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人类与病”文库本系列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类与病”文库本系列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0 19:30:26
“人类与病”文库本系列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5-10 19:30:26   小编:

本系列书籍深入探讨了人类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疾病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影响。作者以丰富的案例和数据展示了各种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防治措施。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让读者更加了解疾病对人类的重要性,引起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关注。

《“人类与病”文库本系列》读后感(一)

去年3-4月份疫情期间读完了朱老师的《医学大神》。说来也惭愧,《医学大神》是2021年双十一的时候就已经入手,一直放在一旁。2021年底,因为工作原因,需要接触医疗医学,所以才延后了这么读完。

《人类与病》所学到的疾病,很多名字都很熟悉,平时也经常听到,但很多和自己原有的认识是矛盾的。比如,原以为血吸虫病已经被消灭,肺结核也基本全部预防了,麻风病人也都没有了。读完才知道,对疾病、对医疗真是太不关心了。

说说《人类与病》的阅读感受:

1. 医学的进步,特别是现代医学的进步,不是某一个人,是一群人,是几代人不停的努力。读《医学大神》的时候就有这个感受,读《人类与病》时候感受更明显。血吸虫、疟疾等,无一不是一代代人、一代代科学家的努力。

2. 现代医学需要科学精神。从本人2021年底大规模开始接触医疗卫生系统,特别是疫情,对疾病的预防控制、救治等等,一定要有科学依据,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想当然。从血吸虫病的防治上看,所有的政策、措施、方案的出台,要有现代医学知识或者常识作为理论支撑。

3. 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我们对人类的身体、对疾病、对病毒的认识很很少很少,很多疾病到现在都是可以说“无知”。在过去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在现在就不一定是正确的;现在正确的,未来也很难说。

4. 从自身来说,要关爱我们的一线医护人员,他们不是神,都是人,他们在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然我们自己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科学看待各类疾病,理性看待生老病死。

这套书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读到。

《“人类与病”文库本系列》读后感(二)

有一对坚信“刮痧治百病”的姊妹,有一天老父亲倒在楼下,姊妹俩没有马上送医,而是先抬回家刮痧,然后送医院。医生治疗期间,她俩还是瞅准机会给父亲刮痧。医生说因为时机延误,溶栓效果不好。住院了一段时间,老父亲到底偏瘫了。姊妹俩把他接回家伺候,一边庆幸:“多亏及时刮痧,要不然命就没了。” 这对姊妹的逻辑能够自洽,所以她们得到安心。但科学不这么说。溶栓药物对时间的要求是由严格的试验证实的,有数据支持。而她们给老父亲刮痧,没有对比,没有数据,没有足够多的样本,只要有点现代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没用,即使有用,这种三无孤证也不能成立。但她们就信,就安心。而且这种逻辑自洽极为常见,太多人深信不疑,不去讲什么科学。 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呼唤德先生和赛先生,现在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是不是不再需要了?不见得。“启民智”、讲常识这种事情,什么时代都需要。所以我喜欢老六张立宪编的这两套书,《医学大神》系列和《人类与病》系列,都是朱石生老师拣选现代医学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和影响人类最深广的疾病,经过爬梳整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来的科普故事,它不故作高深,因为真理往往是朴素的。用朴素的语言讲述朴素的道理,没有任何阅读门槛,只要你想了解,就可以得到现代医学的洗礼,就可以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拨去迷信与愚昧的尘埃,看到科学那清晰而坚定的闪光。 一套书十三四本,每本只有巴掌大小,厚的二百多页,薄的一百多,易携好带,大约两小时的阅读量。因为喜欢,想把有滋味的日子拉得长些,我限制自己一天只看一本。出差两天,也只带两本。上车先睡一觉,睡醒了看,看完了再眯一觉,到站正好。 那天我看完了还没眯着,听后座俩五十多岁的女士聊天,用浓重的牟平话交流外出学习养生心得,后来一位女士给人打电话,叮嘱说:“一定要吃五谷,因为五谷对应五脏。五谷也要注意颜色,不能老吃精米白面,要吃五色的,五色对应五行……”把我听乐了,登时思维奔逸,遏制不住。鸡有五德,必擅五禽戏;五官端正,岂能五谷不分;五脊六兽,正对着五脏六腑;五指山下埋五金,五彩祥云多烂漫;五颜六色都认得,五音不全可咋办;五花马,五更天,五花大绑去成仙;五花肉,过五关,五子登科喜翻翻;五魁首,六六顺,五福临门过年关;五雷轰顶今何在,换了人间。 打住。

