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的城市》这篇文章探讨了如何打造一个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强调了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考虑人们的需求和感受。文章提倡提高城市空间的舒适度和便利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以营造一个更加宜居和人性化的城市环境。
《人性化的城市》读后感(篇一)
规划从业者或许已经习惯了以卫星图、俯视图的视角观察城市,在空中点点划划着花花绿绿的地块和横横纵纵的路网。
此书可贵之处是能够让规划设计回归地面,真正以个体人的视角和感受,谋划各类设施的适宜布局和功能,人性化光芒闪耀在作者种种精巧的细节考量中。
细节决定一切,这或许是将规划做实的唯一途径。
1/7页《人性化的城市》读后感(篇二)
翻译还行,但是英文原版更有味道,适合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等设计学科的老友们看,简单地阐述城市设计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点点滴滴,虽然在对Jan Gehl来说中国城市发展已经不人性化了,但是作为设计师,我脑子里还是有对乌托邦的想象。尤其是在阅读这本书后,一个美好的城市,一个真正适合人居的城市。书中其实最让我有感触的是盖尔认为,城市应该是由各种元素共同编织组成的一个令人信服的整体,回观我家乡的城市,烂尾楼,烈日,混凝土道路,想想这也许也是很多3线城市的缩影。
2/7页《人性化的城市》读后感(篇三)
在厦门听老师推荐,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内容很专业也很细致,看了有个大概的感受。毕竟不是干这行的,对于城市如何更人性化,本书算是给我启蒙了,一些感觉原来也有,经他这么一说更具体知道城市里为什么那么多让我们不满意的地方了,搞城市建设的要都能认真读读就好了。翻译不太理想,刚开始简直难以卒读。后半部分我都看的是配图文字,感觉对于有兴趣涉猎一下的人来说,只要看配图及文字就大体可以了,有兴趣的内容再看对应段落。图书馆借来大半年才陆续看完,看来要被罚款了。
3/7页《人性化的城市》读后感(篇四)
见图。 =***********************************=****************=**********************************************************************************************************************=
4/7页《人性化的城市》读后感(篇五)
扬•盖尔的《人性化的城市》是我对城市规划的启蒙书,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被打动了,自行车也能上地铁,城市原来也是有表情的,有些表情冷淡,有些让人感觉温暖。于是,对这门学科的好感便油然而生,原来一座城市其实可以设计的像家一样的贴心,只要我们从人的角度出发,用心构筑。
第一章谈的是人性化维度,呵呵,我猜想盖尔老先生肯定是个不择不扣的人本主义者,他在本书的第一句话就强调了,我们几十年来规划学科对人性化维度的忽略!我们的交通越来越快,房子越建越高,时间越来越赶,但我们忽略了生活在城市里最重要的一个主体——人的存在。我们已经逐渐失去了享受步行的乐趣,我们总是被一个又一个的白色冰冷的栅栏切断了行走的路线,不得不要绕行天桥或者地下通道,人不再是当做自由的人,而是羊圈里的绵羊。在他看来,自由行走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应该得到尊重,“行人应该得到尊重”可以说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轴,所有的案例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而进行讨论的。
接下来讲到了感官与尺度,现代城市的一个通病就是尺度过大,人们喜欢用上帝的视角去鸟瞰一座城市,注重他整体的形式,但却忘了,城市的基础功能乃是为人提供一个好的居住条件。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高楼林立的环境里,对心理难免产生压抑感,放眼望去,人们的实现总是被遮挡,难以有舒畅的情怀。作者说到,100米范围内的距离是能产生清晰的感知的,这就是为什么体育馆最大不超过100米的直径。在城市中,如果楼层高于5层的话,那么人们就几乎失去的了与城市生活的联系。所以,作者不断的强调小尺度,强调人的视觉适宜程度。
从感官的其他方面说,一座城市史需要人们去体验、去触摸、去行走、去欣赏的,如果办不到,那么这座城市则会失去生机和活力,以北京为例,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我虽然生活在这,但对着城市并未有太多的情感上的体验,在马路上,我也没有闲适的心情去散步,每天穿行半个北京城,但只是经过,并未感受,认真体验。如果要我说对北京的第一反应,却是刚来之时的那个灵境胡同,没有太多车辆,没有喧嚣,印象中只有温暖和煦的阳关,宁静的街巷,和善的人们,还有每晚聚在一起吃饭的朋友。那里真实的提供了一种体验感,我可以坐在门口慵懒的享受九月的阳光,看着来往的行人,弹吉他或者思考。我想着就是小尺度给我的体验——谦卑、和蔼、愉悦。也是小尺度带来的温柔而持续的力量,他能吸引我在有空的时候想去那走走,他能让我每一次经过那的时候朝那观望,每一次对我朋友谈论起他的时候会洋溢着欢喜之情。然而一旦走出这条胡同,北京城市的种种问题便暴露出来了,高大的建筑俯视着你、汽车、栏杆、噪音、空气质量、密密麻麻的人群,让你时刻感受到这是一座快节奏的城市,一座让你不能停下来的城市。
