。

记得有个朋友跟我说,某影视公司签约了一个小姑娘,姑娘天天嚷着说公司不捧自己,要解约换公司。有个圈里的前辈就跟她讲说,你不能指望公司给你带来什么,你自己要努力啊。你会美妆吗?你可以拍一些美妆视频,发到网上,增点人气嘛。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有机会就利用机会,你自己不长心、没有能力,换到哪个公司都红不了。

这话倒是说的在理。捧不捧,有没有机会是别人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做好自己,然后在机会来的时候,勇。敢。上。

扯远了。

只能怪啊,水老师的文字总是能带给我很多感触。

水老师是个奇怪的女人呢。她的触角很多,能伸到不同的地方,比如城市的街道,一个文艺青年的内心,一个作茧自缚的老男人,被困在英俊皮囊里的男人,走江湖的坏女孩,街旁消失的书店,从这种种景象中,她都能掠出一些火种,拨出一圈涟漪,让你目若悬珠,洞若观火,刺激震撼,酣畅淋漓。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篇十一

前一阵子看到一位好朋友的室友提及佛教中开悟的这个话题,说中国古代开悟的皇帝有武则天和雍正。我想,佛家弟子口中的开悟,就是我们凡夫俗子所说的活明白了吧。

这两年,我一直断断续续试图努力让自己思路清晰一些,对人事、对生活、对艺术、对世界的理解再透彻一些,也就是再明白一些,直到我看到水木丁的书……

最初关注水木丁大概是好几年前了吧,可能是因为看了某部电影她写的影评,觉得讲得透彻,也可能是关注的某个人也关注并转发了她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随手就关注了,后来也加了微信公众号,偶尔会点开红色的点看一下她发的文章,一直很欣赏,但也没多热衷。豆瓣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一篇帖子或一位友邻,可以牵连起一条线,有时候打开首页,看到这条线上的某一个点,会心一笑也就够了。

最近我才密集的看了水木丁的两本书,《我们心中的怕和爱》和这本《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前一本是情感专栏的回信集,后一本是散文集,书中有些文章我在豆瓣和公众号看过,但是跟完整的看完一本书,感受还是有去别的。也是因为前一本的阅读,让我迫不及待的看了下一本,我知道我和她的书,心气相合,会看得爽利。

身为大龄妇女,身边难免有几个同为大龄妇女的朋友,大家互诉心事,而这心事也大多是男女感情,家长里短,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事业风生水起,待人接物得体大方,唯有到了恋爱婚姻,总是麻烦不断,陷身其中,黏粘不清。每次的小聚,往往都是大家听完了她的事,我跟着叹气,感同身受,也捋不清个方向给她指路,后来索性买了张德芬的四本一套的疗愈书给她,至今被放在她家的书架上落尘。看完水木丁给各路网友读者的回信,我真是恨不得击节拍掌,夸赞一句,真是厉害。她厉害就在于她不会牵着你的手絮絮叨叨你要怎样怎样,而是就那样清朗的站在前面,指引着哪里是悬崖,哪里是大海……

甚至在指引了之后也不忘跳开来,补上一句“也谈不上多高尚吧”,只是顺手而已,生怕你给她立牌坊,夸赞她的热心。正如她说

我看过一些的当代女作家的散文随笔集,有的人可以把自己对一条彩色丝巾的迷恋就能写个半篇,甚至还有的女作家可以写自己少女时代如何因为害怕一只虫子而躲在宿舍上铺,直到被高大的男友抱出房间。身为一个女性的写作者,很难不囿于自身的小世界和小情绪之中,而导致格局难以铺开。写出来的文字也就很自然地就会给人造成矫揉造作的观感。水木丁在书中说起她如何去了解真正的自我:远离自我,忘记自我;关注他人,理解他人;像理解他人那样去理解自我。在这一点上,我想她做的很彻底。

从水木丁不多的讲到自己过去的内容中,我才知道她因为家庭原因,成长过程中独自承受过比较多的痛苦和无助,很多人生十字路口的大事只能自己决定。我也有过类似的成长经历,因为家庭原因,在6岁之前,寄人篱下,后来成长过程中同样要独自承担和决定很多事情,对爱和稳定的没有安全感以及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这样的矛盾性格奇怪地绞揉在我这样的生命体之中。可能也正是这样的经历和成长轨迹导致我也像水木丁一样,需要抽身进入文艺世界,需要不断的去感受和思索,以求活得明白……

