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精选

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12 10:15:39
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9-12 10:15:39   小编: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回忆起在斯万家度过的时光,感慨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作者怀念那段美好时光,对斯万家的热情和真诚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回忆,作者体会到时光的宝贵和生活的真谛,感叹逝去的时光无法重现。

《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一)

大约几年前读过追忆几十页又放下,再拿起就是这部图像小说,无疑文字气息在本书里是具备延续性的。长期卧床的普鲁斯特靠怀想书写赋予活力与过往,可以让名词三维,动词五维化。而绘本是可以嫁接在文字之上,可以拉开各种角度航拍,俯瞰或斜睨,是本来灵光碎片的补足,转瞬即逝之美成为彼此风中投影,在彼此靠近里可算虚实相抵,互为繁华

《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二)

回忆录?日记体?意识流?流水账?超前的博客体?作者是写给自己看还是写给别人看的呢?日常生活是美好而独特的,哪怕明日复明日。时光流逝中,一切都似曾相识而又不尽相同。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情感,细腻的描绘,或许正是原著的特点。没读原著,所以不知道画卷是依葫芦画瓢还是二次创作?但文字应该是选取了精华。绘画与文学虽同属艺术,但表现形式和适用范围还是有所不同。视觉是直接的,思维是间接的。绘者在重现的过程肯定加上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三)

根据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改编的绘本,文本采用的是周克希翻译的版本,长句翻译的很出彩。画风是丁丁那种“清线派”,乍一看有点低龄,不过适应了会觉得和这本书很相投。 绘本对原著应该是做了改编,有意识流的感觉,但是故事也还是挺完整的(尤其是斯万篇)。斯万对爱情的嫉妒像极了《人生的枷锁》里的菲利普。看到斯万也蠢得出钱给心爱的女人和她的情人旅游,简直想钻到书里给他一巴掌(菲利普我也已经在脑海里打过了)。但是和菲利普不一样的是,斯万明明意识到奥黛特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却还是因为自己在恋爱中的嫉妒、不安把自己给折进去了。爱上了自己在恋爱中的不安的感觉,斯万的爱情应该算是其中教科书式的了。 没有看过原著,所以没什么比较,但是这本绘本肯定比原著“亲和”的多,很容易读,如果对《追》有兴趣但又不敢尝试的朋友,可以先用这本试试手。

《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四)

我们的社会形象,是他人思维的产物。即便只是看见一个熟人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我们用有关此人的全部观念,来充实我们所见到的他的音容体态,我们心目中的他的面貌,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些观念所组成的。

一个人睡着时,时光的系列,岁月和星辰的顺序都围绕着他。

而我们一生中读到真正能让人终身受益的好书,也不过就三四回吧。

当我看见外界的一个事物时,我看着它的这一意识,会停留在我和它之间,给它滚上一道细细的精神的镶边,使我永远无法接触到它的实体;我触摸到它之前,它已经以某种方式挥发殆尽了,好比你拿着一个炽热的东西去靠近潮湿的物体,你不会触摸到它的潮气,因为它早就蒸发了。

她如果对我生气,我也许反而不会这么忧郁;我觉得自己仿佛用一只亵渎、畏缩的手,在她的心灵上抓出了第一道皱纹,催生了第一茎白发。

我和大家一样,总把别人的脑袋想象成一个反应迟钝而又来者不拒的贮存袋,你无论往里面放多少东西,它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反应

我尽量说服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一到明天早晨我就会忘掉的,我让自己拼命去想明天,想将来,指望它们能像一座桥那样,载我越过面前那道吓人的深渊

我的心(刚被书上看到的情节所感动)好比一只平静地放在流水中的手掌,经受着充满生机的湍流的冲击和嬉戏。

《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五)

白天断断续续看了一整天,只感觉被一种轻盈又厚重的感觉萦绕,但看到下面这句:

“这个小乐句告诉他,痛苦是虚幻的。它所要模仿,所要再现的,正是一种内心的忧伤所具有的魅力,这种魅力的精华所在,不曾亲身感受过它们的人是不能体会,甚至会视作无聊的,但这个小乐句抓住了它们,使它们变成了感觉得到的东西。”

