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台词》读后感:这篇文章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常常忽视的潜台词。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独特的观点,作者提醒读者在与他人交往时应多加留意非言语的暗示和含义。这篇文章引人思考,让人深刻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并激发了对潜台词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潜台词读后感(一)
这个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每天为了活着在不停奔波,很多人可能都活在精神内耗里。那我们缘何会如此痛苦?是不是我们看不清很多事实?《小王子》里有一句话:“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要用心!”我们人类就是这样一种很奇特的生物,很多人说话都不会直说,可能要靠你去猜,也就是看他话里的意思,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潜台词”。很多人更会用让我们无法理解的行为去表现他的内心,往往这时候行为和想法就是相反的。
潜台词读后感(二)
不得不说日本人还是自己了解自己。这本书看完没有及时写点书评,刚刚就碰到街头砰砰砰倒下事件。
不说死掉 那个,我们看看披露的关于抢手的信息,几乎完美符合了书中提到的“问题行为”。
再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学的作用下,反而加剧了国内的贫富差距使得国债比例达到260%。对于个人而言更是无尽的痛苦
所谓“苦”,“爱”,“囚”,“恐”,“寂”等等最后化作“怒”
人在四十岁附近,都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煎熬和苦恼。似乎这些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越来越加剧,不可不防。
潜台词读后感(三)
每节的内容不长,但有的观点很戳心。
从自我、家庭、他人的人际关系中出发,阐述自我的成长、家庭的问题、与他人的社交种种行为之下隐藏的潜意识。
对个人而言,印象深刻的是:
1、把自己当成好朋友一样去相处
2、懂得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
3、与其内耗自己,不如接纳、善待平凡的自己
4、真正的独处不是在家闭门不出或拒绝和人交往,而是指即使在人群中也能体会与自己相处的快乐
5、真正的成熟,是具有独立的判断并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即“为自己而活”。
6、人生没有固定的轨道和模式,只有自己认为好的活法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潜台词读后感(四)
先说一下我为何看起这本书的前因后果吧,最近工作比较忙,有一些琐碎时间也基本被游戏和短视频所占据,生活也有些空虚和无聊,一天在刷某短视频时,有一条短视频推荐了一条书单(也就是我书单目录下那条名为与人为善的书单)里面便有这一本书,正好自己也好久没有静下心来阅读一些杂书了,而且心理学,个人成长类的书籍也是本人比较感兴趣的类型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本书字数也不多,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就可以看完并且再次写一篇书评(也算是给自己的阅读留下一点痕迹吧),于是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我便看起了这本书,分了三次看完,总共花了大概两个多小时吧,下面谈谈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吧。 首先这本书名叫《潜台词:人如何用行为表达说不出的话》,作者斋藤学,是日本的一名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本来想多了解一下作者的个人资料的,结果百度却查无此人,倒是有个同名的足球运动员,尽管如此,从这本书中,我也大致了解到作者的理论中存在不少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子,同时也推测作者应该主要做酒精依赖和家庭矛盾之间的咨询服务。 