记得水木丁文字里的一个细节,她说自己有次很难受的时候,读到托尔斯泰,看到他那样宽广和温暖,心想他必定也能懂得自己,体谅自己,顿时会觉得好多了。我想我们这些孤独过、无助过、痛苦过、难受过的人,读到水木丁,应该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吧。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篇十二

最先看到水木丁新书《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的不是书本身,而是发在微博上的序。里面有段话,我很认同,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在给自己的暗示。“写小说需要素材,需要丰满的生活细节,我开始学习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人,不仅观察,还必须比别人思考得更深入,更透彻······”不知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恐惧和人交流,也不能确切的说是恐惧,应该是担心和谨慎吧,害怕自己的言行会有冒犯,担心别人会议论我,或者说和我交流后会不喜欢我。就是有这样种种焦虑,我一直都渴望着能有朝一日去山里住,过着隐居出世的生活。生活中会在离开某个地方或者脱离某个环境后,立马就断了与周围所有人的联系,因为不想有任何来“干扰”自己。后来的某天,突然就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想法很幼稚,作为一个社会人,是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这个环境的,也无法每天都踮起脚尖、战战兢兢的行走坐立,为了不与社会有触碰。于是,也就不断暗示和鼓励自己,要学会表达,学会观察,把情绪和思考用写作的方式来呈现,这无疑不是一种好的“发泄”的方式。

或许是这种直抵内心的认同感,促使我在网上立马下单了这本书,期待着它早日奔波而来。这是我看水木丁的第一本书,虽在网络上早有耳闻,但私心以为是情感鸡汤作家,故对她的文字兴趣寥寥。但看完这本书后,对于她之前的看法顿觉悔恨和草率。或许是阅历尚少,容易对一个人因为细微的潜意识的认知而有了极为粗糙的评判,甚至是不甚了解就有了结论。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思想独立客观、观点实诚平和、文字硬朗有力的水木丁,书里的一些观点有着深刻的共鸣,同时也给这段时间迷茫躁动的我带来内心安静的力量。虽是本散文集,谈到了一些作家和作品,但它更贴近于我们当下的生活,焦距泛于我们生活这个圈的里里外外子。所以,从这本书里,看不到指手画脚的批判,颐指气使的怨言,戾气缠身的腹诽,更多的是内心平和的诉说,和诚恳的交流。

我看得最认真的是书里的第二部分(礼貌性上床),作者把对于女性这个群体的思考和观察如实的写了出来,文笔张弛有度,不刻意煽情,也不故意煽动。如今,在网上时常会出现女权主义相关的话题,呼吁来关爱女性,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女性的地位。诚然,我身边也有,自己也不可避免的会有此思考,可除了无力感和尽量无视也暂无什么作为。能做的仅是保持个体的独立,尽可能的去丰盈精神,减少对他人的物质需求,不依靠不苛责。去年年底,我女友H失恋了,她来找我时,脸上布满了痛苦,饭席上也显得低沉失落,听她诉说相恋的往事时,明知对方越来越不理睬和关心自己了,也没办法脱身,只能一味渗进这苦涩里。当然,她不是那种分手哭哭啼啼纠缠不清的人,只会一个人慢慢消化和想通,过程有多难受也仅仅是独自承担。对于知晓朋友们失恋的事情时,我大部分都是一个安静的陪伴者,适时给出安慰。不过是大部分,还是有破例和反常的时候。14年盛夏那会儿,发小她和相恋4年的男友分了,她很难受,天天去男友回家必经的一条路上围堵着,追问着对方为什么要提出分手,有时还拿着几个空酒瓶向对方显现自己颓废伤心的一面,半夜去敲对方的门为了试探是否“移情别恋”了。我本以为这是两三天的事情,没想到一周了她还这样“疯”,无奈之下破口痛骂了她一顿,禁止她不再踏入前男友的住所附近,或许是她自己也开始感到厌倦和疲惫了,慢慢的投入了新的生活,彻底清理了这种邋遢的现状。

