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多克太太》是一部让人感到温暖的小说,讲述了一位老太太与她的邻居们之间的故事。这个小镇上的人们都很友善,他们彼此帮助,共同度过难关。这部小说让人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也让人们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克拉多克太太》读后感(篇一)
爱和不爱可能就在一瞬间,人还是那个人,但感情已经变了,爱情中总有一个爱一个被爱。“幸福就像不期而至的精灵,越是寻觅,越是难求。”“对一个有足够的钱养活自己的女人而言,结婚从来都是不可救药的愚蠢之举。”你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跟她生活在一起,见过他所有的情绪,才能看透他。自由是难能可贵的,只有失去的时候才能明白。
《克拉多克太太》读后感(篇二)
毛姆的长篇小说还是一如既往的好,文字功底深厚,把人物、风景都刻画得那么细致入微、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甚至觉得他比托尔斯泰还厉害。看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里,托尔斯泰并没有将安娜为什么与丈夫过不下去了交代清楚,也没有写出来她的新恋情,但是毛姆把克拉多克太太的感情变化全部写出来了,从最初对丈夫狂热的、盲目的爱和崇拜,然后开始冷静一些,意识到自己对丈夫根本不了解,丈夫对她也不了解,更不理解,也不想了解,她慢慢发现她的白马王子也不是如刚开始的时候那么优秀、那么好了,再下来,她甚至感觉丈夫是愚蠢的,女主人公的那颗炙热的心最后冷却了下来,最后可以说是是麻木不仁了,当丈夫意外死去,她吓了一跳,她没感到伤心,她感到的居然是一种久违的自由,她对她自己都感到羞愧难当,当然,克拉多克太太并不是一个什么坏人,她只是一个有些爱幻想、爱浪漫,有些文化修养,情感细腻丰富的人。个人评分:4.8分
《克拉多克太太》读后感(篇三)
20220107:一个美好爱情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童话告诉我们的,可回到现实生活,柴米油盐才是常态。这是一段勇于冲破世俗牢笼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这是毛姆开头告诉我们的情节,然而后面发生的故事才是小说的重点。一个富有浪漫情趣的怀春少女和一个性格木讷勤劳勇敢的正直青年的婚后生活,是幸福的开端也是不幸的开始。是什么令女主人在丈夫死后说出“他唯一的缺点就是,我爱他——又不再爱他。”的话?!
毛姆的文字极具杀伤力,面对容貌,他说:“美貌是人生的较量中不可或缺的三大禀赋之一。一个相貌平平的姑娘活得有多悲惨,你是想象不到的。”;面对恋爱脑他感叹:“人要是爱上丑陋的男人,就会说丑陋反而平添了他的魅力。我会爱你的缺点,因为我爱你的一切”;面对婚姻他表示:“对一个有足够的钱养活自己的女人而言,结婚从来都是不可救药的愚蠢之举。”其吐槽功利也是一绝“布兰德顿先生上过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可他本事真大,居然让人瞧不出来。”读毛姆的文字是一种享受,这个故事揭示的这种婚姻状态在如今看来同样很有借鉴意义。当激情冷却,抹去眼前的滤镜,婚姻还剩什么?一个远近闻名的老好人,又能给婚姻带来什么呢?!在浪漫与现实之间是否存在爱情的粘合剂,令婚姻得以长久的保鲜?本书显然无意回答这些问题。但他书写了一种婚姻的可能性,一个被毛姆称为爱情的完美胜利和一段不幸婚姻的现实模板。
《克拉多克太太》读后感(篇四)
2021年夏天的一个午夜,我失恋了,生平第一次痛哭流涕地恳求一个人留下,最终也只能尊重他的决定,希望能保留最后一点体面。2021年下半年的一个下午,我遇见了克拉多克夫人;她是毛姆笔下的伯莎·莱伊,也是爱德华·克拉多克的妻子。
伯莎是莱伊府的大小姐,虽然家道中落,但也有足够的资本支持她追逐一场美妙的爱情幻梦。她年少的,阴郁的,无所寄托的心每天都在为了爱情而热烈地跳动。爱德华表示想多见她,她就高兴得“迈着轻快的步伐,脑袋里有几百只爱情鸟在跳舞,丘比特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在想象力的加持下,她感觉门外光秃秃的树枝也重新挂满了绿叶。“见不到他时,她觉得时间缓慢;见到他时,简单的双手交握也让伯莎觉得电流穿过全身,几乎站立不住。
伯莎是个为了爱情而活的女人,她的爱真挚,热烈,纯真,超越了时代的束缚,超越了阶级壁垒,超越了经济差距,超越了世俗偏见。她爱爱德华,所以不计较他的农民身份与身为贵族小姐的她是否相配;不计较他的审美趣味与她差距甚大;不计较其他贵族对她的看法。