一瞬间,仿佛体验到书里斯万先生突然陷入爱情的那一刻所体验到的东西:

“他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把他带往普雷沃咖啡馆的仍是这同一辆马车,而车中的他已不复是那时的他,他已不是单独的他,一个全新的他与他同在,附丽于他,与他混合在一起,这一全新的他,他也许再也无法摆脱,也许永远都得小心谨慎地与之周旋,犹如对待一个主人或一场疾病。”

一边感叹着怎么能把这等繁复的思绪描摹的如此清晰生动,一边感叹着我仿佛也迎接了一个全新的人降临于我身上。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了,我也再回不到的我。

每个情绪每种思绪都会升起和灭去,在升起之后和灭去之前的最顶点,时空和得失都只是作为概念而不再是实体,失去了意义,经得起一再的相遇,一再的遗忘。

《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六)

普鲁斯特,买了之后看了几次,速度很慢,好长啊!读不完啊!第一遍读了十几页,不知在表述什么,就是很简单的失眠,被失眠折磨的主人公,对失眠的描述,长呀,长的看不完一样的……

后来,朋友送了漫画版本,真是欢喜,下班之后必读和欣赏几页里面的景色,神游一番。文字很细腻,记录了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一种“唐顿庄园”的感受,每个人物生动鲜活,个性分明。漫画中异域风情和建筑风格实在是让人着迷,看完超级想去欧洲生活一段时间。

外婆:喜欢在雨天中感受自然,担心这外公的身体和外孙的健康。我很喜欢这个老太太,尤其她在雨中漫步。

莱奥妮姑妈:常年卧床,床靠在窗边,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通过窗户看外满的世界,清晰地知道邻居们的起居时间,甚至天气的变化。她喜欢的消遣就是欧拉丽的到访,不喜欢神父的拜访。

弗朗索瓦兹:原为莱奥妮姑妈的女仆,是一个粗人,对主人照顾有加比较忠心,但是对怀孕的其他女仆很是“恶毒阴险”。

斯万:常出没于名流的宴会,在维尔迪兰府上的宴会结识了奥黛特,开始享受于奥黛特对他痴迷,后面不知道斯万是爱上奥黛特还是不愿失去一个女人的迷恋,他开始苦苦追求奥黛特,尽管其后知道了奥黛特的一些事情,还是结婚了。

奥黛特:斯万的老婆,不是很漂亮,身材很好。游转于各种宴会及各种男人之间,她很容易一个男人,然后对他无感,甚至和女人也有故事……欧洲中世纪,贵族之间有爱情吗?每个人都有情人,彼此公开接受对方的拥有情人的事实。

《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七)

写作者常干的事就是品味时光,而对一般人而言,这样的机会却很少——倒不是没有机会,而且不给自己以这样的机会。 一件再小的事,再平常的情,只要用心品味了,写出的文就不一样了。 常人是看不进去这本书的,因为人们没有呆在时光中品味时光的心和耐心。人心一旦有了功利的预期,就会觉得这样的阅读是浪费时间而收获有限甚至无获了,又怎么能坚持看下去呢?

普鲁斯特身体患病,想必自己时日不多,于是把以往的时光以文学的形式留在这个人世间就成了他余生最着急做、也是最想做的事。——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人面对死亡该如何选择?这是普鲁斯特的选择。 这才是普鲁斯特写作的初心、动机和理由。 所以普鲁斯特的内心其实是有些遗憾和悲情的色彩的。 所以普鲁斯特的回忆是完全沉侵式的。 他任由思绪流动,文笔也不停,才成了这般文章。 所以作为真正的读者的来说(也就是不仅渴望读明白文章的意思,也渴望明白作者内心的读者),这不是一本速读的书。因为这是需要和他一起追寻品味往昔逝去的时光的。

所以,《追忆似水年华》这个名字是中国人文采的渲染,有包装、噱头的成分,而《追寻逝去的时光》这个名字才是普鲁斯特想要的,才是他的质朴真心。

正是由于普鲁斯特这样特有的记录,也就是时时记录思绪的流动,对自己的情感不包装,不隐藏,细腻地呈现,这本书才成为一本心理学式的小说。它不是一本小说,它是一部心理学。你懂了普鲁斯特的内心了么?