在书里看到水木丁谈到爱情,写到“爱情是有因果无对错的事。爱一个人,有时候会让我们成为全世界最可爱的人,有时候也会让我们成为最面目可憎的那个人。你是最好的还是最坏的,完全没有什么逻辑和对错可言,标准全凭你爱的那个人的个人喜好。”是这样的,太多人对于爱情的理智会随着情感程度的上涨而慢慢丧失,或许到达了一个峰值时,你所感受到的就是爱情的巨大幸福和对方数不清的优点。只是我希望在峰值慢慢下降时,也能渐渐找到理智,不是全部的理智,而是该有的理智,能让你退场时不那么狼狈,能让你继续时不那么无助,这或许不会是你的软肋,而是小武器呢?不管怎么看,生活其实很简单,即使它有多面性,但活着却很复杂,因为你得有思想有灵魂的活着,不然死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高仓健,这位活得干净并且是自己的演员,我一看到他的作品时就心生喜欢,然而这种喜欢没延续多久时,就听到了他去世的噩耗,心里一半悲伤一半释怀。之后一直把对他有着几分敬畏的喜欢深埋心里,不在人前交流,因为有种独特的想要保护的奇怪心理。当我看到这书里,水木丁写到了他,顿起了高度契合的共振感,“对!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看这篇文章,心里不断冒出这种想法。“在这个以不知羞耻为时髦,对肮脏不假思索地接受,麻木到毫无底线的时代,像这样一个好像从几千年前穿越而来的人,一定会很孤独吧。”是啊,他与生俱来的渗进骨子里的优雅和干净,与周围这个世界显得突兀,但同时也在影响着这个世界。

看完整本书,很难说完全理解了“自由”和“爱”两者,只是似乎开始爱这个世界了,开始对它有了想要了解的好奇心,开始以一种更为包容的姿态去看待以后的路和遇到的人事。那就,启程出发吧,带着从这本书里汲取到的力量。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篇十三

2012年2月份我开始正式使用豆瓣,在这之前所有的经历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后知后觉至极的人,不但受外界的影响极少,受到电影书本的影响也极少。并不是自己把自己隔离开来,而是因为体会不到,灵魂还没有开窍,别人的很多所作所为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会由人及己地去思考。书看过一些,电视和电影也看过一些,但有时候看不懂剧情,理解不了,印象不深刻,也就没有形成爱好,不是爱好,做得少,理解和感悟能力也一直不能提高。

查看我的豆瓣关注列表,水木丁排在第5位,是我最早关注的几个人之一。水木丁在《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这本书的自序里提到:刚开始她要求自己的写作必须是纯粹的文学写作,如果没有写诗的天分,那么将只写小说。只是因为后来要准备写小说的素材,把观察到的人和事以及思考写下来,久而久之就积累了不少文章,对写作的要求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入世。可能正因为水木丁是这样一个人,才在我使用豆瓣的最初关注了她,在使用豆瓣之前,我阅读的课本以外的书都是一些文学作品,看到她提及文学作品会感到熟悉和亲切,而在我开始使用豆瓣之前的一段时间,生活和思想上遇到了一些难题,她的随笔又给了我恰如其份的分析和指引。

我看水木丁的第一本书是《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豆瓣标记在2013年1月看完。这是一本关于电影的书稿,但不能被定义为一本影评集,写的是与电影有关的日常生活的随笔。2012年同事给我拷贝了100多部经典电影,在这之前我在工作、感情、生活上都遭遇挫折,遇到瓶颈,有很深的绝望,也有很强烈的想要改变的愿望,需要突破而不得方法。我一有空就去看同事拷给我的电影,去看网络上一些当红作者描写自己的生活与发生改变的文字,恰逢看到水木丁的《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就立即下单买了看,对电影的解读,对生活的分析,对感悟的描述,很多文字让我感同身受,也看到了我能够改变现状的一些方法和途径,通过电影和阅读,学习正确看待死亡、疾病、生命、生活,学会应对痛苦,忍受孤独,同时让我感受到了电影和文字对于改变一个人的力量。