因为作者是日本人,书中的一些观点和现象未必和我国国情相符,而且还有翻译的原因,就导致书中的一些说法可能不太严谨和准确,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就是“成瘾的本质就是社交恐惧”,这样的说法就让我难以认同。 本书虽然有一些和我观点相异的地方,但整体来说还是值得一读的,其中也有一些比较有用的观点,比如说接纳真实的自己,要爱自己,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不必过分苛求自己等都引发了我不少共鸣。 本书虽然书名叫做“潜台词”,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是“读心术”一类的书籍,但实际上确实类似于《少有人走的路》的个人成长的心理治愈类书籍,而且篇幅较短,涉及到个人成长和家庭关系,内容也比较好理解,也比较贴近生活,虽然中国和日本的风俗习惯有所差异,但书中讲的道理大部分都是共通的,个人觉得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潜台词读后感(五)
看这本书的题目,我以为潜台词就是隐藏着不是直接表达想法的意思,简言之就是话中有话,但是翻阅这本书才发现要表达的意思是了解一个人,了解叛逆、对抗、逃避等问题行为背后往往藏着一个人蕞深的创伤和渴望。 [海豚R]做勇敢的自己,不与他人比较 从小父母会灌输我们,你看看谁谁家的孩子多有出息,你看看谁谁谁家的孩子多么优~秀,这种对比就会让自己感觉低人一等,总觉得自己赶不上别人,长此以往自卑的心里就埋下了种子,会影响生活工作就业各个方面。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世界上只有一个你,独~一 无·二的你,只要做自己就很好。 [海豚R]人在有必要时才会改变 我们无法寄希望于他人的改变,因为人只有在自己认为有必要时才会改变。寄希望于别人的改变实际上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之前的我也试图去改变别人的想法,但结果却是不只不改变,反而觉得我有点多管闲事了,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作者写到人只有自己认为有必要时才会改变。改变别人很难,但是只要你想改变自己,就随时都能改变,至少比改变别人简单
潜台词读后感(六)
在追剧都要开启1.5倍速的当下,是很难静下心来倾听这个世界的,也很少有人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分享我们的情绪。而《潜台词:人如何用行为表达说不出的话》(以下简称:《潜台词》)的作者斋藤学,以一位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几十年的成长轨迹和初心,温暖解读了他的患者们的行为(症状),我愿视之为是:给“述情困难者”的甜蜜糖果。
书中提到了成瘾患者,被霸凌、却说不出“我不想上学”的孩子,被“贤妻良母”、“男子气概”困住的女性、男性,ta们的共同点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渴望被关注、被爱、被理解的情绪,而开启了“错位的自我疗愈”,而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摆脱这种“述情困难”,走上自己的成长之路呢?
糖果一:警惕无用的罪恶感。作者斋藤学会告诉你,“我们只需要做自己想做和必须做的事”。那些让自己产生卑微、自我贬低的想法,无法解决任何事,反而占用了我们的心力,是在内耗。不要过度使用“自我对话”,沉溺于“内在母亲”对“内在小孩”的责备中,这种作法除了让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责,一无是处。如果你目前心理健康处境艰难,别再抱怨自己了,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错,你无须为此承担全责。
糖果二:相信自己。作者斋藤学会告诉你,原来拥有自信并不难,建立“自我肯定感”就可以,什么是自我肯定感,就是“无条件地支持自己”,没有为什么,无需追问。可以改变的是“自我效能感”,就是评价自己做某件事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提高的。比如,我很棒,但我的书面表达能力并不怎么好,我将通过每周输出一篇书评,并向老师寻求反馈来提升我的这项能力。“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是不会影响到对自己无条件支持的。
糖果三:人生没有固定的轨道和模式。当你相信自己,就会走上一条自我成长之路,展示的是真实的你,做的是你想做的事,结交的是你的真实性格所吸引到的朋友,这种内心与外在一致所带来的愉悦,不正是我们在心理消极时求而不得的么?