5/7页《人性化的城市》读后感(篇六)
“更高,更快,更大”,这经常成了现代城市发展盲目追求的目标,不管是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还是扬盖尔的这本《人性化城市》,都试图指出汽车交通的剧烈增长和现代主义规划思想是如何将城市空间与城市公共生活置之不顾,而使城市变得毫无生气。扬盖尔主张现代城市规划应将人性化维度作为重点,并举出一些成功的人性化城市规划的案例来证明他的观点。
扬盖尔提出了四个人性化城市的目标:充满活力,安全的,可持续的且健康的。而这四个目标都可通过一个途径完成,即吸引更多的人在城市空间中步行、骑车和逗留。其中,当更多的人被吸引在城市空间中进行步行和逗留的时候,一个安全的城市的潜能得到强化,人们躲在汽车盒子里往往无暇顾及周边发生的事,而在上面情况下沿街有了更多的眼睛并且有了更大的动机来注视发生在建筑周围的城市中的活动。
很多人认为在巨大的汽车交通压力下,要发展步行与骑车交通是很困难的事。但扬盖尔指出有时道路的减少并不影响人们生活,我们首先塑造城市,而后城市塑造我们。在墨尔本,城市中消极的巷道和拱廊被设计成逗留空间,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激活城市空间的案例。
在城市空间中,高品质的自然物质环境能增加选择性活动和社交性活动。另外人是人的最大乐趣,城市的最大吸引物是人。最为聚会场所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样起到了确保民主的作用。
书中的第二章提到了感官与尺度的问题,其中提到,贴着建筑行走时,只有建筑的首层部分能够带给我们兴趣和强烈的情感作用,这也是本书极为重视的城市设计中的一个依据,这要求城市设计保证首层建筑立面细节丰富,让城市更适合停留。
第三章作者提出另一个重要概念:柔性边界。狭窄的街面单元,多个临街门,在立面上竖向的立体效果处理,首层空间前面的半私密性户外空间,都是柔性边界的体现,而这也使得城市空间有着更深入的活动程度,也使城市空间更加安全。如果边界没有了,不起作用了,那么空间永不能充满活力。
一个安全,有活力的城市空间,步行在混合型交通中必须具有优先权。但很多城市的现状是以汽车交通优先,包括中国的许多大城市。
第四章标题为“视平层面的城市”,也即作者从人性化视角去关注城市设计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步行距离以500m为宜,步行道不宜中断等细节层面详细阐述适合步行,停留,会面,嬉戏,锻炼的城市要求,既要考虑白天的使用,也要考虑夜间,兼顾一年四季。城市空间中的尺度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现代规划的城市很多出现尺度过大,表情冰冷的毛病,而以前自然形成的古老城市的却常常出人意料的有着人性化尺度。好的城市规划需在城市尺度、场地规划尺度和人性化尺度上共同协调工作,依据着生活、空间、建筑的规划次序。
城市人性化维度的设计不止在发达国家受重视,而在发展中国家也必须提上议程。就中国来说,城市人口急剧增长,而这使得城市空间显得及其宝贵。尽管中国一线城市开始出现步行和骑行绿道,但大多不是在市中心,城市中人们的步行和骑行受到极大阻碍。而在城市中的视平层面,城市管理者往往不够重视,而使得城市空间显得过大,过冷。这些问题,将是中国城市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6/7页《人性化的城市》读后感(篇七)
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也在不断变化。盖尔认为城市开发的任务是由专业规划师承担主导,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另一个新的群体:交通规划师,也逐渐登台,这类群体则秉持如何确保汽车交通达到最佳状态的思想与理论。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它是为人而建的。本书也聚焦在如何对城市中人的关心,是成功获得更加充满活力的、安全的、可持续的且健康的城市的关键。
第一章 人性化维度
本书所提到的人性化维度则指在城市中有利于人们行走、站立、坐下、观看、倾听以及交谈的维度。当前的世界城市发展中对人性化维度的忽视和忽略是普遍现象,一些其他的问题如交通问题却取而代之成为了城市规划的主题。而这些占主导规划思想——公共空间、步行活动和作为城市居民聚会场所的城市空间也逐渐置于非常次要的位置上,这也是所有城市的共同特征。盖尔所提出的人性化维度是立足现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下,城市的规划管理必须做出改变,未来的关键目标必须是关注使用城市的人的更大的需求。他提出了人性化城市的四个重要目标——充满活力的、安全的、可持续的、健康的。并针对这四个目标阐述了自己对于目标城市的愿景与追求。人们对城市规划人性化维度关注的增加,也间接反映出了对追求更加美好的城市品质的一种明确的、强烈的需求。