水木丁出的四本书,我只看过她的两本随笔:《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和现在的这本《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她出第一本书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她,后面在网上也有看过她的一些读者问答,至于她的第三本小说《所有年轻人都将在黎明前死去》,我有看过一些情节介绍和书评,知道故事的梗概,看到有句评论说越是类似女主角这样善良、努力、乐于付出的女孩子,越是难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和感情,加上当时我自己以及身边的一些朋友在感情上的经历,不免觉得有些难过,也不想去看这个残酷的故事,加深当时的伤感。水木丁在她的《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倒是很好地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去读那些既不轻松愉悦,又很艰深,甚至人物个性不仅谈不上完美,而是缺点很多,矛盾重重的作品。

看完这本《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才发现有一些文章我早就在网络上看过。水木丁在豆瓣上是挺低调平实的一个人,她给我的感觉就是静静地存在着,不知不觉地看了她一些文字,吸收了一些观念和想法,通用于生活之中,但不像某种技能或者某个专业的作者那样,给我留下特别鲜明深刻的印象,待从书中再看到她的文字时,才想起,噢,原来这篇我早就看过了。看到《礼貌性上床》,我才想起第一次看到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当孤男寡女共处一室过夜的时候,男人会为了表示女人有魅力,礼貌性上床而不是真的爱那个女人,所以如果当你不想和一个男人做爱的时候,没事别往一块凑去考验男人,结果可能是爱情没来,朋友也做不成。

这是一本可以作为引子的书,指引我们去寻找爱和自由。书的第一部分谈及一些文学作品和一些作家,我第一次知道了卡伦·霍尼,这个伟大的精神分析师,水木丁提到霍尼在《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整本书中,都没有对任何人进行道德批判,她只是分析了这些个性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霍尼是一个让我很有兴趣去了解和阅读的一个人。在《恋爱的丑女人中》,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在判断两个人的感情合适度方面,穿衣打扮也是一个观察的层面,通过观察两个人一起时着装的变化,一眼就能判定出谁在这个关系中做主导,谁做出了让步,更以布拉德·皮特为例,他和安妮斯顿在一起时像个帅气的邻家大男孩,而和朱莉在一起后,越来越有好莱坞名流风范,表面上看,朱莉只是改变了皮特的着装品位,但事实上,她改变了他整个人,她为小布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一扇大门,皮特已经不可能再倒回去了。

自从这几年忙着改变之后,我对阅读的要求越来越功利,这本书的功利性没那么强,只是在不经意间为我打开一扇窗,一个门或一条缝隙。曾经因为痛苦和挫败,极其想要改变,各种实用的视频和知识马不停蹄地去学习和了解,想要增强自己的技能和挣钱能力,连阅读的文字都是逻辑清晰的一二三四点,《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是从文学上、心理上、日常的非逻辑现象来让我理解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通过文学、日常的点点滴滴让我知道,这些对我的成长和生活依然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可以引导我去阅读,去思索,去把一些事情想通透,去把生活过得更好,让我有些启发和更好地理解这个社会和他人,在经历生活的绝望时,知道依然可以拥有生命的愿望,再一点一滴地去行动和改变。

2016/05/22 17:05 撰写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篇十四

水木丁的这本《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老实说看到书名并不特别喜欢,谁能讲得清“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呢?但是通读了整本书,似乎隐隐约约找到了一些答案,关于自由,关于爱,水木丁的确在说这个。

水木丁的文字让我们这些藏在屋中的女人掀开窗帘一角,往那个不怎么去的花园里瞧了一瞧,看到一些看起来不那么循规蹈矩的花儿,繁盛地开在土里,微风吹来,兀自摇头晃脑,却也自成风景。

于是,我试着换个脑袋思考问题。

那是因为,水木丁的视觉不同寻常,比如她在《张爱玲为什么不自杀》一文里写到:“一个人在真正经历过生死的抉择,经历过怀疑和迷惑,最后依然放弃了自杀而选择活下去,这样的生才可以说是基于自己自由意志的选择。”这里的“自由意志”是他们严肃思考后的结果,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死不能轻易触碰,也并不等同于普遍意义上的轻生或是凋零。是在慎重选择之后,保留的意见,做出的选择,所以三岛由纪夫的死和张爱玲选择的生,都让她敬重。