作者斋藤学说,如果书中文字能对那些在孤寂中苦恼的人们稍有帮助,使他们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就很好,他将万分荣幸。我想说,《潜台词》无论是对他的患者,还是具有述情困难的读者,都将是一份温暖的关怀,毕竟,处在低落的时候,有人递上一颗糖果,心中便会满是甜蜜。
潜台词读后感(七)
本以为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别人说话中的潜台词,没想到却是一本告诉你,如何透过表象看本质的心理学书。看完这本书了解了自己那些不可与人说的小心思,也理解了身边人那没有说出口却表露在行为中的话语。
只和自己比较。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人生在世,从出生我们就开始竞争,父母就开始比较,“你家的会翻身了,我们家不会”“别的小朋友会背古诗了,我们家连一二三都不会数,以后可怎么办”。竞争无处不在,比较也就在所难免。作者给出的建议只在心里和自己比较,将目标分数定为十分,自我评价自己能得多少分,然后找准方向开始努力。这也提醒我们,当你成为父母时,尽量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减少比较,特别是如果有两个孩子,“你没有姐姐听话”这种语句,并不会让弟弟妹妹向姐姐学xi,更有可能引起兄弟姐妹之间的敌对情绪。
认识到自己的平凡并接受它。
小时候都会立下很宏大的理想,但现实是我在一个小城市里,领着不到三千块的工资,做着一份平凡的工作。有时候的不甘心其实并不是来源自己,而是父母、朋友、亲戚、老师、上司赋予我们的期待。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凡事不要想得太复杂,不必担心自己会令人失望。别人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在意你、期待你。父母对你的期待是真实的,但是他们更想让你活得开心一点、自在一点。接受自己的平凡,过好当下的生活。
母亲对孩子感到愤怒是正常的。
成为一名母亲以后,时常怕自己做的不够好,而对孩子的人生造成重大影响。学xi各种育儿知识,关注各种育儿动态,向优秀的妈妈学xi。有时候真的会很生气,最大的爆发应该是在他两个月的时候,晚上疯狂爆哭不睡觉。我把他扔到床上看着他哭,不想抱也不想哄他,觉得他就是我的累赘,破坏了我的生活。那一刻我的厌恶感大到让自己害怕,社会给妈妈的定义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全身心为孩子付出的”。每个人都有情绪,妈妈也有,遇到的时候没有必要恐慌,换个环境调节一下自己就可以。
“了解一个人,观其行为只是表象”。了解自己也了解身边人行为的潜台词,你会活得更加通透更加开心。
潜台词读后感(八)
本以为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别人说话中的潜台词,没想到却是一本告诉你,如何透过表象看本质的心理学书。看完这本书,了解了自己那些不可与人说的小心思,也理解了身边人那没有说出口却表露在行为中的话。
只和自己比较。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很难。人生在世,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在竞争,父母就开始比较,“你家的会翻身了,我们家不会”“别的小朋友会背古诗了,我们家连一二三都不会数,以后可怎么办”。因为竞争无处不在,比较也就在所难免。作者给出的建议只在心里和自己比较,将目标分数定为十分,自我评价自己能得多少分,然后找准方向开始努力。这也提醒我们,当你成为父母时,尽量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减少比较,特别是对待自己的两个孩子,“你没有姐姐听话”这种语句,并不会让弟弟妹妹向姐姐学习,甚至有可能引起兄弟姐妹之间的敌对情绪。
认识到自己的平凡并接受它。小时候都会立下很宏大的理想,比方说我小时候立志要当中国第一个女主席,但是目前看来是不会实现了。我在一个小城市里,领着不到三千块的工资,做着一份平凡的工作有时候的不甘心其实并不是来源自己,而是父母、朋友、亲戚、老师、上司赋予我们的期待。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凡事不要想得太复杂,不必担心自己会令人失望。别人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在意你、期待你。父母对你的期待是真实的,但是他们更想让你活得开心一点、自在一点。接受自己的平凡,过好当下的生活。