道路越多,则交通越多,道路越宽反而诱发更多小汽车出行,交通更加拥挤。盖尔提出一个思考,如何邀请人来参与城市活动,现在我们将更多空间用于车辆行驶和停放的做法,实际上反过来拒绝了人的参与。书中通过列举不同城市的“邀请”和“行为”例子来说明我们首先塑造城市,而后城市塑造我们。本书倡导“人创造城市及其人性化”,城市也需要通过设计来邀请和吸引步行交通和城市生活。21世纪需要城市生活作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日常使用的、民主的聚会场合。
第二章 第二章感官和尺度
人性化城市的出发点是人,也就需要研究人的感受,盖尔运用生理学的方法来向读者解释人的尺度。人类是一种习惯线性的、水平向移动的动物,所以道路、街道都是线性移动的空间,是以人的运动系统为基础设计的。从人的视觉出发,他提出了两个指标100米和25米。100米的条件下,人可以看清楚物体的运动以及轮廓。所以体育馆的最远座位距离中心场地的距离也是100米。25米的条可以看清人的面部表情,所以也经常运用在剧院设计中。人的眼睛习惯看与水平线成0-向下10度的范围,向下能看到70-80度,但是向上只有50-55度。反映到街道上,二层以下是最佳的,二层到5层则较为可行,而5层以上基本与街道空间没关系了。
同时速度对于人的感官也有影响,盖尔认为人性化的尺度是步行和骑自行车的角度,5-20公里/小时。在这个速度范围内人类与环境可以有着良好的感官接触,这也是盖尔一直强调的步行和骑车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原因之一。超出这个速度范围人的视觉就难以捕捉周围环境信息。他还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可以分为四种,亲密距离0-45厘米;个人距离45厘米-1.2米;社交距离1.2-3.7米;公共距离3.7米以上。这些都是人性化中所必须要研究的因素。而现在的城市生活中,这些人性化的尺度却被忽视,城市规划的重心还是停留在汽车问题上。巨型建筑、大尺度等都无法满足人的视觉感受。我们往往会把人性化放在嘴边,但对于这些人体、感官和移动性等生理因素进行忽略。想要建设可持续的健康城市,就必须开始对人性化尺度有全面的认识。
第三章 一个充满活力的、安全的、可持续的且健康的城市
本章围绕全书的核心目标展开了详细的论证,即我们需要充满活力的、安全的、可持续的、健康的城市。充满活力是全面的城市规划的出发点,是城市所追求的目标,它也涵盖了安全、可持续、健康的特点。城市生活是一个潜在的自我加强的过程,“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来”,人们会自发受到其他条件的吸引。盖尔这种说法让我们了解到充满活力的城市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是一种关于感觉的事情,城市空间能吸引你,能受人欢迎,它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所。
盖尔认为充满活力的城市并不是由城市中高的建筑密度、住宅与工作场所大量集中所主导的,更重要的是城市所具备的“品质”:有吸引力的城市空间与人群。并用悉尼市中心街道等例子佐证了他的观点。而对于良好的城市空间的“品质”,他提出的衡量标准就是人们逗留的时间,相对于快速交通的城市,更慢速的交通则意味着充满活力的城市。同时,城市边界的处理对城市生活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盖尔提出了“柔性边界”的处理,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逗留区域的边界。通过不同城市街道边界处理的对比,无可否认柔性边界在各个区域都起到了吸引的作用。
安全也是城市品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关于城市安全,盖尔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交通安全与预防犯罪。实际设计中,想要通过规划来保证交通平衡,减少事故,书中并没有展开。就目前中国来说,车辆、非机动车与步行,三者的交通路线是由花坛或台阶分开的,有着明确的导向性,相对于安全。而书中所提到的“共享空间”的交通类型去让人们通过警觉来减少事故发生还是有待商榷。而犯罪问题其实也跟活力城市相联系,一般犯罪者都是喜欢夜间人少的情况,如果城市有着更多的活力,也可减轻城市的犯罪问题。清晰的城市结构、清楚的标识、良好的照明这些都是安全城市的重要因素。
可持续城市现在也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点话题,盖尔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物质环境主要针对于城市交通的汽车碳排放问题。社会环境的可持续,盖尔则倡导公平,为城市生活中的不同人群提供一个共同参与城市公共环境的机会。健康的人性化城市还是将目标聚焦在人,提出现代人缺乏锻炼等肥胖问题,健康城市应该有给予人更加多的运动的物质空间基础,邀请人步行或骑车,并以此为主导的出行方式。
第四章 视平层面的城市
从第二章人的感官和尺度了解到人在城市中以5km/h速度行进在城市中时能与城市有最佳的互动。城市规划中考虑人性化,就是考虑最普遍的人性化,也就需要为人们的行走、站立、坐下、观看、倾听及交谈提供良好条件。所追求的要点也在于这些小尺度。