也有人说,水木丁的文字不会不会带坏一些好女孩,呵呵。我见过水木丁本人,她既不强壮,也不像个女强人,面相很善,说话柔柔的,慢慢的,说出的话也是经过她的头脑深思熟虑,悠悠地出来。

只不过从水木丁的文字视野角度讲,她的确有异于国内的女作家,她敢于与现实叫板,敢于将谨小慎微的小女人心态抛得远远的,这让她的文字折射出大气、自然、不苟且、不同常态的光芒。

水木丁的第一本电影随笔集《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我在编辑部的分享会上,推荐给了我的编辑部同事。尽管书里所讲都不是一些特别热门的电影,而她的电影随笔集,在我看来,其实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她让我认识到何为真正的“理解”。

理解就是:你可以做暴牙的只对歌剧感兴趣的不结婚的王彩铃,你也可以是怀抱着歌唱梦想的卖手机的胖子保罗,你可以是表里不一得不到自我救赎的钢琴老师,也可以是不相信幸福来得这么痛快来得这么持久而选择自杀的理发师马蒂德……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生活方式,不贴标签的与他们对视,即使不能有所交集,也不必恶语相向,将其视为怪胎,学会理解,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起码的尊重。

这个世界有许多的人,以我们不知道的方式存在;以我们不知道的方式活着,以我们不能理解的方式生活,一旦打开那个世界,你了解的人生啊,就像鱼龙混杂的海底世界,你无法与他人说,他人也未必会理解你。

可见,这世上最动人的词汇依然是“理解”二字。这样的理解,带来了自由,自我与他人的自由,不被世俗观念所绑架的头脑,无疑是给自己的人生松了绑。就像她说那些长了“反骨”的人,只用“安静地,沉默地,有尊严地活下去就是。你什么都不用证明,你的存在就证明了一切。”而在这世上,即便生命有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喜欢的事情,获得小小的自由,也是N种活法中最有意思的一种吧。

关于爱,水木丁的观点一向前沿、公允,强调以女人的幸福为宗旨,绝不要做那种忍气吞声一边呜呼我辈凄凉,一边又低三下气苟且伺候老公的哀怨女子。

她敢挑战一些名人言论,当韩寒公开说,希望妻子和情人和平共处时,她写了一篇《比汤姆•克鲁斯幸运的韩寒》,那篇文章涉及美国、中国的婚姻契约精神,真正自由、平等的概念,无关男权女权,法律讲究的是公平,保护的是弱者,让即使美国大腕也不敢随便说出妻妾成群合平共处的的言论,他们的身份地位,影响力丝毫不会增加他们的特权,他们知道一旦离异,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避无可避。

而更有趣的是,当面对那些喜欢将自己比作是公狮子,大言不惭地说出轨如何天经地义的男人,喜欢看动物世界的水木丁,给男人们讲了关于草原上成天游荡着的公狮子的真实悲惨命运。公狮子的交配命运,其实是掌握在母狮子手里,她写“男人们总自比为公狮子,可是男人真的想只被女人视为精子库,用完之后就被女人撵出去流浪吗?”她就是这样毫不讲情面,“爱学习的姑娘果然是捣乱分子”。

总是觉得水木丁的心胸是宽广的,她早已从那个“我”字中走出,对目前社会制度有失公允的关注,对“弱肉强食”的“江湖智慧”的轻蔑,她的理想一直都在,虽然只是一介文弱书生,她也知道众人对建设公平制度无比困难,可那依然是努力的方向。她的血是热的,装不进冷漠的源头,于是她用笔书写,唯愿能说点什么,提醒大家走出荒漠,让文明的世界越来越好,最终我们彼此都被温柔相待。

我们能从水木丁的文字中能看到她落笔的确信,那种利落的自信,这也绝对不是说她有如男作家写作一样的语气与笔调,那就是属于她的,是她读过的那些书,看过的那些电影,还有她自己经历过的人生,以及形成的独特视觉,而成就的文字风格,那只属于她,犀利、尖锐,也带着温暖,有种笃定,不煽情,也不散布阴郁,就是明朗的,清风明月般的,将文字铺阵,有理有据的,一一道来。让人看起来,很有速度感,一溜烟小跑地就跟着她去了。