母亲对孩子感到愤怒是正常的。成为一名母亲以后,时常怕自己做的不够好,而对孩子的人生造成重大影响。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关注各种育儿动态,向优秀的妈妈学习。有时候真的会很生气,最大的爆发应该是在他两个月的时候,晚上疯狂爆哭不睡觉。我把他扔到床上看着他哭,不想抱也不想哄他,觉得他就是我的累赘,破坏了我的生活。那一刻我的厌恶感大到让自己害怕,社会给妈妈的定义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全身心为孩子付出的”。每个人都有情绪,妈妈也有,遇到的时候没有必要恐慌,换个环境调节一下自己就可以。
“了解一个人,观其行为只是表象”。了解自己也了解身边人行为的潜台词,你会活得更加通透更加开心。
潜台词读后感(九)
我们或许终其一生都将自己定义在自己或他人的眼光里。 从父母的角度上看,他们想让我们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所以从小到大都在不停的灌输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梦想,久而久之,我们也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事件,一件在正常不过的事情,总会因为生活的林林种种改变了原先的生活轨迹,我们会重新怀疑自己之前做的事情是否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所来,我们会重新思考之前所做的事情对与否,真正的是非对错人生选择题,我们是否做对了人生的每一道选择题?人生的轨迹,人生的选择题,人生的困难,有些时候弯下腰也能过,可是当自己弯下腰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无能为力的向现实屈服。 从我们自己的角度上看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父母灌输了他们的思想,我们的人生轨道,有无不跟他们的人生轨道有着一定的相似度,我们想要改变,却发现无能为力,所有的一切好像都冥冥之中有所预订,周如书中所讲述到的一个人可能会找一个男朋友喜欢吸烟喜欢喝酒,究其原因,那个男朋友是跟他的父亲有点相似。有一个父亲喜欢家暴,他一直打骂着孩子和他的母亲,等他冷静下来,去告诉孩子,这就是爱,不出意外他的孩子最后也找了一个跟他父亲极为相似的人,父亲看出了这个人,可是她不明白也劝不住,孩子为什么会喜欢他。其实没,冥冥之中或者在潜在的意识里孩子已经认为了,打骂是一种爱,所以,当遇到一个对他非常直骂的人,他也会认为那就是爱,他已经丧失了对爱的事被认可制度,从小树立一个正确的爱的观念,从小教会孩子如何去爱,而不是将潜意识自己的错误归根于孩子身上。 从社会的角度和他人的眼光上来看,我们认为别人所认为的好孩子就是热爱学习,努力向上,那么我们自己的潜在意识,因为只有这种人才能拥有社会的认可,亲朋好友的赞赏,所以他会发出我想改变我的性格上成为某一个人,可当他真正的成为了某一个人之后,他又不喜欢这种性格或者这种生活,更加怀念以前的自己,可终究还是回不去。我们终此一生都在寻找,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挑到适合自己的知己,但这条道路上的许多磨难,都让我们失去了原先的自我。 《潜台词》更多方面市场家庭自我社会的角度来进行自我的反省,是自己对自身的思考,原先我以为是用怎样用技巧去表达,我想要表达的话,但我更加深层次的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潜台词读后感(十)