接触(学)过心理学的人想必都有一种共识,就是自己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学习的资源。

对于优秀的写作者来说,也常常是挖掘、呈现这部分资源的——无论你有多少写作技巧,写作时你都必须努力想象身临其境,恰同其人。回忆、冥想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人们总问如何提高写作能力,却不知提高生活的感知能力,本末倒置,令人遗憾。

《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八)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读书笔记

[法]斯泰凡·厄埃 [编绘] 周克希 [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 90,000字 222页

【一本厚重的大书】

说起来十几年前我就在书店看到过原作的中译本,具体的样子虽然记不得了却依然记得《追忆似水年华》这个名字扑面而来的诗意。然而当时因为囊中羞涩没有及时入手,是遗憾也是幸运,多年后我才隐约觉得当时的是盗版书,不过也由此可见这部大书的闻名于世。2016年9月,开始走上阅读的道路后我终于入手了一套《追忆似水年华》,虽然翻看了一页之后就束之高阁了。不过却一直惦记着要阅读,哪怕知道这套书难读的要命。

遇到这本图像小说时真的很激动,心想自己终于可以开始阅读这部大书了,于是愉快的下单收快递。拿到手之后就被这128开的厚重给砸了个激灵,洁桌净手小心开封后又被精美的图画吸引了心神,重整旗鼓开始阅读之后就被无情的再次击败。这八个月的时间内,从书堆的最上面慢慢的移到了最下面,又在大扫除中移到了柜子里。一个月前整理柜子的时候,我终于狠心把大拿了出来,断断续续的才总算时翻完了。是的,就是翻完,因为还是看不懂。尽管斯泰凡· 厄埃的绘图很精美很细致,色彩搭配也让我感觉很喜欢;周克希的也确实用心的翻译成了汉语。每个字我都认识,放到了一起的句子也能读出来,可就是看不懂,就像做了几十年的人,我依然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过好剩下的人生也不明白自己以前的人生是怎么过来的。

不管怎么说,我总算开始了“一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这段旅程,至于我什么时候能走到终点,又能有多少收获,那是以后的事情了。读完这部图像小说,在等待后面几卷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真的开始阅读七卷本,之后又是否有余力购买并拜读周克希先生的独译本(很遗憾的听说周克希先生不打算把七卷本全译完了)。

记下这篇文字,看看自己到底需要多少年才能读完这套书。

如果后浪能把书封做成那种表面带一薄薄塑封的就好了,如今看完,书封已经有些受潮发皱了,不太好。

《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九)

P36

“后来我才体会到,这些生活悠闲而又心思缜密的女人所扮演的角色有一种动人之处,她们把自己的雍容大度聪明才智,把带着令人伤感的美的梦想,以及一种她们自己并不看重的金子般贵重的东西,用作珍贵而精细的镶嵌,充实男人粗粝的、有欠雅致的生活。”

P84

“先前,你会渴望占有你所爱的女人的心;到后来,感到自己占有一个女人的心,就足以让你爱上她了。”

“到了斯万这种对人生有所参悟的年龄,男人在爱情中追求的主要是一种主观的乐趣”

“一个人到了人生的这个阶段,已然经历过好几次爱情。只消认出其中的一种征兆,我们就会让它派生出种种其他征兆。”

P107

“在萌生爱情的所有缘由中,我们有时曾体验到的那股激动不安的情绪,无疑是最有效的一种。我们在怀有这种情绪时一旦喜欢上某人,那么事情就定了,我们爱的就是他或她。这时一种以他或她本身为对象的急不可耐的需要,一种无法得到满足的荒谬的需要——占有对方的失去理智的、令人痛苦的需要——会突然在我们身上取代对他或她的可爱之处所带来的乐趣的寻觅。”

P110

“直到很久以后,摆弄卡特利兰此调早已不弹,‘理一下卡特利兰’的隐喻却俨然还是他俩常用的一个简捷的说法,每当想指占有肉体——其实一个人并不见得就此占有任何东西——的时候,他们就会脱口而出这么说,这个说法成了两人用以纪念那一段已被遗忘的做法的隐喻。”

