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费妮·普莱斯在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成长故事。通过对贵族社会的描绘,小说探讨了爱情、婚姻和社会地位等主题。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读后让人对贵族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让人对自我价值和真爱的追求有了更深的思考。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一)
译林这套简.奥斯丁文集颜值很高,《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孙致礼老师的经典译本,内页是特别漂亮的孔雀蓝色,布面线装本,阅读体验好。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曼斯菲尔德庄园生活的故事,主要通过住在姨妈家的范妮的视角展开,作者非常擅于塑造人物,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像一场青春盛宴。我很喜欢这些小故事,有时候让我想到红楼梦,最后又想到知否,人的成长依托于与周围人的互动,也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范妮从小在亲戚家长大,虽然比起其他孩子一直不被重视,但也造就了她察言观色,懂得分寸的性格,得益于这一点,她最早发现玛丽和亨利的虚伪自私,野心勃勃,自始至终坚持住自己的立场,最终获得了幸福。玛丽亚,茱莉亚,汤姆都有些被宠坏了,只有次子埃德蒙心地善良为人正派,这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结局。
这部作品也告诉我们,人生该上的课一堂都不会缺席,我们也是在这些纠结和错误之中获得成长,思想逐渐成熟,形成独立思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宝贵的经历。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二)
首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真的很喜欢,护封和封皮都很有质感,拿在手里很舒服。正文的字号和行间距也适当,对我眼距很友好,也增加了阅读流畅度;里面还配有精美的插图,更方便对内容的理解和想象。
再就是故事本身也很吸引人,虽然情节并不复杂,主要讲述了庄园内年轻人的成长与爱情纠葛,但内容十分顺畅。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容置疑地缓缓向前,让我不想停下来,只想一口气读完,赶快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而且人物和场景的刻画也非常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当时英式“上等人家”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还有对当时的家庭教育、人际关系、思想道德、婚姻观念上的种种看法。尤其是里面对于善良、认真、坚定、文雅、有教养、知恩图报等传统美德的赞扬,和对于生活随便、爱慕虚荣、朝三暮四、道德绑架的不认同。即使里面的一些想法对于现在人来说可能有些不能理解,但代入到那个时代来看,又确实无可指摘。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并不能吸引富有涵养的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与喜爱,与家人和睦亲爱的平淡生活也许才更难能可贵。
而且我想人设和情节到今天来讲虽然不那么稀奇了,但应该也依然是热门设定,至少还是很合我的胃口。尤其女性角色透出来的独立性,让我非常喜欢。
更让我新奇的是,故事的发展并没有详细叙述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由来,而是主要描述了女主人公范妮的思想和生活以及对男主人公埃德蒙的单相思,并在男主人公情场失意后,由于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从小的爱慕和情谊,还有双方的认同感)自然而然赢得了幸福结局。
如果当成两人的爱情故事来看,这个情节设定可能会让人有点失望(因为进程快,结尾很突然)。但要是发现这其实是给作者偏爱的女主人公一个应得的美好结局,那就会很快乐。
因为这是一群年轻人的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围绕女主范妮生活的群像戏,不同环境下孕育出了不同人格,也最终导致了不同的结局。但在我看来,无论最终结局好坏,他们依然每个都很可爱。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三)