我们或许终其一生都将自己定义在自己或他人的眼光里。 从父母的角度上看,他们想让我们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所以从小到大都在不停的灌输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梦想,久而久之,我们也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事件,一件在正常不过的事情,总会因为生活的林林种种改变了原先的生活轨迹,我们会重新怀疑自己之前做的事情是否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所来,我们会重新思考之前所做的事情对与否,真正的是非对错人生选择题,我们是否做对了人生的每一道选择题?人生的轨迹,人生的选择题,人生的困难,有些时候弯下腰也能过,可是当自己弯下腰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无能为力的向现实屈服。 从我们自己的角度上看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父母灌输了他们的思想,我们的人生轨道,有无不跟他们的人生轨道有着一定的相似度,我们想要改变,却发现无能为力,所有的一切好像都冥冥之中有所预订,周如书中所讲述到的一个人可能会找一个男朋友喜欢吸烟喜欢喝酒,究其原因,那个男朋友是跟他的父亲有点相似。有一个父亲喜欢家暴,他一直打骂着孩子和他的母亲,等他冷静下来,去告诉孩子,这就是爱,不出意外他的孩子最后也找了一个跟他父亲极为相似的人,父亲看出了这个人,可是她不明白也劝不住,孩子为什么会喜欢他。其实没,冥冥之中或者在潜在的意识里孩子已经认为了,打骂是一种爱,所以,当遇到一个对他非常直骂的人,他也会认为那就是爱,他已经丧失了对爱的事被认可制度,从小树立一个正确的爱的观念,从小教会孩子如何去爱,而不是将潜意识自己的错误归根于孩子身上。 从社会的角度和他人的眼光上来看,我们认为别人所认为的好孩子就是热爱学习,努力向上,那么我们自己的潜在意识,因为只有这种人才能拥有社会的认可,亲朋好友的赞赏,所以他会发出我想改变我的性格上成为某一个人,可当他真正的成为了某一个人之后,他又不喜欢这种性格或者这种生活,更加怀念以前的自己,可终究还是回不去。我们终此一生都在寻找,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挑到适合自己的知己,但这条道路上的许多磨难,都让我们失去了原先的自我。 《潜台词》更多方面市场家庭自我社会的角度来进行自我的反省,是自己对自身的思考,原先我以为是用怎样用技巧去表达,我想要表达的话,但我更加深层次的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潜台词读后感(十一)
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些情况?老公抽烟或者酗酒,似乎总也戒不掉;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天天亲子大战也没用;自己工作养成拖延习惯,不到最后一天,绝不主动去完成计划。 日本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斋藤学在《潜台词》一书中指出,行为只是表面现象,这些让人看上去难以接受的问题行为,背后都藏着创伤和渴望。
先来看看行为背后的“动机”。我们决定去做、或者不做一件事,总是有外在或者内在的驱动力。 厌学、成瘾等青春期常见问题,其实是青少年在表达自己的需要,“恳求”他人的帮助。 比如,孩子沉迷网游、手游,表现出网瘾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对“被尊重”和“被爱”的需要。 如果在生活中,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爱,甚至因为家长管教过于严厉造成亲子冲突,就会积压很多负面情绪。 再加上成绩不太理想,周围同学晒成绩都比他高,他就只能在虚拟世界寻找自信和成就感。 这其实也是在向父母和老师传递信息,潜台词是“我在做坏事,你们会讨厌我吗,你们要怎么处理这件事呢”。行为的本质,还是在变相地“求关注”。
所以,这样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的是关心、理解和爱,一旦他充分感受到爱,就不会再用“给我钱”“别管我”等叛逆的面具,来掩饰自己的脆弱和无助。 此外,在家庭关系中,我们也会因不懂表达自己的感受,脱口指责和抱怨,当对方听不懂“潜台词”时,就会造成矛盾。 比如,你下班回家,看到家里凌乱的屋子,和玩手机的老公,抱怨忍不住脱口而出:“你一天天就知道玩手机,看家里脏成什么样了,也不知道收拾......” 其实这抱怨后的潜台词就是,我工作也很辛苦,你能不能心疼我、体谅我,分担点家务? 可是老公听不到潜台词,只听到了攻击性的语言,结果自然是吵架还击,感情也会越吵越淡。
如果对老公换种说法:“今天上班忙了一天,腿都要跑断了,我想歇歇,要辛苦你做家务了......”