她会激动地告诉爱德华:“我不需要什么更好的丈夫。你能带给我快乐!全世界除了这个,我什么都不要”。爱情的魔力让她相信爱德华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她想要臣服于爱德华的魅力,听他的指挥,做他的女仆。
甚至于,一切她所鄙夷的特质,只要出现在爱德华身上,都是可爱而率真的。
伯莎对烂俗的情节剧毫无兴趣,但在看见爱德华由此生出来的眼泪后,憎恨自己受过的良好教育,宁愿自己是个朴素的文盲女孩,这样就能和丈夫感同身受。粗俗的音乐剧让伯莎的脊背发紧,差点呕吐;面对丈夫流露出的喜欢,依然笑脸相迎,觉得他的性格真可爱,责怪自己吹毛求疵。
伯莎爱得盲目,她不再是伯莎·莱伊,而是克拉多克太太。她享受着婚姻带来的占有和束缚,在不能离婚的年代,只有死亡才能让他们分开。克拉多克太太在只属于她一个人的爱情中幸福。她的爱令我感动,纯粹到了极致的爱。任何普通的爱情与她相比都显得庸俗。而伯莎,她的爱情合乎当时的一切婚姻中的道德,合乎她的心意。只有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这段感情的上空。爱德华不爱她,或者说爱德华只在自己的规则下爱她。
他会在伯莎怀孕多思时,不顾她的反对与忧愁,去骑一匹烈马;会在伯莎小产后,挣扎着起床与他同坐一室时,出门去从送邻居一程;会不理会伯莎的强烈抗议,坚持砍掉莱伊家族的百年大树,并且嘲笑莱伊家祖先愚蠢才会把树种在那个位置;会嘲笑伯莎高超的钢琴琴艺不如民歌好懂。
伯莎终于开始逃离,独自去了伦敦。可是爱情依然如影随形。她走了很多年,曾经高大帅气的年轻人,也变成了大腹便便,油腻的普通男人。伯莎的爱情终于死亡了。她重新成为伯莎,而非克拉多克太太。曾经因为爱情在她眼里闪闪发光的少年终于在她眼中显得庸俗,难以忍受。
我曾经无比期待过会有一个让我觉得闪闪发光的人出现。我平凡如斯,不敢期待他脚踩七色祥云;不敢期待他脸庞坚毅而又棱角,只希望无论他如何,在我眼中他都光芒四射,圆润的肚腩,黝黑的皮肤也充满魅力。但我忘了,如果我不能因为爱情在他眼中闪耀着奇妙的光彩,欣赏者和被欣赏者之间的不平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分离。愿未来我能成为一盏小桔灯。
《克拉多克太太》读后感(篇五)
文/徐谌辉
在豆瓣找书小组就有人问,有没有不是女性贫穷找有钱男人的爱情小说?
这种书真的很少,因为这个故事大体上并不美好,例子就应该是毛姆的这本克拉多克太太。
克拉多克太太很有钱,她继承了祖业,哦,也不算没有亲人,还有个有钱的姑姑。这个姑姑在这本书里虽然不是主角,但是很出彩,大部分人很喜欢这个口毒未婚四处旅游的快乐姑姑。然而,快乐的人很难成为一本大作的主角,因为他们没有什么痛苦,不值得书写。
所以还是这个克拉多克太太,她拥有一切,却因为婚姻而悲伤。
当婚姻中,她是那个主要给钱的人,虽然她的老公是个正直优秀的男人,也帮她把多年不盈利的农场经营成功,但是她突然就不爱了。
恩,就是这么顺其自然的,没有任何唐突的变心了。
这本书显而易见,变心这件事不分男女。喜欢年轻人这件事也不分男女。
但是,谁是婚姻的主宰者,大概和地位有关系的。
一个女人,她因为受过教育,又拥有大量金钱,所以她可以自己的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当她被错误认知干扰,觉得自己想要的是爱情的时候,麻烦事情就会接踵而来。因为这个东西太缥缈,实在难以抓住,而想要爱情的人,往往又不够果敢坚毅,无法与现实对抗,所以就会无限的陷入死循环。
其实想来,这件事不分男女的。
毛姆毒舌依旧,用了女性来阐明了这个道理,显得更为明显而清晰。虽然这本书并不火,在毛姆的众多书中,排名较低,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很具有时代意义。在女性拥有了教育权、财产继承权、工作权的今天,这本书显得尤为珍贵。
不论是什么样的人,女人在婚姻中,只要是在房间里苦苦等待丈夫回家,都会有无穷的折磨缠身,与家务无关。当然,也可能是没有孩子的缘故,不过要是有了孩子,可能是因为孩子无尽的另一番折磨,转移了注意力。
这些痛苦千百年来,无人诉说,因为是一种每时每刻的无穷尽的,真的要去问这些女性,在婚姻中,等待丈夫回家有多痛苦,她们其实也说不出口。甚至于,在如今女性可以工作了以后,大量工作的女性还会羡慕那些在家的女性,因为她们发现,工作也很痛苦。其实并不,她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虽然她们去工作了,但却无法抛开家庭的那些痛苦,只能加倍承担。
或许,克拉多克太太的那个伊莱姑姑是毛姆塑造的正面形象,至少对她的赞美一直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毫不吝啬。
没有情感纠结的人,果然是可爱的。
《克拉多克太太》读后感(篇六)
爱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婚姻又该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你想要什么样的爱情吗?
