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功利主义读后感精选

功利主义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6 10:35:10
功利主义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4-16 10:35:10   小编:

读完《功利主义》,我深刻理解到了功利主义的核心原则:追求最大幸福最大化。作者对于道德行为的定义和判断方式给予了新的思考。同时,书中也提出了一些对于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通过这本书,我对于伦理道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功利主义读后感第一篇

什么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最大化幸福或利益,认为一种行为的道德价值取决于它能产生的总体利益。这个理论强调以最大程度地促进整体幸福为目标,忽略行为的动机或手段。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杰里米·边沁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功利主义有什么缺陷?

功利主义面临一些批评和争议。其中一些缺陷包括:

1. 个体权利忽视:功利主义关注整体幸福最大化,可能忽视或损害一些个体的权利和利益,因为个体的权利并非总是符合整体最大化的要求。

2. 不公平对待少数群体:由于功利主义关注多数人的幸福,少数群体的利益可能被牺牲,导致对少数群体的不公平。

3. 无法解决伦理困境:在某些情境下,功利主义可能导致不道德的结果,因为它仅关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本身。

4. 测量问题:幸福是主观的,难以客观测量。因此,确定什么是最大化幸福的最佳方法可能具有挑战性。

5. 时间偏好:功利主义未能解决对当前幸福与未来幸福之间的平衡问题,可能导致短期利益的追求而牺牲了长期的幸福。

这些缺陷使得一些人对功利主义的适用性和道德指导性提出了质疑。

如何应对功利主义的缺陷?哪个主义突破了功利主义的缺陷?

应对功利主义的缺陷通常涉及对伦理理论的修正或整合。一种可能的方式是结合不同的伦理观点,以弥补功利主义的缺陷。例如,综合考虑权利伦理学的观点,关注个体权利和正义,以及对功利主义的一些调整,可以创建更全面的伦理框架。

另一个突破功利主义缺陷的伦理学派别是德性伦理学(德行伦理学),主张道德行为应基于品德和道德原则,而不仅仅是结果。康德伦理学是德性伦理学的一个例子,强调行为的道德性应由普遍的道德法则决定,而不是基于结果。

因此,通过将功利主义与其他伦理学派结合,或者转向强调道德行为的本身而非结果的伦理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功利主义的缺陷。这种整合的方法有助于创造更为全面和复杂的伦理框架,以更好地应对各种伦理挑战。

功利主义读后感第二篇

标注

功利主义是一种把实际效用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亦称“功利论”“效用论”或“效用(功用)主义”等,是近现代西方社会中的主流思潮——自由主义的三大派别之一(剩下两个派别是自由平等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

1781年,边沁率先提出了“功利主义”一词。他认为,所谓的道德就在于追求快乐,而快乐的根源又在于利益得到满足,因此利益即功利就是人们行为的唯一目的和检验标准,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基础。由于他把社会看作个人的总和,把社会利益看作个人利益的总和,因此边沁得出结论——道德生活的目的就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是功利主义的总体原则,简称最大幸福原则。只不过,边沁对快乐或幸福的量化研究过于简单,因为他认为不同种类行为的唯一差异就在于它们会产生出不同程度的快乐;他还认为,我们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去证明功利主义道德——功利主义原则是最高的道德原则,而最高原则是不言自明的。所以,边沁功利主义理论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以我们会认为,检验是非的标准必定是确定对错的手段,而不是一种已经确定了对错的结果。

道德官能只是给我们提供了道德评判的一般原则;道德官能是我们理性的一个分支,而不是感官的一部分;我们必须从中寻找抽象的道德原则,而不应指望从中获得具体的感知。

毫无疑问,世人可以在没有幸福的情况下生活,因为绝大多数人类都在不自觉地过着这种生活,连当今世界上那些最文明地区的人也不例外;然而,英雄人物或烈士往往必须自觉地做到这一点,为了某种被他们视为比个人幸福更加重要的东西,所以才过着没有幸福的生活。不过,这种东西除了是别人的幸福或获得幸福的某些必要条件之外,还能是什么呢?彻底舍弃自身的幸福,或彻底舍弃自身获得幸福的机会,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但是,归根结底,这种自我牺牲必定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且这种目的并不是自我牺牲本身。

功利主义道德的确承认,人类拥有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身最大利益的能力。它只不过是拒绝承认牺牲本身是一种善行罢了。这种道德认为,一种牺牲若是不会增进幸福,或没有增进幸福的倾向,那就是一种浪费。功利主义道德唯一颂扬的一种自我舍弃,就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或为了他人获得幸福的某些手段而做出牺牲;所谓的他人既可以是全人类,也可以是人类集体利益限定范围之内的个人

我们根据前述考量会得出结论:事实上世人追求的无非就是幸福而已。人们无论追求什么东西,如果不是把它当作一种实现自我之外的某种目的且最终获得幸福的手段,那就是把它本身当成了幸福的一部分才去追求,并且除非那种东西已经变成幸福的一部分,否则人们就不会因为它本身而去追求它

第三,人们普遍认为,正义就是每个人都应当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无论是利是害),而一个人获得了他不应得到的利益或被迫遭受了他不应遭受的祸害,则是不正义的。或许,这就是普罗大众心中那种正义观念最清晰和最显著的形式了。由于其中涉及了“应得”的概念,因此出现了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才是应得的呢?一般说来,人们都认为一个人行善就应得利,作恶就应得害;而从一种更加具体的意义上来说则是,一个人若是对别人行过善,就应当从别人那里得到善报,若是对别人作过恶,就应当从别人那里得到恶报。人们从来就没有认为“以德报怨”这种规诫是伸张正义的例子,而是把它当成了出于其他考虑而放弃正义诉求的例子。