这样说,老公也不好意思置之不理。甚至也可能坦诚地告诉你:他玩手机也是工作忙了一天想放松,家务一定会分担的。 别再随意给行为贴“坏”标签,学会听听背后的“潜台词”,用关心和爱来解决问题,我们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都会因此而大大改观。
潜台词读后感(十二)
大家好,又一次的思想交流。
《潜台词-人如何用行为表达说不出的话》是日本精神科医生、家庭功能研究所代表斋藤学所著。其具有丰富的精神科研究经验,在凭借国立酒精依赖症中心起家的久里滨疗养所从事临床工作的同时,还在全日本推广在依赖症家庭等无法提供温暖和安心感的机能不全家庭中长大的“成年小孩”这一概念,被称为研究家庭问题的第一人。
这本书从苦-苦人生之多艰、爱-渴望被爱而不得、囚-无法逃离名为“应该”的诅咒、恐-对人际关系边缘化的恐惧、寂-难以忍受的孤独、叹-为什么不幸的总是我、怒-无法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人(父母)这七个方面描写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如何与自己释怀。
着重说一下自己对这本书的两点看法:
一潜台词
作者说‘每个人的“问题行为”背后都有着更深层的原因,那些叛逆、对抗、逃避、成瘾行为或许并没有恶意。有时候我们虚张声势,因为我们畏惧失败;有时候我们选择“躺平”,因为我们无力改变过度的自我保护。有的人表现得退费、孤独、拒人于千里之外,实际渴望被人照顾;有的人酗酒成瘾,实际希望一事无成的自己也能被爱;有的人常年失眠,实际希望多一些可以什么都不做的时间......’正是因为人们并未将自己的话不能说出口,只能用自己的行为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面对这些创伤和渴望的扭曲表达。
二“内在母亲”
“内在母亲”并非真是的母亲,而是孩子在内心创造出的一个母亲形象。想想自己小时候做错过某件事情,不敢开口给家长说,不敢回家。有没有在心里痛斥自己的行为,折磨人的内心,让我们认为自己是无能、丑陋的。放任成长,我们长大后变成有一些心理疾病的人,容易受到各种来自自我的否定。那么要免受内在母亲的伤害,我们就要建立一个无条件接纳自己的母亲形象,正视现实母亲,明确自身需求,认识并理解人无完人的道理,即使是父母也是如此。
中国人都有不能完全展示自己情感的传统,尤其中国文化是含蓄、内敛的,这就成了虽然我们是至亲好友,但是仍然词不表意、行不表心的生活日常。希望我们都能从这本书得到力量,坦率的做自己想说的话、想做的事。
期待下次的遇见。——啊哈哈
潜台词读后感(十三)
有句俗语叫作“最熟悉的陌生人”,可以用在我们现实中的各种关系之中。如果我们对于这些关系细究的话,“最熟悉的陌生人”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广泛的多。 我们和我们生命中的任何一个最亲密的人,都有可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往往认为自己非常了解他们,但可能我们了解的都是表象,听他们告诉我们他们的想法,可能就是他们想告诉我们的,但不代表这是他们真心的表达。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在学校里受到了伤害的孩子,因为担心父母而不愿把这种情况告诉父母;在生活中有了困难的丈夫,为了让妻子不至于受到情绪的影响而隐瞒的实情;父母也一样,用各种各样的理由约束着孩子,而仅仅是为了不让自己陷入担心的负面情绪之中。更有甚者,很多人还会出现身体疾病,究其根本原因,往往都是他们在逃避着现实的困境。
这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生存的现状,我们更多生活在错位之中。我们所要表达的和我们的内心,我们说的和我们的实际行动,我们的精神状态和产生的原因往往都是错位的。 那么怎样去纠正这种错位呢,怎样去完成重新的自我认知呢?怎样让我们得到更好的成长?
日本国宝级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斋藤学在他的著作《潜台词:人如何用行动表达说不出的话》中,就把我们带进人生的各种错位之中。了解我们各种各样负面情绪、精神问题所产生的根源,从中找出我们内心的真实诉求。在不断了解自我中,找到真实的自我,让内心最真实的那部分浮出水面,成为指引我们前进的真正动力,从而完成自我修复之路。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分了七个部分,分别代表着我们的七种情绪,找到这七种情绪下隐藏的真实逻辑。这七种情绪分别是苦、爱、囚、恐、寂、叹和怒,作者在每种情绪的不同状态中都给出了极为细致的分析,在这些分析的最后还给出了简短的建议,这都是帮助我们认清真实自我,并成就更好自我的途径。
举一个例子,很多人会认为爱都是正面的,都是能够给我们再来幸福的情绪,但其实爱有时也是一种逃避。在这本书中,就有着一个出轨丈夫的妻子,不离不弃等待着丈夫回心转意的故事,妻子给出的理由正是因为爱他、不想失去他,但从旁观者的角度,都能看出他们已经不再爱了,妻子其实就是逃避改变的事实。妻子害怕改变,害怕改变之后的生活,而这样的心理也就让她选择了接受现状,但现状不但没有把她引向正途,只能让她越陷越深。如果妻子能够真实的了解爱背后所代表的潜台词,认清自己真实的心理诉求,也将更容易改变,更容易寻找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这本《潜台词》中,用作者的理论认清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行为背后的“潜台词”并做出改变,才能更好的认清自己,改变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
潜台词读后感(十四)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保。人不会平白无故做任何一件事,即使是看起来愚不可及的行为也定有其用意。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拼命做出的努力。
你有没有见过投身于事业全然不顾家庭的父亲、喋喋不休打着“我是为你好”旗号过度控制孩子的母亲、无节制消费的年轻人以及纵酒逃避现实的人。这样的行为背后到底是什么?这样的生活真的是他们内心的选择吗?在他们的行为下面又隐藏着什么没有说出口的话呢?