《“人类与病”文库本系列》读后感(三)

没有人是随便就能成功的,要想成为科学家对人类进步有所贡献,就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力与对事物保持无穷尽的好奇心。这个才是催动你走下去的内因。比尔哈茨是涉猎广泛,曼森则是目标明确。也许你不知道你最终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但前期一定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学识。《医学大神》是前期每本书主要介绍一个主人公,而《人类与病》是介绍了一个又一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医生学者,他们分别对这种疾病有自己的推测与判断,经过时间的不断累积,最终确定了某类疾病的起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危害,及应对措施。 确定一种病原,首先是根据它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出现,每个地方不同的血吸虫病有不同的症状。像埃及血吸虫病只侵犯人的膀胱和尿道,导致感染的人出现血尿症状。而“曼森血吸虫”不侵犯膀胱和尿道,只侵犯肠道。并且所有卵的棘突都在侧面,无一例外。而“日本血吸虫”的特点是虫卵比较圆,没有棘突,也是只侵害肠道不侵害膀胱。根据不同的特征,出现的不同地域和发现的人不同,而分别给疾病命名。 巴娄,对于科学的献身精神。这本书里印象非常深的是巴娄对于血吸虫能否在美国定居而把自己当做“小白鼠”去做实验。那一年他已经68岁,为了研究血吸虫,付出了相当惨痛的代价。在不用麻药的情况下切除自己的皮肤组织,为观察血吸虫感染人类的自然病程全程不吃药,并且在自己染病期间坚持记录每天的变化,并对环境做消杀,包括后来他开始接受治疗,但是医生没考虑到他的体重而用药剂量较小,这又让他经历了一遍疾病的折磨。但是他都坚持着,忍受着,静等自己的免疫系统与疾病做抗争。这既是对医学的信任,也是一种强烈的心里暗示,可以起到安慰剂的作用。这让我想起了《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里面描述的很多案例,有些人其实并没有病,但是天天幻想自己得了各种疑难杂症,结果她就天天自我感觉被病痛折磨,吃各种药物,遍访名医去做检查都显示她没有得病。直到最后她把心结打开,换一种生活方式,才发现自己的身体一直都是健康的。如果巴娄感染之后也患得患失,充满恐惧。那么估计他也不会活到93岁的高龄。 读到最后2章关于中国的血吸虫病的治理过程及其效果才发现,原来血吸虫至今在中国大地上仍然存在。这个听起来似乎已经很遥远的名词,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有了药物可以去精准的治疗这种病症,但是没想到血吸虫在我们国家还没有灭绝,甚至在千禧年之后也还有出现过疫区感染人数迅速回升的情况。 从1856年德国病理学家梅克尔建议把埃及人的“血尿热病”称为“比尔哈茨”病到2020年6月Sm-p80疫苗的研制,这中间各国各地的科学家及医务工作者为此奋斗了一百六十多年,这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是短暂的,但是在现代医学领域确是漫长的。现代医学概念出现之后,任何一种病及其药物的研发再也不是一个人,一群人的事。而是各个国家甚至全世界通力合作才能进步的时代。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科学家或许会研究出适用于预防血吸虫病的疫苗,到那个时候,将会是医学发展取得的又一阶段性胜利。