哲学般,满满的公里推论

功利主义读后感第三篇

1. 快乐与摆脱痛苦是唯一值得追求的两大人生目的,而所有值得追求的东西(在功利主义理论和其他任何一种理论中,这些东西都不胜枚举)之所以值得追求,要么是因为它们本身含有内在的快乐,要么就是因为它们属于增进快乐和防范痛苦的手段。

2. 很少有人会因为他们可以尽情获得禽兽之乐,而愿意变成低等动物。没有哪个聪明人会甘当傻瓜,没有哪个受过教育的人会愿意变成不学无术之徒,没有哪个有感情和良知的人会自私和卑鄙,哪怕有人说服他们,让他们相信傻瓜、蠢材或卑鄙无耻之徒比他们更满意自己的命运。

3. 人人都拥有这样或那样的尊严感,它与人们的高级官能成某种比例(但绝对不是一种精确的比例),而在自尊心强的人身上,它还是幸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除非是暂时性的,否则的话,与尊严相矛盾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成为他们的追求目标。

4. 拥有高尚情感的能力,在大多数人的天性中都像一株非常纤弱的植物,不但很容易为各种不利的影响所扼杀,而且也容易因为纯粹的营养不足而丧命;在大多数年轻人当中,如果他们从事的人生职业以及该职业让他们投身的社会环境都不利于去坚持运用那种层次较高情感的能力,它就会迅速凋亡。

5. 对于那些既无公众感情也无私人感情的人来说,人生中的乐趣会大大减少,而且不管怎样,随着所有的私利必将被死亡终结的那一刻步步临近,各种人生乐趣的价值也会逐渐降低;可那些在身后留下了个人情感寄托对象的人,尤其是那些还培养出了关心人类集体利益的同胞之情的人,却会直到临死之前都像年轻健康、活力十足时一样,对生活保持着强烈的兴趣。

6. 因此,每一个具有适度道德和理智需求的人,都能够获得一种堪称值得羡慕的生活;这样的人,除非是因为不完善的法律或因为屈从于他人意志而被剥夺了自由,无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感受幸福的资源,否则,只要避免了生活当中各种明确的灾祸,避免了导致身心痛苦的主要源头,比如贫困、疾病,以及所爱对象的粗暴无情、毫无价值或过早辞世,就一定会过上这样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

7. 只有在所有人的利益都获得了同等重视的前提下,平等社会才有可能存在。既然在一切文明状态下,除专制帝王以外的每一个人都有与之平等的人,那么每一个人也有义务按照这些条件去跟某个人平等相处;而且,每个时代都会在朝着一种状态迈进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进步,人们在那种状态中将不可能遵照其他的条件与任何一个人永久相处。

8. 金钱的价值,完全就是它能够购买到的东西的价值;我们追求的是其他东西,而金钱本身不过是满足我们这些追求的一种手段罢了。然而,热爱金钱不但是人类生活当中最强大的动力之一,金钱本身还在很多情况下也成了人们的追求之物;拥有金钱的欲望常常比使用金钱的欲望更加强烈,而当人们对所有指向金钱以外且为金钱所涵盖的目标的追求消退时,他们拥有金钱的欲望却会不断增强。

9. 正义不仅是指做某事符合道德、不做某事则是不道德的,还意味着某一个人能够要求我们将某种东西当成他的道德权利。

10. 一个人如果接受了好处,到了需要的时候却拒绝回报,就会辜负一种最自然和最合理的期望,给他人造成真正的伤害;起码来说,此人一定曾经心照不宣地鼓励他人产生这种期望,否则的话,别人就不会为他提供那些好处。辜负期望是一种严重的恶行和不道德之举,其严重性体现在这样一个事实当中:它是导致两种极不道德的行为,即背叛友谊和不守承诺的罪魁祸首

11. 至于义务的内在约束力,无论我们的义务标准是什么,它都只有一种——那就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情感;是一种随着违反义务而产生的、强烈程度不一的痛苦,而在更加严重的情况下,那些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由此产生的痛苦感还会上升到让他心生畏惧,从而不可能去违反义务的程度。

12. 在不带私心,并且与纯粹的义务观念相契合,而不是与某种特定的义务或与任何一种纯属附带的情况相关联时,这种情感正是良知的本质;尽管在实际存在的那种复杂现象中,这个简单的事实通常都被彻底掩盖在种种附属性的关联之下:它们源于同情,源于热爱,更源于担忧;源于各种形式的宗教情感;源于我们对童年和过去全部生活的回忆;源于自尊和获得他人尊重的渴望,有时甚至是源于自卑。

13. 一种牺牲若是不会增进幸福,或没有增进幸福的倾向,那就是一种浪费。功利主义道德唯一颂扬的一种自我舍弃,就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或为了他人获得幸福的某些手段而做出牺牲;所谓的他人既可以是全人类,也可以是人类集体利益限定范围之内的个人。

14. 一种令人满足的生活似乎有两种主要的构成要素——平静与兴奋;人们发现,其中任何一种,本身就足以实现获得幸福的目标。许多人都发现,在相当平静的时候,一点点快乐就有可能让他们感到满足;而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下,许多人又能承受大量的痛苦。平静与兴奋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一对天生的联盟,延长其中任何一种状态的时间,都是在为进入另一种状态做准备,都会激发出对另一种状态的渴望。

15. 一颗受过陶冶的心灵——我并不是指哲学家那样的心灵,而是指知识的源泉已经向他开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学着运用其官能的任何一颗心灵——会在周围的一切事物中找到激发其无穷兴趣的源泉,比如各种自然之物、艺术成就、诗歌想象、历史事件、人类过去与现在所走的道路,以及它们的未来前景。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