日本心理咨询师及精神科医生斋藤学在这本《潜台词:人如何用行为表达说不出的话》(以下简称《潜台词》)中指出“人的行动往往受到潜意识的影响,这种在这种情况下受到的触动,通常无法被本人察觉。”他以当下社会最常见的“问题行为”为例,剖析背后的思维逻辑。书中不仅有家庭亲子关系、友情关系、夫妻关系,还有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让我们能更加明白这些行为背后的深意。
“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的道路,本就应该是充满自由和无限可能的。但是,一旦准备迎接这种自由和可能性,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此,我们需要树立健康的自尊心,相信自身的独特性,同时还要拥有求同存异的平和心态。在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时,既要能发现问题,也要能与之合作。一定不要给自己设限,在大胆的尝试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贯彻自己的风格,成为一个自由的大人。”
一、若你爱而不得,请先学会爱自己。
家庭永远是人们想要停留的港湾,正常家庭的作用是,“只要回到那里就可以放松自己。”在“伤心疲惫时,可以在那里得到治愈和休息。”可是,现实中很多人苦恼于自己的原生家庭,不仅没有给自己提供港湾似的依靠,还让自己不知道为何而活,非常依赖酒精、沉迷游戏。更有沉迷于危险两性关系中的人,反复爱上迷恋上“渣男”,挣脱不了这样的情感需求。《潜台词》告诉我们,如果别人不爱自己,我们更需要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做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不要抱怨没有人爱你,而更应该接纳当下的自己。与其向外寻找别人来爱你,不如和自己对话,像朋友一样和自己相处,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成年人。
二、脱离原生家庭,建立自己的课题。
大家一面反复控诉原生家庭对自己带来的伤害,但是却不能脱离原生家庭。几乎所有孩子都希望能够成为父母的骄傲,把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与期望认同为自身存在的价值,在与父母达成相反意见或者没有完成他们眼中的期望时,常会否认自己的存在。现在新闻偶有报道,高中生因为满足不了父母对自己的期待而选择辍学,甚而还有采取更加极端方式来结束年轻的生命。在《潜台词》中,斋藤学鼓励大家“去寻找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意识到一点,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人,跳出他人的评价,开始相信自身的价值,拥有独立掌握人生的能力。
三、试着原谅他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宇宙是有“吸引力法则”的,如果一个人的心中装的更多的是对他人的讨厌,那宇宙反馈给你的是更加多的抱怨。我们一直对他人心怀怀恨,很难与外界建立联系,不付出真心,自然收获不了真心。一个人一直握着滚烫的石头,看似是石头的滚烫伤害了他,但他只需要放下石头便可以获得轻松。怨恨就是我们心中那块炙手的石头,把自己从过去解救出来,学会放下对他们的怨恨,珍惜身边的人,接受并回应他人的善意,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每个人都是普通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浩瀚的宇宙和有限的生命中,寻找自己的价值,接受平凡的价值。不要困于糟糕的原生关系,更要勇敢的对不认可抗衡。做一名对自己负责的成年人,相信自身存在的价值,不卑不亢,努力绽放。
潜台词读后感(十五)
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了我过去的几部著作,以及我担任心理健康顾问时和来访者沟通时说过的一些话。其中,有不少内容是我许久前写的东西,久到甚至我自己在读这些内容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这真是我写的吗?”但是,将这些内容仔细整理排版好后再通读时,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确确实实是我会说出的话。”
这些连我自己都已记不清楚细节,甚至连主题、发表时间、侧重点都不甚相同的内容,完整地呈现了我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及精神科医生的成长轨迹和初心,因此这本书也算得上是一部包罗甚广之作。
这个初心,正是追溯一些心理问题的根源:许多人之所以会过上贬低、伤害自己的生活,并陷入毫无根据的自我惩罚情绪,就是因为放不下那些无用的罪恶感。