而且我注意到水木丁在两本书里都写到“文艺青年”一文。“文艺青年”这个词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矫情、装逼的代名词,似乎和“文艺”沾上边的人,都是些生活不落地,空有一腔情怀,却无用武之地瞎嚷嚷的年轻人。这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承认吧,你喜欢文艺青年》,我真是很喜欢,你能特别看到她文字中的逻辑,以及辩证思维的笔调,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疏密编排,层层扣问,层层回答,有理有据的书写,让人真正心悦诚服。

最终她得出了:“真正的文艺青年,恰恰是需要比别人更多的脚踏实地,心无杂念,勤奋耐劳,才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他们并不会像人们以为的那么纠结。”

所以,其实水木丁是文艺的,并且毫不矫情,脚踩着大实泥地,一直在写作。如她所说:“比起从前向往飞翔在高处的自由,我更喜欢现在这种从泥地里长出来的自由,因为飞翔于高处的自由注定孤绝,从泥地里长出来的自由,可以繁茂成一片春天,而那些开在春天里的花,就是爱。

足见,水木丁文字里处处埋着伏笔,处处可见自由和爱的影子。

前天晚上,重看了一遍宫崎骏的《红猪》,真是喜欢红猪的派头,一副我就是我,管你怎么看我的骄傲、自信、从从容容的样子。其实水木丁的笔下,很多时候,也在说这个。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读后感篇十五

对于世俗中的那些事,我认为关注和讨论都是一种堕落

一味否定自杀的人,其实和一时冲动就从楼上蹦下去的自杀者本质是一样的,都在浑浑噩噩地对待生命。

说到底,人和书要相遇地恰逢其时,读起来才会过瘾痛快。

法悦:佛家语,意思是从信仰中得到的内心喜悦。

“见自己,见世界,见众生”

女人之间也不会公开的互相憎恶,但是这种微妙却往往是让人更压抑地东西,因为如果你想反抗他,你首先必须证明它存在,

男人喜欢地是米丽特所提到的“那种智力低下、孩童般的、本能地、安于现状的女人”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小说里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密的人地气息,这气息也许是可以分析的,但却是不可复制的。

三岛由纪夫在散文《空白的作用》中写道:“我胆小,不能自杀,但这种丑恶滑稽地念头,我总是拿他没办法,实在讨厌,所以我就用写小说的方式来代替自杀。”为什么在你最初的小说里总是有人会自杀?现在我承认他们都是在代替我青春壮丽而死的。

钱钟书老先生曾经说过,只有禽兽是天生知行合一的。

所谓心意相通,都只是那些不断跟他说话的人地一厢情愿而已。

他人即地狱,所有人和人之间的心意相通,都只是一场误会。

没有绝望,只有决绝。

麦卡勒斯地孤独是巨大的,直指生命的本质,正因为这孤独太巨大,反倒让人更加坦然,仿佛是再渺小地灵魂,一旦拥有了这样巨大地孤独,人也会变得强大起来,这强大和孤独本身一样是无法超越、不可战胜的。如果你还因为孤独感到忐忑不安、忧伤不已的话,那么,这只能说明你还不够孤独。

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段子,说是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单身姑娘,人长得不错,工作收入也不错,一天,小明问他:“你条件这么好,怎么还不结婚?”姑娘回答:“我小时候田径队的,一次受伤,脚底留了一疤。”小明问:“脚底有一疤,跟你有没有结婚有什么关系呢?”姑娘答:“对啊!那我结不结婚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攻击方式和施虐手法,有些攻击倾向是攻击人假借一些借口和掩饰,比如:“关心你”和“为你好“等名义展开的攻击,但是连施虐者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恨意以及攻击他人的欲望。