P160

“这个小乐句告诉他,痛苦是虚幻的。它所要模仿,所要再现的,正是一种耐心的忧伤所具有的魅力,这种魅力的精华所在,不曾亲身感受过它们的人是不能体会,甚至会视作无聊的,但这个小乐句抓住了它们,使它们变成了感觉得到的东西。”

P190

“一个人只要有了爱情,就再也不爱任何别人了。”

P194

“她编出一个句子,以我的小名来结尾。日后回想当时的感觉,我的印象是自己一度赤条条地被她衔在嘴里。”

P217

“我们一度熟悉的那些地方,都是我们为了方便起见,在广袤的空间标出的一些位置;对某个场景的回忆,无非是对某个时刻的惋惜罢了。”

《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十)

忍不住赞叹,图像小说真是太棒了,这才是打开普鲁斯特的正确方式啊。当时一口气看完漫画,就对读完《追忆似水年华》充满了信心,果然,第一卷被我啃下来了(只是囫囵吞枣,还要细细品味)。这完完全全是斯泰凡·厄埃的功劳,要不是先看了他改编的图像小说,普鲁斯特的书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碰。诚诚恳恳推荐大家快点去看这本漫画吧,看完之后再搭配普鲁斯特的原著食用,“一口气读完普鲁斯特”so easy。(追忆似水年华总共有七卷,才看完第一卷就开始膨胀起来)

绘者斯泰凡·厄埃曾任广告公司总裁,出于对《追寻逝去的时光》和普鲁斯特的热爱,作为一个一开始根本不会画画的人,伏案十年画完了《追忆似水年华》的前两卷。这本书是根据小说的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改编的,共包含四册,每隔两年出版一册,厄埃花了八年时间。虽然用了像丁丁历险记般的“清线派”画风,但是原著中的人物、场景包括心理都完完全全得表现了出来,对话与旁白均摘自小说原文,看原著的时候可以代入漫画的形象,即使鲁普斯特是条意识流之河,也觉得开始游得轻松自在起来。

译者周克希从数学教授到翻译家,也和绘者一样是个“斜杠青年”,翻译了众多的法国文学名著。《追寻逝去的时光》是多达20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全书中有三分之二的句子超过5 行,有四分之一的句子超过10 行,最长的句子有394 个法文词、2417 个字母。”要是没有好的翻译,想要看完这本书就更艰难了。

第一卷讲述了对童年居所贡布雷和家庭密友斯万先生的记忆,以及斯万和奥黛特之间的爱情故事。尽管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甚至作者会花几十页的篇幅描述那个因为没有母亲的晚安吻而睡不着觉的小男孩的心理,把这样琐碎、日常的故事娓娓道来,作者身边的人物形象却又真实而丰满,法国上流社会的社交沙龙上演的勾心斗角也被掀开一块幕布呈现了出来,斯万先生的爱情心理也描写得微妙至极。“生命太短而普鲁斯特太长”,希望厄埃能把剩下的五卷慢慢画完。

(希望那些啃不下来的名著都能有这样还原原著的漫画来入门导读,赞美漫画)

《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十一)

强烈推荐。今年的第一部纸质漫画作品,包装精美,质量佳。

首先书名起的很棒,不大喜欢《追忆似水年华》这个名字,虽然是比较文艺强调,但有种浓浓互联网言情抒情味,和现在诸多影视烂片名字类似,难免看多看累了审美疲劳。并且有种小资的距离、微博文案的观感。并且“似水年华”也被国人广泛用于各种场合,稍微俗套。 所以有时候带点文艺腔成语不见得更能把读者代入。 而周先生这个译名有种亲近感,仿佛是带着大家一起回到过去,看看它感受它,让读者觉着亲切。朴实中有着美感,并且也是新出的名字还没用滥,很有缥缈时光散步的感受。书名与内容本身更贴近。并且,原作者普鲁斯特本人曾经明确反对类似“回忆过去事情/时间”这种译法,所以无论从作品本身还是审美向真的都很喜欢周先生的译名,它就像一个老朋友一样为我们平铺直叙。 而本书,本就是一部散文笔法、很哲学化浪漫化的小说。它不注重大的、富有戏剧张力的情节。甚至,我有时读着读着就有种在看散文的感觉,以少时的法国贵族生活为图景,但是在具体情节中夹杂着许多随想、漫步、生命感言等等。不快不紧凑,有些缥缈虚化随意,比如:在斯万的那部分,写他与斯黛拉的感情纠葛时候,有许多写他混杂在其中的感想,不一定是总结性的发言,毛姆式的贬斥嘲讽犀利。