盖尔在书中多次提到步行的出行方式,因为步行可以作为其他活动的起点,无论目的怎样,人行走于城市之中,就会与身边发生的各种社会活动融为一体,类似于“广场”效应。而人性化的城市考虑人在行走过程中的一切状态所看到的不同环境,也就是视平层面的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街道也要从此考虑,人们在此行走,是否方便,是否让人感到疲劳,是否有好的视觉环境等。人们在有行进目标的时候,会不自觉的规划最短的路程,但是选择的可能往往不是规划者所设计道路。迪斯尼游园的道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设计师在游园开放之前先让人们进行行走,最后再根据行走的路径去规划道路。如何让人在城市中获得最好的体验,这是人性化城市的关键。为达到这个目的还必须考虑气候的因素,人们往往喜欢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出门,不管是炎热寒冷,亦或是各种恶劣天气,都需要给人们一个适宜的条件,能否躲雨、乘凉,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但却是人性化维度下一个必不可少的尺度。
第五章 生活、空间、建筑——依此次序规划
城市规划设计需要考虑不同的方面,盖尔总结为三个尺度,分别是大尺度:整体城市的布局规划,是航拍视角下的城市。中尺度:开发尺度,包括城市空间的组织和各个部分的区划设计,是低飞直升机所看到的城市规划。小尺度:人性化景观的规划,也是上一章节所提到的视平层面的城市。这三个尺度层面有机融为一个整体,才能提供友好的生活空间。而如果只满足于前两个尺度,作者则称之为“巴西利亚综合症”,忽视了最小的人性化尺度。而正确的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先从生活出发,首先是生活,其次是空间,最后才是建筑。这种设计思维并不是没有依据的。自古以来城市的演变都是从小道,市集发展的,从生活开始的。书中还提出了设计建筑首层的艺术。以温哥华的水边街景为例,底层2-4层的建筑采用一个建筑平台的样式,4层以上的建筑则退居于街道建筑线条的后方。这样即满足视平层面的空间质量,同时又遮挡住了4层以上的摩天大楼。也不会遮挡行人的视野,颇为精妙。书中还列举了很多新城区建设的经验来佐证“生活、空间、建筑”的规划次序,,这也是对城市规划者的共通需求。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带来很多挑战和问题,随着经济的增长,交通拥堵,活动空间被停车场占用。就拿我的家乡来说,每次过年大量的车辆占用了城市中所能看见的一切空地。盖尔始终强调无论城市的发展水平如何,都需要鼓励市民通过步行、骑车来参与城市生活。并列举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制定的富有创意的城市政策,这些都有现代城市规划者可以采取的优点。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人性化维度。发达国家缺乏是因为规划的意识形态不足,强调机动车的交通。而发展中国家则是因为发展的压力而无法考虑。建造人性化的城市是廉价、简单、健康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但是重要的考率人性化的多方面维度,“做一个好建筑师,你必须热爱人民”。
第七章 工具箱
盖尔将这个章节称为工具箱,是因为他在此总结了一些人性化城市的指导原则。首要原则可以用“聚集”两字概括,合理分配城市的功能设施,让人群与活动数量最大。整合各种功能设施,丰富人群的体验。合理设计步行和骑车交通,保证安全。“柔性边界”,提高建筑内部与外部城市空间的互动。以及邀请人们停留在城市中,提高城市活力。
其次是交通规划的原则,将现在以汽车为主导的交通规划转变为行人为主导的设计,盖尔列举了四个城市的以行人为最高优先权的例子,但对于书中所提的到的“共享街道”的概念我个人认为这样还是存在一定的危险,并不能单纯依靠行人的警觉来达到安全的目的。
对于视平层面的城市,盖尔提出了12个衡量的标准,主要围绕保护、舒适、乐趣展开。人的视角所直接接触的建筑首层的设计也应该注意活跃、友好、混杂、无趣、不活跃带来的影响。最后盖尔采用对比来说明人性化维度下如何重新安排城市道路空间的优先级别。
八 结语
现在快节奏的城市发展下,城市的设计规划时,可能大多数都是从大尺度的视角下去进行规划,也就是书中所提到的“巴西利亚综合症”,而盖亚却将我们带入到人的视角下,去研究人的尺度,考虑人的因素。而盖尔提到的发展中的城市问题,大多也正是中国现在面临的困境。但是对于书中所提到的原则对于中国来说也并不能完全适应,毕竟现在国内的设计还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如果大尺度的设计规划能带来更多的利益,不管是开发商和设计师都不愿意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纠结在小尺度上。但是人性化的城市对于每个人来说是都有价值的,是我们未来城市设计的发展方向,因为人性化的城市是为我们自己服务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员。
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