帮助我得出这个结论的,是几十年前我在日本国立疗养所久里浜医院遇到的酒精依赖者。当时的我刚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在面对酒精依赖者时,毕业进修时掌握的古典精神分析技法完全派不上用场。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像信赖名医一般将自己托付给不成熟(26岁)的我,托他们的福,我才有了今天的一点点成绩。事实上,我是在那很久以后才知道“理想化移情”和“自体心理学”等概念的,在那以前我完全是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索。因此,我的方法不是哪本书里教授的,而是在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来的。在从事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容易紧张、不擅长与人交往、难以向人示弱等。无论是为了缓解紧张而喝酒摆架子的酒精依赖者,还是渴望获得“支配组织”的快感而埋头工作的工作狂,从无法以“真我”示人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社交恐惧。而隐藏于社交恐惧之下的是“妄想性”的自我惩罚情绪。这些成瘾者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我的眼神很伤人”或者“我对于他人来说是一个麻烦”之类的错误认知,正是这些错误认知在不断地责备他们、折磨他们。
正是受这些认知的影响,那些进食障碍者才不停地呕吐,因为他们在潜意识里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挽留别人:“不要抛下这样的我。”还有那些因醉驾出车祸的、为了工作连家人和孩子都不顾的人,他们一边觉得自己毫无用处,一边用那些极端的方式惩罚自己。这些症状的产生不是没有原因的。成瘾者的身边往往都存在着拖累症患者,而拖累症患者需要“自己被人需要”。从表面上看,是拖累症患者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在“拯救”成瘾者。而事实上,这种关系却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使双方一起陷入恶性循环。
我们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家暴、虐待儿童等现象时可以发现,当事人产生的问题与他们的家人有很大关系。要解决家庭问题,必须先解决自我认知的问题,也就是“自恋”心理受伤的问题。本书对此也有详细论述及分析。“健康自恋”的原始形态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在父母宠爱下长大的孩子,会认为自己“被爱是理所当然的”,不会过分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而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并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活下去。
但是,在一些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想保持这种纯粹的状态很难。一些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会被拿来和别人比较,往往会在市场标准的衡量下被贴上“优”或“劣”的标签。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也会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成为不合格的“次品”(并尽量成为优质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会不自觉地在心里装上“摄像头”,并严格监视自己,也不允许自己有片刻放松。在失真的自我评价中,人会陷入不断贬低自己的恶性循环,最终丧失真正的自我。心理医生需要通过给予来访者关怀来肯定来访者,帮助他们学会构建能够认可“真我”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评价,修复受损的自尊。
在整理本书内容的过程中,我再次深刻体会到这就是我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及精神科医生的使命。在这些年忙碌的工作中,我一直想把自己的感受认真地表达出来。这些年发生的一些社会事件也使得各种心理问题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
木附千晶女士筛选了我以前的杂文和演讲录,在扶桑社的高桥香澄编辑的协助下将之整理成了这部文集。托二位的福,让我体验了一把观点被奉为圭臬的奇妙感受。如果这些文字能对那些在孤寂中苦恼的人们稍有帮助,使他们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就很好,我将万分荣幸。
斋藤学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