我甚至都忘了在看漫画而感觉像哲学家的随笔警示录。隽永含蓄机智

看完上下两册的漫画之后发现,可能原作的情节性不强,多哲理意味的审视,并且在大背景下人物众多地点庞杂,涉及事件历史广阔,因此有一定阅读门槛和难度。而其中蕴含着散文诗性的美感,需要读者耐下心来,细细品味。而,由于以上的一些问题可能使读者不一定能快速进入领略它的内核之美,因此,漫画非常好的降低了这一门槛,可以迅速通过图画展示人物与人物之间关系、背景等等了然。再加上,漫画是图文并茂,能很好消解了有时大断文字的冗余、枯燥感。漫画的有趣,图片色彩的鲜艳更能让人领略文字的世界,普鲁斯特少时精彩的生活环境。不过,稍稍有点瑕疵是有些图画太美了,对我阅读文字时候有点影响,甚至要读个两三遍,才能理解。可能是自己的问题。

对于普通人来说,(非文学专业学者,非这方面的爱好者,非研究者)是极佳的该作品入门书选,可以说是入门必读。一方面可以直接进入书中的世界,大力降低难度,趣味性增强。另外是漫画的鲜活能在想象空间之外开了一双眼睛,真实的在纸上再现当时全貌。

可谓一举两得,诚意推荐,绝对不二书选。

说是作者的伤感、悲歌、甚至生命感悟也好,都是泛泛的,必须亲自打开亲自感受他笔下的一切,就像译者周克希先生本人说的:我从不教授怎样读普鲁斯特,你就去读,直接去读就好了。

我是普通读者,既不是爱好者也并非专业搞文学研究的,知道这部文学作品说来很惭愧:是初中的时候看的一部电影中得来的,由Angelababy主演的《谋杀似水年华》,现在想想很狗血,书名和剧情同样。该漫画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这部浩瀚的作品,可能还差得很远,毕竟只有两卷还是精简的,之后一定要拜读周先生的译版。“人生的感觉是痛苦的”这是他写作的出发点,是一部写尽人生的大书。

《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十二)

漫画版出乎意料地好看,打破了我对原著的恐惧,将小说的框架和美好的句子都保留了下来。画面乍一看觉得人物有点丑,但看久了也就觉得还蛮合适的,似乎绘本版就该是这样的风格。翻译得非常棒,很多地方可谓惊艳。

已经很多年没有过想记读书笔记的冲动了,但这次看到那些句子,又重新变得爱学习。

因为在学着做手帐,所以进行了一次尝试,字一直就丑,希望以后能做好。

《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十三)

下面剧透很严重!

没有这本图像小说,我是不会读普鲁斯特的,早就碎片化的脑袋,十分钟看一次手机,看电影也刷淘宝,用表情包表达感情的人,怎么会去看长达七卷的《追忆逝水年华》!

就算现在成了鲜活好读的图像小说,书里的人物关系也得好好捋捋。19世纪法国人都是一大家子亲戚住在一块儿的,在贡布雷,小马塞尔出场时,圆桌上的人除了他父母,外公、外婆,还有一个姑婆、两个姨婆,后来又蹦出来一个莱奥妮姑妈。