只有感到自己生活无用又无意义的人,才会发生明显的虐待狂倾向。如果一个人找不到妥协的退路,必然会变的忌恨一切。

令他痛苦的,是他无法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因此他憎恨他人的快乐。

虽然世界很糟糕,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可是如果没有守在世界尽头的哨兵,来以厘米的速度把它往回推一点,再推一点,那么它便只有彻底堕落到深渊里去了。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我不担忧别人不了解我,我担心我不了解别人。

我始终认为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很好的训练,这也是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这世界始终有人需要他们的存在。

我只为爱情认过怂,从没对这个世界给我定的那些规矩认过怂

既然认怂没什么用,那你认怂干嘛?”他们住在高楼,我们躺在洪流,不为日子皱眉头,只为爱你而低头。“

整天照顾到别人的自卑感,结果反倒把自己搞自卑了。

前两天看陈丹青的采访,他说中国人最大的信仰就是活下去,如果中国人的信仰就是活着,那么很多中国人的婚姻就是混着。不混下去的理由通常只有一个——他们还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还有期望,也不需要寄托再孩子身上,不管自己的余生剩下三十年还是三年,他们都决心要认认真真的活下去,活到死,有肿瘤要割掉,有错误要解决,然后往前走。

如果在一段坏的关系里,也会彼此被激发出人性里恶的一面,最后变成互相厌憎。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付出爱的那一方,的确是比被动接受爱的一方更幸福的,因为爱是一种魔力,它在有爱的人内心唤起了小宇宙的觉醒,让他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每天都会体会到力比多飙升带来的那种快感,但是那个不爱的人,她的身体里一片死寂空荡,丝毫感受不到这种快感。

一个女人没有自由的世界,决不会使女人单方面的牢狱,女人的不自由,也反过来导致男人从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而解放女人,说到底也是真正的解放了男人,因为女人和男人永远分不开,他们生活在一起,并没有哪一方能够独自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我们已经有足够的智慧设计好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婚姻,想依靠某种模式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结果最后却发现自己只是设计好了自己的牢笼。

其实,哪个具体的男人对两性关系有什么看法,我根本不在乎,想多搞几个女人很正常,大大方方地说您自己想就得了,这是光明正大的事,我所不喜的,只是他们总拉着狮子出来垫背,证明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我只是单纯的喜欢动物,尊重自然。

从今以后,我要把自己的事当成公事来办,用工作的劲头和态度去办自己的事,对自己,要公平,我打算用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对待自己,要象伺候老板一样伺候自己

我们这种长了反骨的人,是不是要抽筋拔骨的把它拔掉,或者伪装的和其他的人一样,说大家都说的话,做大家都做的事,过大家都过的日子才能活下去。要么就是总想去跟别人理论不明白,以此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正确。后来终于明白,完全没这个必要,也做不到,拼命地证明自己真的很累,太在意别人的宽容与否也很没劲。神造万物,自有它地道理,不用问为什么,接受它就是。即便和别人不一样也没关系,不用委屈也不用争吵,安静的、沉默的、有尊严地活下去就是。你什么都不用证明,你的存在,就证明了一切。

周游列国,走遍万水千山,不写文字不做歌,路走了就走了,岁月过去了就过去了,我的朋友是一个极没有存在感的人,可是我总觉得他存在于天地之间,我不知道是不是正因为如此,他没有我在很多人身上看到的那一份对存在感的饥渴和焦灼。

是因为这自由太好了,才让我能够承受生命中这么多的痛苦压力和束缚一路走了过来,并且打算一直走下去,去看看那叫做生命的东西的尽头,到底有些什么,然后到了我要死去的那天,我想到我这辈子,爱了我自己想爱的人,走过我自己想走的路,做过自己想做的事,即便是没有什么成就,但也算尽情享受过我这平凡的人生里能得到的仅有的自由,这自由,虽然是小小的,也足够让人无悔了吧。

世界上就有这样的人,你读他的文字,知道他的一些事情,坐在对面和他彻夜长谈,但是有一天,却发现你对她其实知之甚少。我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去掉一个逗号,到了下午的时候我又把它放了回去(王尔德)

所有的人都是在表演,电视只有一种声音,即娱乐的声音。

在这个(电视)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

像逛书店这种闲散生活是奢侈的,是一座即便是平民也能活得有尊严的城市才有的乐趣。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