首先还是要夸赞一波毛姆,很少有书能让我深入其境,跟随主角的故事发展心潮澎湃了,阅读这本书让我一会为伯莎的恋爱脑担心不已,一会替她打抱不平,甚至揍爱德华一顿,后来又觉得她太过偏激,到最后合上书页时的百转千肠,唏嘘不已。毛姆真的是把一个人的恋爱过程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嬉笑怒骂,皆是你我。
当然受时代限制它有它的局限,克拉多克太太在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之后并没有找到新的人生价值,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但作为一个爱情故事,仅仅就其一波三折的曲折,让人猜不到结局的引人入胜,已经超越了绝大部分书籍了。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一定在于它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传达了作者的思考。当我们合上最后一页,整个故事在我们心上泛起了多大的涟漪?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一度坚定的站在伯莎一边,一边认为她“恋爱脑”,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一边认为爱德华简直冷漠无情。慢慢读到后来,尤其是伯莎不爱丈夫“清醒”以后看到的丈夫。发现作者是在向我们展示两种爱情观念,无关对错。
伯莎是狂热的浪漫主义者,爱情至上。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燃烧自己的灵魂”。她如此,自然要求对方也如此,所以当丈夫不能满足她对爱情的要求时,她看到的,种种皆是丈夫的不好,不去看她,不去接她,冷漠无情,不关心她,以至于等她清醒不爱以后,以更加客观的态度面对丈夫时,发现丈夫也还是体贴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爱德华在初期在作者笔下如此冷漠无情令人发指,而后期却又表现出来体贴关怀。其实那不是在作者笔下,而是在对爱情期待过高的伯莎眼中的丈夫的样子,当一个人对对方心怀怨念的时候,她只会看到他的不好。
全心全意爱一个人好吗?好,也不好。首先对自己,当你遇见的人和你观念不一样时,它会让自己吃尽苦头,很多情窦初开的女孩子都经历过初入婚姻围城的伯莎的心境。另一方面,对别人也不一定好。炽热的爱如同飞蛾扑火,来的热烈,去的也快。当伯莎发现实际中的丈夫跟她想象中的不一样了的时候,毫不犹豫的一点也不爱他了。看似多情,却也无情。跟她很像的还有她的小表弟,也是如此,爱的时候为你付出生命毫不犹豫,不爱你时候也无比干脆。
那么,像爱德华一样适度的喜欢呢?相信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不会否认爱德华喜欢伯莎,而且是无关财富的喜欢。但他的喜欢仅仅也就是喜欢了,适度且不是全部,除了喜欢伯莎,他的生命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他还有很多其他的处事原则不会让不于喜欢。但是,如果我们抛开对爱德华的偏见呢?抛开他对女性“圈养母鸡”的理论,单纯看他的爱情观,是不是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他的爱情不浓烈,但是长久。两个人在爱情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有但不是全部,我们有了爱情,依然可以享受生活中其他的美好,工作,事业,友谊,社交,骑马打猎……无可否认,他的一生过得一直很充实很精彩不是吗?如果我们愿意,我们也可以变成他呀!人生苦短,为何不为自己多想一点呢?
说了这么多,其实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爱情观念无关对错,重要的是遇上合适的人。伯莎和爱德华,在这场爱情里,没有谁对谁错,他们只是不合适而已。这怎么不让读者感慨万千呢?这还是完全没有物质困扰的爱情。那在我们这些天天为了柴米油盐发愁的普通人身上,想要一场灵魂相契合的爱情得有多难?就难怪现在很多人不婚不育保平安了。所以,无怪乎我们都喜欢不恋爱不结婚的人间清醒姑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