可惜,巴黎地图在书中前后用了两遍,还不如把“演员表”加上,脸盲症患者看的好辛苦,人多名字又拗口,伯爵夫人就有好几拨。

如果《追寻逝去时光》是一部高分“英剧”(法国人气死了)的话,演莱奥妮姑妈的演员,躺着就把钱挣了,自始至终,姑妈都在床上萎咕着,但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躺着也保持着贵妇的身份——她午睡的时候,半个街区都不敢往墙上钉钉子。最喜欢莱奥妮姑妈和欧拉莉“飙戏”。欧拉莉是穷困的瘸姑娘,穿着麻袋一样的袍子,要啥没啥,但是嘴巴极甜。“姑妈是即要人家赞赏她吃药卧床,又要人家同情她的病痛虚弱,同时还要人家担保她的前途乐观。这些都是欧拉莉最拿手的。”

欧拉莉演完拿手好戏之后,莱奥妮姑妈拿出“小费”,还要看欧拉莉的脸色,欧拉莉的脸就拉长了:“您是知道的,我可不是为这才来的呀!”分寸拿捏的,让老姑妈百爪挠心。

这一切都被老女佣弗朗索瓦兹看在眼里,她认为老天爷总是会惩罚那些阿谀奉承之徒的,这位弗朗索瓦兹也是拜高踩低之辈,“我看到了隐藏在弗朗索瓦兹优点背后的‘厨房后间的悲剧’,这就好比对教堂彩绘玻璃上那些双手合十于胸前的国王和王后,历史揭露了他们都跟血腥的惨剧脱不了干系。” 可惜莱奥妮姑妈、欧拉莉都是小龙套,戏份不多就领了盒饭,弗朗索瓦兹还好,陪少爷一直陪到少爷把妹。

斯万先生的爱情占了很大篇幅,他的爱情像雾像雨又像风,即流氓又情圣,吃饭喝茶看戏插花的简单剧情,到丝丝入扣的心理描写,怎么赴宴,怎么介绍,怎么混圈子,怎么调情符合身份,最终斯万还是娶了奥黛特,生了一个女儿,奥黛特是史上最成功的“茶花女”吧,在这本书的终了,仍然风姿绰绰,帽上一支蓝色鸢尾花,让少年马塞尔念念不忘。

在豆瓣页面上,对这书的短评是长评的几乎10倍,估计,大概,大家实在很难对这本伟大的原著小说、美妙准确的图画、活灵活现的译笔长篇累牍的评,高山仰止不敢废话,顶多写个读后感记录自己喜欢的人物和感触最深的段落,这篇就是。

小马塞尔把自己去叔公家遇到某女士的事情告诉了父母,引起了绝大风波,“父亲和叔公大吵一架”而小马塞尔在街上遇到叔公坐在敞篷马车上,因心思纷繁,单单摘帽致敬无法表达歉意,就把脸别了过去,而叔公却认为小马塞尔听了父母的话故意冷落他,直到去世也没有恢复亲情。前一页是小马塞尔对叔公表忠心,掷地有声:“阿道夫叔公,您看着,我有一天会让您知道我对您的感激有多深的!您的好意,我永远不会忘记,永远不会……” 这段扎心!

又有一页写到,少年马塞尔爱上斯万先生的女儿吉尔贝特,“有一次到吃完饭的时候外婆还没回来,我忍不住在心里对自己说,要是她给车子碾着了,我就得有好一阵子不能上香榭丽舍去了;一个人只要有了爱情,就再也不爱任何别人了。” 还好外婆没事……

印象深刻的还有小马塞特坐着马车经过老维克镇的傍晚,夕阳古道,钟塔依稀,月亮马上就上来了,画面非常动人,马塞特在颠簸的马车副驾上,借了纸和笔,奋力写下心里的长长长句,这一幕已经注定这少年是终生“文艺犯”,他说,“心中充满喜悦,只觉得这些文字让我摆脱了钟楼和隐藏在它们背后的东西,我简直像个刚下完蛋的母鸡,高兴得直着嗓子唱了起来。”

想看下一季,母鸡和吉尔贝特的爱情纠葛。

《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十四)

也不知道在哪听到的,说是普鲁斯特的那本“大书”,很不好读,洋洋洒洒有两百多万字,不谈别的,光是这字数就足以让人“敬而远之”了,所以当初是把这本精简版的绘本,当作一道精致的开胃菜先来尝尝味道,发现确实很对胃口,那么接下来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和兴趣把“主菜”端上来,循着它丰富诱人的气味去发掘它内在的意味。