《“人类与病”文库本系列》读后感(四)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来阅读,是因为最近孩子的学校里每隔2-3天老师都会发信息去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再加上2月27-28日,“奥司他韦”一直在上热搜,说是因为最近甲流,很多人又开始囤这种药物,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药物,(在本书中第113页也出现了),所以想结合最近的情况,觉得这时候去读这本书很应景,也可以去系统的了解流感这种疾病的成长史。 最开始讲到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间造成许许多多的人死亡,隔着文字就能感觉到当年被肆虐的流感病毒包围与裹挟下的人类有多么绝望。感慨所有的这些疾病,在人类尚未对其有明确认知与判断之前,会有很多人因为后来可能不足以致命的因素而死亡。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延长了人类的寿命。向那些在疾病最开始感染而死去的人们致敬,是那许许多多的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让一种或多种疾病被重视,从而展开针对性的研究,为后来的人预防与防治做了铺垫,也提醒我们时刻要珍爱生命,你所过的平凡的每一天也是患病或即将死亡的人所渴望的明天。 第55页读到赫尔廷这个人物,暂时抛却本书的主题“疾病”我们跟着他从南边的亚利桑那到北边的阿拉斯加。行走在辽阔的沙漠和高大的仙人掌群里;在阿拉斯加的小溪边钓班鳟子;去到大学古生物学教授那学习。他和妻子两个人过的是我们在城市的高压生活下羡慕的日子。朱老师的行文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他既能把一种疾病从起因到传播到后果到防治给你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清楚,让非医学专业的普通人也能读懂这些,又不是只讲医学,有时候又很幽默的穿插这些研究人员的日常生活,使我们觉得这就是普通人而不是离我们非常远的枯燥的科研人员的日子。 第88页讲到如何把1918年流感病毒从一堆核酸颗粒里挑出来,朱老师用钓鱼来举例。其中涉及到我们初中时书上就描述过的四种碱基,克里克的“中心法则”等。时隔一二十年再去回顾这些,再看朱老师的解释,感慨如果当时上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也能这么深入浅出的讲解这些拗口的名词,会不会自己的生物课就不会学的那么艰难痛苦了。 第191页讲到每年10月份有新的流感疫苗配送到各个地方的接种机构。想起来去年9月28日我给孩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了流感疫苗,这也是第一次给孩子接种,之前每年都是11月或者12月份才想起来,但是疫苗已经断货了,需要长时间的等待,等着等着就也因为其他日常生活的琐事而忘记接种。去年是孩子上一年级想着班里人多,接种一下肯定有好处,至少能在得流感的时候把伤害降到最低,于是我9月中旬就去咨询新的流感疫苗什么时候开打,得到的结果是等通知,预计10月份,怕错过,我中间又去了一次,终于在9月28日完成了接种,150元的疫苗接种费用。看完这本书才知道为什么是每年10月份有新的流感疫苗,涨知识了。从1918年流感大爆发到2023年的春季,流感依然存在。但是我们的认知与技术在逐渐更新与提高,我们有很广的流感监控系统以便及时发现疫情进而采取措施;有努力研发药物的机构;有针对流感的疫苗。比起过去简直是好太多了。我们要充满希望,人类终将战胜一个又一个新出现的疾病。

后记: 2023年3月4日晚上22:50分,刚刚把刚67天的二胎宝宝哄睡放在床上。第一本《小虫大患》是在宝宝经历“二月闹”严重睡眠不足每天只有3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抽空读完了。第二本《魔道争锋》是在扛着宝宝哄睡和喂饭的过程中抽空读完了。而在这以前,我已经一年没有系统的沉浸式阅读过了。朱老师就是大神一样存在的人物,对《人类与病》这套书也是期待已久,而且读起来真的是特别轻松与放松看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时间阅读,而是没有遇到适合自己读的好书。

《“人类与病”文库本系列》读后感(五)