“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 春雨搅动着痉挛的根茎 混和着记忆与欲望 于毫无生气的大地中孕育出丁香花。”艾略特《荒原》。 四月,万物复苏,草长莺飞。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各地阅读活动眼见地更多,各大电商的促销也一波又一波。 一时手痒,凑齐了简奥斯汀,译林出版社 的译经典。这套奥斯汀是我从《爱玛》入坑的,陆续在入,套装书就是香,统一装帧,有点麻酥酥的外封纸,手绘的图案简约又洒脱。 孙致礼译本。每本前有译者序,六本不同的译本序,译者专门对本书的理解。我就是在译序中才了解简奥斯汀的书当时出版情况。 我最后收的是这本《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第三本小说,在《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之后,1814年5月面世,是她生前收益最高的一本书,310磅。 虽然出版只晚一年,但创作却相隔十几年。所以《曼斯菲尔德》读起来更严肃沉闷,故事更复杂,涉及的几对男女更多,纠缠更多。 主角范妮出身卑微,安静明理,静待事情的转变。读起来为她着急。到底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好美好姻缘。 重读此书,才明白范妮为何在不起眼之间默默成长到人见人爱,因为她善于倾听,情绪稳定,也有自己的见解。
如果这几对青年放在当下,又会如何呢?境遇会大不相同吧?男女纠葛更司空见惯,只是无论怎么变,品性端正还是第一位的。 在这本书里,简一直在强调家庭教育重要,不能一味溺爱也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太过严苛。不是花了钱就能教育好的。 工具人格兰特太太说“如果他们扬言不愿意结婚,我只是权当他们没找到合适的对象。”“我愿意让每个人都结婚,只要办得妥当。”“我不喜欢人们草率从事,不管什么人,什么时候结婚好,就什么结婚。” 她说的对不对?过了两百年,人还是那些人,想法也差不多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只是那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是范妮是玛丽,成为伯伦特夫人,而如今我们知道我们能是诺里斯太太格兰特太太就不错了,千万别成为普莱斯太太。 至于克劳福德小姐大概现在大概会成为(受欢迎)的人。“克劳福德小姐只知道金钱,别的一概无足轻重。” 常读常新,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本的影视剧在简的小说里是最少的吧,我只看过一个,比利佩帕那个,她太现代了不象范妮,她还是去神秘博士做罗丝吧。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四)
先看《爱玛》,再看《曼斯菲尔德庄园》,感觉明显稳重严肃了很多。理理简·奥斯丁这几部小说的创作和出版时间。《曼》比《理智与情感》晚出版3年,比《傲慢与偏见》晚1年。但从创作时间来看,《曼》是前两部作品之后十几年才创作的。在《曼》之前,她已创作了《诺桑觉寺》,只是这部作品直到她去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18年才与《劝导》一起结集出版。
此期间,她的创作风格已经从俏皮夸张过渡到贴近现实、严肃思考。当然,她从不会在作品里直接作正面说教,主要依靠滑稽的喜剧效果实现反讽。到《爱玛》时,又回归轻盈喜剧风格,有了驾重就轻的纯熟感。
简·奥斯丁出生于乡村牧师家庭,作品的故事背景也大都取材于“三四户人家”的乡村,讲的也多是年轻男女婚配的事儿。在当时沉闷的文坛氛围之下,这些作品颇有些另类,打破了旧古典主义教条束缚,多了很多新鲜朝气。
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其他名著风格差异挺明显。在巴尔扎克、莎士比亚、雨果等等名家作品里,我们经常能看到非常细致的环境、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但在简·奥斯丁的作品里,这些都省掉了。她的小说叙事主要依靠对话和有趣情节推进,将每个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点,也是她的厉害之处。
读简·奥斯丁作品总是很安心。没太复杂的人物角色设定,几对青年男女蹦蹦跳跳行进着,读起来不用担心发生什么意外。好姑娘总会受到眷顾,哪怕经历痛苦彷徨后也总能嫁得如意郎君,过上幸福生活。爱情、财产和婚姻,是小说永恒不变的话题,即便如此,却仍让人百看不厌。
这些热闹过去后,细细读来又会发现作者在戏谑滑稽中埋下不少接地气的彩蛋。比如这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被寄养到姨妈家去的描写。没有传说中那种女主光环,很快就嗨起来融入了大环境。而是一个小孩子最真实的反应,她愚昧、胆怯,听了妈妈很多嘱托,依然不能表现得很自在,甚至不合时宜地哭。
穷乡僻壤出生的女孩,怎样融入到“曼斯菲尔德庄园”呢?作者给了她足够的呵护,给了她缓慢成长、蜕变的空间。还给她安排了温暖体贴的表哥,时常为她排忧解难。
无论从生活还是感情上,她都要经历各种世俗的考验。一个普通女孩,怎样赢得尊重,怎样觅得真爱,有实实在在的麻烦、困顿和一点一滴的突破。
与范妮成长经历相对的,是姨妈家的表哥表姐们。拜金主义之下,姨妈家对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并没将表姐们送上幸福之路,反而造成了悲剧。笨拙的范妮曲曲折折后,却获得了理想的爱情和生活。在她身上,作者寄托着淳朴的价值观,不论贫富贵贱,只要善良、勤劳、诚恳、知尊重、有敬畏,同样能拥有美丽人生。
范妮和表哥的爱情,也不是水到渠成的。她进入曼斯菲尔德庄园后,深受埃德蒙的鼓励和关照,彼此最初并没有互生情愫,都是在经历情感挫折后才明白了自己的心。看吧,正确的人哪怕就在身边,也需要假以时日,需要天时地利,需要完成自我成长后才能真正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