回到这本精致优美的漫画书,阅读这些闪耀着作家思想光芒的字句,可以隐约感受到普鲁斯特从容,丰富,细腻,绵长又能不失幽默的文笔,且在这各种要素之间,自然而然般地达到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微妙的平衡。我感到这确实是一种天才的创作,但同时又是一个专注虔诚的匠人,终日把自己困在小黑屋里,把世界抛在脑后,埋头推敲,呕心沥血才终于成就的东西。好的文学,好的创作这两者应该是缺一不可,其间的苦闷与畅快,也并非常人所能体会。

书中美妙又富有巧思的句子不胜枚举。

“炎热的午后,极目远眺,可以望见一阵清风起于遥远的地平线,把远方的麦田吹得低伏下去,然后像波浪一般流经广袤的田野,这片我和她共有的田野,仿佛把我俩维系在一起,彼此变得更相近了;我想,这阵清风经过她身旁,会给我带来她的信息……于是我在它经过我身边时深情地吻它。”

——普鲁斯特的行文看似随意,兴之所至,思维所到之处有如流风般掠过两笔,其后又消失于无形,意识在时空中自由地流淌跳跃,没有具体的形状。但这所有,又似乎都在作者掌控之中,来自不同时空的意识最终碰撞相交汇入一处,构成普鲁斯特作品的精华与核心。

普鲁斯特在第一卷中花了很大篇幅描写斯万的爱情,写斯万如何对奥黛特萌生出爱意,写这份爱情又是如何在嫉妒、欺骗、背叛与时空的不断稀释之下逐渐消减,最后化为乌有的。一个人在爱情从萌生到逐步凋零的过程中所能产生的种种心理与感受,都被他给写绝了。

“然而他还是庆幸自己来了,曾经折磨得他非从家里出来不可的那种痛苦,在失却暧昧意味的同时,也失却了它的酷烈。”

“这一下幸亏没有出于妒意把自己对她爱得至深的实情授人以柄,恋人之间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一方就俨然有权不必爱得太深了。”

“当斯万偶然间顺手拿到证据,认定福什维尔曾经是奥黛特的情人时,他发觉自己一点也不痛苦,爱情毕竟已经远去了,他感到遗憾的只是它离他而去的那一刻,居然没有提醒他一下。”

在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事物实在因为太过平常,根本不会被注意到,剩下的那部分则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无能为力的,只能让它们在时间中渐渐消逝掉。但再平常的事物,也让普鲁斯特写出了几分浪漫惋惜的情调,再细微不易被察觉的情感,也能够被普鲁斯特捕捉到并借以文字清晰地表达出来,至于那些我们无法留住的东西,普鲁斯特也通过文学使那些转瞬即逝的片刻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永恒。

那些时刻,那些场景,那些情感都被无限放大,放大到了我们人类所能感知的极限。我想,这就是普鲁斯特最吸引我的地方,他简直像个能够玩转时空的魔术师,带着我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了一场绝妙的感官之旅。

《追寻逝去的时光》其实是一部很私人的作品,但在普鲁斯特的叙述中,同样作为人类的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共鸣,就像普鲁斯特自己说的:文学写的就是真正的生活,或者说唯一完全真实的生活——不仅是自己的生活,而且是别人的生活。

《追寻逝去的时光: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十五)

如果一个人总在家里呆着,那么他的所有感官体验都会被放大~比如这位:

下面详细介绍我试过很多次的玛德琳配方,绝不翻车~

简单介绍一下来历,有利于装X:

玛德琳的来历(传说)

全部原料:

(柠檬皮屑和香草豆荚没有的话可以不放)

开始称量黄油:

这一块是半磅(227g)

要切出100g来,数学和物理就派上了用场:

默认密度一定,质量就和体积成正比;

默认黄油块高度均匀,体积就和底面积成正比;

默认宽度均匀,底面积就和长度成正比

这一半应该是227/2=113.5g,要100g的话,刀子稍微往右偏一点点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