2020年购入读库的《医学大神》系列,正值疫情初来,封控在家,我和同桌(孩儿)一本本读完,收获良多,却也意犹未尽。去年疫情封控,同桌把医学大神拿出来逐本又读了一遍。同时,我俩也都在期待已经预告过的《人类与病》系列。如今得偿所愿,且获得了先睹为快的机会,倍感荣幸。 依然是熟悉而亲切的读库风格,无论是纸张装帧还是排版设计,都传递着一股认真的态度,令人舒适;朱石生老师的文字依然简洁精炼,严谨质朴,不露感情的描述却能笔触传神,娓娓道来间勾动读者与笔下人物的情感共鸣;编辑羊顿老师认真敬业,十分重视读者的反馈,还聚集了一群热爱读库、热爱医学科普的读者们。同桌是生物老师,对一些专业表述比较在意,我替她在读者群提出几点质疑,都得到了认真解答。 生命是一个对抗熵增的过程,医学更是人类对抗熵增的利器。人类借助医学和科学,甚至一只脚踏出了由自然选择主宰的进化之河。不得不令人感叹,在浩瀚的宇宙中,这个渺小星球的渺小生物,却用自己的智慧成为了勇敢而顽强的逆行者。 我和同桌目前还没有完全读完,读的过程中有一些零散的感悟,简单记录一下: 1、02《天刑可免》,看科学家对麻风杆菌结核杆菌的研究,不禁会感叹我们现在生物教材中学习的微生物生活史,尤其是那些变态发育的,是多少科学家经过多少年的研究再研究修正再修正的成果。 2、技术的进步推动科学的发展,像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使得新型疫苗研发成为可能,PCR的应用使我们可以对所感染的微生物进行更准确的检测。 3、02《天刑可免》P109提到了颜福庆,马伯庸的《大医》系列中促使姚英子走上医学之路的人^_^。 4、为了生存,看到有些种类的疟原虫在入侵红细胞之后会产生一种带黏度性能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会让被入侵的红细胞依附在血管壁上,从而逃脱被消灭的命运。感叹生物为了生存会进化出什么机制都不奇怪。 为了繁衍,他们更是进化出了能左右蚊子生活习惯的本事。配子体刚进入蚊子体内会分泌一种物质抑制蚊子吸血从而减少蚊子被打死的可能。待配子体完成交配,需要寻找宿主时,再分泌另一种物质促使它积极吸血。但疟原虫觉得这样似乎还不够,所以同时也降低了蚊子唾液里抗凝物质的效力,还没吃饱血已凝固,只能叮咬更多猎物这,这样就使得疟原虫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如此缜密,这是只虫子?还有,鼠疫杆菌会分泌一种有黏性的酶,让自己聚集在跳蚤的胃前端,让跳蚤吸的血无法进入胃里,带着鼠疫杆菌反流回被咬的人体。跳蚤无法吃饱只能再去找人吸血,从而让鼠疫杆菌不断在人群中传播。 不过科学家已经找到某种蚊子体内控制性别分化的基因,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得它们的雌蚊绝育,但是该应用要从实验室到自然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03《瘴影重重》,读的时候还期待能看到屠呦呦的名字…… 6、05《暴烈传播》,原来霍乱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快速补充水和电解质。口服液中各种成分的吸收会存在相互影响,比如葡萄糖会促进钠的吸收。高中生物学中动物细胞培养的时候要加血清或血浆,应该也是因为其中有一些我们还没太研究明白的信号分子会对细胞直接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造成影响吧? 7、05《暴烈传播》P137,食物疫苗确实是个不错的尝试,期待它效价足够强的那天的到来。 (以上7条是同桌的随记^_^) 8、我个人比较有感慨的还是鼠疫。提到鼠疫就不得不提伍连德。这位一百多面前的无双国士在处置鼠疫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科学手段,如阻断人对人传播、控制人口流动、隔离疫区、建立隔离场所、征召更多医生支援,——一言以蔽之,就是“隔离”——在刚刚过去的新冠疫情中依然被广泛采用。 由此可见,即使在医疗技术不发达的时代,科学的思维逻辑和方法也是对抗疾病的有效手段。而在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对多数传染病依然没有十分有效治愈手段的现代,建立良好的医疗卫生体系尤为必要。 此处我无意再提某个“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只是想说,拥有理性、逻辑的科学思维和循证的医学思维是多么重要,在这个人类已经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却可以天差地别的现代社会,却又是多么难能可贵。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